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9174U -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09174U
CN211609174U CN201921930931.6U CN201921930931U CN211609174U CN 211609174 U CN211609174 U CN 211609174U CN 201921930931 U CN201921930931 U CN 201921930931U CN 211609174 U CN211609174 U CN 211609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lip
sealing washer
muscl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09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于凌振
于文强
张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09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09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09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09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与所述密封圈本体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唇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一防粘筋。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包括机体、锅具及设置于机体的机头,机体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机头具有与蒸汽发生器连通的蒸汽出口,锅具具有蒸汽入口,机头可移动,以实现所述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入口的对接,所述蒸汽出口或所述蒸汽入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如上所述的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防粘筋的存在,可防止所述第一唇边粘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保证了所述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密封圈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蒸汽电饭煲,其包括锅具、机头和主机,所述主机内设置有蒸汽发生装置,所述主机包括机身,以及从机身上下两端伸出的顶座和底座,所述机头设置于所述顶座,且所述机头设有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连通的蒸汽出口,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用于盛放食物,锅盖设有与机头对接的承接部,承接部设置有蒸汽进口,所述机头可移动以实现蒸汽出口和蒸汽进口的对接,通过热蒸汽对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为避免蒸汽传输过程中的泄漏,所述机头设置有硅胶密封圈。相较于现有的采用发热盘等加热部件进行底部加热的电饭煲以及采用IH电磁加热技术进行四周加热的IH电饭煲而言,所述蒸汽电饭煲采用蒸汽加热食物,使食物的受热更加均匀,可获得口感绵软的熟食。
目前用于实现所述蒸汽电饭煲的机头移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电动升降式和手动驱动式,手动驱动式又包括手动按压升降式和手动翻转对接式。其中,手动按压升降式,是在所述顶座设置按压块,通过手动按压所述按压块以带动所述机头升降,实现所述机头与所述锅盖的对接;手动翻转对接式,是所述顶座与所述机身通过铰接结构转动连接,通过手动翻转所述顶座,可实现所述机头与所述锅盖的对接。
不论是采用上述手动按压升降式,还是采用手动翻转对接式,都存在手动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密封圈会受到较大的外力压合,在密封圈挤压过程中会排出内部的空气,在热蒸汽传输的过程中,所述密封圈顺势膨胀,在所述机头与所述锅盖分离的瞬间,外部空气进入缓慢,且从外部进入的冷空气会导致密封圈内的气压进一步降低,并出现外部大气压大于密封圈内部气压的现象,在合力作用下,所述密封圈会出现下部唇边上翻并与密封圈的上部吸附粘连的现象。若密封圈的下部唇边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无法回复至初始位置,则容易出现下次使用时,机头与锅盖对接进行蒸汽传输的过程中,出现蒸汽泄漏的现象。或者,在完成一次烹饪后,短时间内再在所述主机内放入另一锅具,但因密封圈的下唇边未及时复位,也出现蒸汽泄漏的现象。蒸汽的泄漏,不仅会造成厨房环境被污染,而且泄漏的蒸汽有可能会通过机头与顶座之间的间隙进入机身内部,而对机身内部零部件的运行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与所述密封圈本体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唇边,在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能够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移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一防粘筋。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防粘筋;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密封圈本体的定位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唇边的连接端,所述第一防粘筋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时,所述第一防粘筋在所述定位端和所述连接端之间延伸;所述第一唇边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固定端,以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第一防粘筋位于所述第一唇边时,所述第一防粘筋在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延伸。
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周向均布。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所述第一防粘筋为环形筋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延伸,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具有间隔。
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周向均布。
所述密封圈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唇边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二防粘筋。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包括机体和锅具,所述机体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所述机体包括机身和由机身一侧上下两端伸出的顶座和底座,所述机身、顶座和底座合围形成用于放置锅具的开放空间,所述顶座设置有机头,所述机头具有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的蒸汽出口,所述锅具具有蒸汽入口,所述机头可移动,以实现所述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入口的对接,所述蒸汽出口或所述蒸汽入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如上所述的密封圈。
所述锅具还具有蒸汽排放口,所述机头具有能够与所述蒸汽排放口对接的蒸汽接收口,所述蒸汽排放口或所述蒸汽接收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且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二唇边,所述第二唇边在压力作用下可朝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侧移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三防粘筋。
所述机头可相对于所述锅具移动,以使所述机头具有与所述锅具对接的对接位置,以及与所述锅具分开的分离位置,所述机头由所述分离位置移动至所述对接位置的驱动方式为手动按压驱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一防粘筋,即便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发生短时吸附粘连,由于所述第一防粘筋的存在,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吸附时会发生形变,因所述第一唇边自身具有很好的弹性,第一唇边产生形变后自然而言地产生弹力,该弹力使得所述第一唇边和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产生受力薄弱点,当有外部空气涌入时,很容易在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打开一个缺口,破除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粘附,使密封圈内外压差相同,所述第一唇边可迅速地回复至初始位置。当将其应用于蒸汽烹饪设备时,本实用新型中具有防自吸附功能的密封圈,可以保证所述机头与所述锅具对接的密封性,防止蒸汽外泄。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圈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唇边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存在使所述第一唇边具有较好的耐压性能,提高其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而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所述第一唇边的向上翻折产生一定的阻碍,从而降低了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完全接触的概率。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唇边的自由端向所述密封圈的中心线靠拢,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唇边大体呈V型,该结构的密封圈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杂质通过所述密封圈进入所述机头的蒸汽出口,从而防止了机头与锅具对接时,杂质在蒸汽的驱动下进入所述锅具的蒸汽传送通道,保证了蒸汽传送通道的畅通性,以及烹饪环境的整洁度。
4.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蒸汽烹饪设备采用该防自吸附密封圈实现机头蒸汽出口与锅盖蒸汽入口的密封对接,可使所述蒸汽烹饪设备适用于手动驱动机头移动式的结构,手动驱动式相较于电动驱动式而言,可以降低烹饪设备整机的制造成本,且节省能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密封圈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密封圈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密封圈在自然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密封圈在蒸汽烹饪设备烹饪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密封圈在机头与锅具对接时的受压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蒸汽烹饪设备的剖视图。
其中,
1密封圈、11密封圈本体、12第一连接部、121定位端、122连接端、13 第二连接部、14第一唇边、141、固定端、142自由端、15第一防粘筋、16第二防粘筋;2机体、21顶座、22机身、23底座;3锅具、31蒸汽入口、32蒸汽排放口;4机头、41蒸汽出口;5第一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11、与所述密封圈本体11相连的第一连接部12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相连的第一唇边14。所述第一连接部12与所述第一唇边14相连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密封圈1 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唇边14未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相连的一端(即所述第一唇边14的自由端)向所述密封圈1的中心线靠拢,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一唇边14构成一个大体呈V字型的结构,其结构强度高,尤其适用于冲击负载的工作环境(例如,将其应用于下述蒸汽烹饪设备,实现所述机头4与所述锅具3的密封对接)。此外,所述第一唇边14的自由端向所述密封圈1的中心线靠拢,还可大幅降低外部环境中的杂质进入所述密封圈1 内的概率。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V字型构型,同样使得,在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14能够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侧移动,为防止所述第一唇边14在外力以及自身弹性力的合力作用下依然粘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内侧而无法复位,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一防粘筋15。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防粘筋15,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压合时,所述第一唇边14会发生形变,因所述第一唇边14自身具有很好的弹性,第一唇边14产生形变后自然而言地产生弹力,该弹力使得所述第一唇边14和所述第一防粘筋15之间产生受力薄弱点,当有外部空气涌入时,很容易在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防粘筋15之间打开一个缺口,破除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之间的粘附,使密封圈1内外压差相同,所述第一唇边14可迅速地回复至初始位置。此外,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存在,可以对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或所述第一唇边14起到支撑作用,并对所述第一唇边14向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运动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降低了两者吸附粘连的可能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圈1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一唇边14的第二连接部13,横亘在所述第一唇边14 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2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3,会进一步对所述第一唇边14的上翻产生阻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接触的概率。此外,所述第二连接部13的存在,方便了所述密封圈1的加工制造,提升了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一唇边14连接处的强度,延长了所述密封圈1的使用寿命。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13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二防粘筋16,所述第二防粘筋16可以是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延伸。所述第二防粘筋16的作用原理与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作用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设置位置及排布方式,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2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密封圈本体11的定位端12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唇边14的连接端122,所述第一防粘筋15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防粘筋15在所述定位端121和所述连接端122之间延伸。如图1和图2所示,其给出了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定位端121和所述连接端122之间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示例,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延伸方向并不局限于此,其还可以与所述定位端121和所述连接端122之间的长度方向形成小于90°的夹角,另外,所述第一防粘筋15也并不局限于如图1和图2所示的直线结构,其还可以是曲线构型。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且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间隔分布。更进一步地,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沿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周向均布。如图1和图2所示,其给出了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表面具有三条第一防粘筋15的图例,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条,其还可以是两条、四条甚至更多。
所述第一防粘筋15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用于阻碍所述第一唇边14上翻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完全接触并排空两者之间的气体,即便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发生短时吸附粘连,由于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存在,所述第一唇边14也可迅速地回复至初始位置,以保证所述第一唇边14与待密封部位之间的密封性能。
实施方式二:所述第一唇边14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固定端 141,以及与所述固定端141相对的自由端142,所述第一防粘筋15设置于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防粘筋15在所述固定端141和所述自由端142之间延伸。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且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间隔分布。更进一步地,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沿所述第一唇边14的周向均布。
实施方式三: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防粘筋15,其所述第一防粘筋15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定位端121 与所述第一唇边14的自由端142之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自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定位端121至所述第一唇边14 的自由端142的连续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周向和所述第一唇边14的周向错位布置。
实施方式四: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所述第一防粘筋为环形筋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周向延伸,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具有间隔,使用过程中,若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发生短时吸附,则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的间隔处容易形成进气间隙,以平衡内外气压,方便气体进入所述第一唇边14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2 之间,以加速所述第一唇边14的复位。作为优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沿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周向均布。
实施方式五: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15,所述第一防粘筋为环形筋且沿所述第一唇边14的周向延伸,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具有间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作用原理与上述实施方式四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方式六: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唇边14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所述第一防粘筋为环形筋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12 的周向延伸,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2 内的第一防粘筋与所述第一唇边14内的第一防粘筋在周向上的布置位置相对,以使所述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发生短时吸附时,所述间隔依然存在,且外部气体能够通过所述间隔进入第一唇边14与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以平衡内外气压,方便所述第一唇边14的复位。
不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设置位置和排布方式: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厚度D满足,0.4mm≦D≦1.0mm,若D太小,容易在大气压作用下压扁起不到防粘附的效果,若D太大,当将所述密封圈1用于下述蒸汽烹饪设备时,在蒸汽传送的过程中,大尺寸的第一防粘筋15有可能起到扰流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厚度D满足,0.5mm≦D≦0.7mm。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宽度W满足,0.5mm≦D≦2.0mm,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粘筋15的宽度W满足,0.8≦D≦1.2mm。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包括机体2和锅具 3,所述机体2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所述机体2包括机身22和由机身22一侧上下两端伸出的顶座21和底座23,所述机身22、顶座21和底座23合围形成用于放置锅具3的开放空间,所述顶座21设置有机头4,所述机头4具有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的蒸汽出口41,所述锅具3具有蒸汽入口31,所述机头4 可移动,以实现所述蒸汽出口41与所述蒸汽入口31的对接,所述蒸汽出口41或所述蒸汽入口31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以避免蒸汽传输过程中的泄漏。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机头4可相对于所述锅具3移动,以使所述机头4具有与所述锅具3对接的对接位置,以及与所述锅具3分开的分离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机头4由所述分离位置移动至所述对接位置的驱动方式为手动按压驱动。手动驱动式相较于电动驱动式而言,可以降低烹饪设备整机的制造成本,且节省能耗,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因按压力较大而在合盖过程中排空所述第一密封圈5内的气体而导致第一密封圈5出现粘连的现象,如图3至图5,其分别示出了所述第一密封圈5在自然状态(不受盖合压力时)下的示意图、在烹饪设备处于烹饪状态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以及在机头与锅具对接时的压缩形态示意图,从三幅图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若机头与锅具对接时的压力过大,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下部唇边很容易上翻,当机头与锅具脱离时,外部冷空气进入,造成第一密封圈5内部气体收缩并形成短时负压,在外部大气压作用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下部唇边进一步向上翻折,并存在与上方的连接部发生吸附粘连的可能。为避免该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5采用如上所述的防自吸附的密封圈,以此实现所述第一唇边14的快速复位,保证下次使用时(该使用状况包括了将烹饪完成的锅具取下后,短时间内放入另一锅具继续烹饪的工况)所述机头4与所述锅具3对接的密封性。
所述锅具3还具有蒸汽排放口32,所述机头4具有能够与所述蒸汽排放口 32对接的蒸汽接收口,所述蒸汽排放口32或所述蒸汽接收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所述第二密封圈6的设置保证了排放的蒸汽被所述蒸汽接收口接收,并由设置于所述机体2的收水盒收集和排放,避免了蒸汽的外漏。
所述第二密封圈6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二唇边,所述第二唇边在压力作用下可朝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侧移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三防粘筋。即,所述第二密封圈6采用了如上所述的防自吸附密封圈,所述第三防粘筋在所述第二密封圈6的设置位置、排布方式以及作用原理均可借鉴所述第一防粘筋在所述密封圈的设置位置、排布方式和作用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与所述密封圈本体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唇边,在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唇边能够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一防粘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防粘筋;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密封圈本体的定位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唇边的连接端,所述第一防粘筋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时,所述第一防粘筋在所述定位端和所述连接端之间延伸;
所述第一唇边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固定端,以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第一防粘筋位于所述第一唇边时,所述第一防粘筋在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周向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所述第一防粘筋为环形筋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延伸,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防粘筋之间具有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第一防粘筋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唇边的周向均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唇边的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二防粘筋。
8.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包括机体和锅具,所述机体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所述机体包括机身和由机身一侧上下两端伸出的顶座和底座,所述机身、顶座和底座合围形成用于放置锅具的开放空间,所述顶座设置有机头,所述机头具有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的蒸汽出口,所述锅具具有蒸汽入口,所述机头可移动,以实现所述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入口的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或所述蒸汽入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还具有蒸汽排放口,所述机头具有能够与所述蒸汽排放口对接的蒸汽接收口,所述蒸汽排放口或所述蒸汽接收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且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二唇边,所述第二唇边在压力作用下可朝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侧移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唇边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出的第三防粘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蒸汽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头可相对于所述锅具移动,以使所述机头具有与所述锅具对接的对接位置,以及与所述锅具分开的分离位置,所述机头由所述分离位置移动至所述对接位置的驱动方式为手动按压驱动。
CN201921930931.6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Active CN211609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0931.6U CN21160917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0931.6U CN21160917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09174U true CN211609174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0931.6U Active CN21160917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09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92798U (zh) 一种烹饪装置
US11583145B2 (en) Material, cleaning device and cooking appliance
WO2020103494A1 (zh) 蒸笼、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1609174U (zh) 一种防自吸附的密封圈及蒸汽烹饪设备
CN201479802U (zh) 设有双层玻璃门的电烤箱
CN209018438U (zh) 电热水壶
CN208404212U (zh) 一种蒸汽烤箱旋转烤叉的密封结构
WO2016172984A1 (zh) 一种新型双内胆电饭锅
CN103705107B (zh) 电压力锅延时保压关闭阀
CN209694935U (zh) 密封件、盖体及烹饪器具
CN108263746B (zh) 一种保鲜效果好、操作方便的保鲜盒
CN201360927Y (zh) 一种蒸汽阀及电饭煲锅盖
CN213605812U (zh) 一种结构可调式智能压力锅
CN101019738A (zh) 一种装拆式金属电热壶
CN220378870U (zh) 密封圈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20675815U (zh) 一种双层隔热不锈钢玻璃锅盖
CN2614592Y (zh) 一种烹饪锅
CN213216588U (zh) 一种热风腔室的密封结构、蒸汽烤箱
CN220599668U (zh) 一种高压调质器检修门的密封装置
CN215487624U (zh) 一种蒸汽烤箱的灯片玻璃密封组件
CN213248373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540815U (zh) 一种蒸汽烹饪装置
CN205144371U (zh) 防冲出式热水瓶塞
CN212066444U (zh) 烹饪器具
CN211175594U (zh) 一种单阀门集成式中餐燃气灶的风门连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5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