CN211656711U -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6711U
CN211656711U CN201922070155.3U CN201922070155U CN211656711U CN 211656711 U CN211656711 U CN 211656711U CN 201922070155 U CN201922070155 U CN 201922070155U CN 211656711 U CN211656711 U CN 211656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internal circulation
row
circulation type
pi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01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达高
陈敏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gpa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Apal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al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al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015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6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6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671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0944 priority patent/WO2021104217A1/zh
Priority to US17/602,167 priority patent/US20220214112A1/en
Priority to TW109215468U priority patent/TWM6125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包括一水冷头,具有一容腔;一泵送结构,设置在所述水冷头上,所述泵送结构包括一输水柱及一水泵,所述输水柱的内部透过一隔板分隔出一第一输水道及一第二输水道,所述第一输水道和所述第二输水道系分别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一槽孔,所述第二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二槽孔,所述水泵装设在所述第一输水道的一侧;以及一水冷排,包括间隔并列的复数排管,在所述水冷排的中段区域设有断开各所述排管的一窗口,在被断开的每一所述排管形成有二管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有效地解决漏水的问题,透过对各组成元件做适切布设,如此以大幅度地缩小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除了陆续开发高导、散热性能的热管或均温板外,亦有业者朝着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方向进行设计和研究。
习知的水冷式散热装置,主要包括一水冷头、水泵、一水箱、一水冷排及复数输水软管,其中水冷头、水泵和水冷排都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进行连通。
然而,习知的水冷式散热装置,虽然具有高效能的散热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上却存在以下的问题点,由于各组成元件之间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做连通,如此极易在各连接处产生难以解决的漏水问题,并导致其周边电子元件因受潮而损坏。另,由前述各元件所组成的水冷式散热装置,因体积庞大,将其应用在电脑机箱中时,不仅会占据内部的有限使用空间,且在安装和维护过程皆相当的繁琐和不容易。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通过设置水冷头、泵送结构及水冷排,水冷头具有容腔;透过对各组成元件做适切布设,如此以大幅度地缩小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少结构联接接口,可有效地解决漏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包括:
一水冷头,具有一容腔;
一泵送结构,设置在所述水冷头上,所述泵送结构包括一输水柱及一水泵,所述输水柱的内部透过一隔板分隔出一第一输水道及一第二输水道,所述第一输水道和所述第二输水道系分别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一槽孔,所述第二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二槽孔,所述水泵装设在所述第一输水道的一侧;以及
一水冷排,包括间隔并列的复数排管,在所述水冷排的中段区域设有断开各所述排管的一窗口,在被断开的每一所述排管形成有二管口,所述输水柱穿接所述窗口,各所述第一槽孔分别与各所述排管的其中之一所述管口焊固结合,各所述第二槽孔则分别与各所述排管的另一所述管口焊固结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泵的一轴心线系平行于各所述排管的方向做配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头包括一下壳、一中间板及一上壳,所述中间板盖设在所述下壳,所述上壳则罩盖在所述下壳的上方,并将所述中间板夹持在所述下壳和所述上壳之间,所述容腔系形成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下壳的内部布设有复数散热片,所述中间板形成在各所述散热片的上方。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板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凸条,于所述凸条开设有一入水槽,所述上壳设有一凹陷区,所述输水柱透过所述凹陷区立设在所述上壳上,于所述凹陷区内开设有一入水口,所述第一输水道透过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入水槽与所述容腔连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区内开设有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输水道透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容腔连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板的二侧分别开设有一出水槽,各所述出水槽透过所述下壳和所述中间板之间隔与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入水槽连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的外周缘设有一嵌槽,以供一固定架嵌入所述嵌槽而结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输水柱之所述第一输水道的一侧设有一安装孔,所述水泵系对应所述安装孔装设在所述第一输水道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对应所述安装孔的所述第一输水道内部设有一阻水条。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排还包括一对储水室及一对框板,各所述储水室分别对应于各所述排管的首、末端做连接,各所述框板则分别连接在各所述储水室的二侧边并且将各所述排管框设在其中。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任二相邻的所述排管之间布设有一波浪形散热鳍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水冷头、泵送结构及水冷排,水冷头具有容腔;透过对各组成元件做适切布设,如此以大幅度地缩小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少结构联接接口,可有效地解决漏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之泵送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新型之水冷头和固定架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新型之水冷头和泵送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新型之水冷头和泵送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新型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新型之泵送结构和水冷排图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新型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
图8为图7之局部区域放大图。
图9为本新型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新型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在此所称″内循环″是指水等工作流体不透过软管等长距离连接元件或接头等元件而达成连通者,此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主要包括一水冷头10、一泵送结构20及一水冷排30。
请参阅图2所示,水冷头10主要包括一下壳11、一中间板12及一上壳13,下壳11为以铜、铝或其合金等导热性佳的材料所制成,其大致呈一矩形状,但不以此种形状为限,下壳11的底面是用以与一热源(图未示出)贴接,在下壳11的内部布设有复数散热片111。
中间板12是对应各散热片111的位置盖设在下壳11的上方,中间板12的中央延伸有一凸条121,于凸条121开设有一入水槽122,另在中间板12的二侧分别开设有一出水槽123。
上壳13罩盖在下壳11的上方,并在下壳11和上壳13之间形成有一容腔,中间板12被夹持在下壳11和上壳13之间并形成在容腔内,在上壳13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凹陷区131,于凹陷区131内开设有一入水口132及一出水口133,凹陷区131的底面平贴于中间板12的凸条121顶缘(见于图8),且入水口132对正于入水槽122配设。另在上壳13的外周缘设有一嵌槽134,以供一固定架14嵌入前述嵌槽134而结合。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示,泵送结构20设置在前述水冷头10的凹陷区131上,此泵送结构20包括一输水柱21及一水泵22,输水柱21大致为一矩形管,但不此种形状为限,在输水柱21的内部透过一隔板211分隔出一第一输水道212及一第二输水道213,第一输水道212通过前述入水口132和入水槽122以与前述容腔连通,第二输水道213通过前述出水口133以与前述容腔连通;在输水柱21之第一输水道212的一侧设有复数第一槽孔214,在输水柱21之第二输水道213的一侧设有复数第二槽孔215。
在输水柱21之第一输水道212的一侧设有一安装孔216在对应安装孔216的第一输水道212内部设有一阻水条217,水泵22是对应安装孔216装设在第一输水道212的一侧边,水泵22主要包括转子、定子及叶轮等现有技术,水泵22是透过一密封圈23密封结合在输水柱21。本实施例的水泵22为一离心式水泵,即入水方向与出水方向彼此成正交,但不以种型态为限,此水泵22包括一中心孔221及一侧向孔222(见于图9所示)。
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水冷排30主要包括一对储水室31、一对框板32及复数排管33,各排管33是以间隔并列方式做设置,各储水室31分别对应于各排管33的首、末端做连接且内部彼此连通,各框板32则分别连接在各储水室31的二侧边并且将各排管33框设在其中,在水冷排30的中段区域设有断开各排管33的一窗口34,在被断开的每一排管33形成有二管口,前述输水柱21穿接窗口34,各第一槽孔214分别与各排管33的其中之一管口焊固结合,各第二槽孔215则分别与各排管33的另一管口焊固结合。另在任二相邻的排管33之间布设有一波浪形散热鳍片35。
进一步说明,水泵22的轴心线是平行于各排管33的方向做配置。
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排管33为12支,但不此数量做为限制,其中前述的窗口34开设在中间4支的中间区段,借以透过出水排管的数量大于进水排管的数量来提升热交换性能。
请续参阅图7至图9所示,经由上述各元件的组合,使用时透过水泵22的运转,水将从第一输水道212流入水泵22的中心孔221,并且经由叶轮的推送后而从侧向孔222流出,再从入水口132经入水槽122进入,以与各散热片111做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水将继续从各出水槽123流往中间板12的上方,经出水口133后流向第二输水道213,再从第二输水道213继续往各排管33的一侧流动,此等带着热量的水在经过各排管33后,透过波浪形散热鳍片35与各排管33的连接,能够将热量从波浪形散热鳍片35散逸到装置的外部空间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水冷头、泵送结构及水冷排,水冷头具有容腔;透过对各组成元件做适切布设,如此以大幅度地缩小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少结构联接接口,可有效地解决漏水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水冷头,具有一容腔;
一泵送结构,设置在所述水冷头上,所述泵送结构包括一输水柱及一水泵,所述输水柱的内部透过一隔板分隔出一第一输水道及一第二输水道,所述第一输水道和所述第二输水道系分别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一槽孔,所述第二输水道开设有复数第二槽孔,所述水泵装设在所述第一输水道的一侧;以及
一水冷排,包括间隔并列的复数排管,在所述水冷排的中段区域设有断开各所述排管的一窗口,在被断开的每一所述排管形成有二管口,所述输水柱穿接所述窗口,各所述第一槽孔分别与各所述排管的其中之一所述管口焊固结合,各所述第二槽孔则分别与各所述排管的另一所述管口焊固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的一轴心线系平行于各所述排管的方向做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包括一下壳、一中间板及一上壳,所述中间板盖设在所述下壳,所述上壳则罩盖在所述下壳的上方,并将所述中间板夹持在所述下壳和所述上壳之间,所述容腔系形成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壳的内部布设有复数散热片,所述中间板形成在各所述散热片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凸条,于所述凸条开设有一入水槽,所述上壳设有一凹陷区,所述输水柱透过所述凹陷区立设在所述上壳上,于所述凹陷区内开设有一入水口,所述第一输水道透过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入水槽与所述容腔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内开设有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输水道透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容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的二侧分别开设有一出水槽,各所述出水槽透过所述下壳和所述中间板之间隔与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入水槽连通。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外周缘设有一嵌槽,以供一固定架嵌入所述嵌槽而结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水柱之所述第一输水道的一侧设有一安装孔,所述水泵系对应所述安装孔装设在所述第一输水道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应所述安装孔的所述第一输水道内部设有一阻水条。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排还包括一对储水室及一对框板,各所述储水室分别对应于各所述排管的首、末端做连接,各所述框板则分别连接在各所述储水室的二侧边并且将各排管框设在其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任二相邻的所述排管之间布设有一波浪形散热鳍片。
CN201922070155.3U 2015-11-12 2019-11-25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Active CN211656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155.3U CN211656711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PCT/CN2020/130944 WO2021104217A1 (zh) 2019-11-25 2020-11-23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US17/602,167 US20220214112A1 (en) 2015-11-12 2020-11-23 Internal circulation water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109215468U TWM612525U (zh) 2019-11-25 2020-11-24 內循環式水冷散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155.3U CN211656711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6711U true CN211656711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9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0155.3U Active CN211656711U (zh) 2015-11-12 2019-11-25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6711U (zh)
TW (1) TWM61252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4217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TWI809381B (zh) * 2021-04-23 2023-07-21 美商海盜船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泵浦的水冷頭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4217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TWI809381B (zh) * 2021-04-23 2023-07-21 美商海盜船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泵浦的水冷頭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2525U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8848B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211656711U (zh)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1406671U (zh) 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TWM591156U (zh) 高效液冷散熱系統
CN112696851A (zh) 改良型液冷头、液冷头组件及液冷散热器
CN209895295U (zh) 一种新型水冷散热器
CN110048549B (zh) 一种水冷电机
US20220214112A1 (en) Internal circulation water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KR102030143B1 (ko) 수랭식 양면 냉각기
CN110831411A (zh) 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
WO2021104217A1 (zh)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3818658U (zh) 液冷机箱
CN210377342U (zh) 一种水冷排
CN213124433U (zh) 一种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CN211267545U (zh) 一种机电设备的散热保护装置
CN210808078U (zh) 一种深埋式铜管水冷板
CN209960833U (zh)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CN217440432U (zh) 一种液压系统用液压油冷却器
CN215500137U (zh) 一种冷热水排管相间配置的液冷结构
CN214701376U (zh) 改良型液冷头、液冷头组件及液冷散热器
CN218958727U (zh) 换热器及igbt装置
CN214125812U (zh)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6342421U (zh) 一种用于汽车散热的板式散热器
CN219716072U (zh) 一种水冷电脑水箱风扇
CN21043231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的温度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03 / B04 / B05, 15 / F, Yicheng Huanzhi center, the intersection of Renmin Road and Bayi Road, Jinglong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gp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707, 7th floor, block a, Yinxing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No. 1301 Guanlan street, Guanlan street, Longhua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PALTEK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