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49922U -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49922U
CN211549922U CN201921984608.7U CN201921984608U CN211549922U CN 211549922 U CN211549922 U CN 211549922U CN 201921984608 U CN201921984608 U CN 201921984608U CN 211549922 U CN211549922 U CN 211549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
compressor
communicate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46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松灿
韦衍
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Landa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9846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49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49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49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压缩机运行时产生振动易使其内部机械部件受损的技术问题。该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分液器和配重结构,其中,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或者,所述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于改善压缩机的振动问题。

Description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背景技术
压缩机作为一种动力源,是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机械,是电器的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机在工作时,转速不同其振动表现不同。当运行频率接近结构的固有频率时,结构会引起共振。此时增大或降低运行频率均可降低振动水平。传统的减振方式是改变结构,使固有频率提高或下降至不在正常运行的频率范围内,从而避免运行频率与固有频率接近,避免共振。又或者提高结构的阻尼,共振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热量,降低共振时的振动剧烈程度,但是阻尼部件用久之后会出现老化失效的问题。
对于部分变频压缩机,运行频率范围从1Hz-100Hz均有。通常情况下无法保证在该范围内无固有频率。另一种做法是对变频器进行设定,屏蔽与固有频率接近的运行频率,从而避免共振。固有频率较多时,屏蔽的区域会变多。会导致系统变速不均匀。部分工况会失去适合的转速,压缩机需要频繁地变换转速。对压缩机耐久性、能耗,以及制冷效果等均有不利影响。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目前现有技术中未有变频压缩机在改变转速时,能显著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的,致使压缩机容易发生共振其内部机械部件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压缩机运行时产生振动易使其内部机械部件受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分液器和配重结构,其中,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或者,所述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液器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分液器的内腔分隔成冷媒流动区域和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液体配重区域,所述冷媒流动区域与所述压缩机本体相连通,所述液体配重区域通过连通管与所述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液器包括筒体以及与所述筒体相连通的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冷媒流动区域通过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压缩机本体相连通且通过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冷媒流动区域内的冷媒能经所述排气管流向所述压缩机本体。
优选地,所述筒体包括筒身和设置在所述筒身两端的端盖,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端盖上,所述排气管由所述筒身的外周壁伸入所述筒身内。
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筒体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筒身两端的端盖和所述筒身的内壁均与所述隔板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筒体的轴线相垂直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筒身的内壁相连接。
优选地,形成所述腔体的外壳上靠近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壳体的一侧呈内凹的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相匹配,并紧贴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腔体通过连通管与所述蓄液供液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腔体的外壳呈扇弧形或月牙形。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或所述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蓄液供液装置包括连通管、储液箱和气泵,其中,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分支集合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均与所述分支集合管相连接,所述分支集合管与所述配重结构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的自由端能延伸至所述储液箱的液面内且所述储液箱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二分支管与所述气泵相连接且所述气泵连通大气。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所述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蓄液供液装置包括连通管、储液箱和气泵,其中,所述连通管包括设置有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腔体连接管和分液器连接管,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所述腔体连接管和所述分液器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腔体连接管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分液器连接管与所述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相连通;所述腔体连接管与所述分液器连接管并联后与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管的自由端能延伸至所述储液箱的液面内且所述储液箱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二分支管与所述气泵相连接且所述气泵连通大气。
优选地,所述分液器为横置分液器,位于所述分液器内的所述连通管的管口距离所述分液器内的所述配重结构底部的间隙大于3mm且小于10mm。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与所述分液器之间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内的液体为膨胀性流体。
一种电器装置,包括所述的压缩机。
优选地,所述电器装置为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分液器和配重结构,其中,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或者,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压缩机形成共振时,通过蓄液供液装置调整配重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量以改变压缩机的固有频率,从而使得压缩机的固有频率远离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避免共振,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压缩机运行时产生振动易使其内部机械部件受损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分液器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分液器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蓄液供液装置的一种结构原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蓄液供液装置的另一种结构原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减振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压缩机本体;2、分液器;21、筒体;211、筒身;212、端盖;22、进气管;23、排气管;3、配重部;4、隔板;5、冷媒流动区域;6、液体配重区域;7、蓄液供液装置;71、储液箱;72、气泵;8、连通管;81、第一分支管;82、第二分支管;83、分支集合管;84、腔体连接管;85、分液器连接管;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第三阀门;12、第四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分液器和配重结构,其中,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或者,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
压缩机形成共振时,通过蓄液供液装置7调整配重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量来改变压缩机的质量分布,实现结构(压缩机)的固有频率动态改变。要提高压缩机转速时,通过蓄液供液装置7向配重结构内注入液体,增加结构配重,使固有频率下降,避免共振;相反,要降低压缩机转速时,通过蓄液供液装置7 抽取配重结构内的液体,减少结构配重,使固有频率上升,避免共振,从而使得压缩机的固有频率远离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避免共振,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压缩机运行时产生振动易使其内部机械部件受损的技术问题。同时,压缩机振动,会带动配重结构内部的液体运动,从而会消耗一部分振动能量,同样具有减振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任何工况下,配重结构内都是气液共存状态。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分液器2和配重结构,配重结构为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具体的,分液器2包括筒体21以及与筒体21的内部相连通的进气管22和排气管23,在筒体21内设置有隔板4,参见图2,隔板4与筒体 21的轴线相垂直。隔板4将分液器2的内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冷媒流动区域5 和液体配重区域6,冷媒流动区域5发挥常规分液器2的作用,用于存储液态冷媒,过滤固体颗粒。稳定运行之后,冷媒流动区域5中的液态冷媒将会明显减少。液体配重区域6用于存储液体和气体,通过改变液体配重区域6内液体的注入量可以调节分液器2的固有频率。
参见图1和图2,分液器2为横置分液器,筒体21的轴线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其中,筒体21包括筒身211和设置在筒身211两端的端盖212,进气管22 设置在其中一个端盖212上,排气管23由筒身211的外周壁底部伸入筒身211 内,隔板4与筒身211的内壁相连接冷媒流动区域5通过排气管23与压缩机本体1相连通,通过进气管22进入冷媒流动区域5的冷媒能经排气管23流向压缩机本体1内部,液体配重区域6通过连通管8与蓄液供液装置7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位于液体配重区域 6内的连通管8的管口距离液体配重区域6的底部的间隙为d,d应该满足大于 3mm且小于10mm。
与冷媒流动区域5相比,液体配重区域6的压强并不高,连通管8可以使用普通的塑料软管即可满足材质要求。分液器2常规工作温度较低,连通管8 和筒体21之间可以使用胶粘的方式密封,保证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密封性,此外,该密封方式较为方便,成本也较低。
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可以使用剪切增稠的膨胀性流体。液体受到高频的剪切振动时,液体的粘度会增加,振动的能量能传递至液体内部。换言之,液体对分液器2结构的作用就越强。
另外,蓄液供液装置7的设计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结构参见图6,蓄液供液装置包括连通管、储液箱和气泵,其连通管8包括第一分支管81、第二分支管82和分支集合管83,第一分支管81和第二分支管82均与分支集合管83 相连接,分支集合管83与液体配重区域6相连通,位于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分支集合管83的管口距离液体配重区域6的底部的间隙为d;第一分支管8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9,第二分支管8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0。
分支集合管83进入蓄液供液装置7内部后分为两支(第一分支管81和第二分支管82),分别由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控制。其中第一分支管81的自由端能延伸至储液箱71的液面内且储液箱71的液面与大气相通;第二分支管82与气泵72相连接,气泵72连通大气,气泵72可以对连通管8充气和抽气。
如需要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抽液,此时液体配重区域6内液面较高,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充气;液体配重区域6内有一定的气体体积后,其压强升高;然后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液体配重区域6内部的气体能将液体挤压至储液箱71内。
如需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注液,此时液面可能已经淹没连通管8在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管口,应先完成抽液,将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面下降至连通管8在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管口以下;然后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液体配重区域6抽气,使其压强下降;再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外部气压将储液箱71内的液体挤压进液体配重区域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分液器2的筒体21内设置的隔板4 与筒体21的轴线相平行,隔板4与筒身211两端的端盖212连接,同时隔板4 也与筒身211的内壁连接。
参见图4,分液器2为横置分液器时,也就是说筒体21的轴线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分液器2内部由隔板4划分为上下分布的两个腔室,上腔室为冷媒流动区域5,下腔室为液体配重区域6,分液器2的进气管22和排气管23均与冷媒流动区域5连通。下腔室与蓄液供液装置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蓄液供液装置 7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蓄液供液装置7的结构相同,参见图6。液体配重区域 6注液后,液体质量均匀分布至分液器2的筒体21内部,使其受力更均衡。关于如何对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进行调整(抽液或注液)参考实施例1中的描述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分液器2和配重结构,考虑到压缩机本体1自身旋转振动较为明显,在压缩机本体1外围设置有配重用的腔体(为了便于描述,将“配重用的腔体”称为“配重部”),参见图5,配重部3的外壳靠近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的一侧呈内凹的弧面,优选地,配重部3整体呈扇弧形或月牙形。弧面与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的外壁面相匹配,并紧贴于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设置,其中,配重部3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上。
配重部3连接有蓄液供液装置7,配重部3内的液体可以使用剪切增稠的膨胀性流体增加参与振动的质量,在压缩机发生共振时,调整压缩机振动的固有频率。蓄液供液装置7的设计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结构参见图6,分支集合管83与配重部3相连通。
如需要对配重部3进行抽液,此时配重部3内液面较高,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配重部3进行充气;配重部3内有一定的气体体积后,其压强升高;然后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配重部3内部的气体能将液体挤压至储液箱71内。
如需对配重部3进行注液,此时液面可能已经淹没连通管8在配重部3内的管口,应先完成抽液,将配重部3内的液面下降至连通管8在配重部3内的管口以下;然后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配重部3抽气,使其压强下降;再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外部气压将储液箱71 内的液体挤压进配重部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分液器2和配重结构,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压缩机本体外围的腔体和分液器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
压缩机本体1外围设置有能装液体的腔体,即压缩机本体1外围设置有配重部3,且分液器2内设置有隔板4,隔板4能将分液器2的内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冷媒流动区域5和液体配重区域6,冷媒流动区域5与压缩机本体1相连通,如图7所示,配重部3和液体配重区域6可以各自连接有一个蓄液供液装置,该种情况下,该蓄液供液装置的结构如图6所示,使用时,可先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再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或者可先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再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具体调整方法已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描述,此处不再提及。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如图8所示,其配重部3和液体配重区域6连接有同一个蓄液供液装置,该种情况下,该蓄液供液装置的结构如图9所示,连通管8包括设置有第一分支管81、第二分支管82、腔体连接管84和分液器连接管85,第一分支管81上连接有第一阀门9,第二分支管82上连接有第二阀门10,腔体连接管84上连接有第三阀门 11,分液器连接管85上连接有第四阀门12,具体的,腔体连接管84与腔体相连通,分液器连接管85与分液器2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相连通;腔体连接管84与分液器连接管85并联后与第一分支管81和第二分支管 82相连接,第一分支管81的自由端能延伸至储液箱71的液面内且储液箱71 的液面与大气相通,第二分支管82与气泵72相连接且气泵72连通大气。
使用时,可先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再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或者可先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再调整配重部3 内的液体注入量,具体调整方法如下:
如果是先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首先关闭第四阀门12,打开第三阀门11,当需要对配重部3抽液时,此时配重部3内液面较高,关闭第一阀门 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配重部3进行充气;配重部3内有一定的气体体积后,其压强升高;然后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配重部3内部的气体能将液体挤压至储液箱71内。如需对配重部3进行注液,此时液面可能已经淹没腔体连接管84在配重部3内的管口,应先完成抽液,将配重部3内的液面下降至腔体连接管84在配重部3内的管口以下;然后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配重部3抽气,使其压强下降;再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外部气压将储液箱71内的液体挤压进配重部3。
调整完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后,再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关闭第三阀门11,打开第四阀门12,当需要对液体配重区域6抽液时,此时液体配重区域6内液面较高,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 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充气;液体配重区域6内有一定的气体体积后,其压强升高;然后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液体配重区域6内部的气体能将液体挤压至储液箱71内。如需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注液,此时液面可能已经淹没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分液器连接管85的管口,应先完成抽液,将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面下降至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分液器连接管85的管口以下;然后关闭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气泵72对液体配重区域6抽气,使其压强下降;再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第一阀门9,外部气压将储液箱71内的液体挤压进液体配重区域6。
如果是先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的话,关闭第三阀门11,打开第四阀门12,然后参照上述对液体配重区域6进行抽液或注液方法的描述来调整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调整完液体配重区域6内的液体注入量后再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关闭第四阀门12,打开第三阀门11,然后参照上述对配重部3进行抽液或注液方法的描述来调整配重部3内的液体注入量。
实施例6:
参见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压缩机的减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判断压缩机是否形成共振;
步骤B、若是,则通过蓄液供液装置7调整配重结构(配重部3和/或液体配重区域6)的液体注入量以改变压缩机的固有频率;若未形成共振,则压缩机继续正常运行。
具体的,调节方式可参考以下公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64714740000101
其中,Wn为固有频率,k为有效刚度,m为有效质量。
配重部3和液体配重区域6内气体所占体积均不得小于10%,同样液体所占体积不得小于10%。以分液器结构为例,液体配重区域6内液体体积达到90%时,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1。分液器2的筒体21的质量记为m2,m1和m2应满足:m1>0.5*m2。如果液体配重区域6内最小存液时测得固有频率为60Hz,使用公式近似推算,液体配重区域6内最大存液时固有频率可下降至50Hz以下。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来调整压缩机的固有频率,压缩机本体1需要运行60Hz 时,给液体配重区域6内部注液,增大配重,从而固有频率调整到50Hz,避免共振;压缩机本体1需要运行50Hz时,抽取液体配重区域6中的液体,使分液器2固有频率上升,避免共振。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器装置,包括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或实施例5中所描述的压缩机。其中,电器装置为空调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在全频段正常运行,且避免发生共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本体(1)、分液器(2)和配重结构,其中,
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1)外围的腔体,和/或者,所述分液器(2)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配重结构与蓄液供液装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内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所述分液器(2)的内腔分隔成冷媒流动区域(5)和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液体配重区域(6),所述冷媒流动区域(5)与所述压缩机本体(1)相连通,所述液体配重区域(6)通过连通管与所述蓄液供液装置(7)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包括筒体(21)以及与所述筒体(21)相连通的进气管(22)和排气管(23),所述筒体(21)内设置有所述隔板(4),所述冷媒流动区域(5)通过所述排气管(23)与所述压缩机本体(1)相连通且通过所述进气管(22)进入所述冷媒流动区域(5)内的冷媒能经所述排气管(23)流向所述压缩机本体(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1)包括筒身(211)和设置在所述筒身(211)两端的端盖(212),所述进气管(22)设置在所述端盖(212)上,所述排气管(23)由所述筒身(211)的外周壁伸入所述筒身(2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与所述筒体(21)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筒身(211)两端的端盖(212)和所述筒身(211)的内壁均与所述隔板(4)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与所述筒体(21)的轴线相垂直且所述隔板(4)与所述筒身(211)的内壁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腔体的外壳上靠近所述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的一侧呈内凹的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相匹配并紧贴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腔体通过连通管与所述蓄液供液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外壳呈扇弧形或月牙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1)外围的腔体或所述分液器(2)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蓄液供液装置包括连通管、储液箱(71)和气泵(72),其中,
所述连通管(8)包括第一分支管(81)、第二分支管(82)和分支集合管(83),所述第一分支管(81)和第二分支管(82)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分支管(8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82)均与所述分支集合管(83)相连接,所述分支集合管(83)与所述配重结构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81)的自由端能延伸至所述储液箱(71)的液面内且所述储液箱(71)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二分支管(82)与所述气泵(72)相连接且所述气泵(72)连通大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本体(1)外围的腔体和所述分液器(2)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所述蓄液供液装置包括连通管、储液箱(71)和气泵(72),其中,
所述连通管(8)包括设置有第一分支管(81)、第二分支管(82)、腔体连接管(84)和分液器连接管(85),所述第一分支管(81)、所述第二分支管(82)、所述腔体连接管(84)和所述分液器连接管(85)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腔体连接管(84)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分液器连接管(85)与所述分液器(2)内形成的与其冷媒流动区域不连通的区域相连通;所述腔体连接管(84)与所述分液器连接管(85)并联后与所述第一分支管(8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82)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支管(81)的自由端能延伸至所述储液箱(71)的液面内且所述储液箱(71)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二分支管(82)与所述气泵(72)相连接且所述气泵(72)连通大气。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为横置分液器(2),位于所述分液器(2)内的所述连通管(8)的管口距离所述分液器(2)内的所述配重结构底部的间隙大于3mm且小于10mm。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8)与所述分液器(2)之间密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内的液体为膨胀性流体。
14.一种电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装置为空调器。
CN201921984608.7U 2019-11-15 2019-11-15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Active CN211549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4608.7U CN211549922U (zh) 2019-11-15 2019-11-15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4608.7U CN211549922U (zh) 2019-11-15 2019-11-15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49922U true CN211549922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01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4608.7U Active CN211549922U (zh) 2019-11-15 2019-11-15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499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376626B2 (en) Compressor, air conditioner system comprising the compressor and heat pump water heater system
BR102017009033A2 (pt) Linear compressor
JP2019535959A (ja) ジェットエンタルピー増加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システム
CN110863974A (zh) 压缩机、减振方法及其电器装置
CN211549922U (zh) 压缩机及其电器装置
CN104165140A (zh) 旋转压缩机
JP2723610B2 (ja) 2段圧縮形回転圧縮機
WO2014010199A1 (ja) ロータリ圧縮機
CN203081757U (zh)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热泵系统
CN205401109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565091U (zh) 一种活塞隔膜式蓄能器
CN207004822U (zh) 压缩机构和制冷设备
CN206929058U (zh) 一种活塞式静音型空气压缩机
CN205744429U (zh) 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US8118577B2 (en) 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optimized cylinder oil circulation rate of lubricant
CN208057347U (zh) 一种紧凑节能型无油空压机
CN209469583U (zh) 压缩机
CN2067855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压缩机
CN110439789A (zh) 单腔轴流式有阀压电泵及驱动方法
CN207145188U (zh) 一种组合连通型空压机缸盖
CN106481534B (zh) 空调器、压缩机及其排气机构
CN110594152A (zh) 一种立式双极涡旋压缩机
WO2022205802A1 (zh) 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CN208734548U (zh) 一种循环水式真空泵
KR0141726B1 (ko) 밀폐형 회전식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