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0988U -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0988U
CN211530988U CN202020095980.9U CN202020095980U CN211530988U CN 211530988 U CN211530988 U CN 211530988U CN 202020095980 U CN202020095980 U CN 202020095980U CN 211530988 U CN211530988 U CN 211530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heet
vertical
spring
unit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9598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煌杰
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xing Chaogan Chengd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9598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0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0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0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由四个两两相对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下弹簧单元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由一体成型且相互呈90°折弯连接的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组成;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设置在靠近竖向弹片单元内侧壁一侧且两端头通过双弦丝弹片连接与竖向弹片单元形成一体结构。本申请采用双弦丝设计能够避免单弦丝结构很难达到强度和应力平衡的问题,如果宽度过宽,那么下弹簧片产生的阻力就大,而且设计应力不容调整到弹簧原材料的屈服应力下,焦距调整效果差;若将弦丝宽度设计过小,那么弹簧的弹性系数就达不到设计要求,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同时弹簧丝太小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断丝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微机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VCM马达中实现镜头调节的下弹簧片,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Voice Coil Actuator/Voice Coil Motor)又称VCM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并实现直线型及有限摆角的运动。利用来自永久磁钢的磁场与通电线圈导体产生的磁场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有规律的运动的装置。因为音圈马达是一种非换流型动力装置。主要组成的部件较为简单,线圈,弹簧,磁铁,霍尔和IC器件以及一些固定结构。音圈马达的弹簧一般分为上弹簧和下弹簧,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固定镜头及其固定机构使得镜头在线圈电磁作用的条件下实现沿轴向、径向或者轴向/径向同时移动用于平衡电磁力并限定镜头移动位移的构件。
现有的音圈马达下弹簧的结构非常简单,虽然根据不同厂家设计构思和匹配镜头的不同一般,但是整体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都是采用在同一平面内,设置成相互连接的内圈弹簧和外圈弹簧,其中内圈弹簧用于连接镜头载体,外圈弹簧用于连接到音圈马达外部,从而通过弹簧的连接作用实现镜头载体与音圈马达外部连接并实现类似悬浮的作用,只要有细微的电流通过设置在镜头载体上的电磁线圈与设置在音圈马达壳体上的永磁体相互作用产生对镜头载体力的作用,最终实现镜头的运动,从而达到调节焦距等作用。
现有技术1:中国发明专利,公告号CN 104460180 B,公开了一种开环平移实现光学防抖的音圈马达,该专利文献说明书及其说明书附图中具体公开了一种下弹簧片,结合该专利说明书文字部分及其附图能够清晰的看出该下弹簧片依旧采用的是整体平面设置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传统音圈马达,也是现在主流的设计方式,其优点是可以根据音圈马达实际匹配的镜头及其固定载体结构的重量,以及线圈的匝数、电流设计大小,对应设计下弹簧的构造。但是弊端是,随着镜头变大,推力变大,弹簧在VCM马达设计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单一的弦丝通过单纯增加弹簧的宽度来达到设计的弹性系数会导致弹簧的应力超出弹簧原材料的屈服应力,从而导致弹簧做寿命试验和机械试验时容易断裂。影响产品结构,使用效果差;同时,处于同一平面设计的下弹簧片只能实现在沿镜头轴向运动,即调整焦距,不能沿镜头径向调整,即防抖效果是很差的。
现有技术2:中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号:201530035691.4,该外观公开了一种内外双层结构的用于音圈马达的下弹簧片,通过其主视图和后视图并结合左右视图或俯仰视图可以清晰看出并确认,该技术公开的下弹簧片依旧采用型平面型涉及,且内弹簧圈与外弹簧圈之间通过四条呈S型设置的细微弦丝连接,以实现镜头在轴向方向的调整运动;同时,由于采用S型,虽处于同一平面,但是由于S型的弦丝非常细小亦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径向调整,即可以达到防抖的作用,但是,这种结构由于径向调整的方向所在平面与弦丝宽度所在平面一致,所以采用该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径向调整,即可以实现防抖的效果,但是调整的程度很难实现线性调整,弦丝的弹性系数并不线性导致精确计算难度极大,因此可调整范围很小且效果并不理想。该结构主要调整方向为对焦调整。
有上述具有典型的两个现有技术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音圈马达下弹簧设计主要是针对焦距调整而设计,不能很好的兼顾防抖作用,同时,处于同一平面设计的单层弦丝无论宽度大小都存在弊端。为此,提供一种全新的音圈马达下弹簧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尤为重要和必要,使得现有的数码镜头能够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音圈马达下弹簧在大镜头大像素和大推力时采用单弦丝结构很难达到强度和应力设计的平衡,如果宽度过宽,那么下弹簧片产生的阻力就大,设计应力就容易变大(甚至超出屈服应力),不容易调整,焦距调整效果差;若将弦丝宽度设计过小,那么无法满足设计弹簧弹性系数的设计要求,同时弦丝宽度小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断丝的问题。
同时,现有的下弹簧片采用的均为同一平面设计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沿镜头轴向运动以调整焦距设置,对于镜头径向调整,以实现防抖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结构上通过摒弃传统的平面设计的思想,采用针对性的立体设计,对于镜头轴向的焦距调节采用平面设计,对于防抖作用采用与调整焦距的弹簧弦丝垂直的弹簧片实现,从而能够实现调焦和防抖单独受力,单独调节,能够同时兼顾调焦和防抖。再者,对于调焦的下弹簧片结构采用双弦丝设计,避免了应力过大易发生断裂且存在安装难度大的问题,有避免了因弦丝宽度过大,导致弹簧设计应力过大,不利于机械试验和寿命试验时断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具体地,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由四个两两相对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下弹簧单元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由一体成型且相互呈90°折弯连接的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组成;竖向弹簧单元所在平面与VCM马达内安装的镜头的调焦轴线平行设置,因此竖向弹簧单元的弹性变形方向与镜头径向方向一致,用于实现防抖的调节;同理,水平弹片单元沿镜头的径向方向设置,其弹性变形方形与镜头的轴向方向一致,用于实现调焦。也就是说,镜头的调焦和防抖是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是镜头的轴向和径向,然而本实用新型就针对性的将下弹簧单元设置成相互垂直折弯的立体结构分别采用水平弹片单元和竖向弹片单元对应焦距的调整和防抖,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避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同一平面结构完成互呈90°的调整导致存在与弹簧片本体所处平面重合的方向进行调整时弹力不线性,无法实现精准调节,从而导致防抖效果不佳的问题。上述涉及弹力线性的意思是指:弹簧片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所受外力与发生形变量呈线性关系,这样能够便于精准的计算。如果弹性不成线性变化,受多种因素干扰,那么就只有通过样品实验的方式来确认,那样不仅仅会损失精度,且操作难度大,对于对焦和防抖效果亦是明显的消极作用。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镜头载体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竖向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VCM马达底座的第三连接孔,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连接竖向弹片单元一端端头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浮与所述底座和镜头载体之间的支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用于与连接的结构定位,以确保安装的便捷性和精准性;其二是便于焊接通电,所述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不仅仅需要起到弹片连接使得镜头悬浮并移动的作用,还要起到导线导电的作用,用于给安装在镜头载体上的线圈供电之用。当然,值得说明的是,上述针对作用和原理的阐述目的仅仅是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全新的结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并非要求保护的内容,涉及线圈的安装,以及电磁作用推动镜头进行精准对焦的工作原理早已属于现有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亦属公知,并非本申请涉及内容;此处提及仅用于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结构设计的精妙之处,以及对于防抖和调焦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设置在靠近竖向弹片单元内侧壁一侧且两端头通过双弦丝弹片连接与竖向弹片单元形成一体结构。双弦丝弹片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比两根弦丝宽度总和形成的单弦丝强度和应力更容易控制,更加的柔和,解决了弹簧弹性系数变大导致的应力变大的矛盾问题,更适用于音圈马达中线圈的控制,解决内应力大,不利于调节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是两根弦丝同时受力,比单一的细弦丝强度更好,可靠性更好,不容易发生异常断裂,且在安装过程中,自变形量也小,亦更利于安装,提升装配效率以及产品特性中的轴心轴倾斜问题。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结构设计:所述竖向弹片单元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竖向弹片和第二竖向弹片,所述第一竖向弹片的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底座定位固连,第二竖向弹片与所述水平弹片单元固连。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呈垂直连接设置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对应竖向弹片的实际调节方向是镜头的径向,即世界坐标的X-Y平面,通过相互垂直的第一竖向弹片和第二竖向弹片更有利于用于防抖设计的电磁线圈所对应的磁力计算。其二,能够完美的切合音圈马达中的支座和底座形状,便于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通过设于连接处的褶皱接头固连。由于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都是平直的条状结构,其弹性变形是具备线性规律的,更加具备精准计算变形量(即防抖调节所需要调节的位移距离值)与施加的磁力的大小关系。设置褶皱接头的目的是极可能的减小因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的连接部位产生的微小变形对整个竖向弹片单元变形线性规律的影响。采用褶皱接头的目的亦在于此,由于褶皱接头因自身形变曲率大,与平直的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相比基本不具有任何的弹性形变量,故而保证整个竖向弹片单元的形变量均来自于具备线性弹性变化规律的第一竖向弹片与第二竖向弹片。
在进一步优选,所述褶皱接头上下端面择一设置有用于增加褶皱接头抗弯折强度的加强片,所述加强片与所述双弦丝弹片所在平面平行。设置加强片的作用亦是加强褶皱接头的抗变形能力,由于加强片在X-Y平面,即镜头的径向平面,防抖偏移方向所在平面是不具有变形能力的,使得褶皱接头自身发生形变影响防抖的可能性为零,提升防抖的调整精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褶皱接头为呈90°弯曲的弧形片,所述弧形片上设置有多个抗弯折的褶皱。设置多个褶皱的目的是保证褶皱接头上下端面的抗变形能力是均匀的,虽然加强片起到的抗形变能力很好,但是实际设置的时候,基于安装空间的限制或者为了装配的便捷,是不便于在褶皱接头上下端面均设置加强片的,故而褶皱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抗形作用,对实现镜头的防抖精准计算具有实质意义。所述褶皱的数量为2-5个。数量的设置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本身结构尺寸大小,优选尺寸为褶皱的最大半径为褶皱接头弯折半径的1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具体地,所述双弦丝弹片由两条处于同一平面内呈相同间隔和/或宽度设置的内弦丝和外弦丝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的两个自由端均设置有用于通电焊接的预留焊接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下弹簧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下弹簧片组件与底座的装配图;
图6是镜头载体、支座与下弹簧组件的装配图;
图7是将本申请置于世界坐标系中的方位示意图。
图中:1-下弹簧片组件;2-底座;3-支座;4-镜头载体;
10-下弹簧单元;11-双弦丝弹片;111-内弦丝;112-外弦丝;12-第一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
21-第三连接孔;22-第一竖向弹片;23-褶皱接头;24-第二竖向弹片;25-加强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说明书附图1-6所示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由四个两两相对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下弹簧单元10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10由一体成型且相互呈90°折弯连接的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组成;竖向弹簧单元所在平面与VCM马达内安装的镜头的调焦轴线平行设置,因此竖向弹簧单元的弹性变形方向与镜头径向方向一致,用于实现防抖的调节;同理,水平弹片单元沿镜头的径向方向设置,其弹性变形方形与镜头的轴向方向一致,用于实现调焦。也就是说,镜头的调焦和防抖是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是镜头的轴向和径向,然而本实用新型就针对性的将下弹簧单元设置成相互垂直折弯的立体结构分别采用水平弹片单元和竖向弹片单元对应焦距的调整和防抖,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避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同一平面结构完成互呈90°的调整导致存在与弹簧片本体所处平面重合的方向进行调整时弹力不线性,无法实现精准调节,从而导致防抖效果不佳的问题。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镜头载体4的第一连接孔12,所述竖向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VCM马达底座2的第三连接孔21,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连接竖向弹片单元一端端头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浮与所述底座2和镜头载体4之间的支座3的第二连接孔13;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2、第二连接孔13和第三连接孔21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用于与连接的结构定位,以确保安装的便捷性和精准性;其二是便于焊接通电,所述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不仅仅需要起到弹片连接使得镜头悬浮并移动的作用,还要起到导线导电的作用,用于给安装在镜头载体4上的线圈供电之用。当然,值得说明的是,上述针对作用和原理的阐述目的仅仅是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全新的结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并非要求保护的内容,涉及线圈的安装,以及电磁作用推动镜头进行精准对焦的工作原理早已属于现有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亦属公知,并非本申请涉及内容;此处提及仅用于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结构设计的精妙之处,以及对于防抖和调焦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设置在靠近竖向弹片单元内侧壁一侧且两端头通过双弦丝弹片11连接与竖向弹片单元形成一体结构。双弦丝弹片11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比两根弦丝宽度总和形成的单弦丝强度和应力更容易控制,更加的柔和,更适用于音圈马达中线圈的控制,解决内应力大,不利于调节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是两根弦丝同时受力,比单一的细弦丝强度更好,可靠性更好,不容易发生异常断裂,且在安装过程中,自变形量也小,亦更利于安装,提升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实现对镜头的调焦和防抖的原理如下:在进行原理阐述之间,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越之处,首先现有的调节原理进行简要说明。焦距的调节,实则是通过改变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实现的,从运动的角度分析,实则是镜头沿轴向方向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往复运动以改变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具体实现变焦、调焦,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同理,防抖是将镜头沿径向方向以镜头实际发生的加速度相反的方向施加一个具有加速度的运动,以抵消因外力移动镜头导致的抖动,以实现防抖的作用,这些原理是现有的。同时,驱动镜头在径向平面内移动和在轴向平面内移动的驱动力是通过设置于底座2或镜头载体4上的磁体作用实现,通过电磁力克服所述下弹簧组件产生的弹力最终驱动镜头在径向方向的移动以实现防抖,或者驱动镜头在轴向方向上运动以实现调焦。所述径向方向在世界坐标系内定义为X-Y坐标,具体如图7所示方位,那么沿轴向方向运动则为Z坐标。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将第一连接孔12与镜头载体4连接,由于水平弹片单元有均匀分布的四个,那么镜头载体4通过四个双弦丝弹片11与支座3形成悬浮连接,支座3与双弦丝弹片11的另一段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3的位置连接。由于双弦丝弹片11是沿径向X-Y平面设置的,因此可以沿镜头的轴向,即Z轴运动,实现调焦距。值得说明的是:此时用于固定连接镜头的镜头载体4与支座3是通过四个双弦丝弹片11的结构连接形成相互可以轴向运动的悬浮结构。
再者,第三连接孔21与底座2固定连接,那么支座3则实现通过四个竖向弹片单元与底座2连接,由于竖向弹片单元是沿轴向Z轴方向设置,因此,竖向弹片单元可以在径向平面X-Y平面运动,实现防抖的调节。此时,支座3与底座2是通过四个竖向弹片单元连接形成相互可以在径向平面运动的悬浮结构。在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下,是相对保持静止的,当收到径向或者轴向的外力后发生相应调整,以实现调焦或者防抖作用。驱动所述双弦丝弹片11在轴向Z轴方向方向运动,以及驱动竖向弹片单元在径向平面X-Y平面运动的驱动力源于电磁线圈,这一点与现有技术并无差别,且在背景技术及说明书中已有提及,在此就不做赘述。
实施例2: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说明书附图1-7所示内容,所述竖向弹片单元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竖向弹片22和第二竖向弹片24,所述第一竖向弹片22的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21与所述底座2定位固连,第二竖向弹片24与所述水平弹片单元固连。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呈垂直连接设置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对应竖向弹片的实际调节方向是镜头的径向,即世界坐标的X-Y平面,通过相互垂直的第一竖向弹片22和第二竖向弹片24更有利于用于防抖设计的电磁线圈所对应的磁力计算。其二,能够完美的切合音圈马达中的支座和底座形状,便于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通过设于连接处的褶皱接头23固连。由于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都是平直的条状结构,其弹性变形是具备线性规律的,更加具备精准计算变形量即防抖调节所需要调节的位移距离值与施加的磁力的大小关系。设置褶皱接头23的目的是极可能的减小因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的连接部位产生的微小变形对整个竖向弹片单元变形线性规律的影响。采用褶皱接头23的目的亦在于此,由于褶皱接头23因自身形变曲率大,与平直的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相比基本不具有任何的弹性形变量,故而保证整个竖向弹片单元的形变量均来自于具备线性弹性变化规律的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
在进一步优选,所述褶皱接头23上下端面择一设置有用于增加褶皱接头23抗弯折强度的加强片25,所述加强片25与所述双弦丝弹片11所在平面平行。设置加强片25的作用亦是加强褶皱接头23的抗变形能力,由于加强片25在X-Y平面,即镜头的径向平面,防抖偏移方向所在平面是不具有变形能力的,使得褶皱接头23自身发生形变影响防抖的可能性为零,提升防抖的调整精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褶皱接头23为呈90°弯曲的弧形片,所述弧形片上设置有多个抗弯折的褶皱。设置多个褶皱的目的是保证褶皱接头23上下端面的抗变形能力是均匀的,虽然加强片25起到的抗形变能力很好,但是实际设置的时候,基于安装空间的限制或者为了装配的便捷,是不便于在褶皱接头23上下端面均设置加强片25的,故而褶皱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抗形作用,对实现镜头的防抖精准计算具有实质意义。所述褶皱的数量为2-5个。数量的设置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本身结构尺寸大小,优选尺寸为褶皱的最大半径为褶皱接头23弯折半径的1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具体地,所述双弦丝弹片11由两条处于同一平面内呈相同间隔和/或宽度设置的内弦丝111和外弦丝112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10的两个自由端均设置有用于通电焊接的预留焊接片。靠近所述第三连接孔21的一端还设置有用于采用银浆焊接的缺口。设置缺口的目的是为银浆焊接提供必备条件,既保证产品通电效果,也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设备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保证了产品的清洁度,提升产品质量。目前业界在有限的空间内要实现下弹簧片和底座焊接,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在弹片上做PIN脚特征,然后把PIN脚折弯,再使用锡膏与底座焊接,此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弹片上PIN脚特征折弯时不能保证折弯角度为垂直90°;焊接时容易造成PIN脚断裂,导致材料浪费,增加了材料成本。2.PIN脚位置小对对折弯机台及治具精度要求高,增加了设备成本;3.使用锡膏焊接容易产生炸锡、松香等问题,影响产品的清洁;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方式亦可完全规避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由四个两两相对呈中心对称设置的下弹簧单元(10)组成,所述下弹簧单元(10)由一体成型且相互呈90°折弯连接的竖向弹片单元和水平弹片单元组成;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镜头载体(4)的第一连接孔(12),所述竖向弹片单元自由端端头设置有用于连接VCM马达底座(2)的第三连接孔(21),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连接竖向弹片单元一端端头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浮与所述底座(2)和镜头载体(4)之间的支座(3)的第二连接孔(13);
所述水平弹片单元设置在靠近竖向弹片单元内侧壁一侧且两端头通过双弦丝弹片(11)连接与竖向弹片单元形成一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弹片单元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竖向弹片(22)和第二竖向弹片(24),所述第一竖向弹片(22)的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21)与所述底座(2)定位固连,第二竖向弹片(24)与所述水平弹片单元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弹片(22)与第二竖向弹片(24)通过设于连接处的褶皱接头(23)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接头(23)上下端面择一设置有用于增加褶皱接头(23)抗弯折强度的加强片(25),所述加强片(25)与所述双弦丝弹片(11)所在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接头(23)为呈90°弯曲的弧形片,所述弧形片上设置有多个抗弯折的褶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的数量为2-5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弦丝弹片(11)由两条处于同一平面内呈相同间隔和/或宽度设置的内弦丝(111)和外弦丝(112)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簧单元(10)的两个自由端均设置有用于通电焊接的预留焊接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三连接孔(21)的一端还设置有用于采用银浆焊接的缺口。
CN202020095980.9U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Active CN211530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5980.9U CN211530988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5980.9U CN211530988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0988U true CN211530988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59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95980.9U Active CN211530988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09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1902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拍摄方法
CN102016709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摄影用光学装置
CN112782905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装置
CN100473115C (zh) 移动终端致动器
US11852799B2 (en) Prism device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eriscope lens module
US20210014395A1 (en) Multi-Lens Camera Module
EP3751323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07247382B (zh) 一种自动对焦装置的抖动补正装置
CN111130303A (zh)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CN111061029A (zh) 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CN110383133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11180362U (zh) Sma致动部件、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211530988U (zh) 一种应用于vcm马达的双弦丝3d折弯下弹簧片组件
CN111929965B (zh) 摄影装置、镜头安装结构及防抖模块
CN212207804U (zh) Sma致动器、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14710002A (zh) 一种平面弹片组合的立体弹簧
CN219513949U (zh) 一种三磁石驱动的防抖马达及其抗磁干扰的摄像头
CN214591613U (zh) 一种ois马达的双悬丝弹片结构
CN214381117U (zh) 一种ois马达的3d折弯弹片结构
CN214959222U (zh) 一种基于ois马达的3d弹簧夹持结构
CN114137686A (zh) 一种vcm马达的转角加强弹片
CN213023729U (zh) 棱镜装置
CN112965199A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159524U (zh) 一种平面弹片组合的立体弹簧
CN213023722U (zh) Sma致动器组件及具有其的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orning notes

Inventor after: Bai Hua

Inventor before: Lu Huangjie

Inventor before: Bai Hu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6

Address after: Room 301, Building 2, No. 88 Shengtong Street, Chengdu High tech Zone, China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Guoxing Chaogan (Chengd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2, Qingyun North Road, Jinhua Town, Xinjin Coun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