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4360U -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4360U
CN211484360U CN201921532888.8U CN201921532888U CN211484360U CN 211484360 U CN211484360 U CN 211484360U CN 201921532888 U CN201921532888 U CN 201921532888U CN 211484360 U CN211484360 U CN 211484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gid
joint
channel
vacuum cleane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28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蒋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4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4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4Hoses or pipes; Hose or pipe couplings
    • A47L9/248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oses or pi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32Handles
    • A47L9/322Handles for 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吸尘器弯折杆,应用于手持式吸尘器,尤其是清洁头需要由作为手持部的吸尘器本体提供电力或者进行操控的手持式吸尘器。吸尘器弯折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气流通道;所述弯折杆包括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所述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可绕第一轴线相对旋转,所述第一轴线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外侧。采用枢转的方式,改变第一刚性段与第二刚性段的相对角度。而将枢转的轴线设置为偏离气流通道,能够增大枢转的回转半径,避免设置在枢转位置处的软管因回转半径过小,出现弯折角度过大时一侧被过度挤压的情况。以实现大角度折叠,这种折叠方式是有利于手持式吸尘器进行收纳的。

Description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具体涉及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尘器一般包括吸尘器本体、清洁头、将清洁头与吸尘器本体相连通的吸尘管、以及用于将吸尘器本体和清洁头的电路相连通的导电组件,其中在吸尘器本体的控制下,通过导电组件将电力导向清洁头,使清洁头开始工作。然而,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房屋内的摆设也逐渐增多,房屋的清扫工作变得十分不便,因此,手持式吸尘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现有的手持式吸尘器,一般存在下述缺陷:
无法快速且方便的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除尘,例如床底、桌底或柜子底部地板的除尘工作,通常都需要人下蹲或趴着的方式才能将吸尘头塞入长椅或柜子底部,致使清洁工作十分的劳累。
设置在所述吸尘管顶端的吸尘器本体集合了电机、电池、分离单元等部件,因此吸尘器本体重量大,若将吸尘器本体靠在墙面位置,将清洁头支撑在地面上,因吸尘器本体的大重量将会使整个吸尘器部存储极不稳定,若在与所述墙面位置相对的地方不存在对立面以对所述清洁头进行限位,则整个吸尘器极易从所述墙面滑脱,不便存储;如果将重量较大的吸尘器本体部分由地面支撑,而将清洁头靠在墙面上,则因清洁头刷辊和毛刷等较脏的部位会污染墙面,而不被用户采纳,而且这种在存储过程中,吸尘器本体在下、清洁头在上的方式,不符合用户的取用习惯,即用户需要弯腰甚至下蹲才可手握位于下方的吸尘器本体部分,然后翻转吸尘器,才可实现清洁头与待清洁地面的接触,比较费力;因此为了方便存储所述手持式吸尘器,用户会选择平放吸尘器,甚至对吸尘器进行拆解以减少占用空间,但拆解的方式使用户面临再次使用该吸尘器时需要对吸尘器进行重新组装,且需要保证各部件之间的正确组装关系等额外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真空吸尘器,该真空吸尘器包括吸气棒、手持吸气单元以及可将所述吸尘器安装在墙体上的泊接台站,该泊接台站被布置为用于将所述真空吸尘器在不使用时可释放地锁定在墙上处于直立、泊接位置中。对于该种真空吸尘器而言,用户需要选定某一墙体位置进行所述泊接台站的安装,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需存储吸尘器时,用户需将真空吸尘器移动至该泊接台站处以进行存储,无法实现真空吸尘器的“随地”存储和收纳。
考虑到进行清洁操作时更便捷、轻松地改变手持式吸尘器的清洁头相对于手持部即吸尘器本体的角度,以清洁家具下方清洁表面的需求;考虑到手持式吸尘器进行收纳时缩小所占用存储空间的需求;手持式吸尘器被设置为以可弯折的杆连接清洁头和吸尘器本体。弯折杆需要提供一个流体通道,发生弯折变化时,弯折杆需要保证流体通道的内部畅通,并且需要保证与外界的良好密封,故此普遍设置可伸缩的柔性软管例如钢丝管在弯折处;同时存在通过吸尘器本体对清洁头输送电力以及进行操控的需求,故在弯折杆需要附设导电元件例如导线输送电力和/或电信号。柔性软管及导电元件均为柔性结构,而弯折杆往往为刚性结构,伴随弯折变化,刚性结构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柔性结构不可避免要出现结构改变,如果该结构改变不能有效控制,则可能因为频繁的弯折操作导致柔性结构的疲劳失效或损坏。现有技术针对此方面进行的设计均未臻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吸尘器弯折杆,应用于手持式吸尘器,尤其是清洁头需要由作为手持部的吸尘器本体提供电力或者进行操控的手持式吸尘器。吸尘器弯折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气流通道;所述弯折杆包括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所述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可绕第一轴线相对旋转,所述第一轴线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外侧。
为了实现弯折,采用枢转的方式,改变第一刚性段与第二刚性段的相对角度。而将枢转的轴线设置为偏离气流通道,则能够增大枢转的回转半径,避免设置在枢转位置处的软管因回转半径过小,出现弯折角度过大时一侧被过度挤压的情况。由此支持弯折杆进行接近180度的回转,以实现大角度折叠,这种折叠方式是有利于手持式吸尘器进行收纳的。
具体地,第一轴线将被设置在弯折杆的靠内的外侧,靠内被如此定义,弯折杆沿一个方向枢转,枢转后弯折杆的两个刚性段限定一个夹角,靠内的位置或结构将位于两个刚性段之间,靠近夹角顶点的内部。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线与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弯折杆围绕第一轴线进行回转,第一轴线的方向可依据需要选择,优选使第一轴线相对于两个刚性段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设置将使折叠后的弯折杆体积最小,最适于收纳。并且,进行折叠的时候,软管的一侧进行均匀地收缩,另一侧则均匀地展开,软管自身收到拉伸力或挤压力是均匀且沿软管走向作用的,避免对软管施加扭转力矩,是软管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刚性段包括第一刚性管以及与第一刚性管固定的第一接头;所述第二刚性段包括第二刚性管以及与第二刚性管固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铰接设置,所述第一轴线为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铰接轴线。
第一轴线为虚轴,在实际的结构构成中,将第一轴线限定为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铰接轴线,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分别固定在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可分别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也可以设置为附设的接头,通过卡接、螺纹固定连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固定后形成整体的刚性结构,在发生弯折时,刚性结构自身形状不会发生变化,但相对位置和角度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刚性结构靠内弯折后两个刚性管随着弯折角度增大而接近。而两个刚性管相对于铰接轴的位置将始终是不变的,将此铰接轴定义为第一轴线。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外周尺寸分别大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所述第一轴线位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侧壁外侧。
更具体地,第一轴线需要设置在两个刚性管的外侧,柔性软管的管径与两个刚性管将是大致相等的,以便有利于气流通道的密封。优选距离柔性软管外壁的距离不小于5mm,此距离即为最小回转半径,该最小回转半径的存在使发生弯折时,柔性软管靠近铰接轴的一侧仍然是被拉伸而非挤压地,柔性软管往往选用钢丝软管,其更适合被适当拉伸而非挤压。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设有铰接轴,所述第二接头设有至少部分套设在铰接轴外部的铰接轴套;所述铰接轴内部构造有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电路通道,所述第三电路通道一端与第一接头导线出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接头导线入口连通。
具体的铰接结构可选铰接轴与轴孔配合形成的轴孔结构,如上述,铰接轴可形成于第一接头,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接头,即实际上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均形成轴孔,铰接轴贯穿这些轴孔形成铰接结构。一体成型的方式有利于结构的紧凑化设计。
为了在手持部与清洁头之间传递电力和/或控制信号,需要沿弯折杆布置导电元件例如导线,考虑前述弯折将对导线造成的影响,设置铰接轴内部构造第三电路通道供导线通过。如前述铰接轴在弯折过程中相对于两个刚性管的位置均不发生变化,使导线穿过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电路通道,在弯折过程中,使位于铰接位置处的导线仅发生平缓的扭转,而并不会被牵扯或弯折,避免出现大幅的长度改变或角度变化,有利于保护导线。需要说明,此构造方式更适于配合第一轴线设置在刚性管外侧的结构,一方面,将第一轴线设置在刚性管外侧,导线穿过铰接轴更有利于导线的位置固定,避免弯折时导线的变化趋势不可控;另一方面,铰接轴设置在外侧更有利于将铰接轴设置为中空供导线通过。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铰接轴可以设置贯穿铰接轴整个轴向长度的通孔,如此实现方式,只能在设置于刚性管外侧的铰接轴实现。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导线出口位于所述铰接轴侧壁,所述第二接头导线入口位于所述铰接轴的一个端部;
或者所述第一接头导线出口及所述第二接头导线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铰接轴的两个端部。
导线穿过第三电路通道,第三电路通道的两个开口分别为第一接头导线出口和第二接头导线入口。实现方式可选让导线由铰接轴形成的孔的一端开口穿过,再穿过至少部分孔构成的通道,再穿过孔的侧壁,也就是铰接轴的侧壁。也可以选择让导线由铰接轴形成的孔的一端开口穿过,再穿过孔构成的通道,再穿过孔的另一端开口。
上述实现方式均可改变导线位于铰接位置处的走向,配合铰接的方式,在发生弯折时,导线可视为具有三个分段,固定于第一刚性段的分段,固定于第二刚性段的分段,由第三电路通道限定的分段,三个分段不会相互牵扯,仅连接位置处出现缓和的扭转变化。尤其是配合铰接轴垂直两个刚性段的结构,导线基本上不会出现弯折或牵扯或局部挤压的变化趋势。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刚性段侧壁构造有第一电路通道,导电元件经过第一电路通道进入第三电路通道。
为了使具有柔性结构的导线相对于刚性结构固定,在第一刚性段侧壁构造第一电路通道,导线穿过第一电路通道,第一电路通道被构造为足够容纳穿过的导线的径向尺寸,导线可以沿第一电路通道的走向窜动,但导线与通道壁之间并无较大余量,或者可选在第一电路通道内部设置限位结构,限制导线的窜动。可选地,第一电路通道形成于第一刚性管的外壁,在第一刚性管的外壁形成线槽,线槽内可设置限位的卡接支撑结构,然后再第一刚性管的外侧覆盖设置保护盖,该保护盖可以设置为单独覆盖线槽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电路通道,保护盖还可以被设置为管状结构,覆盖开设线槽的第一刚性管的部分结构。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路通道还可以选择设置为形成于第一钢性管内部的通道,具体而言,第一电路通道可以是由设置在第一刚性管内部的壁部间隔一部分由第一刚性管限定的气流通道形成的通孔。如此设置将无需配置盖体结构,让整体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形成通孔还是形成线槽,都可能在第一刚性管的内壁形成凸起的结构,需要该凸起接头设置为平滑过渡的凸起,以使第一刚性管的内壁足够平滑,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空气阻力。作为可替代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不改变第一刚性管的圆形截面,而将线槽和间隔形成的通孔都突出于第一刚性管的外壁设置。
外部的线槽和内部的通孔两种手段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应用,也就是说,在第一刚性管布置的导线部分设置在第一钢性管的侧壁形成的线槽中,部分设置在第一刚性管的侧壁形成的沿第一刚性管轴向走向的通孔。侧壁可为内壁或外壁。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弯折杆第一端部设有第一接线端子,导电元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位于第一刚性段和第一接头侧壁的第一走线通道后进入第三电路通道,所述第一电路通道内设有导电元件限位固定结构。
导电元件例如导线将通过设置于第一端部的接线端子连接手持式吸尘器的其他部件,例如清洁头、手持部或者另外的连接杆。如此,在弯折杆连接其他部件的同时,可支持附设与弯折杆的导线也与其他部件中的电路结构形成电性连接。结合前述,为了让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中的布置稳定可靠,将设置限位固定结构,限位的方式可以是优化第一电路通道的形状和尺寸,让导线以类似嵌设地方式布置在第一电路通道,基本上不发生窜动;也可以在第一电路通道内设置收缩结构或卡口,形成卡接固定。保持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的位置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即使频繁地改变弯折的角度,也可以不会影响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内的稳定布置,进而避免由于导线晃动或窜到造成的挤压、弯折或过渡扭转。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刚性段侧壁构造有第二电路通道,所述导电元件经第三电路通道后进入第二电路通道。
为了使具有柔性结构的导线相对于刚性结构固定,在第二刚性段侧壁构造第二电路通道,导线穿过第二电路通道,第二电路通道被构造为足够容纳穿过的导线的径向尺寸,导线可以沿第二电路通道的走向窜动,但导线与通道壁之间并无较大余量,或者可选在第二电路通道内部设置限位结构,限制导线的窜动。可选地,第二电路通道形成于第二刚性管的外壁,在第二刚性管的外壁形成线槽,线槽内可设置限位的卡接支撑结构,然后再第二刚性管的外侧覆盖设置保护盖,该保护盖可以设置为单独覆盖线槽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二电路通道,保护盖还可以被设置为管状结构,覆盖开设线槽的第二刚性管的部分结构。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路通道还可以选择设置为形成于第二钢性管内部的通道,具体而言,第二电路通道可以是由设置在第二刚性管内部的壁部间隔一部分由第二刚性管限定的气流通道形成的通孔。如此设置将无需配置盖体结构,让整体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形成通孔还是形成线槽,都可能在第二刚性管的内壁形成凸起的结构,需要该凸起接头设置为平滑过渡的凸起,以使第二刚性管的内壁足够平滑,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空气阻力。作为可替代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不改变第二刚性管的圆形截面,而将线槽和间隔形成的通孔都突出于第二刚性管的外壁设置。
外部的线槽和内部的通孔两种手段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应用,也就是说,在第二刚性管布置的导线部分设置在第二钢性管的侧壁形成的线槽中,部分设置在第二刚性管的侧壁形成的沿第二刚性管轴向走向的通孔。侧壁可为内壁或外壁。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弯折杆第二端部设有第二接线端子,导电元件穿过第三走线通道后经位于第二接头和第二刚性段侧壁的第二走线通道后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连。
导电元件例如导线将通过设置于第二端部的接线端子连接手持式吸尘器的其他部件,例如清洁头、手持部或者另外的连接杆。如此,在弯折杆连接其他部件的同时,可支持附设与弯折杆的导线也与其他部件中的电路结构形成电性连接。结合前述,为了让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中的布置稳定可靠,将设置限位固定结构,限位的方式可以是优化第二电路通道的形状和尺寸,让导线以类似嵌设地方式布置在第二电路通道,基本上不发生窜动;也可以在第二电路通道内设置收缩结构或卡口,形成卡接固定。保持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的位置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即使频繁地改变弯折的角度,也可以不会影响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内的稳定布置,进而避免由于导线晃动或窜到造成的挤压、弯折或过渡扭转。
此外,可考虑对刚性结构的材质选择及尺寸进行优化,例如所述第一刚性管为塑料管,第一端部将被设置为连接手持部;所述第二刚性管为金属管,第二端部将被设置为连接清洁头,并且,所述第一刚性管长度小于第二刚性管长度。主要目的是让手持式吸尘器更适合于被折叠收纳,弯折杆进行弯折后,弯折角度接近180度时,尽可能使第一刚性段通过第一端部连接手持部的整体长度与第二刚性段通过第二端部连接清洁头的整体长度相比,前者略小于后者,由此利于形成稳定支撑。另外,考虑改变弯折杆角度以使清洁头能够深入家具下方进行清洁,第二刚性段设置的尽可能长一些,有利于扩大清洁范围,考虑到日常得清洁需求,第二刚性段的长度将设置为500-900mm。
如前述,在两个刚性段的铰接处还设置柔性软管例如可伸缩的钢丝管,以在弯折管弯折的时候拉伸形成延长的气流通道,柔性软管的两端将分别固定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并与第一刚性段内的气流通道以及第二刚性段内的气流通道流体连通。
前述的导电原件例如导线,其整体的走向为:一端与弯折杆第一端部的第一接线端子相连,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一电路通道、第三电路通道及第二电路通道后再与位于弯折杆第二端部的第二接线端子相连。
诸如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弯折杆呈未弯折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弯折杆呈弯折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弯折杆呈弯折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绘示了第一转轴相对于弯折杆中心轴线的距离;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绘示了弯折杆进行弯折转动的趋势;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绘示了导线在第一刚性段的走向示意,图中省略了覆盖第一刚性段表面的盖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绘示了导线在第二刚性段的走向示意,图中省略了覆盖第二接头表面的盖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弯折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绘示了导线连接第二端部的第二接线端子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覆盖第二接线端子的盖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吸尘器,为手持式吸尘器,并且可进行折叠,通过连接手持部150和清洁头160的弯折杆进行折叠,通过折叠能够实现手持式吸尘器的折叠收纳以及清洁过程中施力角度的变化,尤其是在站立操作时,无需附低身体即可改变施力角度,以有利于便捷、轻松地清洁被遮挡的清洁表面例如家具下方的地面。
具体而言,吸尘器弯折杆包括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21和在第一端部111与第二端部121之间延伸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供从清洁头160进入的脏空气通过进入手持部150。
弯折杆主要包括第一刚性段110和第二刚性段120,第一刚性段110和第二刚性段120可绕第一轴线130相对旋转,第一轴线130位于气流通道外侧。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21分别设置于第一刚性段110和第二刚性段120。
结合图4及图5,为了实现弯折,采用枢转的方式,枢转或者说弯折方向如箭头F示意,改变第一刚性段110与第二刚性段120的相对角度。而将枢转的轴线设置为偏离气流通道,则能够增大枢转的回转半径,避免设置在枢转位置处的柔性软管140因回转半径过小,出现弯折角度过大时一侧被过度挤压的情况。最小的回转半径为第一轴线130至柔性软管140的距离,限定第一轴线130至弯折杆中心线的最短距离为L,L减去柔性软管半径即为最小回转半径,较大的最小回转半径支持弯折杆进行接近180度的回转,以实现大角度折叠,这种折叠方式是有利于手持式吸尘器进行收纳的。如图3所示,即为吸尘器进行折叠收纳的状态。
具体地,第一轴线130将被设置在弯折杆的靠内的外侧,靠内被如此定义,弯折杆沿方向F枢转,枢转后弯折杆的两个刚性段限定一个夹角,靠内的位置或结构将位于两个刚性段之间,靠近夹角顶点的内部。
对于第一轴线130的设置,将考虑如下方面:
第一轴线130与第一刚性段110和第二刚性段120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弯折杆围绕第一轴线进行回转,第一轴线的方向可依据需要选择,优选使第一轴线相对于两个刚性段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设置将使折叠后的弯折杆体积最小,最适于收纳。并且,进行折叠的时候,软管的一侧进行均匀地收缩,另一侧则均匀地展开,软管自身收到拉伸力或挤压力是均匀且沿软管走向作用的,避免对软管施加扭转力矩,是软管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
第一刚性段110包括第一刚性管112以及与第一刚性管112固定的第一接头113;第二刚性段120包括第二刚性管122以及与第二刚性管122固定的第二接头123,第一接头113和第二接头123铰接设置,第一轴线130为第一接头113与第二接头123的铰接轴线。
第一轴线为虚轴,在实际的结构构成中,将第一轴线限定为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铰接轴线,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分别固定在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可分别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也可以设置为附设的接头,通过卡接、螺纹固定连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固定后形成整体的刚性结构,在发生弯折时,刚性结构自身形状不会发生变化,但相对位置和角度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刚性结构靠内弯折后两个刚性管随着弯折角度增大而接近。而两个刚性管相对于铰接轴的位置将始终是不变的,将此铰接轴定义为第一轴线。
第一接头113和第二接头123外周尺寸分别大于第一刚性管112和第二刚性管122,第一轴线位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侧壁外侧。
更具体地,第一轴线需要设置在两个刚性管的外侧,柔性软管的管径与两个刚性管将是大致相等的,以便有利于气流通道的密封。优选距离柔性软管外壁的距离不小于5mm,此距离即为最小回转半径,该最小回转半径的存在使发生弯折时,柔性软管靠近铰接轴的一侧仍然是被拉伸而非挤压地,柔性软管往往选用钢丝软管,其更适合被适当拉伸而非挤压。
在图6至图8所示的具体结构中,第一接头113设有铰接轴1131,第二接头123设有至少部分套设在铰接轴1131外部的铰接轴套1231;铰接轴1131内部构造有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电路通道,第三电路通道一端与第一接头导线出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接头导线入口连通。
具体的铰接结构可选铰接轴与轴孔配合形成的轴孔结构,如上述,铰接轴可形成于第一接头,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接头,即实际上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均形成轴孔,铰接轴贯穿这些轴孔形成铰接结构。一体成型的方式有利于结构的紧凑化设计。
为了在手持部与清洁头之间传递电力和/或控制信号,需要沿弯折杆布置导电元件例如导线170,考虑前述弯折将对导线170造成的影响,设置铰接轴1131内部构造第三电路通道供导线170通过。如前述铰接轴1131在弯折过程中相对于两个刚性管的位置均不发生变化,使导线170穿过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电路通道,在弯折过程中,使位于铰接位置处的导线仅发生平缓的扭转,而并不会被牵扯或弯折,避免出现大幅的长度改变或角度变化,有利于保护导线。需要说明,此构造方式更适于配合第一轴线设置在刚性管外侧的结构,一方面,将第一轴线设置在刚性管外侧,导线穿过铰接轴更有利于导线的位置固定,避免弯折时导线的变化趋势不可控;另一方面,铰接轴设置在外侧更有利于将铰接轴设置为中空供导线通过。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铰接轴可以设置贯穿铰接轴整个轴向长度的通孔,如此实现方式,只能在设置于刚性管外侧的铰接轴实现。
参考图7,第一接头导线出口位于铰接轴侧壁,第二接头导线入口位于铰接轴的一个端部;也就是说导线从大致与第一轴线垂直方向的开口穿过,并从大致与第一轴线平行方向的开口穿过。
或者在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导线出口及第二接头导线入口分别位于铰接轴的两个端部。也就是说导线从大致与第一轴线垂直方向的两个开口穿过。
导线穿过第三电路通道,第三电路通道的两个开口分别为第一接头导线出口和第二接头导线入口。实现方式可选让导线由铰接轴形成的孔的一端开口穿过,再穿过至少部分孔构成的通道,再穿过孔的侧壁,也就是铰接轴的侧壁。也可以选择让导线由铰接轴形成的孔的一端开口穿过,再穿过孔构成的通道,再穿过孔的另一端开口。
上述实现方式均可改变导线位于铰接位置处的走向,配合铰接的方式,在发生弯折时,导线可视为具有三个分段,固定于第一刚性段的分段,固定于第二刚性段的分段,由第三电路通道限定的分段,三个分段不会相互牵扯,仅连接位置处出现缓和的扭转变化。尤其是配合铰接轴垂直两个刚性段的结构,导线基本上不会出现弯折或牵扯或局部挤压的变化趋势。
第一刚性段110侧壁构造有第一电路通道1121,导线170经过第一电路通道1121进入第三电路通道。
为了使具有柔性结构的导线相对于刚性结构固定,在第一刚性段侧壁构造第一电路通道,导线穿过第一电路通道,第一电路通道被构造为足够容纳穿过的导线的径向尺寸,导线可以沿第一电路通道的走向窜动,但导线与通道壁之间并无较大余量,或者可选在第一电路通道内部设置限位结构,限制导线的窜动。可选地,第一电路通道形成于第一刚性管的外壁,在第一刚性管的外壁形成线槽,线槽内可设置限位的卡接支撑结构,然后再第一刚性管的外侧覆盖设置保护盖,该保护盖可以设置为单独覆盖线槽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电路通道,保护盖还可以被设置为管状结构,覆盖开设线槽的第一刚性管的部分结构。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路通道还可以选择设置为形成于第一钢性管内部的通道,具体而言,第一电路通道可以是由设置在第一刚性管内部的壁部间隔一部分由第一刚性管限定的气流通道形成的通孔。如此设置将无需配置盖体结构,让整体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形成通孔还是形成线槽,都可能在第一刚性管的内壁形成凸起的结构,需要该凸起接头设置为平滑过渡的凸起,以使第一刚性管的内壁足够平滑,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空气阻力。作为可替代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不改变第一刚性管的圆形截面,而将线槽和间隔形成的通孔都突出于第一刚性管的外壁设置。
外部的线槽和内部的通孔两种手段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应用,也就是说,在第一刚性管布置的导线部分设置在第一钢性管的侧壁形成的线槽中,部分设置在第一刚性管的侧壁形成的沿第一刚性管轴向走向的通孔。侧壁可为内壁或外壁。
弯折杆第一端部111设有第一接线端子1111,导线170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1111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位于第一刚性段110和第一接头113侧壁的第一走线通道1121后进入第三电路通道,第一电路通道1121内设有导电元件限位固定结构。
导电元件例如导线将通过设置于第一端部的接线端子连接手持式吸尘器的其他部件,例如清洁头、手持部或者另外的连接杆。如此,在弯折杆连接其他部件的同时,可支持附设与弯折杆的导线也与其他部件中的电路结构形成电性连接。结合前述,为了让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中的布置稳定可靠,将设置限位固定结构,限位的方式可以是优化第一电路通道的形状和尺寸,让导线以类似嵌设地方式布置在第一电路通道,基本上不发生窜动;也可以在第一电路通道内设置收缩结构或卡口,形成卡接固定。保持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的位置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即使频繁地改变弯折的角度,也可以不会影响导线在第一电路通道内的稳定布置,进而避免由于导线晃动或窜到造成的挤压、弯折或过渡扭转。
如图6及图8,第二刚性段120侧壁构造有第二电路通道(形成于内侧壁),导线170经第三电路通道后进入第二电路通道。
为了使具有柔性结构的导线相对于刚性结构固定,在第二刚性段侧壁构造第二电路通道,导线穿过第二电路通道,第二电路通道被构造为足够容纳穿过的导线的径向尺寸,导线可以沿第二电路通道的走向窜动,但导线与通道壁之间并无较大余量,或者可选在第二电路通道内部设置限位结构,限制导线的窜动。可选地,第二电路通道形成于第二刚性管的外壁,在第二刚性管的外壁形成线槽,线槽内可设置限位的卡接支撑结构,然后再第二刚性管的外侧覆盖设置保护盖,该保护盖可以设置为单独覆盖线槽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二电路通道,保护盖还可以被设置为管状结构,覆盖开设线槽的第二刚性管的部分结构。在如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路通道还可以选择设置为形成于第二钢性管内部的通道,具体而言,第二电路通道可以是由设置在第二刚性管内部的壁部间隔一部分由第二刚性管限定的气流通道形成的通孔。如此设置将无需配置盖体结构,让整体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形成通孔还是形成线槽,都可能在第二刚性管的内壁形成凸起的结构,需要该凸起接头设置为平滑过渡的凸起,以使第二刚性管的内壁足够平滑,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空气阻力。作为可替代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不改变第二刚性管的圆形截面,而将线槽和间隔形成的通孔都突出于第二刚性管的外壁设置。
外部的线槽和内部的通孔两种手段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应用,也就是说,在第二刚性管布置的导线部分设置在第二钢性管的侧壁形成的线槽中,部分设置在第二刚性管的侧壁形成的沿第二刚性管轴向走向的通孔。侧壁可为内壁或外壁。
弯折杆第二端部121设有第二接线端子1211,导线170穿过第三走线通道后经位于第二接头123和第二刚性段侧壁的第二走线通道后与第二接线端子1211相连。
导电元件例如导线将通过设置于第二端部的接线端子连接手持式吸尘器的其他部件,例如清洁头、手持部或者另外的连接杆。如此,在弯折杆连接其他部件的同时,可支持附设与弯折杆的导线也与其他部件中的电路结构形成电性连接。结合前述,为了让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中的布置稳定可靠,将设置限位固定结构,限位的方式可以是优化第二电路通道的形状和尺寸,让导线以类似嵌设地方式布置在第二电路通道,基本上不发生窜动;也可以在第二电路通道内设置收缩结构或卡口,形成卡接固定。保持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的位置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即使频繁地改变弯折的角度,也可以不会影响导线在第二电路通道内的稳定布置,进而避免由于导线晃动或窜到造成的挤压、弯折或过渡扭转。
此外,可考虑对刚性结构的材质选择及尺寸进行优化,例如所述第一刚性管为塑料管,第一端部将被设置为连接手持部;所述第二刚性管为金属管,第二端部将被设置为连接清洁头,并且,所述第一刚性管长度小于第二刚性管长度。主要目的是让手持式吸尘器更适合于被折叠收纳,弯折杆进行弯折后,弯折角度接近180度时,尽可能使第一刚性段通过第一端部连接手持部的整体长度与第二刚性段通过第二端部连接清洁头的整体长度相比,前者略小于后者,由此利于形成稳定支撑。另外,考虑改变弯折杆角度以使清洁头能够深入家具下方进行清洁,第二刚性段设置的尽可能长一些,有利于扩大清洁范围,考虑到日常得清洁需求,第二刚性段的长度将设置为500-900mm。
如前述,在两个刚性段的铰接处还设置柔性软管例如可伸缩的钢丝管,以在弯折管弯折的时候拉伸形成延长的气流通道,柔性软管的两端将分别固定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并与第一刚性段内的气流通道以及第二刚性段内的气流通道流体连通。
前述的导电原件例如导线,其整体的走向为:一端与弯折杆第一端部的第一接线端子相连,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一电路通道、第三电路通道及第二电路通道后再与位于弯折杆第二端部的第二接线端子相连。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吸尘器弯折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杆包括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所述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可饶第一轴线相对旋转,所述第一轴线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与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段包括第一刚性管以及与第一刚性管固定的第一接头;所述第二刚性段包括第二刚性管以及与第二刚性管固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铰接设置,所述第一轴线为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铰接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外周尺寸分别大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所述第一轴线位于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侧壁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设有铰接轴,所述第二接头设有至少部分套设在铰接轴外部的铰接轴套;所述铰接轴内部构造有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电路通道,所述第三电路通道一端与第一接头导线出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接头导线入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导线出口位于所述铰接轴侧壁,所述第二接头导线入口位于所述铰接轴的一个端部;
或者所述第一接头导线出口及所述第二接头导线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铰接轴的两个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段侧壁构造有第一电路通道,导电元件经过第一电路通道进入第三电路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杆第一端部设有第一接线端子,导电元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位于第一刚性段和第一接头侧壁的第一走线通道后进入第三电路通道,所述第一电路通道内设有导电元件限位固定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刚性段侧壁构造有第二电路通道,所述导电元件经第三电路通道后进入第二电路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吸尘器弯折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杆第二端部设有第二接线端子,导电元件穿过第三走线通道后经位于第二接头和第二刚性段侧壁的第二走线通道后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连。
CN201921532888.8U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Active CN2114843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23429 2018-12-29
CN201822252342 2018-12-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4360U true CN211484360U (zh) 2020-09-15

Family

ID=6889137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2305.1U Active CN211243174U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N201910870912.7A Pending CN110604507A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N201921532331.4U Active CN211243175U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N201921532888.8U Active CN211484360U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2305.1U Active CN211243174U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N201910870912.7A Pending CN110604507A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N201921532331.4U Active CN211243175U (zh) 2018-12-29 2019-09-16 一种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112431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459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89355U (zh) * 2020-06-17 2021-05-14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摆动组件、用于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与清洁设备
CN116327037B (zh) * 2023-02-15 2023-10-03 余姚市汇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吸尘器上连接相邻管体之间的折叠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0484A (ja) * 1999-04-20 2000-10-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CN2422927Y (zh) * 2000-03-30 2001-03-14 胡岳安 吸尘器伸缩钢管
CN1565366A (zh) * 2003-06-17 2005-01-1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的手柄与软管之间的连接装置
CN204813702U (zh) * 2015-07-31 2015-12-02 巴拉斯塑胶(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啸叫的缠绕管
CN207084772U (zh) * 2017-02-23 2018-03-13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吸尘器的进风管连接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459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43174U (zh) 2020-08-14
CN110604507A (zh) 2019-12-24
CN211243175U (zh)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84360U (zh)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ES2199926T3 (es) Conjunto de manguera y tubo.
EP1265519B1 (en) Hose and wand assembly
EP2515732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retractable auxiliary suction hose
JP6509792B2 (ja) 真空掃除機のため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WO2014205923A1 (zh) 吹吸装置
JP6385994B2 (ja) 真空掃除機のため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CN111374590A (zh) 一种吸尘器弯折杆
US20040261211A1 (en) Floor cleaning apparatus with pivotal handle
CN210169955U (zh) 一种吸尘器
RU2472421C1 (ru) Электропылесос
AU2008203381B2 (en) Cord-reel apparatus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CN209285359U (zh) 一种清洁装置
JP2006334157A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ホース
CN209269544U (zh) 一种清洁装置
KR100359067B1 (ko) 전기청소기
CN111214172A (zh) 一种吸尘器静电释放结构
JP2002223998A (ja) 電気掃除機及び電気掃除機用ホース
CN210169960U (zh) 一种吸尘器
KR100239164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연장관 접힘장치
CN215838776U (zh) 一种立式清洁装置的握持杆结构及清洁装置
WO2021253683A1 (zh) 摆动组件、用于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与清洁设备
JPS6239827Y2 (zh)
KR0137433Y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파워코드의 단선 방지장치
KR200372948Y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코드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