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64260U -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64260U
CN211364260U CN202020019091.4U CN202020019091U CN211364260U CN 211364260 U CN211364260 U CN 211364260U CN 202020019091 U CN202020019091 U CN 202020019091U CN 211364260 U CN211364260 U CN 2113642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transmission shaft
bolt
sleeve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190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i'ao Mould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i'ao Mould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i'ao Mould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i'ao Mould Technology Co
Priority to CN2020200190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642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642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642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包括中间传动轴主体、凸块、内轴瓦、外轴瓦、基座、底座、第一螺栓、套管、气孔、活动杆、弹簧、台座、软垫、第二螺栓、活塞、滚珠和凹槽,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的上方固定有凸块,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的外侧套接有内轴瓦,所述内轴瓦的外侧安装有滚珠,所述滚珠的外侧安装有外轴瓦,所述外轴瓦的外侧固定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外壁均匀开设有气孔,所述套管的内部安装有活塞。本装置有效避免中间传动轴主体与内轴瓦在转动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继而对中间传动轴主体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传动轴是万向传动装置的传动轴中能够传递动力的轴,它是一个高转速、少支承的旋转体,因此它的动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传动轴在出厂前都要进行动平衡试验,并在平衡机上进行了调整,对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车来说是把变速器的转动传到主减速器的轴,它可以是好几节的,节与节之间可以由万向节连接,且传动轴与汽车主体之间会通过支撑装置进行连接,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支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与传动轴之间发生打滑而无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且支撑装置难以起到为传动轴减震的作用,并且现有支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也很不方便,导致后期维修维护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包括中间传动轴主体、凸块、内轴瓦、外轴瓦、基座、底座、第一螺栓、套管、气孔、活动杆、弹簧、台座、软垫、第二螺栓、活塞、滚珠和凹槽,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的上方固定有凸块,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的外侧套接有内轴瓦,所述内轴瓦的外侧安装有滚珠,所述滚珠的外侧安装有外轴瓦,所述外轴瓦的外侧固定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外壁均匀开设有气孔,所述套管的内部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上端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有台座,所述台座左右两侧的上表面均安装有软垫,所述台座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二螺栓,所述内轴瓦的内顶面开设有凹槽。
所述凸块与凹槽之间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凸块通过凹槽与内轴瓦之间构成卡合结构。
所述基座和底座之间紧密贴合,所述基座和底座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螺纹连接。
所述活塞与套管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所述活动杆通过活塞与套管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所述台座通过弹簧与套管之间构成弹性结构,所述弹簧与套管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所述软垫的结构为弹性结构,所述软垫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装置设置中间传动轴主体利用凸块与凹槽之间的卡合作用与内轴瓦相连接,以便于有效避免中间传动轴主体与内轴瓦在转动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继而对中间传动轴主体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设置基座和底座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进行固定连接,拆卸方便快捷,从而为中间传动轴主体和内外轴瓦进行后期维修维护提供了方便,设置活动杆带动活塞与套管之间可以上下伸缩,以便于对中间传动轴主体受到的震动压力进行缓冲,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从而维持中间传动轴主体的稳定性,设置套管可以利用弹簧的弹性作用对中间传动轴主体受到的震动压力进行进一步的缓冲,有利于提高活动杆与套管之间的减震效果,并且弹簧的弹性作用还可以帮助活动杆与套管快速恢复初始状态,便于进行稳定支撑,设置软垫具有一定的弹性,隔在台座与汽车主体外壳之间,不仅可以防止第二螺栓滑丝,使得整个支撑结构可以安装稳固,同时还能减少台座对汽车主体外壳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间传动轴主体、2凸块、3内轴瓦、4外轴瓦、5基座、6底座、7第一螺栓、8套管、9气孔、10活动杆、11弹簧、12台座、13软垫、14第二螺栓、15活塞、16滚珠、1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包括中间传动轴主体1、凸块2、内轴瓦3、外轴瓦4、基座5、底座6、第一螺栓7、套管8、气孔9、活动杆10、弹簧11、台座12、软垫13、第二螺栓14、活塞15、滚珠16和凹槽17,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1的上方固定有凸块2,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1的外侧套接有内轴瓦3,所述内轴瓦3的外侧安装有滚珠16,所述滚珠16的外侧安装有外轴瓦4,所述外轴瓦4的外侧固定有基座5,所述基座5的上方连接有底座6,所述底座6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一螺栓7,所述底座6的上方固定有套管8,所述套管8的下端外壁均匀开设有气孔9,所述套管8的内部安装有活塞15,所述活塞15的上端连接有活动杆10,所述活动杆10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弹簧11,所述弹簧11的上端固定有台座12,所述台座12左右两侧的上表面均安装有软垫13,所述台座12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二螺栓14,所述内轴瓦3的内顶面开设有凹槽17。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凸块2与凹槽17之间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凸块2通过凹槽17与内轴瓦3之间构成卡合结构,以便于有效避免中间传动轴主体1与内轴瓦3在转动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继而对中间传动轴主体1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所述基座5和底座6之间紧密贴合,所述基座5和底座6之间通过第一螺栓7螺纹连接,拆卸方便快捷,从而为中间传动轴主体1和内外轴瓦进行后期维修维护提供了方便。
所述活塞15与套管8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所述活动杆10通过活塞15与套管8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以便于对中间传动轴主体1受到的震动压力进行缓冲,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从而维持中间传动轴主体1的稳定性。
所述台座12通过弹簧11与套管8之间构成弹性结构,所述弹簧11与套管8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活动杆10与套管8之间的减震效果,并且弹簧11的弹性作用还可以帮助活动杆10与套管8快速恢复初始状态,便于进行稳定支撑。
所述软垫13的结构为弹性结构,所述软垫13的材质为橡胶,不仅可以防止第二螺栓14滑丝,使得整个支撑结构可以安装稳固,同时还能减少台座12对汽车主体外壳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首先将中间传动轴主体1插入内轴瓦3的内部,并且使得凸块2卡在凹槽17内部,然后将底座6放在基座5上方,左右两端分别拧紧第一螺栓7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将台座12抵在汽车底部,使得软垫13与汽车底部外壳接触,再拧紧第二螺栓14进行固定,此时整个支撑结构即可对中间传动轴主体1进行支撑,当中间传动轴主体1转动时,中间传动轴主体1带动内轴瓦3转动,内轴瓦3带动滚珠16在外轴瓦4内部转动,而外轴瓦4则保持不动,当汽车发生颠簸,而中间传动轴主体1受到震动时,中间传动轴主体1通过内轴瓦3、外轴瓦4、基座5和底座6将压力传递给套管8,使得套管8与活动杆10之间发生收缩,活动杆10带动活塞15在套管8内部向下滑动,带动弹簧11在套管8与台座12之间被压缩缩短,同时套管8底部的空气被压缩,压强增大而起到短暂的缓冲作用,当套管8底部的空气顺着气孔9慢慢排出时,套管8底部的压强逐渐恢复正常,此时活动杆10可以在弹簧11的弹性作用下慢慢从套管8内部伸出,恢复初始状态,从而起到一个完整的减震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传动轴主体(1)、凸块(2)、内轴瓦(3)、外轴瓦(4)、基座(5)、底座(6)、第一螺栓(7)、套管(8)、气孔(9)、活动杆(10)、弹簧(11)、台座(12)、软垫(13)、第二螺栓(14)、活塞(15)、滚珠(16)和凹槽(17),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1)的上方固定有凸块(2),所述中间传动轴主体(1)的外侧套接有内轴瓦(3),所述内轴瓦(3)的外侧安装有滚珠(16),所述滚珠(16)的外侧安装有外轴瓦(4),所述外轴瓦(4)的外侧固定有基座(5),所述基座(5)的上方连接有底座(6),所述底座(6)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一螺栓(7),所述底座(6)的上方固定有套管(8),所述套管(8)的下端外壁均匀开设有气孔(9),所述套管(8)的内部安装有活塞(15),所述活塞(15)的上端连接有活动杆(10),所述活动杆(10)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弹簧(11),所述弹簧(11)的上端固定有台座(12),所述台座(12)左右两侧的上表面均安装有软垫(13),所述台座(12)的左右两端均贯穿有第二螺栓(14),所述内轴瓦(3)的内顶面开设有凹槽(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2)与凹槽(17)之间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凸块(2)通过凹槽(17)与内轴瓦(3)之间构成卡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5)和底座(6)之间紧密贴合,所述基座(5)和底座(6)之间通过第一螺栓(7)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5)与套管(8)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所述活动杆(10)通过活塞(15)与套管(8)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12)通过弹簧(11)与套管(8)之间构成弹性结构,所述弹簧(11)与套管(8)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13)的结构为弹性结构,所述软垫(13)的材质为橡胶。
CN202020019091.4U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Active CN2113642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9091.4U CN211364260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9091.4U CN211364260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64260U true CN211364260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6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19091.4U Active CN211364260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642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654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浙江传播者金属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调节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654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浙江传播者金属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3871B (zh) 一种用于隧道内的轨道减震装置
CN211364260U (zh) 一种汽车中间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CN113071564A (zh) 一种汽车减震底盘及其工作方法
CN210800422U (zh) 一种防震型石油管道固定架
CN214985181U (zh) 一种可固定线束支架的汽车左悬置托架
CN212763236U (zh) 一种取力发电机辅助安装装置
CN211638341U (zh) 一种高强度刀轴主体
CN207088892U (zh) 一种汽车前减震器支架
CN210284400U (zh) 一种载重汽车的半浮式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CN212254437U (zh) 一种轴承力矩测试工装
CN210591210U (zh) 一种高缓冲性能的脚轮支撑架
CN217421918U (zh) 一种传动轴保护装置
CN220726979U (zh) 一种用于柴油发电机组的减震底座
CN214215636U (zh) 一种可直观观测的汽车声学测试设备
CN218720355U (zh) 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的减震支撑座
CN212859341U (zh) 一种传动轴拆卸工具
CN213982532U (zh) 一种机电设备用减震装置
CN213982624U (zh) 一种机电设备用降噪装置
CN219044261U (zh) 一种独立避震的气囊缓冲式结构
CN214836166U (zh) 减震提速工具
CN211579781U (zh) 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高速牵引电机转轴
CN218235960U (zh) 一种隔振平台用减振支腿
CN211501483U (zh) 一种刚度可调式工程车用橡胶减震设备
CN216030570U (zh) 一种防震的气胀轴套筒拆卸装置
CN215041914U (zh) 一种三角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