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2532U - 水上漂浮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上漂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2532U
CN211642532U CN201921128204.8U CN201921128204U CN211642532U CN 211642532 U CN211642532 U CN 211642532U CN 201921128204 U CN201921128204 U CN 201921128204U CN 211642532 U CN211642532 U CN 211642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uoyancy
floating
wa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82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长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2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2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上漂浮装置,包括漂浮框架、支撑桁架与工作台。漂浮框架包括浮力框、型材框与多个第一浮力管。第一浮力管间隔地设置在浮力框与型材框之间。浮力框通过第一浮力管与型材框相连。支撑桁架设置在型材框或浮力框上,工作台设置在支撑桁架上。上述的水上漂浮装置,漂浮框架的最上层不再设置成如传统的管道漂浮结构,取而代之的为型材框,型材框使得漂浮框架的重力减小后,型材框位于水面上方并高出于水面例如0.5米以上,这样型材框分别与第一浮力管、支撑桁架相连接的部位远离于水面上方,不容易接触到水,从而便不会轻易锈蚀,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漂浮框架受到的冲击力更小。

Description

水上漂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漂浮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上漂浮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漂浮装置包括硬质空心管组装构成的漂浮框架、设置在漂浮框架上的支撑桁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桁架上的工作台。漂浮装置处于正常漂浮工作状态时,漂浮框架正好完全沉浸在水面下方,漂浮框架的最上层的硬质空心管所围成的上层空心管漂浮结构处于水面位置。支撑桁架则处于水面以上位置,支撑桁架能抬高工作台使工作台远离于水面。然而,硬质空心管一般选用钢管或不锈钢管,上层空心管漂浮结构位置处的硬质空心管与支撑桁架相焊接的部位容易被锈蚀,从而导致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处理,漂浮装置的使用寿命也会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上漂浮装置,它具有较好的防腐能力,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同时能够减小水流冲击力。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上漂浮装置,包括:漂浮框架,所述漂浮框架包括浮力框、型材框与多个第一浮力管,所述第一浮力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浮力框与所述型材框之间,所述浮力框通过所述第一浮力管与所述型材框相连;支撑桁架与工作台,所述支撑桁架设置在所述型材框或所述浮力框上,所述工作台设置在所述支撑桁架上。
上述的水上漂浮装置,漂浮框架的最上层不再设置成如传统的管道漂浮结构,取而代之的为型材框,型材框能减轻漂浮框架的重力大小,遇到风浪天气需要下降到水面下时操作将更容易,且能更容易分别与第一浮力管、支撑桁架进行例如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型材框使得漂浮框架的重力大小减小后,型材框位于水面上方并高出于水面例如0.5米以上,这样型材框分别与第一浮力管、支撑桁架相连接的部位远离于水面上方,不容易接触到水,从而便不会轻易锈蚀,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水流经过时,直接冲击接触第一浮力管,不会接触到型材框,如此漂浮框架受到的冲击力更小。其次,漂浮框架的主要浮力部分位于水面下方,从而能够更有利于升降动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力框包括多个第一硬质管,所述第一硬质管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浮力框;所述型材框包括多个第一型材段,所述第一型材段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型材框;所述型材框与所述浮力框均为正多边形框、长方形框、圆形框或椭圆形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一浮力管均为不锈钢管、硬质塑胶管或铁管;所述第一型材段为不锈钢型材、铝制型材或铁质型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一浮力管内均填充有轻质防水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浮框架还包括多个第二硬质管,所述第二硬质管与所述浮力框相连,所述第二硬质管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浮力框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浮框架还包括多个第二型材段,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浮力框相连,所述第二型材段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型材框的中部;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第二硬质管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第二硬质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浮力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力管、所述第二浮力管、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二硬质管均为两端封闭的管道;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或所述支撑桁架上的抽排水机构,所述抽排水机构通过抽排水管与位于所述漂浮框架中部的若干个所述第二硬质管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所述第一型材段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所述第二型材段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桁架包括若干个支撑竖梁组与支撑横梁组;所述支撑竖梁组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上,所述支撑竖梁组与所述支撑横梁组相连;所述支撑竖梁组包括倾斜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上的若干个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一端相对集中地焊接在所述漂浮框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梁另一端相对分散地焊接在所述支撑横梁组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中漂浮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漂浮框架,11、浮力框,111、第一硬质管,12、型材框,121、第一型材段,13、第一浮力管,14、第二硬质管,15、第二型材段,20、支撑桁架,21、支撑竖梁组,211、第一支撑梁,22、支撑横梁组,221、第二支撑梁,222、第三支撑梁,30、工作台,40、抽排水机构,41、抽排水管,50、防护栏,60、行车架,61、导轨,62、航吊机器,70、防撞机构,80、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与图2、图5及图6,一种水上漂浮装置,包括:漂浮框架10、支撑桁架20与工作台30。所述漂浮框架10包括浮力框11、型材框12与多个第一浮力管13。所述第一浮力管13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浮力框11与所述型材框12之间。所述浮力框11通过所述第一浮力管13与所述型材框12相连。所述支撑桁架20设置在所述型材框12或所述浮力框11上,所述工作台30设置在所述支撑桁架20上。
上述的水上漂浮装置,漂浮框架10的最上层不再设置成如传统的管道漂浮结构,取而代之的为型材框12,型材框12能减轻漂浮框架10的重力大小,遇到风浪天气需要下降到水面下时操作将更容易,且能更容易分别与第一浮力管13、支撑桁架20进行例如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型材框12使得漂浮框架10的重力大小减小后,型材框12位于水面上方并高出于水面例如0.5米以上,这样型材框12分别与第一浮力管13、支撑桁架20相连接的部位远离于水面上方,不容易接触到水,从而便不会轻易锈蚀,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水流经过时,直接冲击接触第一浮力管13,不会接触到型材框12,如此漂浮框架10受到的冲击力更小。其次,漂浮框架10的主要浮力部分位于水面下方,从而能够更有利于升降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浮力框11包括多个第一硬质管111。所述第一硬质管111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浮力框11。所述型材框12包括多个第一型材段121。所述第一型材段121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型材框12。所述型材框12与所述浮力框11均为正多边形框、长方形框、圆形框或椭圆形框。如此,浮力框11各处受力较为均衡,有利于漂浮框架10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也有利于将漂浮框架10平稳地沉入到水中。具体地,型材框12与浮力框11均为正方形框。
具体地,所述第一硬质管111与所述第一浮力管13均为不锈钢管、硬质塑胶管或铁管。所述第一型材段121为不锈钢型材、铝制型材或铁质型材。如此,浮力框11、第一浮力管13与型材框12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时,不仅能够保证结构强度,且防腐能力较强,使用寿命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管111与所述第一浮力管13内均填充有轻质防水材料。如此,第一硬质管111与第一浮力管13长期使用而出现漏水缺陷时,第一硬质管111与第一浮力管13内所填充的轻质防水材料能避免水进入到管道内,从而能依然保证第一硬质管111与第一浮力管13的浮力大小,无需维修处理,漂浮框架10的维修工作量大大减小,漂浮框架10的漂浮力能长久保持,使用寿命较长。具体而言,轻质防水材料可以选用聚氨酯泡沫材料。
具体地,第一硬质管111围成的浮力框11可以为方形框。方形框的每个侧边均为两个或以上第一硬质管111串联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漂浮框架10还包括多个第二硬质管14。所述第二硬质管14与所述浮力框11相连,所述第二硬质管14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浮力框11的中部。如此,第二硬质管14能够增强浮力框11的整体强度,并能提供浮力。
进一步地,所述漂浮框架10还包括多个第二型材段15。所述第二型材段15与所述浮力框11相连,所述第二型材段15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型材框12的中部。所述第二型材段15与所述第二硬质管14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型材段15与所述第二硬质管14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浮力管。如此,第二型材段15能够增强型材框12的整体强度;此外,呈十字形设置的第二型材段15、第二浮力管、第二硬质管14将方形的浮力框11分隔成四个养殖区域,四个养殖区域均可以设置养殖渔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力管13、所述第二浮力管、所述第一硬质管111与所述第二硬质管14均为两端封闭的管道。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10或所述支撑桁架20上的抽排水机构40。所述抽排水机构40通过抽排水管41与位于所述漂浮框架10中部的若干个所述第二硬质管14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连通。如此,当其中一个管道有漏孔进水时,不会影响到其它管道,从而能保证水上漂浮装置的浮力大小。此外,抽排水机构40通过改变位于漂浮框架10中部的若干个第二硬质管14与若干个第二浮力管中存储的水量,从而能够调整漂浮框架10的浮力大小。抽排水机构40既可以采用抽吸机构吸出管道中的水的方式,又可以通过空压机将管道中的通入空气从而压出管道中的水的方式,不进行赘述。另外,由于主要改变漂浮框架10中部的若干个所述第二硬质管14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浮力管所存储的水量,从而漂浮框架10改变浮力大小过程中升降稳定性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力管13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111、所述第一型材段121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浮力管13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111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14、所述第二型材段15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14的倾斜方向相反。如此,其中两个第一浮力管13与第一硬质管111或第一型材段121呈三角形状设计,能够使得漂浮框架10结构强度较大。同样地,其中两个第二浮力管与第二硬质管14或第二型材段15呈三角形状设计,能够使得漂浮框架10结构强度较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与图5,所述支撑桁架20包括若干个支撑竖梁组21与支撑横梁组22。所述支撑竖梁组21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10上,所述支撑竖梁组21与所述支撑横梁组22相连。所述支撑竖梁组21包括倾斜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10上的若干个第一支撑梁211。所述第一支撑梁211一端相对集中地焊接在所述漂浮框架10上,所述第一支撑梁211另一端相对分散地焊接在所述支撑横梁组22上。如此,工作台30受到支撑桁架20的应力去均化,结构强度较高。另外,支撑桁架20的材料较为节省。具体地,支撑横梁组22包括若干个第二支撑梁221与若干个第三支撑梁222。第二支撑梁221并列间隔设置且通过第三支撑梁222相互连接,第二支撑梁221与第一支撑梁211相连。其中两个第一支撑梁211与一个第三支撑梁222呈三角形状设计,从而能够使得支撑桁架20结构强度较大。
具体地,工作台30是铺设在支撑桁架20表面上的木板、铁丝网、钢丝网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漂浮框架10上方可以仅设置支撑桁架20。换言之,支撑桁架20的上表面为工作台3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工作台30上的防护栏50。防护栏50能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工作人员不慎掉落至水中,安全性较高。
一般而言,水面颠簸不平时,船随着水流颠簸不平,靠近漂浮框架10时,会与水上漂浮装置发生轻微碰撞,从而会导致漂浮框架10或支撑桁架20出现碰撞损坏现象。如此,船与水上漂浮装置之间通常保持预设距离,两者不会靠的太近,这样将不便于船与工作台30之间进行货物传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30上设置有行车架60以及设置在所述行车架60上的导轨61。所述导轨61的端部伸出到所述漂浮框架10的外侧,具体而言,请参阅图2,导轨61的端部与漂浮框架10距离最近的一个侧边之间的距离d例如为至少1米。导轨61上设有可移动的航吊机器62。航吊机器62沿着导轨61移动到导轨61的端部时,便可以吊装漂浮框架10附近的船上的货物,例如养殖饲料,然后顺着导轨61移动到工作台30上。反之,航吊机器62也能将吊装的货物,例如鱼和虾,沿着导轨61移动到导轨61端部,并卸载到漂浮框架10附近的船上。如此,能方便船与工作台30之间进行货物传输。此外,具体地,导轨61的其中一个端部伸出到漂浮框架10的其中一侧边以外区域,导轨61的另一个端部伸出到漂浮框架10的另一侧边以外区域。这样,船可以根据气候情况选择性地停靠在工作台30的其中一侧。例如,当风从东往西吹时,为了避免船被风吹动时撞击水上漂浮装置,则应该将船停靠在工作台30的西侧。反之,当风从西往东吹时,则应该将船停靠在工作台30的东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包括防撞机构70。所述防撞机构70与所述漂浮框架10和/或所述支撑桁架20相连。如此,防撞机构70能够避免船停靠在水上漂浮装置附近时碰撞损伤漂浮框架10和/或所述支撑桁架20。
具体而言,防撞机构70包括防撞框以及套设在防撞框的杆体上的弹性套。弹性套具体为橡胶套或硅胶套。此外,防撞框上也可以设置缓冲弹簧进行缓冲。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还包括爬梯80。所述工作台30通过爬梯80与所述型材框12相连。工作人员通过爬梯80下到型材框12上,可以对漂浮框架10进行维修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的漂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所述水上漂浮装置漂浮于水上时,控制所述漂浮框架10的位置,使得所述浮力框11位于水面以下,以及使得所述型材框12位于水面上方并高出于水面0.5米以上。
具体而言,水上漂浮装置漂浮于水上时,浮力框11位于水面下方2米位置处,型材框12高出于水面上方0.8米处。这样既能保证水上漂浮装置在水上较好的平稳性,同时型材框12足够远离于水面上方,不容易接触到水,即型材框12分别与第一浮力管13、支撑桁架20相连接的部位(通常为焊接连接固定或者通过螺栓、螺丝等紧固件相互连接固定)远离于水面上方,不容易接触到水,从而便不会轻易锈蚀。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浮力管13、第一硬质管111、第二浮力管、第二硬质管14的管径大小与管壁厚度,以及调整支撑桁架20与工作台30的重量来调整漂浮框架10漂浮于水面上的高度位置。另外,也可以通过抽排水机构40调整位于漂浮框架10中部的若干个第二硬质管14与若干个第二浮力管中存储的水量,从而能够调整漂浮框架10的浮力大小,进而调整漂浮框架10漂浮于水面上的高度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漂浮框架,所述漂浮框架包括浮力框、型材框与多个第一浮力管,所述第一浮力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浮力框与所述型材框之间,所述浮力框通过所述第一浮力管与所述型材框相连;所述型材框包括多个第一型材段,所述第一型材段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型材框;所述第一型材段为不锈钢型材、铝制型材或铁质型材;
支撑桁架与工作台,所述支撑桁架设置在所述型材框或所述浮力框上,所述工作台设置在所述支撑桁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框包括多个第一硬质管,所述第一硬质管首尾依次相连围成所述浮力框;所述型材框与所述浮力框均为正多边形框、长方形框、圆形框或椭圆形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一浮力管均为不锈钢管、硬质塑胶管或铁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一浮力管内均填充有轻质防水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框架还包括多个第二硬质管,所述第二硬质管与所述浮力框相连,所述第二硬质管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浮力框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框架还包括多个第二型材段,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浮力框相连,所述第二型材段相互连接后整体呈十字形布置在所述型材框的中部;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第二硬质管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型材段与所述第二硬质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浮力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力管、所述第二浮力管、所述第一硬质管与所述第二硬质管均为两端封闭的管道;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或所述支撑桁架上的抽排水机构,所述抽排水机构通过抽排水管与位于所述漂浮框架中部的若干个所述第二硬质管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所述第一型材段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管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所述第二型材段均倾斜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浮力管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管的倾斜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桁架包括若干个支撑竖梁组与支撑横梁组;所述支撑竖梁组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上,所述支撑竖梁组与所述支撑横梁组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上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竖梁组包括倾斜地设置在所述漂浮框架上的若干个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一端相对集中地焊接在所述漂浮框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梁另一端相对分散地焊接在所述支撑横梁组上。
CN201921128204.8U 2018-11-21 2019-07-18 水上漂浮装置 Active CN2116425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3383 2018-11-21
CN201821923383X 2018-1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2532U true CN211642532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1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8204.8U Active CN211642532U (zh) 2018-11-21 2019-07-18 水上漂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425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075A (zh) * 2018-11-21 2019-11-29 广东省渔小清科技有限公司 水上漂浮装置及其漂浮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075A (zh) * 2018-11-21 2019-11-29 广东省渔小清科技有限公司 水上漂浮装置及其漂浮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42532U (zh) 水上漂浮装置
CN111734584B (zh) 一种漂浮式风机基础及风机
CN110671280A (zh) 漂浮式风机基础
CN111348154A (zh) 一种轻量化框架结构的半潜式海上渔场平台
KR101206759B1 (ko) 소형 선박 부양장치
KR101554663B1 (ko) 저수지의 수질 정화장치
KR200455681Y1 (ko) 부유체 롤링피칭 제어 브라켓
CN109356096B (zh) 一种悬浮式防船撞多层耗能装置
CN113598106B (zh) 一种深海潜降式养殖网箱
CN211032949U (zh) 防风浪漂浮装置
CN211078229U (zh) 水上漂浮航吊装置
KR20090118682A (ko) 조립식 부교 유닛
CN202099780U (zh) 浮动消波系统
CN203876958U (zh) 抗震抗风防洪可移动建筑物水基础
SE500538C2 (sv) Flytande plattformskonstruktion
CN211816156U (zh) 一种船闸钢护舷
KR102200448B1 (ko) 부력 보강용 에어파이프를 갖는 양식장용 부유식 구조물
US3500484A (en) Device for mooring ships
CN110510075A (zh) 水上漂浮装置及其漂浮方法
CN213200016U (zh) 一种便携的舷外工作平台
CN217053215U (zh) 一种方块安装定位装置
KR200390423Y1 (ko) 부유형 방현재의 지지구조
CN219260952U (zh) 一种水上悬挂式可调节操作平台
CN216533281U (zh) 一种可升降联排式海洋养殖网箱
CN212634772U (zh) 一种自浮式焊机支撑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9

Address after: 572400 B 2, 3 level Lingshui Internet pioneer park, Binhai Road, catering street, Lingshui, Hainan.

Patentee after: Hainan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3, fulizhen building, No.1 Kefa Road, Science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yuxiaoq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