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17949U -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17949U
CN211617949U CN201922367103.2U CN201922367103U CN211617949U CN 211617949 U CN211617949 U CN 211617949U CN 201922367103 U CN201922367103 U CN 201922367103U CN 211617949 U CN211617949 U CN 211617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ddle
bicycle
bracing piece
bicycle fram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671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运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Weiji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Weiji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Weiji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Weiji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671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17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17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17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包括后轮、主杆、第二支撑杆和踏板,所述主杆下端设置有前轮,且主杆右侧面设置有车篮,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连接架右上侧面,且第二支撑杆上端设置有第一车座,所述第一车座右下侧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杆,且第三支撑杆下端与第一支撑杆左上侧面相连接,所述踏板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连接架外侧面,本实用新型的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设置有存放槽、连接盖和固定螺钉,在使用自行车时,通过把打气筒放入到存放槽内部,致使在路途中需要使用打气筒时,通过手动把固定螺钉拆卸下来,使连接盖被取下,从而使得存放槽内部打气筒被取出,让自行车的使用不容易受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材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自行车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且通过骑自行车可以进行锻炼身体,并且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
现在的自行车在使用时,不方便携带存放打气筒,致使在骑车过程中轮胎没有气时,自行车无法使用,还有现在的自行车后座坐人时,后座上的人脚缺少支撑措施,同时还有现在的自行车后座缺少扶把,使得后座的人遇到颠簸路段时容易发生大幅度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在的自行车在使用时,不方便携带存放打气筒且现在的自行车后座坐人时,后座上的人脚缺少支撑措施,并且现在的自行车后座缺少扶把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包括后轮、主杆、第二支撑杆和踏板,所述主杆下端设置有前轮,且主杆右侧面设置有车篮,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连接架右上侧面,且第二支撑杆上端设置有第一车座,所述第一车座右下侧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杆,且第三支撑杆下端与第一支撑杆左上侧面相连接,所述踏板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连接架外侧面,且连接架左上侧面设置有第三连接杆,同时第三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二车座,所述第二车座右端与第二支撑杆左侧面相连接,且第二车座左侧面开设有存放槽,所述第二车座左侧面设置有连接盖,且连接盖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二车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车座上侧面设置有橡胶软垫,且第二车座上侧面设置有扶把,同时扶把设置在橡胶软垫右侧。
优选地,所述后轮前后两侧面均设置有连接架,且连接架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同时第一连接杆右侧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上侧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上侧面设置有存放盒,同时第二连接杆右侧面设置有主杆。
优选地,所述存放盒的正视和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踏板关于后轮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盖的长度和宽度均等于第二车座左侧面的长度和宽度。
优选地,所述橡胶软垫的长度小于第二车座的长度,且橡胶软垫的宽度等于第二车座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扶把的左视和右视均为“T”形。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设置有存放槽、连接盖和固定螺钉,在使用自行车外时,通过把打气筒放入到存放槽内部,致使在路途中需要使用打气筒时,通过手动把固定螺钉拆卸下来,致使连接盖被取下,从而使得存放槽内部打气筒被取出,致使自行车的使用不容易受影响;
(2)设置有踏板,在骑行自行车时,在后座坐有人时,通过连接架前后两侧面上设置的踏板,致使坐在后座上人的脚得到支撑,致使坐在后座上的人舒适性提高;
(3)设置有扶把,在自行车后座上坐有人时,遇到颠簸路段时,后座上的人可通过手扶扶把,致使在颠簸路段时,后座上的人不容易发生较大幅度的晃动,同时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车座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后轮,2、连接架,3、第一连接杆,4、第一支撑杆,5、第二连接杆,6、存放盒,7、主杆,8、前轮,9、车篮,10、第二支撑杆,11、第一车座,12、第三支撑杆,13、踏板,14、第三连接杆,15、第二车座,16、存放槽,17、连接盖,18、固定螺钉,19、橡胶软垫,20、扶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包括后轮1、主杆7、第二支撑杆10和踏板13,主杆7下端设置有前轮8,且主杆7右侧面设置有车篮9,第二支撑杆10设置在连接架2右上侧面,且第二支撑杆10上端设置有第一车座11,第一车座11右下侧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杆12,且第三支撑杆12下端与第一支撑杆4左上侧面相连接,踏板13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连接架2外侧面,且连接架2左上侧面设置有第三连接杆14,同时第三连接杆14上端设置有第二车座15,第二车座15右端与第二支撑杆10左侧面相连接,且第二车座15左侧面开设有存放槽16,第二车座15左侧面设置有连接盖17,且连接盖17通过固定螺钉18与第二车座15相连接,第二车座15上侧面设置有橡胶软垫19,且第二车座15上侧面设置有扶把20,同时扶把20设置在橡胶软垫19右侧。
具体的,后轮1前后两侧面均设置有连接架2,且连接架2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同时第一连接杆3右侧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杆4,第二连接杆5设置在第一支撑杆4右上侧面,且第二连接杆5上侧面设置有存放盒6,同时第二连接杆5右侧面设置有主杆7,通过存放盒6使得手套等物品存放,使用时方便拿取。
具体的,存放盒6的正视和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通过存放盒6可以存放一些手套之类的物品,方便拿取使用。
具体的,踏板13关于后轮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使得坐在后座上人的脚得到支撑,致使后座上人的舒适性提高。
具体的,连接盖17的长度和宽度均等于第二车座15左侧面的长度和宽度,这样使得连接盖17能够完全对存放槽16起到遮盖的作用,致使存放槽16内部的打气筒不容易掉落。
具体的,橡胶软垫19的长度小于第二车座15的长度,且橡胶软垫19的宽度等于第二车座15的宽度,通过橡胶软垫19使得坐在后座的人更舒服。
具体的,扶把20的左视和右视均为“T”形,致使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后座上的人通过手扶扶把20,使得身体的摇晃幅度降低,从而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在使用自行车在路途中遇到车轮需要打气时,通过手动转动固定螺钉18,致使固定螺钉18被取下,从而使得连接盖17被取下,此时从存放槽16内部把打气筒取出,便可对后轮1 或前轮8进行打气,这样使得自行车的使用不容易受影响,使用完毕后,把打气筒放入到存放槽16内部,使得固定螺钉18把连接盖17固定在第二车座15 左侧面便可,如果在第二车座15上坐有人时,通过橡胶软垫19的作用,使得坐在第二车座15上的人更舒服,同时坐在第二车座15上的人把脚放置在踏板 13,通过踏板13起到的支撑摆放作用,致使坐在第二车座15上的人舒适性提高,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坐在第二车座15上的人通过手扶扶把20,使得身体摇晃幅度降低,同时也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包括后轮(1)、主杆(7)、第二支撑杆(10)和踏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7)下端设置有前轮(8),且主杆(7)右侧面设置有车篮(9),所述第二支撑杆(10)设置在连接架(2)右上侧面,且第二支撑杆(10)上端设置有第一车座(11),所述第一车座(11)右下侧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杆(12),且第三支撑杆(12)下端与第一支撑杆(4)左上侧面相连接,所述踏板(13)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连接架(2)外侧面,且连接架(2)左上侧面设置有第三连接杆(14),同时第三连接杆(14)上端设置有第二车座(15),所述第二车座(15)右端与第二支撑杆(10)左侧面相连接,且第二车座(15)左侧面开设有存放槽(16),所述第二车座(15)左侧面设置有连接盖(17),且连接盖(17)通过固定螺钉(18)与第二车座(15)相连接,所述第二车座(15)上侧面设置有橡胶软垫(19),且第二车座(15)上侧面设置有扶把(20),同时扶把(20)设置在橡胶软垫(19)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1)前后两侧面均设置有连接架(2),且连接架(2)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同时第一连接杆(3)右侧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杆(4),所述第一支撑杆(4)右上侧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5),且第二连接杆(5)上侧面设置有存放盒(6),同时第二连接杆(5)右侧面设置有主杆(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盒(6)的正视和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13)关于后轮(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17)的长度和宽度均等于第二车座(15)左侧面的长度和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软垫(19)的长度小于第二车座(15)的长度,且橡胶软垫(19)的宽度等于第二车座(15)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把(20)的左视和右视均为“T”形。
CN201922367103.2U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Active CN211617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7103.2U CN211617949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7103.2U CN211617949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17949U true CN211617949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31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67103.2U Active CN211617949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17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6134A (en) Seat for a wheeled vehicle
GB2474731A (en) Child seat attachment for an adult's bicycle
CN211617949U (zh) 一种带有便携打气筒的自行车框架
US7188849B2 (en) Child transport vehicle and carrier adapted therefor
US4026448A (en) Bike carrier sleeper
CN205417874U (zh) 一种自行车后座
CN202557693U (zh) 多功能母婴三轮休闲车
JP2007204020A (ja) 自転車用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208715350U (zh) 摩托车分座座垫及摩托车
JP2004001653A (ja) 自転車用サドル及び自転車用運転者支持構造
JP3142736U (ja) 電動3人乗り3輪自転車
JP4257930B1 (ja) 三輪自転車
CN207328669U (zh) 骑行车辆儿童座椅
CN206067973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儿童座椅
CN206087084U (zh) 一种儿童平衡车
CN107512332A (zh) 一种新型两轮自行车
RU2745367C1 (ru)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е сиденье для велосипеда
CN211869555U (zh) 一种自行车安全座椅
CN216232691U (zh) 一种仰角可调的自行车坐垫
CN215922424U (zh) 一种骑行用护手装置
CN216424628U (zh) 一种柔性便携式自行车儿童座椅
CN211592815U (zh) 一种儿童平衡车外套头体支撑结构
CN208665419U (zh) 共享单车
CN204210632U (zh) 自行车车座便捷锁
CN209258299U (zh) 一种旅游区居民生活用单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