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68810U - 柔性承载带 - Google Patents

柔性承载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68810U
CN211568810U CN201921367960.6U CN201921367960U CN211568810U CN 211568810 U CN211568810 U CN 211568810U CN 201921367960 U CN201921367960 U CN 201921367960U CN 211568810 U CN211568810 U CN 211568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tape
microns
bottom wall
pocket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79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俊铭
陈光宇
李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to CN2019213679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68810U/zh
Priority to PH12020000049A priority patent/PH12020000049A1/en
Priority to SG10202001638QA priority patent/SG10202001638QA/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68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68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题为“柔性承载带”。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运输多个部件的柔性承载带,该柔性承载带包括柔性衬底和形成在该柔性衬底中以接收和存储部件的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每个凹坑由底壁、相对的侧壁和相对的端壁限定。该底壁包括结构化顶表面,该结构化顶表面包括以第一间距形成规则图案的多个第一通道。该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对应于该第一间距的第一空间频率处的第一峰值。该底壁还包括比该第一通道深的相对的第二通道。在该凹坑的横截面中,弯曲区域将每个侧壁连接到该衬底的顶表面。最佳拟合该弯曲区域的圆的曲率半径小于约200微米。

Description

柔性承载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整体涉及承载带,特别是用于电子部件的承载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变得小型化,期望设计和制造诸如集成电路(IC)芯片之类的电子部件,以使其重量更轻并且尺寸更小。承载带用于将电子部件 (诸如电阻器、电容器或集成电路)从部件制造商运输到组装该承载带内承载的部件的不同制造商。这些电子部件在电子设备或稍后将用于构建电子设备的子组件的组装期间安装到印刷电路板(PCB)或其他衬底上。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运输多个部件的柔性承载带。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形成在柔性衬底中。每个凹坑被构造成用于接收和存储部件。每个凹坑由底壁、相对的侧壁和相对的端壁限定。底壁包括结构化顶表面,该结构化顶表面具有多个第一通道,该多个第一通道沿平面内第一方向延伸并以第一间距P1沿正交的平面内第二方向形成规则图案。该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具有在对应于第一间距的第一空间频率处沿第二方向的第一峰值。该底壁包括形成在该底壁中在第一通道的相对的纵向端部处的相对的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比第一通道更深。在正交于第二方向的平面中的该凹坑的横截面中,弯曲区域将每个侧壁连接到衬底的顶表面。最佳拟合该弯曲区域的圆的曲率半径R小于约200微米。
在本公开的一些其他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运输多个部件的柔性承载带。该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形成在柔性衬底中。每个凹坑的深度小于约200 微米。每个凹坑包括底壁和从底壁延伸到衬底的顶表面的侧壁。在正交于底壁和侧壁的平面中的凹坑的横截面中,第一弯曲区域将侧壁连接到衬底的顶表面并且第二弯曲区域将侧壁连接到底壁。最佳拟合第一弯曲区域的圆的曲率半径R小于约50微米。该侧壁包括在第一弯曲区域和第二弯曲区域设置和延伸的基本上线性的部分。该基本上线性的部分与衬底的法线形成小于约30度的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其他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运输多个部件的柔性承载带。该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沿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形成在柔性衬底中。每个凹坑被构造成用于接收和存储部件。每个凹坑由底壁、相对的侧壁和相对的端壁限定。对于至少一个凹坑,该至少一个凹坑的底壁包括形成第一规则图案和第二规则图案的结构化顶表面。第一规则图案和第二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相应的空间频率处的相应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第一峰值的空间频率不同于第二峰值的空间频率。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讨论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柔性承载带;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柔性承载带的凹坑;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柔性承载带的凹坑的底壁的结构化顶表面;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设置在凹坑中的部件;
图5和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柔性承载带的凹坑的不同视图;
图7和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激光蚀刻凹坑的剖视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凹坑与承载带的衬底的几何关系;并且
图10和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功率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曲线图,其示出了承载带的凹坑的底壁的结构化顶表面的傅立叶变换分析;
附图未必按比例绘制。附图中使用的类似标号是指类似部件。然而,应当理解,使用数字来表示给定附图中的部件并不旨在限制另一附图中标记有相同数字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参考形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并且其中通过图示的方式示出了各种实施方案。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范围或实质的情况下可设想并且可做出其他实施方案。因此,以下详细描述不应被视为具有限制意义。
根据本发明的承载带通常与部件(特别是电子部件)结合使用。承载带包括以规则间隔形成在承载带内的多个凹坑。该凹坑的几何形状与待承载的部件兼容,并且部件搁置在限定的凹坑内。在浅凹坑设计中,诸如100 微米,由于凹坑的顶表面和/或底表面处的大半径,部件可从限定的凹坑翻转。本文所述的实施方案针对设置在承载带中的电子部件解决了这些和其他挑战。
参见图1,柔性承载带(200)被构造成用于传输多个部件(10)。柔性承载带(200)包括沿承载带(200)的纵向轴线(x轴)延伸的柔性衬底 (20)。在某些方面,衬底(20)具有如图6所示的基本上平坦的表面 (22)。多个间隔开的凹坑(30)形成在承载带的柔性衬底(20)中。凹坑(30)沿承载带(200)的纵向轴线(x轴)间隔开。在一些方面,该多个凹坑(30)可在柔性衬底(20)中成排形成。每个凹坑(30)被构造成用于接收和存储部件(10)。此外,每个凹坑由底壁(31)、相对的侧壁 (32)和相对的端壁(33)限定。凹坑(30)的底壁(31)低于衬底(20)的顶表面(21),如图5最佳所示。侧壁(32,33)从底壁(31)延伸到衬底(20)的顶表面(21)。如图6所示,衬底(20)具有平均厚度Ts,并且底壁(31)具有平均厚度Tw。凹坑(30)具有平均深度Dp,其中Dp< Ts。在一些方面,每个凹坑可具有小于约200微米,或者小于150微米的深度。
一系列任选的链轮孔(40)设置在如图1所述的承载带(200)中以便于承载带的机械处理。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代替链轮孔(40)或除此之外,还可使用其他结构(例如,凹口或印刷标记)。链轮孔(40)可例如沿承载带(200)的一个或两个纵向边缘设置。链轮孔(40)可与链轮驱动件 (未示出)上的齿接合,该链轮驱动件可存在于用于从承载带的凹坑中移除部件的精密放置设备的驱动组件中。链轮孔(40)用于将承载带(200) 推进至规定位置,使得部件(10)可被放置在承载带(200)的凹坑(30) 中或从中移除。
对于至少一个凹坑,该至少一个凹坑(31)的底壁(30)包括结构化顶表面(34),如图2和图3所示。结构化顶表面(34)包括沿平面内第一方向(x轴)延伸的多个第一通道(35)。在一些方面,第一方向(x轴) 可基本上垂直于相对的端壁(33)。多个第一通道(35)以第一间距P1沿正交的平面内第二方向(y轴)形成规则图案。在一些方面,第二方向(y 轴)可基本上垂直于相对的侧壁(3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将激光源施加到衬底(20)以选择性地烧蚀衬底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以获得凹坑(30) 和在凹坑(30)的底壁(31)中具有第一通道(35)的结构化顶表面 (34)。在一些方面,每个凹坑可具有小于约200微米、或者小于150微米的深度。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于至少一个凹坑,底壁(31)的结构化顶表面(34)可具有大于约2微米或者大于约3微米的平均表面粗糙度Sa。在其他实施方案中,在多个间隔开的凹坑中的每一个凹坑中,底壁(31) 的结构化顶表面(34)可具有大于约2微米或者大于约3微米的平均表面粗糙度Sa。
在顶表面(34)上形成规则图案的多个第一通道(35)可具有通过与正交的平面内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关联的傅立叶功率谱表征的形貌。空间频率含量可通过计算每个平面内方向的傅立叶功率谱来确定。图10和图 11示出了在几个样品的功率谱密度(PSD)与空间频率的图上绘制的所得功率谱。在一些方面,底壁(31)的顶表面(34)上的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对应于第一间距P1的第一空间频率(SF1)处沿第二方向的第一峰值(5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间距P1可小于约100微米,或者小于约75微米,或者小于约50微米。
在一些其他方面,底壁(31)的结构化顶表面(34)可形成第一规则图案和第二规则图案。如图11中图形表示的,第一规则图案和第二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相应的空间频率SF1和空间频率SF2处的相应的第一峰值(51)和第二峰值(52),其中SF1不同于SF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SF1不同于SF2至少20%,或者至少30%,或者至少4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SF1可对应于平均间距P1小于约75微米或者小于约50微米的第一规则图案。
在一些方面,当在与图9中最佳示出的正交于第二方向(y轴)的平面 (CS)中的凹坑(30)的横截面中观察时,第一弯曲区域(60)将每个侧壁 (32,33)连接到衬底(20)的顶表面(2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最佳拟合弯曲区域(60)的圆(61)的曲率半径R小于约200微米。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最佳拟合弯曲区域(60)的圆(61)的曲率半径R可小于约150 微米,或者小于100微米,并且在其他实施方案中,可小于约50微米。
凹坑(30)的底壁(31)包括形成在底壁(31)中的相对的第二通道 (36)。第二通道(36)可形成在第一通道(35)的相对的纵向端部(35a, 35b)处。第二通道(36)沿第二方向(y轴)延伸并且比第一通道更深。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通道(36)比第一通道(35)深至少1微米,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深至少2-3微米。在一些方面,第二弯曲区域(70)将侧壁(33)连接到底壁(31)。第二弯曲区域(70)可为基本上U形的,如图8和图9最佳所示。
在如图7所示的一些方面,侧壁包括在第一弯曲区域(60)和第二弯曲区域(70)之间设置和延伸的基本上线性的部分(80)。基本上线性的部分(80)与衬底的法线(23)形成角度(α)。角度(α)可小于约30度、或可小于25度、或可小于20度、或者在其他情况下可小于15度。
本公开的承载带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该材料具有足够的厚度和柔韧性以允许其围绕存储卷轴的轮毂卷绕。合适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酯(例如,二醇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无定形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丁烯或聚异丁烯)、改性的聚(亚苯基醚)、聚氨酯、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和聚烯烃共聚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材料可具有约400°F(204℃)至约630°F(332℃)的熔融温度。承载带可在热成形或压花操作中制造,例如,其中将热塑性聚合物幅材递送到在承载带中形成凹坑的模具。该承载带可以是光学透明的、着色的或改性的,以具有电耗散性。在此类情况下,该承载带可包括导电材料,诸如炭黑。
各种变型和更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案。

Claims (14)

1.一种柔性承载带,所述柔性承载带用于运输多个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所述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以及沿所述承载带的所述纵向轴线形成在所述柔性衬底中的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每个凹坑被构造成用于接收和存储部件并由底壁、相对的侧壁和相对的端壁限定,所述底壁包括:
结构化顶表面,所述结构化顶表面包括多个第一通道,所述多个第一通道沿平面内第一方向延伸并以第一间距沿正交的平面内第二方向形成规则图案,使得所述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间距的第一空间频率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峰值;和
相对的第二通道,所述相对的第二通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相对的纵向端部处形成于所述底壁中,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比所述第一通道深,其中在正交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中的所述凹坑的横截面中,弯曲区域将每个侧壁连接到所述衬底的顶表面,拟合所述弯曲区域的圆的曲率半径小于200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相对的端壁,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相对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拟合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圆的所述曲率半径小于150微米,或者小于10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每个凹坑的深度小于200微米,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通道比所述第一通道深至少1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小于100微米、或者小于75微米、或者小于5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衬底具有平坦的表面,并且其中所述衬底具有平均厚度Ts并且所述凹坑具有平均深度Dp,并且其中Dp<T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对于每个凹坑,所述底壁的所述结构化顶表面具有大于2微米或者大于3微米的平均表面粗糙度。
8.一种柔性承载带,所述柔性承载带用于运输多个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所述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以及沿所述承载带的所述纵向轴线形成在所述柔性衬底中的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每个凹坑的深度小于200微米并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延伸到所述衬底的顶表面的侧壁,使得在正交于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平面中的所述凹坑的横截面中,第一弯曲区域将所述侧壁连接到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并且第二弯曲区域将所述侧壁连接到所述底壁,其中拟合所述第一弯曲区域的圆的曲率半径小于50微米,并且其中所述侧壁包括在所述第一弯曲区域和所述第二弯曲区域之间设置和延伸的线性的部分,所述线性的部分与所述衬底的法线形成小于30度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第二弯曲区域为U形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线性的部分与所述衬底的所述法线形成小于20度的角度。
11.一种柔性承载带,所述柔性承载带用于运输多个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承载带包括沿所述承载带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柔性衬底,以及沿所述承载带的所述纵向轴线形成在所述柔性衬底中的多个间隔开的凹坑,每个凹坑被构造成用于接收和存储部件并且由底壁、相对的侧壁和相对的端壁限定,使得对于至少一个凹坑,所述至少一个凹坑的所述底壁包括形成第一规则图案和第二规则图案的结构化顶表面,使得所述第一规则图案和所述第二规则图案的傅立叶变换包括在相应的空间频率SF1和SF2处的相应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SF1不同于SF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SF1不同于SF2至少2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SF1对应于具有小于75微米的平均间距P1的所述第一规则图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承载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坑的所述底壁的所述结构化顶表面具有大于2微米的平均表面粗糙度。
CN201921367960.6U 2019-08-21 2019-08-21 柔性承载带 Active CN211568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7960.6U CN211568810U (zh) 2019-08-21 2019-08-21 柔性承载带
PH12020000049A PH12020000049A1 (en) 2019-08-21 2020-02-13 Carrier tap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SG10202001638QA SG10202001638QA (en) 2019-08-21 2020-02-25 Carrier tap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7960.6U CN211568810U (zh) 2019-08-21 2019-08-21 柔性承载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68810U true CN211568810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22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7960.6U Active CN211568810U (zh) 2019-08-21 2019-08-21 柔性承载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68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57381A1 (en) Component carri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JP2015527952A (ja) Uv放射硬化性接着剤を有する部品キャリアテープ
US20060108259A1 (en) Carrier tape for containing good therein, and container using the carrier tape
JP2011225256A (ja) エンボスキャリア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包装部品巻回体
JP5417250B2 (ja) エンボスキャリア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包装部品巻回体
CN211568810U (zh) 柔性承载带
KR20090071595A (ko) 부품 캐리어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637115A (zh) 載帶及載帶總成
JP2008207821A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電子部品収容体及び電子部品の搬送方法
US5747139A (en) Component carrier tape
TW202108478A (zh) 用於電子組件的載帶
KR101467128B1 (ko) 권취용 코어, 권취용 릴, 및 밴드 권취 방법
CN212075013U (zh) 用于运输多个部件的柔性承载带
JP2006160370A (ja) エンボスキャリア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325457B (zh) 用于电子部件的承载带
JP5586716B2 (ja) 帯体の巻取り方法
CN117136160A (zh) 用于电子部件的承载带
WO2010065335A1 (en) Method of making a component carrier tape
CN211656785U (zh) 一种用于传送多个预定部件的柔性承载带
JP4475888B2 (ja) 電子部品搬送用キャリアテープ
JP2009166876A (ja) 電子部品収容テープ
TW202106585A (zh) 用於電子組件的載帶
TWI715590B (zh) 組件載帶及其製造方法
JP4133243B2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
JP2017222407A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