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5630U -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5630U
CN211595630U CN201922220693.6U CN201922220693U CN211595630U CN 211595630 U CN211595630 U CN 211595630U CN 201922220693 U CN201922220693 U CN 201922220693U CN 211595630 U CN211595630 U CN 211595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motor
kettle body
stirring
anaerobic fer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206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蒋小钰
郭清吉
王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Development Hengne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Development Hengne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Development Hengne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Development Hengne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206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5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5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5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上釜体和下釜体,所述下釜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多个支脚,且下釜体的中心开设有出料口,所述上釜体的顶部连通设置有入料口和管体一,所述上釜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定位环,且定位环内固定插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上釜体的顶端侧壁并延伸至装置本体内设置,位于装置本体内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杆体,通过在装置本体内设置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搅拌杆,使得电机启动时,其输出端带动搅拌杆转动并同时产生带动电机向装置本体内部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电机与定位环之间连接处更加紧密,由此避免反应装置运行时电机与上釜体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厌氧发酵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的过程。
现有技术中,厌氧发酵通常会在反应釜中进行,整体结构包括釜体结构以及设置在釜体外部的电机以及设置在釜体内部的搅拌杆,随着反应装置的运行,电机与釜体上端侧壁之间的连接处,会随着电机的运转渐渐偏移晃动进而产生微小缝隙,造成反应装置内部封闭性降低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上釜体和下釜体,所述下釜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多个支脚,且下釜体的中心开设有出料口,所述上釜体的顶部连通设置有入料口和管体一,所述上釜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定位环,且定位环内固定插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上釜体的顶端侧壁并延伸至装置本体内设置,位于装置本体内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杆体,且杆体的侧壁环绕设置有多组搅拌杆,每组所述搅拌杆沿杆体的杆壁倾斜设置,且杆体远离杆体的一端向电机处倾斜。通过在装置本体内设置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搅拌杆,使得电机启动时,其输出端带动搅拌杆转动并同时产生带动电机向装置本体内部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电机与定位环之间连接处更加紧密,由此避免反应装置运行时电机与上釜体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情况。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搅拌杆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搅拌杆沿杆体呈辐射状等距分布,五个搅拌杆的设置提升了杆体转动一圈时的搅拌次数,由此提升反应装置内的搅拌效率,进而提升厌氧反应效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棒,且搅拌棒位于出料口的上方设置并与出料口的上端侧壁具有1mm-3mm的距离,搅拌棒的设置使得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能够在搅拌棒的搅拌下充分拌匀,避免搅拌杆无法与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接触,造成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搅拌不均匀的情况。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入料口的端口设置有盖体,且盖体与入料口的上端侧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转动连接设置的盖体便于操作人员开合放料,且同时提升了装置本身的气密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的侧壁连通设置有管体二,且管体二的内侧嵌设有一层滤网,管体二具有释放装置本体内液体的作用,其内部嵌设的滤网能够有效阻挡原料,避免原料沿管体二漏出。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搅拌杆沿杆体的杆壁呈线性等距分布,四组搅拌杆的设置提升了杆体的搅拌效率,进而使得装置本体内各高度的原料均能够搅拌充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装置本体内设置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搅拌杆,使得电机启动时,其输出端带动搅拌杆转动并同时产生带动电机向装置本体内部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电机与定位环之间连接处更加紧密,由此避免反应装置运行时电机与上釜体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情况。
2、搅拌棒的设置使得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能够在搅拌棒的搅拌下充分拌匀,避免搅拌杆无法与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接触,造成出料口的上端的原料搅拌不均匀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厌氧发酵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厌氧发酵反应装置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厌氧发酵反应装置中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厌氧发酵反应装置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本体;2、上釜体;3、下釜体;4、入料口;5、管体一;6、盖体;7、定位环;8、电机;9、管体二;10、出料口;11、支脚;12、杆体;13、搅拌杆;14、搅拌棒。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包括上釜体2和下釜体3,下釜体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多个支脚11,且下釜体3的中心开设有出料口10,上釜体2的顶部连通设置有入料口4和管体一5,入料口4的端口设置有盖体6,且盖体6与入料口4的上端侧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转动连接设置的盖体6便于操作人员开合放料,且同时提升了装置本身的气密性;上釜体2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定位环7,且定位环7内固定插设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端贯穿上釜体2的顶端侧壁并延伸至装置本体1内设置,位于装置本体1内的电机8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杆体12,且杆体12的侧壁环绕设置有多组搅拌杆13,搅拌杆13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搅拌杆13沿杆体12的杆壁呈线性等距分布,四组搅拌杆13的设置提升了杆体12的搅拌效率,进而使得装置本体1内各高度的原料均能够搅拌充分,每组搅拌杆13沿杆体12的杆壁倾斜设置,且杆体12远离杆体12的一端向电机8处倾斜;通过在装置本体1内设置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搅拌杆13,使得电机8启动时,其输出端带动搅拌杆13转动并同时产生带动电机8向装置本体1内部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电机8与定位环7之间连接处更加紧密,由此避免反应装置运行时电机8与上釜体2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情况。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区别的是:每组搅拌杆13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搅拌杆13沿杆体12呈辐射状等距分布,五个搅拌杆13的设置提升了杆体12转动一圈时的搅拌次数,由此提升反应装置内的搅拌效率,进而提升厌氧反应效率,杆体1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棒14,且搅拌棒14位于出料口10的上方设置并与出料口10的上端侧壁具有1mm-3mm的距离,搅拌棒14的设置使得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能够在搅拌棒14的搅拌下充分拌匀,避免搅拌杆13无法与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接触,造成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搅拌不均匀的情况,装置本体1的侧壁连通设置有管体二9,且管体二9的内侧嵌设有一层滤网,管体二9具有释放装置本体1内液体的作用,其内部嵌设的滤网能够有效阻挡原料,避免原料沿管体二9漏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厌氧发酵的搅拌工作时,启动电机8,此时电机8的输出端带动搅拌杆13转动并同时产生带动电机8向装置本体1内部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电机8与定位环7之间连接处更加紧密,由此避免反应装置运行时电机8与上釜体2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情况,每组搅拌杆13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搅拌杆13沿杆体12呈辐射状等距分布,五个搅拌杆13的设置提升了杆体12转动一圈时的搅拌次数,由此提升反应装置内的搅拌效率,进而提升厌氧反应效率,杆体1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棒14,且搅拌棒14位于出料口10的上方设置并与出料口10的上端侧壁具有1mm-3mm的距离,搅拌棒14的设置使得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能够在搅拌棒14的搅拌下充分拌匀,避免搅拌杆13无法与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接触,造成出料口10的上端的原料搅拌不均匀的情况。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上釜体(2)和下釜体(3),所述下釜体(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多个支脚(11),且下釜体(3)的中心开设有出料口(10),所述上釜体(2)的顶部连通设置有入料口(4)和管体一(5),所述上釜体(2)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定位环(7),且定位环(7)内固定插设有电机(8),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贯穿上釜体(2)的顶端侧壁并延伸至装置本体(1)内设置,位于装置本体(1)内的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杆体(12),且杆体(12)的侧壁环绕设置有多组搅拌杆(13);
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搅拌杆(13)沿杆体(12)的杆壁倾斜设置,且杆体(12)远离杆体(12)的一端向电机(8)处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搅拌杆(13)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搅拌杆(13)沿杆体(12)呈辐射状等距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棒(14),且搅拌棒(14)位于出料口(10)的上方设置并与出料口(10)的上端侧壁具有1mm-3mm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4)的端口设置有盖体(6),且盖体(6)与入料口(4)的上端侧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侧壁连通设置有管体二(9),且管体二(9)的内侧嵌设有一层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发酵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13)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搅拌杆(13)沿杆体(12)的杆壁呈线性等距分布。
CN201922220693.6U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Active CN211595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0693.6U CN211595630U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0693.6U CN211595630U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5630U true CN211595630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91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20693.6U Active CN211595630U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956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7968A (zh) 一种大型沼气水力循环搅拌均匀混料装置
CN210796453U (zh) 利于排渣的沼气发酵装置
CN213078264U (zh) 一种溶剂生产加工用的搅拌器
CN211595630U (zh) 一种厌氧发酵反应装置
CN112080400A (zh) 一种生物质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方法与设备
CN115992038A (zh) 一种减抗饲料活性肽生产用的发酵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6856527U (zh) 一种生物制药用原料混合装置
CN214881472U (zh) 一种混合均匀的微生物菌剂固体发酵装置
CN209619340U (zh) 一种改进型好氧性发酵罐
CN209307348U (zh) 一种新型多层发酵罐
CN220335172U (zh) 一种酶制剂生产用发酵罐
CN206109421U (zh) 一种细胞通气网管
CN201493072U (zh) 滚圈式混料机
CN214167987U (zh) 一种提取牡蛎肽用酶解装置
CN210131632U (zh) 双搅拌反应釜
CN216890929U (zh) 一种混合均匀性高的益生菌发酵装置
CN110813221A (zh) 一种氯硅烷高效酯化反应装置
CN216987349U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装置
CN218579916U (zh) 一种蜜酒生产培养的发酵设备
CN214300063U (zh) 一种带有污水处理功能的荔枝酒发酵池
CN209778818U (zh) 一种苹果醋搅拌发酵罐
CN218404170U (zh) 一种益生菌发酵饮料发酵装置
CN220766981U (zh) 一种沼气发酵罐搅拌装置
CN210856111U (zh) 设置破壳装置的沼气发酵池
CN209957747U (zh) 一种燕窝饮品生产用搅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