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61372U - 一种输液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液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61372U
CN211561372U CN201921988314.1U CN201921988314U CN211561372U CN 211561372 U CN211561372 U CN 211561372U CN 201921988314 U CN201921988314 U CN 201921988314U CN 211561372 U CN211561372 U CN 211561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infusion
face frame
piece
infusion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83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申辉
胡莲
郑宏
邓南方
刘华勇
卢艺
陈猛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883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61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61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61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泵,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配套使用,输液泵包括壳体、面框、驱动组件、泵片和防水膜,面框安装于壳体上,面框具有容置输液管的通道,面框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泵片,各泵片由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泵片的前端用于挤压输液管,防水膜设置在泵片的后端或者设置在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应用该输液泵,通过将防水膜设置在泵片的后端或者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使得容置输液管的通道与驱动组件隔开,避免液体进入驱动组件而造成短路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防水膜设置于泵片的后端或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在对输液泵进行消毒时,防水膜不易受到消毒液的腐蚀,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防止了输液泵内部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输液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输液泵。
背景技术
输液泵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输液管控制输液速度的仪器,常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药量的情况。
输液泵一般包壳体,输液管安装于壳体前端,并通过压管块将输液管的一侧压住。壳体内安装有多个泵片,泵片沿输液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泵片的前端由壳体上的开口穿出并作用于输液管,泵片的后端配合设置有凸轮组,凸轮随转轴转动,带动与凸轮配合的泵片做靠近或远离输液管的运动,进而改变对输液管的挤压程度。各泵片在凸轮的作用下在各自的相位进行往复运动,并作为整体进行蠕动运动来进行输液。为了防止液体或消毒剂等进入壳体内部,通常在壳体开口处粘贴一层防水膜。
然而,防水膜粘贴在开口上,在对输液泵进行消毒时防水膜易受到消毒液的腐蚀而破损,引起输液泵的污染。且泵片挤压输液管时,经由防水膜传递挤压作用,由于防水膜受力变形等因素,输液管实际受到的挤压作用与泵片输出的挤压作用并不相同,因而输液精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泵,该输液泵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防水膜易被消毒液腐蚀而破损及输液精度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泵,所述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配套使用,所述输液泵包括壳体、面框、驱动组件、泵片和防水膜,所述面框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面框具有容置所述输液管的通道,所述面框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泵片,各所述泵片由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所述泵片的前端用于直接挤压所述输液管,所述防水膜设置在所述泵片的后端或者设置在所述泵片后面的所述驱动组件上。
应用该输液泵,通过将防水膜设置在泵片的后端或者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避免了液体进入驱动组件而造成短路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防水膜设置于泵片的后端或者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在对输液泵进行消毒时,防水膜不易受到消毒液的腐蚀,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更可靠的防止了输液泵内部的污染。同时,由于防水膜设置在泵片的后端或者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上,进而泵片前端直接挤压输液管,输液管实际受到的挤压作用与泵片输出的挤压作用相同,避免了泵片经由防水膜挤压输液管时防水膜受力变形等因素对输液精度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了输液泵的输液精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水膜与壳体密封连接,且防水膜上开设有通孔,泵片的后端穿过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或者位于泵片后面的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穿过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由于防水膜设置于泵片的后方,泵片前端能够直接作用于输液管。通过通孔的设置,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直接驱动泵片,泵片前端又直接作用于输液管,保证了对输液管挤压作用的精确控制,进而保证了输液的精度。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防水膜的四周边缘与壳体密封连接,中部为柔性的鼓包,通孔开设于鼓包上,泵片的后端或驱动组件的作用端与通孔过盈配合。通过鼓包的设置,泵片或作用端前后往复移动时,柔性的鼓包能够随之前后移动,也就是柔性的鼓包为作用端或泵片的移动提供了余量,便于其运动。同时,通过柔性鼓包为作用端或泵片的移动提供余量,使得作用端输出的挤压作用能够精确的传递至泵片,而不会受防水膜的阻碍作用而输出受阻,因此,进一步保证了该输液泵的输液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输液泵,所述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配套使用,所述输液泵包括壳体、面框、驱动组件、泵片和防水膜,所述面框具有容置所述输液管的通道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面框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所述泵片,所述防水膜设置在所述泵片的后端,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防水膜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各所述泵片与所述驱动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并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所述泵片的前端用于直接挤压所述输液管,所述面框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两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位于相邻的两所述泵片之间,且每组中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管径。
应用该输液泵,防水膜不易受到消毒液的腐蚀,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泵片的前端直接挤压输液管,提高了输液泵的输液精度。各个部件间采用层层解剖的可拆卸结构,便于拆卸及清洗。且通过设置两组限位筋,避免了过多空间占用,同时,使输液管能够更好的保持平直,进一步提升了输液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输液泵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输液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面框与泵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5为防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输液管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壳体1,面框卡槽11,面框2,面框弹性卡扣21,U形卡槽22,限位筋23,扣手24,泵片3,泵片卡槽31,卡阻部32,防水膜4,通孔41,鼓包42,硬质支撑框43,柔性膜44,防水膜弹性卡扣45,推杆5,作用端51,圆环52,压管块6,输液管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液泵,以减少防水膜受消毒液的腐蚀而破损造成输液泵的污染。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输液泵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输液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输液泵包括壳体1、面框2、驱动组件、防水膜4和多个泵片3。
其中,面框2安装于壳体1上,面框2与壳体1既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分体式结构。面框2上具有容置输液管7的通道,输液泵使用时将输液管7放置在通道内。通道优选呈平直状,则输液管7平直穿过,有利于保证输液精度。根据需要,壳体1上与通道配合的也可以设置限位槽,输液管7受限位槽的限位作用平直的穿过输液泵。
多个泵片3滑动安装于面框2内,具体可以在通道壁上对应各泵片3分别设置安装孔,则泵片3分别滑动安装于安装孔内并沿安装孔前后移动。输液管7放置于通道内后,泵片3向前移动时泵片3的前端挤压输液管7。泵片3的具体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如附图所示,可以设置12个泵片3,通过12个泵片3在各自的相位进行往复运动,其整体进行蠕动运动来进行输液。
驱动组件设置在泵片3的后面,驱动泵片3往复地沿面框2前后移动。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可参考输液泵的常规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驱动组件驱动泵片3,具体可以将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分别与各泵片3连接,如与各泵片3的后端连接,以带动各泵片3前后运动。
防水膜4设置在泵片3的后端或者设置在驱动组件上。防水膜4用于防止外部污染物等进入输液泵内部。具体的,可以将防水膜4密封连接于泵片3的后端并与通孔密封,也可以将防水膜4密封连接于驱动组件上,或者将防水膜4与面框2或壳体1密封连接并使其位于泵片3的后端。
通道的前端具体可以设置压管块6,压管块6能够打开及关闭,打开时,便于输液管7的取放,关闭时压管块6从前端对输液管7进行限位,进而在泵片3向前挤压输液管7时,由于压管块6对输液管7起到支撑作用,泵片3能够对输液管7起到挤压作用。
应用该输液泵,通过将防水膜4设置在泵片3的后端或者泵片3后面的驱动组件上,避免液体进入驱动组件而造成短路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防水膜4设置于泵片3的后端或泵片3后面的驱动组件上,在对输液泵进行消毒时,防水膜4不易受到消毒液的腐蚀,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防止了输液泵内部的污染。同时,由于防水膜4设置在泵片3的后端或者泵片3后面的驱动组件上,进而泵片3前端直接挤压输液管7,输液7管实际受到的挤压作用与泵片3输出的挤压作用相同,避免了泵片3经由防水膜4挤压输液管7时防水膜4受力变形等因素对输液精度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了输液泵的输液精度。
具体的,防水膜4与壳体1密封连接,且防水膜4上开设有通孔41,泵片3的后端穿过通孔41并与其密封连接,或者位于泵片3后面的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穿过通孔41并与其密封连接。也就是在防水膜4上开设通孔41,以便于泵片3与驱动组件连接。将防水膜4与壳体1密封连接,从而将防水膜4前后两端隔开。具体可以将防水膜4的四周边缘与壳体1密封连接。在一种方式中,泵片3的后端穿过通孔41并与该通孔41密封连接,则泵片3的后端能够与驱动组件连接,以随驱动组件运动。在另一种方式中,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穿过通孔41并与该通孔41密封连接,则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能够与泵片3连接,以直接驱动泵片3运动。
通过将防水膜4设置于泵片3的后方,泵片3前端能够直接作用于输液管7。相较于在泵片3前端设置防水膜4而言,泵片3挤压输液管7时,经由防水膜4传递挤压作用,由于防水膜4受力变形等因素,输液管7实际受到的挤压作用与泵片3输出的挤压作用并不相同。而本申请中,通过在防水膜4上开设通孔41,使得驱动组件能够直接驱动泵片3,泵片3前端又直接作用于输液管7,保证了对输液管7挤压作用的精确控制,进而保证了输液的精度。优选的,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穿过通孔41并与其密封连接,如此设置便于驱动组件与泵片3连接,且连接所需尺寸较小,输液泵整体尺寸相对较小。根据需要,防水膜4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41,则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可以隔着防水膜4驱动泵片3运动,也能够实现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的作用。
通过设置通孔41以便于驱动组件与泵片3连接的同时,为了防止防水膜4阻碍驱动组件或泵片3的前后移动,将防水膜4的四周边缘与壳体1密封连接,防水膜4的中部设置为柔性的鼓包42,通孔41开设于鼓包42上,泵片3的后端或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与通孔41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将泵片3的后端或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与防水膜4间形成密封,静密封结构简单,密封可靠。鼓包42的具体形状及大小可以根据作用端51或泵片3的行程相应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如附图所示,鼓包42呈圆柱状,通孔41开设于圆柱的圆心处。或者鼓包42也可以设置为半球形等等。通过柔性鼓包42的设置,作用端51或泵片3前后往复移动时,柔性的鼓包42能够随之前后移动,也就是柔性的鼓包42为作用端51或泵片3的移动提供了余量,便于其运动。同时,通过柔性鼓包42为作用端51或泵片3的移动提供余量,使得作用端51输出的挤压作用能够精确的传递至泵片3,而不会受防水膜4的阻碍作用而输出受阻,因此,进一步保证了该输液泵的输液精度。
根据需要,防水膜4也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如设置为平面状,边缘与壳体1密封连接,通孔41与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或泵片3动密封配合。一方面动密封结构较为复杂,另一方面驱动组件或泵片3前后移动时,会相对防水膜4移动,摩擦力较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具体包括扭矩输出装置、凸轮轴、与各泵片3一一对应设置的推杆5和凸轮,扭矩输出装置与凸轮轴连接以带动凸轮轴转动,各凸轮均固定于凸轮轴上,各推杆5的一端具有与凸轮配合的圆环52,另一端与泵片3连接,具体可以为上述的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凸轮转动带动推杆5往复地前后运动。扭矩输出装置具体可以为电机等能够输出扭矩的装置,其带动凸轮轴转动,进而固定于凸轮轴上的各凸轮随之同步转动。凸轮与泵片3一一对应设置,各凸轮与推杆5一一对应设置,则凸轮转动时,由于推杆5的圆环52与凸轮配合,则推杆5往复地做前后运动,进而推杆5带动泵片3同步前后运动。驱动组件如此设置,连接传动精确可靠,且结构简单紧凑。根据需要,驱动组件也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其他能够分别驱动各泵片3往复的前后移动并整体呈蠕动以进行输液的结构也可。
为了便于输液泵的后期维护,如内部受到污染需要清理时,防水膜4可拆卸的安装于泵片3的后端或者驱动组件上,则可以方便的将防水膜4拆下,以便于对防水膜4后面各部件的清理。由于防水膜4设置在泵片3的后端或者驱动组件上,则根据具体连接部件,防水膜4可以直接与泵片3的后端可拆卸密封连接,也可以与驱动组件可拆卸密封连接,或者与壳体1可拆卸密封连接或与面框2可拆卸密封连接。
具体的,防水膜4和壳体1中的一者具有防水膜弹性卡扣45,另一者具有能够与防水膜弹性卡扣45卡合的防水膜卡槽。则安装时,将防水膜4装入至防水膜弹性卡扣45插入防水膜卡槽中实现卡合,防水膜4即与壳体1固定。拆卸时,拉动防水膜4,防水膜弹性卡扣45受力发生形变以由防水膜卡槽中脱出,而后将防水膜4取出,防水膜弹性卡扣45由于弹性作用自动恢复形变。采用上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安装拆卸方便,无需使用专业工具。根据需要,防水膜也可以通过螺钉等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防水膜4包括硬质支撑框43和柔性膜44,柔性膜44的边缘与硬质支撑框43固定连接,硬质支撑框43与壳体1可拆卸的连接并将柔性膜44挤压于壳体1上以密封。防水膜4采用硬质件与柔性膜44的组合结构,硬质支撑框43能够为柔性膜44提供可靠支撑,便于其安装。柔性膜44通过硬质支撑框43的作用挤压于壳体1上,以实现密封作用。在防水膜4包括鼓包42的情况下,则柔性膜44可以包括边缘平整部和位于中部的鼓包42,通过鼓包42以适应泵片3的移动,平整边缘部则可以与硬质支撑框43固定连接。
在防水膜4和壳体1通过防水膜弹性卡扣45和防水膜卡槽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则硬质支撑框43上可以设置防水膜弹性卡扣45,如在硬质支撑框43的各方向分别设置防水膜弹性卡扣45,壳体1上对应分别设置防水膜卡槽。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面框2与壳体1可拆卸的连接。则在后期维护时,可以方便的将面框2由壳体1上拆下,无需拆开整机即可进行维护,便于对面框2及壳体1内部各部件的清洗。面框2与壳体1具体可以采用卡接、螺钉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具体的,面框2和壳体1中的一者具有面框弹性卡扣21,另一者具有能够与面框弹性卡扣21卡合的面框卡槽11。如附图3所示,图3为面框与泵片的安装示意图,具体的,面框2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面框弹性卡扣21,壳体1上对应的具有面框卡槽11,且面框弹性卡扣21包括弹性臂,弹性臂的端部具有插入面框卡槽11的卡头。通过面框弹性卡扣21与面框卡槽11实现面框2与壳体1的连接,在需要拆卸面框2时,外力抠掀面框2,面框弹性卡扣21受力变形即可由面框卡槽11中脱出。当安装面框2时,则只需将面框2向安装位置推动,在面框2移动至面框弹性卡扣21与面框卡槽11正对时,面框弹性卡扣21插入至面框卡槽11中,面框2即被固定在壳体1内。因而,面框2的拆卸及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无需使用复杂工具,便于维护人员操作,提高了维护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维护成本。为了便于面框2的拆卸,面框2前端面上可以设置扣手24,拆卸时可以通过抠掀扣手24将面框2翘出。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与泵片3可拆卸的连接。则将面框2由壳体1上拆下的同时,也能够将泵片3与驱动组件拆卸,采用层层解剖的可拆卸结构,无需拆卸整机即可实现各部件后期的拆洗等维护,便于维护操作,降低了维护成本。
具体的,泵片3的后端具有泵片卡槽31,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与泵片卡槽31卡合。则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通过与泵片卡槽31卡合,带动泵片3往复的前后移动。拆卸时,向前拉动泵片3,驱动组件的作用端51由泵片卡槽31中脱出,从而将泵片3拆下。泵片3与驱动组件采用卡接,直接将泵片3拔出即可拆卸,拆卸方便。根据需要,泵片3与驱动组件也可以采用螺钉连接、销接等其他常规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
泵片3滑动安装于面框2内,具体的,面框2具有多个安装孔,各泵片3分别滑动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孔内。通过安装孔对泵片3进行限位,使其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前后移动更为平稳。
为了进一步便于泵片3的拆卸,泵片3的前端具有防止泵片3向后由安装孔脱出的卡阻部32。则在将面框2拆卸时,由于卡阻部32的卡阻作用,面框2带动泵片3由驱动组件上拆下,也就是泵片3随面框2同时拆下。一步操作即可将面框2与泵片3同时拆卸,操作更为简单方便。根据需要,泵片3的后端也可以设置防止泵片3向前由安装孔脱出的卡阻部32,则泵片3被限位在安装孔内,仅能够沿其前后移动。泵片3的前后两端具体可以具有向两侧延伸的凸缘,则泵片3沿通孔41向前或向后移动至端部时,凸缘与面框2相抵,泵片3则被限制在通孔41内。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面框与泵片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图3的纵截面示意图。泵片3的上端和/或下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凹槽,使得泵片3的上端和/或下端呈工字形,通孔41的上下两端相应的具有通槽,即U形卡槽22。泵片3左右两侧凹槽间的凸台部分,即工字形的竖边沿通槽滑动,且工字形的两水平边即为上述卡阻部32。
在上述面框2及泵片3可拆卸的基础上,防水膜4可拆卸的安装于述泵片3的后端或者驱动组件上。具体的可拆卸安装方式可参考上述相关表述,防水膜4也可拆卸设置,则在将面框2和泵片3拆下后,能够方便的将防水膜4拆卸,以便于对防水膜4及防水膜4后面的内部区域及各部件进行维护。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通道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至少一组限位筋23,限位筋23位于相邻的两泵片3之间,且每组中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输液管7的管径。将限位筋23设置于泵片3之间,则限位筋23不会对泵片3的前后移动造成干涉。每组中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输液管7的管径,当该输液泵用于不同规格的输液管7时,则设置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最大规格的输液管7的管径,以满足不同规格输液管7的使用。通过在泵片3之间设置限位筋23,对输液管7进行限位,使其尽可能保证平直,进而能够保证泵片3作用于输液管7进行输液的精度。同时,对于通道前端通过压管块6对输液管7提供支撑作用并与通道后方的泵片3配合的情况,限位筋23将输液管7可靠的限位,防止其脱出,避免了压管块6关门时将脱出通道的输液管7挤压。
在一实施例中,通道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两组限位筋23,由于限位筋23位于相邻的两泵片3之间,因而限位筋23的数量越多,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占用越多,使得输液泵的体积越大,另外也有可能会占用泵片的位置,如果设置过多限位筋,可能会影响泵片挤压的效率。故设置两组限位筋23既能够对输液管7有效限位,同时避免了过多的空间占用,保证泵片的运行效率。如附图6所示,在设置有12个泵片3的情况下,设置两组限位筋23。
具体的,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形成V形槽,且V形槽的底端宽度范围为4.5-5.5mm。需要说明的是,这里V形槽指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由前端至后端间距逐渐缩小。V形槽的底端宽度即相对两限位筋23后端的间距。V形开口的设置,在输液管7安装时对输液管7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将其安装于两限位筋23内。由于输液管7的管径范围在3.2-4.4mm,因而将V形槽的底端宽度设置在4.5-5.5mm,能够满足不同输液管7的使用需求。且底端宽度设置在4.5-5.5mm,考虑了加工误差等误差因素的影响,使得限位筋23对输液管7的适用范围及限位作用均更为可靠。
在一实施例中,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7配套使用,输液泵包括壳体1、面框2、驱动组件、泵片3和防水膜4,面框2具有容置输液管7的通道并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上,面框1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泵片3,防水膜4设置在泵片3的后端,并与壳体1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防水膜4上开设有通孔41,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穿过通孔41并与其密封连接,各泵片3与驱动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并由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泵片3的前端用于直接挤压输液管7,面框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两组限位筋23,限位筋23位于相邻的两泵片3之间,且每组中相对的两个限位筋2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输液管7的管径。各部件间具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等,请参数上述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该输液泵有效解决了防水及拆洗的问题,且输液精度高。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配套使用,所述输液泵包括壳体、面框、驱动组件、泵片和防水膜,所述面框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面框具有容置所述输液管的通道,所述面框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所述泵片,各所述泵片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所述泵片的前端用于直接挤压所述输液管,所述防水膜设置在所述泵片的后端或者设置在所述泵片后面的所述驱动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且所述防水膜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泵片的后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或者位于所述泵片后面的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的四周边缘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中部为柔性的鼓包,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鼓包上,所述泵片的后端或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扭矩输出装置、凸轮轴、与各所述泵片一一对应设置的推杆和凸轮,所述扭矩输出装置与所述凸轮轴连接以带动所述凸轮轴转动,各所述凸轮均固定于所述凸轮轴上,各所述推杆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凸轮配合的圆环,另一端为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所述凸轮转动带动所述推杆往复地前后运动,所述推杆的作用端带动所述泵片相应前后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包括硬质支撑框和柔性膜,所述柔性膜的边缘与所述硬质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硬质支撑框与所述壳体可拆卸的连接并将所述柔性膜挤压于所述壳体上以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与所述壳体可拆卸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具有面框弹性卡扣,另一者具有能够与所述面框弹性卡扣卡合的面框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泵片可拆卸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片的后端具有泵片卡槽,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与所述泵片卡槽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具有多个安装孔,各所述泵片分别滑动安装于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泵片的前端具有防止所述泵片向后由所述安装孔脱出的卡阻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泵片的后端或者所述驱动组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具有防水膜弹性卡扣,另一者具有能够与所述防水膜弹性卡扣卡合的防水膜卡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至少一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位于相邻的两所述泵片之间,且每组中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管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筋形成V形槽,且所述V形槽的底端宽度范围为4.5-5.5mm。
15.一种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用于与输液管配套使用,所述输液泵包括壳体、面框、驱动组件、泵片和防水膜,所述面框具有容置所述输液管的通道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面框内滑动安装有多个所述泵片,所述防水膜设置在所述泵片的后端,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防水膜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其密封连接,各所述泵片与所述驱动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并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而往复地前后运动,所述泵片的前端用于直接挤压所述输液管,所述面框的上下侧壁上相对的设置有两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位于相邻的两所述泵片之间,且每组中相对的两个所述限位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管径。
CN201921988314.1U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输液泵 Active CN211561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8314.1U CN211561372U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输液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8314.1U CN211561372U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输液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61372U true CN211561372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31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8314.1U Active CN211561372U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输液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613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4333A (zh) * 2021-05-26 2021-07-23 深圳中科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装置及输注泵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4333A (zh) * 2021-05-26 2021-07-23 深圳中科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装置及输注泵
CN113144333B (zh) * 2021-05-26 2024-02-02 深圳中科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装置及输注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67349B1 (en) Cassette clamping mechanism
CN211561372U (zh) 一种输液泵
CN114165619A (zh) 通断机构及净水设备
CN216498005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7939382U (zh) 一种化工工业循环水运行监控装置
CN211536196U (zh) 妇产科消毒刷
CN202176476U (zh) 排液装置
CN219239389U (zh) 一种mbr膜废水处理装置
CN216573167U (zh) 移液设备
CN215534070U (zh) 一种吸水扒装置及清洁机器人
CN215115321U (zh) 水解罐一次性取样装置
CN216742964U (zh) 通断机构及净水设备
CN214209764U (zh) 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过滤装置
CN217911739U (zh) 一种除尘罩
CN210652370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打印机清扫刮片
CN212004144U (zh) 一种隔膜泵的传动结构
CN212273104U (zh) 一种新型阀门
CN214713624U (zh) 一种吸引器头
CN219021030U (zh) 一种滚刷连接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6962691U (zh) 一种冲牙器手柄及冲牙器
CN220151515U (zh) 一种夹持式挤压蠕动泵
CN214990991U (zh) 一种mbr膜废水净化设备
CN210905693U (zh) 一种反渗透ro膜滤芯
CN210068044U (zh) 盘根盒及抽油机
CN219948605U (zh) 全自动三边封粉剂包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