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59801U -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 Google Patents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59801U
CN211459801U CN201921293331.3U CN201921293331U CN211459801U CN 211459801 U CN211459801 U CN 211459801U CN 201921293331 U CN201921293331 U CN 201921293331U CN 211459801 U CN211459801 U CN 211459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cover
lid
electric heating
inner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33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涛
罗刚
陈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33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59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59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59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该杯盖包括盖体和弹性件,盖体内形成有容纳腔和排气通道,内盖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泄压孔,排气通道的一端经由泄压孔与容纳腔连通,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大气连通,盖体用于与电热水杯的杯体配合,以将杯体的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弹性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弹性件用于将杯体的内部空间与泄压孔隔离,弹性件能够向形变空间发生形变,以将内部空间与泄压孔连通。杯盖用于电热水杯时,不加热状态下弹性件将内部空间与泄压孔隔离,加热状态下,高压蒸汽使弹性件向形变空间发生弹性形变,内部空间与泄压孔连通,高压蒸气经排气通道排放至大气中,降低了盛水腔内的压力,保证了用户使用电热水杯合盖烧水时的安全。

Description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杯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热水杯。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电热水杯以其方便快捷被人们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电热水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对杯体内的水实现加热,电热水杯在加热过程中,杯体内的水温度不断升高,从而产生水蒸气,如果杯盖将杯体密封,产生的水蒸气被积蓄在杯体内不能及时排出,杯体内的压力会伴随加热而逐渐升高,进而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通过标识牌或说明书提醒用户在使用电热水杯进行烧水时,需要将杯盖与杯体分离,即开盖烧水,从而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由于用户疏忽等原因出现在烧水过程中杯盖与杯体不分离,即合盖烧水,导致用户的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出现合盖烧水时用户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杯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内盖部和设置在所述内盖部的外侧的外盖部,所述内盖部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形成有排气通道,所述内盖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经由所述泄压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盖体用于与电热水杯的杯体配合,从而将所述杯体的杯口封闭;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杯口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面之间,所述弹性件在第一状态下将所述泄压孔与所述杯体的内部空间隔离,所述弹性件在第二状态下将所述泄压孔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杯盖,当应用于电热水杯时,电热水杯包括有杯体,杯体内具有盛水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通过杯口与外界连通,杯盖与杯体配合时,开口端进入到容纳腔中,杯盖包覆在杯口外侧,此时,杯口抵靠在弹性件上。
在第一状态下,即电热水杯不加热时,弹性件将杯体的内部空间与泄压孔隔离,电热水杯处于保温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即当用户由于疏忽等原因未进行杯体与杯盖的分离而进行电热水杯的加热时,在加热过程中,内部空间中的水由于加热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被积蓄在内部空间中,随着加热的进行,水蒸气的压力不断升高,当水蒸气达到预设压力时,水蒸气挤压弹性件,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与杯口之间出现缝隙,使得杯体的内部空间与泄压孔连通,高压水蒸汽经泄压孔进入到排气通道中,再经排气通道排放至大气中,从而降实现了泄压操作,进而避免了由于用户疏忽等原因出现合盖烧水时,用户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杯盖,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形变空间,所述弹性能够向所述形变空间发生形变以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变至所述第二状态,从而使所述泄压孔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底面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所述形变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杯口抵接的第二侧面和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2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所述弹性件之间形成所述形变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厚度为1~2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环形圈,所述环形圈连接于所述容纳腔的所述底面,所述杯体与所述杯盖配合时,所述杯口抵靠在所述环形圈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底面上,所述环形圈套设在所述支撑部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盖部和所述内盖部均为塑料件,所述外盖部与所述内盖部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
并且/或者所述支撑部为金属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内盖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盖部的外壁面上的排气槽和/或设置在所述外盖部的内壁面上的排气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热水杯,所述电热水杯包括:
杯体,所述杯体内设有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通过杯口与外界连通;
杯盖,所述杯盖为根据如上所述的杯盖,所述杯盖与所述杯体配合,以将所述杯口封闭;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杯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杯,杯体内具有盛水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通过杯口与外界连通,杯盖与杯体配合时,开口端进入到容纳腔中,杯盖包覆在杯口外侧,此时,杯口抵靠在弹性件上。
在第一状态下,即电热水杯不加热时,弹性件将杯体的内部空间与泄压孔隔离,电热水杯处于保温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即当用户由于疏忽等原因未进行杯体与杯盖的分离而进行电热水杯的加热时,在加热过程中,内部空间中的水由于加热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被积蓄在内部空间中,随着加热的进行,水蒸气的压力不断升高,当水蒸气达到预设压力时,水蒸气挤压弹性件,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与杯口之间出现缝隙,使得杯体的内部空间与泄压孔连通,高压水蒸汽经泄压孔进入到排气通道中,再经排气通道排放至大气中,从而降实现了泄压操作,进而避免了由于用户疏忽等原因出现合盖烧水时,用户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杯盖应用于电热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电热水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杯盖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杯盖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内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杯盖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所示杯盖应用于电热水杯的剖视图(未加热状态);
图9为图8中所示电热水杯的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杯盖应用于电热水杯的剖视图(加热状态);
图11为图10中所示电热水杯的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黑色箭头表示高压蒸汽的流向);
图12为杯盖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杯盖应用于电热水杯的剖视图(未加热状态);
图14为图13中所示电热水杯的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杯盖应用于电热水杯的剖视图(加热状态);
图16为图15中所示电热水杯的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黑色箭头表示高压蒸汽的流向)。
100为杯盖,200为杯体;
11为外盖部,12为内盖部,121为容纳腔,122为第一螺牙,123为泄压孔,124为排气槽,125为卡槽,126为环形槽,13为弹性件,131为凹槽,14 为支撑部,141为卡钩,15为排气通道;
21为内胆,211为杯口,212为第二螺牙,213为内部空间,22为外胆, 23为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杯盖100,包括盖体和弹性件13,盖体包括内盖部12和设置在内盖部12的外侧的外盖部 11,内盖部12内形成有容纳腔121,内盖部12与外盖部11之间形成有排气通道15,内盖部12的侧壁上开设有泄压孔123,排气通道15的一端经由泄压孔 123与容纳腔121连通,排气通道15的另一端与大气连通,盖体用于与电热水杯的杯体200配合,从而将杯体200的杯口211封闭;弹性件13设置在杯口211与容纳腔121的底面之间,弹性件13在第一状态下将泄压孔123与杯体200 的内部空间213隔离,弹性件13在第二状态下将泄压孔123与内部空间213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杯盖100,当应用于电热水杯时,电热水杯包括有杯体 200,杯体200内具有盛水的内部空间213,内部空间213通过杯口211与外界连通,杯盖100与杯体200配合时,开口端进入到容纳腔121中,杯盖100包覆在杯口211外侧,此时,杯口211抵靠在弹性件13上。
如图8、图11或如图14、图16所示,在第一状态下,即电热水杯不加热时,弹性件13将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与泄压孔123隔离,电热水杯处于保温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即当用户由于疏忽等原因未进行杯体200与杯盖100 的分离而进行电热水杯的加热时,在加热过程中,内部空间213中的水由于加热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被积蓄在内部空间213中,随着加热的进行,水蒸气的压力不断升高,当水蒸气达到预设压力时,水蒸气挤压弹性件13,使得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13与杯口211之间出现缝隙,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与泄压孔123连通,高压水蒸汽经泄压孔123进入到排气通道15中,再经排气通道15排放至大气中,从而降实现了泄压操作,进而避免了由于用户疏忽等原因出现合盖烧水时,用户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需要理解的是,当杯体200与杯盖100配合时,杯口211进入到容纳腔121 内,容纳腔121与杯口211的径向外侧配合,从而将杯口211封闭,杯口211 被弹性件13密封,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与位于内盖部12的侧壁上泄压孔123隔离;当杯体200由于加热,储存在内部空间213的水受热产生水蒸气,随着加热的进行,水蒸气的压力逐渐升高,当水蒸气的压力到达预设压力时,高压水蒸汽将弹性件13挤压变形,使得弹性件13与杯口211间出现缝隙,高压蒸汽经该缝隙离开内部空间213,再经过泄压孔123进入到排气通道15,最后经排气通道15进入到外界大气,从而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的压力处于安全范围,进而保证了电热水杯在合盖烧水时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2、图8至图11,或如图2、图13至16所示,杯体 200包括外胆22和内胆21,外胆22设置在内胆21的外侧,外胆22与内胆21 之间形成保温腔,从而使得杯体200形成保温结构,电热水杯的加热装置23设置在在外胆22和内胆21之间,且位于内胆21的底部,杯口211形成于内胆 21上,与杯盖100配合的结构形成于内胆21上。
另外,杯盖100与杯口211的径向外侧的配合方式可以为卡接也可以为螺纹连接,本申请中,杯盖100与杯口211的径向外侧的配合方式为螺纹连接,具体地,在容纳腔12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螺牙122,在杯口211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第二螺牙212,杯口211插入容纳腔121,旋转杯盖100,使得第一螺牙 122与第二螺牙212旋合,从而实现杯盖100与杯体200的连接固定,该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理解的是,弹性件13与底面之间具有形变空间,弹性能够向形变空间发生形变以从第一状态转变至第二状态,从而使泄压孔123与内部空间213 连通。具体地,当杯体200与杯盖100配合时,杯口211进入到容纳腔121内,容纳腔121与杯口211的径向外侧配合,杯盖100包覆在杯口211外侧,此时,杯口211抵靠在弹性件13上,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与位于内盖部12 的侧壁上泄压孔123隔离;当杯体200由于加热,储存在内部空间213的水受热产生水蒸气,随着加热的进行,水蒸气的压力逐渐升高,当水蒸气的压力到达预设压力时,高压水蒸汽将弹性件13挤压变形,弹性件13向形变空间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弹性件13与杯口211间出现缝隙,高压蒸汽经该缝隙离开内部空间213,再经过泄压孔123进入到排气通道15,最后经排气通道15进入到外界大气,从而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的压力处于安全范围,进而保证了电热水杯在合盖烧水时的安全。当内部空间213的压力降低至预设压力以下时,弹性件13恢复弹性形变,即弹性件13离开形变空间恢复到初始状态,再次将杯口211密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至图11,弹性件13朝向底面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凹槽131,凹槽131与底面之间形成形变空间。具体地,凹槽131沿弹性件 13的周向设置,凹槽131为环形结构且与杯口211同心设置,当弹性件13设置在容纳腔121内时,凹槽131朝向容纳腔121的底面,弹性件13与第一侧面相对侧为平面,当杯盖100用于电热水杯时,杯口211端进入到容纳腔1211中,通过旋合固定在容纳腔121内,杯口211抵靠在第一侧面的相对侧,利用该侧面的平面结构实现对杯口211的密封。
当用户用电热水杯进行合盖烧水时,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的水蒸气的压力升高,高温水蒸汽挤压弹性件13,使得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 13发生弹性形变时,弹性件13与杯口211接触的侧面向凹槽131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此时,杯口211与弹性件13之间形成间隙,高温水蒸汽经过该间隙、泄压孔123和排气通道15进入到大气中,从而实现泄压操作,当蒸汽压力降低后,弹性件13恢复弹性形变,间隙消除,再次将杯口211密封。弹性件13自身形成凹槽131,能够使得内部压力升高时,弹性件13具有弹性形变的空间,从而实现弹性件13与杯口211的分离,进而实现了电热水杯在进行合盖烧水时的自动泄压,保证了用户使用电热水杯的安全。
需要理解的是,凹槽1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型、矩形或其它形状,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地,弹性件13与杯口211抵接的第二侧面和凹槽13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2毫米。弹性件13上的凹槽131作为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的形变空间,通过将第二侧面与凹槽13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不大于1.2毫米,在保证弹性件13具有良好的泄压效果的同时,使得密封的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至图16,底面上开设有环形槽126,环形槽126与弹性件13之间形成形变空间。环形槽126与容纳腔121的底面同心设置,当弹性件13设置在容纳腔121内时,弹性件13的位置与环形槽126相对应。当杯盖100用于电热水杯时,杯口211进入到容纳腔121中,通过旋合固定在容纳腔121内,杯口211抵靠在弹性件13上,利用弹性件13实现对杯口 211的密封。
当用户用电热水杯进行合盖烧水时,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的水蒸气的压力升高,高温水蒸汽挤压弹性件13,使得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 13发生弹性形变时,弹性件13与杯口211接触的侧面向环形槽126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此时,杯口211与弹性件13之间形成间隙,高温水蒸汽经过该间隙、泄压孔123和排气通道15进入到大气中,从而实现泄压操作,当蒸汽压力降低后,弹性件13恢复弹性形变,间隙消除,再次将杯口211密封。容纳腔 121的底面形成环形槽126,能够使得内部空间213压力升高时,弹性件13具有弹性形变的空间,从而实现弹性件13与杯口211的分离,进而实现了电热水杯在进行合盖烧水时的自动泄压,保证了用户使用电热水杯的安全。
需要理解的是,环形槽126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型、矩形或其它形状,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地,弹性件13的厚度为1~2毫米。通过设置弹性件13的厚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弹性件13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
具体地理解的是,弹性件13为环形圈,环形圈连接于容纳腔121的底面,杯体200与杯盖100配合时,杯口211抵靠在环形圈上。当杯盖100与杯体200 配合时,杯体200的杯口与设置在容纳腔121内,杯口211的外壁与容纳腔121 的侧壁配合,杯口211抵靠在环形圈上,通过容纳腔121的底面和环形圈实现对杯口211的密封,环形圈的结构简单,密封效果佳,便于拆装清洗,从而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环形圈与容纳腔12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等,当连接方式为粘接时,环形圈与容纳腔121的底面通过胶粘的方式实现连接,粘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强度高,稳定性件,能够有效保证密封的效果;当连接方式为卡接时,通过将环形圈的径向外侧与容纳腔121的侧壁进行卡接实现环形圈的固定,卡接连接的方式便于环形圈与容纳腔121分离,使得拆装清洗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如图3、图5、图7至图16,盖体还包括支撑部14,支撑部14设置于底面上,环形圈套设在支撑部14的外侧。支撑部14设置于容纳腔121的底面的中心位置,支撑部14为向容纳腔121拱起的结构,弹性件13为环形圈且套装在支撑部14的外侧,弹性件13抵靠在底面上。当杯盖100用于加热水杯时,杯口211进入容纳腔121,杯口211与容纳腔121旋合固定,弹性件13 位于杯口211与底面之间,支撑部14经杯口211进入到内部空间213,通过弹性件13和支撑部14的外表面实现对杯口211的密封。
通过设置支撑部14能够有效实现对弹性件13的径向形成支撑,从而保证了弹性件13的位置精度,进而提高密封的效果,弹性件13的外径大于杯口211 的外径能够实现弹性件13对杯口211的有效密封。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弹性件13为硅胶垫片,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3为橡胶垫片或橡胶垫圈等。
具体地,外盖部11和内盖部12均为塑料件,外盖部11与内盖部12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内盖部12和外盖部11分别为塑料件,内盖部12与外盖部 11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超声波焊接的强度高,有效保证了内盖部12与外盖部11连接位置的稳定性,另外,塑料件的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内盖部12和外盖部11一体成型,在此本申请关于一体成型的制造方式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地,如图5、图6至图16,支撑部14为金属件,支撑部14与内盖部 12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支撑部14为金属柱状的壳体,在壳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多个卡钩141,内盖部12的外表面设置有与卡钩141配合的卡槽125,并且卡槽125的数量与位置分别与各卡钩141对应,每一个卡槽125的位置分别对应开设有通孔,各卡槽125分别通过各通孔与容纳腔121连通,支撑部14与内盖部12连接时,分别将各卡钩141对应穿过各通孔后进入到对应的卡槽125 内,从而实现支撑部14的连接固定。由于内盖部12和外盖部11分别为塑料件,当支撑部14为金属件时,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档次,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本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4为塑料件,通过与内盖部12一体成型制造。
具体地,排气通道15包括设置在内盖部12的外壁面上的排气槽124和/ 或设置在外盖部11的内壁面上的排气槽。更具体的是,排气通道15包括有排气槽,该排气槽形成于内盖部12的外壁面上和/或外盖部11的内壁面上。如图 4至图16,本申请中,排气槽124形成于内盖部12的外壁面上,泄压孔123与排气槽124连通设置;外盖部11包覆在内盖部12的外侧,排气槽124与外盖部11的内壁面合围形成排气通道15。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排气通道15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与容纳腔121的开口位于同侧,当杯盖100与杯体200配合且旋合到位时,排气通道15 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一端与杯体200间隔设置,从而能够保证排气通道15畅通,进而保证了电热水杯合盖烧水的安全性。
另外,排气槽124沿内盖部12的高度方向设置,其长度小于或等于内盖部 12的高度,通过该种方式能够缩短排气通道15的长度,使得高压蒸汽能够快速排出,从而提高泄压的效率,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
再者,如图7至图16,排气通道15的数量为多个,各排气通道15沿内盖部12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排气通道15能够提高泄压的速度,从而能够迅速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用户使用的安全。
本申请中,排气通道15沿内盖部12的周向等间隔设置,排气通道15的数量为两个;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排气通道15沿内盖部12的周向为不等间隔设置,排气通道15的数量为大于二的自然数中任一数值。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热水杯,如图1至图16,电热水杯包括:杯体200、杯和加热装置23,杯体200内设有内部空间213,内部空间213 通过杯口211与外界连通;杯盖100为根据如上所述的杯盖100,杯盖100与杯体200配合,以杯口211封闭;加热装置23设置于杯体20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杯,杯体200内具有盛水的内部空间213,内部空间213通过杯口211与外界连通,杯盖100与杯体200配合时,开口端进入到容纳腔121中,杯盖100包覆在杯口211外侧,此时,杯口211抵靠在弹性件13上。
在第一状态下,即电热水杯不加热时,弹性件13将杯体200的内部空间 213与泄压孔123隔离,电热水杯处于保温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即当用户由于疏忽等原因未进行杯体200与杯盖100的分离而进行电热水杯的加热时,在加热过程中,内部空间213中的水由于加热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被积蓄在内部空间213中,加热过程中,水蒸气的压力不断升高,当水蒸气达到预设压力时,水蒸气挤压弹性件13,使得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13与杯口211之间出现缝隙,使得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 与泄压孔123连通,高压水蒸汽经泄压孔123进入到排气通道15中,再经排气通道15排放至大气中,从而降实现了泄压操作,进而避免了由于用户疏忽等原因出现合盖烧水时,用户使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另外,上述电热水杯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内盖部(12)和设置在所述内盖部(12)的外侧的外盖部(11),所述内盖部(12)内形成有容纳腔(121),所述内盖部(12)与所述外盖部(11)之间形成有排气通道(15),所述内盖部(12)的侧壁上开设有泄压孔(123),所述排气通道(15)的一端经由所述泄压孔(123)与所述容纳腔(121)连通,所述排气通道(15)的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盖体用于与电热水杯的杯体(200)配合,从而将所述杯体(200)的杯口(211)封闭;
弹性件(13),所述弹性件(13)设置在所述杯口(211)与所述容纳腔(121)的底面之间,所述弹性件(13)在第一状态下将所述泄压孔(123)与所述杯体(200)的内部空间(213)隔离,所述弹性件(13)在第二状态下将所述泄压孔(123)与所述内部空间(2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形变空间,所述弹性能够向所述形变空间发生形变以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变至所述第二状态,从而使所述泄压孔(123)与所述内部空间(21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朝向所述底面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凹槽(131),所述凹槽(131)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所述形变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与所述杯口(211)抵接的第二侧面和所述凹槽(13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2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上开设有环形槽(126),所述环形槽(126)与所述弹性件(13)之间形成所述形变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的厚度为1~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为环形圈,所述环形圈连接于所述容纳腔(121)的所述底面,所述杯体(200)与所述杯盖(100)配合时,所述杯口(211)抵靠在所述环形圈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支撑部(14),所述支撑部(14)设置于所述底面上,所述环形圈套设在所述支撑部(14)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部(11)和所述内盖部(12)均为塑料件,所述外盖部(11)与所述内盖部(12)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
并且/或者所述支撑部(14)为金属件,所述支撑部(14)与所述内盖部(12)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15)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盖部(12)的外壁面上的排气槽(124)和/或设置在所述外盖部(11)的内壁面上的排气槽。
11.一种电热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水杯包括:
杯体(200),所述杯体(200)内设有内部空间(213),所述内部空间(213)通过杯口(211)与外界连通;
杯盖,所述杯盖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杯盖(100),所述杯盖(100)与所述杯体(200)配合,以将所述杯口(211)封闭;
加热装置(23),所述加热装置(23)设置于所述杯体(200)内。
CN201921293331.3U 2019-08-09 2019-08-09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Active CN211459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3331.3U CN211459801U (zh) 2019-08-09 2019-08-09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3331.3U CN211459801U (zh) 2019-08-09 2019-08-09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59801U true CN211459801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6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3331.3U Active CN211459801U (zh) 2019-08-09 2019-08-09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59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9173A (zh) * 2022-01-07 2022-04-01 协润(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垢型加热容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9173A (zh) * 2022-01-07 2022-04-01 协润(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垢型加热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192797A1 (en) Insulated mug
US20020121104A1 (en) Beverage container holder
CN103705114B (zh) 一种汽车上的车载加热杯
CN211459801U (zh) 杯盖及具有其的电热水杯
US5118927A (en) Precooked food warmer utilizing immersible sword like heat transfer members
US20140103025A1 (en) Seal for use in an electrically heated vessel
US11191392B2 (en) Vacuum sealed lid insert for insulated container
CN100353892C (zh) 一种电热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22638B (zh) 净热杯
AU2020212651B2 (en) A reusable beverage container
CN211212626U (zh) 一种电加热烧水容器的蒸汽泄压装置
CN109222648B (zh) 过滤杯和净热杯
CN217243676U (zh) 一种玻璃烧水杯
CN202589303U (zh) 一种电热水壶的密封结构
CN219438814U (zh) 一种液体电热杯
CN211049096U (zh) 一种电热水杯
CN213097534U (zh) 一种电热水杯盖
KR100686490B1 (ko) 재충전식 부탄가스통
CN219720445U (zh) 一种自泄压容器盖
CN214058496U (zh) 一种带防漏排气功能的瓶盖及加热容器
CN219635880U (zh) 一种带防爆功能的铁磁流体及其承载液的容器
CN213893619U (zh) 容器盖和保温容器
CN208909615U (zh) 胶囊便携杯
CN210913602U (zh) 一种便捷式鼻用吸入器
CN218419281U (zh) 一种具有观赏功能的水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