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9636U -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 Google Patents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19636U
CN211519636U CN201922155785.0U CN201922155785U CN211519636U CN 211519636 U CN211519636 U CN 211519636U CN 201922155785 U CN201922155785 U CN 201922155785U CN 211519636 U CN211519636 U CN 211519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pipe
energy
support
adjusting
upper prot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557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师希挺
秦新云
蒋光宗
朱建新
施桂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557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19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19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19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包括上护管和可插接至上护管内的下护管,下护管和上护管之间通过吸能环过盈压配;上护管的上半部上固设有一锁定支架,上护管的下半部上设有与上护管外轮廓相匹配的管柱支架,管柱支架与调节支架连接,调节支架与锁定支架连接;调节支架的中部凸起、左部和右部平直,左部和右部的一侧分别压配有一滑脱块,调节支架上通过带垫螺钉固设有一撕裂吸能钢带,撕裂吸能钢带上设有一与滑脱块外轮廓相匹配的滑脱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该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通过控制轴向凸柱的数量即可控制溃缩力的大小,溃缩力易于控制,避免了发生无法溃缩的事故,提高了车辆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转向管柱是将驾驶员操纵转向盘的动作传递至转向器的机构,外柱管起支撑作用,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管梁上,内心轴传递方向盘的扭矩;当整车发生严重碰撞时,转向管柱上的溃缩吸能装置中的零件发生部分断裂,以实现转向管柱在适当距离内的溃缩,从而降低方向盘对驾驶人员的伤害。
如图1所示,现有的柱管吸能式转向管柱大多是在上护管100上增加凸台铆点101,然后再与下护管压配。这种方式不具备自动补偿内、下护管配合间隙的作用,对上户管和下护管的加工制造公差比较敏感,对公差要求较高,溃缩力不易控制到某一范围,制造过程中一次合格率较低,且一旦溃缩力不合格,产品不可返修,只能报废,所以报废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包括上护管和可插接至所述上护管内的下护管,所述下护管和上护管之间通过吸能环过盈压配;
所述上护管的上半部上固设有一锁定支架,所述上护管的下半部上设有与所述上护管外轮廓相匹配的管柱支架,所述管柱支架与一固定在仪表板横梁上的调节支架连接,所述调节支架与所述锁定支架连接;
所述调节支架的中部凸起、左部和右部平直,所述左部和右部的一侧分别压配有一滑脱块,所述调节支架上通过带垫螺钉固设有一撕裂吸能钢带,所述撕裂吸能钢带上设有一与所述滑脱块外轮廓相匹配的滑脱槽。
优选的,所述管柱支架的横截面呈U形,其右侧边和左侧边相互平行且两者的上半部分别与所述锁定支架的两侧紧贴,所述左侧边上开设有一左斜槽,所述右侧边上开设有一右斜槽,所述锁定支架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一螺纹孔,一调节螺栓可依次贯穿左斜槽、螺纹孔以及右斜槽,并与设置在所述右侧边一侧的调节螺母螺接,所述调节螺栓上还固设有一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支架固接。
优选的,所述管柱支架的贴合面与所述调节支架焊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栓上还依次装入有凸轮、手柄凸轮总成以及止推轴承,所述凸轮位于所述左侧边的左端。
优选的,所述吸能环的内周壁可贴合于所述下护管,其外周壁上设置有一组轴向凸柱,所述轴向凸柱可紧压于所述上护管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吸能环在其轴向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向开缝。
优选的,各所述轴向凸柱沿所述吸能环的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设计巧妙,该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通过控制轴向凸柱的数量即可控制溃缩力的大小,溃缩力易于控制,避免了发生无法溃缩的事故,提高了车辆安全性能。另外,撕裂吸能钢带溃缩吸能时可吸收部分溃缩能量,进一步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上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吸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管柱支架和调节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包括上护管1和可插接至所述上护管1内的下护管2,所述下护管2和上护管1之间通过吸能环3过盈压配,所述吸能环3的内周壁可贴合于所述下护管2,其外周壁上设置有一组轴向凸柱31,所述轴向凸柱31可紧压于所述上护管1的内壁。通过轴向凸柱31挤压变形产生的径向力所引起的轴向摩擦力的大小即为溃缩力的大小,可根据溃缩力大小要求在说手术轴向凸柱31的外表面设置增加摩擦力的结构,上述增加摩擦力的结构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要点,因此,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上护管1、下护管2以及吸能环3的装配过程:在装配时,先将吸能环收口压缩至上护管内,直至翻边与上护管的端面紧贴,待紧贴后,再用专有的工装设备将下护管压入吸能环内,使下护管的外圈与吸能环的内圈过盈配合,轴向凸柱与上护管的内圈过盈配合。当车辆受到撞击,方向盘上的轴向力传递到上护管,克服吸能环轴向力的作用,上护管与轴向凸柱打滑致使吸能环失效,实现上护管与轴的溃缩,防止对方向盘产生反作用力,避免对驾驶员的伤害。该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通过控制轴向凸柱的数量即可控制溃缩力的大小,溃缩力易于控制,避免了发生无法溃缩的事故,提高了车辆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轴向凸柱31沿所述吸能环3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便保证各处溃缩力均衡,避免应力集中。所述吸能环3在其轴向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向开缝32,所述轴向开缝32的设计可便于安装拆卸及维修,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所述吸能环3的一端上固设有翻边33,所述翻边33可怼吸能环3的位置进行限定,起到定位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设计要点在于:所述上护管1的上半部上固设有一锁定支架4,所述上护管1的下半部上设有与所述上护管1外轮廓相匹配的管柱支架5,所述管柱支架5与一固定在仪表板横梁上的调节支架6连接,所述调节支架6与所述锁定支架4连接。所述调节支架6的中部凸起、左部和右部平直,所述左部和右部的一侧分别压配有一滑脱块61,所述滑脱块61有相应的V型斜槽与调节支架6V型斜边相配,滑脱块61四个注塑孔与调节支架6四个注塑孔相对应,然后通过注塑的方式把注塑孔填满,注塑材料采用POM。所述调节支架6上通过带垫螺钉62固设有一撕裂吸能钢带63,所述撕裂吸能钢带63上设有一与所述滑脱块61外轮廓相匹配的滑脱槽64。撕裂吸能钢带溃缩吸能时可吸收部分溃缩能量,同时与滑脱块相对应的滑脱槽64通过螺栓与整车安装连接。
上述中,所述管柱支架5的横截面呈U形,其右侧边51和左侧边52相互平行且两者的上半部分别与所述锁定支架4的两侧紧贴,所述左侧边52上开设有一左斜槽53,所述右侧边51上开设有一右斜槽58,所述锁定支架4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一螺纹孔41,一调节螺栓54可依次贯穿左斜槽53、螺纹孔41以及右斜槽58,并与设置在所述右侧边51一侧的调节螺母57螺接,所述调节螺栓54上还固设有一调节弹簧55,所述调节弹簧55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支架6固接。所述调节螺栓54上还依次装入有凸轮511、手柄凸轮总成512以及止推轴承513,所述凸轮511位于所述左侧边52的左端。
进一步的,所述管柱支架5的贴合面与所述调节支架6焊接,当然,亦可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不做过多赘述。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包括上护管(1)和可插接至所述上护管(1)内的下护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管(2)和上护管(1)之间通过吸能环(3)过盈压配;
所述上护管(1)的上半部上固设有一锁定支架(4),所述上护管(1)的下半部上设有与所述上护管(1)外轮廓相匹配的管柱支架(5),所述管柱支架(5)与一固定在仪表板横梁上的调节支架(6)连接,所述调节支架(6)与所述锁定支架(4)连接;
所述调节支架(6)的中部凸起、左部和右部平直,所述左部和右部的一侧分别压配有一滑脱块(61),所述调节支架(6)上通过带垫螺钉(62)固设有一撕裂吸能钢带(63),所述撕裂吸能钢带(63)上设有一与所述滑脱块(61)外轮廓相匹配的滑脱槽(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支架(5)的横截面呈U形,其右侧边(51)和左侧边(52)相互平行且两者的上半部分别与所述锁定支架(4)的两侧紧贴,所述左侧边(52)上开设有一左斜槽(53),所述右侧边(51)上开设有一右斜槽(58),所述锁定支架(4)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一螺纹孔(41),一调节螺栓(54)可依次贯穿左斜槽(53)、螺纹孔(41)以及右斜槽(58),并与设置在所述右侧边(51)一侧的调节螺母(57)螺接,所述调节螺栓(54)上还固设有一调节弹簧(55),所述调节弹簧(55)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支架(6)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支架(5)的贴合面与所述调节支架(6)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栓(54)上还依次装入有凸轮(511)、手柄凸轮总成(512)以及止推轴承(513),所述凸轮(511)位于所述左侧边(52)的左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环(3)的内周壁可贴合于所述下护管(2),其外周壁上设置有一组轴向凸柱(31),所述轴向凸柱(31)可紧压于所述上护管(1)的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环(3)在其轴向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向开缝(3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轴向凸柱(31)沿所述吸能环(3)的周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环(3)的一端上固设有翻边(33)。
CN201922155785.0U 2019-12-05 2019-12-05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Active CN211519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55785.0U CN211519636U (zh) 2019-12-05 2019-12-05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55785.0U CN211519636U (zh) 2019-12-05 2019-12-05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19636U true CN211519636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4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55785.0U Active CN211519636U (zh) 2019-12-05 2019-12-05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196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1054A (zh) * 2021-07-30 2021-09-10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
CN112298335B (zh) * 2020-10-13 2022-05-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且防坠落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8335B (zh) * 2020-10-13 2022-05-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且防坠落结构
CN113371054A (zh) * 2021-07-30 2021-09-10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19636U (zh)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WO2013134591A3 (en) Internally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2826112A (zh) 转向装置
US9598035B2 (en) Impact absorber
KR101898097B1 (ko) 철도차량 연결기용 충격흡수장치
CN201193048Y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
CN202574090U (zh) 汽车防撞梁
CN103786775B (zh) 一种用于转向柱的溃缩吸能结构
US9738306B2 (en) Energy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5209135A (en) Impact absorbing type steering column device
EP3782859B1 (en)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coupling a bumper beam to a crash box and side rail of a vehicle
CN110155152A (zh) 溃缩吸能防脱落转向管柱
CN212828646U (zh) 一种吸能式转向管柱总成
US3760650A (en) Energy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GB2547772A (en) Sequentially buckling vehicle crush can
WO2022211753A1 (en) A crashbox
CN211685297U (zh) 转向轴总成及具有该总成的管柱支架
CN215154981U (zh) 一种稳定溃缩的转向柱
CN220809540U (zh) 一种转向管柱溃缩吸能机构
KR20110026118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CN201694228U (zh) 吸能可调转向管柱
KR20120025056A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CN201506382U (zh) 一种汽车转向柱
CN219154563U (zh) 一种柔性转向系统碰撞吸能装置和汽车
CN204895552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及其溃缩吸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368 Longjin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after: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68 Longjin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before: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