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3940U - 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3940U
CN211573940U CN201922229267.9U CN201922229267U CN211573940U CN 211573940 U CN211573940 U CN 211573940U CN 201922229267 U CN201922229267 U CN 201922229267U CN 211573940 U CN211573940 U CN 211573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onnector
distance
bend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292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
罗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to CN2019222292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3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3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3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基板、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从所述基板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臂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臂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臂包括第二臂上部、第二臂下部和弯折结构,所述第二臂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通过所述弯折结构连接,所述弯折结构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臂的下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臂的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上部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上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部件相连接,所述第二部件能够连接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下部与所述基板之间。本申请中的连接件的刚性得到加强,从而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Description

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在各种工业应用中,通过使用连接件将两个部件(即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接在一起。在传统领域中,需要被连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各自具有一个平面,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因此连接件的应用环境较为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至少一些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基板、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从所述基板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臂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臂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臂包括第二臂上部、第二臂下部和弯折结构,所述第二臂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通过所述弯折结构连接,所述弯折结构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臂的下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臂的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上部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上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部件相连接,所述第二部件能够连接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下部与所述基板之间。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弯折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臂的中部。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弯折结构包括过渡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臂上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在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臂下部之间。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第二臂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臂大体平行,并且所述过渡部倾斜于所述第一臂设置。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弯折结构包括弯折加强筋,所述弯折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并且设置在所述弯折部形成较小角的一侧,突出于所述弯折部的表面。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一偏置腿和第二偏置腿。所述第一偏置腿设置在所述第一臂的下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臂向外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偏置腿设置在所述第二臂的下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臂向外向下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偏置腿的底部和所述第二偏置腿的底部与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件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第二部件能够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偏置腿的底部与所述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偏置腿的底部与所述基板之间。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第一臂的底部和第二臂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臂下部与所述第一臂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臂的底部和第二臂的底部之间能够容纳基座的连接部。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上部具有孔,用于与所述第一部件相连接。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将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互连接。
根据上述连接件,所述主体通过钣金冲压弯折形成。
本申请的连接件能够连接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可以满足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本申请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100的立体图;
图2A为从前侧看过去的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爆炸图;
图2B为从后侧看过去的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爆炸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主视图;
图3B是连接件100沿图3A中的剖面线A-A的剖视图;
图3C是连接件100沿图3A中的剖面线B-B的剖视图;
图4A为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通过连接件100在装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立体图沿图4A中的剖面线C-C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内”、“外”等方向或方位性的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件100包括主体102和基座104。主体102设置在基座104上。主体102的上部用于与第一部件402相连接,主体102的下部用于与第二部件404相连接(参见图4A-4B)。
图2A为从前侧看过去的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爆炸图,图2B为从后侧看过去的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爆炸图,以示出连接件100的更多细节。如图2A和图2B所示,主体102包括基板202、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均从基板202向上延伸而成,并且第一臂204顶部和第二臂206的顶部相连接。其中,第一臂204大致为直板。第一臂204的上部和第二臂206的上部用于与第一部件402相连接。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的上部的结构将在图3C中具体描述。
第二臂206包括第二臂上部212、过渡部214、第二臂下部216、第一弯折部217和第二弯折部218。第二臂上部212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并且具有第一距离D1(参见图3B)。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并且具有大于第一距离D1的第二距离D2(参见图3B)。过渡部214设置在第二臂上部212和第二臂下部216之间,即过渡部214设置在第二臂206的中部。过渡部214相对于第一臂204以及第二臂206均倾斜设置。第二臂上部212的底部与过渡部214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弯折部217。过渡部214的底部与第二臂下部216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弯折部218。其中,过渡部214、第一弯折部217和第二弯折部218形成弯折结构,该弯折结构能够在主体102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连接件100的强度,从而使得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能够稳固地连接(参见图4A-4B)。
虽然本申请中的弯折结构包括一个过渡部214,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弯折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过渡部。在第二臂206的高度(即从第二臂206的顶部至第二臂206底部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设置过渡部的第二臂206在主体102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连接件100的主体102的强度。换句话说,即使需要连接的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之间的距离较大,弯折结构的设置也可以在满足连接距离的同时,增加主体102的强度,使得主体102不易弯折,从而稳固地连接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
此外,弯折结构还包括弯折加强筋。弯折加强筋包括两个第一弯折加强筋222和两个第二弯折加强筋224。两个第一弯折加强筋222平行地设置在第一弯折部217上,并且设置在第一弯折部217形成较小角的一侧(即,外侧)。第一弯折加强筋222由第一弯折部217向较小角的一侧凸起形成。相似地,参见图3B,两个第二弯折加强筋224设置在第二弯折部218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弯折部218形成较小角的一侧(即,内侧)。第二弯折加强筋224由第二弯折部218向较小角的一侧凸起形成。第一弯折加强筋222和第二弯折加强筋224的延伸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一弯折部217和第二弯折部218的延伸方向设置。弯折加强筋可以加强弯折结构的强度,从而提高主体102的强度。
虽然本申请中的弯折加强筋由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其本身形成,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形成弯折加强筋,从而加强弯折结构中弯折部的强度。
主体102还包括四个第一臂加强筋242和四个第二臂加强筋244。其中,四个第一臂加强筋242竖向地布置在第一臂204上。第一臂加强筋242由第一臂204的至少一部分向内凸出于其本身形成。更具体地说,四个第一臂加强筋242布置在靠近第一臂204的四个角的位置,以增强第一臂204在竖直方向上的强度。相似地,四个第二臂加强筋244竖向地布置在第二臂206上。第二臂加强筋244由第二臂206的至少一部分向内凸出于其本身形成,并且四个第二臂加强筋244布置在靠近第二臂206的四个角的位置,以增强第二臂206在竖直方向上的强度。四个第一臂加强筋242和四个第二臂加强筋244均设置为朝内凸出于其本身,这在加强主体102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加强筋对连接操作产生妨碍。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四个第一臂加强筋和四个第二臂加强筋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的四个角的位置,但这并不旨于限制加强筋的具体设置位置。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以两个第一弯折加强筋、两个第二弯折加强筋、四个第一臂加强筋和四个第二臂加强筋为例进行描述,但这并不旨于限制加强筋的具体数量任何数量的加强筋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第一臂204的底部向外凸出于第一臂204本身,以在第一臂204的底部形成两个第一基座容纳部232。第一基座容纳部232上设有孔233。相似地,第二臂206底部向外凸出于第二臂206本身,以在第二臂206的底部形成两个第二基座容纳部234。第二基座容纳部234上设有孔235。第一基座容纳部232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二基座容纳部234之间的第三距离D3大于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之间的第二距离D2,用于容纳基座104的基座连接部276(参见图3B)。由此,参考图3A和图3B,主体102的底部的长度M为第一臂204的左右两侧边之间的距离。主体102的底部的宽度N为第一基座容纳部232的外侧与第二基座容纳部234的外侧之间的距离。
主体102还包括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第一偏置腿252设置在第一臂204的下部的中间位置,并且相对于第一臂204向外向下延伸后向内弯折而成。第一抵靠部262设置在第一偏置腿252的中部,并相对于第一偏置腿252向外向下延伸而成。参见图3C,第一抵靠部262的底部与主体102的基板202的上表面301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参考图3C),其中第四距离D4大于第二部件404的厚度d,以使得当第二部件404能够被保持在第一抵靠部262的底部与基板202之间。第一偏置腿252还被设计为具有一定弹性,从而使得当第一偏置腿252的外侧受到外力时,第一偏置腿252可以向内偏转,并在外力消失时,第一偏置腿252恢复原状。
相似地,第二偏置腿254设置在第二臂206的下部的中间位置,并且相对于第二臂206向外向下延伸后向内弯折而成。第二抵靠部264设置在第二偏置腿254的中部,并相对于第二偏置腿254向外向下延伸而成。第二抵靠部264的底部与主体102的基板202的上表面301之间的距离也为第四距离D4,以使得当第二部件404能够被保持在第二抵靠部264的底部与基板202之间。第二偏置腿254还被设计为具有一定弹性,从而使得当第二偏置腿254的外侧受到外力时,第二偏置腿254可以向内偏转,并在外力消失时,第二偏置腿254恢复原状。
参见图3C,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被配置为: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的外边沿之间的第五距离D5大于体102的底部的宽度N,从而使得第二部件404被夹持在第一偏置腿252与基板202、以及第二偏置腿254与基板202之间后,防止第二部件404向上脱出主体102。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抵靠部262和第二抵靠部264。第二部件404可以通过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被卡合在第一偏置腿252的底部与基板202、第二偏置腿254的底部与基板202之间。
此外,主体102还包括定位部292,有利于第二部件404与主体102相对定位。定位部292设置在基板202上,并且位于第二臂206的左侧。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92由基板202向上凸起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定位部292。
基座104包括底座272、两个基座连接部276和密封部282。底座272大致为平板。底座272上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贯穿底座272的数个孔274。两个基座连接部276并排地设置在底座272上。基座连接部276包括支撑部277和两个基座抵靠部278。两个基座抵靠部278设置在支撑部277的两端。基座抵靠部278的外侧设有突出部279,突出部279可以被容纳在孔233和孔235中,但并不凸出第一臂204的左表面和第二臂206的右表面。突出部279用于使基座104与主体102相连接。基座连接部276的长度与第一基座容纳部232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二基座容纳部234之间的第三距离D3相匹配,从而使得当基座104与主体102相连接后,基座连接部276能够分别抵靠在第一臂204的底部和第二臂206的底部(参见图3B),以使得主体102的底部在横向方向上得到支撑,有利于保持第一臂204下部与第二臂下部216之间的第二距离D2。
密封部282模制在底座272上。为了更清楚地示出密封部282的结构,在图2A与图2B中,密封部282与底座272分开显示。具体地说,密封部282包括密封环284和数个密封凸出部286。密封环284沿底座272周向设置,并且密封环284相对于底座272向上向外延伸。密封环284被配置为:当基座104与主体102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密封环284的顶部超过基板202的上表面301(参见图3C)。数个密封凸出部286均匀地设置在密封环284底部,通过模制操作,密封凸出部286能够穿过底座272上的孔274,并且在密封凸出部286的底部形成大于孔274的直径的自由端,从而使得密封部282连接在底座272上。密封部282由能够产生形变的材料(例如,橡胶)制成,以使得当连接件100与第二部件404相连接时,密封环284能够发生形变并抵靠第二部件404的下表面,从而形成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00也可以不包括基座104,而仅包括主体102。
图3A是图1所示的连接件100的主视图。图3B是连接件100沿图3A中的剖面线A-A的剖视图。如图3B所示,第二臂上部212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并且具有第一距离D1。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并且具有第二距离D2。较小的第一距离D1有利于为主体102与第一部件402连接时在横向方向上提供较稳定的支撑。第二距离D2大于第一距离D1的设置有利于增强主体102在竖直方向上的强度。第一基座容纳部232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二基座容纳部234之间具有第三距离D3,第三距离D3大于第二距离D2。这能够使得主体102的底部的尺寸较大,从而保证主体102设置在基座104上时更加稳定。
图3C是连接件100沿图3A中的剖面线B-B的剖视图,以示出用于与第一部件402相连接的连接件100的主体102的上部。如图3C所示,第二臂上部212设有孔332。第一臂204的上部具有筒部334。筒部334从第一臂204的表面朝向第二臂206延伸,并且穿过孔332。筒部334中具有孔336,用于容纳螺栓406(参见图4A和4B)。筒部334的内壁(即,孔336的壁)上设有螺纹,用于与螺栓406上的螺纹相配合。筒部334的内壁形成的具有一定长度的螺纹能够增加螺栓406与连接件100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连接件100与第一部件402的连接更加稳固。
图4A为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通过连接件100在装配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立体图沿图4A中的剖面线C-C的剖视图,以示出第一部件402、第二部件404、连接件100、螺栓406以及垫片408的位置关系。如图4A-4B所示,第一部件402通过螺栓406和垫片408连接至连接件100。具体来说,第一部件402包括具有板状的端部412。端部412上具有孔422。垫片408与连接件100设置在第一部件402的两侧。垫片408的外边缘大于孔422的外径,从而使得当垫片408布置在孔422的一侧时,垫片408能够抵靠在第一部件402一侧的壁上。螺栓406依次穿过垫片408、孔422和孔336。螺栓406上的螺纹与筒部334的内壁上的螺纹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部件402连接至连接件100。垫片408被夹持在螺栓406与第一部件402之间,能够防止螺栓406损坏第一部件402。此外,设置垫片408能够使螺栓406适应于第一部件402中孔422的不同尺寸,并且便于将第一部件402与连接件100连接在一起。
第二部件404大致为平板,其厚度为d。第二部件404上设有贯穿第二部件404的开口420,开口420的形状与主体102的形状相匹配。具体来说,开口420的长度K与主体102的底部的长度M相匹配,开口420的宽度L与主体102的底部的宽度N相匹配。第二部件404被保持在第一抵靠部262的底部与基板202之间,并且被保持在第二抵靠部264的底部与基板202之间。
在装配过程中,先将连接件100与第二部件404相连接,再将第一部件402连接至连接件100。下面详述连接件100与第二部件404的连接过程:
具体来说,先将连接件100从第二部件404的下方伸入第二部件404的开口420。在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接触第一部件402后,由于继续对连接件100施加向上的外力,因此外力的作用下,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会向内偏转,从而使得第一抵靠部262和第二抵靠部264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小于开口420的宽度N,以使得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也穿过开口420。在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穿过开口420后,由于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不再收到外力作用,因此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会恢复原状(即,第一抵靠部262和第二抵靠部264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恢复第五距离D5)。此时,基座104的密封部282抵靠在第二部件404的下表面434,并使得第二部件404的上表面432抵靠在第一偏置腿252和第二偏置腿254底部。
此外,第二部件404上还设有开口442,用于接收主体102的定位部292。在连接连接件100与第二部件404时,可以通过开口442与定位部292的配合来定位连接件100相对于第二部件404的方向(即,第一臂204朝向第二部件404的左侧,而第二臂206朝向第二部件404的右侧)。这可以使得大致为直板的第一臂204与第一部件402的端部412相接触,从而通过第一臂204的外侧平面与端部412的平面的抵靠,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为了便于加工,本申请的主体102可以通过钣金冲压弯折形成。
本申请中的连接件100能够用于连接相互垂直布置的两个部件(平面)。作为一个示例,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部件402为车门上的拉杯,第二部件404为车门上的钣金。通过较少的连接部件,能够将拉杯与钣金连接在一起。
此外,连接件100上的弯折结构能够根据需要,在保证主体102的强度的情况下调整主体102的长度。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乘客通过拉动车门拉杯来关闭车门。车门关闭时,拉杯与钣金会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震动。本申请中的连接件100上的弯折结构能够保证拉杯与钣金的连接关系,即使拉杯与钣金受到振动,也不会相互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第二臂上部212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并且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大致平行设置,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臂上部212与第一臂204可以不平行设置和/或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可以不平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二臂上部212与第一臂20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臂下部216与第一臂204之间的距离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的第一臂204大致为直板,但第一臂204上也可以设置弯折结构。换句话说,本申请的主体102中的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可以根据连接强度和装配位置要求来设计。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申请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Claims (10)

1.一种连接件(100),用于连接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04),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02),所述主体(102)包括基板(202)、第一臂(204)和第二臂(206),所述第一臂(204)和所述第二臂(206)从所述基板(202)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臂(204)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臂(206)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臂(206)包括第二臂上部(212)、第二臂下部(216)和弯折结构,所述第二臂上部(212)和所述第二臂下部(216)通过所述弯折结构连接,所述弯折结构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臂(204)的下部和所述第二臂下部(216)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臂(204)的上部和所述第二臂上部(212)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臂(204)和所述第二臂(206)的上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部件(402)相连接,所述第二部件(404)能够连接在所述第一臂(204)和所述第二臂(206)的下部与所述基板(20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臂(206)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结构包括过渡部(214)、第一弯折部(217)和第二弯折部(218),所述第一弯折部(217)形成在所述第二臂上部(212)与所述过渡部(214)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218)形成在所述过渡部(214)与所述第二臂下部(216)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臂上部(212)和所述第二臂下部(216)分别与所述第一臂(204)大体平行,并且所述过渡部(214)倾斜于所述第一臂(204)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结构包括弯折加强筋,所述弯折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217)和第二弯折部(218)上,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217)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18)形成较小角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一弯折部(217)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18)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2)还包括:
第一偏置腿(252),所述第一偏置腿(252)设置在所述第一臂(204)的下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臂(204)向外向下延伸而成;和
第二偏置腿(254),所述第二偏置腿(254)设置在所述第二臂(206)的下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臂(206)向外向下延伸而成;
其中,所述第一偏置腿(252)的底部和所述第二偏置腿(254)的底部与所述基板(20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件(404)的厚度(d),以使得所述第二部件(404)能够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偏置腿(252)的底部与所述基板(202),以及所述第二偏置腿(254)的底部与所述基板(202)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204)的底部和第二臂(206)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臂下部(216)与所述第一臂(204)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臂(204)的底部和第二臂(206)的底部之间能够容纳基座(104)的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204)和所述第二臂(206)的上部具有孔,用于与所述第一部件(402)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00)能够将相互垂直设置的所述第一部件(402)和所述第二部件(404)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102)通过钣金冲压弯折形成。
CN201922229267.9U 2019-12-10 2019-12-10 连接件 Active CN211573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9267.9U CN211573940U (zh) 2019-12-10 2019-12-10 连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9267.9U CN211573940U (zh) 2019-12-10 2019-12-10 连接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3940U true CN211573940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3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29267.9U Active CN211573940U (zh) 2019-12-10 2019-12-10 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3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7277B2 (en) Fastening clip
CN111140574B (zh) 紧固件反馈特征
US7336231B2 (en) Vehicle roof antenna mounting assembly
US9470849B2 (en) Connector mount plate for reducing rattling
JP2013069592A (ja) コネクタ
CN211573940U (zh) 连接件
US20190366944A1 (en) Rib clip assembly
US9841041B1 (en) W-shaped winged spring clip with integral 4-way locator
CN112443555A (zh)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盖形螺母保持器
CN109664840B (zh) 索环
CN109672125B (zh) 索环
CN110978040A (zh) 夹具组件
US10857954B1 (en) Clip assemblies
US10436233B2 (en) Spring clip with frangible features indicating correct installation
US10100857B2 (en) W-shaped winged spring clip with at least one reinforcing gusset
US11608893B2 (en) Light weight hole plug
JP7158225B2 (ja)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4469269U (zh) 弧形空调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849813U (zh) 弹片以及电子设备
JP3483954B2 (ja) 輸送容器の蓋取付構体
CN215735175U (zh)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4586626U (zh) 旋钮座
CN217502396U (zh) 弹簧元件和用电器
CN214626200U (zh) 桥架的紧固装置及桥架
US20230313820A1 (en) Fastening Cl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