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3478U -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43478U
CN211343478U CN201921252776.7U CN201921252776U CN211343478U CN 211343478 U CN211343478 U CN 211343478U CN 201921252776 U CN201921252776 U CN 201921252776U CN 211343478 U CN211343478 U CN 211343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blade
base
counterweight
supporting
eccentric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27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英杰
沈刚毅
杰弗里布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tel Garage
Original Assignee
Gretel Gara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tel Garage filed Critical Gretel Garag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43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43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07Weight compensation;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Vibration damp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05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3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the tool being driven in a combined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4Headstocks; Working-spindles; Features relating thereto
    • B24B41/042Balanc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5/00Safety devic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Accessories fitted to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 B24B55/02Equipment for cooling the grinding surfaces, e.g. devices for feeding cool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4Balan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叶构件,包括安装结构和风扇结构,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上,包括若干的风叶结构,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工作部件进行散热。还公开了一种偏心机构,通过转动轴与工作部件相连,所述偏心机构包括偏心块组件、散热组件和配重结构,散热组件与偏心块组件相连,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包括上述的风叶构件。提供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风叶构件可对结构单元如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尤其是对工作部件,如打磨头和抛光头等进行散热,大大提高工具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产品如汽车表面介质,处理后的产品表面更为光滑等。

Description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作为五金工具,如打磨或抛光机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动工具由于是通过电机等电驱动进行工作的工具,在外壳的内部包含有产生热量的部件,如驱动器或电子部件,以及打磨器或抛光器在驱动器的驱动下进行作业,也产生热量,当热量集聚在外壳内,或打磨器或者抛光器因为连续甚至长期工作,需要对产生的热量进行驱散,一方面是保证工具的连续或者长期使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能提供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2所示,现有的电动工具在工作单元上没有设置散热机构,工作单元直接通过偏心结构与驱动单元相连,工作单元在长期或连续转动过程中,工作单元会发热,进而工作单元,以及电动工具的整体都会温度升高,尤其是工作单元直接用于进行打磨或抛光,若温度得不到很好的释放,一方面对电动工具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工作单元的热量传递到如抛光面如汽车等表面,也对需要打磨或抛光的介质如汽车表面造成损伤。
DE102007000290A1公开了通过限定第二气流通道的空气导流元件来定点或定向提供空气,至少一部分不定向主气流可通过该第二气流通道输送到电子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部件设置在手柄壳体部分的端部内,该电子部件远离驱动器外壳部分。气流由电动工具的风扇设备通过多个外壳狭槽吸入外壳内,然后沿着主气流通道流动到该风扇设备,该主气流通道由该驱动器壳体结构部分限定。设置的空气导流元件沿着传动马达基本上与主气流方向垂直,并把第二气流导入手柄部分的外壳内,该外壳基本上与驱动器外壳垂直设置。该现有技术中,虽然从一定程度提供了解决电动工具散热的问题的方案,但由于空气导流元件设置在外部,在吸入空气进行散热的情形下,还能将如沙尘颗粒等通过该空气进口吸入从而可能会损坏电动工具或至少对所述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有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风叶构件可对结构单元如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尤其是对工作部件,如打磨头和抛光头等进行散热,大大提高工具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产品如汽车表面介质,处理后的产品表面更为光滑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风叶构件,包括:
安装结构;
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上,包括若干的风叶结构,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工作部件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安装基座;
第一放置区域,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用于所述配重结构的放置;
第二放置区域,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用于所述偏心块组件的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包括:
第一基座,设有用于配重结构定位的第一定位机构;
第二基座,设有用于偏心块组件定位的第二定位机构;
所述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连接处形成的结合部。
优选地,所述风扇结构被配置在安装结构的外端面上,包括:
风叶结构,沿所述安装基座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导流通道,由相邻风叶结构之间形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结构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优选地,所述风扇结构被配置在安装结构的外端面上,包括:
风叶结构,沿安装基座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外圈结构,环绕风叶结构的外端部设置的环形结构;
导流通道,由相邻的风叶结构以及外圈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结构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优选地,所述风叶结构包括:
叶片一,长度方向沿第一基座的外端面设置;
叶片二,长度方向沿第二基座的外端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平面结构,或;
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曲面结构,或;
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不规则平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一基座的上部,用于对所述配重结构进行夹持。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一,所述支撑部一自第一基座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所述支撑部支撑件一与配重结构和\或第一基座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所述支撑件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一包括:
连接部一,自第一基座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支撑部一,自连接部一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一,所述夹持件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一包括:
第一连接部,自第一基座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第一夹持部,自第一连接部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配重结构沿轴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结合部、第一夹持部、第一基座和支撑部一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一放置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
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第二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二基座的上部,用于对所述偏心块组件进行夹持。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二,所述支撑部二自第二基座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所述支撑件二与偏心块组件和\或第二基座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所述支撑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二包括:
连接部二,自第二基座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支撑部二,自连接部二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二,所述夹持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二包括:
第二连接部,自第二基座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第二夹持部,自第二连接部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偏心块组件沿轴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第二基座的内壁和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上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对应的支撑端面与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第二基座的内壁和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以及第一支撑部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
21、一种偏心机构,通过转动轴与工作部件相连,所述偏心机构包括:
偏心块组件;
散热组件,与偏心块组件相连,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包括:
如上述所述的风叶构件;
配重结构,位于所述安装结构上设置的第一放置区域内,用于平衡所述偏心块组件在转动时,其上设置的轴通道一与轴通道二位于同一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配重部一;
配重部二,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略低于配重部一的上端面,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用于偏心块组件的支撑和/或安装,和/或;
配重部三,设置在偏心块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配重部一;
配重部二,所述配重部一自所述配重部二的径向延伸形成,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用于偏心块组件的支撑和/或安装,和/或;
配重部三,设置在偏心块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风叶构件,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风叶构件上的风叶结构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可以为用于安装有该风叶构件比如为电动工具进行散热,从而大大提高结构单元涉及的设备或工具等的使用寿命,比如用在电动工具上时,能大大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风叶结构随着驱动机构转动下产生的散热介质即风力,通过第二导流通道和第一导流通道将电动工具壳体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导流通道输出到外部空间;风叶结构转动产生的风力流动方向还能沿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送,即从保护罩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的方向进行输送,实现对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尤其是对工作部件进行散热,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使用时,打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偏心机构的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结构的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配重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配重结构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配重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偏心块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偏心块组件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工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工具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握持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握持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3-2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风叶构件800,主要用于散热的作用,也可以称为如下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设置在偏心机构上,用于电动工具和工作部件的散热。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包括安装结构21和风扇结构22,风扇结构22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21上,风扇结构22包括若干的风叶结构221,在驱动机构200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400进行同步转动,为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安装结构21包括安装基座211、第一放置区域212和第二放置区域213,其中第一放置区域212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211上,用于所述配重结构3的放置;第二放置区域213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211上,用于所述偏心块组件1的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安装基座211包括:
第一基座214,设有用于配重结构3定位的第一定位机构7;
第二基座215,设有用于偏心块组件1定位的第二定位机构8;
所述第一基座214与第二基座215连接处形成的结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风扇结构22被配置在安装结构21的外端面上,包括:风叶结构221,沿所述安装基座211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21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第二导流通道222,由相邻风叶结构221之间形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结构221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221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2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风扇结构22被配置在安装结构21的外端面上,包括:风叶结构221,沿安装基座211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21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外圈结构,环绕风叶结构221的外端部设置的环形结构;第二导流通道222,由相邻的风叶结构221以及外圈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结构221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221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2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风叶结构221包括:叶片一224,长度方向沿第一基座214的外端面设置;叶片二225,长度方向沿第二基座215的外端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叶片一224和/或叶片二225的端面设置成平面结构,或;所述叶片一224和/或叶片二225的端面设置成曲面结构,或;所述叶片一224和/或叶片二225的端面设置成不规则平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机构7包括:第一支撑组件71,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214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3;第一夹持组件72,设置在第一基座214的上部,用于对所述配重结构3进行夹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件7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一711,所述支撑部一711自第一基座214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一711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件7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712,所述支撑部支撑件一712与配重结构3和\或第一基座214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件7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712,所述支撑件一712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一712包括:连接部一713,自第一基座214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支撑部一711,自连接部一713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组件72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一721,所述夹持件一721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一721包括:第一连接部722,自第一基座214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第一夹持部723,自第一连接部722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配重结构3沿轴向运动。所述结合部、第一夹持部723、第一基座214和支撑部一711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一放置区域2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定位机构8包括:第二支撑组件8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215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1;第二夹持组件82,设置在第二基座215的上部,用于对所述偏心块组件1进行夹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组件8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二811,所述支撑部二811自第二基座215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二811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组件8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812,所述支撑件二812与偏心块组件1和\或第二基座215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组件8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812,所述支撑件二812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二812包括:连接部二813,自第二基座215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支撑部二811,自连接部二813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持组件82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二,所述夹持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二包括:第二连接部821,自第二基座215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第二夹持部822,自第二连接部821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偏心块组件1沿轴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持部822的夹持面、第二基座215的内壁和支撑部二811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2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配重结构3上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3对应的支撑端面与支撑部二811的支撑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夹持部822的夹持面、第二基座215的内壁和支撑部二811的支撑端面以及第一支撑部23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21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风叶构件800设置在偏心机构500上时,下面以本实用新型的偏心机构500为例进行说明风叶构件800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偏心机构500可用于各种输出机构300的连接部分,主要起到轴向连接的作用,本实施例以偏心机构500用于电动工具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用于带动工作部件400进行旋转来实现电动工具的作业,另一方面还设置有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电动工具进行散热,且具体以打磨设备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在偏心机构500,即工作部件400如打磨部件上设置该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主要用于对打磨部件进行散热,因为打磨部件在连续或者长期作业过程中,尤其是连续打磨时,因旋转速度较快,打磨部件极易发热,一方面打磨部件发热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打磨部件的热量传递到工件上使得工件也会发热,从而影响到打磨的质量,甚至会对工件因温度的升高而造成损伤,故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设置在偏心机构500上,尤其可以对该打磨部件进行散热,从而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偏心机构500包括偏心块组件1和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以及配重结构3,其中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与偏心块组件1相连,可设置成一体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从位置结构来看,以工作部件400作为下端来可视的话,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可设置在偏心块组件1的上方,即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偏心块组件1和工作部件4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偏心块组件1的下方,即偏心块组件1、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和工作部件4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上设置有若干的风叶结构221,在所述驱动机构200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400进行同步转动,实现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如打磨部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21所示,偏心块组件1包括偏心块本体11,在偏心块本体11的一端设置有供输出轴一端安装的轴通道一12,另一端设有供转动轴安装的轴通道二13,其中轴通道一12与轴通道二13的轴心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在通过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包含的安装结构21和配重结构3进行适配,使得偏心块组件1在带动工作部件400进行转动作业过程中,让轴通道一12与轴通道二13转动时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包括安装结构21和风扇结构22,其中安装结构21主要用于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用于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连接;风扇结构22可与安装结构21设置成一体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为分体结构,当设置成分体结构时,风扇结构22优选是设置在安装结构21的外部上,无安装结构21的阻挡,保证风叶结构221在旋转时空气的流通,从而将空气从电动工具壳体内向外部,优选向工作部件400安装的方向进行流通,来实现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当设置成一体结构时,风扇结构22优选是在安装结构21外端设置,保证风叶结构221在旋转时空气的流通,从而将空气从电动工具壳体内向外部,优选向工作部件400安装的方向进行流通,来实现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结构3用于对偏心机构500进行平衡,保证偏心块组件1的两个轴心在转动时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施例的配重结构3可设置与安装结构21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但设置分体结构时,配重结构3位于安装结构21上设置的第一放置区域212内,且配重结构3的轴线与所述传动轴的轴线不位于同一直线上,配重结构3用来平衡偏心块组件1的轴心的。本实施例的配重结构3还可以设置与偏心块组件1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但设置分体结构时,配重结构3位于安装结构21上设置的第一放置区域212内,且配重结构3的轴线与所述传动轴的轴线不位于同一直线上,配重结构3可以是独立的结构,也可以是独立的结构以及同时还可以设置在偏心块组件1上,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5所示,作为实施例一,配重结构3包括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可设置成一体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当设置为分体结构时,在组合连接时,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基本为抵靠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二32的上端面略低于配重部一31的上端面,其中配重部二32的上端面用于支撑偏心块组件1,或者是用于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当偏心块组件1以可接触或者间隙配合的方式抵靠在配重部二32的上端面时,偏心块组件1通过该配重部二32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结构3还可以包括配重部三33,配重部三33设置在偏心块组件1上,从设置位置来看,配重部三33设置在偏心块组件1的一侧,也即偏心块本体11上,即偏心块本体11上远离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方向的一侧上,其目的是实现对偏心机构500和工作部件400转动时的平衡。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三33的设置与否,根据偏心块组件1整体布局来进行界定,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的设置足够平衡偏心块组件1的转动时,配重部三33可以不用,或者也是根据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的设置来对应设置该配重部三33所需的型号和位置,在实现方式和结构设置来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的结构,比如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三33设置为月牙形结构,也可以是如椭圆形,圆形,方形,多边形,星形等各种形状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6和7所示,作为实施例二,配重结构3包括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其中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可设置成一体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当设置为分体结构时,在组合连接时,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基本为抵靠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一31为自配重部二32的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且形状没有限制,只要能平衡本实施例的偏心块组件1的转动和工作部件400的作业即可,配重部二32的上端面用于支撑偏心块组件1,或者是用于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当偏心块组件1以可接触或者间隙配合的方式抵靠在配重部二32的上端面时,偏心块组件1通过该配重部二32进行支撑。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三33的设置与否,根据偏心块组件1整体布局来进行界定,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的设置足够平衡偏心块组件1的转动时,配重部三33可以不用,或者也是根据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的设置来对应设置该配重部三33所需的型号和位置,在实现方式和结构设置来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的结构,比如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三33设置为月牙形结构,也可以是如椭圆形,圆形,方形,多边形,星形等各种形状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2-16所示,安装结构21主要用于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放置,包括安装基座211、第一放置区域212和第二放置区域213,其中第一放置区域212和第二放置区域213都设置在该安装基座211上,可以全部或部分设置在安装基座211上,且第一放置区域212和第二放置区域213具有空间的概念,设置有供物品放置的区域,可以设置是独立的空间,也可以是相互交叉设置的空间,即具有一部分可供物品放置的相交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结构3安装或放置在第一放置区域212内,偏心块组件1安装或放置在第二放置区域213内,来分别实现对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的定位,有效阻止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的轴向和径向移动,保证配重结构3和偏心块组件1安装和放置稳固,从而电动工具在作业时,工作部件400如打磨部件旋转平稳,从而打磨效果更好。本实施例的安装基座211包括第一基座214和第二基座215以及结合部216,其中结合部216由第一基座214与第二基座215连接处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置区域212设置在第一基座214上,对应在第一基座214上设有第一定位机构7,用于配重结构3的定位,当配重结构3放置并安装在第一放置区域212内时,通过第一定位机构7来定位配重结构3的位置,有效阻止配重结构3的轴向和径向的移动,保证配重结构3放置稳固,在打磨过程中,与工作部件400进行旋转时,不会滑动或者移动;第二放置区域213设置在第二基座215上,对应在第二基座215上设有第二定位机构8,用于偏心块组件1的定位,当偏心块组件1放置并安装在第二放置区域213内时,通过第二定位机构8来定位偏心块组件1的位置,有效阻止偏心块组件1的轴向和径向的移动,保证偏心块组件1放置稳固,在打磨过程中,与工作部件400进行旋转时,不会滑动或者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3和15所示,第一定位机构7包括第一支撑组件71和第一夹持组件72,第一支撑组件71设置在第一基座214的下部,第一夹持组件72设置在第一基座214的上部,共同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定位,本实用新型中主要是限制配重结构3在轴向的移动,其中第一支撑组件71用于支撑配重结构3,即配重结构3的下端放置在第一支撑组件71上,通过第一支撑组件71实现支撑,有效防止配重结构3沿重力方向移动,第一夹持组件72用于夹持配重结构3的上部,有效防止配重结构3在随着转动过程中移动而对工件部件如打磨结构的打磨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第一支撑组件7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一711,且支撑部一711自第一基座214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突台结构围成的置放空间足够配重结构3下端的部分结构放置,足以保证配重结构3不会滑落,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一711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一基座214下部内壁形成内圆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一基座214下部内壁形成内圆周的部分结构,且各个支撑部一711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的相邻的支撑部一711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支撑。当设置为断开连接时,即支撑部一711之间断开处形成的开口部,正好与上方的第一夹持组件72位置对应,设置开口部主要用于在安装结构21为一体结构时,便于安装结构21整体出模,得到第一支撑组件71和第一夹持组件72与安装基座211是一体式结构的安装结构21,从而方便电动工具整体安装,大大提供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5所示,第一支撑组件7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712,支撑件一712作为独立的结构,主要是与配重结构3和\或第一基座214的下部可拆卸相连,来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一712可以设置为完全包裹安装基座211底部,或者是配重结构3底部的结构,支撑件一712上面设有连接孔等,便于与配重结构3相连,或者是与配重结构3以及安装基座211一起连为整体,都能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支撑,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6所示,第一支撑组件7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712,支撑件一712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一712包括连接部一713和支撑部一711,其中连接部一713自第一基座214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支撑部一711自连接部一713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共同形成本实施例的支撑件一712,用于支撑配重结构3。支撑部一711围成的置放空间足够配重结构3下端的部分结构放置,足以保证配重结构3不会滑落,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一711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一基座214下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一基座214下部形成的部分结构,且各个支撑部一711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的相邻的支撑部一711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支撑;此外,支撑件一712还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构件,即在第一基座214下部设置的支撑件一712,间隔式设置在第一基座214的下部,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等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第一夹持组件72用于与第一支撑组件71配合,在配重结构3的下部通过第一支撑组件71支撑的作用下,再通过第一夹持组件72对配重结构3的上部进行夹持,来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配重结构3安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第一夹持组件72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一721,且夹持件一721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夹持件一721包括第一连接部722和第一夹持部723,其中第一连接部722自第一基座214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第一夹持部723自第一连接部722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共同形成本实施例的夹持件一721,用于夹持配重结构3,实现配重结构3的定位。第一夹持部723的夹持面与配重结构3上端面相抵靠,有效防止配重结构3的上端松落而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723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一基座214上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一基座214上部形成的部分结构,且各个第一夹持部723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部的相邻的第一夹持部723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配重结构3的夹持与定位;此外,夹持件一721还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构件,即在第一基座214上部设置的夹持件一721,间隔式设置在第一基座214的上部,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等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配重结构3放置在安装基座211里的第一放置区域212,是由多个定位面等组成,本实施例中,配重结构3的第一放置区域212,由结合部216、第一夹持部723、第一基座214和支撑部一711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配重结构3的底部抵靠在支撑部一711形成的支撑面上,侧部的一个侧面与结合部216形成的结合面相抵靠,其他侧面通过第一基座214的内壁形成的端面进行限位,上部端面通过第一夹持部723进行夹持,并与第一夹持部723形成的夹持面相抵靠,配重结构3的大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基座214内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实现本实施例配重结构3的安装和放置,保证配重结构3的安装稳定性。本实施例中,配重结构3的径向通过第一基座214的内壁,结合部216的结合面来进行限位,轴向通过支撑部一711、第一夹持部723来进行限位,从而实现配重结构3的安装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第二定位机构8包括第二支撑组件81和第二夹持组件82,第二支撑组件81设置在第二基座215的下部,第二夹持组件82设置在第二基座215的上部,共同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定位,本实用新型中主要是限制偏心块组件1在轴向的移动,其中第二支撑组件81用于支撑偏心块组件1,即偏心块组件1的下端放置在第二支撑组件81上,通过第二支撑组件81实现支撑,有效防止偏心块组件1沿重力方向移动,第二夹持组件82用于夹持偏心块组件1的上部,有效防止偏心块组件1在随着转动过程中移动而对工件部件如打磨结构的打磨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第二支撑组件8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二811,且支撑部二811自第二基座215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突台结构围成的置放空间足够偏心块组件1下端的部分结构放置,足以保证偏心块组件1不会滑落,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二811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二基座215下部内壁形成内圆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二基座215下部内壁形成内圆周的部分结构,且各个支撑部二811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的相邻的支撑部二811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支撑。当设置为断开连接时,即支撑部二811之间断开处形成的开口部,正好与上方的第二夹持组件82位置对应,设置开口部主要用于在安装结构21为一体结构时,便于安装结构21整体出模,得到第二支撑组件81和第二夹持组件82与安装基座211是一体式结构的安装结构21,从而方便电动工具整体安装,大大提供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4所示,第二支撑组件8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812,支撑件二812作为独立的结构,主要是与偏心块组件1和\或第二基座215的下部可拆卸相连,来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二812可以设置为完全包裹安装基座211底部,或者是偏心块组件1底部的结构,支撑件二812上面设有连接孔等,便于与偏心块组件1相连,或者是与偏心块组件1以及安装基座211二起连为整体,都能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支撑,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6所示,第二支撑组件8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812,支撑件二812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二812包括连接部二813和支撑部二811,其中连接部二813自第二基座215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支撑部二811自连接部二813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共同形成本实施例的支撑件二812,用于支撑偏心块组件1。支撑部二811围成的置放空间足够偏心块组件1下端的部分结构放置,足以保证偏心块组件1不会滑落,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二811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二基座215下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二基座215下部形成的部分结构,且各个支撑部二811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的相邻的支撑部二811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支撑;此外,支撑件二812还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构件,即在第二基座215下部设置的支撑件二812,间隔式设置在第二基座215的下部,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等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第二夹持组件82用于与第二支撑组件81配合,在偏心块组件1的下部通过第二支撑组件81支撑的作用下,再通过第二夹持组件82对偏心块组件1的上部进行夹持,来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偏心块组件1安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第二夹持组件82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二,且夹持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夹持件二包括第二连接部821和第二夹持部822,其中第二连接部821自第二基座215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第二夹持部822自第二连接部821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共同形成本实施例的夹持件二,用于夹持偏心块组件1,实现偏心块组件1的定位。夹持部二的夹持面与偏心块组件1上端面相抵靠,有效防止偏心块组件1的上端松落而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部二可以是连续形成且围绕第二基座215上部的一圈,也可以是围绕第二基座215上部形成的部分结构,且各个夹持部二之间具有断开结构,即部分或者全部的相邻的夹持部二之间是断开连接的,都能实现对偏心块组件1的夹持与定位;此外,夹持件二还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构件,即在第二基座215上部设置的夹持件二,间隔式设置在第二基座215的上部,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等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5、20和21所示,作为偏心块组件1的实施例一,偏心块组件1放置在安装基座211里的第二放置区域213,是由多个定位面等组成,本实施例中,偏心块组件1的第二放置区域213,由第二夹持部822、第二基座215和支撑部二811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偏心块组件1的底部抵靠在支撑部二811形成的支撑面上,侧部的侧面通过第二基座215的内壁形成的端面进行限位,上部端面通过第二夹持部822进行夹持,并与第二夹持部822形成的夹持面相抵靠,偏心块组件1的大部分结构位于第二基座215内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实现本实施例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放置,保证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偏心块组件1的径向通过第二基座215的内壁来进行限位,轴向通过支撑部二811、第二夹持部822来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6和7所示,作为偏心块组件1的实施例二,偏心块组件1放置在安装基座211里的第二放置区域213,是由多个定位面等组成,本实施例中,偏心块组件1的第二放置区域213,由第二夹持部822、第二基座215和支撑部二811以及第一支撑部23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偏心块组件1的底部抵靠在支撑部二811和第一支撑部23形成的支撑端面上,配重结构3上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3对应的支撑端面与支撑部二811的支撑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便于偏心块组件1放置稳固,偏心块组件1侧部的侧面或者外圆周通过第二基座215的内壁形成的端面进行限位,上部端面通过第二夹持部822进行夹持,并与第二夹持部822形成的夹持面相抵靠,偏心块组件1的大部分结构位于第二基座215内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实现本实施例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放置,保证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偏心块组件1的径向通过第二基座215的内壁来进行限位,轴向通过支撑部二811、第二夹持部822来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偏心块组件1的安装和定位。当偏心块组件1位于第二基座215和配重结构3上时,偏心块组件1内部设置的轴承结构也抵靠在配重结构3的第一支撑部23形成的支撑端面上,并通过第一支撑部23形成的支撑端面进行限位,主要是轴向的限位,阻止轴承结构从偏心块组件1下端的轴通道二13中滑出。本实施例中,当偏心块本体11的下端面和轴承结构的底部组件位于第二基座215和配重结构3上时,为进一步将确定偏心块组件1与轴承结构以及工作部件400和安装基座211等连接的稳定性,还在第一支撑部23上设有连接通道一331,偏心块组件1下部设有连接通道二111,当偏心块组件1置于第二放置区域213内时,通过紧固件穿入连接通道一331和连接通道二111中,将偏心块组件1与配重结构3连为一体,如此,配重结构3与偏心块组件1作为整体在高速旋转下,稳定性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9所示,作为风扇结构22的实施例一,风扇结构22被配置在安装结构21的外端面上,可以是与安装结构21设置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但设置为分体结构时,风扇结构22与安装结构21通过连接件进行可拆卸的连接,本实施例以设置为一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设置为一体结构时,整体结构安装方便。在本实施例中,风扇结构22包括风叶结构221和第二导流通道222,其中风叶结构221沿安装基座211的圆周方向分布,主要是沿安装基座211外圆周方向进行分布,且自安装基座21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形成在转动轴转动下,由这些突起结构形成的风叶结构221进行转动,构成散热介质即风,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尤其是工作部件400的散热,且在风叶结构221转动下产生的散热介质即风力,进一步通过第二导流通道222进行输送到电动工具壳体内,以及输送到工作部件400上,本实施例优选风叶结构221转动产生的风力流动方向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送,即从保护罩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400的方向进行输送。本实施例第二导流通道222可以是由相邻风叶结构221之间形成的空间组成,且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结构221的转动,由风叶结构221旋转生成的气流或风力,通过该第二导流通道222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对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400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使用时,打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作为风扇结构22的实施例二,风扇结构22被配置在安装结构21的外端面上,可以是与安装结构21设置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但设置为分体结构时,风扇结构22与安装结构21通过连接件进行可拆卸的连接,本实施例以设置为一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设置为一体结构时,整体结构安装方便。在本实施例中,风扇结构22包括风叶结构221和第二导流通道222以及外圈结构223,外圈结构223是环绕风叶结构221的外端部设置的环形结构,可用于对安装基座211起到加强的作用,也进一步为风叶结构221产生的气流起到集中导流的作用,导流效果更好;本实施例的风叶结构221沿安装基座211的圆周方向分布,主要是沿安装基座211外圆周方向进行分布,且自安装基座21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形成在转动轴转动下,由这些突起结构形成的风叶结构221进行转动,构成散热介质即风,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尤其是工作部件400的散热,且在风叶结构221转动下产生的散热介质即风力,进一步通过第二导流通道222进行输送到电动工具壳体内,以及输送到工作部件400上,本实施例优选风叶结构221转动产生的风力流动方向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送,即从保护罩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400的方向进行输送。本实施例第二导流通道222可以是由相邻的风叶结构221以及外圈结构223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且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结构221的转动,由风叶结构221旋转生成的气流或风力,通过该第二导流通道222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对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400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使用时,打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1所示,风叶结构221包括叶片一224和叶片二225,其中叶片一224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基座214的外端面设置,即在第一基座214外端面上,叶片一224基本填充第一基座214的外端面;叶片二225的长度方向沿第二基座215的外端面设置,即在第二基座215外端面上,叶片二225基本填充第二基座215的外端面,故从如图所示,叶片一224的长度略小于叶片二225的长度。本实施例叶片一224和叶片二225的长度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其他结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叶片一224和叶片二225自安装基座211端面延伸的突起结构,与安装基座211的轴向呈不平行设置,从位置来看,叶片一224与第一基座214形成有夹角A、叶片二225与第二基座215形成有夹角A。在本实施例中,叶片一224的端面可以设置成平面结构,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其端面即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成曲面结构,即在其端面上设有其他能提高风力或气流的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不规则平面结构,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同理,叶片二225的端面可以设置成平面结构,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其端面即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成曲面结构,即在其端面上设有其他能提高风力或气流的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不规则平面结构,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叶片一224布置在第一基座214的外圆周或端面上时,相邻的叶片也设置为等距离分布,也可以设置成不等距离分布,优选方案设置成等距离结构,目的是导流或者说气流导流更为均匀,当设置为不等距结构时,可以通过在叶片一224上或者第一基座214上设置其他辅助气流流通的结构,来提高风叶结构221导流的力度,进而提高或者加强或者更好地使得散热效果更好,更好地对工作部件400的散热提供良好的条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6-31所示,一种导流装置600,用于安装结构散热时的导流,工作部件或者本实施例中电动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散热机构700进行散热,对应于通过本实施例导流装置600将热量自工件上或壳体或设备或任何结构的内部进行导出,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00主要是起到导流的作用,相当于热量散热时的流通通道。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00包括导流件601和设置在导流件601上的第一导流通道602,该第一导流通道602可在导流件601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数个,或者是在设定的散热区域内对应设置数个,或者是间隔设置多个散热区域,并在散热区域径向设置该第一导流通道602,或者是在导流件601上设置该第一导流通道602是呈对称设置,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通道602的导流路径609与导流件601呈夹角设置,即自第一导流通道602导流出来的热量的流动方向与导流件601成一定角度设置,至少是不垂直于导流件601表面或端面,流通方向形成的导流路径609与导流件601的表面或端面,是呈一定角度设置,从而从工件或设备内中散发出来的热量的流动或导流路径609远离操作者方向流通,即不会自己将热量导流到操作者的身上,至少是不会对着操作者进行散热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流通道602的设置,物体或工件或工具在散热时,操作者可通过握持该工具或设备或其他,来很好地避免热气对吹到操作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件601包括导流件本体6011和导流片603,其中导流片603间隔设置在导流件本体6011上,导流件601可作为独立单元,也可以在某结构上设置,即成为该结构的部分或者局部结构,都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如图所示,以导流件601与第二壳体组件102互为同一结构,或者是导流件601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的局部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当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00设置在电动工具上时,如图所示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时,该导流装置600主要用于电动工具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或者是工件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实现散热,将电动工具的第一壳体组件101和第二壳体组件102中的热量进行散发到外部空间中,通过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00,能更快速地将热量进行散发,从而降低工具的温度,能大大提供工具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导流片603设置为多个,导流片603间隔式设置在导流件本体6011上,相邻的导流片603之间形成有通道,即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通道602,位于两外侧的导流片603与导流件本体6011之间形成有通道,也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通道602,故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流通道602通过导流片603与导流件本体6011的位置关系来设置。本实施例的导流片603可设置为等间距结构,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都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片603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结合部604和/或第二结合部605,并通过第一结合部604和/或第二结合部605与导流件本体6011相连,导流片603本体上设置有第一端面606和第二端面607,第一端面606为设置在导流片603本体上部的一个端面,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面606由第一结合部604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第二端面607为设置在导流片603本体上部的另一个端面,第二端面607由第二结合部605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且第一端面606和第二端面607呈相对设置,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结合部604和第二结合部605与导流件本体6011呈角度设置,即成一定的夹角设置,故形成的第一端面606和第二端面607也与导流件本体6011呈夹角设置,至少是不平行或者垂直于导流件本体6011的端面或者是结合面608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通道602包括第一通道6021和第二通道6022,其中第一通道6021为设置在导流件本体6011上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可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结构,便于热量集中从该开口部导出;第二通道6022由导流件本体6011的结合面608和导流片603的第一端面606、第二端面607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且为便于热量快速从腔室内或者壳体内或者工具内导出,本实施例的第一通道6021与第二通道6022形成的导流路径609呈逐渐增大设置,即第一通道6021与第二通道6022形成的导流路径609,起始端从第一通道6021的始端到第二通道6022的终端,呈逐渐增大设置,从而热量导出后经过第一通道6021和第二通道6022形成的导流路径609,随着导流路径609的尺寸增大,或是导流路径609的面积增大,或者是导流路径609的体积增大,总之是导流路径609的尺寸慢慢增大,能快速导出到外部环境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6021形成的导流路径609可设置成等距离,一旦热量进入到第二通道6022中,第二通道6022形成的导流路径609呈逐渐增大设置,便于热量快速散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散热机构700,用于工件的散热,比如用于电动工具上时,用于电动工具内部构造结构以及工件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本实施例下述以电动工具为例进行说明时,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700主要用于电动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700包括第二壳体组件102、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图中表示为设置在偏心块组件上)和导流装置600,其中散热组件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内,导流装置600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可覆盖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也可以为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设置的部分或局部结构,电动工具工作时,内部的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及工作部件在高速工作下产生的热量,通过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进行散热,并通过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00导出到外部空间中,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2(可等同于本实施例的风叶构件800)设置如上述的实施例中。
如图22-2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电动工具,可适用于打磨或抛光等,具体根据产品的性质进行设定,对应上述的结构,尤其是偏心机构500,可用在打磨设备或者抛光设备,乃至其他通过驱动机构200驱动进行旋转工作的工具上,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偏心机构500,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包括壳体机构100、位于壳体机构100内的驱动机构200、与驱动机构200相连的输出机构300以及工作部件400,当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作为抛光设备时,该工作部件400可指代抛光部件,用于对工件比如说汽车等表面进行抛光,当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时,该工作部件400可指代打磨部件,用于对工件比如说汽车等表面进行打磨,本实用新型如下的实施例说明中,以打磨设备进行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如抛光设备等,可参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构成,偏心机构500等具体的结构设置可根据电动工具的应用进行调整,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200可指电机、也可以是其他的只要是能提供动力的构件,并不局限于电机作为动力源;本实用新型以打磨设备为例说明,对应的工作部件400设置为打磨部件,可对工件如汽车等表面进行打磨。本实用新型的输出机构300与驱动机构200相连,主要用于将驱动机构200的动力源进行导出,给工作部件400进行提供驱动力,实现工作部件400的工作,本实用新型的输出机构300可包括如齿轮等传动机构、将动力输出到工作部件400的传动轴以及偏心机构500,传动轴一端与齿轮等传动机构相连,另一端与偏心机构500相连,将动力输出来驱动偏心机构500的转动,从而工作部件400由偏心机构500带动进行旋转,实现对工件等介质进行打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壳体机构100,可用于大部分产品上,用于包裹内部构造,一方面起到保护内部构造不受损坏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尘防雨等目的,从而提高作用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壳体机构100用于电动工具胃里进行说明,即对电动工具包含的结构如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传动机构以及各种连接机构等进行包裹和保护。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机构100包括第一外壳组件101和第二外壳组件102,都用于包裹内部构造,如图所示,第一外壳组件101相对放置方向为横向设置,对应第二外壳组件102相对纵向放置,与第一外壳组件101共同组成各种电动工具的壳体机构100,第一外壳组件101与第二外壳组件102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局限于完全垂直即成90度设置,可形成相应的夹角,具体之间连接安装后的位置关系通过角度体现的话可设置所需要的角度,第一外壳组件101,用于包裹内部构造等。本实施例以该壳体机构100用于电动工具上时,其中第一外壳组件101包裹的内部构件优选是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以及传动机构等,第二外壳组件102包裹的内部构件优选是输出机构300或传动机构等,当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比如是打磨设备时,对应的第一外壳组件101包裹的内部构件是驱动机构200如电机等,输出机构300如齿轮传动结构等,第二外壳组件102包裹的内部构件是偏心机构等,在第二外壳组件102的自由端连接有打磨部件,用于对如汽车表面等介质进行打磨。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壳组件101上设有第一握持装置4,用户在操作电动工具时,可通过手持该第一握持装置4,方便握持工具进行作业,为进一步保证用户在使用时,握持该工具更为方便,不易打滑等,该第一握持装置4上设置为不平整结构,方便用户握持;同理,本实施例的第二外壳组件102上设有第二握持装置5,用户在操作电动工具时,可通过手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方便握持工具进行作业,为进一步保证用户在使用时,握持该工具更为方便,不易打滑等,该第二握持装置5上设置为不平整结构,方便用户握持;故设置有本实用新型外壳机构的电动工具,操作者在进行近距离打磨时,比如是对水平面或相似水平面的物体进行作业时,一只手握持控制结构10,来调节工具的档位、或开启或闭合,当保持在设定的开启状态时,并通过手持控制结构10外端的壳体一1011,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可通过握持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对汽车等表面进行打磨等作业,且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刚好与第三握持装置6相反方向,也是位于第四握持装置9下部位置处,双手握持该工具进行作业,稳定性好。当进行远距离打磨时,比如打磨位置与水平面呈基本垂直等角度时,当开启控制结构10后,并通过手持控制结构10外端的壳体一1011,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可通过握持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进行打磨等作业,且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上,可设置在靠近第三握持装置6的位置,如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上,便于操作者施力,在操作电动工具作业时更为省力,握持电动工具更为稳靠,对应作业的效果更优,比如打磨得到的平面或者曲面更为平整和光滑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3所示,第一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其中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依次顺序连接,即壳体二1012的一端与壳体一1011相连,另一端与壳体三1013相连,共同形成第一壳体组件,用于包裹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等内部构件。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组件102与壳体三1013相连,且相对第一壳体组件的横向设置,第二壳体组件102相对第一壳体组件呈纵向设置,可理解为垂直或基本垂直或接近垂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结构10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控制结构10用于切换电动工具的工作状态,即开启或关闭电动工具,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可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也可以设置在壳体二1012上,还可以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或者是同时设置在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上,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应的设置。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时,优选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与壳体二1012相连的一端,即靠近壳体二1012的那一端;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二1012上时,可沿壳体二1012进行任意设置,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时,可沿壳体二1012进行任意设置,可设置一个或多个,还可以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与壳体二1012相连的一端,即靠近壳体二1012的那一端。本实施例中,壳体三1013的外部自由端设置有第四握持装置9,与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的第三握持装置6正好相对设置,在操作工具时,可一只手握住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握住第四握持装置9进行操作工具进行作业,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第二握持装置5、第三握持装置6以及第四握持装置9,可根据工作介质的位置进行选择组合使用,比如当进行精细打磨时,可选择握持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一只手通过握持第三握持装置6把握工具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另一只手握持第二握持装置5,可将通过第二握持装置5将受力施加于第二握持装置5下部的打磨部件上,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施力作用于第二握持装置5,即作用于工作部件的打磨部件上,更好地控制工作部件的作业,从而更精细对如汽车表面进行打磨;当进行某个沿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设置,比如相对操作者站立的位置是竖直位置时,一只手通过握持第三握持装置6把握工具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另一只手握持第一握持装置4,共同来支撑电动工具,使得工作部件如打磨部件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时,稳定性好,打磨效果好;同理,在进行需要的工作角度或者范围时,对第一握持装置4、第二握持装置5、第三握持装置6以及第四握持装置9进行选择组合,在工具进行作业时,稳定握持电动工具,从而打磨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4所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控制结构10与第二壳体组件102之间的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从位置结构来说,第四握持装置9设置在如图所示电动工具放置位置的最左边,即由部分的壳体三1013组成,如图所示方向来进行识别,第三握持装置6设置在电动工具的最右边,即由部分的壳体一1011组成,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该第三握持装置6与第四握持装置9之间,且相对位置,更接近第三握持装置6。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从位置结构来看,第二握持装置5位于第四握持装置9的下方,同样地,第二握持装置5与第四握持装置9相对都设置在电动工具的自由端,故第二握持装置5与第四握持装置9的握持位置空间更为自由,操作更方便,尤其是第二握持装置5的位置,在握持或者松开时,操作方便。综合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的位置,本实施例第一握持装置4左侧设置有第二握持装置5,右侧设置有本实施例的控制结构10和第三握持装置6,且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握持装置4包括握持部一41和衔接部一42,其中握持部一41与用户的手指相适配,特别是与操作者的手指弧度相匹配设置,这样操作者在使用工具时,通过手指握持该握持部一41,不易打滑,从而操作工具作业时更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一41可设置多个,这样来匹配操作者通过多个手指握持该工具进行作业,由于手指具有一定的弧面或者弧度,故各个握持部一41也同样设置成不同的凹设弧度或凹设角度,即相对水平面向内凹陷形成,方便某个或者某几个手指的握持。衔接部一42用于相邻的握持部一41的连接,且握持部一41通过该衔接部一42进行光滑过渡连接,优选是圆弧过渡连接,衔接部一42相对水平面可设置成凸设结构,即相对水平面向外凸出形成,更加适应本实施例握持部一41的使用,便于操作者握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握持装置4包括的握持部一41设置成凹设结构的基础上,还在握持部一41上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当然第一防滑结构可覆盖全部的握持部一41和衔接部一42,也可以完全覆盖整个的第一壳体组件,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第一防滑结构的设置是用于阻止操作者操作时手指的滑动,即手指位于握持部一41或者握持到衔接部一42时,起到增加摩擦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握持电工工具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结构设置在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并覆盖第一握持装置4第一防滑结构可被设置成凸点,或者设置成条纹结构,或设置成粘制结构,还可以是这些结构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局限与本实例的范围,都可以采用用于防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5所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如图所示,从位置来看,位于第二壳体组件102上远离控制结构10的一侧,即第二壳体组件102的外侧部上,也相对位于第四握持装置9下方,第二握持装置5的外部空间为自由空间,无遮挡部件,方便操作者的握持和退出,更方便操作者在使用工具时进行施力,以及调节所需的力度。本实施例中,第二握持装置5用于握持的方向沿横向设置,即基本上与第一壳体组件平行的方向设置,当第三握持装置6与第二握持装置5搭配作用时,一只手从壳体一1011的上部通过握持该第三握持装置6来握持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施力方向相对第一壳体组件是从上往下握持该第三握持装置6,即施力方向相对从上至下,并作用在电动工具的壳体一1011上,另一只手从第二壳体组件102的左侧通过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来握持该第二壳体组件102,施力方向相对第一壳体组件是自左向右进行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即施力方向相对从左至右,并作用于电动工具的第二壳体组件102上,通过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施力方向沿上下和左右方向握持,更好地稳定握持该电动工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握持装置5包括握持部二51和衔接部二52,其中握持部二51与用户的手指相适配,特别是与操作者的手指弧度相匹配设置,这样操作者在使用工具时,通过手指握持该握持部二51,不易打滑,从而操作工具作业时更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二51可设置多个,这样来匹配操作者通过多个手指握持该工具进行作业,由于手指具有一定的弧面或者弧度,故各个握持部二51也同样设置成不同的凹设弧度或凹设角度,即相对水平面向内凹陷形成,方便某个或者某几个手指的握持。衔接部二52用于相邻的握持部二51的连接,且握持部二51通过该衔接部二52进行光滑过渡连接,优选是圆弧过渡连接,衔接部二52相对水平面可设置成凸设结构,即相对水平面向外凸出形成,更加适应本实施例握持部二51的使用,便于操作者握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二握持装置5包括的握持部二51设置成凹设结构的基础上,还在握持部二51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当然第二防滑结构可覆盖全部的握持部二51和衔接部二52,也可以完全覆盖整个的第一壳体组件,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第二防滑结构的设置是用于阻止操作者操作时手指的滑动,即手指位于握持部二51或者握持到衔接部二52时,起到增加摩擦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握持电工工具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滑结构设置在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并覆盖第二握持装置5第二防滑结构可被设置成凸点,或者设置成条纹结构,或设置成粘制结构,还可以是这些结构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局限与本实例的范围,都可以采用用于防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23)

1.一种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结构;
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上,包括若干的风叶结构,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工作部件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安装基座;
第一放置区域,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用于配重结构的放置;
第二放置区域,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用于偏心块组件的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座包括:
第一基座,设有用于配重结构定位的第一定位机构;
第二基座,设有用于偏心块组件定位的第二定位机构;
所述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连接处形成的结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结构被配置在安装结构的外端面上,包括:
风叶结构,沿所述安装基座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导流通道,由相邻风叶结构之间形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结构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结构被配置在安装结构的外端面上,包括:
风叶结构,沿安装基座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安装基座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外圈结构,环绕风叶结构的外端部设置的环形结构;
导流通道,由相邻的风叶结构以及外圈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结构的转动,由所述风叶结构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结构包括:
叶片一,长度方向沿第一基座的外端面设置;
叶片二,长度方向沿第二基座的外端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平面结构,或;
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曲面结构,或;
所述叶片一和/或叶片二的端面设置成不规则平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一基座的上部,用于对所述配重结构进行夹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一,所述支撑部一自第一基座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所述支撑件一与配重结构和\或第一基座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一,所述支撑件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一包括:
连接部一,自第一基座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支撑部一,自连接部一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配重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一,所述夹持件一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一包括:
第一连接部,自第一基座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第一夹持部,自第一连接部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配重结构沿轴向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第一夹持部、第一基座和支撑部一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一放置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项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
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第二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二基座的上部,用于对所述偏心块组件进行夹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二,所述支撑部二自第二基座的内壁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所述支撑件二与偏心块组件和\或第二基座的下部可拆卸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二,所述支撑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支撑件二包括:
连接部二,自第二基座的下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支撑部二,自连接部二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的偏心块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件二,所述夹持件二之间可连续和/或断开连接,所述夹持件二包括:
第二连接部,自第二基座的上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第二夹持部,自第二连接部的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用于阻挡所述偏心块组件沿轴向运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第二基座的内壁和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区域,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上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对应的支撑端面与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第二基座的内壁和支撑部二的支撑端面以及第一支撑部的支撑端面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所述的第二放置区域。
21.一种偏心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转动轴与工作部件相连,所述偏心机构包括:
偏心块组件;
散热组件,与偏心块组件相连,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包括:
如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风叶构件;
配重结构,位于所述安装结构上设置的第一放置区域内,用于平衡所述偏心块组件在转动时,其上设置的轴通道一与轴通道二位于同一轴线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偏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配重部一;
配重部二,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略低于配重部一的上端面,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用于偏心块组件的支撑和/或安装,和/或;
配重部三,设置在偏心块组件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偏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配重部一;
配重部二,所述配重部一自所述配重部二的径向延伸形成,所述配重部二的上端面用于偏心块组件的支撑和/或安装,和/或;
配重部三,设置在偏心块组件上。
CN201921252776.7U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Active CN2113434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01787X 2019-07-04
CN201910601787 2019-07-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43478U true CN211343478U (zh) 2020-08-25

Family

ID=6784095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1457.4U Active CN211490920U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导流装置、散热机构及设有散热机构的电动工具
CN201921252776.7U Active CN211343478U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CN201910715617.4A Pending CN110370139A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偏心机构及设有该偏心机构的电动工具
CN201921250241.6U Active CN211073051U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壳体机构及电动工具
CN201921250215.3U Active CN211103241U (zh) 2019-07-04 2019-08-05 偏心机构及设有该偏心机构的电动工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1457.4U Active CN211490920U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导流装置、散热机构及设有散热机构的电动工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5617.4A Pending CN110370139A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偏心机构及设有该偏心机构的电动工具
CN201921250241.6U Active CN211073051U (zh) 2019-07-04 2019-08-05 一种壳体机构及电动工具
CN201921250215.3U Active CN211103241U (zh) 2019-07-04 2019-08-05 偏心机构及设有该偏心机构的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06129A1 (zh)
EP (1) EP3760375A1 (zh)
CN (5) CN21149092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490920U (zh) * 2019-07-04 2020-09-15 陈英杰 一种导流装置、散热机构及设有散热机构的电动工具
CN111515813A (zh) * 2020-04-30 2020-08-11 陈英杰 一种连接装置及设置该连接装置的工具单元
CN111890193A (zh) * 2020-06-22 2020-11-06 苏州安萃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电动工具
CN114147595A (zh) * 2020-11-26 2022-03-08 浙江锐川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电动式工具
CN112757035A (zh) * 2020-12-24 2021-05-07 南通欧雷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除屑镜面加工刀盘
EP4063069B1 (en) * 2021-03-23 2022-12-07 Andrea Valentini Plate-like backing pad adapted for releasable attachment to a hand-held polishing or sanding power tool
CN113701948B (zh) * 2021-08-27 2024-04-05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转轴偏心载荷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CN113857994A (zh) * 2021-10-19 2021-12-31 宁波众创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工具的运行方法
CN114851139A (zh) * 2022-04-28 2022-08-05 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EP4286097A1 (en) * 2022-06-01 2023-12-06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Tool grind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47811A1 (de) * 2004-09-29 2006-03-30 Robert Bosch Gmbh Schleifhand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Akkuschleif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07000290A1 (de) 2007-05-24 2008-11-27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s Handwerkzeuggerät mit Elektronikkühlung
US8435096B2 (en) * 2009-12-07 2013-05-07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Dust-proof structure for machine tools
CN201769186U (zh) * 2010-08-27 2011-03-23 鼎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工具机的防尘结构
US8714281B2 (en) * 2011-08-31 2014-05-06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Bidirectional cross airflow machine tool
EP3074177B1 (en) * 2013-11-29 2018-12-26 Black & Decker Inc. Sander having two-piece fan
CN107030608B (zh) * 2016-02-04 2019-08-0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砂光机
JP7080611B2 (ja) * 2017-09-05 2022-06-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ポリッシャ
CN207578107U (zh) * 2017-12-06 2018-07-0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抛光机
CN211490920U (zh) * 2019-07-04 2020-09-15 陈英杰 一种导流装置、散热机构及设有散热机构的电动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03241U (zh) 2020-07-28
US20210006129A1 (en) 2021-01-07
CN211073051U (zh) 2020-07-24
CN211490920U (zh) 2020-09-15
EP3760375A1 (en) 2021-01-06
CN110370139A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43478U (zh) 一种风叶构件和及设有该风叶构件的偏心机构
CN106926096B (zh) 角磨机
JP6673463B2 (ja) 動力工具
TWM575366U (zh) 動力工具及切割鋸
WO2019130981A1 (ja) 電動工具
WO2013032372A1 (en) Battery driven handheld tool
US20080035361A1 (en) Electric hand-held power tool
US8714281B2 (en) Bidirectional cross airflow machine tool
CN211681445U (zh) 一种偏心装置及设有该偏心装置的电动工具
CN216066984U (zh) 一种高稳定砂轮用电主轴
CN210388708U (zh) 角向磨光机
CN106392836B (zh) 电动工具
CN108687399A (zh) 手持式切割工具
CN214351530U (zh) 一种角磨机
US20210001465A1 (en) Eccentric mechanism and power tool provided with the eccentric mechanism
CN110962016B (zh) 角磨机
KR200482891Y1 (ko) 화상 방지 벤트부를 갖는 전동 공구
CN217642978U (zh) 电机安装结构及电动工具
CN103537753A (zh) 便携式切割机
JP5820753B2 (ja) 注水式電動工具
CN218427522U (zh) 一种电动手持直磨机
JP2006167843A (ja) 電動工具
CN214393694U (zh) 降低机壳发烫的研磨工具机
JP5752492B2 (ja) 電動工具
CN217475616U (zh) 一种便携手持式机械打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