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9490U - 呼吸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呼吸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9490U
CN211599490U CN201922328859.6U CN201922328859U CN211599490U CN 211599490 U CN211599490 U CN 211599490U CN 201922328859 U CN201922328859 U CN 201922328859U CN 211599490 U CN211599490 U CN 211599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oil
container body
oil circulation
respi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288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园田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9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9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即使在将呼吸器装置设置在远离热源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被堵塞。本实用新型是车辆的呼吸器装置(1),其进行贮留有油的后差速器壳体的通气,其包括:有底容器状的容器本体(2),上端开放;罩构件(3),封闭容器本体(2)的上端;以及油流通部(5),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后差速器壳体内部的油循环至后差速器壳体的外部。在容器本体(2),设有连通孔(221)与贯穿孔(212),所述连通孔(221)连接着使容器本体(2)的内部与后差速器壳体的内部连通的连通管(10),所述贯穿孔(212)贯穿容器本体(2),油流通部(5)被配置在贯穿孔(212)附近。

Description

呼吸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器(breather)装置,其进行搭载于车辆的差速器(differential)等的壳体(case)内的通气。
背景技术
以往,在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engine)、马达(motor)、变速器(transmission)、分动箱(transfer)、差速器等的壳体,设有用于进行所述壳体内的通气的呼吸器装置。此种呼吸器装置有所谓的分体型者,即,将形成有吸排气用的贯穿孔(呼吸口)的小型盒体(box)(呼吸器盒体)分体地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利用导管(pipe)及管(tube)来连通壳体内与盒体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64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6884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考虑到与搭载于车辆的其他构成零件的位置关系或防止水侵入等的观点,所述分体型呼吸器装置有时是设置在远离车辆热源的位置。若将呼吸器装置设置在远离热源的位置,则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有可能会因贯穿孔上的结冰等而堵塞。若所述贯穿孔堵塞,则例如有可能会因壳体内不通气而导致壳体内的压力上升,从而引起密封(seal)性的恶化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呼吸器装置是车辆的呼吸器装置,其进行贮留有油的壳体内的通气,其包括:有底容器状的容器本体,上端开放;罩构件,封闭容器本体的上端;以及油流通部,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壳体内部的油循环至壳体的外部。在容器本体,设有连通孔与贯穿孔,所述连通孔连接着使容器本体的内部与壳体的内部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贯穿孔贯穿容器本体。油流通部被配置在容器本体的贯穿孔附近。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将呼吸器装置设置在远离热源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述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被堵塞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的设置位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的正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呼吸器装置的IV-IV箭头剖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呼吸器装置的V-V箭头剖面图。
图6是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中循环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后差速器壳体及呼吸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的说明]
1:呼吸器装置
2:容器本体
21a、21b、21c:侧壁部
212:贯穿孔
3:罩构件
5:油流通部
12:油循环管
100:壳体
121:进侧管
122:出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是用于进行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差速器等贮留有油的壳体内部的通气。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是具有下述结构的所谓分体型呼吸器装置,即,其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利用导管及管将壳体的内部与装置的内部予以连通。分体型呼吸器装置与一体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一体型呼吸器装置不同,安装位置的限制少,能够使用不易受热影响的廉价的合成树脂制的成型品。以下,对进行车辆的收容有后差速器及马达的壳体内的通气的呼吸器装置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1相对于收容有后差速器及马达的壳体100的设置位置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1被安装在车身框架、或固定于车身框架的零件(例如与壳体100邻接地设置的零件,为了方便,将其称作固定零件110)的侧面。在呼吸器装置1的下部,连接有差速器连通管10、排放管(drain tube)11及马达连通管13。
差速器连通管10的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呼吸器装置1下部的后述的差速器连通接口24(参照图2),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壳体100上表面的第一贯穿孔101。第一贯穿孔101贯穿至壳体100中的收容有后差速器的收容部130(以下称作“差速器收容部130”)为止,差速器连通管10连通呼吸器装置1的内部与差速器收容部130。
排放管11的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呼吸器装置1下部的后述的排放接口26(参照图2),另一端部成为向大气开放的开放端。
马达连通管13的一端连接于设在呼吸器装置1下部的后述的马达连通接口27(参照图2),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壳体100侧面的第二贯穿孔102。第二贯穿孔102贯穿至壳体100中的收容有马达的收容部131(以下称作“马达收容部131”)为止,马达连通管13连通呼吸器装置1的内部与马达收容部131。
而且,在呼吸器装置1的上部,连接有构成油循环流路的油循环管12,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壳体100内部的油(例如收容在差速器收容部130中的油)循环至壳体100的外部。油循环管12具有进(in)侧管121与出(out)侧管122,进侧管121及出侧管122的直径大于连通管10的直径。
进侧管121的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呼吸器装置1上部的后述的油流通部5,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壳体100侧面的第三贯穿孔103。第三贯穿孔103在壳体100内,从后述的左右电磁阀107(参照图6)的排出回路分支。第三贯穿孔103贯穿至壳体100中的差速器收容部130为止,进侧管121连通呼吸器装置1的油流通部5与差速器收容部130。
出侧管122的一端部连接于呼吸器装置1的油流通部5,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壳体100上表面的第四贯穿孔104。第四贯穿孔104在差速器收容部130内,较所贮留的油的油面位于下方。第四贯穿孔104贯穿至差速器收容部130为止,在差速器收容部130内从壳体上表面经由壳体加工孔而通往油面下方为止。出侧管122连通呼吸器装置1的油流通部5与差速器收容部130。
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较佳地防止水等侵入呼吸器装置1内部等的观点,呼吸器装置1是在比壳体100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安装于固定零件110的侧面。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1的正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呼吸器装置1的IV-IV箭头剖面图,图5是图4所示的呼吸器装置1的V-V箭头剖面图。
如图2至图5所示,呼吸器装置1包括:有底容器状的容器本体2,上端开放;罩构件3,封闭容器本体2的上端开口;分离构件4,在上下方向将容器本体2的内部分离为两段;以及油流通部5,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壳体100内部的油循环至壳体100的外部。容器本体2、罩构件3、分离构件4及油流通部5均为合成树脂制的成型品。
如图2及图3所示,容器本体2是具有外周壁21与底部22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容器,由外周壁21及底部22围成的容器本体2的内部也为大致长方体状。在外周壁21,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阶部211。外周壁21在阶部211上侧的部分大于阶部211下侧的部分,容器本体2的内部也是在阶部211上侧的部分大于阶部211下侧的部分。
如图4所示,在外周壁21中的一个侧壁部21a,形成有沿大致水平方向贯穿侧壁部21a的小径的贯穿孔212。贯穿孔212是在侧壁部21a中的阶部211上侧,形成在上端附近(容器本体2的开口附近)。贯穿孔21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侧壁部21a的上端附近连通容器本体2的外部与内部。贯穿孔212的直径小于后述的连通孔221的直径。在侧壁部21a的贯穿孔212的两侧,形成有与罩构件3的后述的卡止片31卡合的一对卡止突起213。一对卡止突起213也形成在与侧壁部21a相向的侧壁部21b。在外周壁21中的另一侧壁部21c(参照图3),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2安装于固定零件110侧面的安装件23。安装件23是与另一侧壁部21c一体形成。
在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大致中央部的其中一侧,设有朝下方延伸的中空圆筒状的差速器连通接口24。差速器连通接口24是与底部22一体形成,在差速器连通接口24的下端,连接有差速器连通管10。在容器本体2的内部,竖立设置有中空圆筒状的筒状部25,所述筒状部25从底部22的大致中央部的其中一侧朝向上方延伸至罩构件3的附近为止(参照图5)。筒状部25是与差速器连通接口24设于同轴线上,差速器连通接口24与筒状部25经由贯穿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连通孔221而相连。
而且,在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朝下方延伸的中空圆筒状的排放接口26。排放接口26是与底部22一体形成,在排放接口26的下端,连接有排放管11。排放接口26与容器本体2的内部经由贯穿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排出孔222而相连。
在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大致中央部的另一侧,设有朝下方延伸的中空圆筒状的马达连通接口27。马达连通接口27是与底部22一体形成,在马达连通接口27的下端,连接有马达连通管13。在容器本体2的内部,竖立设置有中空圆筒状的筒状部28,所述筒状部28从底部22的大致中央部的另一侧朝向上方延伸至罩构件3的附近为止(参照图5)。筒状部28是与马达连通接口27设于同轴线上,马达连通接口27与筒状部28经由贯穿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连通孔223而相连。
进而,在容器本体2的底部22的差速器连通接口24的其中一侧,形成有朝下方延伸的安装销29。安装销29形成为,可将容器本体2安装于固定零件110的侧面。安装销29例如形成为,可安装在与通过安装件23而安装的固定零件110的侧面不同的位置。
如图4所示,设置在容器本体2内部的分离构件4具有:隔壁部41,在上下方向将容器本体的内部划分为两段;以及突出部42,突出至隔壁部41的上表面侧。隔壁部41及突出部42是一体形成。隔壁部41具有沿着容器本体2的内面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外形,其外周部卡合于容器本体2内部的阶部211。
在隔壁部41的大致中央部的其中一侧,形成有用于使筒状部25贯穿的开口部43,在另一侧,形成有用于使筒状部28贯穿的开口部44。在隔壁部41的一个角部附近,形成有将隔壁部41的上下空间予以连通的连通孔(未图示)。连通孔包含小径的贯穿孔。
突出部42是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型的中空部分,在其外侧的侧面与下表面分别形成有通向内部的开口421、开口422。侧面的开口421是以在将分离构件4设置于容器本体2的内部时面向贯穿孔212的方式而配置,以与贯穿孔212连通。下表面的开口422通向隔壁部41的下侧空间。
罩构件3如图2所示,包括:大致平板状的罩本体30,罩住容器本体2的被开放的上端而安装;多个卡止片31,形成为从罩本体30朝下方延伸的舌片状;以及大致圆筒形状的凸肋32、凸肋33,从罩本体30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
罩本体30形成为,可密封容器本体2的被开放的上端。多个卡止片31设在罩构件3的外周部,多个卡止片31各自形成为,在罩本体30密封容器本体2上端的状态下,可与在容器本体2的侧壁部21a及侧壁部21b形成的一对卡止突起213分别卡合。即,罩住容器本体2上端的罩构件3通过多个卡止片31各自与一对卡止突起213分别卡扣式(snap in)卡合而固定。
凸肋32形成在罩本体30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部的其中一侧。凸肋32是以其内径比筒状部25的外径稍大的方式而形成。由此,在容器本体2的上端安装有罩构件3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凸肋32设置在包围筒状部25的上端开口的外径侧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在筒状部25的上端开口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且在凸肋32的下端与隔壁部的下端之间也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凸肋33形成在罩本体30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部的另一侧。凸肋33是以其内径比筒状部28的外径稍大的方式而形成。由此,在容器本体2的上端安装有罩构件3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凸肋33设置在包围筒状部28的上端开口的外径侧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在筒状部28的上端开口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且在凸肋33的下端与隔壁部的下端之间也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并且,容器本体2的内部呈被划分为上段内侧空间、上段外侧空间与下段空间这三层的结构,所述上段内侧空间是在隔壁部41的上侧的凸肋32、凸肋33的内侧划分而成,所述上段外侧空间是在隔壁部41的上侧的凸肋32、凸肋33的外侧划分而成,所述下段空间是在隔壁部41的下侧划分而成(参照图5)。通过将容器本体2的内部设为被划分为上段内侧空间、上段外侧空间及下段空间这三层的结构,例如即使在有水等从贯穿孔212侵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述水经由差速器连通管10或马达连通管13等而侵入壳体100内。
而且,容器本体2内的底部22(底部22的上表面)以从与连通孔221、连通孔223对应的位置朝向排出孔222而其高度逐渐变低的方式呈倾斜状。通过容器本体2内的底部22(底部22的上表面)朝向排出孔222而其高度逐渐变低,能够有效地排出存留在容器本体2内部的水等液体。
此外,当伴随车辆的行驶而壳体100内的温度(例如差速器收容部130及马达收容部131的温度)上升时,因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空气膨胀,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压力上升。在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中压力上升的空气经由差速器连通管10及马达连通管13而流入至呼吸器装置1内,并经由呼吸器装置1的贯穿孔212而排出至大气中。而且,当壳体100内的压力下降时,外部的空气从贯穿孔212被吸入呼吸器装置1内,所述空气从呼吸器装置1内经过差速器连通管10及马达连通管13被导入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
另一方面,在并非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车辆的壳体100直接安装呼吸器装置,而是在与壳体100邻接地设置的固定零件110的侧面安装呼吸器装置的情况下,呼吸器装置将安装在远离作为热源的壳体100的位置。当呼吸器装置安装在远离热源的位置时,例如有可能会因结冰等现象导致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被堵塞。若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堵塞,则例如无法将壳体100内压力上升的空气排出至大气。若压力上升的空气未被排出至大气,则壳体100内的压力会进一步上升,例如有可能从壳体100的油封部发生漏油。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使贮留在壳体100内部的油循环至壳体100外部的油循环流路,将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的油流通部设在呼吸器装置中。由此,利用在油流通部中流通的油的热来抑制呼吸器装置的贯穿孔的结冰,防止贯穿孔的堵塞。为了良好地实现此种动作,本实施方式构成如下所述的呼吸器装置1。
如图2至图5所示,呼吸器装置1除了容器本体2、罩构件3及分离构件4以外,还具备油流通部5,所述油流通部5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壳体100内部的油循环至壳体100的外部。油流通部5如图2及图4所示,与罩构件3一体形成,在使罩构件3罩住容器本体2的上端而固定的状态下,相对于在容器本体2的侧壁部21a形成的贯穿孔212,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相向配置。
油流通部5的外形形成为长方体状,且以从罩本体30的外周部朝下方延伸的状态而设。本实施方式中,油流通部5是设在与形成于侧壁部21a的一对卡止突起213分别对应的卡止片31与卡止片31之间。另外,油流通部5的外形未必需要为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为圆柱状。
油流通部5在其内部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流通孔51。流通孔51是跟容器本体2的侧壁部21a大致平行地贯穿油流通部5,在流通孔51的其中一侧的开口,连接有油循环管12的进侧管121,在流通孔51的另一侧的开口,连接有油循环管12的出侧管122。这样,油流通部5形成使贮留在壳体100内部的油循环至壳体100外部的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油循环流路是包括进侧管121、出侧管122及油流通部5而构成。
流通孔51具有:进侧管连接部52,设在其中一侧的开口;出侧管连接部53,设在另一侧的开口;以及扩宽部54,设在进侧管连接部52及出侧管连接部53之间。
进侧管连接部52形成为与进侧管121大致同径,出侧管连接部53形成为与出侧管122大致同径。另外,进侧管连接部52及出侧管连接部5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扩宽部54形成为比进侧管连接部52及出侧管连接部53大的直径,且以配置在与贯穿孔212相向的位置的方式而设。通过在流通孔51设置扩宽部54,与在流通孔51中流通的油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更有效率地加热贯穿孔212。另外,流通孔51未必需要为大致圆柱状,例如也可为三棱柱形状或四棱柱形状等多棱柱形形状。优选为贯穿孔212侧的面积变宽的形状。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呼吸器装置1内的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例如,在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外气(大气中的空气)从贯穿孔212流入呼吸器装置1内。从贯穿孔212流入的空气通过分离构件4的突出部42的内部空间而流入下段空间。而且,空气也从排放管11经由与排放接口26连接的排出孔222而流入呼吸器装置1内。所述空气从排出孔222流入至下段空间。
并且,这些空气通过隔壁部41的连通孔(未图示)流入上段外侧空间,并通过凸肋32、凸肋33的下端与隔壁部41的间隙,而流入在凸肋32、凸肋33与筒状部25、筒状部28之间划分而成的上段内侧空间。继而,流入上段内侧空间的空气经由筒状部25的上端开口进入筒状部25内,并从连接于连通孔221的差速器连通接口24经由差速器连通管10被导入壳体100内的差速器收容部130。同样地,流入上段内侧空间的空气经由筒状部28的上端开口进入筒状部28内,并从连接于连通孔223的马达连通接口27经由马达连通管13被导入壳体100内的马达收容部131。
另一方面,当伴随车辆的行驶而壳体100内的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温度上升时,因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空气膨胀,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压力上升。当各收容部130、收容部131的压力上升时,与所述相反地,收容部130内的气体通过差速器连通管10及差速器连通接口24而到达连通孔221,并从连通孔221通过筒状部25的内部而到达上部开口。继而,从上段内侧空间流入上段外侧空间,并通过隔壁部41的连通孔(未图示)流入下段空间,并从贯穿孔212或排出孔222排出至外部。
同样地,收容部131内的气体通过马达连通管13及马达连通接口27而到达连通孔223,并从连通孔223通过筒状部28的内部而到达上部开口。继而,从上段内侧空间流入上段外侧空间,并通过隔壁部41的连通孔(未图示)流入下段空间,并从贯穿孔212或排出孔222排出至外部。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6,一边说明在呼吸器装置1的油流通部5中流通的油的流动。图6是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呼吸器装置1中循环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壳体100及呼吸器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例如,如图6所示,贮留在壳体100中的油分别通过左右的油泵104,经由过滤器(strainer)105而分别流入活塞(piston)室,所述活塞室产生配置在壳体100内的左右的电子控制扭矩离合器(torque clutch)106的按压力。左右的电子控制扭矩离合器106各自分别通过左右的电磁阀107,无级地控制湿式多片离合器压,由此,将适当的驱动力分配给车轴。
而且,例如通过发动机启动,贮留在壳体100中的油分别通过左右的油泵104,经由过滤器105而分别流入活塞室,并从左右的电磁阀107的排出回路分支而流入油循环管12,所述活塞室产生配置在壳体100内的左右的电子控制扭矩离合器106的按压力。具体而言,贮留在壳体100中的油流入进侧管121,并经由进侧管121而流入油流通部5。继而,从油流通部5经由出侧管122返回后差速器壳体100。在发动机启动中,贮留在后差速器壳体100中的油像这样在油循环流路中循环,以加热呼吸器装置1的贯穿孔21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1)一种呼吸器装置1,其是进行贮留有油的壳体100内的差速器收容部130及马达收容部131的通气的、车辆的呼吸器装置1,所述呼吸器装置1包括:有底容器状的容器本体2,上端开放;罩构件3,封闭所述容器本体2的上端;以及油流通部5,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差速器收容部130中的油循环至壳体100的外部。在容器本体2,设有:连通孔221及连通孔223,所述连通孔221连接使容器本体2的内部与差速器收容部130连通的差速器连通管10,所述连通孔223连接使容器本体2的内部与马达收容部131连通的马达连通管13;以及贯穿孔212,贯穿容器本体2。油流通部5被配置在贯穿孔212附近。
通过此结构,例如即使在呼吸器装置1并非直接安装在车辆的壳体100,而是将呼吸器装置1安装在与壳体100邻接地设置的固定零件110的侧面的情况下,呼吸器装置1的贯穿孔212由从壳体100循环的油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抑制贯穿孔212因结冰等而被堵塞的现象。其结果,例如能够防止从壳体100的油封部发生漏油等在壳体100中发生问题的情况。
(2)油流通部5相对于贯穿孔212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相向配置。由此,例如能利用在油流通部5中循环的油的热来有效率地加热贯穿孔212,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贯穿孔212因结冰等而被堵塞的现象。
(3)油流通部5被设于罩构件3。由此,例如在使罩构件3罩住容器本体2的上端而使罩构件3固定于容器本体2的状态下,容易使油流通部5位于容器本体2的贯穿孔212附近,优选的是,与贯穿孔212相向配置。即,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贯穿孔212因结冰等而被堵塞的现象。
(4)油循环流路在油流通部5处扩宽。由此,例如能在油流通部5进一步加大与油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贯穿孔212因结冰等而被堵塞的现象。
(5)壳体是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由此,例如即使在将进行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的通气的呼吸器装置设在远离热源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从所述壳体的油封部发生漏油的情况。
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油流通部5安装于罩构件3,但油流通部5未必需要安装于罩构件3。油流通部5例如也可安装于容器本体2,还可为单独设置的结构。
所述实施方式中,是使油流通部5与贯穿孔212相向配置,但油流通部5未必需要与贯穿孔212相向配置。油流通部5例如也可设在罩构件3的上表面或容器本体2的侧壁部21a等,只要配置在设于容器本体2的贯穿孔212附近即可。
所述实施方式中,油循环流路在油流通部5处扩宽,但油流通部5未必需要为使油循环流路扩宽的结构。油流通部5例如也可与油循环管12为同径。
以上的说明不过是一例,只要不损害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则本实用新型不受所述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9)

1.一种呼吸器装置,其是车辆的呼吸器装置,其进行贮留有油的壳体内的通气,所述呼吸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有底容器状的容器本体,上端开放;罩构件,封闭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以及油流通部,构成油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油循环流路使贮留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油循环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在所述容器本体,设有连通孔与贯穿孔,所述连通孔连接着使所述容器本体的内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容器本体,
所述油流通部被配置在所述贯穿孔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流通部相对于所述贯穿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相向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流通部被设于所述罩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循环流路在所述油流通部处扩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循环流路在所述油流通部处扩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是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是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是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是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马达、变速器、分动箱及差速器的壳体。
CN201922328859.6U 2019-02-28 2019-12-23 呼吸器装置 Active CN2115994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5176 2019-02-28
JP2019035176A JP2020139559A (ja) 2019-02-28 2019-02-28 ブリー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9490U true CN211599490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28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28859.6U Active CN211599490U (zh) 2019-02-28 2019-12-23 呼吸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39559A (zh)
CN (1) CN211599490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78215U (zh) * 1987-11-13 1989-05-25
JP2005273609A (ja) * 2004-03-26 2005-10-06 Kubota Corp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378487B2 (ja) * 2011-11-17 2013-1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リー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9559A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37817A (en) Dry sump oil cooling system
US9428043B2 (en) Liquid vapor separator drain valve
US9278604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0124278B2 (en) Fluid filter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drive train
CN111022744B (zh) 自动压力排放阀
KR20060088847A (ko) 바이패스밸브 플로우 제어장치를 가지는 여과시스템 및방법
CN108691991B (zh) 通气装置
CN211599490U (zh) 呼吸器装置
MX2014005208A (es) Dispositivo de filtro y arreglo para ventilar un tanque que comprende un dispositivo de filtro.
US20090056553A1 (en) Liquid tank
CN114513929A (zh) 贮液箱
CN101842615B (zh) 通气装置
CN217129634U (zh) 膨胀水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936769B (zh) 通气孔结构以及通气孔盖
KR101360428B1 (ko) 자동변속기의 오일순환장치
CN214092988U (zh) 滤油器
KR101619901B1 (ko) 물 유입 방지유닛을 가지는 에어덕트
KR102613039B1 (ko) 자동차의 구동 트레인에서 액츄에이터를 작동시키기 위해 유압을 제공하기 위한 펌프 유닛
KR101671157B1 (ko) 차량용 워터 밸브
KR102271219B1 (ko) 상용차용 스크루-타입 압축기
CN219655216U (zh) 通气装置
CN216589864U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箱通气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JP663929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6527134A (ja) 燃料タンク
CN217274384U (zh) 一种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