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1780U -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1780U
CN211501780U CN201921771166.8U CN201921771166U CN211501780U CN 211501780 U CN211501780 U CN 211501780U CN 201921771166 U CN201921771166 U CN 201921771166U CN 211501780 U CN211501780 U CN 211501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eat
valve core
cor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711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治国
曾庆军
贺宇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711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1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1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1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流阀及制冷系统。所述节流阀包括阀体、阀座、阀芯、阀芯座及控制件,所述阀体套设所述阀座,所述阀座具有阀腔,且所述阀座开设有阀口及出液口,所述阀口通过所述阀腔连通所述出液口,所述阀芯座安装于所述阀口内,所述阀芯穿设于所述阀芯座,所述控制件安装于所述阀座与阀芯之间,能够驱动所述阀芯向阀芯座移动,并控制所述阀口的流通量;所述阀芯具有与所述阀芯座相分离的第一状态,及抵接于所述阀芯座的第二状态;所述阀芯在第二状态下与所述阀芯座之间形成流动通道,所述阀口通过所述流动通道与所述阀腔相互连通。该节流阀在阀口关闭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流通一定量的冷媒,以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力式节流阀通过节流阀两端的压力差实现调节阀内的流量,现有的自力式节流阀若在压力差较低的情况下,则会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使得在制冷系统刚刚运行时,冷凝器侧与蒸发器侧的高低压差尚未建立,或者某些原因导致冷凝器侧与蒸发器侧的压差较小,节流阀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而导致制冷系统中无冷媒流动或者冷媒流动较少,进而导致压缩机低压报警而停机,制冷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节流阀在闭阀状态时,需要一定流量的冷媒通过以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节流阀。该节流阀通过在阀座及阀芯之间设置流动通道的方式,使得节流阀在阀口关闭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流通一定量的冷媒,以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流阀,所述节流阀包括阀体、阀座、阀芯、阀芯座及控制件,所述阀体套设所述阀座,所述阀座具有阀腔,且所述阀座开设有阀口及出液口,所述阀口通过所述阀腔连通所述出液口,所述阀芯座安装于所述阀口内,所述阀芯穿设于所述阀芯座,所述控制件安装于所述阀座与阀芯之间,能够驱动所述阀芯向阀芯座移动,并控制所述阀口的流通量;
所述阀芯具有与所述阀芯座相分离的第一状态,及抵接于所述阀芯座的第二状态;所述阀芯在第二状态下与所述阀芯座之间形成流动通道,所述阀口通过所述流动通道与所述阀腔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座朝向阀芯凸设限位部,且所述限位部环设于所述阀芯座与所述阀芯的连接处。如此设置,便于阀芯座整体地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为环形的凸台,所述阀芯的外周抵接于所述凸台的周缘,所述凸台上开设有的流通口,且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口连通至所述阀腔;及/或,
所述流通口为孔或者凹槽。
如此设置,便于限位座整体地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阀芯本体的阀针部,所述阀芯本体远离阀针部的一端抵接所述控制件,所述阀针部穿设于所述阀芯座,所述阀芯本体或阀针部抵接于所述限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本体朝向所述限位部的端面抵接于所述限位部的端面。如此设置,阀芯能够可靠地抵接于阀芯座,且抵接处的密封性相对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阀针部的斜侧面抵接于所述限位部的内缘。如此设置,能够减小阀芯在移动过程中对阀芯座的冲击和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座上设有多个朝向阀芯凸起的限位部,且多个所述限位部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流通口,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口连通至所述阀腔。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的外周开设有流通口,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口连通至所述阀腔。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的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出液口。如此设置,为使出液口的开设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且避免出液口开设过小而影响流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节流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节流阀,通过在阀座及阀芯之间设置流动通道的方式,使得节流阀在阀口关闭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流通一定量的冷媒,以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流阀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节流阀中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节流阀中阀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节流阀中阀芯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阀芯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节流阀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节流阀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节流阀 100
阀体 10
进液端 11
出液端 12
滤网 13
凸部 14
阀座 20
阀腔 21
阀口 22
出液口 23
阀芯 30
阀芯本体 31、31a
阀针部 32、32b
连接杆 33
流通间隙 34
控制件 40
阀芯座 50、50a
开口 51
流动通道 52
限位部 53、53a
流通口 531、531a
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流阀100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流阀100,节流阀100在制冷系统中用于节流降压的作用。节流阀100作为制冷系统的制冷循环管路中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分界元件,通过节流阀100两端流体的压差来调节阀口22的流通量,从而进一步达到控制流体流量的的目的。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节流阀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在闭阀状态下需要流体流通的系统中。
节流阀100包括包括阀体10、阀座20、阀芯30、控制件40及阀芯座50,阀体10用于容置阀座20,阀座20用于安装阀芯30、控制件40及阀芯座50,阀芯30用于与阀芯座50配合控制节流阀100的开度,控制件40用于驱动阀芯30朝向阀芯座50移动,阀芯座50用于承托阀芯30。阀体10套设阀座20,阀芯座50安装于阀座20内,阀芯30设置于阀座20内并通过与阀芯座50之间的配合控制节流阀100的启闭,控制件40安装于阀座20与阀芯30之间,且控制件40的一端抵接阀座20,另一端抵接阀芯30。
当节流阀100的两端具有流体压差时,阀芯30能够在控制件40及流体的作用下朝向阀芯座50运动或者远离阀芯座50运动,以控制节流阀100的流量大小。
阀体10大致呈筒状,且阀体10具有容置腔(未标号),阀体10的两端分别为进液端11及出液端12。进液端11通过容置腔与出液端12相互连通,且进液端11及出液端12能够分别连接外置管路。容置腔用于容置阀座20、阀芯30、控制件40及阀芯座50,进液端11用于导入流体,出液端12用于排除流体。阀体10内固定有阀座20,阀座20连通上述的进液端11及出液端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通过节流阀100内部的流体中存在杂质而影响节流阀100的性能,阀体10的进液端11还设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便于固定阀座20,阀体10的侧壁设有凸部14,凸部14朝向阀座20凸起并与阀座20相互嵌合固定。
阀体10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铜或者其他能够满足阀体10强度需求的材料。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体10与阀座20的固定方式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固定方式,例如焊接或者铆接等,只要实现阀体10与阀座20的相互固定即可。
阀座20设于进液端11及出液端12之间,且阀座20的外壁与阀体10的内壁相互贴合。阀座20具有阀腔21,且阀座20开设有阀口22及出液口23,阀口22通过阀腔21与出液口23相互连通。阀腔21用于容置阀阀芯30、控制件40及阀芯座50,阀口22用于流入流体,出液口23用于排出流体。流体从进液端11及阀口22进入阀座20内,并从出液口23及出液端12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使出液口23的开设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且避免出液口23开设过小而影响流量,出液口23开设于阀座20的侧壁上,且贯穿阀座20的侧壁。具体地,出液口23为圆形的通孔。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液口23还可以开设在其他位置,例如阀座20的端面上,只要能实现排出流体的目的即可;出液口23的开设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通孔,只要能实现排出流体的目的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30与阀体10之间设有阀座20,以便于阀座20与阀座20内的部件相互配合能够单独用于检测通过阀座20内的流量是否符合出厂标准,避免了上述阀体10与外置管路的连接步骤。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3,图2为图1所示节流阀100中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节流阀100中阀芯30的立体示意图。
阀芯30安装于阀座20内并在控制件40的作用下抵接于阀芯座50。阀芯30在阀腔21内能够相对于阀芯座50移动,并控制阀口22流通量。阀芯30包括阀芯本体31及阀针部32,阀芯本体31与阀针部32固定连接,阀芯本体31用于连接控制件40且控制阀针部32的移动,阀针部32用于与阀芯座50相互配合控制阀口22的流通量。
阀芯本体31的截面大致呈腰形,且阀芯本体31朝向控制件40的第一端面固设有连接杆33,连接杆33用于伸入控制件40内并与控制件40相连,阀芯本体31远离连接杆33的端面连接阀针部32。
需要说明的是,阀芯本体31的外壁与阀座20的内壁之间并不完全贴合,两者之间具有用于流体流动的通道。
阀针部32呈针状,且阀针部32远离阀芯本体31的方向外径逐渐收缩。阀针部32穿设于阀芯座50,且在控制件40及流体的作用下能够在阀腔21内朝向阀芯座50或背向阀芯座50运动。因此,阀针部32具有与阀芯座50相分离的第一状态(节流阀100处于开阀状态),及与阀芯座50相抵接的第二状态(节流阀100处于闭阀状态)。当阀针部32处于第二状态时,阀针部32的外周与阀芯座50相互贴合。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针部32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球状,只要能够与阀芯座50相互配合启闭阀口22即可。
控制件40设置于阀座20和阀芯30之间,控制件40的两端分别抵持于阀座20与阀芯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所示,为简化控制件40的安装及降低成本,控制件40为弹簧。弹簧抵接于阀芯本体31远离阀芯座50的端面上,且弹簧本身处于压缩状态。当节流阀100两端的流体压差较小、为零甚至负数时,压簧通过自身弹力将阀芯30推向阀芯座50,以使阀针部32抵接于阀芯座50。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簧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弹簧抵接于阀芯本体31靠近阀芯座50的端面上,且弹簧本身处于拉伸状态,只要能够实现将阀芯30向阀芯座50移动并抵靠阀芯座50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流体压差为节流阀100进液端11的流体压力减去出液端12的流体压力后的差值。
当然,如果考虑到节流阀100的流量调节的精密性,控制件40还可以采用电磁元件控制阀芯30的运动,只要能够实现阀芯30朝向或背向阀芯座50移动以控制阀口22的流通量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节流阀100中阀芯座50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阀芯座50a的立体示意图。
阀芯座50大致呈圆台状,阀芯座50固定安装在阀口22的内壁上,且阀芯座50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贯穿两侧端面的开口51。阀针部32穿设于开口51内,并与阀芯座50配合用于控制阀口22的流通量。
现有的节流阀若在压力差较低的情况下,则会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使得在制冷系统刚刚运行时,由于节流阀的进液端及出液端的流体压差较小,使得节流阀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进而导致制冷系统中无冷媒流动或者冷媒流动较少,进而导致压缩机低压报警而停机,制冷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为了确保节流阀在闭阀状态时,仍能够有一定流量的冷媒通过节流阀,进而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阀芯座50与阀芯30的连接处设有流动通道52,使得冷媒可以从阀口22及流动通道52进入阀腔21,并从出液口23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阀芯座50上朝向阀芯30凸设有限位部53,限位部53用于抵接阀芯30,并避免阀芯30直接抵接于开口51内缘而封堵开口51。当阀芯30处于第一状态时,阀芯本体31或者阀针部32抵接于限位部53,且阀针部32的外周与开口51的内缘之间仍然存在流通间隙34,使得流体能够通过开口51并进入阀腔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芯座50可以直接开设流通口531,流通口531的内壁与阀芯30的壁面之间形成流动通道52,流通间隙34通过流动通道52与阀腔21连通;及/或,阀芯座50上开设流通结构,流通结构的内壁与阀芯座50的壁面之间形成流动通道52,流通间隙34通过流动通道52与阀腔21连通。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实现节流阀100在关闭的状态下,仍能够保证一定量的流体通过。
具体地,限位部53上开设流通口531,流通口531与流通间隙34相互连通,并形成流动通道52。流动通道52用于连通阀腔21及开口51,使得流体能够通过流动通道52进入阀腔21,进而使节流阀100在闭阀状态下仍能通过一定量的流体。
具体地,流通口531为贯穿限位部53侧壁的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阀芯座50a的限位部53a上开设的流通口531a为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便于且可靠地承托阀芯30,限位部53为环形的凸台,阀芯30的外周抵接于凸台的周缘,凸台的侧壁上开设有的流通口531,且流动通道52通过流通口531连通至阀腔21。如此设置,便于阀芯座50整体地加工制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芯本体31朝向限位部53的端面抵接于凸台的端面。如此设置,面面相抵使得阀芯30能够可靠地抵接于阀芯座50,且抵接处的密封性相对较好。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节流阀100局部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节流阀100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凸台还可以抵接于阀针部32a的斜侧面,凸台与阀针部32a通过线接触相互抵接,只要能够实现凸台抵接阀芯30即可。如此设置,能够减小阀芯30在移动过程中对阀芯座50的冲击和损伤。
当然,如图7所示,阀芯本体31b的端面抵接于凸台的端面也可以是部分面面相抵。如此设置,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阀芯30在移动过程中对阀芯座50的冲击和损伤,同时保证抵接处的密封性相对较好。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部53设置为其他形式,例如环设于阀芯座50开口51的多个凸起(图未示),多个凸起朝向阀芯30且相间隔设置形成流通口,流通口流通开口51于阀腔21,只要能够实现抵接阀芯30且能够使流体从多个凸起之间的通道通过即可。
以下进一步阐述节流阀100的工作原理:
当节流阀100的进液端11与出液端12流体压差较大时,流体从进液端11进入节流阀100,流体推动阀芯30向远离阀芯座50的方向运动,节流阀100在开阀状态,并根据进液端11与出液端12之间的压差不同,阀芯30与开口51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同,则节流阀100的开度不同。流体从进液端11进入,并从开口51经过阀座20的内壁与阀芯30之间的间隙流出,即进入阀腔21内,再经过出液口23及出液端12流出。当进液端11与出液端12的压差发生变化时,通过弹簧的回弹力调整节流阀100的开度。
当进液端11与出液端12的压差较小时,即进液端11与出液端12的压差不足以克服弹簧的弹力,节流阀100处于闭阀状态,此时,限位部53限制阀芯30密封阀芯座50的开口51,流体从进液端11进入,并经过开口51及流动通道52进入阀腔21内,之后,再从出液口23及出液端12流出。如此设置,保证安装有上述节流阀100的制冷系统不会因为无流体流通而低压保护,从而使制冷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还一种制冷系统(图未示),该制冷系统应用于家用空调、热水器、冷链等系统,空调通包括上述的节流阀100,当然,该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凝器(图未示)及蒸发器(图未示)等制冷系统中必要的制冷部件,节流阀100的两端分别与冷凝器与蒸发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节流阀100,通过在阀座20及阀芯30之间设置流动通道52的方式,使得节流阀100在阀口22关闭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流通一定量的冷媒,以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包括阀体(10)、阀座(20)、阀芯(30)、控制件(40)及阀芯座(50),所述阀体(10)套设所述阀座(20),所述阀座(20)具有阀腔,且所述阀座(20)开设有阀口(22)及出液口(23),所述阀口(22)通过所述阀腔(21)连通所述出液口(23),所述阀芯座(50)安装于所述阀口(22)内,所述阀芯(30)穿设于所述阀芯座(50),所述控制件(40)安装于所述阀座(20)与阀芯(30)之间,能够驱动所述阀芯(30)向阀芯座(50)移动,并控制所述阀口(22)的流通量;
所述阀芯座(50)朝向所述阀芯(30)设有限位部(53),所述阀芯(30)具有与所述限位部(53)相分离的第一状态,及抵接于所述限位部(53)的第二状态;所述阀芯(30)在第二状态下与所述阀芯座(50)之间形成流动通道,所述阀口(22)通过所述流动通道与所述阀腔(21)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53)环设于所述阀芯座(5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53)为环形的凸台,所述阀芯(30)的外周抵接于所述凸台的周缘,所述凸台上开设有的流通口(531),且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口(531)连通至所述阀腔(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30)包括阀芯本体(31)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阀芯本体(31)的阀针部(32),所述阀芯本体(31)远离阀针部(32)的一端抵接所述控制件(40),所述阀针部(32)穿设于所述阀芯座(50),所述阀芯本体(31)或阀针部(32)抵接于所述限位部(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本体(31)朝向所述限位部(53)的端面抵接于所述限位部(53)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针部(32)的斜侧面抵接于所述限位部(53)的内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座(50)上设有多个朝向阀芯(30)凸起的限位部(53),且多个所述限位部(53)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流通口(531),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口(531)连通至所述阀腔(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30)的外周开设有流通结构,所述流动通道通过所述流通结构连通至所述阀腔(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20)的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出液口(23)。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节流阀。
CN201921771166.8U 2019-10-21 2019-10-21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Active CN211501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1166.8U CN211501780U (zh) 2019-10-21 2019-10-21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1166.8U CN211501780U (zh) 2019-10-21 2019-10-21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1780U true CN211501780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7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71166.8U Active CN211501780U (zh) 2019-10-21 2019-10-21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1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0574B2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US10228064B2 (en) Multi-ported refrigeration valve assembly
US9759463B2 (en) Receiver dry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ceiver dryer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6476152B2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217784255U (zh) 电子膨胀阀及制冷设备
JP2017075675A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07238238B (zh) 节流装置和空调系统
JP2010038320A (ja)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211501780U (zh) 节流阀及制冷系统
US7434597B2 (en) Thermostatic expansion valve with check valve
JP2007078119A (ja) 流路切換弁
CN211599660U (zh) 节流阀
CN103423461A (zh) 一种电磁阀及使用该电磁阀的制冷装置
CN110686095A (zh) 一种截止阀、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
CN212746974U (zh) 节流装置及空调系统
JP2004218918A (ja) 差圧膨張弁
CN212109088U (zh) 贮液器、及具有该贮液器的空调系统
KR20190102137A (ko) 냉매 용기
JP2019078283A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210772907U (zh) 一种截止节流阀
CN209977329U (zh) 三通阀
JP4629709B2 (ja) 双方向型電磁弁
CN112413174B (zh) 流路切换阀
JP4109042B2 (ja) 三方切換弁
CN216478995U (zh) 温控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