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1044U -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1044U
CN211351044U CN202020287052.2U CN202020287052U CN211351044U CN 211351044 U CN211351044 U CN 211351044U CN 202020287052 U CN202020287052 U CN 202020287052U CN 211351044 U CN211351044 U CN 211351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radial
axial movement
connector
lef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870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ENGKA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ENGKA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ENGKA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ENGKA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870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1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1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1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左接头(1)与右接头(2),其中,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径向偏转,且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轴向移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外包导体与内接导体是始终贴合接触的,同时由于外包导体自身弹性的存在,可以始终保持有正压力在内接导体和外包导体之间,从而实现有效接触,进而保证优良的导电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结构间轴向偏移时的可靠性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功能的连接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接头A1、第二接头A2及第三接头A3,通过第一接头A1与第二接头A2之间的相互插接实现第一接头A1与第二接头A2之间的径向偏转,通过第三接头A3与第二接头A2之间的相互插接实现第三接头A3与第二接头A2之间的轴向偏移,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活动的功能的同时,各接头之间采用轴向侧壁接触,具有接触点多,可以承受功率较大等优点,但是其同时采用3个部件实现上述功能,部件较多,失效几率较大。
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功能的连接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左侧接头B1及右侧接头B2,如图3所示,通过其径向内部的圆弧接头及内部弹性件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偏移的功能,将连接部件减少为2个,有效降低失效几率,但同时其导体接触面B0采用弧形端面接触,接触面为1个点,可以承受功率较小。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满足兼顾简约机构,又能够满足大功率需求的能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偏移的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左接头与右接头,其中,
所述左接头包括左导体触头、左绝缘体、左接头前壳体、以及左接头后壳体,其中左导体触头及左绝缘体位于左接头前壳体和左接头后壳体的径向内部,左导体触头位于左绝缘体的右侧且与左绝缘体固定连接,左接头前壳体位于左接头后壳体的右侧且与左接头后壳体固定连接,且在轴向上左导体触头位于左接头后壳体的左侧;
所述右接头包括外包导体、内接导体、右绝缘体、以及外壳体,其中内接导体固定设置于右绝缘体的左端,外壳体固定外套于右绝缘体的径向外周,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活动连接有外包导体;
当相互插接时,左导体触头的右端插入外包导体的左端内部并与其轴向抵接,左接头前壳体的右端径向外壁与外壳体的左端径向内壁径向抵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导体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径向偏转,且所述外包导体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包导体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同时发生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包导体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插接部和右活动连接部,其中左插接部外套于左导体触头的径向外侧并与左导体触头插接配合,右活动连接部外套于内接导体的径向外周并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径向偏转。
进一步地,所述右活动连接部包括从左向右依次固连的左根部、中槽部、以及右凸起,其中中槽部相对于左根部及右凸起之间且径向向内凹陷设置,所述右绝、缘体的左端径向向内伸出设置有绝缘凸头,在所述绝缘凸头的右侧径向向外凹陷设置有绝缘凹槽,所述右凸起位于绝缘凹槽内部且能够相对于绝缘凹槽轴向移动,所述绝缘凸头位于中槽部内部以在右凸起相对于绝缘凹槽轴向移动时为绝缘凸头提供轴向移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包导体的右端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轴向移动的范围等于绝缘凹槽的轴向尺寸S。
进一步地,所述右活动连接部设置为多片相互间隔开的瓣状。
进一步地,所述瓣状至少设置有6片且选用弹性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材料选用铍铜。
进一步地,所述内接导体的左端头部的左端角和右端角分别设置为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运动的过程中,外包导体与内接导体是始终贴合接触的,同时由于外包导体自身弹性的存在,可以始终保持有正压力在内接导体和外包导体之间,从而实现有效接触,进而保证优良的导电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结构间轴向偏移时的可靠性问题。
2)右绝缘体上预先设置有绝缘凹槽,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绝缘凹槽的轴向尺寸,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场合下的轴向位移范围的需求,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结构间轴向偏移量不足的问题。
3)通过简单的2个连接器即能够实现可靠的接头连接和信号传输、节约安装空间,有效降低失效概率,在同时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偏移功能的同时,接触部位点数是多点接触(≥6点),可以满足大功率的使用需求,功率增大数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连接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连接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F位置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接后的结构总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插接前的结构分体图;
图6是图5中G位置的结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发生轴向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发生径向偏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右活动连接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发生径向偏移时的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4-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左接头1与右接头2,其中,
左接头1包括左导体触头1-1、左绝缘体1-2、左接头前壳体1-3、以及左接头后壳体1-4,其中左导体触头1-1及左绝缘体1-2位于左接头前壳体1-3和左接头后壳体1-4的径向内部,左导体触头1-1位于左绝缘体1-2的右侧且与左绝缘体1-2固定连接,左接头前壳体1-3位于左接头后壳体1-4的右侧且与左接头后壳体1-4固定连接,且在轴向上左导体触头1-1位于左接头后壳体1-4的左侧;
右接头2包括外包导体2-1、内接导体2-2、右绝缘体2-3、以及外壳体2-4,其中内接导体2-2固定设置于右绝缘体2-3的左端,外壳体2-4固定外套于右绝缘体2-3的径向外周,内接导体2-2的左端活动连接有外包导体2-1;
当相互插接时,左导体触头1-1的右端插入外包导体2-1的左端内部并与其轴向抵接,左接头前壳体1-3的右端径向外壁与外壳体2-4的左端径向内壁径向抵接;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2-2的左端径向偏转,且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2-2的左端轴向移动。
具体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2-2的左端同时发生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
具体地,外包导体2-1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插接部2-11和右活动连接部2-12,其中左插接部2-11外套于左导体触头1-1的径向外侧并与左导体触头1-1插接配合,右活动连接部2-12外套于内接导体2-2的径向外周并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2-2径向偏转。
具体地,右活动连接部2-12包括从左向右依次固连的左根部2-121、中槽部2-122、以及右凸起2-123,其中中槽部2-122相对于左根部2-121及右凸起2-123之间且径向向内凹陷设置,右绝缘体2-3的左端径向向内伸出设置有绝缘凸头2-31,在绝缘凸头2-31的右侧径向向外凹陷设置有绝缘凹槽2-32,右凸起2-123位于绝缘凹槽2-32内部且能够相对于绝缘凹槽2-32轴向移动,绝缘凸头2-31位于中槽部2-122内部以在右凸起2-123相对于绝缘凹槽2-32轴向移动时为绝缘凸头2-31提供轴向移动空间。
具体地,外包导体2-1的右端相对于内接导体2-2的左端轴向移动的范围等于绝缘凹槽2-32的轴向尺寸S,可以根据需要预先设置绝缘凹槽的轴向尺寸,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场合下的轴向位移范围的需求,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结构间轴向偏移量不足的问题。
具体地,右活动连接部2-12设置为多片相互间隔开的瓣状,从而可以通过多个瓣状在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同时存在时各自对应实现不同的结构功能;例如如图9所示,在图9中右活动连接部2-12的轴心由O1位置(未偏转时轴心位置)运动到O2位置(偏转适应后轴心位置),此时1号位、4号位瓣状分别轴向位移、同时2、3、5、6号为瓣状分别产生如图9所示径向偏移,从而根据每个瓣状所处位置的不同或偏转或偏移,以确保每个瓣状都有接触点与内接导体贴合,进而实现整体连接稳定。
而当运动至如图10所示位置时,右活动连接体2-12相对于内接导体发生α角度偏转,此时内接导体左右端分别向右活动连接体2-12的内壁施加方向相反的力F1和力F2,右活动连接体对内接导体产生的克服摩擦力的回复力为F1N=F1sinα,F2N=F2 sinα,因此偏转角度越大,产生的克服摩擦力的回复力越大,因此纠正偏心效果越强。
具体地,瓣状至少设置有6片且选用弹性材料,瓣状数量越多接触位置点的数量越多从而传输功率越大,可以根据实际功率需求设置瓣状的数量,但应至少设置有6片以保证贴合紧密以及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过程的整体稳定。
具体地,弹性材料选用铍铜,铍铜具有很高的硬度、弹性极限、疲劳极限和耐磨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导热性和导电性。
具体地,内接导体2-2的左端头部的左端角2-2a和右端角2-2b分别设置为圆弧状,且其半径分别为R1和R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半径),从而减小内接导体2-2与右活动连接部2-12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顺滑连接,保证顺畅接触,保证连接牢固信号传输稳定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左接头(1)与右接头(2),其中,
所述左接头(1)包括左导体触头(1-1)、左绝缘体(1-2)、左接头前壳体(1-3)、以及左接头后壳体(1-4),其中左导体触头(1-1)及左绝缘体(1-2)位于左接头前壳体(1-3)和左接头后壳体(1-4)的径向内部,左导体触头(1-1)位于左绝缘体(1-2)的右侧且与左绝缘体(1-2)固定连接,左接头前壳体(1-3)位于左接头后壳体(1-4)的右侧且与左接头后壳体(1-4)固定连接,且在轴向上左导体触头(1-1)位于左接头后壳体(1-4)的左侧;
所述右接头(2)包括外包导体(2-1)、内接导体(2-2)、右绝缘体(2-3)、以及外壳体(2-4),其中内接导体(2-2)固定设置于右绝缘体(2-3)的左端,外壳体(2-4)固定外套于右绝缘体(2-3)的径向外周,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活动连接有外包导体(2-1);
当相互插接时,左导体触头(1-1)的右端插入外包导体(2-1)的左端内部并与其轴向抵接,左接头前壳体(1-3)的右端径向外壁与外壳体(2-4)的左端径向内壁径向抵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径向偏转,且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同时发生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导体(2-1)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插接部(2-11)和右活动连接部(2-12),其中左插接部(2-11)外套于左导体触头(1-1)的径向外侧并与左导体触头(1-1)插接配合,右活动连接部(2-12)外套于内接导体(2-2)的径向外周并能够相对于内接导体(2-2)径向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活动连接部(2-12)包括从左向右依次固连的左根部(2-121)、中槽部(2-122)、以及右凸起(2-123),其中中槽部(2-122)相对于左根部(2-121)及右凸起(2-123)之间且径向向内凹陷设置,所述右绝缘体(2-3)的左端径向向内伸出设置有绝缘凸头(2-31),在所述绝缘凸头(2-31)的右侧径向向外凹陷设置有绝缘凹槽(2-32),所述右凸起(2-123)位于绝缘凹槽(2-32)内部且能够相对于绝缘凹槽(2-32)轴向移动,所述绝缘凸头(2-31)位于中槽部(2-122)内部以在右凸起(2-123)相对于绝缘凹槽(2-32)轴向移动时为绝缘凸头(2-31)提供轴向移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导体(2-1)的右端相对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轴向移动的范围等于绝缘凹槽(2-32)的轴向尺寸S。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活动连接部(2-12)设置为多片相互间隔开的瓣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瓣状至少设置有6片且选用弹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选用铍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导体(2-2)的左端头部的左端角(2-2a)和右端角(2-2b)分别设置为圆弧状。
CN202020287052.2U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Active CN211351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7052.2U CN211351044U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7052.2U CN211351044U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1044U true CN211351044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7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87052.2U Active CN211351044U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10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1345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ies with axially canted coil springs
WO2013179933A1 (ja) ソケット端子
US771775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TW201806255A (zh) 用於電連接器的接觸套件
US97354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US20090311898A1 (en)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tact
CN102754281A (zh) 大电流连接器
ATE373882T1 (de) Koaxialsteckverbinder und antennenanordnung mit einer schalterfunktion
WO2010021072A1 (ja) 多極単頭プラグ
CN211351044U (zh)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WO2024045612A1 (zh) 一种电路板使用免焊插孔
CN111146623A (zh) 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偏转及轴向移动的连接器
CN105514729A (zh) 一种复合结构的大电流接触件
JP2008135275A (ja) 電気コンタクト及びメス端子
CN218070243U (zh) 弹性接触件和电连接器
KR20220025047A (ko) 전기 플러그 커넥터
JP5357563B2 (ja) 高電圧対応多極プラグコネクター
JP2014170750A (ja) 横断面で8の字形状のコンタクトプレートを備えたコンタクトプレートリングを有する高電流差込みコネクタ用のブッシュ又はプラグ
WO2020233388A1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5786772U (zh) 一种新型电能表插接端子
CN205565211U (zh) 一种复合结构的大电流接触件
CN219436197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8849868U (zh) 插孔接触件及导电组件
CN220984902U (zh) 一种用于高压电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及连接器结构
CN109994858A (zh) 一种偏转接触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