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5751U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45751U CN211345751U CN201921972732.1U CN201921972732U CN211345751U CN 211345751 U CN211345751 U CN 211345751U CN 201921972732 U CN201921972732 U CN 201921972732U CN 211345751 U CN211345751 U CN 2113457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axis
- movable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出风部件包括:定转盘、动转盘、出风风道件和软管,动转盘通过第一枢转机构与定转盘枢转相连,以使动转盘相对定转盘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动转盘上具有进风口,出风风道件上具有出风口,出风风道件通过第二枢转机构与动转盘相连,以使出风风道件相对动转盘绕第二轴线可转动,且使出风风道件跟随动转盘绕第一轴线同步转动,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相交非零夹角,软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出风风道件且与出风口连通,软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动转盘且与进风口连通,软管随动转盘和出风风道件同步绕第一轴线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出风部件的出风角度可调范围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通常采用在出风口内设置导风百叶的方式来调节出风方向,此种调节方式的出风角度可调范围较小,难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体验要求,而且,导风百叶在出风口内调节出风方向时,还会对出风量、出风风速、出风风压造成影响,影响用户的舒适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的出风口角度可调节范围较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出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包括:定转盘;动转盘,所述动转盘通过第一枢转机构与所述定转盘枢转相连,以使所述动转盘相对所述定转盘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动转盘上具有进风口;出风风道件,所述出风风道件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风道件通过第二枢转机构与所述动转盘相连,以使所述出风风道件相对所述动转盘绕第二轴线可转动,且使所述出风风道件跟随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相交非零夹角:以及软管,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出风风道件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动转盘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软管随所述动转盘和所述出风风道件同步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可以提高出风口的角度调节范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体验需求。而且,由于出风风道件的出风角度变化并不是依靠导风百叶在出风口内摆动,从而不会影响出风风量、出风风速、出风风压等,满足用户的舒适体验要求。而且,通过设置软管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出风风道件运动的过程中,出风气流能够顺利流动,保证送风效果。另外,出风部件的结构巧妙、简单、装配方便,动作可靠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件还包括:外观罩,所述外观罩连接于所述动转盘,以随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外观罩外罩于所述出风风道件,且所述外观罩上具有使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一部分始终伸出到所述外观罩外的避让口,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风道件的始终位于所述外观罩外的部分上,所述软管隐藏在所述外观罩和所述出风风道件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件上具有防止所述出风风道件全部从所述外观罩内脱出的止挡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转盘上具有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贯通的中心孔,所述动转盘包括插配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筒,所述中心筒的轴向两端分别为内端和外端,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筒口限定出所述进风口且位于所述中心孔内,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位于所述中心孔外且与所述软管的所述第二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具有卡扣,所述软管的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且由所述卡扣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孔内具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位于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远离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第一中心台和连接在第一中心台和所述中心孔的孔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连接筋,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通气孔,所述中心筒内具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位于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靠近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第二中心台和连接在第二中心台和所述中心筒的筒壁之间的多个第二连接筋,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二通气孔,其中,所述第一枢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中心台和所述第二中心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心台上具有第一沉腔和第一穿孔,所述第二中心台上具有第二沉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枢转机构包括: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头部和轴套部,所述第一头部的至少部分沉入所述第一沉腔且与所述第一沉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轴套部穿入所述第一穿孔;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头部、肩部和转轴部,所述第二头部的至少部分沉入所述第二沉腔且与所述第二沉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肩部穿入所述第二穿孔,所述转轴部穿入所述轴套部;其中,所述肩部的靠近所述转轴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头部的远离所述轴套部的一侧表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且面接触转动配合,且使所述动转盘与所述定转盘间隙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部的远离所述肩部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一枢转机构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装配于所述卡槽且止抵于所述轴套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头部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件内不具有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转盘上具有轨道槽,所述轨道槽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动转盘上具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配于所述轨道槽,以沿所述轨道槽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件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动转盘相对所述定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齿条、第一齿轮和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动转盘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定转盘且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条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一轴线,以在所述第一齿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转盘设于所述动转盘的远离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一侧,且所述动转盘上具有朝向所述定转盘方向敞开的安装槽,所述第一齿条一体成型于所述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件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出风风道件相对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齿条、第二齿轮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齿条设于所述出风风道件且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驱动器设于所述动转盘且驱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条为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二轴线,以在所述第二齿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出风风道件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转盘上具有两个支架部,两个所述支架部沿所述第二轴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开,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部,每侧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架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枢转机构枢转相连,且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支架部,所述第二齿条一体成型于所述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转机构包括:第二轴套和可转动地插配于所述第二轴套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轴套安装于所述支架部,所述第二转轴一体成型于所述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转机构上具有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贯穿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动转盘上具有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线缆,所述线缆由所述第二过线孔和所述第一过线孔穿出到所述定转盘的远离所述动转盘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转盘上具有用于对所述线缆定位的线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出风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出风部件,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位于所述出风部件的下方,所述送风部件包括送风风道件和设于所述送风风道件内的第一风机,所述送风风道件的送风口与所述转动盘上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轴线为竖直线,所述第二轴线为水平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部件和送风部件的配合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和送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出风部件的调节后的一个状态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出风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中动转盘、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一枢转机构的配合剖视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和送风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中动转盘与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中动转盘与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拆去外观罩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的出风风道件和软管等的配合图;
图15是图12中所示的出风风道件、动转盘、第二驱动装置的配合图;
图16是图3中点划线内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中动转盘和第一枢转机构等的配合图;
图18是图1中所示的出风部件中动转盘的俯视图;
图19是图8中圈示的B处的放大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驱动器组件的正投影视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驱动电机的立体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4是沿图22中D-D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出风部件100;
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第一平面S1;第二平面S2;
电机轴的中心线L3;电机本体的中心线L4;
出风风道件1;出风口11;连接部12;
罩壳部13;容纳腔130;
出风部14;出风通道140;进口端14a;出口端14b;
止挡边15;
动转盘2;进风口20;安装槽21;导向柱22;支架部23;
中心筒24;内端241;外端242;卡扣243;
第二安装结构25;第二中心台251;第二连接筋252;第二通气孔253;
第二沉腔2511;第二穿孔2512;
第二过线孔26;线扣27;
定转盘3;轨道槽31;中心孔32;
第一安装结构33;第一中心台331;第一连接筋332;第一通气孔333;
第一沉腔3311;第一穿孔3312;
第一枢转机构4;
第一轴套41;第一头部411;轴套部412;
第一转轴42;第二头部421;肩部422;转轴部423;卡槽4231;
卡簧43;第一过线孔44;
第二枢转机构5;第二轴套51;第二转轴52;
第一驱动装置6;第一齿条61;第一齿轮62;第一驱动器63;
驱动器组件6a;
驱动电机6a1;电机本体6a11;电机轴6a12;安装耳6a13;接线盒6a14;
止挡件6a2;第一挡板6a21;翻边部6a22;第二挡板6a23;
第二驱动装置7;第二齿条71;第二齿轮72;第二驱动器73;线缆74;
软管8;第一端81;第二端82;
外观罩9;避让口91;
送风部件200;送风风道件201;第一风机202;
送风口2010;气流通道2011;第三过线孔2012;
第一组件300;第一换热器301;风道壳302;
第二组件400;第二换热器401;第二风机402;压缩机4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100。
如图1-图2所示,出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出风风道件1、动转盘2、定转盘3和软管8,出风风道件1上具有出风口11。结合图3,动转盘2通过第一枢转机构4与定转盘3枢转相连,以使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绕第一轴线L1可转动,结合图4,出风风道件1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与动转盘2相连,以使出风风道件1相对动转盘2绕第二轴线L2可转动,且使出风风道件1跟随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同步转动,其中,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相交非零夹角。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通过巧妙地设置:定转盘3和动转盘2通过第一枢转机构4绕第一轴线L1的枢转相连、以及动转盘2和出风风道件1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绕第二轴线L2的枢转相连,从而可以可靠且有效地实现出风风道件1带动出风口11绕第一轴线L1的枢转运动和绕第二轴线L2的枢转运动,进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出风口11的角度调节范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体验需求。
而且,由于出风风道件1在两个空间维度上的角度调节都是通过绕轴线的枢转运动,从而可以节省出风风道件1的运动空间,提高出风部件100整体的结构紧凑性。此外,由于出风风道件1的出风角度变化并不是依靠百叶在出风口11内摆动,从而不会影响出风风量、出风风速、出风风压发生变化,不会对用户造成不舒适体验。另外,出风部件100的结构巧妙、简单、装配方便,动作可靠性高。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还包括软管8,软管8的第一端81连接至出风风道件1且与出风口11连通,软管8的第二端82连接至动转盘2且与进风口20连通,软管8随动转盘2和出风风道件1同步绕第一轴线L1转动。由此,通过设置软管8连接在动转盘2上的进风口20与出风风道件1上的出风口11之间,从而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出风风道件1运动的过程中,出风气流能够顺利流动,保证送风效果,而且由于软管8连接在动转盘2上且随动转盘2和出风风道件1同步绕第一轴线L1转动,从而可以避免软管8绕第一轴线L1扭转变形,提高了软管8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软管8可以设置为波纹管,从而在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转动的过程中,软管8可以压缩或拉伸,保证软管8的连接可靠性,提高气流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出风风道件1和动转盘2通过软管8相连,从而可以将引发气流流动的风机移出到出风风道件1外,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件1内可以不具有风机等引发气流流动的负压装置,从而减轻了出风风道件1整体的重量,提高了驱动出风风道件1枢转运动的灵活性,节省了驱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线L1与第二轴线L2可以垂直,也就是说,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夹角为90°,由此,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送风角度调节。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轴线L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轴心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出风风道件1既可以作绕竖直轴线的转动,又可以作绕水平轴线的转动,从而可以满足在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的大范围送风角度调节。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空调,送风方向固定,只能通过导风百叶较小范围地改变送风范围,难以满足用户在不同方位的使用体验。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送风角度调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出风口11绕水平设置的第二轴线L2枢转,从而实现出风风道件1的上下摆动出风,同时还可以实现出风口11绕竖直设置的第一轴线L1枢转,从而实现出风风道件1的水平转动出风,因此,使得出风部件100在水平范围内和竖直范围内均具有更广的出风角度调节范围,用户体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风道件1可以包括:罩壳部13和出风部14,出风部14内限定出出风通道140,出风口11形成在出风部14上且与出风风道的出口端14b相连,罩壳部13内限定出容纳腔130,软管8的第一端81伸入容纳腔130内且与出风通道140的进口端14a相连。由此,出风风道件1可以收纳软管8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软管8和遮蔽软管8,提高软管8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空调器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外观罩9,外观罩9连接于动转盘2,以随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同步转动,外观罩9外罩于出风风道件1,且外观罩9上具有使出风风道件1的一部分始终伸出到外观罩9外的避让口91,出风口11形成在出风风道件1的始终位于外观罩9外的部分上,软管8隐藏在外观罩9和出风风道件1内。由此,通过设置外观罩9,可以起到遮蔽出风部件100的内部部件以及软管8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和外观美观性。
另外,如图3所示,出风风道件1上具有防止出风风道件1全部从外观罩9内脱出的止挡边15。由此,可以避免用户或小孩误将出风风道件1拿出等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止挡边15的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在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止挡边15可以设置在罩壳部13的远离出风部14的一侧且构造为翻边结构,从而方便加工且可以在确保结构紧凑性的前提下,保证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具有较大的可转动角度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所示,定转盘3上具有沿第一轴线L1的延伸方向贯通的中心孔32(即中心孔3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L1重合或平行),动转盘2包括插配于中心孔32的中心筒24,中心筒24的轴向两端分别为内端241和外端242,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筒口限定出进风口20且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筒口位于中心孔32内,中心筒24的外端242的筒口位于中心孔32外且与软管8的第二端82相连。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定转盘3与动转盘2的相对定位配合,且结构紧凑性好。
如图16-图17所示,中心筒24的外端242具有卡扣243,软管8的第二端82插入中心筒24的外端242且由卡扣243限位。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软管8与动转盘2的装配。需要说明的是,卡扣243的数量不限,例如可以是围绕软管8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从而可以提高软管8装配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软管8的材料可以采用PU或钢丝或PP和钢丝,软管8的特点可以为高压缩比,拉伸和压缩时能保持圆形风道形状,另外,软管8的第一端81和第二端82均可以采用卡扣243固定,便于软管8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中心孔32内可以具有第一安装结构33,第一安装结构33位于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远离中心筒24的外端242的一侧(如图16中所示的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下侧),且第一安装结构33包括第一中心台331和连接在第一中心台331和中心孔32的孔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连接筋332,相邻的第一连接筋332之间限定出与进风口20连通的第一通气孔333。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中心筒24内具有第二安装结构25,第二安装结构25位于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靠近中心筒24的外端242的一侧(如图16中所示的中心筒24的内端241的上侧),且第二安装结构25包括第二中心台251和连接在第二中心台251和中心筒24的筒壁之间的多个第二连接筋252,相邻的第二连接筋252之间限定出与进风口20连通的第二通气孔253,其中,第一枢转机构4安装于第一中心台331和第二中心台251。由此,在保证气流流动顺畅性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第一枢转机构4的安装,且保证第一枢转机构4的枢转中心轴线可以为第一轴线L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6所示,第一枢转机构4可以包括:第一轴套41和第一转轴42,第一轴套41装配于定转盘3和动转盘2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转轴42装配于定转盘3和动转盘2中的另一个,第一转轴42绕第一轴线L1可转动地插配于第一轴套41。由此,第一枢转机构4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结合图16所示,第一轴套41可以固定于定转盘3,第一转轴42可以固定于动转盘2,其中,第一轴套41与第一转轴42通过垂直于第一第一轴线L1的表面面接触转动配合,且使动转盘2与定转盘3间隙配合,即动转盘2和定转盘3之间无直接接触,由此,在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转动的过程中,动转盘2和定转盘3之间通过第一轴套41和第一转轴42的支承转动,从而使得动转盘2和定转盘3之间不存在转动摩擦,进而可以提高动转盘2的转动灵活性,提高出风部件100整体的使用寿命。
如图16所示,第一中心台331上可以具有第一沉腔3311和第一穿孔3312,第二中心台251上具有第二沉腔2511和第二穿孔2512。第一轴套41可以包括沿第一轴线L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头部411和轴套部412,轴套部41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L1重合,第一头部411的至少部分沉入第一沉腔3311且与第一沉腔3311的底壁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多个螺钉将第一头部411与第一中心台331固定),轴套部412穿入第一穿孔3312,其中,第一转轴42可以包括沿第一轴线L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头部421、肩部422和转轴部423,转轴部423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L1重合,第二头部421的至少部分沉入第二沉腔2511且与第二沉腔2511的底壁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多个螺钉将第二头部421与第二中心台251固定),肩部422穿入第二穿孔2512,转轴部423穿入轴套部412。
如图16所示,肩部422的靠近转轴部423的一侧表面与第一头部411的远离轴套部412的一侧表面均垂直于第一轴线L1设置且面接触转动配合(如图16中所示的M处),以使动转盘2与定转盘3间隙配合(如图16中所示的X处)。由此,装配简单,且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动转盘2与定转盘3间隙配合。
由于定转盘3和动转盘2之间的间隙(如图16中所示的X处),可以通过分别固定在其上的第一转轴42和第一轴套41之间的配合面接触(如图16中所示的M处)来实现,因此要求第一转轴42和第一轴套41的端面配合面尽量光滑、面积尽量大,从而可以保证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自由光滑转动。其中,定转盘3和动转盘2之间的间隙可以为2mm以上,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转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部423的远离肩部422的一端设有卡槽4231,第一枢转机构4还包括卡簧43,卡簧43装配于卡槽4231且止抵于轴套部412的远离第一头部411的一端(如图16中所示的轴套部412的下端),从而可以简单且有效地避免第一转轴42和第一轴套41分离,以使第一枢转机构4的动作可靠。
第一转轴42均可以采用不锈钢或铝等,这样当第一转轴42遇冷空气产生冷凝水时不会发生氧化,从而保证了枢转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第一转轴42与第一轴套41可以按国标配合设计,有足够的配合插配深度,例如插配深度可以为20mm以上,避免存在配合虚位使出风风道件1产生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出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装置6,第一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绕第一轴线L1转动。由此,无需用户手动调节,提高了空调器的电控性、智能性,提升用户体验。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出风部件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驱动装置6,此时,用户可以手动驱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一轴线L1转动。
如图5-图8所示,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包括:第一齿条61、第一齿轮62和第一驱动器63,第一齿条61设于动转盘2且与第一齿轮62啮合,第一驱动器63设于定转盘3且驱动第一齿轮62转动,第一齿条61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第一轴线L1,以在第一齿轮62的驱动下带动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转动。也就是说,安装在定转盘3上的第一驱动器63驱动第一齿轮62转动时,第一齿轮62可以驱动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同步绕第一轴线L1枢转运动,从而出风风道件1可以跟随动转盘2同步绕第一轴线L1枢转运动,因此,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驱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一轴线L1运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装置6的结构简单、方便装配,且可以简单、有效且可靠地实现驱动动作。此外,当第一齿条61为圆环形时,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驱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一轴线L1360°旋转,实现更大范围的送风角度调节。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器63具体构成不限,例如仅包括一个步进电机,从而可以提高结构紧凑性、角度变化的易控制性等,又例如第一驱动器63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6a1和传动机构(例如皮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实际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定转盘3设于动转盘2的远离出风风道件1的一侧,结合图4,动转盘2上具有朝向定转盘3方向敞开的安装槽21,第一齿条61一体成型于安装槽21。由此,可以简化装配步骤,保证第一齿条61和动转盘2的连接可靠性,保证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转动的同步性和可靠性。而且,通过设置安装槽21来安装第一齿条61,从而使得第一齿轮62可以收纳在安装槽21内转动,进而提高出风部件100整体的结构紧凑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条61还可以为独立的部件且装配在动转盘2上。
如图3所示,定转盘3上具有轨道槽31,轨道槽31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第一轴线L1,动转盘2上具有导向柱22,导向柱22插配于轨道槽31,以沿轨道槽31滑移。由此,通过导向柱22和轨道槽31的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动转盘2相对定转盘3绕第一轴线L1转动的稳定性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出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装置7,第二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出风风道件1相对动转盘2绕第二轴线L2转动。由此,无需用户手动调节,提高了空调器的电控性、智能性,提升用户体验。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出风部件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驱动装置7,此时,用户可以手动驱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转动。
如图9所示,第二驱动装置7可以包括:第二齿条71、第二齿轮72和第二驱动器73,第二齿条71设于出风风道件1且与第二齿轮72啮合,第二驱动器73设于动转盘2且驱动第二齿轮72转动,第二齿条71为弧形且中心线为第二轴线L2,以在第二齿轮72的驱动下带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转动。也就是说,安装在动转盘2上的第二驱动器73驱动第二齿轮72转动时,第二齿轮72可以驱动第二齿条71带动出风风道件1同步绕第二轴线L2枢转运动,从而出风风道件1可以实现相对动转盘2绕第二轴线L2枢转运动,因此,第二驱动装置7可以驱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运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驱动装置7的结构简单、方便装配,且可以简单、有效且可靠地实现驱动动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器73具体构成不限,例如仅包括一个步进电机,从而可以提高结构紧凑性、角度变化的易控制性等,又例如第二驱动器73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6a1和传动机构(例如皮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实际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8所示,第一枢转机构4(例如第一转轴42)上具有沿第一轴线L1的延伸方向贯穿的第一过线孔44,动转盘2上具有第二过线孔26,第二驱动装置7可以包括线缆74(例如线缆74可以与第二驱动器73相连),线缆74由第二过线孔26进入第一过线孔44,然后穿出的定转盘3的远离动转盘2的一侧,从而方便线缆74的后续接线,而且,如此穿设的线缆74不会受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的转动发生拉扯问题,减小线缆74在出风部件100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位移,提高线缆74的工作可靠性。此外,动转盘2上还可以具有用于对该线缆74定位的线扣27等,从而可以提高线缆74的安全可靠性。此外,为了走线,后文所述的送风风道件201上还可以具有与送风风道件201内的气流通道2011隔绝的第三过线孔2012,第三过线孔2012可以与第一过线孔44连通,以便于线缆74向外输出与空调器1000的主控板等连接。
如图10-图12所示,动转盘2上可以具有两个支架部23,两个支架部23沿第二轴线L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结合图13,每侧的连接部12和支架部23分别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枢转相连,由此,通过设置沿第二轴线L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二枢转机构5连接动转盘2的出风风道件1,从而可以简单有效地保证出风风道件1能够跟随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的同步运动。
结合图13-图15,第二驱动器73安装于支架部23,出风风道件1的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部12,第二齿条71一体成型于连接部12。由此,当将第二齿轮72安装于第二驱动器73,且将支架部23与连接部12装配到位后,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第二齿轮72与第二齿条71的啮合,从而简化了装配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二齿条71和出风风道件1的连接可靠性,保证第二齿条71带动出风风道件1绕第二轴线L2转动的同步性和可靠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齿条71还可以为独立的部件且装配在出风风道件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第二枢转机构5可以包括:第二轴套51和可转动地插配于第二轴套51的第二转轴52,第二轴套51装配于支架部23和连接部12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转轴52装配于支架部23和连接部12中的另一个,第二转轴52绕第二轴线L2可转动地插配于第二轴套51。由此,第二枢转机构5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套51可以安装于支架部23,第二转轴52可以一体成型于连接部12。由此,更加方便装配,简化装配步骤。其中,第二轴套51、第一齿轮62和第二齿轮72均可以采用POM自润滑材料等。
如图7所示,当第一驱动器63为驱动电机6a1时,驱动电机6a1通过第一齿轮62驱动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扭矩,容易造成驱动电机6a1的变形,致使第一齿轮62打滑,无法可靠地驱动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转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下述实施例的驱动器组件6a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装置6中。
如图18所示,驱动器组件6a可以包括:驱动电机6a1和止挡件6a2,结合图19和图20,驱动电机6a1可以包括电机本体6a11、电机轴6a12和安装耳6a13,电机本体6a11为柱形(包括但不限于圆柱形)且包括电机罩和设于电机罩内的定子和转子,电机轴6a12设于电机本体6a11的轴向一侧且与电机本体6a11偏心设置,即电机轴6a12的中心线L3与电机本体6a11的中心线L4平行且不重合,止挡件6a2设于驱动电机6a1外。
如图20所示,电机轴6a12的中心线L3与电机本体6a11的中心线L4共同限定出第一平面S1,过电机轴6a12的中心线L3且垂直于第一平面S1的平面为第二平面S2,安装耳6a13设于电机本体6a11且位于第二平面S2的靠近电机本体6a11的中心线L4的一侧(例如图20中所示的第二平面S2的下侧),且止挡件6a2的至少部分设于:电机本体6a11的周壁面外且位于第二平面S2的远离电机本体6a11的中心线L4的一侧(例如图20中所示的第二平面S2的上侧)。
由此,可以有效地改善驱动电机6a1工作过程中,因承受扭矩而发生变形的问题,从而改善第一齿轮62的打滑问题,进而提高第一齿轮62驱动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转动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止挡件6a2的材质不限,例如可以为钣金材质或塑料材质等。
简言之,由于相关技术中的驱动电机6a1,仅在电机轴6a12的一侧通过安装耳6a13固定,在驱动电机6a1工作的过程中,会承受较大扭矩发生变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器组件6a,通过设置止挡件6a2,在电机轴6a12的远离安装耳6a13的一侧对驱动电机6a1施加止挡力,或者说,通过增加止挡件6a2或塑料件固定驱动电机6a1的另一端,从而可以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问题,进而可以有效地改善齿轮打滑脱离齿条的问题。因此,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器组件6a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时,驱动器组件6a可以安装在定转盘3上,此时,安装耳6a13和止挡件6a2可以分别安装于定转盘3,驱动电机6a1为第一驱动器6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止挡件6a2可以包括第一挡板6a21,第一挡板6a21设于电机本体6a11的周壁面外且沿电机本体6a11的周向延伸。由此,第一挡板6a21可以较好地与电机本体6a11贴合,以可靠地本体施加止挡力。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挡板6a21可以围绕电机本体6a11的周壁面的半周以上。由此,可以进一步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电机本体6a11的周壁面上设有接线盒6a14,第一挡板6a21为开口环形且围绕电机本体6a11的周壁面上除设置接线盒6a14以外的全部表面。由此,可以更好地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一挡板6a21的靠近电机本体6a11的轴向一侧的一端具有朝向远离电机本体6a11的方向延伸的翻边部6a22。由此,可以利用翻边部6a22固定止挡件6a2,例如当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时,翻边部6a22和安装耳6a13可以分别固定在定转盘3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止挡件6a2还可以包括第二挡板6a23,第二挡板6a23设于电机本体6a11的轴向另一侧(即远离电机轴6a12的一侧)且与第一挡板6a21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第二挡板6a23,可以进一步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问题。例如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当第一挡板6a21沿竖向延伸,第一挡板6a21沿竖向延伸,第二挡板6a23位于第一挡板6a21的下端,翻边部6a22位于第一挡板6a21的上端时,驱动电机6a1的上下两侧都可以收到固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此外,驱动电机6a1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步进电机等。
如图20和图21所示,电机本体6a11可以为圆柱形,安装耳6a13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电机本体6a11直径方向上的两侧。由此,可以提高驱动电机6a1的安装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驱动电机6a1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器组件6a不限于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在其他应用场景中,例如下面将给出驱动器组件6a可以应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器组件6a可以应用的出风部件100可以实现出风风道件1绕第一轴线L1的枢转,但不限于是否可以绕第二轴线L2枢转,且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部件可以包括软管8、也可以不包括软管8。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定转盘3、动转盘2和出风风道件1,驱动器组件6a设在定转盘3上,安装耳6a13和止挡件6a2分别安装于定转盘3,驱动电机6a1为第一驱动器63且电机轴6a12上连接有第一齿轮62,动转盘2与定转盘3枢转相连,以相对定转盘3绕第一轴线L1可转动,动转盘2上设有第一齿条61,第一齿条61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第一轴线L1,第一齿条61与第一齿轮62啮合,以在第一齿轮62转动时由第一齿条61带动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转动,出风风道件1上具有出风口11,出风风道件1设于动转盘2以跟随动转盘2绕第一轴线L1同步转动。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出风口11绕第一轴线L1的出风角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后,出风风道件1与动转盘2还可以枢转相连,以相对动转盘2绕第二轴线L2可转动,出风部件100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7,第二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出风风道件1相对动转盘2绕第二轴线L2转动,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垂直。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出风口11绕第二轴线L2的出风角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后,动转盘2上可以具有进风口20,出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软管8,软管8的第一端81连接至出风风道件1且与出风口11连通,软管8的第二端82连接至动转盘2且与进风口20连通,软管8随动转盘2和出风风道件1同步绕第一轴线L1转动。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出风气流顺畅流通。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出风部件100。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具有送风角度可调节范围广,用户体验好的特点。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移动空调、窗机、分体式空调等等,下面,仅以空调器1000为移动空调为例进行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空调器1000为其他类型的空调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空调器1000为移动空调,第一轴线L1为竖直线,第二轴线L2为水平线,从而出风风道件1可以既可以绕竖直线枢转,以调节出风口11的水平送风角度,出风风道件1还可以绕水平线枢转,以调节出风口11的竖直送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空调器1000还包括送风部件200,送风部件200位于出风部件100的下方,送风部件200包括送风风道件201和设于送风风道件201内的第一风机202,送风风道件201的送风口2010与转动盘上的进风口20连通。由此,在第一风机202工作时,气流可以进入送风风道件201内然后向上输送给出风部件100(结合图3箭头所示为气流流向),从而无需在出风部件100内设置风机,减轻了出风部件100的重量,节省了驱动出风部件100运动的驱动力。或者说,送风部件200的设置目的主要是:通过第一风机202旋转制造空气压差,将风向上输送到出风部件100。
如图22-图24所示,空调器1000还可以包括:第一组件300和第二组件400,第一组件300设于送风部件200的下方,第二组件400设于第一组件300的下方,第一组件300可以包括用于对进入送风道件内的气流换热的第一换热器301,第二组件400可以包括第二换热器401、第二风机402和压缩机403,压缩机403与第二换热器401和第一换热器301分别连通以形成冷媒循环系统。
由此,当需要采用空调器1000制冷时,压缩机403工作,第一换热器301放冷,第二换热器401放热,第一风机202工作,空气可以与第一换热器301换热变冷后进入送风风道件201内,然后通过送风风道件201向上输送给出风部件100,然后从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实现制冷,同时,第二风机402工作,空气可以与第二换热器401换热变热,从而提高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晓冷媒循环系统的其他构成,例如节流装置等,因此不作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器1000为移动空调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还可以为冰蓄冷式移动空调等,这里不作赘述。另外,第一组件300除了包括第一换热器301之外,还可以包括连通在第一换热器301与送风风道件201之间的风道壳302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转盘;
动转盘,所述动转盘通过第一枢转机构与所述定转盘枢转相连,以使所述动转盘相对所述定转盘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动转盘上具有进风口;
出风风道件,所述出风风道件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风道件通过第二枢转机构与所述动转盘相连,以使所述出风风道件相对所述动转盘绕第二轴线可转动,且使所述出风风道件跟随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相交非零夹角:以及
软管,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出风风道件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动转盘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软管随所述动转盘和所述出风风道件同步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观罩,所述外观罩连接于所述动转盘,以随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外观罩外罩于所述出风风道件,且所述外观罩上具有使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一部分始终伸出到所述外观罩外的避让口,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风道件的始终位于所述外观罩外的部分上,所述软管隐藏在所述外观罩和所述出风风道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件上具有防止所述出风风道件全部从所述外观罩内脱出的止挡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转盘上具有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贯通的中心孔,所述动转盘包括插配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筒,所述中心筒的轴向两端分别为内端和外端,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筒口限定出所述进风口且位于所述中心孔内,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位于所述中心孔外且与所述软管的所述第二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具有卡扣,所述软管的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且由所述卡扣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孔内具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位于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远离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第一中心台和连接在第一中心台和所述中心孔的孔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连接筋,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通气孔,
所述中心筒内具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位于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内端的靠近所述中心筒的所述外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第二中心台和连接在第二中心台和所述中心筒的筒壁之间的多个第二连接筋,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二通气孔,其中,所述第一枢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中心台和所述第二中心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台上具有第一沉腔和第一穿孔,所述第二中心台上具有第二沉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枢转机构包括:
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头部和轴套部,所述第一头部的至少部分沉入所述第一沉腔且与所述第一沉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轴套部穿入所述第一穿孔;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头部、肩部和转轴部,所述第二头部的至少部分沉入所述第二沉腔且与所述第二沉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肩部穿入所述第二穿孔,所述转轴部穿入所述轴套部;其中,所述肩部的靠近所述转轴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头部的远离所述轴套部的一侧表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且面接触转动配合,且使所述动转盘与所述定转盘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部的远离所述肩部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一枢转机构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装配于所述卡槽且止抵于所述轴套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头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件内不具有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转盘上具有轨道槽,所述轨道槽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动转盘上具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配于所述轨道槽,以沿所述轨道槽滑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动转盘相对所述定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齿条、第一齿轮和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动转盘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定转盘且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条为圆环形或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一轴线,以在所述第一齿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转盘设于所述动转盘的远离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一侧,且所述动转盘上具有朝向所述定转盘方向敞开的安装槽,所述第一齿条一体成型于所述安装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出风风道件相对所述动转盘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齿条、第二齿轮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齿条设于所述出风风道件且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驱动器设于所述动转盘且驱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条为弧形且中心线为所述第二轴线,以在所述第二齿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出风风道件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转盘上具有两个支架部,两个所述支架部沿所述第二轴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开,所述出风风道件的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部,每侧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架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枢转机构枢转相连,且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支架部,所述第二齿条一体成型于所述连接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转机构包括:第二轴套和可转动地插配于所述第二轴套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轴套安装于所述支架部,所述第二转轴一体成型于所述连接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机构上具有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贯穿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动转盘上具有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线缆,所述线缆由所述第二过线孔和所述第一过线孔穿出到所述定转盘的远离所述动转盘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转盘上具有用于对所述线缆定位的线扣。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
2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位于所述出风部件的下方,所述送风部件包括送风风道件和设于所述送风风道件内的第一风机,所述送风风道件的送风口与所述动转盘上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轴线为竖直线,所述第二轴线为水平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72732.1U CN211345751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72732.1U CN211345751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45751U true CN211345751U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136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72732.1U Active CN211345751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4575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5993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CN112555992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
2019
- 2019-11-14 CN CN201921972732.1U patent/CN21134575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5993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CN112555992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CN112555992B (zh) * | 2020-12-07 | 2022-09-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CN112555993B (zh) * | 2020-12-07 | 2022-09-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345751U (zh)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US20050284170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KR20050117666A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04422056A (zh) | 换气装置 | |
WO2022247207A1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1981577B (zh) | 新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 |
KR100596254B1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20170089629A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루버 장치 | |
CN113483402B (zh) | 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 |
CN211345756U (zh) | 驱动器组件、出风部件和空调器 | |
CN21140002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678988B (zh)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
CN211503184U (zh) | 空调器的导风叶片、导风组件、面板组件以及空调器 | |
CN112797609A (zh)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749064A (zh) |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 |
CN216557400U (zh) | 风机组件、室内机及其空调器 | |
CN211551805U (zh) |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955689U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 |
CN111720991A (zh) | 蜗壳组件及风管机 | |
CN112682858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478006Y (zh) | 新型换新风空调器 | |
CN219674446U (zh) |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2085234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51143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592983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