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9997U -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09997U
CN211409997U CN201921613263.4U CN201921613263U CN211409997U CN 211409997 U CN211409997 U CN 211409997U CN 201921613263 U CN201921613263 U CN 201921613263U CN 211409997 U CN211409997 U CN 211409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od
arc
shaped plate
limbs
limb rehabili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32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高辉
梁余意
马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wisha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wisha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wisha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wisha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132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09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09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09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其中,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第一导轮组件设于第一支撑杆背离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第二导轮组件设于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所述第一捆绑组件设于第一支撑杆,用于固定部分肢体于第一支撑杆;第二捆绑组件包括绑定带和弧形板,弧形板连接于第二支撑杆,部分肢体放置于弧形板,绑定带连接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以使弧形板固定所述部分肢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并合理固定肢体并使其进行合理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

Description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骨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和应用该肢体康复外骨骼的肢体康复系统。
背景技术
康复临床中,在中风、脑瘫等病患的康复早期和急性期,常需要通过关节活动唤醒、重塑因脑组织损伤中断和紊乱的脑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通过关节活动提高肌力、避免肌肉萎缩、肢体产生压疮等其他病症。
现有临床的康复科室中,大都是康复师人为地帮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动作。因为在患者软瘫期,无法提供运动的主动力,所以此时完全需要依靠康复师出力来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如此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由于每位康复师每天的康复量有限,所以无法满足脑组织损伤患者和骨科伤病患者快速增长的需求。并且通过人为地进行急性期地康复训练,不能很好地控制康复模式,如进行被动、主动、阻抗模式的有效切换,或者,现有康复训练中还会通过一些机械来辅助导向康复,但是现有的辅助机械运动轨迹不够平滑,与肢体的运动轨迹存在较大误差,同时由于肢体固定的不合理,不仅会使肢体没有根据辅助机械进行合理的康复运动,还可能进一步对病人造成损害,导致康复效果并不理想。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旨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并合理固定肢体并使其进行合理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
第一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
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
第一捆绑组件,所述第一捆绑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用于固定部分肢体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以及
第二捆绑组件,所述第二捆绑组件包括绑定带和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部分肢体放置于所述弧形板,所述绑定带连接所述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以使所述弧形板固定所述部分肢体。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口,所述绑定带从弧形板一侧的所述连接口穿过另一侧的所述连接口,以固定所述肢体于所述弧形板。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口,所述绑定带从弧形板一侧的所述连接口穿过另一侧的所述连接口,以固定所述肢体于所述弧形板。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口在所述弧形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位于所述弧形板一侧的连接口与另一侧的连接口沿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
且/或,所述绑定带为柔性绑定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壁,所述绑定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侧边;及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折弯连接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边,所述绑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肢体与所述支撑部的接触面为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定义所述弧形板背离该接触面为一面为下表面,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还设有防滑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捆绑组件还包括弹性板,所述弹性板抵接于所述弧形板背离肢体的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背离所述弧形板的一面设有加强筋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条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加强筋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肢体康复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肢体康复外骨骼,所述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
第一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
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
第一捆绑组件,所述第一捆绑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用于固定部分肢体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以及
第二捆绑组件,所述第二捆绑组件包括绑定带和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部分肢体放置于所述弧形板,所述绑定带连接所述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以使所述弧形板固定所述部分肢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再将第一导轮组件设于第一支撑杆背离第二支撑杆的端部,以及将第二导轮组件设于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当第一支撑杆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二支撑杆转动时,第一导轮组件可以对第一支撑杆的背离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第二导轮组件也会对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由于第一捆绑组件将关节一端部分肢体固定于第一支撑杆,而第二捆绑组件的绑定带和承载件同时会把将关节另一端的部分肢体固定于第二支撑杆,而承载件与肢体抵接的侧边沿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让位缺口,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时带动肢体进行康复运动时,由于让位缺口的设置,会减缓肢体挤压承载件的侧边的程度,降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会遇到不利于康复情况的可能性,提高康复的效果。
以外骨骼辅助人体的下肢康复为例,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捆绑组件与人体小腿固定,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二捆绑组件与人体大腿固定后,驱动第一支撑杆相对第二支撑杆转动,以带动下肢做屈伸运动。人体在做康复运动时,一般是处于卧姿或者是坐姿的状态,由于在第一支撑杆设有第一导轮组件,所以第一支撑杆在运动时,第一导轮组件与支撑面接触,并相对支撑面滚动,因此能够减小第一支撑杆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小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保证人体沿设定的方向运动。第二支撑杆在运动时,第二导轮组件与支撑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第二支撑杆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大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同时,由于绑定带和弧形板的配合使患者的大腿可以稳定地固定于第二支撑杆处,弧形板的设置更符合大腿的轮廓,使患者的大腿在捆绑时不会感受到不适,并且通过绑定带连接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使得弧形板的两侧边可以相对靠近,从而使弧形板可以包裹固定患者的肢体于第二支撑杆上,进而通过第二支撑杆的运动带动大腿进行合理康复运动。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且并合理固定肢体并使其进行合理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肢体康复外骨骼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弧形板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弧形板结构的另一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肢体康复外骨骼 61 弧形板
10 第一支撑杆 611 第一连接部
20 第二支撑杆 612 支撑部
30 第一导轮组件 613 第二连接部
40 第二导轮组件 614 连接口
50 第一捆绑组件 63 弹性板
60 第二捆绑组件 631 加强筋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100。旨在便于实现患者的下肢康复。
参照图1至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肢体康复外骨骼100包括:
第一支撑杆10;
第二支撑杆20,第二支撑杆20与第一支撑杆10转动连接;
第一导轮组件30,第一导轮组件30设于第一支撑杆10背离第二支撑杆 20的端部;
第二导轮组件40,第二导轮组件40设于第二支撑杆20背离第一支撑杆 10的端部;
第一捆绑组件50,所述第一捆绑组件50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0,用于固定部分肢体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0;以及
第二捆绑组件,所述第二捆绑组件包括绑定带(未图示)和弧形板61,所述弧形板61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0,部分肢体放置于所述弧形板61,所述绑定带连接所述弧形板61相对的两侧边,以使所述弧形板61固定所述部分肢体。
其中,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均可以为杆状或者是平板状等结构,第一支撑杆10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杆20的一端均可以开设有转轴孔,通过一转轴依次穿过两转轴孔,从而使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可进行相对转动,为了减轻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的重量,可以在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上设置镂空结构。而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 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塑料、以及其他合金材料等。或者采用金属材料和塑料的混合,只要能较好地提高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使用时的稳定性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杆20的尺寸大于第一支撑杆 10的尺寸,因为人体的大腿尺寸大于小腿的尺寸,所以将用于支撑大腿的第二支撑杆20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用于支撑小腿的第一支撑杆10的尺寸,可以使肢体康复外骨骼100的结构更稳定。需要说明的是,尺寸可以为长度、宽度、厚度等几何尺寸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肢体康复外骨骼100还包括动力装置(未图示),动力装置驱动第一支撑杆10相对第二支撑杆20转动。该动力装置可以为电机,该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或者有刷电机或者无刷电机。还可以通过传动件将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支撑杆10和/或第二支撑杆20传动连接。该传动件可以为钢线、齿轮、蜗杆或皮带等,只要便于传动即可,在一实施例中,电机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杆20上,使用时,动力装置在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第一支撑杆10转动时,第一支撑杆10带动小腿运动,使人体完成屈膝、伸直等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时,动力装置的位置变化幅度是很小的,因此能够减小甚至避免动力装置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也避免了因关节组件重力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腿部旋转、关节不对齐的问题,以更好的辅助用户康复。为了便于患者穿戴外骨骼,本实施例中,采用动力装置与第二支撑杆 20可拆卸连接的方案,在给患者穿戴外骨骼时,可以先将动力装置拆下,以减轻穿戴时外骨骼的重量,在关节组件穿戴好之后,再将动力装置安装在第二支撑杆2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动力装置与第二支撑杆20固定连接的方案,以减少穿戴外骨骼时的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导轮组件30设于第一支撑杆10背离第二支撑杆20的端部”中的“端部”,不局限于第一支撑杆10在长度方向的端面,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杆10的自由端,也即,第一导轮组件30的安装可以是位于第一支撑杆10的自由端的,其具体的位置可以距离第一支撑杆10 长度方向的端面一段距离或者就固定在端面上,同样的“第二导轮组件40设于第二支撑杆20背离第一支撑杆10的端部”中的“端部”,参照前文表述,在此不做赘述。
其次,第一导轮组件30包括第一导轮(未标示),第一支撑杆10设有第一转动轴(未图示),第一导轮可转动地套接于第一转动轴;第二导轮组件40 包括第二导轮,第二支撑杆20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导轮可转动地套接于第二转动轴。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与支撑面接触,从而使第一支撑杆10与第二支撑杆20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相对支撑面滚动,进而方便康复运动。
此外,该承载件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处,从而在发生故障或老旧进行维护时方便拆卸,可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等方式,如通过在第二支撑杆20开设有螺纹孔,在承载件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通过螺钉穿过安装孔并螺纹连接螺纹孔,从而使得承载件抵接于第二支撑杆20处,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连接方式,在此不再阐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转动连接,再将第一导轮组件30设于第一支撑杆10背离第二支撑杆20的端部,以及将第二导轮组件40设于第二支撑杆20背离第一支撑杆10的端部,当第一支撑杆1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二支撑杆20转动时,第一导轮组件30可以对第一支撑杆 10的背离第二支撑杆20的端部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第二导轮组件40也会对第二支撑杆20背离第一支撑杆10的端部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由于第一捆绑组件50将关节一端部分肢体固定于第一支撑杆10,而第二捆绑组件的绑定带和承载件同时会把将关节另一端的部分肢体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而承载件与肢体抵接的侧边沿第二支撑杆20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让位缺口,在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转动时带动肢体进行康复运动时,由于让位缺口的设置,会减缓肢体挤压承载件的侧边的程度,降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会遇到不利于康复情况的可能性,提高康复的效果。
以外骨骼辅助人体的下肢康复为例,第一支撑杆10通过第一捆绑组件50 与人体小腿固定,第二支撑杆20通过第二捆绑组件与人体大腿固定后,驱动第一支撑杆10相对第二支撑杆20转动,以带动下肢做屈伸运动。人体在做康复运动时,一般是处于卧姿或者是坐姿的状态,由于在第一支撑杆10设有第一导轮组件30,所以第一支撑杆10在运动时,第一导轮组件30与支撑面接触,并相对支撑面滚动,因此能够减小第一支撑杆10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小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保证人体沿设定的方向运动。第二支撑杆20在运动时,第二导轮组件40与支撑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第二支撑杆20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大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同时,由于绑定带和弧形板61的配合使患者的大腿可以稳定地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处,弧形板61的设置更符合大腿的轮廓,使患者的大腿在捆绑时不会感受到不适,并且通过绑定带连接弧形板61相对的两侧边,使得弧形板61的两侧边可以相对靠近,从而使弧形板61可以包裹固定患者的肢体于第二支撑杆20上,进而通过第二支撑杆20的运动带动大腿进行合理康复运动。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且并合理固定肢体并使其进行合理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
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轮组件30和所述第二导轮组件40均安置于支撑面上,所述弧形板61凹设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支撑面设置。为了提升捆绑的效率,从而将限位槽的槽口背离支撑面设置,在放置患者的肢体时,患者躺在床上即可轻松穿戴,不用将肢体康复外骨骼100抬起调节穿戴等,同时弧形板61还可以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提供了约束力,防止因重力原因伸腿过快,导致不容易控制肌肉力量,而影响康复效果。
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61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口614,所述绑定带从弧形板61一侧的所述连接口614穿过另一侧的所述连接口614,以固定所述肢体于所述弧形板61。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弧形板61的两侧边开设连接口614,该连接口614的形状尺寸不限,便于绑定带穿过即可,由于绑定带穿过弧形板61两端的连接口614,通过拉紧绑定带的两端,即可实现弧形板61的两端相互靠近,从而包裹患者的肢体,在第二支撑杆20运动时,弧形板61会同时带动肢体进行康复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口614在所述弧形板6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位于所述弧形板61一侧的连接口614与另一侧的连接口614沿第二支撑杆20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也即,通过在弧形板61的两侧设置多个连接口614,从而在绑定时更便于使弧形板61的两侧相互靠近,且绑定后稳定性更好,同时将位于弧形板61一侧的连接口614与另一侧的连接口614沿第二支撑杆20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并使一根绑定带依次穿过相错的连接口614,从而实现通过一根绑定带即可使弧形板61的两端相互靠近并稳固地固定患者的肢体于第二支撑杆20处。
且/或,所述绑定带为柔性绑定带。需要说明的是,绑定带可以为魔术贴或布带等柔性材质,在承载件设置连接孔,将绑定带穿过连接孔带动承载件的两端压紧患者的肢体,从而使患者的肢体可以稳定地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 上,同时由于绑定带为柔性材质,也降低了对肢体造成刚性接触所导致的损伤。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63包括:
第一连接部611,所述第一连接部61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0 的一侧壁,所述绑定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11;
支撑部612,所述支撑部612折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及
第二连接部613,所述第二连接部613折弯连接所述支撑部612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611的一端,所述绑定带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13。
也即,为了容易放置肢体后固定,弹性板63的形状可呈U型设置,因此,支撑部612与第一连接部611的折弯角度和第二连接部613与支撑部612的折弯角度均可设置为九十度。第一连接部611、支撑部612及第二连接部613 可一体设置,强度较好且便于生产,或者第一连接部611、支撑部612及第二连接部613也可通过可拆卸连接为整体,便可将支撑部612的材料设置为柔性材料,在与肢体接触时减少刚性抵接,只需将保证支持部与第一连接部611 和第二连接部613连接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肢体与所述支撑部612的接触面为所述弹性板63的上表面,定义所述弹性板63背离所述肢体与所述支撑部 612的接触面为一面为下表面,所述弹性板63还设有防滑部(未图示),所述防滑部设于所述支撑部612的上表面。为了保证弹性板63固定肢体后,肢体不易滑动,在支撑部612的上表面处设置防滑部,如在支持部的上表面设置若干凸点,或者将摩擦力较大的棉布设置在支持部的上表面,如医用绷带等,从而保证肢体固定后不易滑动,保证康复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捆绑组件还包括弹性板63,所述弹性板63抵接于所述弹性板63的下表面。因为为了保护患者的肢体减少刚性接触,从而弹性板63一般设置为柔性材料,如棉布,海绵等材料,从而避免肢体的刚性接触,降低对患者的肢体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但同时为了肢体固定稳定性得到保证且使弹性板63在未使用时保证一定的形状,因此在弹性板63的下表面设置一弹性板63,该弹性板63的材质可以为硅胶或橡胶等,从而肢体放置于弹性板63上时,既有一定的形变量,减少刚性接触,又能提高支撑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该弹性板63可通过粘接的连接方式固定于弹性板63处,或者也可以通过固定件(螺钉或卡扣件)将弹性板63固定与弹性板63处,具体的连接方式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再阐述。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63背离所述弹性板 63的一面设有加强筋条631。为了增强支撑的稳定性,可在弹性板63背离所述弹性板63的一面设有加强筋条631,该加强筋条631可以与弹性板63一体设置,便于生产,也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维护。该加强筋条631 的材质可与弹性板63的材质相同,可具有一定变形量的材质,如硅胶,橡胶等。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支撑稳定性,加强筋条631可设置多个,如两个,三个,四个等,并沿第二支撑杆2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将肢体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康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条631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63 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杆20的一端,所述加强筋条631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 63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20方向延伸的中部。也即,因为弹性板63的一侧与第二支撑杆20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绑定带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所以弹性板63靠近第二支撑杆2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条631是为了提高刚度,加强力的传递,而弹性板63远离第二支撑杆20的一侧,由于通过和绑定带配合,从而变形压制患者的肢体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处,因此,为了保留一定的弹性变形,使得弹性板63贴合肢体的更好,所以加强筋条631的另一端只设置到弹性板63在远离第二支撑杆20方向延伸的中部,使得弹性板63另一侧可以弹性变形程度较大利于适应不同腿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肢体康复系统,该肢体康复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肢体康复外骨骼100,该肢体康复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
第一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
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
第一捆绑组件,所述第一捆绑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用于固定部分肢体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以及
第二捆绑组件,所述第二捆绑组件包括绑定带和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部分肢体放置于所述弧形板,所述绑定带连接所述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以使所述弧形板固定所述部分肢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组件和所述第二导轮组件均安置于支撑面上,所述弧形板凹设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支撑面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口,所述绑定带从弧形板一侧的所述连接口穿过另一侧的所述连接口,以固定所述肢体于所述弧形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在所述弧形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位于所述弧形板一侧的连接口与另一侧的连接口沿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
且/或,所述绑定带为柔性绑定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壁,所述绑定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侧边;及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折弯连接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边,所述绑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肢体与所述支撑部的接触面为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定义所述弧形板背离该接触面为一面为下表面,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还设有防滑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捆绑组件还包括弹性板,所述弹性板抵接于所述弧形板背离肢体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背离所述弧形板的一面设有加强筋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条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加强筋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弹性板的中部。
10.一种肢体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
CN201921613263.4U 2019-09-25 2019-09-25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Active CN211409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3263.4U CN211409997U (zh) 2019-09-25 2019-09-25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3263.4U CN211409997U (zh) 2019-09-25 2019-09-25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09997U true CN211409997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8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3263.4U Active CN211409997U (zh) 2019-09-25 2019-09-25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09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7189A1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912154U (zh) 一种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手臂屈伸康复装置
CN211409997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196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356554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183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109124989B (zh) 传动装置、下肢康复外骨骼和外骨骼机器人
CN211214184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206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193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207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198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0433582U (zh) 一种新型肘关节牵伸支具
CN211356550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110575356B (zh) 肢体康复系统
CN211214210U (zh) 肢体康复系统
CN211986209U (zh) 一种骨科术后膝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CN211214202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1461066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110575362B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0170405U (zh) 一种腿部康复训练椅
CN211214191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CN216535704U (zh) 一种便于佩戴的脊柱矫形器
CN211214208U (zh) 肢体康复外骨骼
CN220877628U (zh) 一种踝泵运动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