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0199U -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0199U
CN211650199U CN201922460097.5U CN201922460097U CN211650199U CN 211650199 U CN211650199 U CN 211650199U CN 201922460097 U CN201922460097 U CN 201922460097U CN 211650199 U CN211650199 U CN 211650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circuit
chip microcomputer
single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600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方丽
周长杰
管玉玲
刘衍玲
姜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Marine Boi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Marine Boil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Marine Boil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Marine Boil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600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0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0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0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包括水循环式减温装置和喷水式减温装置,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由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单片机、水温传感器、第二单片机、水位检测传感器、注水‑水泵、注水‑止回阀、抽水‑水泵和冷却箱组成,水循环式减温装置主要通过两处水泵达到水循环更换的效果,从而带走炉管的热量进行减温,所述喷淋式减温装置由第二控制电路板、第三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喷嘴‑水泵、喷嘴‑止回阀、螺旋式喷嘴和炉管连接阀组成,喷水式减温装置通过向炉管内喷冷凝水,冷凝水蒸发吸热从而对炉气减温,本实用新型运用两处减温装置对炉气双重减温,其降温效果更好,降温速度更快,自动化程度高,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排气降温领域,具体为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减温器是用水作冷却介质调节过热式再热汽温的装置,其作用是控制和保持过热汽温或再热汽温为规定值,并防止过热器、再热器管壁受热。目前常用的大多是喷水式减温器,直接将冷却水喷入蒸汽中使水蒸发降低汽温,由于其对冷却水的水质有较高的要求,仅使用喷水式减温器进行降温,其能源消耗太高,降温速度太慢,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锅炉减温器大多是喷水式减温器,直接将冷却水喷入蒸汽中使水蒸发降低汽温,由于其对冷却水的水质有较高的要求,仅使用喷水式减温器进行降温,其能源消耗太高,降温速度太慢等缺点,而提出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水循环式减温装置和喷水式减温装置,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由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单片机、水温传感器、第二单片机、水位检测传感器、注水-水泵、注水-止回阀、抽水-水泵和冷却箱组成,所述水温传感器和水位检测传感器均位于冷却箱内部侧壁上,所述冷却箱内部设置有螺旋式炉管,所述喷水式减温装置由第二控制电路板、第三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喷嘴-水泵、喷嘴-止回阀、螺旋式喷嘴和炉管连接阀组成,炉管连接阀用于炉管之间的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炉管排气出口处。
优选的,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为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喷水式减温装置为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水循环式减温装置主要通过两处水泵达到水循环更换的效果,从而带走炉管的热量进行减温,喷水式减温装置通过向炉管内喷冷凝水,冷凝水蒸发吸热从而对炉气减温,由于水循环式减温装置所消耗的成本比喷水式减温装置要低,当启动水循环式减温装置无法快速降温时,再启动喷水式减温装置进行降温。
优选的,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一控制电路板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一单片机、第二单片机、注水-水泵、抽水-水泵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内包括两条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及信号传递至其他电性元件,根据指令执行两条控制电路完成自动化运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单片机与水温传感器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单片机、水温传感器、注水-水泵和抽水-水泵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水温传感器用于监控冷却箱内的水温,第一单片机内寄存了水温判定的控制程序,当冷却箱内水温高于第一单片机内设定值时,第一单片机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一控制电路板同时控制注水-水泵和抽水-水泵进行工作,以此来促进冷却箱内的水进行自动化循环,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进行减温。
优选的,所述第二单片机与水位检测传感器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二单片机、水位检测传感器和注水-水泵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水位检测传感器用于监控冷却箱内的水位,第二单片机内寄存了水位判定的控制程序,当水位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冷却箱内水位低于第二单片机内的设定值时,第二单片机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一控制电路板控制注水-水泵向冷却箱内进行自动化注水。
优选的,所述喷水式减温装置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二控制电路板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三单片机和喷嘴-水泵均与第二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第三单片机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第二控制电路板、第三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喷嘴-水泵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通过螺钉固定于炉管排气出口处,温度传感器用于炉管排气出口处的温度,用于监控只用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是否能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第三单片机内寄存了炉管排气出口处温度判定的控制程序,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炉管排气出口处的温度高于第三单片机内的设定值时,第三单片机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二控制电路板控制喷嘴-水泵经螺旋式喷嘴向炉管连接阀内喷冷凝水,使其蒸发降低汽温,以此控制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进行自动化降温,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与其所连接的炉管和管道均进行密封固定处理,其内部的螺旋式炉管与炉管之间为焊接固定,由于螺旋式炉管更长,炉气在通过螺旋式炉管时所需时间更长,有效保证了炉气热量的传递,从而将炉气减温。
优选的,所述水温传感器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内侧壁的底部,水位检测传感器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内侧壁的顶部,水温传感器在冷却箱内的顶部能更好地监控水温变化,水位监控传感器在冷却箱内的底部能更好地监控水位变化。
优选的,所述注水-水泵、注水-止回阀和冷却箱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抽水-水泵与冷却箱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喷嘴-水泵、喷嘴-止回阀和螺旋式喷嘴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炉管连接阀通过螺栓与炉管相固定,注水-止回阀能有效防止注水-水泵停止工作后水的回流,喷嘴-止回阀能够有效防止喷嘴-水泵停止工作后冷凝水的回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运用两处减温装置对炉气双重减温,水循环式减温装置主要通过两处水泵达到水循环更换的效果,从而带走炉管的热量进行减温,喷水式减温装置通过向炉管内喷冷凝水,冷凝水蒸发吸热从而对炉气减温,其降温效果更好,降温速度更快,自动化程度高,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循环式减温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喷水式减温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水循环式减温装置,2-喷水式减温装置,3-第二控制电路板,4-第三单片机,5-温度传感器,6-喷嘴-水泵,7-喷嘴-止回阀,8-螺旋式喷嘴,9-炉管连接阀,10-第一控制电路板,11-第一单片机,12-水位传感器,13-第二单片机,14-水位检测传感器,15-注水-水泵,16-注水-止回阀,17-抽水-水泵,18-冷却箱,19-螺旋式炉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和喷水式减温装置2,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由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一单片机11、水温传感器12、第二单片机13、水位检测传感器14、注水-水泵15、注水-止回阀16、抽水-水泵17和冷却箱18组成,所述水温传感器12和水位检测传感器14均位于冷却箱18内部侧壁上,所述冷却箱18内部设置有螺旋式炉管19,所述喷水式减温装置2由第二控制电路板3、第三单片机4、温度传感器5、喷嘴-水泵6、喷嘴-止回阀7、螺旋式喷嘴8和炉管连接阀9组成,炉管连接阀9用于炉管之间的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5位于炉管排气出口处。
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为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喷水式减温装置2为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主要通过两处水泵达到水循环更换的效果,从而带走炉管的热量进行减温,喷水式减温装置2通过向炉管内喷冷凝水,冷凝水蒸发吸热从而对炉气减温,由于水循环式减温装置所消耗的成本比喷水式减温装置要低,当启动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无法快速降温时,再启动喷水式减温装置2进行降温。
在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一控制电路板10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一单片机11、第二单片机13、注水-水泵15、抽水-水泵17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10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内包括两条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板10用于控制及信号传递至其他电性元件,根据指令执行两条控制电路完成自动化运行。
第一单片机11与水温传感器12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一单片机11、水温传感器12、注水-水泵15和抽水-水泵17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水温传感器12用于监控冷却箱18内的水温,第一单片机11内寄存了水温判定的控制程序,当冷却箱18内水温高于第一单片机11内设定值时,第一单片机11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一控制电路板10同时控制注水-水泵15和抽水-水泵17进行工作,以此来促进冷却箱18内的水进行自动化循环,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进行减温。
第二单片机13与水位检测传感器14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二单片机13、水位检测传感器14和注水-水泵15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水位检测传感器14用于监控冷却箱18内的水位,第二单片机13内寄存了水位判定的控制程序,当水位检测传感器14检测到冷却箱18内水位低于第二单片机13内的设定值时,第二单片机13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一控制电路板10控制注水-水泵15向冷却箱18内进行自动化注水。
在喷水式减温装置2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二控制电路板3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三单片机4和喷嘴-水泵6均与第二控制电路板3电性连接,其中第三单片机4与温度传感器5电性连接,第二控制电路板3、第三单片机4、温度传感器5、喷嘴-水泵6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5通过螺钉固定于炉管排气出口处,温度传感器5用于炉管排气出口处的温度,用于监控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是否能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第三单片机4内寄存了炉管排气出口处温度判定的控制程序,当温度传感器5检测到炉管排气出口处的温度高于第三单片机4内的设定值时,第三单片机4发出控制指令,经第二控制电路板3控制喷嘴-水泵6经螺旋式喷嘴8向炉管连接阀9内喷冷凝水,使其蒸发降低汽温,以此控制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进行自动化降温,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冷却箱18与其所连接的炉管和管道均进行密封固定处理,其内部的螺旋式炉管19与炉管之间为焊接固定,由于螺旋式炉管19更长,炉气在通过螺旋式炉管19时所需时间更长,有效保证了炉气热量的传递,从而将炉气减温。
水温传感器12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18内侧壁的底部,水位检测传感器14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18内侧壁的顶部,水温传感器12在冷却箱18内的顶部能更好地监控水温变化,水位监控传感器14在冷却箱18内的底部能更好地监控水位变化。
注水-水泵15、注水-止回阀16和冷却箱1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抽水-水泵17与冷却箱1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喷嘴-水泵6、喷嘴-止回阀7和螺旋式喷嘴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炉管连接阀9通过螺栓与炉管相固定,注水-止回阀16能有效防止注水-水泵15停止工作后水的回流,喷嘴-止回阀7能够有效防止喷嘴-水泵6停止工作后冷凝水的回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为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喷水式减温装置2为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主要通过注水-水泵15和抽水-水泵17达到水循环更换的效果,从而带走炉管的热量进行减温,其中水温传感器12在冷却箱18内监控水温的变化,水位监控传感器14在冷却箱18内监控水位的变化,使得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实现自动化降温,由于水循环式减温装置所消耗的成本比喷水式减温装置要低,当启动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无法快速降温时,再启动喷水式减温装置2进行降温,喷水式减温装置2通过喷嘴-水泵15经螺旋式喷嘴8向炉管内喷冷凝水,冷凝水蒸发吸热从而对炉气减温,其中温度传感器5用于炉管排气出口处的温度,使得喷水式减温装置2实现自动化降温。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包括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和喷水式减温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由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一单片机(11)、水温传感器(12)、第二单片机(13)、水位检测传感器(14)、注水-水泵(15)、注水-止回阀(16)、抽水-水泵(17)和冷却箱(18)组成,所述水温传感器(12)和水位检测传感器(14)均位于冷却箱(18)内部侧壁上,所述冷却箱(18)内部设置有螺旋式炉管(19),所述喷水式减温装置(2)由第二控制电路板(3)、第三单片机(4)、温度传感器(5)、喷嘴-水泵(6)、喷嘴-止回阀(7)、螺旋式喷嘴(8)和炉管连接阀(9)组成,所述温度传感器(5)位于炉管排气出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为第一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喷水式减温装置(2)为第二级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式减温装置(1)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一控制电路板(10)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一单片机(11)、第二单片机(13)、注水-水泵(15)、抽水-水泵(17)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10)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内包括两条控制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片机(11)与水温传感器(12)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一单片机(11)、水温传感器(12)、注水-水泵(15)和抽水-水泵(17)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片机(13)与水位检测传感器(14)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10)、第二单片机(13)、水位检测传感器(14)和注水-水泵(15)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式减温装置(2)的组成结构中,以第二控制电路板(3)为信号控制中心,第三单片机(4)和喷嘴-水泵(6)均与第二控制电路板(3)电性连接,其中第三单片机(4)与温度传感器(5)电性连接,第二控制电路板(3)、第三单片机(4)、温度传感器(5)、喷嘴-水泵(6)之间为一条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5)通过螺钉固定于炉管排气出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8)与其所连接的炉管和管道均进行密封固定处理,其内部的螺旋式炉管(19)与炉管之间为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传感器(12)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18)内侧壁的底部,水位检测传感器(14)通过胶固定于冷却箱(18)内侧壁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水泵(15)、注水-止回阀(16)和冷却箱(1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抽水-水泵(17)与冷却箱(1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喷嘴-水泵(6)、喷嘴-止回阀(7)和螺旋式喷嘴(8)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炉管连接阀(9)通过螺栓与炉管相固定。
CN201922460097.5U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Active CN211650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60097.5U CN2116501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60097.5U CN2116501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0199U true CN211650199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701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60097.5U Active CN2116501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01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464A (zh) * 2021-06-02 2021-06-29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利发电厂 一种火电机组高压工业蒸汽减压降温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464A (zh) * 2021-06-02 2021-06-29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利发电厂 一种火电机组高压工业蒸汽减压降温装置
CN113048464B (zh) * 2021-06-02 2021-07-27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利发电厂 一种火电机组高压工业蒸汽减压降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2946B (zh)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烟气余热的集中供热系统
CN102997267B (zh) 一种相变换热器与净烟气加热器联合的烟气再热装置
CN202092207U (zh)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烟气余热的集中供热系统
CN105157052A (zh) 一种低氮高效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1973697U (zh) 利用烟气余热产生低压蒸汽的系统
CN104964265A (zh) 卧式相变换热器与前置型水媒式ggh联合的节能减排系统和节能减排方法
CN211650199U (zh) 一种锅炉排气减温装置
CN104949095A (zh) 一种超临界直流锅炉节能运行控制方法
JP2015000360A (ja) 排ガス処理装置及び排ガス処理方法
CN105091008A (zh) 一种可控温的火电厂scr脱硝反应催化装置
CN201897203U (zh) 一种用于电厂/能源站的余热锅炉
CN103983039A (zh) 余热氨吸收发电制冷机及液氨发电装置
CN203100463U (zh) 钛白粉煅烧尾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4756887U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高效热媒水系统
KR101668969B1 (ko) 자연순환 간접식 연기 재가열기
CN102374514B (zh) 烟气余热双压发电系统
CN203364117U (zh) 闪蒸调节蒸汽温度系统
CN209431391U (zh) 一种具有蒸汽吹灰余热回收装置的锅炉系统
CN104807237B (zh) 一种应用溴化锂的节能装置
CN203628626U (zh) 一种锅炉用联合减温系统
CN206739251U (zh) 工业锅炉余热发电系统
CN205782833U (zh) 一种壁温可控式省煤器
CN113237349A (zh) 转炉蒸汽余热利用装置
CN109296415B (zh) 一种联合循环冷热电联供机组供汽过热度利用系统
CN110530029A (zh) 一种热水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