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97515U - 井口放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井口放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97515U
CN211397515U CN201922396997.8U CN201922396997U CN211397515U CN 211397515 U CN211397515 U CN 211397515U CN 201922396997 U CN201922396997 U CN 201922396997U CN 211397515 U CN211397515 U CN 211397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cylinder
water outlet
opening
blowou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9699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华伟
刘晓鹏
夏振扬
张恩石
王长花
刘梦寻
曲杰
段亮
郭良玉
杨鹏
马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hai Vobang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hai Vobang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hai Vobang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hai Vobang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9699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97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97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97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口放喷装置,涉及石油气开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井口放喷装置其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以及介质引流管,所述第一筒体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筒体套在所述第一筒体外,所述第二筒体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非同向设置;所述第三筒体套在所述第二筒体外,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二端开口;介质引流管穿过第三筒体的第三开口、第二开口连接至第一开口,将污水引入所述第一筒体。

Description

井口放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口放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整个钻井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污染物是废泥浆和岩屑、随钻井液循环上返的天然气、H2S气体、油气与钻井液的混合物等,这类污染物排放最多,而且处理的能耗、物耗最大,对环境影响也最大。在井控作业过程中,为了避免井喷失控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人员、设备、井眼不安全和环境污染,必须进行放喷。
但是,现有的井口放喷作业多采用排污管线直接放喷的方法,实际放喷过程中,水混合压裂砂等在排污管线内得不到降低压强的效果,高压混合物的频繁喷出造成污水池的防渗布刺漏,修复防渗布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污水渗漏极容易造成井台沉降、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井口放喷装置,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井口放喷作业多的排污管线无法对水混合压裂砂等进行降压排放,造成污水池的防渗布刺漏,浪费修复人力和财力,容易造成井台沉降、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其包括:
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出水口;
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套在所述第一筒体外,所述第二筒体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非同向设置;
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套在所述第二筒体外,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二端开口;
介质引流管,所述介质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口,将污水引入所述第一筒体。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筒体的部分筒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部分筒壁相贴合,以使流出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污水沿所述第二出水口处筒壁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第三筒体。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呈180度相背设置。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三筒体的隔板。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隔板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第二筒体长度方向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隔板均垂直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隔板呈螺旋状,所述螺旋状隔板沿所述第二筒体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还包括出水管;
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的第二端,且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三筒体之间呈预设夹角,以改变污水流出方向。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出水管的内壁上设有阻流缓冲板。
可选地,前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中所述阻流缓冲板至少包括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两层孔板;
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上的通孔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了解决现有井口放喷作业多的排污管线无法对水混合压裂砂等进行降压排放,造成污水池的防渗布刺漏,浪费修复人力和财力,容易造成井台沉降、环境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口放喷装置中通过第一筒体上的第一出水口与第二筒体上的第二出水口非同向设置起到对污水的转向流出、消耗能量、打散水与气、减缓流速的作用;同时第三筒体的存在再次对第二出水口流出的污水进行阻挡撞击,再次消耗能量,减缓流速,进一步的减小流出污水的冲击力,防止污水损坏污水池的防渗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中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中第三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沿A-A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第一筒体1、第一出水口11、第二筒体2、第二出水口21、第三筒体3、介质引流管4、隔板5、出水管6、阻流缓冲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1
参考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和附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其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第三筒体3以及介质引流管4,所述第一筒体1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筒体1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出水口11;所述第二筒体2套在所述第一筒体1外,所述第二筒体2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筒体2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出水口21,所述第二出水口2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1非同向设置;所述第三筒体3套在所述第二筒体2外,所述第三筒体3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筒体3的第二端开口;所述介质引流管4穿过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口,将污水引入所述第一筒体1。
具体的,为了解决现有井口放喷作业多的排污管线无法对水混合压裂砂等进行降压排放,造成污水池的防渗布刺漏,浪费修复人力和财力,容易造成井台沉降、环境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其包括依次套接的第三筒体3、第二筒体2和第一筒体1,所述介质引流管4穿过所述第三筒体3、所述第二筒体2连接至所述第一筒体1将污水引入所述第一筒体1,污水由所述第一筒体1的所述第一出水口11流入所述第二筒体2内,再由所述第二筒体2内的所述第二出水口21流入所述第三筒体3,最后经过所述第三筒体3的第二端出口流出,流入污水池;上述过程中污水进入所述第一筒体1至最终流出经历多次转向和撞击,进而将水气打散并分离,消耗能量,降低流速,使得最终流出的污水冲击力较小,保证所述污水池内的防渗布不被刺漏。
其中,所述第一筒体1、所述第二筒体2、所述第三筒体3以及所述介质导流管4均为中空筒体,可以是圆形筒、矩形筒或者是其他任何形状的筒体,本实施例中沿袭传统设置为圆形筒体,各个筒体的筒径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自由设计调整,污水排泄量大的对应筒径较大,污水排泄量小的则对应筒径可以适当缩小;材质多为不锈钢。其中,所述第一出水口11和所述第二出水口21优选的是相背设置,也就是二者呈180度相反的方向设置,最大程度上对污水进行转向、水气分离以及撞击减速。所述第一出水口11和所述第二出水口21可以是直接在所述第一筒体1和所述第二筒体2的筒壁上直接挖穿筒壁进行设置,也可以参考附图5,在所述第一筒体1和所述第二筒体2的筒壁上挖穿筒壁后设置一出水口,该出水口可以通过其朝向调整出水方向。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口放喷装置中通过第一筒体1上的第一出水口11与第二筒体2上的第二出水口21非同向设置起到对污水的转向流出、消耗能量、打散水与气、减缓流速的作用;同时第三筒体3的存在再次对第二出水口21流出的污水进行阻挡撞击,再次消耗能量,减缓流速,进一步的减小流出污水的冲击力,防止污水损坏污水池的防渗布。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的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中情况;其中所述内外以实际安装中的内外为参考。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筒体2的部分筒壁与所述第三筒体3的部分筒壁相贴合,所述第二出水口21与所述第二筒体2贴合在所述第三筒体3的筒壁相邻近,以使流出所述第二出水口21的污水沿所述第二出水口21处筒壁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第三筒体3。
具体的,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水气分离,降低流速,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筒体2的部分筒壁与所述第三筒体3的部分筒壁相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出水口21则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2和所述第三筒体3相互靠近的筒壁之间,使得由所述第二出水口21流出的污水能够沿所述第二出水口21处筒壁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第三筒体3,进而在所述第三筒体3内壁上沿沿图5中的方向进行旋转流出,进而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实现水气分离和降压的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三筒体3的隔板(此处,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三筒体3的内壁不相接触)。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污水流速,降低压力,完善水气分离,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上设有所述隔板5,用于对流出所述第二出水口21的污水进行再次阻隔或隔断,降低污水流速,再次进行水气分离。
具体的,参考附图3,所述隔板5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5沿所述第二筒体2长度方向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21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隔板5均垂直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可以在所述第二筒体2的周向方式设置半周或一周;例如:图5中,在与所述第二出水口21相对应的半周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隔板5,此时,从所述的第二出水口21流出的污水在进入第三筒体3中时至少会受到一个所述隔板5的阻隔作用,进而减缓流速。其中,所述隔板5为远离所述第二筒体2的一端呈半圆状,半圆状更便于配合所述第三筒体3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筒体2在所述第三筒体3内与所述第三筒体3部分贴合,因而第二筒体2外壁到第三筒体3内部之间的距离不是处处相等的,因而在设置一周方向的所述隔板5时,根据实际距离进行适当调整得到的隔板5形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所述隔板5垂直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使得污水在受到隔板5阻隔时撞击力最大,能够最大程度的隔断污水并减缓污水流速,当然,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二筒体2外壁之间设有除90度的其他预设角度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所述隔板5还可以是呈螺旋状的,所述螺旋状隔板5沿所述第二筒体2长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所述隔片5是在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上沿长度方向呈现旋转步进的设置形式,所述隔板5可以如前述垂直所述第二筒体2的外壁,也可以采用非垂直的其他角度,使得污水在受到隔板5阻隔的撞击,隔断污水的同时减缓污水流速。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第二筒体2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21的半周上沿所述的第二筒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隔板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便于安装且节省原料,进而实现在保证隔断、水气分离以及降速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设置在所述第三筒3的第二端,且所述出水管6与所述第三筒体3之间呈预设夹角,以改变污水流出方向。
具体的,为了实现污水最终流出时流速小、压力小,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筒体3的第二端设置所述出水管6调整污水的最终流出方向,也就是再一次的消耗污水能量,降低流速,减小冲击力。
具体的,所述第三筒体3与所述出水管6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优选的所述第三筒体3与所述出水管6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使得污水在所述第三筒体3流至所述出水管6时,还会受到出水管6的阻挡进行转向,进而再次消耗部分能量,减小冲击力;例如:参考附图1,所述第三筒体3水平设置,所述出水管6与其夹120度角朝向地面设置,污水由所述第三筒体3流经所述出水管6时,污水会受到所述出水管6上侧内壁的阻挡,由水平方向转为向下的方向,进而再一次地消耗部分能量,减小了对污水池的冲击力。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在具体实施中,至少部分所述出水管6的内壁上设有阻流缓冲板7。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的实现对污水的阻流且保证所述出水管6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出水管6的部分或全部内壁上设置所述阻流缓冲板7;例如:参照上述出水管的设置方式并参照附图1,在所述出水管1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所述阻流缓冲板7,对污水进行阻流缓冲并加强出水管6的强度;其中,所述阻流缓冲板7上可以设置若干缓冲孔、若干缓冲槽或者是若干缓冲凸粒,均能够使污水在其内进行多次撞击缓冲;例如:所述阻流缓冲板7至少包括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两层孔板;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上的通孔相互错开;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2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蜂窝板,多层板体层叠设置并与所述出水管6的内壁相贴合,且每层板体的孔均此昂胡错开,使得在相同面积中存在多个阻隔边楞,进而最大程度的对污水进行阻流和缓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出水口;
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套在所述第一筒体外,所述第二筒体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筒体的筒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非同向设置;
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套在所述第二筒体外,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二端开口;
介质引流管,所述介质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口,将污水引入所述第一筒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筒体的部分筒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部分筒壁相贴合,以使流出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污水沿所述第二出水口处筒壁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第三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呈180度相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三筒体的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第二筒体长度方向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隔板均垂直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呈螺旋状,所述螺旋状隔板沿所述第二筒体长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出水管;
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的第二端,且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三筒体之间呈预设夹角,以改变污水流出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出水管的内壁上设有阻流缓冲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井口放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流缓冲板至少包括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两层孔板;
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孔板和所述第二孔板上的通孔相互错开。
CN201922396997.8U 2019-12-27 2019-12-27 井口放喷装置 Active CN211397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6997.8U CN211397515U (zh) 2019-12-27 2019-12-27 井口放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6997.8U CN211397515U (zh) 2019-12-27 2019-12-27 井口放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97515U true CN211397515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11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96997.8U Active CN211397515U (zh) 2019-12-27 2019-12-27 井口放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975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3245A (zh) * 2022-01-17 2022-03-25 王子明 一种井口放喷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3245A (zh) * 2022-01-17 2022-03-25 王子明 一种井口放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4191A (zh) 一种处理雨水的一体化沉砂池及处理方法
CN107401147A (zh) 一种环形多级自由跌落式消能竖井
CN105735449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11807437A (zh) 一种具有环境风险管控功能的模块化prb修复方法
CN101748913A (zh) 一种水池自动排污方法及其排污系统
CN211397515U (zh) 井口放喷装置
CN106946343A (zh) 一种高效反冲洗曝气生物滤池
CN203144168U (zh) 一种垂直侧向流过滤器
CN203976525U (zh) 重力式一体化净水器
CN215977566U (zh) 暗渠内污水截流系统
CN108130948B (zh) 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
CN114934576B (zh) 市政雨水防堵型排放系统
CN215195544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斜管
CN105970876A (zh) 一种水库抽沙方法
CN214530990U (zh) 一种防回流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用水管铺设结构
CN203451276U (zh) 一种塔式曝气器
CN213653711U (zh) 一种新型集约化液动旋转截流井结构
CN204543668U (zh) 一种水下气冲排泥设备
CN210261448U (zh) 梯形复合流人工快渗池及其污水处理系统
CN211037225U (zh) 一种跌水分能消能塑料检查井
CN203845863U (zh) 一种水流双向调节的人工湿地
CN112392420A (zh) 一种钻探施工用泥浆导流循环系统
CN201665385U (zh) 大型粉体库出料装置
CN206580591U (zh) 一种雨水除重金属装置及系统
CN203145172U (zh) 防堵塞排雨污水处理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