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49108U -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49108U
CN211449108U CN201921666807.3U CN201921666807U CN211449108U CN 211449108 U CN211449108 U CN 211449108U CN 201921666807 U CN201921666807 U CN 201921666807U CN 211449108 U CN211449108 U CN 211449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upport
main body
radiating
servo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668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俊
伍昭宾
李卫平
田天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isa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Leadsh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isa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Lead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isa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Leadsh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isa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6680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49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49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49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通过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散热器上设置用于产生风流的风流生成器,风流生成器包括风扇和用于承载风扇的承载支架,从而将风扇可靠性的通过承载支架固定在散热器上,通过风流生成器产生的风流将散热器吸收的热量快速散出,优化了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散热效果,使得散热效率大大的提高。

Description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机驱动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背景技术
电机驱动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生产中的产品,例如应用于3C自动化、单轴机械手、物流等多种自动化控制行业。目前,电机驱动器的种类繁多,例如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这里以伺服电机驱动器为例应用相关设计及技术。
伺服电机驱动器的结构设计还与驱动器产品整体的散热效果强相关。伺服驱动器内部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将导致伺服电机驱动器内部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出现损坏、伺服电机驱动器无法正常工作,使用时长大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所以如何通过结构设计解决伺服器的散热问题也是各设计单位追求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解决如何提升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散热效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风流生成器,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主控电路板,固定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主体,在所述散热主体正面上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所述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上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主体正面及背面、且尺寸与风流生成器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
所述风流生成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承载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上的风扇,所述承载支架包括底部支撑主体,所述底部支撑主体包括竖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容纳所述风扇下端的容纳槽,所述底部支撑主体还包括至少一根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上的支撑筋,所述风扇下端的底部抵靠在所述支撑筋上;
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分别自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左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风扇的宽度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底部支撑主体具有一根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上的支撑筋,且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的中间区域。
可选地,所述支撑筋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垂直。
可选地,所述左限位板上设置有布线凹槽,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上的风扇的导线通过所述布线凹槽向外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支撑筋、左限位板及右限位板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弹性紧固件,所述承载支架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外侧面上的所述弹性紧固件分别受所述安装槽左、右两侧的侧壁挤压产生形变从而产生预紧力。
可选地,所述左限位板上的弹性紧固件所在位置与所述右限位板上的弹性紧固件所在位置相对称。
可选地,所述弹性紧固件为凸出设置的弹性耳片。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风扇下端的风扇固定件。
可选地,所述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在所述风扇下端插入所述容纳槽时,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分别滑入所述风扇下端左、右两侧对应位置设置的定位孔内;
或,
所述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所述风扇下端左、右两侧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凸起,在所述风扇下端插入所述容纳槽时,位于风扇下端左、右两侧的固定凸起分别滑入所述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控电路板,固定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的散热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伺服电机驱动器;
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主体,在所述散热主体正面上纵向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相邻散热齿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上还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主体正面及背面、且尺寸与所述风流生成器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所述风流生成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风流生成器产生的风流将所述散热主体及散热齿片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吸收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风道散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设备,所述自动化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与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连接的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用于控制所述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该自动化设备所使用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主控电路板,固定于主控电路板上的散热器;散热器上设有安装槽,用于容置风流生成器;风流生成器包括设置于安装槽内的承载支架,以及设置于承载支架上的风扇,承载支架包括底部支撑主体,底部支撑主体包括竖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容纳风扇下端的容纳槽,底部支撑主体还包括至少一根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上的支撑筋,风扇下端的底部抵靠在支撑筋上;承载支架还包括分别自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左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之间的间距与风扇的宽度相适配;从而将风扇可靠性的通过承载支架固定在散热器上,通过风流生成器产生的风流将散热器吸收的热量快速散出,优化了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散热效果,使得散热效率大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拆除壳体后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流生成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流生成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右视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中,1为壳体,2为散热器,3为主控电路板,4为风流生成器,5为第一制动电阻,20为安装槽,21为散热齿片,210为挡流柱,211为上限位凸起,212为下限位凸起,22为左侧侧壁,23为右侧侧壁,220为走线槽,222为散热凸起,223为上安装台阶,226为下安装台阶,A为散热主体上端,B为散热主体下端,C为散热主体正面,221为第一挡风板,231为第二挡风板,232为第一制动电阻的容置槽,232为上固定通孔,233为下固定通孔,213为J型的缺口,11为壳体的背面,12为壳体的上端盖,13为壳体的下端盖,14为壳体的正面,15为接地螺钉,16为显示单元,110为散热栅格,111为复位开关操作通孔,112为卡扣结构,121为壳体的上端盖的凹口,224为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25为上侧面安装引导台阶,41为风扇,42为承载支架,411为定位孔,421为左限位板,422为右限位板,423为弹性紧固件,424为第一支撑板,425为第二支撑板,426为布线凹槽426,427为固定凸起,428为支撑筋,429为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中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诠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通过对伺服电机驱动器的结构和外形的改变,且通过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将热流向中间进行汇聚散热,保证了伺服电机驱动器整体外观的美观性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尽可能避免温度过高从而出现损坏、伺服电机驱动器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可提升驱动器连续工作时长。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所示例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做便于理解的示例性说明。
请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壳体1,与壳体1配合形成封闭空间的散热器2,设置于该封闭空间内的主控电路板3;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包括风流生成器4,其中,散热器2包括散热主体,在散热主体正面C(相应的,散热主体上与该散热主体正面C相对的另一面为散热主体背面D)上纵向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21,相邻散热齿片21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风道;散热齿片21与散热主体上还设有贯穿散热主体正面C及背面、且尺寸与风流生成器4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20,风流生成器4安装于安装槽20内,风流生成器4可用于产生风流,将散热主体及散热齿片21从主控电路板3上吸收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散出。
请参见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流生成器4包括设置于安装槽20内的承载支架42,以及设置于承载支架42上的风扇41,承载支架42包括底部支撑主体,底部支撑主体包括竖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容纳风扇41下端的容纳槽429,底部支撑主体还包括至少一根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底部上的支撑筋428,风扇41下端的底部抵靠在支撑筋428上;由于底部支撑主体采用容纳槽429结构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散热空间。承载支架42还包括分别自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的左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之间的间距与风扇41的宽度相适配,从而可将风扇41牢固的固定在承载支架42上,提升风流生成器4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筋428具体的数量可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底部支撑主体具有一根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底部上的支撑筋428,且支撑筋428位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底部的中间区域,从而可以使得风扇41的承载力均匀分布,因此可进一步提升风扇41固定的可靠性。当然,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底部支撑主体也可设置两根或三根以上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底部的支撑筋428。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428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垂直;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支撑筋428与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也可垂直,具体角度可根据具体需求灵活设定。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为了便于风扇41的走线,保证风扇41固定的可靠性,在左限位板421上设置有布线凹槽426,设置于承载支架42上的风扇41的导线通过布线凹槽426向外延伸。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布线凹槽426根据需求也可设置在右限位板422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承载支架的第一支撑板424、第二支撑板425、支撑筋428、左限位板421及右限位板422可一体成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承载支架的一体性和牢固程度,以及简化承载支架的结构,降低承载支架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风扇固定的稳固程度,避免风扇工作过程中松动,第一支撑板424和第二支撑板425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板的内侧面还可设置用于固定风扇41下端的风扇固定件,以将风扇41进一步与承载支架42固定连接。例如,一种示例中,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428,在风扇41下端插入容纳槽429时,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分别滑入风扇41下端左、右两侧对应位置设置的定位孔411内。又例如,在另一示例中。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411,风扇41下端左、右两侧与定位孔4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凸起428,在风扇41下端插入容纳槽时,位于风扇41下端左、右两侧的固定凸起428分别滑入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411内。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固定凸起428和定位孔411在风扇41和承载直接42上具体设置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具体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风流生成器4在安装槽20内固定的稳定性,避免风扇工作过程中产生松动,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弹性紧固件423,承载支架42插入安装槽内时,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外侧面上的弹性紧固件423分别受安装槽左、右两侧的侧壁挤压产生形变从而产生预紧力,从而使得风流生成器4稳固的固定在安装槽20内,提升驱动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左限位板421和右限位板422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弹性紧固件423的个数和具体位置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左限位板421上的弹性紧固件423所在位置与右限位板422上的弹性紧固件424所在位置相对称,从而使得承载支架42在插入安装槽20内时,承载支架42两侧受到对称的预紧力,可进一步提升风流生成器4在安装槽20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弹性紧固件423可以为凸出设置的弹性耳片,也可为其他任意通过弹性件能产生预紧力的其他器件,例如弹簧或其他弹性材料制得的弹性件。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对散热器2的结构进行示例说明,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散热器2包括散热主体,在散热主体正面C上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21,其中若干散热齿片在散热主体正面C整体呈纵向设置,且各散热齿片21之间可以平行,也可根据需求设置为非平行。纵向设置可以采用竖向设置,可以采用纵向倾斜设置等,具体也可根据需求灵活设定。且应当理解的是,至少一个散热齿片21可与散热主体一体成型,也可采用非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于散热主体上。且各散热齿片2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部分设置为相等,部分设置为不等。本实施例中散热主体和散热齿片21可采用散热性能较好的各种固体材质,例如可采用但不限于各种散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质。
散热主体除了包括若干散热齿片21之外,还包括左侧侧壁22和右侧侧壁23,散热齿片21与散热主体上设有贯穿散热主体正面C及背面、且尺寸与风流生成器4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20,该安装槽20用于安装风流生成器4,在风流生成器4工作时,产生从散热主体下端B流向散热主体上端A的风流,从而加速将散热主体及散热齿片21从主控电路板3上吸收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散出,从而大大提升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0在散热主体正面C上具体设置的位置区域可以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安装槽20设置于靠近散热主体上端的区域,当然也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灵活的设置于其他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0左、右两侧的侧壁分别由位于散热主体正面C上最左侧和最右侧的散热齿片21构成,且最左侧的散热齿片21与散热主体的左侧壁22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第一挡风板221,最右侧的散热齿片21与散热主体的右侧壁23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第二挡风板231;且通过第一挡风板221和第二挡风231板将热流向安装槽中间进行汇聚散热,由于中间区域的热流流动速度相对最快和集中,因此可保证伺服电机驱动器整体外观的美观性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尽可能避免温度过高从而出现损坏、伺服电机驱动器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可提升驱动器连续工作时长。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221和第二挡风板231分别位于与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相对应的区域,以分别阻挡将来自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的风流,使得阻挡后的风流流向位于安装槽内的风流生成器;其中第一散热风道为散热主体下端最左侧壁22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的左侧壁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为散热主体下端最右侧壁23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的右侧壁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散热风道。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为了提升走线的便捷性和合理性,散热主体的左侧壁22上还设有与安装槽相通的走线槽220,容置于安装槽20内的风流生成器的导线通过走线槽220走线,并与主控电路板3上的风流生成器4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便于风流生成器4的导线便利、可靠的与主控电路板3上的控制电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后端为开口(也即壳体1不具备后端端盖),请参见图2所示,在安装时,散热器2的插入壳体1内,壳体1的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分别扣合在散热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在安装到位后,散热主体的右侧壁23将壳体1后端的开口封闭,从而散热器2与壳体1配合形成密闭空间,主控电路板3则设置在该密闭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散热器2可固定在主控电路板3上,且可选地,散热器2可直接固定在主动电路板3设置的产生热源的各电路或元器件上,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且可选地,散热主体背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可直接或间接与主动电路板3上产生热源的至少一个电路或元器件接触,以进一步提升导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壳体1与散热器2之间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固定连接。例如,一种连接方式可为图1至图11所示的卡扣结构112实现连接,其中一种示例中可在壳体1的背面11右侧设置有卡扣槽,在散热主体右侧侧壁23上设置卡扣,通过该卡扣可卡扣槽配合实现壳体与散热器的连接;当然,也可在壳体1的背面11右侧设置卡扣,在散热主体右侧侧壁23上设置卡口槽,通过该卡扣可卡扣槽配合实现壳体与散热器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为了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的准确性,提升良品率。请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散热主体背面上端边缘设置有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24,在散热主体背面下端边缘分置有下背面安装引导台阶(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和位置可与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24相对应)。安装时,散热主体的左侧通过壳体1后端的开口插入壳体1内,且壳体1的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扣合在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24和下背面安装引导台阶上,并分别沿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24和下背面安装引导台阶向右滑动到位后,通过散热主体的右侧壁23将壳体后端的开口封闭,壳体的背面11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覆盖散热齿片。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的准确性,提升良品率。请参见图2所示,散热主体的左侧侧壁之外侧面的上端的边缘设置有上侧面安装引导台阶25,在散热主体的左侧侧壁之外侧面的下端的边缘设置有下侧面安装引导台阶(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和位置可与上侧面安装引导台阶25相对应);安装时,壳体的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沿上背面安装引导台阶25和下背面安装引导台阶向右滑动过程中,上侧面安装引导台阶25和下侧面安装引导台阶逐渐滑入壳体内。可见通过上述示例的引导台阶的设置,可以提升装配效率和准确率。且应当理解的是,上述4种示例的引导台阶结构可以灵活的选择设定,例如可以仅设置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也可如图2所示4种都设置。
请参见图2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上分别设有供散热齿片21的上端A和下端B露出的上开口和下开口,散热齿片的上端A和下端B分别通过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上设置的上开口和下开口裸露在外。
请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端盖12上的上开口的左端与壳体1的右侧面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向左侧内凹的凹口121,散热主体的左侧面上端设有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凹口相匹配,以将凹口121封闭的散热凸起222,从而可提升散热主体的散热面积,进而提升端面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性,散热齿片21的上端和下端裸露在外的区域分别设有上限位凸起211和下限位凸起212,安装时,壳体1的背面右端卡合于上限位凸起211和下限位凸起212之间并向右侧滑动,从而使得上限位凸起211和下限位凸起212配合起到安装引导作用。本实施例中,可称扇热翅片21的上限位凸起211和下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部分为散热齿片主体。
请参见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齿片21的上端和下端裸露在外的区域设置有缺口,各散热齿片上端和下端的缺口对应的空间分别组合成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散热主体右侧侧壁23上与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相对应的区域分别设置有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在固定时,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分别穿过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进入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内,从而将伺服电机驱动器固定在对应的安装台或设备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可以设置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的形状不同,以在装配过程中根据不同形状的固定通孔直接区分出上端和下端,从而避免安装过程中上端和下端安装反,也即通过将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的形状设置为不同达到防反效果。例如,上固定通孔232可为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下固定通孔233可为横截面为U形的通孔。当然,也可设置上固定通孔232为横截面为U形的通孔,下固定通孔233可为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应当理解的是,具体的通孔形状也可灵活设定,例如可设置其中一个固定通孔为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另一个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通孔等。
本实施例中,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中的至少一个的尺寸满足以下规则: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逐渐增大,或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相同。例如,请参见图11所示,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的尺寸都为: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逐渐增大,通过形状尺寸的变化既能起到安装引导方向的作用,又能起到提供足够充分的安装空间的作用,可进一步提升安装效率。又例如,在另一示例中,可设置为上安装引导槽的尺寸为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逐渐增大,下安装引导槽的尺寸为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相同。或者设置下安装引导槽的尺寸为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逐渐增大,上安装引导槽的尺寸为自引导槽的左端到右端的尺寸相同等,具体可根据需求灵活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齿片21的上端和下端裸露在外的区域设置的缺口形状可以相同,也可根据需求设置为不同,且具体的形状也可根据需求灵活设定。例如,可设置缺口为整体呈J型的缺口型的缺口,此时上安装引导槽和下安装引导槽为截面为J型的引导槽。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缺口也可为整体呈L型的缺口型的缺口或其他形状的缺口。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驱动器的固定精度和效率,散热主体的左侧侧壁2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高度与上固定通孔和下固定通孔分别对应的上安装台阶223和下安装台阶226,上安装台阶223和下安装台阶226的位置和高度分别与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的位置和高度向适配,从而使得安装过程中,在安装过程中,可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分别搭靠在上安装台阶223和下安装台阶226上,以分别实现与上固定通孔232和下固定通孔233的对准,且便于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进入。本实施例中,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可都为固定螺钉。也可其中一个采用固定螺钉,另一个采用其他类型的固定件。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请参见图1至图11所示,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上端盖和下端盖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用于供热量向外散发的散热栅格110,该散热栅格110由若干贯穿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上端盖和下端盖的通孔或通槽构成,从而便于热量快速的从散热栅格110区域散出,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制动控制的便利性和灵活性,请参见图2至图10所示,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包括第一制动电阻5,主控电路板3上还设置有驱动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例如微处理器)以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制动电路;散热主体的右侧壁23的外侧面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制动电阻5的容置槽232,第一制动电阻5固定于容置槽232内,并与制动电路连接。也即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制动电阻5,可以在伺服电机驱动器运行过程中出现转速过高的情况下,很方便的更换制动电阻,即只需从驱动器的后端端面上拆掉已配置的第一制动电阻5,重新接入更大功率的第一制动电阻5即可,同时也节省了壳体空间,更好的达到了降低电机转速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可包括电阻固定件,第一制动电阻5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孔,容置槽232底部与固定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接孔,电阻固定件穿过第一制动电阻5的固定孔并固定于容置槽232底部的连接孔内,将第一制动电阻5固定于容置槽232内。可选的,电阻固定件可为螺钉,将螺钉旋入固定孔并固定于容置槽232底部的连接孔内,螺钉冒可位于固定孔内或与固定孔齐平,以避免螺钉冒突出对工作人员造成不便或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观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可在壳体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制动电阻导线的导线槽,制动电阻导线从壳体1的底面延伸进入导线槽,沿着导线槽延伸至壳体前端端面与相应对制动电阻接口连接。
可选地,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可包括显示单元16,壳体前端的前端盖设置有容纳显示单元16的空腔,显示单元16设置于空腔内并与主控电路板3上的驱动控制电路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单元16包括一个承载电路板,其中承载电路板上设置有显示器件,可选的,显示器件可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屏或显示灯管中的至少一种等。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显示单元16可无遮挡的盖子,直接将显示器件暴露于外部,便于直接查看。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显示单元16也可有遮挡的盖子,只有在遮挡的盖子打开时,显示单元16的显示器件才暴露于外部。本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3上设置有供承载电路板穿过的开槽,承载电路板穿过该开槽将显示单16元固定在主控电路板上;较优的,可直接将承载电路板垂直焊接在主控电路板3上,承载电路板与主控电路板的信号连线通过2个PCB板相接处的焊盘加锡后连接,以保证一定的强度,该安装显示单元的方式,不使用软线与电路板连接,避免了通过各软线连接的复杂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显示单元安装的强度。
显示单元16无遮挡的盖子,暴露于外部,更加便于用户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且显示单元16包括报警显示单元、电源显示单元和驱动器状态信息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同时该显示单元16包括的承载电路板采用垂直焊接在主控电路板上的方式,在承载电路板与主控电路板的信号连线相接处的焊盘加锡后连接,保证了一定的强度,同时避免了通过各软线连接的复杂度。
在本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上设置有微处理器以及各种电路;其中,该电路包括内部接地线(图中未示出),在壳体1前端的前端盖上设有与内部接地线连接的接地螺钉15;
首先,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伺服电机驱动器中设置的设主控电路板个数可以灵活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根据需求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示例中,以伺服电机驱动器中设置的设主控电路板个数为一个进行说明,以节省伺服电机驱动器成本,且可使得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体积更小。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地螺钉15的个数以及内部接地线具体的结构也可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接地螺钉可以设置为一颗,也可根据需求设置为两颗或两颗以上等。例如,请参见图1至图11所示的结构,接地螺钉15包括两颗,本示例中设图1中左边的为第一接地螺钉,图1中右边的为第二接地螺钉,第一接地螺钉用于与外部接地线连接或者与上一级伺服电机驱动器上的第二接地螺钉连接,第二接地螺钉用于与下一级伺服电机驱动器上的第一接地螺钉连接或者悬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螺钉和第二接地螺钉中都设置于壳体前端的端盖上,在其他的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接地螺钉和第二接地螺钉中也可一颗设置于壳体前端的端盖上,另一颗设置于壳体的其他区域,例如设置在壳体的背面11、上端盖12、下端盖13或壳体的正面14等。应当明确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接地螺钉和第二接地螺钉在壳体上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做灵活调整,只要设置的位置能保证伺服电机驱动器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放置均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当第一接地螺钉和第二接地螺钉均设置在壳体前端的端盖上时,具体的,第一接地螺钉与第二接地螺钉可设置于壳体前端的端盖上的任意区域,例如,在壳体前端的端盖靠近上端的区域、中间区域、或靠近下端区域等,可以理解的是,接地螺钉用于接地。因此,可选地的,可将第一接地螺钉与第二接地螺钉设置在壳体前端的端盖靠近下端的区域,从而方便接地,节约走线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接地螺钉可设置在接地螺钉座上,例如第一接地螺钉和第二接地螺钉可设置在同一个接地螺钉座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接地螺钉座上。具体的,当接地螺钉设置在接地螺钉座上时,接地螺钉座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主控电路板上,可以理解的是,接地螺钉座用于安装接地螺钉,即接地螺钉座的作用为为接地螺钉提供一个承载体,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无需将接地螺钉安装在接地螺钉座上,直接将接地螺钉与主控电路板固定,或者将接地螺钉安装在其他形式的承载体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例中,主控电路板3上设置有与内部接地线连接的接地通孔,散热器2上设置有位置与接地通孔相对应的接地螺钉孔,内置接地螺钉穿过接地通孔旋入接地螺钉孔,内置接地螺钉位于接地通孔内的部分与内部接地线连接,采用该方式,实现了散热器与主控电路板上的内部接地线的连接,无需将壳体的整个侧面都向外延伸形成散热器以实现散热器与内部接地线的连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散热器占用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内部空间,且大大减小了散热器的体积以及降低了伺服电机驱动器的散热成本。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可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控制领域,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伺服电机驱动器上各种接口的合理布局,对于伺服电机驱动器在不同应用的场景的接线和对安装空间的需求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实施例中,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包括接口单元,接口单元固定设置在主控电路板上并通过壳体设置的镂空孔显露于外部。其中,接口单元包括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一种示例中,接口单元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第二接口单元,在其他示例中,接口单元除了包括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还可包括其他接口单元,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做灵活调整。第一接口单元通过壳体前端的前端盖上设置的镂空孔显露于外部;第二接口单元通过壳体上端的上端盖上设置的镂空孔显露于外部。
可以理解的是,当接口单元包括第一接口单元时,第一接口单元通过壳体正面设置的镂空孔显露于外部,当接口单元包括第一接口单元时,第二接口单元通过壳体顶面设置的镂空孔显露于外部。
一种示例中,第一接口单元包括控制信号接口、编码器接口、电源接口、电机绕组接口、保护地接口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他示例中,第一接口单元还包括调试接口、制动电阻接口、共直流母线接口中的至少一种。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以一种具体的第一接口单元包括的接口为例,第一接口单元包括调试接口、控制信号接口、编码器接口、电源接口、制动电阻接口、电机绕组接口、保护地接口,且调试接口、控制信号接口、编码器接口、电源接口、制动电阻接口、电机绕组接口、保护地接口依次相邻分布,这样将接口进行分区集中设置,便于接口的管理以及安装使用,提升安装效率和尽量避免因接口设置杂乱无章而导致接口连接出错的现象发生。
一种示例中,第二接口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接口,例如第二接口单元包括RS232通讯接口、RS485通讯接口、CAN通讯接口、Ethercat通讯接口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通讯接口用于传输调试信号或通讯信号。在其他示例中,第二接口单元还可包括复位开关,该复位开关用于触发伺服电机驱动器更新信号对伺服电机驱动器的软件程序或驱动程序进行更新,其还可用于触发伺服电机驱动器烧录信号对伺服电机驱动器的软件程序或驱动程序进行烧录,或还可用于对其进行复位控制。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以一种具体的第二接口单元包括的接口为例,第二接口单元包括第一通讯接口、第二通讯接口、复位开关,且第一通讯接口、第二通讯接口、复位开关相邻分布。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端的上端盖上设置位置与复位开关相对应,以供对复位开关进行操作的复位开关操作通孔11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伺服电机驱动器还可包括指示单元,该指示单元用于根据伺服电机驱动器电源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指示点亮。在一种示例中,指示单元可设置在壳体前端的前端盖上,具体的,指示单元设置在编码器接口与电源接口中间区域。在其他示例中,也可将指示单元和第二接口单元包括的接口一起设置在壳体上端的上端端面,以为第一接口单元中的接口布置提供更多的位置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接口单元包括与制动电路连接的制动电阻接口时,设置于壳体背面的容置槽内的第一制动电阻通过导线与制动电阻接口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设备,包括如上各实施例所示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与伺服电机驱动器连接的电机,伺服电机驱动器用于控制电机。该自动化设备可以是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控制领域,例如该自动化设备可以为机械手设备或物流小车或3C自动化设备等。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大型数控刨床、激光焊接设备、玻璃加工等场景,由于涉及到的幅面均较大,并且要求加工运行速度均较快;这些应用场景中设备若采用单轴传动则无法满足快速加工要求;因此针对这类场景一般采用双Y轴来运行,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两个伺服电机驱动器分别控制两个电机。若双Y轴出现不同步时,容易损坏机器。为了尽量避免该情况,目前的做法是基于电机上的编码器所反馈的信息实现双轴位置同步。这种控制方式的接线非常复杂,容易出错导致可靠性交底,且数据的传递主要采用差分信号,调节参数较多,控制比较复杂,导致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高。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称电机控制系统采用的两个伺服电机驱动器分别为第一伺服电机驱动器和第二伺服电机驱动器。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机控制系统并不限于控制两个电机的同步运行,对于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电机的同步运行控制可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主控电路板,固定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主体,在所述散热主体正面上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所述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上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主体正面及背面、且尺寸与风流生成器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
所述风流生成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承载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上的风扇,所述承载支架包括底部支撑主体,所述底部支撑主体包括竖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容纳所述风扇下端的容纳槽,所述底部支撑主体还包括至少一根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上的支撑筋,所述风扇下端的底部抵靠在所述支撑筋上;
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分别自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左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风扇的宽度相适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主体具有一根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上的支撑筋,且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底部的中间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垂直。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板上设置有布线凹槽,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上的风扇的导线通过所述布线凹槽向外延伸。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支撑筋、左限位板及右限位板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弹性紧固件,所述承载支架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外侧面上的所述弹性紧固件分别受所述安装槽左、右两侧的侧壁挤压产生形变从而产生预紧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板上的弹性紧固件所在位置与所述右限位板上的弹性紧固件所在位置相对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紧固件为凸出设置的弹性耳片。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风扇下端的风扇固定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流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在所述风扇下端插入所述容纳槽时,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固定凸起分别滑入所述风扇下端左、右两侧对应位置设置的定位孔内;
或,
所述风扇固定件包括分别位于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所述风扇下端左、右两侧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凸起,在所述风扇下端插入所述容纳槽时,位于风扇下端左、右两侧的固定凸起分别滑入所述支撑板内侧面左、右两端的定位孔内。
11.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控电路板,固定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的散热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伺服电机驱动器;
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主体,在所述散热主体正面上纵向设置的若干散热齿片,相邻散热齿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齿片与散热主体上还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主体正面及背面、且尺寸与所述风流生成器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槽,所述风流生成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风流生成器产生的风流将所述散热主体及散热齿片从所述主控电路板上吸收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风道散出。
12.一种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与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连接的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用于控制所述电机。
CN201921666807.3U 2019-09-30 2019-09-30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Active CN211449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6807.3U CN211449108U (zh) 2019-09-30 2019-09-30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6807.3U CN211449108U (zh) 2019-09-30 2019-09-30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49108U true CN211449108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297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66807.3U Active CN211449108U (zh) 2019-09-30 2019-09-30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491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9301A (zh) * 2021-06-28 2021-09-03 深圳市俊悦贸易有限公司 易清洁风扇
WO2023279344A1 (en) * 2021-07-08 2023-01-12 Abb Schweiz Ag Mounting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fan, associated cabinet and mounting metho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9301A (zh) * 2021-06-28 2021-09-03 深圳市俊悦贸易有限公司 易清洁风扇
WO2023279344A1 (en) * 2021-07-08 2023-01-12 Abb Schweiz Ag Mounting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fan, associated cabinet and mounting metho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49108U (zh) 风流生成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JP6644354B1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CN210867378U (zh) 散热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112351636A (zh) 风扇固定结构及采用该风扇固定结构的机箱
CN210959073U (zh) 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210959072U (zh) 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214464988U (zh) 风扇组件及电控模块
CN215336965U (zh) 一种电控盒散热机构以及空调器
JP4792482B2 (ja) モータ制御機器の放熱器と組付け部品との固定構造
JP2019178802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754366U (zh) 一种伺服电机驱动设备及自动化设备
JP2008261508A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品箱と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13367673U (zh) 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212305042U (zh) 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213028823U (zh) 域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128745U (zh) 电机控制器
CN210224881U (zh) 一种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用布线装置
CN211457799U (zh) 伺服电机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CN111083899B (zh) 车载娱乐主机箱及车载娱乐主机
CN108036414B (zh) 显示装置及空调器
CN220399828U (zh) 带触摸屏的步进驱动器plc一体机
JP5076538B2 (ja) 音響調節器の筐体構造
CN213368282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及自动化设备
JP2020036005A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CN211405843U (zh) 变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