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54632U - 人脸识别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人脸识别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54632U CN211454632U CN202020418625.0U CN202020418625U CN211454632U CN 211454632 U CN211454632 U CN 211454632U CN 202020418625 U CN202020418625 U CN 202020418625U CN 211454632 U CN211454632 U CN 2114546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era
- light
- light source
- face
- exposure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mage Analysi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人脸识别设备,其中,该设备可以包括:摄像头,用于采集待识别人脸的人脸图像;至少两个补光光源,用于在所述摄像头采集所述人脸图像时进行补光,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位置设置满足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小于所述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曝光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连接;处理器,与所述曝光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向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曝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时启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人脸识别设备。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常使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并且,在进行人脸图像采集时,经常需要采集待识别人脸的多张图像,并基于该多张图像进行检测处理。
现有的人脸识别设备,通常是通过分布在人脸周围的多个摄像头采集该人脸的多张图像,并通过设置在人脸识别设备的一个点光源或面光源作为补光灯,用于在摄像头拍摄时进行补光。这种图像采集方式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至少提供一种人脸识别设备,以降低图像采集的成本。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人脸识别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摄像头,用于采集待识别人脸的人脸图像;
至少两个补光光源,用于在所述摄像头采集所述人脸图像时进行补光,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位置设置满足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小于所述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
曝光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连接;
处理器,与所述曝光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向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曝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时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光光源是点光源,所述摄像头是红外摄像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满足如下条件:当所述补光光源和摄像头启动时,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补光照射区域覆盖所述摄像头对应的人脸图像采集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如下的距离最大值:当所述补光照射区域和人脸图像采集区域各自在人脸检测平面的最大直径投影线由一侧重合时,所述距离最大值根据D、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和所述半功率角确定;所述D是摄像头和补光光源所在的设备平面与人脸检测平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中的其中两个补光光源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存在人脸时,所述处理器向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分时输出多个所述曝光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包括:逻辑或门电路;所述逻辑或门电路包括: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中,每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和一个补光光源,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摄像头,以使所述曝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一个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同时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包括第一补光光源和第二补光光源;所述第一补光光源和/或所述第二补光光源与所示处理器连接后,电连接至所述摄像头,以使所述曝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同时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人脸识别设备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人脸图像的显示屏幕;所述摄像头和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布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的周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人脸识别设备,通过设置多个补光光源,并通过处理器和曝光控制电路控制该多个补光光源分时与摄像头同步曝光,使得摄像头能够采集到不同补光光源由不同投射角度照射下的多张图像,这种通过分时控制多个补光光源启动的方式来采集多张图像,实现方式简单,实施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曝光控制电路的可选结构;
图3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检测距离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距离最大值的确定原理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设备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脸识别设备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人脸识别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设备,该人脸识别设备可以采集待识别人脸的多张图像,以使得后续能够根据该多张图像对所述待识别人脸进行检测。
请参见图1所示,图1示例了一种人脸识别设备的结构。该人脸识别设备可以包括:摄像头11、补光光源12、曝光控制电路13和处理器14。
其中,该人脸识别设备中可以包括一个摄像头11。可选的,该设备中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摄像头,不过一个摄像头11也可以实现本实施例中的图像采集。
补光光源12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例如,该设备中可以包括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补光光源。图1中示例了两个补光光源12。
本实施例中,图像采集尽可能使得被识别人脸的成像所使用的光源绝大部分来自于补光光源的照射。因此,摄像头11可以采用能够滤除大部分环境光的摄像头,例如,可以采用红外摄像头,该红外摄像头的低通滤波器可以滤除大部分环境光。补光光源12可以是红外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补光灯,红外LED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近红外发光器件,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指向性好等一系列优点。通过红外LED补光,可将被识别人脸显著照亮,并且配合摄像头11滤除环境光,使得被识别人脸的成像所使用的光源绝大部分来自于补光光源的照射。此外,为了使得被识别人脸体验更好,红外LED可以采用波长940nm的补光灯。
在一个例子中,补光光源12可以采用点光源。点光源可以由一个投射角度来照射被识别人脸,进而结合该投射角度以及3D活体人脸的凹凸立体形状,可以使得被识别人脸的脸部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亮度。当不同的点光源由不同的投射角度照射被识别人脸时,人脸部成像的亮度分布不一致。而人脸的平面照片、弯曲照片等不会形成这种跟3D活体人脸的凹凸立体形状相关的亮度分布,因此,由不同的点光源作为补光光源时,采集的多张图像能够有助于根据上述原理对被识别人脸进行活体检测。
请继续参见图1,该人脸识别设备中的曝光控制电路13可以分别与摄像头11、至少两个补光光源12和处理器14相连接。
其中,处理器14可以用于向曝光控制电路13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比如,处理器14可以在时刻t1输出一个曝光控制信号S1,在时刻t2输出另一个曝光控制信号S2,以此类推。
而曝光控制电路13可以根据上述处理器14发送的曝光控制信号,控制各个补光光源12分时启动,并且,摄像头11可以在分时启动的不同补光光源的补光照射下同步进行人脸图像的采集。
例如,曝光控制电路13接收到曝光控制信号S1时,该曝光控制信号S1可以输出至其中一个补光光源12,使得该补光光源12开启补光,同时,曝光控制电路13还会控制摄像头11同步启动曝光,使得补光光源12和摄像头11的曝光时刻同步。这样,摄像头11采集到的图像是对该补光光源12照射的人脸成像。又例如,当曝光控制电路13接收到另一个曝光控制信号S2时,该曝光控制信号S2可以输出至另一个补光光源12,同理会控制该另一个补光光源12和摄像头11同步曝光,摄像头11采集到该另一个补光光源12照射下的人脸。
在一个例子中,在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中,分时启动的不同补光光源的数量可以不做限制。示例性的,与处理器连接的第一补光光源和第二补光光源(这两个补光光源例如可以是设置距离非常相近的两个光源,几乎可以相当于同一照射角度)可以在时刻t1均接收到处理器发送的曝光控制信号,并同时启动补光。与补光光源电连接的摄像头11可以同步采集到由第一补光光源和第二补光光源补光下的人脸图像。所述的电连接可以是通过曝光控制电路连接,并且曝光控制电路可以将补光光源接收到的曝光控制信号同步传输至摄像头,使得摄像头与补光光源同步启动。处理器还可以在时刻t2向第三补光光源和第四补光光源(该两个光源可以相距较近,并且与上述的第一/第二补光光源相近较远,以形成较大的补光角度差异)同步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使得第三补光光源和第四补光光源同步启动补光,同理如上述,摄像头也可以同步启动采集第三补光光源和第四补光光源补光下的人脸图像。
不论每次补光时的光源数量是一个或多个,分时启动的不同补光光源下采集的不同人脸图像,能够形成不同的图像差异,这种图像差异可以是由于不同补光光源的补光角度不同造成的图像亮度差异。这种具有图像差异的不同人脸图像可以用于后续的人脸识别检测,具体的人脸识别方法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如下举例说明该人脸识别设备的图像采集过程:
首先,初始状态时,可以将各个补光光源12全部开启,即各个补光光源12都启动照射,这样可以使得补光均匀,不会有阴影,并且补光效果较好,即使待识别人脸距离较远也可以使得图像质量较好。在各个补光光源12全部开启的情况下,摄像头11开始采集图像。并且,摄像头11采集到的图像可以传输至处理器14,以供处理器14进行人脸检测和追踪。当然,上述的初始打开全部补光光源只是示例,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
接着,一旦处理器14检测到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中存在符合要求的人脸,可以先进行人脸识别和比对,比如,识别该人脸是否是已注册人脸库中的人脸。若人脸身份验证通过,可以进一步进行活体检测,是否是真人。当然,这只是一种示例性的处理步骤,实际实施中不局限于此,比如也可以先进行活体检测再进行人脸身份验证。
然后,在进行活体检测之前,可以先采集检测所需要的多个人脸图像。其中,处理器14可以向曝光控制电路13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该多个曝光控制信号分别用于启动不同的补光光源12。曝光控制电路13根据该多个曝光控制信号,依次分别控制各个补光光源12开启和关闭,并且,控制摄像头11也与各个补光光源12同时启动,摄像头11的曝光时间与补光光源12的启动同步,从而使得摄像头11采集获取到不同补光光源12照射下的人脸图像。
最后,处理器14可以接收摄像头11采集的上述多张图像,并根据该多张图像进行活体检测。本实施例不限制进行活体检测的具体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判断该多张图像中的人脸不同部位的亮度分布特点,来确定是否是真人。
本实施例的人脸识别设备,通过在摄像头周边设置多个补光光源,并通过曝光控制电路控制该多个补光光源分时与摄像头同步曝光,使得摄像头能够采集到不同补光光源照射下的多张图像,该多张图像是由不同补光光源由不同投射角度照射下的人脸图像。由于该人脸识别设备是采用分时启动不同补光光源的方式采集不同角度补光时的多张图像,使得摄像头的数量设置就可以比较灵活,比如可以只采用一个摄像头和多个补光光源,辅以简单的分时同步控制,就能够实现多张图像的采集,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多个摄像头采集多张图像,降低了设备成本。
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示例了曝光控制电路13的一种可选的电路结构。请参见图2所示,该图2以人脸识别设备设置两个补光光源为例。并且,摄像头11以红外摄像头为例,补光光源12以红外LED为例,包括红外LED121和红外LED122。
该曝光控制电路13中包括:逻辑或门电路。逻辑或门电路是具有逻辑功能的逻辑电路(logical circuit),也称门电路,利用门电路可以组成所需的各种逻辑功能电路。本实施例的逻辑或门电路包括两个输入端,分别是连接红外LED121的输入端131、以及连接红外LED122的输入端132(由图2可以看到,从处理器中输出的曝光控制信号可以同时输入到补光光源和逻辑或门电路的输入端,所以,处理器的输入端、补光光源以及逻辑或门电路的输入端都是相连通的)。该逻辑或门电路还包括一个输出端133,该输出端133连接摄像头。可以理解的是,当人脸识别设备中设置的补光光源的数量多于两个时,则可以使用多输入的逻辑或门电路,并将该逻辑或门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各个补光光源。
请继续参见图2,利用上述的逻辑或门电路进行分时同步控制的过程如下:
例如,当处理器14检测到摄像头11拍摄到的图像中存在人脸时,可以开始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
示例性的,在时刻t1,处理器14可以向输入端131输出一个曝光控制信号,该信号可以控制红外LED121启动照射,同时,逻辑或门电路的输出端133也会输出该曝光控制信号,同步控制摄像头11启动。摄像头11采集到红外LED121照射下的人脸图像。
在时刻t2,处理器14可以向输入端132输出一个曝光控制信号,该信号可以控制红外LED122启动照射,同时,逻辑或门电路的输出端133也会输出该曝光控制信号,同步控制摄像头11启动。摄像头11采集到红外LED122照射下的人脸图像。
如下示例几种至少两个补光光源12在摄像头11的周边设置时的布局方案:
在一个例子中,由于摄像头11和补光光源12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摄像头11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的角度应小于补光光源12的半功率角的角度θ。例如,红外摄像头的FOV角度为70°,红外LED的半功率角θ为90°。又例如,红外LED的半功率角θ为120度,红外摄像头的FOV为70°。
这主要是考虑到,补光光源12的半功率角的角度θ大于摄像头11的FOV的角度时,才能使得补光光源12的照射范围较大,能够完全覆盖摄像头11的拍摄范围,为摄像头11的采集拍摄提供较好的光源照射条件,避免影响摄像头11的成像质量。
如果将补光光源在人脸识别设备上的自身位置以半功率角照射时,在人脸检测平面的补光照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该人脸检测平面是所述待识别人脸的所在平面(可以参见后续的图4所示),将摄像头在人脸识别设备上的自身位置以FOV成像照射时在人脸检测平面形成的人脸图像采集区域称为第二区域,那么,任一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可以满足:上述第一区域覆盖第二区域。也就是说,任一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不论距离远近,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为摄像头11的采集拍摄提供较好的光源照射条件,保证较好的摄像头11的成像质量。
为了方便确定该任一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应处于何种范围,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确定该直线连接距离对应的距离最大值,该直线连接距离只要位于所述距离最大值的范围内均可:
当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各自在人脸检测平面的最大直径投影线由一侧重合时,所述距离最大值根据D、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和所述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依据几何关系确定;所述D是摄像头和补光光源所在的设备平面与人脸检测平面之间的距离。
如下结合图3和图4的示例来说明上述距离最大值的确定:请参见图3的示例,人脸识别设备31可以安装在墙体上(当然,也可以是放置在桌子上等方式),一个待进行人脸识别的人体32站在该人脸识别设备31的前方,等待进行人脸识别。通常人体与人脸识别设备之间都会存在一个人脸检测距离,该人脸检测距离即待识别的人体32与人脸识别设备之间的距离。
如下说明根据该人脸检测距离,来确定人脸识别设备上的摄像头与补光光源之间的距离及其参数的设置。
请继续参见图4,图4是对应图3的原理示意图。摄像头11和补光光源12在同一个设备平面P1,待检测的人脸所在的平面可以称为人脸检测平面P2,该设备平面P1与人脸检测平面P2之间的距离可以称为人脸检测距离D。
以摄像头11是红外摄像头,补光光源12是红外LED为例,该红外LED与红外摄像头之间的间距d与人脸检测距离D,满足以下关系:
其中,所述D是摄像头和补光光源所在的设备平面与人脸检测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FOV是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θ是所述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
如图4所示,补光光源以半功率角照射时,在人脸检测平面P2上显示的第一投射线S1就是第一区域在人脸检测平面的最大直径投射线;摄像头以FOV照射时在P2上显示的第二投射线S2就是第二区域在人脸检测平面的最大直径投射线。这两条投射线可以在一侧重合,比如,可以在图4中所示的重合点一侧对齐,然后就可以根据D、FOV和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θ依据公式(1)所示的几何关系确定距离最大值,该距离最大值即图4中所示的d。
如上述公式(1),这是根据几何关系计算出来的红外LED与红外摄像头之间的间距d。例如,假设红外摄像头的FOV为70°,红外补光灯的半功率角是90°,人脸检测距离D是30cm,根据上述公式(1)可以计算得到,红外LED与红外摄像头之间的间距d是9cm。
如图4所示,如果红外摄像头和红外补光灯之间的距离再加大,大于上述的9cm,那么红外LED的照射范围将不能完全覆盖红外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可能会影响到红外摄像头的图像拍摄。而如果红外摄像头和红外补光灯之间的距离减小,比如减小为7cm,红外LED的照射范围仍然能够完全覆盖红外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因此,上述公式(1)计算得到的红外LED与红外摄像头之间的间距可以作为是红外摄像头和红外补光灯之间的距离最大值。
也就是说,对于某个特定参数的摄像头和补光光源(例如,FOV为70°的红外摄像头,半功率角是90°的红外补光灯),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最大值。将摄像头与补光光源之间的间距保持在该距离最大值的范围内,能够更好的保证摄像头的成像质量,保证为摄像头拍摄提供更好的光源条件。
此外,人脸识别设备中,至少两个补光光源中的其中两个补光光源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这里所述的“两个补光光源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指的是不同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提供补光的补光光源之间相距尽量远一些。比如,第一人脸图像是由摄像头在补光光源G1补光下采集的,第二人脸图像是由摄像头在补光光源G2补光下采集的,那么补光光源G1和G2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即两者之间可以不要太近,以形成较大的补光照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形成第一人脸图像和第二人脸图像之间的较大的图像差异,从而方便后续人脸识别检测结果更准确。
例如,请参见图5,该图5是一个具有4颗红外LED(红外LED1至红外LED4)的人脸识别一体机(例如,该一体机可以是一个考勤面板机)。其中,该人脸识别一体机可以包括显示屏幕,该显示屏幕能够显示采集的人脸图像;摄像头和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布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的周边,例如,红外摄像头和四个红外LED分布设置在显示屏幕周边。其中,红外摄像头的FOV为70°,红外LED的半功率角是90°,红外LED1和红外LED2与红外摄像头的间距是70mm,红外LED3和红外LED4与红外摄像头的间距是89.6mm,均在距离最大值90mm的范围内。红外LED1和红外LED3可以间距56mm,不会太近。
此外,图5示例的是人脸识别设备是考勤面板机等人脸识别一体机上的摄像头和补光光源的布局方案,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人脸上识别设备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设备,例如,还可以是独立摄像头,独立摄像头可以没有屏幕。
请参见图6所示,图6示例了一个独立摄像头中的摄像头和补光光源的布局方案。该例子中的红外摄像头的FOV为70°,红外LED的半功率角是90°。该独立摄像头中可以设置一个红外摄像头和两个红外LED的补光灯(例如,包括红外LED1和红外LED2),其中,红外摄像头居中放置,两个红外LED的补光灯与该红外摄像头在一条直线上,并分布在红外摄像头的两边,并且红外LED的补光灯与红外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均为距离最大值90mm。
可选的,图5中所示的考勤面板机也可以设置与图6类似的两个红外LED补光灯的布局,同样将两个红外LED补光灯分别设置在考勤面板机的两个相对侧面的中间。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制红外LED补光灯的数量,至少两个即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假设人脸检测距离增大,比如有些人脸识别的场景属于远距离人脸检测应用,人脸检测距离通常会超过1米。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式(1)的几何关系,当人脸检测距离D增大时,假设FOV和θ不变,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最大值d可以增加,那么就可以将人脸识别设备上的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设置的更远一些。
也就是说,这种远距离人脸识别的场景,可以将人脸识别的屏幕面板设置的大一些,加大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而且,在远距离人脸识别的场景中,增加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加大不同投射角度的成像差异,提高后续人脸检测的准确性。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人脸检测距离D不变,当仍然期望增加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来加大不同投射角度的成像差异时,比如在根据不同投射角度的成像图像之间的亮度分布差异来检测时,成像差异的加大有助于提高人脸检测的准确性,那么此时,就可以辅助以加大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θ与摄像头的FOV之间的差异,来使得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最大值进一步增大,比如,可以增加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θ。
例如,可以参见图7所示,这可以是一种远距离人脸识别的大型门禁机的场景。可以设置红外LED的半功率角是120度,红外摄像头的FOV是70°,人脸检测距离D是1米,此时摄像头与红外LED的直线连接距离的距离最大值可以达到300mm。
由上述可知,该人脸识别设备可以应用于多种距离场合的人脸检测,并且,在不同的距离场合下可以灵活设置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相距,比如,人脸检测距离较大时可以相应加大补光光源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以加大图像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人脸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摄像头,用于采集待识别人脸的人脸图像;
至少两个补光光源,用于在所述摄像头采集所述人脸图像时进行补光,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位置设置满足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小于所述补光光源的半功率角;
曝光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连接;
处理器,与所述曝光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向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曝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时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光光源是点光源,所述摄像头是红外摄像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满足如下条件:
当所述补光光源和摄像头启动时,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补光照射区域覆盖所述摄像头对应的人脸图像采集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任一所述补光光源与所述摄像头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小于或等于如下的距离最大值:
当所述补光照射区域和人脸图像采集区域各自在人脸检测平面的最大直径投影线由一侧重合时,所述距离最大值根据D、所述摄像头的视场角FOV和所述半功率角确定;所述D是摄像头和补光光源所在的设备平面与人脸检测平面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中的其中两个补光光源之间的直线连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中存在人脸时,向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分时输出多个曝光控制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曝光控制电路,包括:逻辑或门电路;
所述逻辑或门电路包括: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中,每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和一个补光光源,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摄像头,以使所述曝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一个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同时启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包括第一补光光源和第二补光光源;
所述第一补光光源和/或所述第二补光光源与所示处理器连接后,电连接至所述摄像头,以使所述曝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补光光源和所述摄像头同时启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设备还包括:
用于显示所述人脸图像的显示屏幕;
所述摄像头和至少两个补光光源,分布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的周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18625.0U CN211454632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人脸识别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18625.0U CN211454632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人脸识别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54632U true CN211454632U (zh) | 2020-09-08 |
Family
ID=72319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18625.0U Active CN211454632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人脸识别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5463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84377A1 (zh) * | 2021-07-16 | 2023-01-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5294676B (zh) * | 2022-07-08 | 2024-03-19 | 重庆甲智甲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脸识别开锁方法及人脸识别开锁装置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20418625.0U patent/CN2114546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84377A1 (zh) * | 2021-07-16 | 2023-01-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5294676B (zh) * | 2022-07-08 | 2024-03-19 | 重庆甲智甲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脸识别开锁方法及人脸识别开锁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603157B1 (e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US9508017B2 (en) | Device for capturing image of iris and user recognition device applying same in order to control access | |
CN211454632U (zh) | 人脸识别设备 | |
US20050111705A1 (en) | Passive stereo sensing for 3D facial shape biometrics | |
EP2748797B1 (en) | Object distance determination from image | |
US10916025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models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 |
JPH02138673A (ja) | 瞳孔画像撮影装置 | |
KR20000061065A (ko) | 홍채인식 시스템의 위조 판별방법 | |
CN109902604B (zh) | 一种基于飞腾平台的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系统及其方法 | |
JP2000083930A (ja) | アイリスを用いた個人識別装置 | |
CN103839054A (zh) | 一种支持虹膜识别的多功能移动智能终端传感器 | |
CN104778445B (zh) | 基于手指静脉立体特征的活体识别装置及方法 | |
CN108388858B (zh) | 虹膜防伪方法与装置 | |
CN106469292A (zh) | 车牌识别控制系统及其识别控制方法 | |
CN103543575A (zh) | 图像获取装置与其光源辅助拍摄方法 | |
CN108324247A (zh) | 一种指定位置皮肤皱纹评估方法及系统 | |
CN109409249A (zh) |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213844156U (zh) | 生物特征采集识别系统和终端设备 | |
CN104091165B (zh) | 自适应式双虹膜和面部图像检录识别机 | |
CN116507000A (zh) | 灯具及其调光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214202417U (zh) | 检测设备 | |
CN110245618B (zh) | 3d识别装置及方法 | |
JP3342810B2 (ja) | 虹彩画像取得装置 | |
CN205721623U (zh) | 智能交互系统 | |
CN107392081A (zh) | 人像辨识摄影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