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2852U - 一种车载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2852U
CN211352852U CN202020502424.9U CN202020502424U CN211352852U CN 211352852 U CN211352852 U CN 211352852U CN 202020502424 U CN202020502424 U CN 202020502424U CN 211352852 U CN211352852 U CN 211352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bottom plate
integrated circuit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024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卫国
申新楼
赵巍
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5024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2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2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285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终端,包括壳体以及硬件集成电路板;壳体包括底板、若干侧板以及顶板,若干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底板一体成型;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在远离底板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为直角结构,直角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端面和竖直端面;顶板与若干水平端面连接,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与若干竖直端面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还设有与底板平行的压条板,底板和若干压条板所形成的空间用于放置硬件集成电路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终端中的壳体易于安装和拆卸,同时避免壳体中容纳的硬件集成电路板晃动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车载终端是车辆监控管理的前端设备,也称为车辆调度监控终端,一般集成有在线监控和调度管理等功能。车载终端通常由壳体及位于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组成,其中,硬件集成电路板用于完成在线监控和调度管理等功能,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类型的硬件集成电路板,此处对其不作具体限定。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颠簸现象,而车载终端中的硬件集成电路板会随之产生大幅度的晃动从而造成损坏。当硬件集成电路板遭到损伤时,需要及时更换新的硬件集成电路板,但现有的车载终端的壳体大都具有难以安装和拆卸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终端,解决了现有的车载终端中的硬件集成电路板容易损坏且壳体难以装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终端,包括:
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围绕所述底板周侧设置的若干侧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所述底板、若干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围成封闭空间,若干所述侧板分别为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在远离所述底板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为直角结构,所述直角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端面和竖直端面;
所述顶板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压条板,所述底板和若干所述压条板所形成的空间用于放置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一阶面结构;
所述顶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顶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二阶面结构;
所述第三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三侧板通过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三阶面结构;
所述第四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三卡槽,所述第四侧板通过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压条板设有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包括:
卡位壳体、活动板、弹簧、拉杆和定位插轴;其中,
所述活动板设于所述卡位壳体的内部,并将所述卡位壳体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活动板通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的弹簧与所述卡位壳体的顶端连接;
所述拉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的外部;
所述定位插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定位插轴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设有与所述定位插轴适配的定位插孔,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推入所述定位插孔中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从所述定位插轴中拉出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的拆卸。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安装板关于所述内侧面的中轴线对称,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所述水平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地,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压条板距离所述底板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还设有若干接口,若干所述接口用于实现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与外部的通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终端,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壳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一体成型,通过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内侧面设置安装板,将顶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与安装板连接,进而实现顶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中的每一个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连接,这样的设计使得壳体易于安装和拆卸。并通过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内侧面设置压条板,对壳体中容纳的硬件集成电路板进行限位,防止其晃动造成损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终端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终端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条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车载终端包括:
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70;其中,硬件集成电路板用于完成在线监控和调度管理等功能,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类型的硬件集成电路板,此处对其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围绕所述底板10周侧设置的若干侧板以及与所述底板10相对设置的顶板30,所述底板10、若干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30围成封闭空间,若干所述侧板分别为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
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底板10一体成型,组成U型结构。
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在远离所述底板10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为呈倒L状的直角结构,所述直角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端面和竖直端面。
所述顶板30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底板10平行的压条板80,所述底板10和若干所述压条板80所形成的空间用于放置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的内侧面在远离底板10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板40,即,第一侧板21的内侧面设有两个安装板40。第二侧板22的内侧面在远离底板10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板40,即,第二侧板22的内侧面设有两个安装板40。
顶板30与四个安装板40的水平端面连接,第三侧板23与远离第四侧板24的两个安装板40的竖直端面连接,第四侧板24与远离第三侧板23的两个安装板40的竖直端面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方式可以为通过螺栓连接、铆接或胶黏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底板10平行的压条板80。
具体的,压条板80为与底板10平行且距离底板10较近的长条形结构,用于辅助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安装,压条板80的下底面与底板10的上表面的间距等于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终端,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70,壳体包括底板10、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第四侧板24和顶板30,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和底板10一体成型,通过在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内侧面设置安装板40,将顶板30、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分别与安装板40连接,进而实现顶板30、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中的每一个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连接,这样的设计使得壳体易于安装和拆卸。并通过在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内侧面设置压条板80,对壳体中容纳的硬件集成电路板70进行限位,防止其晃动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30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具体的,如图1所示,每个安装板40的水平端面和竖直端面均设有一个螺孔,为了便于描述,将其称为第一螺孔,相应的,顶板30、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均设有与第一螺孔适配的第二螺孔。
可以理解的是,顶板30设有与四个水平端面的第一螺孔适配的四个第二螺孔,顶板30通过四个螺栓、四个第一螺孔和四个第二螺孔的配合,与四个水平端面连接。
第三侧板23设有与远离第四侧板24的两个竖直端面的第一螺孔适配的两个第二螺孔,第三侧板23通过两个螺栓、两个第一螺孔和两个第二螺孔的配合,与两个竖直端面连接。
第四侧板24设有与远离第三侧板23的两个竖直端面的第一螺孔适配的两个第二螺孔,第四侧板24通过两个螺栓、两个第一螺孔和两个第二螺孔的配合,与两个竖直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底板10的端面上设有第一阶面结构51;所述顶板30设有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51适配的第一卡槽61,所述顶板30通过所述第一卡槽61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51的相互配合,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卡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通过第一卡槽61与第一阶面结构51的相互榫卯配合,使得顶板30与第一侧板21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使得顶板30与第二侧板22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四侧板24的端面上设有第二阶面结构52;所述第三侧板23设有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52适配的第二卡槽62,所述第三侧板23通过所述第二卡槽62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52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卡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通过第二卡槽62与第二阶面结构52的相互榫卯配合,使得第三侧板23与底板10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使得第三侧板23与第一侧板21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使得第三侧板23与第二侧板22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三侧板23的端面上设有第三阶面结构53;所述第四侧板24设有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53适配的第三卡槽63,所述第四侧板24通过所述第三卡槽63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53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卡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通过第三卡槽63与第三阶面结构53的相互榫卯配合,使得第四侧板24与底板10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使得第四侧板24与第一侧板21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使得第四侧板24与第二侧板22卡合后的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压条板80设有卡位结构90,所述卡位结构90包括:
卡位壳体902、活动板903、弹簧904、拉杆905和定位插轴901。
其中,所述活动板903设于所述卡位壳体902的内部,并将所述卡位壳体902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活动板903通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的弹簧与所述卡位壳体902的顶端连接;所述拉杆905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903连接,所述拉杆905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902的外部;所述定位插轴901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903连接,所述定位插轴90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902的外部。
具体的,卡位结构90包括卡位壳体902、设于卡位壳体902内部可以进行升降的活动板903,活动板903的上表面与卡位壳体902的顶端通过弹簧连接,活动板903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插轴901,活动板903的上表面中心处设置有可以拉动活动板903进行升降的拉杆905。
进一步地,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设有与所述定位插轴901适配的定位插孔,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901推入所述定位插孔中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901从所述定位插轴901中拉出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拆卸。
具体的,硬件集成电路板70在安装时,硬件集成电路板70从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和顶板30组成的U型结构的一个开口处插入,直至硬件集成电路板70上的定位插孔与定位插轴901位置重合,通过弹簧的弹力推动活动板903下移,使定位插轴901插入定位插孔内,完成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安装,拆卸时,只需要通过拉动拉杆905使定位插轴901从定位插孔内脱离,再抽出硬件集成电路板70即可,拆装方便,维修方便,且能够进一步避免硬件集成电路板70在壳体内随意晃动而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安装板40受力的均匀性,位于同一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安装板40关于所述内侧面的中轴线对称。为了使顶板30与底板10保持平行,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所述水平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为了使第三侧板23与底板10、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保持垂直,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四侧板24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为了使第四侧板24与底板10、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保持垂直,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三侧板23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避免硬件集成电路板70在壳体内随意晃动而造成损坏,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压条板80距离所述底板10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23还设有若干接口,若干所述接口用于实现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与外部的通信。
如图1所示,若干接口一共有10个,10个接口分别为CDMA接口、数据通信接口、3个扩展备用接口、GPS接口、超短波接口、短波接口、显示屏接口和车载电源接口。需要说明的是,3个扩展备用接口可通过软件定义。第三侧板23还设有开关,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70的开关。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硬件集成电路板;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围绕所述底板周侧设置的若干侧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所述底板、若干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围成封闭空间,若干所述侧板分别为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在远离所述底板的两个直角处分别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为直角结构,所述直角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端面和竖直端面;
所述顶板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压条板,所述底板和若干所述压条板所形成的空间用于放置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水平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通过螺栓与若干所述竖直端面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一阶面结构;
所述顶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顶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二阶面结构;
所述第三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三侧板通过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每一个在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三阶面结构;
所述第四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适配的第三卡槽,所述第四侧板通过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三阶面结构的相互配合,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卡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板设有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包括:
卡位壳体、活动板、弹簧、拉杆和定位插轴;其中,
所述活动板设于所述卡位壳体的内部,并将所述卡位壳体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活动板通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的弹簧与所述卡位壳体的顶端连接;
所述拉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的外部;
所述定位插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且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定位插轴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卡位壳体的外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设有与所述定位插轴适配的定位插孔,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推入所述定位插孔中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定位插轴从所述定位插轴中拉出完成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的拆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安装板关于所述内侧面的中轴线对称,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所述水平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所述竖直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的所述内侧面的若干所述压条板距离所述底板的距离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还设有若干接口,若干所述接口用于实现所述硬件集成电路板与外部的通信。
CN202020502424.9U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车载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352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2424.9U CN21135285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车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2424.9U CN21135285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车载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2852U true CN211352852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3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0242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35285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车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2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146345A1 (en) Fixing apparatus for battery
US8254123B2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expansion card
CN103682702B (zh) 利用表面贴装技术帽构件定位表面贴装技术连接器的方法
CN211352852U (zh) 一种车载终端
CN105763686A (zh) 用于安装电话卡的卡托装置及移动设备
CN211702603U (zh) 一种车载终端的壳体拼装结构
CN107978942B (zh) 数据线公头接口、数据线母座接口及数据线
US767992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with transfer card
JP2944641B1 (ja) 電子機器の保持器具
CN210466242U (zh) 一种服务器主板的加固装置以及服务器
CN216903543U (zh) 板间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6979703U (zh) 插拔电路板底座和计算机子板
CN220857130U (zh) 一种航插安装结构
CN201348752Y (zh) 可移植的微电脑芯片板
CN220857080U (zh) 一种可更换插头的模块化电源适配器
CN220822118U (zh) 一种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WO2018006655A1 (zh) 连接装置及射频拉远单元
CN217363514U (zh) 连环外壳扣合结构
CN220189952U (zh) 一种扩展型插座
CN216819836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嵌入式蓝牙模组
CN218415095U (zh) 一种电路板热插拔端子和电源模块
CN218940044U (zh) 一种防fpc脱落的连接器
CN216214343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卡座连接器
CN213878535U (zh) 一种工业用翻盖插座
CN214014902U (zh) 一种方便检修的pcb线路板安装用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4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