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0940U - 转子组件和电机 - Google Patents

转子组件和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0940U
CN211530940U CN202020029991.7U CN202020029991U CN211530940U CN 211530940 U CN211530940 U CN 211530940U CN 202020029991 U CN202020029991 U CN 202020029991U CN 211530940 U CN211530940 U CN 211530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fan blade
blades
rotor cor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299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洪晓
李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299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0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0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0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子组件和电机,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芯和转子轴,转子芯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子芯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风叶,且转子芯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风叶。转子轴与所述转子芯相连,其中,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被构造成适于产生不同风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和电机,通过在转子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能够产生围绕电机的多个通风系统,通风范围大,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产生的风压不同,从而产生风压差促使气流穿过转子芯,从而进一步可以为转子组件散热。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和电机,具有散热效果好,安全性能佳的优点。

Description

转子组件和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子组件和具有该转子组件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量,该热量若不能及时排出将积累成害,直至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一般会设置通风装置将电机内部的热量及时排出。为了精益设计,越来越多的电机都去掉了外部的散热风叶,电机的寿命时间和安全性能会收到较大的影响。随着电机产品使用频次的增加,如果电机寿命达不到目标设计值,甚至会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子组件,具有散热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芯和转子轴,转子芯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子芯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风叶,且转子芯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风叶。子轴与所述转子芯相连,其中,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被构造成适于产生不同风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通过在转子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能够产生围绕电机的多个通风系统,通风范围大,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产生的风压不同,从而产生风压差促使气流穿过转子芯,从而进一步可以为转子组件散热。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和电机,具有散热效果好,安全性能佳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转子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叶包括第一盖板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一盖板设于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背离所述转子芯的表面上,且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布置成以所述转子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发散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非对称设置以适于形成不同风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叶包括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二风叶包括多个第二叶片,且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均布置成以所述转子轴为中心的发散状,且在垂直并远离所述转子轴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同一个圆周方向倾斜的角度不相同,所述圆周方向为环绕所述转子轴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同一个圆周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倾斜角度不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不同的圆周方向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所述圆周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的另一个沿所述径向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叶包括第一盖板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一盖板设于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背离所述转子芯的表面上;
所述第二风叶包括第二盖板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第二盖板设于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设于所述第二盖板的背离所述转子芯的表面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包裹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的端面和周面;所述第二盖板包裹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的端面和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的实施例的电机,包括转子组件、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转子组件为前述的转子组件;所述第一盖板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盖板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二端,其中,所述转子轴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套接于所述转轴上的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由于具备了前述的转子组件,也同样具有前述的该转子组件的优点,进一步地,由于转子组件内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的设置位置,能够同时为电机内部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的绕组内和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的四周进行通风散热,散热效果明显,安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和电机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里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者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一风叶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一风叶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二风叶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二风叶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实施例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内外风场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一风叶的正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中第二风叶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
电机100,
转子组件10,转子芯1,转子轴2,第一风叶3,第二风叶4,第一盖板31,第一叶片32,第二盖板41,第二叶片42,第一端盖20,第二端盖30,定子组件40,轴承5,法兰 6,轴套7,加强筋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电机的转子组件1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100,包括前述的转子组件10。
下面结合附图1到图10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可以应用于各类电机中,比如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等中,使用该转子组件10的电机100,则可以应用于各类家电中,比如破壁机、搅拌机、豆浆机、研磨机、榨汁机、空调、冰箱、新风机、净化器等等产品上。
结合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包括转子芯1和转子轴2,转子芯 1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子芯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风叶3,且转子芯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风叶4。转子轴2与转子芯1相连,其中,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被构造成适于产生不同风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通过在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能够产生围绕电机100的多个通风系统,通风范围大,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产生的风压不同,从而产生风压差促使气流穿过转子芯1,从而进一步可以为转子组件10散热。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和电机100,具有散热效果好,安全性能佳的优点。
需要解释的是,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根据转子实际的摆置位置来定,比如结合图7以及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电机100按上下方向摆置,那么转子芯1 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理解为转子芯1的上端和下端。当然,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也可以理解为转子芯1的下端和上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电机100横置,或者电机100内转子的方向是横置的,那么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是左端和右端,也可以是右端和左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是,为了便于描述,结合图1 到图8的实施例,下面所提到的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指的是转子芯1的上端和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需要将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构造成具有能够产生不同风压的结构。比如说,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可以在叶片的旋角,或者叶片的分布、数量、间隔,再或者叶片的叶型等方面设置不同的参数以使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产生不同的风压。具体而言,可选地,在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 的轴心开设通孔,以便于转子轴2穿出。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跟随转子轴2旋转产生风压。可以设置第一风叶3具有前弯叶片的结构,第二风叶4可以设置为具有后弯叶片或者直叶片的至少一种的结构。需指出的是,这里的前弯叶片是旋向与转子轴2 转向相同的叶片,后弯叶片是旋向与转子轴2转向相悖的叶片。换言之,第一风叶3 和第二风叶4呈环形围绕转子组件10的转子轴2设置。在位于转子轴2的一端观察第一风叶3的叶片和第二风叶4的叶片,为方便下文中的描述,在此可以定义第一风叶3 的叶片,偏离第一风叶3的径向方向,向环绕转子轴2的圆周方向旋转一定夹角后设置的为前弯叶片或者后弯叶片,具体可以定义前弯叶片为其圆周方向与转子轴旋转方向一致的叶片,后弯叶片为其圆周方向与转子轴旋转方向相反的叶片。另外,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可以是离心式风叶,也可以是轴流式风叶等。
可选地,还可以将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采用非对称的结构设置以适于形成不同风压,具体可以设置第一风叶3的叶片和第二风叶4的叶片具有不同的结构,比如第一风叶3的叶片和第二风叶4的叶片结构,可以在前弯叶片、直叶片和后弯叶片三种结构之中选择两种不相同的结构。
还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第一风叶3产生的风压大于第二风叶4产生的风压,或者第一风叶3产生的风压小于第二风叶4产生的风压。第一风叶3 产生的风压大于第二风叶4产生的风压,在风压差的作用下,气流可以从第一风叶3 流至第二风叶4,由于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分置于转子组件10轴向的两端,于是,气流势必可以经过转子组件10,从而带走转子组件10内产生的热量。当然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可以根据转子组件10的散热口的位置来确定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差。可选地,散热口在靠近转子组件10第一端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一风叶3 所产生的风压大于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差。或者,散热口在靠近转子组件10第二端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二风叶4所产生风压大于第一风叶3所产生的风压。
结合图3至图10,第一风叶3包括多个第一叶片32,第二风叶4包括多个第二叶片42,且多个第一叶片32和多个第二叶片42均布置成以转子轴为中心的发散状,且在垂直并远离转子轴的径向方向上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相对于径向方向朝同一个圆周方向倾斜的角度不相同,圆周方向为环绕转子轴2的方向。
比如,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相对于径向方向朝同一个圆周方向倾斜,且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的倾斜角度不相同。以圆周方向为逆时针环绕转子轴2为例,多个第一叶片32均可以设置为偏离径向方向,逆时针旋转倾斜第一夹角,可以结合图 9所示。多个第二叶片42也可以设置为偏离径向方向,逆时针旋转倾斜第二夹角,通过设置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角度不同,以达到使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产生不同风压的目的,从而使转子组件10的两端产生风压差,驱动气流贯穿转子组件10的内部实现通风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相对于径向方向朝不同的圆周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一叶片32相对于径向朝逆时针旋转一定夹角后设置,则第二叶片42相对于径向方向朝顺时针旋转一定夹角后设置;或者,第一叶片32相对于径向朝顺时针旋转一定夹角后设置,则第二叶片42相对于径向方向朝逆时针旋转一定夹角后设置;
可选地,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中的一个相对于径向方向朝圆周方向倾斜,且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中的另一个沿径向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42中的一个被构造为前弯叶片或者后弯叶片的形式,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 42中的另一个被构造为沿径向延伸的直叶片的形式。
上述实施方式均是为使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产生不同的风压,从而造成电机转子轴2两端的风压差,以驱动气流从电机的内部贯穿散热。另外,同等数量的叶片中,前弯叶片旋转所产生的风压大于直叶片旋转所产生的风压,直叶片所产生的风压大于后弯叶片所产生的风压,具体可以根据散热口的位置来设定叶片的具体构造和气流的流向。
为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第一风叶3可以选用离心式风叶,结合图3、图4和图9,第一风叶3包括第一盖板31和多个第一叶片,第一盖板31设于转子芯1的第一端,多个第一叶片设于第一盖板31的背离转子芯1的表面上,且多个第一叶片布置成以转子轴2的轴线为中心的发散状。
可选地,第一叶片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结合图3、图4和图9,第一叶片呈直线延伸。第一盖板31呈圆形板状,第一盖板31的轴心设有开孔,转子轴2通过该开孔。第一叶片沿开孔的外缘一直延伸至第一盖板31的边缘处,第一叶片可以包括均匀且等间隔的分布于第一盖板31的表面的八个叶片,第一叶片的旋向与转子轴2的旋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第一叶片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盖板31的径向呈一定的夹角。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盖板31上轴心开孔的周缘相切。更具体地可以根据电机100的实际转向而定,转子顺时针正转,第一叶片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盖板31的径向在逆时针方向形成预定夹角。转子逆时针反转,第一叶片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盖板31的径向在逆时针方向形成预定夹角,其中,预定夹角的范围在0°到90°之间。
当然,也可以设置第一叶片沿曲线延伸,同样地,第一叶片所倾斜的圆周方向可以与转子组件10的旋转方向保持一致。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沿相对于转子芯1的径向方向朝圆周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延伸。经过多次试验,从便于提高第一叶片做功功率的角度出发,第一叶片的预定角度可以设置在20°到60°的范围内。
结合图1和图2,第一盖板31包裹转子芯1的第一端的端面和周面。其中,第一盖板31可以和转子芯1注塑到一起,从而使电机100内部结构稳定可靠。
考虑电机100第二端的散热效果,第二风叶4也可以选用离心式风机,结合图5、图6和图10,第二风叶4包括第二盖板41和多个第二叶片42,第二盖板41设于转子芯1的第二端,多个第二叶片42设于第二盖板41的背离转子芯1的表面上,且多个第二叶片42布置成以转子轴2的轴线为中心的发散状。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42沿转子芯1的径向延伸。第二风叶4包括设置于第二盖板41端面上的六个第二叶片42。第二盖板41的轴心处设有开孔以便转子轴2通过,第二叶片42自第二盖板41轴心开孔的外缘延伸至第二盖板41的外缘,其中,第二盖板41可以是圆形板状。
另外,第二盖板41包裹转子芯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周面。更确切的说,第二盖板 41盖设在转子芯1的端面上,并且第二盖板41包裹住至少一部分第二端的周面。其中,第二盖板41与转子芯1可以注塑到一起,从而保证电机10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结合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的电机100,包括转子组件10、第一端盖20 和第二端盖30,转子组件10为前述的转子组件10,第一端盖20设于转子组件10的第一端,第二端盖30设于转子组件10的第二端,其中,转子轴2可转动地支撑于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上。结合图7,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套接于转子轴2上的轴承5,从而便于电机转子轴2的正常运转,避免摩擦,同时方便转子轴2穿出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至少一个,以便于转子轴2连接其他负载。
上述实施例中,电机100还包括定子组件40,其中,定子组件40可以包绕于转子组件10的外周,定子组件40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由多个硅钢片叠合而成,至少一部分硅钢片的外周设有凸部,多个硅钢片的凸部叠合形成第一凸块以及第二凸块。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设于定子铁芯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可以设置为在形状或者尺寸上具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可以设置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在沿定子组件40的轴线上的宽度不相同,那么与之对应地,在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上分别设置与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适配地防呆定位结构,从而大力提高第一端盖20、第二端盖30装配在电机100上的效率。
其中,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均包括法兰6、轴套7和加强筋8,法兰6为环形结构。轴套7沿电机100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在沿电机10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中轴套7设于法兰6内侧。加强筋8分别与法兰6和轴套7相连,加强筋8的形式可以设置为多种,比如,加强筋8包括沿环绕轴套7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具体而言,结合图7,在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轴套7表面分别设置有四条环绕其轴线间隔分布的加强筋8。当然,加强筋8的数量和排布形式不只局限于图7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只要其能保证电机100对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又能够达到节材减重降成本的效果即可。
另外,为进一步增加端盖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电机100的结构强度,加强筋8 上与法兰6连接的一端设有分叉结构。法兰6上设有螺栓孔,螺栓孔设于分叉结构内侧,第一端盖20的螺栓孔与的第二端盖30的螺栓孔通过固定件串接,以将第一端盖 20和第二端盖30固定连接。其中固定件可以是螺栓,加强筋8朝向法兰6处的一端分叉形成两条加强筋8可以进一步增加结构强度,并且分叉处的内侧设置螺栓孔,从而对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进行连接,使连接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利用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对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连接结构进行防护,防止在电机100高速旋转时,将螺栓孔振动变形,从而避免螺栓的脱出,使连接结构更加紧固。
结合图7,定子组件40的铁轭部在对应于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螺栓孔的位置形成有缺口,固定件分别贯穿第一端盖20的螺栓孔、第二端盖30的螺栓孔和定子组件40上的缺口,紧固连接第一端盖20、第二端盖30和定子组件40,从而进一步增加电机100的结构强度。还有,在电机100的轴线方向上轴套7相对于法兰6远离定子组件40,加强筋8在从轴套7到法兰6的方向上先沿垂直于电机100轴线的方向延伸后沿平行于电机100轴线的方向延伸。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除了具有加强电机100结构的功能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的目的,比如可以在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上设置通风孔,具体而言,结合图7,可以在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轴套7上设置至少一个通风孔,比如,结合图8,第一端盖20上可以在靠近转子芯1第一端的位置设置通风孔,第二端盖30上可以在靠近转子芯1第二端的位置设置通风孔,通风孔的设置可以利于电机100内部结构的散热,比如在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的两端产生风压,从而使气流先通过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中一个上的通风孔,进入电机100内部,再在风压差的作用下,沿电机100的轴向贯穿整个电机100的内部结构,最后气流再通过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30中另一个上的通风孔流出,从而将电机100内部的热量散播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转子芯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并且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不同,下面以结合图8所示实施例为例,其中,第二风叶4的风压大于第一风叶3的风压,两个不同形状的风叶在电机 100的转子组件10转动时构成了一个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包括由第一风叶3所产生的风压场、第二风叶4与第一风叶3组合所产生的风压场和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场,其中,由于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场的作用,第二风叶4产生负风压,使气流通过第二端盖30上的通风孔进入电机100内部,并先流经定子组件40上,对定子绕组产生一定的散热作用。在第二风叶4与第一风叶3组合所产生的风压场的作用下,由于第二风叶4的风压大,在整个通风系统中起到了吸风的作用,可以将气流送至风压较小的第一风叶3上。并且由于第一风叶3风压场的作用,第一风叶3产生吹向定子组件40四周的气流。从而可以使气流围绕电机100外周和贯穿电机100内部流动,从而起到良好的通风散热的目的。
在图3、图4和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叶片结构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叶片的叶片形状与第二风叶4的叶片形状和数量不同。在实践中发现,图3、图4所示的第一风叶3约为图5、图6中所示的第二风叶4产生的风压的 2-4倍。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的叶片数量相同,但是,第一风叶3的旋向和叶片的形状与第二风叶4不同,第一风叶3的叶片旋向呈逆时针设置,在电机100的转子组件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风叶3所产生的风压大于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反的设置,根据散风口的位置,来设定第一风叶3的风压大于第二风叶4的风压还是第二风叶4的风压大于第一风叶3的风压。比如,散风口设置在靠近第二叶片4的位置,可以按照图9和图10中的实施例进行布置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组件10和电机 100,通过第一风叶3和第二风叶4所产生的风压差,将电机100内部和转子组件10 的热量及时排出,改善电机100和转子组件10的温升情况,达到提高电机100和转子组件10使用寿命和降低发生电机100烧毁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芯,所述转子芯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风叶,且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风叶;
转子轴,所述转子轴与所述转子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被构造成适于产生不同风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非对称设置以适于形成不同风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包括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二风叶包括多个第二叶片,且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均布置成以所述转子轴为中心的发散状,且在垂直并远离所述转子轴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圆周方向倾斜的角度不相同,所述圆周方向为环绕所述转子轴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同一个圆周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倾斜角度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不同的圆周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朝所述圆周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中的另一个沿所述径向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叶包括第一盖板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一盖板设于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背离所述转子芯的表面上;
所述第二风叶包括第二盖板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第二盖板设于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设于所述第二盖板的背离所述转子芯的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板包裹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的端面和周面;
所述第二盖板包裹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的端面和周面。
10.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组件;
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端;
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转子轴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套接于所述转子轴上的轴承。
CN202020029991.7U 2020-01-07 2020-01-07 转子组件和电机 Active CN211530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9991.7U CN211530940U (zh) 2020-01-07 2020-01-07 转子组件和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9991.7U CN211530940U (zh) 2020-01-07 2020-01-07 转子组件和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0940U true CN211530940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29991.7U Active CN211530940U (zh) 2020-01-07 2020-01-07 转子组件和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09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1681A (zh) * 2022-09-23 2022-12-06 重庆通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式结构的发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1681A (zh) * 2022-09-23 2022-12-06 重庆通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式结构的发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8860B2 (ja) 遠心ファン
EP2339183B1 (en) Molding machine for following-through fan, blower and blade wheel
US10113551B2 (en) Axial flow fan
US2976352A (en) Blower unit
CN211530940U (zh) 转子组件和电机
CN113794329A (zh) 一种电机
CN206487639U (zh) 一种离心风机箱
JP2017089399A (ja) 遠心ファン
CN211958887U (zh) 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
CN216056691U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用的低损耗电机
CN211880254U (zh) 转子结构和电机结构
CN110630536A (zh) 风扇和电力机械总成及其方法
CN107061324B (zh) 轴流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6297467B2 (ja) 遠心ファン
JP6620841B2 (ja) 遠心ファン
CN108506246B (zh) 轴流风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7147238B (zh) 电机端盖和电机
CN217055367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发动机
CN214101127U (zh) 电机
CN112524061A (zh) 送风装置和机电设备
CN215762325U (zh) 一种风机模组及其外转子送风组件
CN217602969U (zh) 一种具有散热涡轮盖的吊扇
CN214256039U (zh) 电机
CN215072014U (zh) 电机及电动设备
CN111245139B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