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9183U -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29183U CN211629183U CN202020451209.0U CN202020451209U CN211629183U CN 211629183 U CN211629183 U CN 211629183U CN 202020451209 U CN202020451209 U CN 202020451209U CN 211629183 U CN211629183 U CN 2116291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ss transfer
- end plate
- stress
- transfer portion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箱体组件用于电池模块。箱体组件包括端板和隔板。所述端板上设置有通道和第一应力转移部。所述隔板伸入所述通道并连接于所述端板以形成第一连接缝,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与所述通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设置于所述通道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的一侧。在根据本申请的箱体组件中,第一应力转移部的设置使端板的局部刚度减弱容易变形,当第一连接缝受到力的作用时,第一应力转移部在外力作用下优先变形,从而将第一连接缝所受的应力转移分散,降低第一连接缝的应力集中,保证隔板和端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箱体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以电或混合动力驱动的车辆等装置中,电池模块通常包括多个电池,多个电池被隔板隔开,端板连接于隔板端部以夹紧固定电池,但电池在反复充电后会发生膨胀,电池的膨胀使得端板和隔板的连接缝在膨胀力的作用下极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其能够降低隔板和端板之间的连接缝的应力集中,使得连接缝能承受更大的外力而不发生失效,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体组件,用于电池模块,所述箱体组件包括端板和隔板。所述端板上设置有通道和第一应力转移部。所述隔板伸入所述通道并连接于所述端板以形成第一连接缝,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与所述通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设置于所述通道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的一侧,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用于转移所述第一连接缝受到的应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沿垂直于所述通道延伸的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的第一端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具有在所述通道延伸的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所述隔板的伸入所述通道部分的第三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或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远离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板上还设有第二应力转移部,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通过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与所述通道间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的端部,且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的端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端板沿所述端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且与所述端板形成第二连接缝。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隔板的沿所述端板的厚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的第一端部的位置,和/或所述侧板的沿所述端板的厚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缝的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弧形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为通孔或盲孔,和/或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为通孔或盲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序列和前述的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多个电池序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前述的电池模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如前述的电池模块或者如前述的电池组,所述电池模块或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本申请的箱体组件中,隔板伸入通道与端板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缝,在通道的靠近第一连接缝的一侧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第一应力转移部的设置使端板的局部刚度减弱,与通道连通的第一应力转移部处刚度较低而容易变形,当第一连接缝受到电池膨胀力或外部冲击力的作用时,第一连接缝所受的应力会转移到刚度较低的部位,即转移到第一应力转移部,使第一应力转移部吸收应力而变形,第一连接缝所受的应力通过第一应力转移部得以转移分散,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缝所受的应力得到释放,因此能够降低第一连接缝和端板相应位置的应力集中,避免端板和隔板之间连接失效,提高箱体组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进而保证电池模块内部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Ⅰ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箱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Ⅱ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Ⅲ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图4的实施例的箱体组件的正视图。
图8是图7中的Ⅴ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的正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Ⅵ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还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的Ⅶ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Ⅷ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电池模块 31主体部
1电池序列 32突出部
11电池 321第三端部
111壳体 4侧板
112顶盖 S1第一连接缝
113电极端子 S11第一端部
114防爆阀 S2第二连接缝
2端板 S21第二端部
21通道 X端板的厚度方向
22第一应力转移部 Y端板的宽度方向
221第一内表面 Z端板的高度方向
222第二内表面 α夹角
23第二应力转移部 R凹槽
3隔板 H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为轮船、车辆、无人机等。车辆为新能源汽车,其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为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车辆的主体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与电池组电连接,由电池组提供电能,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辆的主体上的车轮连接,从而驱动汽车行进。另外,电池组还可用于储能电柜中,以作为电源提供电能。
电池组可以包括多个电池模块100。电池模块100可收容于电池组箱体(未示出)内,多个电池模块100排列布置于电池组箱体内。电池组箱体的类型不受限制,电池组箱体可为框状箱体、盘状箱体或盒状箱体等,具体地,电池组箱体可包括容纳电池模块100的下箱体和与下箱体盖合的上箱体。
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的电池模块100包括多个电池序列1和箱体组件,箱体组件形成容置腔H,容置腔H用于容纳多个电池序列1。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到的端板2的厚度方向X、端板2的宽度方向Y和端板2的高度方向Z是以电池模块100在正常使用时的端板2的放置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在该电池模块100中,该端板2的厚度方向X、端板2的宽度方向Y和端板2的高度方向Z三者两两垂直(或三者大致垂直),也就是端板2的高度方向Z垂直于端板2的宽度方向Y与端板2的厚度方向X形成的平面。
其中,在图1和图3中,多个电池序列1沿端板2的宽度方向Y排列布置,电池序列1包括多个电池11,多个电池11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排列布置。电池11可为硬壳电池(或称为罐型电池)、软包电池(或称为袋型电池)或圆柱型电池。硬壳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111、顶盖112、电极端子113、防爆阀114以及注液孔等。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开的隔离膜。软包电池包括封装袋(例如由铝塑膜形成)、电极组件(与硬壳电池的构成和成型类似)以及极耳。圆柱型电池包括圆柱状的外壳、电极组件(与硬壳电池的构成和成型类似)以及极耳。
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的箱体组件用于电池模块100。如图4所示,箱体组件包括端板2和隔板3。箱体组件还可包括侧板4。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3设置于相邻两个电池序列1之间,侧板4连接于端板2沿端板2的宽度方向T的端部,端板2、隔板3和侧板4共同围成容纳电池序列1的容置腔H。
参照图1和图2,端板2上设置有通道21和第一应力转移部22。隔板3伸入通道21并连接于端板2以形成第一连接缝S1,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与通道21连通,且第一应力转移部22设置于通道21的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一侧。第一应力转移部22用于转移第一连接缝S1受到的应力。
电池模块中的隔板伸入端板的通道且与端板连接,在受到电池的膨胀作用或外部冲击时,端板在通道位置处承受的膨胀力或冲击力大,以致连接缝强度达不到要求而发生开裂,若增加连接缝的长度,虽然能保证连接缝的强度但端板的强度会因为通道的加长而减弱。在根据本申请的箱体组件中,隔板3通过伸入通道21与端板2连接,隔板3和端板2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缝S1,在通道21的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一侧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设置使端板2的局部刚度减弱,当第一连接缝S1受到电池膨胀力或外部冲击力的作用时,第一连接缝S1所受的应力会转移到刚度较低的部位,即转移到第一应力转移部22。第一应力转移部22吸收应力发生变形,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缝S1所受的应力得到释放,因此能够降低第一连接缝S1和端板2相应位置的应力集中,避免端板2和隔板3之间连接失效,提高箱体组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3具有主体部31和突出部32。主体部31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延伸,突出部32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从主体部31突出。具体地,隔板3的突出部32伸入通道21并与端板2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缝S1。隔板3的结构如此设置,一方面是因为在端板2上开设的通道长度有限,所以需要设置突出部32用于伸入通道21以与端板2连接;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隔板3与端板2的连接强度,主体部31和突出部32之间形成L形卡槽,突出部32伸入通道21且L形卡槽与端板2卡接,由此L形卡槽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隔板3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的位移,保证隔板3与端板2的连接强度。但隔板3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隔板3和端板2之间的连接可使用焊接或粘接等连接方式。当隔板3与端板2焊接时,隔板3和端板2可选用铝合金板材制成,强度高且重量轻,此时第一连接缝S1为焊缝。当隔板3与端板2粘接时,第一连接缝S1为粘接缝。隔板3和端板2可选用塑料板材制成,用塑料板材制成的隔板3和隔板3具有柔性,便于装配。具体的,隔板3可选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板材,在电池模块100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减震的作用,并且便于与端板3装配。
以第一连接缝S1为焊缝为例,在未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时,端板2的刚度高于焊缝的刚度,焊缝是整个端板2上最脆弱的部分,因为端板2抵抗变形的能力是由最脆弱的部分决定的,所以为提高整个端板2的刚度,应该适当降低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局部刚度,以提高焊缝可承受外力的能力,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来降低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局部刚度,提高焊缝抵抗变形的能力,保证端板2和隔板3连接的可靠性。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应力转移部22沿垂直于通道21延伸的方向延伸。其中,垂直的含义包括近似垂直,也就是说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和通道21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或近似为90°。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与通道21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小,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部分的刚度减小过多,会造成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局部刚度比焊缝的刚度更小,则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部分为端板2的最脆弱的部分,则端板2可能会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与通道21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大,第一应力转移部22距焊缝相对过远,会导致第一应力转移部22对焊缝的应力转移效果不佳,焊缝所受应力仍然较大,则焊缝可能会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垂直于通道21延伸的方向时,保证端板2的靠近焊缝位置的局部刚度适当降低,以提高焊缝承受外力的能力,并且第二应力转移部23相对靠近焊缝设置,使第二应力转移部23充分发挥转移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的作用,从而提高第一应力转移部22转移并释放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的效果。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通道21沿端板2的高度方向Z延伸,则第一应力转移部22连接于通道21且沿端板2的宽度方向Y延伸。但通道21延伸的方向和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应力转移部22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设置。通过仿真模拟可知,第一连接缝S1在其第一端部S11的位置受力最大,是最薄弱的位置,容易发生应力集中,进而造成第一连接缝S1的失效,因此在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第一应力转移部22能够吸收应力,进而使得端板2和隔板3之间的第一连接缝S1能抵抗更大的外力而不会发生失效。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连接缝S1的两个第一端部S11处都设置有第一应力转移部22,但也可仅在第一连接缝S1的一个第一端部S11处设置第一应力转移部22。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设置位置和数量不受限制,第一应力转移部22也可设置于第一连接缝S1的两个第一端部S11之间的任意位置。
参照图4至图10,具体地,第一应力转移部22具有在通道21延伸的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隔板3的伸入通道21部分的第三端部321位于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或位于第一内表面221的远离第二内表面222的一侧。在图4至图8示出的实施例中,隔板3的伸入通道21部分的第三端部321位于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在该实施例中,虽然通道21侧壁连通的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间距较大,使得与通道21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缝S1长度变短,但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间距较大使得第一连接缝S1处的局部刚度明显减小,因此能够更好地释放应力,保证端板2和隔板3之间的有效连接。在图9和图10示出的实施例中,隔板3的伸入通道21部分的第三端部321位于第一内表面221的远离第二内表面222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间距较小,第一连接缝S1的长度较长,长的第一连接缝S1能保证端板2和隔板3的有效连接,并且第一连接缝S1能够通过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第一应力转移部22释放一定应力,降低第一连接缝S1和端板2相应位置的应力集中。
参照图9和图10,端板2上还可设有第二应力转移部23。第二应力转移部23与第一应力转移部22连通,并且第二应力转移部23通过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与通道21间隔开。第一连接缝S1抵抗变形的能力受第一连接缝S1的长度和第一应力转移部22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连接缝S1越长,隔板3和端板2的连接强度越高,反之强度越低。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间距越大,对第一连接缝S1处的局部刚度减小越明显,释放应力的效果越好。但是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间距越大,第一连接缝S1的长度越短。为保证隔板3与端板2的最优连接强度,可以将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间距设置较窄以保证第一连接缝S1的长度,同时增加第二应力转移部23,用来进一步降低端板2的局部刚度,以增强第一应力转移部22对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的转移效果。在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缝S1的两个第一端部S11处都设置有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且在其中一个第一应力转移部22处设置有第二应力转移部23。当然第二应力转移部23的数量设置不限于此,视具体需要而定,也可在两个第一应力转移部22处都设置第二应力转移部23。这里补充说明的是,在图4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增设第二应力转移部23与第一应力转移部22配合共同用于转移并释放第一连接缝S1的应力,以进一步降低第一连接缝S1和端板2相应位置的应力集中。
参照图7至图10,第一应力转移部22可为通孔或盲孔。第二应力转移部23也可为通孔或盲孔。第二应力转移部23的形状和结构可与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形状和结构相同,当然也可不同。在图7至图10中,第一应力转移部22和第二应力转移部23都为长条形孔,但不限于此,第一应力转移部22和第二应力转移部23也可为其他形状。
参照图7至图10,为了避免第一应力转移部22自身结构引起的应力集中,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所有拐角处都设置为圆角,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与通道21的连接过渡部位也设置为圆角。同样地,为了避免第二应力转移部23自身结构引起的应力集中,第二应力转移部23的所有拐角处都设置为圆角,第二应力转移部23与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连接过渡部位也设置为圆角。
参照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应力转移部23连接于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端部,且从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端部沿垂直于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延伸。这里,垂直的含义包括近似垂直,在图10中,α表示第二应力转移部23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则α可为90°或近似90°。当然夹角α可在0°和180°之间的范围内选择。夹角α越小,端板2的局部刚度降低越多,但夹角α越小容易导致端板2的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局部刚度比第一连接缝S1的刚度更小,端板2的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部分更脆弱,在外力的作用下端板2容易发生断裂。夹角α越大,第二应力转移部23距离第一连接缝S1相对较远,导致第二应力转移部23对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的转移效果降低,可能会使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仍较大。图10中夹角α设置为90°或近似90°,既能避免由于夹角α过小可能导致的端板2局部刚度过低,又能使第二应力转移部23相对靠近第一连接缝S1设置,充分发挥第二应力转移部23对第一连接缝S1所受应力转移的效果,提高第一应力转移部22和第二应力转移部23对第一连接缝S1的应力释放效果。
参照图7、图9以及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4连接于端板2沿端板2的宽度方向Y的端部且与端板2形成第二连接缝S2。当侧板4与端板2使用焊接连接时,第二连接缝S2为焊缝。其中侧板4可选用铝合金板材制成。当侧板4与端板2使用粘接连接时,第二连接缝S2为粘接缝。其中侧板4可选用塑料板材制成。箱体组件还可包括凹槽R。结合参照图12,凹槽R可设置于隔板3的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位置,图12中的F表示电池膨胀时的膨胀力或外部冲击的冲击力,在隔板3受到力F的拉力作用时,凹槽R的设置能够使隔板3的局部刚度减弱,拉力减小,隔板3作用在第一连接缝S1的的第一端部S11和端板2相应位置上的力减小,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所受的应力,降低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应力集中,提高第一连接缝S1抵抗变形的能力。结合参照图13,凹槽R也可设置于侧板4的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第二连接缝S2的第二端部S21的位置。在侧板4受到力F的拉力作用时,凹槽R的设置能够降低侧板4的局部刚度,从而降低侧板4对第二连接缝S2的作用力,降低第二连接缝S2的第二端部S21的应力集中,提高第二连接缝S2抵抗变形的能力。如图11所示,可以同时在端板2的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位置和侧板4的沿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第二连接缝S2的第二端部S21的位置设置凹槽R,以降低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应力集中和第二连接缝S2的第二端部S21的应力集中,大幅提高箱体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其中,凹槽R可为弧形凹槽,以避免凹槽R自身在拐角位置处发生应力集中。当然凹槽R的形状不限于此。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箱体组件,用于电池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组件包括
端板(2),所述端板(2)上设置有通道(21)和第一应力转移部(22);以及
隔板(3),所述隔板(3)伸入所述通道(21)并连接于所述端板(2)以形成第一连接缝(S1),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与所述通道(21)连通,且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设置于所述通道(21)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S1)的一侧,第一应力转移部(22)用于转移第一连接缝(S1)受到的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沿垂直于所述通道(21)延伸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具有在所述通道(21)延伸的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内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所述隔板(3)的伸入所述通道(21)部分的第三端部(321)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221)和所述第二内表面(222)之间或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221)的远离所述第二内表面(22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上还设有第二应力转移部(23),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23)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23)通过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与所述通道(21)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23)连接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端部,且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的端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延伸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侧板(4),所述侧板(4)连接于所述端板(2)沿所述端板(2)的宽度方向(T)的端部且与所述端板(2)形成第二连接缝(S2);
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凹槽(R),所述凹槽(R)设置于所述隔板(3)的沿所述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缝(S1)的第一端部(S11)的位置,和/或所述侧板(4)的沿所述端板(2)的厚度方向(X)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缝(S2)的第二端部(S21)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R)为弧形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转移部(22)为通孔或盲孔,和/或所述第二应力转移部(23)为通孔或盲孔。
10.一种电池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100)包括多个电池序列(1)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形成有容置腔(H),所述容置腔(H)用于容纳所述多个电池序列(1)。
1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块(100)。
12.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块(100)或者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所述电池模块(100)或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51209.0U CN21162918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51209.0U CN21162918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29183U true CN211629183U (zh) | 2020-10-02 |
Family
ID=72620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51209.0U Active CN21162918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2918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73101A1 (zh) * | 2021-07-01 | 2023-01-05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箱体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组件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
CN116885378A (zh) * | 2023-09-05 | 2023-10-1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电池和用电设备 |
WO2023230827A1 (zh) * | 2022-05-31 | 2023-12-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箱体组件、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装置 |
-
2020
- 2020-03-31 CN CN202020451209.0U patent/CN2116291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73101A1 (zh) * | 2021-07-01 | 2023-01-05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箱体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组件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
EP4239772A4 (en) * | 2021-07-01 | 2024-10-16 |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 Ltd | HOUSING BODY ASSEMBLY,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HOUSING BODY ASSEMBLY |
WO2023230827A1 (zh) * | 2022-05-31 | 2023-12-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箱体组件、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装置 |
CN116885378A (zh) * | 2023-09-05 | 2023-10-1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电池和用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629183U (zh) | 箱体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 |
US10804510B2 (en) | Battery pack including a fixing member | |
KR20180020546A (ko) | 배터리 모듈 | |
JP2015520932A (ja) | 単一電極端子結合部を有する電池組合体 | |
JP7285946B2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CN116885376A (zh) | 二次电池模块及包括该模块的二次电池组 | |
CN220306441U (zh) | 一种电池和用电设备 | |
JP7434360B2 (ja) | 電池、電気装置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システム | |
KR20070104692A (ko) | 중대형 전지모듈 제조용 프레임 부재 | |
KR20180132338A (ko) | 배터리 팩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KR20220067118A (ko)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US20230411761A1 (en) | Battery,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 |
CN113889708B (zh) | 车辆及其电池包 | |
KR20170053434A (ko) | 배터리 모듈용 엔드 플레이트 | |
CN210403845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WO2023133748A1 (zh) | 电池模块、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CN211376714U (zh) | 电池模块、电池组以及装置 | |
CN219959259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20527143U (zh) | 电池装置 | |
CN115956321B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CN218731392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21103036U (zh) | 高压配电盒、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112332007B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车辆以及电池模组的组装方法 | |
CN218788443U (zh) | 一种电池包 | |
WO2023133737A1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