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6989U -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6989U
CN211376989U CN201921938027.XU CN201921938027U CN211376989U CN 211376989 U CN211376989 U CN 211376989U CN 201921938027 U CN201921938027 U CN 201921938027U CN 211376989 U CN211376989 U CN 211376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astic arm
contact
outer sleeve
conductiv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80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竞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80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76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6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6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导电端子,用以与一对接端子进行插接,包括内导体,具有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插接腔供对接端子向后插接,插接部具有向前延伸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设有第一接触部,第二弹臂设有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用以与对接端子接触形成电性连接,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前方,插接部还设有至少一沟槽,一外套筒,套设于插接部外,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一挡止部,挡止部进入沟槽以挡止内导体相对外套筒转动,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使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能够持续稳定地接触,提高了导电端子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系数,且插接部整体受力较均匀,内导体不易受到损坏。

Description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传输大电流的导电端子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端子,包括呈圆筒状的主体,所述主体外套设一保护套,所述主体向前延伸有多个弹臂和对接端子进行接触。
由于所述端子仅通过一组所述弹臂来与所述对接端子进行电性连接,故而使得所述端子对所述对接端子的整体夹持力较小且接触点位相对单一,在使用过程中,若受到外力产生晃动或者撞击,所述弹臂提供的保持力更加不足以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持续稳定接触,使得所述端子和所述对接端子的连接容易出现瞬断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再者,由于所述主体为圆筒状,所述主体易相对所述保护套产生转动,使得所述端子难以定位和锁紧在所述保护套内,故而容易出现接所述端子和所述对接端子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前后分布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设置挡止部与内导体配合,保证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前后多点的稳定接触的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端子,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一内导体,具有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一插接腔供所述对接端子向后插接,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弹臂和至少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所述插接部还设有至少一沟槽;一外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部外,所述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进入所述沟槽以挡止所述内导体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所述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外套筒的前端向内弯折至少一挡部,所述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前方以挡止所述内导体向前移动以及导引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插接腔。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外套筒设有向后且远离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的至少一翼部,所述翼部位于所述挡止部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外套筒同轴设置。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的后方设有一接线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接线部之间连接一中间部,自所述插接部的后端面向后延伸至少一固定板,自所述外套筒的后端面向后延伸至少一锁定部,自所述锁定部向内弯折的两个锁定爪,两个所述锁定爪分别挡止于所述固定板两侧,所述锁定爪位于所述插接部的后端面的后方,所述中间部具有两个止动边缘,所述外套筒具有两个挡钩,两个所述挡钩与两个所述止动边缘配合以挡止所述内导体转动。
进一步,所述外套筒为圆筒结构,所述锁定爪相对其与所述锁定部连接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均具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之间设有一开槽,至少一个所述开槽向后凹设形成一个所述沟槽。
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开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所述沟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与其连通的所述开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向后设有所述沟槽的所述开槽定义为第一开槽,其余的所述开槽定义为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开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设有多个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后方,自每一所述开口的后缘向前延伸一个所述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与两者之间的所述开槽的总宽度。
进一步,所述挡止部具有多个,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前方且与所述第二弹臂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
进一步,所述外套筒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的方式形成且具有一接缝,自所述外套筒的外壁面凸设至少一环形肋,在所述环形肋的所述接缝处设有一焊接点。
进一步,所述外套筒包括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支撑臂及至少一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二弹臂。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组件,包括:一对接端子,所述对接端子包括一对接部;一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内导体,所述内导体设有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一插接腔供所述对接部向后插接,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弹臂和至少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当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先后接触所述对接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插接部还设有至少一沟槽;一外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部外,所述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进入所述沟槽以挡止所述内导体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所述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对接部设有一容纳腔,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凹设一环形凹槽,一绝缘件注塑成型于所述容纳腔且填充所述环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的后端设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对接部外以导引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导电端子。
进一步,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形成所述对接部及对位于所述对接部前方的卷圆压合形成一扁平部,所述扁平部设有一贯穿孔。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沿前后方向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扁平部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沿前后方向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弹臂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弹臂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插接部设有向前延伸的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沿前后方向排列以与所述对接端子接触,增大了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点位和接触面积,所述外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部外,所述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所述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进入所述插接部上的所述沟槽,以挡止所述内导体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通过所述外套筒上的所述挡止部,使得所述内导体不能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能够持续稳定地接触,提高了所述导电端子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系数,所述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使得所述挡止部在所述插接部的中部位置对所述插接部进行挡止,使得所述插接部整体受力较均匀,使得所述内导体不易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未对接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电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中内导体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外套筒的立体图;
图6为图1中对接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1中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对接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上下翻转180°的示意图;
图9为图7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0803875000004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0803875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相互插接的一导电端子100以及一对接端子200,所述导电端子100连接一芯线300。
请参阅图2,所述导电端子100包括一内导体1以及套设于所述内导体1外的一外套筒2,所述内导体1和所述外套筒2呈圆筒结构,且均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的方式成型。
请参阅图3,所述内导体1包括位于其前端的一插接部11,所述插接部11大致呈圆筒状,所述插接部11设有一插接腔111供所述对接端子200向后插接,所述插接部 11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L1。
请参阅图3和图10,所述插接部11具有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L1倾斜延伸的多个第一弹臂112。多个所述第一弹臂112于所述插接部11的延伸起点位于所述插接部11的同一横截面上,多个述第一弹臂11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相同,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112设有一第一接触部1121,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为整个所述第一弹臂112距离所述中心轴线L1最近的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200电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弹臂112围绕所述中心轴线L1均匀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3,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12之间设有一开槽,所述开槽向前贯穿所述插接部11。其中,向后凹设有一沟槽113的所述开槽定义为第一开槽114,即所述第一开槽114与其对应的所述沟槽113相连通,其余的所述开槽均定义为第二开槽115,所述第一开槽114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沟槽113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一开槽114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开槽11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槽114与所述第二开槽115围绕所述中心轴线L1间隔分布,即所述沟槽113、所述第一开槽114、所述第二开槽115的数量相同。
请参阅图4,定义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12之间在周向上的距离为所述开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所述沟槽113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周向上的宽度T1小于与其连通的所述第一开槽114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周向上的宽度T2。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插接部11上还设有多个开口116,所述开口116位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后方,所述开口116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1161,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边1161的两个第二边1162,两个所述第一边1161沿前后方向对齐且宽度相等,两个所述第二边1162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对齐且长度相等,两个所述第一边1161和两个所述第二边1162共同围成所述开口116。两个所述第二边1162 沿前后方向的延长线L2、L3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12上,所述第一边1161 在周向上的长度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12的最外侧之间在周向上的宽度,即所述开口116在周向上的的宽度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12与两者之间的所述开槽的总宽度。
请参阅图3、图4和图10,自每一所述开口116靠后的所述第一边1161大致的中间位置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L1倾斜延伸一第二弹臂117。多个所述第二弹臂117 与多个所述沟槽113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多个所述第二弹臂117于所述插接部11的延伸起点位于所述插接部11的同一横截面上,多个所述第二弹臂117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相同,每一所述第二弹臂117均设有一第二接触部1171,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 为整个所述第二弹臂117距离所述中心轴线L1最近的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200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4和图10,所述第一弹臂112位于所述第二弹臂117的前方且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二弹臂117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的前方,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比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L1,所述第一弹臂 112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数量。当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先后接触所述对接端子200形成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3,自所述插接部11的后端面向后延伸两个固定板118,两个所述固定板118彼此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3,所述内导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插接部11后方的一接线部12以及连接所述插接部11和所述接线部12的一中间部13,所述接线部12和所述中间部13的横截面均呈“U”型,所述中间部13具有两个止动边缘131,所述接线部12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夹持部121,所述夹持部121用以夹持固定并电性连接所述芯线300。
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外套筒2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插接部11上且与所述插接部11同轴设置,所述外套筒2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的方式形成且具有一接缝20,所述外套筒2包括呈圆筒状的一主体部21,自所述主体部21的外壁面凸设一环形肋22,所述环形肋22位于所述主体部21的后段,在所述环形肋22的所述接缝20处设有一焊接点2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肋22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肋22可以为多个,与所述环形肋22对应的所述焊接点221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外套筒2的强度,所述外套筒2材料优选为不锈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2也可由其他金属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1图3和图5,自所述主体部21的前端向内弯折多个挡部23,多个所述挡部23均匀间隔分布在圆筒状的所述主体部21的圆周上,所述挡部23位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前方,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向前移动以及导引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所述插接腔111。
请参阅图5、图8和图10,自所述主体部21所在金属板材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支撑臂24与多个第二支撑臂25,所述第一支撑臂24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5均位于所述挡部 23的后方,所述第一支撑臂24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5分别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L1 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2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25的前方,所述第一支撑臂24与所述第二支撑臂25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臂24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弹臂112,多个所述第二支撑臂25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第二弹臂117,如此,可知所述第一支撑臂24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支撑臂25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支撑臂24设有一第一抵持部241,所述第一支撑臂24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抵持部241抵接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每一所述第二支撑臂25设有一第二抵持部251,所述第二支撑臂25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117的外侧,且所述第二抵持部 251抵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当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所述插接腔111,所述第一支撑臂24支撑所述第一弹臂112,以加强所述第一弹臂112对所述对接端子200 的保持力,所述第二支撑臂25支撑所述第二弹臂117,以加强所述第二弹臂117对所述对接端子200的保持力。
请参阅图2、图7和图9,所述第一支撑臂24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5之间还设有多个挡止部26,所述挡止部26自所述主体部21所在的金属板材冲压形成且向内弯折,每一所述挡止部26与所述主体部21的连接处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挡止部26一一对应进入多个所述沟槽113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相对所述外套筒2转动,所述挡止部26 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之间,所述挡止部26位于所述第二弹臂117的前方且与所述第二弹臂117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
请参阅图2、图5和图10,自所述主体部21还设有向后且远离所述中心轴线L1倾斜延伸的多个翼部27,所述翼部27位于所述挡止部26的后方,所述翼部27与所述第二支撑臂25围绕所述中心轴线L1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翼部27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撑臂25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翼部2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臂25延伸的方向相反,所述翼部27用以与一绝缘本体(未图示)配合,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00能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请参阅图1和图5,自所述主体部21的后端面向后延伸两个锁定部28,自每一所述锁定部28的两侧向内弯折的两个锁定爪281,两个所述锁定爪281分别挡止于所述固定板118的两侧,以防止所述内导体1周向转动,所述锁定爪281相对其与所述锁定部 28连接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θ为锐角,以此使得所述锁定爪281在挡止所述固定板118 时不易发生变形,所述锁定爪281位于所述插接部11的后端面的后方,防止所述内导体1向后移动。
请参阅图1,所述外套筒2还具有两个挡钩29,两个所述挡钩29与两个所述止动边缘131配合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周向转动。
请参阅图6和图10,所述对接端子200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形成一对接部3及对位于所述对接部3前方的卷圆压合形成一扁平部4。所述对接部3呈圆柱状且设有一容纳腔31,自所述容纳腔31的内壁面凹设一环形凹槽32。所述扁平部4与所述中心轴线 L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扁平部4设有一贯穿孔41。一绝缘件5注塑成型于所述容纳腔 31且填充所述环形凹槽32,所述绝缘件5的后端设有一导引部51,所述导引部51位于所述对接部3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对接部3外以导引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所述导电端子 100。
请参阅图10,当所述对接端子200向后插入所述导电端子100,所述导引部51和所述挡部23配合引导所述对接部3插入所述插接腔111,所述对接部3先抵接所述第一弹臂112,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与所述对接部3的外表面接触且电性连接,所述对接部 3继续插入所述插接腔111,所述对接部3抵接所述第二弹臂117,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 与所述对接部3的外表面接触且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宽度”、“垂直”、“相对”、“竖直”、“倾斜”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为具有制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插接部11设有向前延伸的所述第一弹臂112和所述第二弹臂117,所述第一弹臂112和所述第二弹臂117沿前后方向排列以与所述对接端子200接触,增大了所述对接端子200与所述导电端子100的接触点位和接触面积,所述外套筒2套设于所述插接部11外,所述外套筒2具有向内弯折的所述挡止部26,所述挡止部26进入所述插接部11上的所述沟槽113,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相对所述外套筒2转动,通过所述外套筒2上的所述挡止部26,使得所述内导体1不能相对所述外套筒2转动,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00与所述对接端子200能够持续稳定地接触,提高了所述导电端子100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系数,所述挡止部2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之间,使得所述挡止部26在所述插接部11的中部位置对所述插接部11进行挡止,使得所述插接部11受力较均匀,使得所述内导体1不易受到损坏。
2.所述外套筒2的前端向内弯折多个所述挡部23,所述挡部23位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前方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向前移动,自所述外套筒2的后端面向后延伸两个所述锁定部28,自每一所述锁定部28向内弯折的两个锁定爪281,两个所述锁定爪281分别挡止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板118的两侧,防止所述内导体1周向转动,所述锁定爪281 相对其与所述锁定部28连接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θ为锐角,使得所述锁定爪281在挡止所述固定板118时不易发生变形,所述锁定爪281位于所述插接部11的后端面的后方,防止所述内导体1向后移动,所述外套筒2还具有两个挡钩29,两个所述挡钩29 与所述中间部13的两个所述止动边缘131配合,以挡止所述内导体1周向转动,所述内导体1在前、后及轴向方向均被所述外套筒2挡止,所述内导体1不会产生晃动,使得所述内导体1与所述对接端子200接触更稳定。
3、所述第二接触部1171比所述第一接触部1121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L1,当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时,所述第二弹臂117比所述第一弹臂112抵接所述对接端子200更稳定,在所述第一弹臂112与所述对接端子200未能正常电性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臂117也能与所述对接端子200进行接触,因此形成了与所述对接端子200接触的双重保障。
4、所述外套筒2组装至所述插接部11外,所述挡止部26收容于所述沟槽113内,由于所述沟槽113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T1小于与其连通的所述第一开槽114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T2,使得所述挡止部26在所述沟槽113内位移的空间较小,进而使所述挡止部26能更精准的定位于对应的所述沟槽113内。
5、所述绝缘件5的后端设有所述导引部51,所述导引部51位于所述对接部3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对接部3外,所述挡部23位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前方,当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所述导电端子100,所述导引部51和所述挡部23配合,引导所述对接部3 插入所述插接腔111。
6、所述外套筒2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的方式形成且具有所述接缝20,自所述外套筒2的外壁面凸设所述环形肋22,在所述环形肋22的所述接缝20处设有所述焊接点 221,所述外套筒2通过焊接的方式保持整体形状,使得所述内导体1能够稳定固定于所述外套筒2内,同时使得所述外套筒2能为所述内导体1提供一定的保持力保持所述导电端子100与所述对接端子200的稳定接触。
7.所述第一支撑臂24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5分别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L1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支撑臂2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25的前方,所述第一支撑臂24位于所述第一弹臂112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一弹臂112,所述第二支撑臂25位于所述第二弹臂 117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二弹臂117,当所述对接端子200插入所述插接腔111,所述第一支撑臂24支撑所述第一弹臂112以加强所述第一弹臂112对所述对接端子200的保持力,所述第二支撑臂25支撑所述第二弹臂117以加强所述第二弹臂117对所述对接端子200的保持力,增加了所述内导体1对于所述对接端子200的保持力,所述内导体 1和所述对接端子200接触更加稳定。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导电端子,用以与一对接端子进行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内导体,具有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一插接腔供所述对接端子向后插接,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弹臂和至少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所述插接部还设有至少一沟槽;
一外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部外,所述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进入所述沟槽以挡止所述内导体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所述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的前端向内弯折至少一挡部,所述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前方以挡止所述内导体向前移动以及导引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插接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外套筒设有向后且远离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的至少一翼部,所述翼部位于所述挡止部的后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外套筒同轴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的后方设有一接线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接线部之间连接一中间部,自所述插接部的后端面向后延伸至少一固定板,自所述外套筒的后端面向后延伸至少一锁定部,自所述锁定部向内弯折的两个锁定爪,两个所述锁定爪分别挡止于所述固定板两侧,所述锁定爪位于所述插接部的后端面的后方,所述中间部具有两个止动边缘,所述外套筒具有两个挡钩,两个所述挡钩与两个所述止动边缘配合以挡止所述内导体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为圆筒结构,所述锁定爪相对其与所述锁定部连接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均具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之间设有一开槽,至少一个所述开槽向后凹设形成一个所述沟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开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所述沟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与其连通的所述开槽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向后设有所述沟槽的所述开槽定义为第一开槽,其余的所述开槽定义为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开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设有多个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后方,自每一所述开口的后缘向前延伸一个所述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与两者之间的所述开槽的总宽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具有多个,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前方且与所述第二弹臂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的方式形成且具有一接缝,自所述外套筒的外壁面凸设至少一环形肋,在所述环形肋的所述接缝处设有一焊接点。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包括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支撑臂及至少一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外侧且抵接所述第二弹臂。
16.一种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接端子,所述对接端子包括一对接部;
一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内导体,所述内导体设有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一插接腔供所述对接部向后插接,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弹臂和至少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当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先后接触所述对接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插接部还设有至少一沟槽;
一外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部外,所述外套筒具有向内弯折的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进入所述沟槽以挡止所述内导体相对所述外套筒转动,所述挡止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有一容纳腔,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凹设一环形凹槽,一绝缘件注塑成型于所述容纳腔且填充所述环形凹槽。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的后端设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对接部外以导引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导电端子。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卷圆形成所述对接部及对位于所述对接部前方的卷圆压合形成一扁平部,所述扁平部设有一贯穿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沿前后方向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扁平部位于同一平面。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沿前后方向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弹臂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弹臂向前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CN201921938027.XU 2019-11-11 2019-11-11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Active CN211376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27.XU CN21137698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27.XU CN21137698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6989U true CN211376989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8027.XU Active CN21137698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7698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2320A (zh) * 2019-12-02 2020-05-0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孔接触件
CN113036523A (zh) * 2021-02-15 2021-06-25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DE102022129423A1 (de) 2022-11-08 2024-05-08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Umgehäuse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Lamellenfederkontakt und Kontaktanordnung mit einem Umgehäus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2320A (zh) * 2019-12-02 2020-05-0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孔接触件
CN113036523A (zh) * 2021-02-15 2021-06-25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DE102022129423A1 (de) 2022-11-08 2024-05-08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Umgehäuse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Lamellenfederkontakt und Kontaktanordnung mit einem Umgehäus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76989U (zh) 导电端子及其端子组件
US4737118A (en) Hermaphroditic flat cable connector
US5980303A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US456022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mber and contactor unit
US84543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member
US4701004A (en) Retention clip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CN113161788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1137089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WO2015017501A1 (en) Power connector
CN109066158B (zh) 电连接器
WO1996005632A1 (en) Connector for an electrical cable
CN110011092B (zh) 电连接器
US3085222A (en) Plug contactor
CN110429407B (zh) 电连接器
CN110268584B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4100121U (zh) 电连接器
CN115483557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7546552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0517070U (zh) 电连接器
CN212392406U (zh) 电连接器
CN114784548A (zh) 电连接器
CN210668776U (zh) 电连接器
US2012010075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CN111180925A (zh)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插套组件和连接器
CN219436197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