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6185U -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 Google Patents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6185U
CN211336185U CN201922303674.XU CN201922303674U CN211336185U CN 211336185 U CN211336185 U CN 211336185U CN 201922303674 U CN201922303674 U CN 201922303674U CN 211336185 U CN211336185 U CN 211336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hassis
rod
brackets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036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智芹
肖锭锋
谭亚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036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6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6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6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涉及无人设备技术领域。该无人车机架包括机身架,机身架包括第一框架及设置于第一框架相对两侧的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的一侧用于安装于顶面。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顶面,并且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形成夹角。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底面,并且第一框架与第三框架形成夹角。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其采用了上述的无人车机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结构简单,并且能提高其自身的强度,保证其稳定性。

Description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背景技术
无人车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在植保领域中,可以在无人车上安装各种作业装置,实现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操作,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机身设计不合理。现有的无人车机身结构复杂,导致无人车机身的制作工艺复杂,同时无人车机身的装配工艺也较为复杂,同时不利于无人车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设置。在制作成本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复杂的无人车车身更是增大了整个无人车车身的制作成本。并且,现有的无人车机身通常存在机身强度较差的问题,难以承载较大质量的重物,则使得无人车在农业或者工业上的运行效率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无人车机架,其结构简单,并且能提高其自身的强度,保证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其结构简单,并且能提高自身的强度,保证自身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车机架,用于安装于无人车的底盘,所述底盘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无人车机架包括机身架,所述机身架包括第一框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两侧的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
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形成夹角。
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形成夹角。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安装杆和第一框架主体,所述第一框架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杆并形成框形,所述第一安装杆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主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均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主体。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框架主体包括顶杆、第一连接杆和两个第一侧杆,两个所述第一侧杆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两端,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侧杆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杆,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一侧杆的连接处。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安装杆和两个第二侧杆,两个所述第二侧杆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侧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
可选择地,所述第三框架包括第三安装杆和两个第三侧杆,两个所述第三侧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两个所述第三侧杆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端部均朝向所述第一框架弯曲,并且所述第三安装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三侧杆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端部,所述第三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底面。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形成的夹角。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形成钝角。
可选择地,所述无人车机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支撑架跨越所述机身架并位于所述机身架上方。
可选择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承载框架和两个第一支架。
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同一侧面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并且所述机身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可选择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同一侧面,并且所述第二支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机身架。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支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多个所述第二支架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支架所在平面和所述承载框架所在平面形成夹角,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距离自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承载框架一侧至远离所述承载框架一侧逐渐减小。
一种无人车,包括底盘和无人车机架,所述底盘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无人车机架包括机身架,所述机身架包括第一框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两侧的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形成夹角。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形成夹角。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底盘共同围成三角形,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底盘之间共同围成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车机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车机架能通过机身架上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形成的夹角,使得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安装于底盘上时,能通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底盘共同形成三角形,便能使得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底盘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能提高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整体强度,并保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整体稳定性。同理,通过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之间形成夹角,并在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均安装于底盘上时,能使得第一框架、第三框架和底盘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之间的强度,进而保证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之间的稳定性。便实现了提高无人车机架自身整体的强度并保证其自身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车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无人车机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无人车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机身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无人车机架;2-底盘;3-顶面;4-底面;10-机身架;100-第一框架;110-第一安装杆;120-第一框架主体;121-第一侧杆;122-顶杆;123-第一连接杆;200-第二框架;210-第二安装杆;220-第二侧杆;230-第二连接杆;240-支撑件;241-第一支撑杆;300-第三框架;310-第三安装杆;320-第三侧杆;321-第一杆段;322-第二杆段;323-第三杆段;330-第三连接杆;340-第四连接杆;20-支撑架;400-承载框架;500-第一支架;510-第四安装杆;520-第二支撑杆;600-第二支架;610-第五安装杆;620-第三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人车机架1,该无人车机架1用于安装于无人车的底盘2上,并且该无人车机架1能用于无人车其他零部件的安装,以便于向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空间或者向其他零部件提供承载作用。其中,其他零部件包括作业装置(图未示),作业装置可以为喷洒机,该喷洒机用于喷洒农药或水,一般的,该喷洒机包括空压机、储气罐、喷药机构等,可以实现科学除草、预防病虫害、打药防治等。当然,作业装置还可以为喷雾机、喷粉机、播种机等。该无人车机架1结构简单并且能提高其自身的强度,保证其稳定性。进而能保证其他零部件安装于无人车机架1上时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底盘2具有顶面3和底面4,顶面3和底面4为相对设置的侧面。即,当无人车放置于地面正常行驶时,此时,底盘2的底面4指代的是,靠近地面的侧面;相应的,底盘2的顶面3指代的是,底盘2上背离地面的侧面。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无人车机架1包括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均用于安装于无人车的底盘2。其中,机身架10用于底盘2上部分零部件的安装,能向底盘2上的部分零部件提供承载作用,并且能通过机身架10在底盘2上的安装提高车身整体的强度。支撑架20用于包括作业装置等的其他零部件,以向其他零部件提供稳定的承载能力,保证无人车在作业时作业装置等零部件的稳定性。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取消支撑架20的设置,例如,在支撑架20上的作业装置拆取,并且此时支撑架20上没有支撑其他零部件,此时能拆去支撑架20。
请参阅图2,机身架10包括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其中,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分别设置于第一框架100相对的两侧,并且,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与第一框架100相连。
进一步地,第一框架10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第二框架20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并且第二框架200的另一侧连接于第一框架100的另一侧,同时,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夹角。由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夹角,使得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安装于底盘2的顶面3时,此时能通过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能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安装于底盘2的稳定性,同时能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整体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靠近第二框架200的一侧以及第二框架2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均大致形成平面,并且两个平面相互之间形成夹角,进而使得第一框架100远离第二框架2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同时第二框架20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时,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共同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实现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安装于底盘2的稳定性,同时能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整体的强度的目的。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中至少一个形成弧面结构,此时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第二框架2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并且第一框架100的另一侧和第二框架200的另一侧相互连接,同样能实现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即同样能认为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夹角。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另一侧连接于第三框架300的一侧,第三框架300的另一侧用于安装于底盘2的底面4,并且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夹角。由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夹角,当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同时第三框架3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能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底盘2的稳定性,同时能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整体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靠近第三框架300的一侧大致设置为平面,第三框架3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同样大致设置为平面,并且两个平面相互之间形成夹角,进而使得第一框架100远离第三框架3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同时第三框架30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时,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共同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实现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底盘2的稳定性,同时能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整体的强度的目的。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弧面结构时,此时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第三框架3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并且第一框架100的另一侧和第三框架300的另一侧相互连接时,同样能实现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即同样能认为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夹角。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框架30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底面4,其中,第三框架30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朝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弯曲,进而使得当第一框架100安装于底盘2上时,第三框架300能通过弯曲的部分绕过底盘2的侧面并伸到底盘2的底面4并与底盘2相互连接。其中,第三框架300弯曲的一侧能设置为绕过底盘2的前端设置,即将第三框架300绕过底盘2的部分设置为无人车的车头,可以通过该弯曲的部分安装保险杆等防碰撞的装置等。应当理解,第三框架300也可以绕过底盘2的侧边并伸到底盘2的底面4,其中,底盘2的侧边指代的是,当无人车正常放置并正常运行时,底盘2上相对应于无人车两侧的侧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的夹角。以使得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的空间体积小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的空间体积,便能通过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的空间安置较大的零部件,实现便于较大零部件安装的目的,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夹角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设计,例如,当底盘2上没有较大零部件时,能将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夹角相等,能使得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的强度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强度相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钝角,即,第二框架2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与第三框架3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相互之间形成钝角。当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底盘2上时,由于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夹角,使得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共同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能保证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同时能提高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整体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机身架10安装于底盘2上时,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保证了机身架10整体安装于底盘2的稳定性,同时能提高机身架10整体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框架100包括第一安装杆110和第一框架主体120,第一框架主体120连接于第一安装杆110,并且第一框架主体120和第一安装杆110共同形成框形。其中,第一安装杆110用于安装于底盘2的顶面3,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第一框架主体120远离第一安装杆110的一侧,以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能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同样能实现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能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框架主体120包括顶杆122、第一连接杆123和两个第一侧杆121,两个第一侧杆121的端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杆110的两端,顶杆1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杆121远离第一安装杆110的端部,进而使得第一安装杆110、顶杆122和两个第一侧杆121共同围成框形。其中,第一安装杆110、顶杆122和两个第一侧杆121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一连接杆1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杆121,并且第一连接杆123位于顶杆122和第一安装杆11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123的设置,能提高两个第一侧杆121抗弯曲变形的能力,能实现提高两个第一侧杆121的强度的目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杆121的连接处,能通过第一连接杆123提高第一侧杆121的强度,进而能避免第一侧杆121的弯曲变形,同时便保证了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第一框架100的连接稳定性,保证机身架10整体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连接杆123靠近于顶杆122设置,并且顶杆122和第一连接杆123之间具有间隔,即第一连接杆123与顶杆1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安装杆110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板的连接处,只需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安装杆110之间具有间距,便能实现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同理,能实现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杆123靠近顶杆122设置,即使得第一连接杆123设置于远离第一安装杆110的一侧,即当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杆121的连接处时,可以看作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连接于第一框架100远离底盘2的一侧,此时能保证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第一框架100上时,能保证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的整体稳定性,同时能保证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空间体积,能便于底盘2上其他零部件的安置。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底盘2上不需要安装其他零部件时,此时,能将第一连接杆123靠近第一安装杆110设置,便能缩小整个机身架10占用的空间,同时能保证机身架10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杆121的连接处,可以看作时第二框架2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与第三框架3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相互连接,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钝角,便能实现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均连接于底盘2时,能实现通过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共同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包括第二安装杆210和两个第二侧杆220。其中,两个第二侧杆220的端部分别连接于第二安装杆210的两端,并且两个第二侧杆22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框架100,并且第二安装杆210和两个第二侧杆220与第一框架100共同形成框形。第二安装杆210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杆210平行于第一安装杆110设置,进而便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安装于底盘2。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设计第二安装杆210的设置方式,即也可以将第二安装杆210设置为第二安装杆210所在直线与第一安装杆110所在直线形成一定夹角。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杆22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端沿直线延伸,进而使得第二框架2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大致形成平面。第二侧杆22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弯曲设置,可选地,第二侧杆22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朝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弯曲,能便于安装于第二侧杆220远离第一框架100一侧的第二安装杆210与底盘2的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还包括第二连接杆230,第二连接杆2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侧杆220,能通过第二连接杆230的设置,提高两个第二侧杆220的抗弯曲变形能力,进而保证两个第二侧杆220的强度,同时提高第二框架200的整体稳定性和整体强度。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230靠近第二安装杆210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200还包括两个支撑件240,两个支撑件240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侧杆220,并且两个支撑件240远离第二侧杆22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进而能通过支撑件240向第二侧杆220提供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第二框架200整体的稳定性。其中,支撑件240靠近于第二安装杆210设置,并且,支撑件2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杆241,其中两个第一支撑杆241的端部连接于第二侧杆220并与第二侧杆220形成夹角,该两个第一支撑杆241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二侧杆220的一端至远离第二侧杆220的一端逐渐减小,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2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述两个第一支撑杆241,并且该第一支撑杆241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部,便能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杆241向第二侧杆22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保证第二框架200整体的稳定性。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240还可以包括板状支撑结构,板状支撑结构的一侧连接于第二侧杆220,另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部,同样能实现向第二框架200提供支撑的作用。
第三框架300包括第三安装杆310和两个第三侧杆320,两个第三侧杆3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框架100,并且两个第三侧杆32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端均朝向第一框架100弯曲,以使得第三侧杆320能绕过底盘2的侧边并伸到底盘2的底面4并与底盘2的底面4连接。第三安装杆310连接于第三侧杆32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端,并且第三安装杆310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底面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杆310平行于第一安装杆110设置,能便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的设置,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杆310也可以与第一安装杆110形成一定的夹角。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杆320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杆段321、第二杆段322和第三杆段323。第一杆段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框架100,并且第一杆段321沿直线延伸,进而能实现第三框架300靠近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形成平面的目的。第二杆段322自第一杆段321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杆段321的方向延伸,在第三框架300连接于底盘2上时,第二杆段322表现为自底盘2的顶面3一侧延伸至底盘2的底面4一侧。第三杆段323自第二杆段322远离第一杆段321的端部朝向第一框架100一侧延伸,进而使得第三杆段323能延伸到底盘2的底面4。第三安装杆310的两端则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三杆段323的端部,通过第三杆段323延伸至底盘2的底面4,能实现第三安装杆310连接于底盘2底面4的目的。其中,第二杆段322和第三杆段323即形成第三侧杆320远离第一框架100一侧弯曲的端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杆段322和第三杆段323均沿直线延伸,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侧杆320远离第一框架100的一侧也可以沿弧线延伸并实现连接于第三侧杆320端部的第三安装杆310连接于底盘2的底面4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三框架300还包括第三连接杆330,第三连接杆3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三侧杆320,以通过第三连接杆330提高两个第三侧杆320的位置稳定性,并且能提高两个第三侧杆320的抗弯曲变形能力,进而提高第三框架300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杆330连接于第一杆段321。另外,第三框架300上还设置有第四连接杆340,第四连接杆3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三侧杆320,并且第四连接杆340呈拱形设置,以通过第四连接杆340的设置能增大第三框架300、第一框架100和底盘2之间的安装空间的体积,进而能便于其他零部件的安装。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杆340安装于第一杆段321靠近第二杆段322的一端,以使得第三框架300在安装于底盘2时,以改善第一杆段321与底盘2之间距离较小的一端和底盘2之间的安装空间体积较小的问题。应当理解,通过第四连接杆340的设置,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两个第三侧杆320之间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三侧杆320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杆320连接于第一框架100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杆121的连接处,即能使得第三侧杆320、第三安装杆310和第一连接杆123共同形成框形。同理,第二侧杆220连接于第一框架100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23和第一侧杆121的连接处,能使得第二侧杆220、第二安装杆210和第一连接杆123共同形成框形。即能通过第一连接杆123同时向两个第一侧杆121、两个第二侧杆220和两个第三侧杆320提供加强作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杆320中第一杆段321的长度小于第二侧杆220的长度,即可以将第三侧杆320设置为无人车的车头部分,进而能使得在无人车的车头部分,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体积较大,能安装较多的零部件,同时在无人车的尾部则能用于设置作业装置,进而保证无人车整体的质量均衡,便于使得无人车在进行作业时能稳定的行驶,进而避免无人车出现翻车等情况。
另外,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等方式实现相互连接。第一框架100中的顶杆122、第一侧杆121和第一安装杆110能通过一个直杆弯制而成,第一连接杆123能通过焊接固定等方式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杆121。另外,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同样能通过一个直杆弯制而成,即使得第二安装杆210和两个第二侧杆220一体成型,同样使得第三安装杆310和两个第三侧杆320一体成型,能保证第二框架200以及第三框架300各自的整体性,并能保证第二框架200和第三框架300各自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支撑架20用于连接于顶面3,同时支撑架20跨越机身架10并位于机身架10的上方。即,当支撑架20安装于底盘2的顶面3时,支撑架20连接于顶面3并同时使得机身架10位于支撑架20的下方。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支撑架20包括承载框架400、两个第一支架500和多个第二支架600。
其中,承载框架400用于承载作业装置,能向作业装置提供稳定的承载作用,保证作业装置能稳定地完成指定的作业。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框架400通过多个支杆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的框体,以使得承载框体的整体质量较小,同时能承载较大的作业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承载框架400的宽度大于无人车底盘2的宽度,以便于作业装置的安装放置。应当理解,承载框架400的设置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设定,例如,作业装置的体积即质量较小时,此时能选择较小的承载框架400等。
另外,两个第一支架500设置于承载框架400的同一侧面,并且两个第一支架500之间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支架500远离承载框架400的一侧用于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进而能通过两个第一支架50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承载框架400的整体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支架500分别连接于承载框架400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以便于保证承载框架400整体的稳定。
可选地,第一支架500包括第四安装杆510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杆520,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杆520的端部连接于承载框架400其中一个侧边的两端,并且,该两个第二支撑杆52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安装杆510的两端,进而形成框形的第一支架500,其中,第四安装杆510用于连接底盘2的顶面3。即能通过连接于承载框架400侧边两端的第二支撑杆52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承载框架400的侧边能得到充分的支撑,避免承载框架400翻转的情况,便能向作业装置提供有效稳定的承载作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00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第二支撑杆520,其他的第二支撑杆5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承载框架400侧边的中部和第四安装杆510的中部,以进一步提高对于承载框架400的支撑稳定性。另外,通过第四安装杆510与底盘2顶面3的配合,能使得连接于第四安装杆510的多个第二支撑杆520能同时得到稳定的位置稳定性,进而使得多个第二支撑杆520能稳定地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进一步地,两个第二支撑杆520靠近承载框架400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支撑杆520靠近第四安装杆510一端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第四安装杆510的长度较短,有利于第四安装杆510与底盘2之间的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00包括第四安装杆510和两个第二支撑杆520,并且第四安装杆510和两个第二支撑杆520一体成型,即可以看作,第一支架500通过直杆弯制而成。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00中的第四安装杆510和两个第二支撑杆52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方式实现。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00所在平面和承载框架400所在平面形成夹角,并且两个第一支架500之间的距离自第一支架500靠近承载框架400一侧至远离承载框架400一侧逐渐减小。即使得两个第一支架500之间形成夹角,能避免承载框架400出现往两侧偏倒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承载框架400的稳定性。同时,两个第一支架500之间形成夹角也便于宽度大于底盘2的承载框架400的安装,进而使得第一支架500能适配于宽度较小的底盘2。应当理解,第一支架500和承载框架400之间形成夹角大小能依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当承载框架400的宽度与底盘2的宽度相差不多时,此时第一支架500和承载框架400之间的角度较大,反之,当承载框架400的宽度与底盘2的宽度相差较多时,此时第一支架500和承载框架400之间的角度较小。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多个第二支架600与第一支架500安装于承载框架400的同一侧,并且多个第二支架600位于两个第一支架500之间。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6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架600连接于承载框架400上并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支架600均连接于机身架10上,即能通过机身架10和第二支架600共同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进而保证承载框架400整体的稳定性。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架600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个,多个第二支架600远离承载框架400的一侧均连接于机身架10,便能实现通过机身架10和第二支架600共同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的目的。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架600分别连接于第二框架200,进而能通过第二框架200向第二支架600提供承载作用。进一步地,两个第二支架600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侧杆220,进而实现对于第二支架600的承载,并保证第二支架600的稳定。
可选地,第二支架600包括第五安装杆610和第三支撑杆620,其中,第五安装杆610连接于第二侧杆220,第三支撑杆6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五安装杆610和承载框架400,即能通过第三支撑杆62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进而保证承载框架400的整体水平以及整体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安装杆610与第二侧杆220相贴合,并且第五安装杆610和第二侧杆220并行并平行设置。其中,第五安装杆610和第二侧杆220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卡扣件固定设置,并且至少两个卡扣件间隔设置,进而使得第五安装杆610和第二侧杆220之间能保持稳定的状态,进而能保证第二支架600整体的稳定性,以实现第二支架60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的目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机身架10安装于底盘2上时,第二侧杆220表现为相对底盘2倾斜的状态,当第五安装杆610连接于第二侧杆220上时同样表现为相对于底盘2倾斜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五安装杆610的一端直接连接于承载框架400并在第五安装杆610的另一端设置第三支撑杆620的方式实现承载框架400相对于底盘2的水平,同时能通过该第三支撑杆62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支撑作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五安装杆610的两端均设置第三支撑杆620,只需保证承载框架400在安装于底盘2上时能与底盘2保持相对的水平即可。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支架600相互平行设置,以通过多个第二支架60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均匀充分的支撑作用,即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架600所在平面相互平行,能在第二支架60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的同时,保证第二支架600和第二侧杆22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支架600相对第二侧杆220偏移甚至脱离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框架400的一侧设置两个第一支架500和两个第二支架600,并且在将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均安装于底盘2上时,能通过两个第一支架50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的同时,通过两个第二支架600分别与两个第二侧杆220的连接,使得机身架10能向承载框架400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进而能进一步保证承载框架400的整体稳定性。另外,在两个第一支架500向承载框架400提供稳定支撑的作用的同时,两个第二支架600同样对机身架10提供提拉的稳定作用,即能通过两个第二支架6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的连接实现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即使得在机身架10向支撑架2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支撑架20的稳定性的同时,支撑架20也向机身架10提供提拉作用以保证机身架10的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均通过圆形杆体连接而成,能降低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的制作成本,并且能避免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上形成尖锐的角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作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例如铝合金方钢等。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无人车机架1能通过机身架10上设置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形成的夹角,使得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均安装于底盘2上时,能通过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共同形成三角形,便能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能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整体强度,并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整体稳定性。同理,通过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形成夹角,并在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均安装于底盘2上时,能使得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强度,进而保证第一框架100和第三框架300之间的稳定性。便实现了提高无人车机架1自身整体的强度并保证其自身稳定性的目的。并且能通过两个第二支架600和第二框架200之间的连接实现机身架10和支撑架20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即使得机身架10向支撑架2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支撑架20的稳定性的同时,支撑架20也向机身架10提供提拉作用以保证机身架10的稳定,能进一步提高无人车机架1整体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图未示),其采用了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无人车机架1,并且该无人车结构简单,并且能提高自身的强度,保证自身的稳定性。
其中,该无人车包括底盘2和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无人车机架1。其中,底盘2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面3和底面4。第一框架1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第二框架2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的顶面3,第三框架300的一侧连接于底盘2的底面4,并且,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第一框架1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底盘2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实现提高无人车整体强度以及保证无人车整体稳定性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人车机架,用于安装于无人车的底盘,所述底盘具有顶面和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机架包括机身架,所述机身架包括第一框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两侧的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
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顶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形成夹角;
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另一侧用于安装于所述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形成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安装杆和第一框架主体,所述第一框架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杆并形成框形,所述第一安装杆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主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均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主体包括顶杆、第一连接杆和两个第一侧杆,两个所述第一侧杆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两端,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侧杆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杆,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一侧杆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安装杆和两个第二侧杆,两个所述第二侧杆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侧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包括第三安装杆和两个第三侧杆,两个所述第三侧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两个所述第三侧杆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端部均朝向所述第一框架弯曲,并且所述第三安装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三侧杆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端部,所述第三安装杆用于连接于所述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形成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机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承载框架和两个第一支架,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同一侧面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承载框架位于所述机身架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同一侧面,并且所述第二支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机身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车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多个所述第二支架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10.一种无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车机架,所述底盘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底盘共同围成三角形,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底盘之间共同围成三角形。
CN201922303674.XU 2019-12-19 2019-12-19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Active CN211336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3674.XU CN2113361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3674.XU CN2113361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6185U true CN211336185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3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03674.XU Active CN2113361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61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3066A (zh) * 2019-12-19 2020-04-14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3066A (zh) * 2019-12-19 2020-04-14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6370A1 (en) Suspension tower
CN211336185U (zh)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US806174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fting a vehicle
US9352782B2 (en) Adjustable axle assembly for an agricultural vehicle
US4163578A (en) Main frame assembly for road vehicles
EP2684775B1 (de) Rahmentragstruktur mit Tankeinrichtung
CN111003066A (zh) 无人车机架及无人车
JP2021505788A (ja) Ledパネル用モジュラーサポート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サポートフレームを含むledウォール
CN211054921U (zh) 一种传动轴中间支承连接结构
CN209921042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车
CN108944762B (zh) 前格栅支承构造
DE202013102413U1 (de) Montage- und 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Panel mit einem elektrischen Leuchtmittel
BR102018005574A2 (pt) estrutura de rampa de pulverização ou dispersão e máquina que comporta tal estrutura
CN204697527U (zh) 玉米收割机
CN213594203U (zh) 一种用于卡车的破障铲携带装置
CN211055171U (zh) 一种钣金件喷涂用转运车
CN209952077U (zh) 一种装车防坠装置
US6286870B1 (en) Tractor axle mounted tank system
PL236452B1 (pl) Konsola do mocowania żurawia przeładunkowego i jej połączenie z podwoziem specjalistycznego pojazdu ratownictwa technicznego
CN215057068U (zh) 一种拆卸式爬梯及车辆
CN217574746U (zh) 拖拉机底盘的连接装置
CN208602546U (zh) 多种线束放置推车
CN210912617U (zh) 支臂及拖车
CN216254964U (zh) 喷药机车架及喷药机
CN213029587U (zh) 一种推车型喷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A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