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25279U -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25279U
CN211325279U CN201921138885.6U CN201921138885U CN211325279U CN 211325279 U CN211325279 U CN 211325279U CN 201921138885 U CN201921138885 U CN 201921138885U CN 211325279 U CN211325279 U CN 211325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section
tooth
wire anchor
ins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388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庆俊
黎建波
张耀东
王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elt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elt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elt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elt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388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25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25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25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包括杆体,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扁平状结构,第二段为圆柱状结构,第一段的厚度小于第二段的直径,第一段的末端为齿状结构,齿状结构包括沿第一段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齿体,齿体包括齿端和齿身,齿端的厚度沿远离齿身的方向逐渐减小,齿状结构用于固定全线锚钉并将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全线锚钉系统,包括:插入器;以及全线锚钉,包括缝合线以及收缩变形部,收缩变形部包括本体,缝合线沿本体的长度方向穿过本体,并且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本体穿出;收缩变形部能够固定在插入器的齿状结构上并与杆体的第一段贴合。

Description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用力过度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人体内的韧带、肌腱和/或其它软组织从与其相关联的骨的完全或部分地脱离是相对常见的损伤,为了能够尽快的帮助脱离的部分与骨骼尽快的结合,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将受损组织重新附接于与其相关联的骨骼上。目前常见的组织修复方法是先通过螺钉、缝钉、缝合锚钉和平头钉等锚固件在相应的骨骼上进行钻孔固定,再通过与锚固件关联的缝合线将受损组织固定在骨骼上,从而保证受损组织的快速修复。
由于在骨骼上进行钻孔操作,会对骨骼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钻孔操作对骨骼的伤害,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将缝合线穿过可收缩变形部件,通过将可收缩变形部件插入孔中,将收缩变形部件的收紧形成比孔大的尺寸的锚钉结,进而起到锚固件的作用。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收缩变形部件不容易导入固定孔。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收缩变形部件不容易导入固定孔的问题,提供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为扁平状结构,所述第二段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的末端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段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齿体,所述齿体包括齿端和齿身,所述齿端的厚度沿远离所述齿身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齿状结构用于固定所述全线锚钉并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体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两个齿体的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齿端的所述外侧面为圆弧面,两个所述圆弧面的末端向所述两个齿体之间收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角为3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身的所述外侧面为平行设置的平面,并且所述平面与所述杆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端和所述齿身的长度比为1:(0.5~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齿体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由等宽区和倒三角区组成,所述等宽区设置于所述齿端侧,所述倒三角区设置于所述齿身侧,所述等宽区的宽度相等,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小于所述等宽区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三角区对应的所述齿体的内侧的厚度随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的减小而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齿体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比为(0.8~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手柄包括绕线结构。
一种全线锚钉系统,包括:
所述的插入器;以及
全线锚钉,包括缝合线以及收缩变形部,所述收缩变形部包括本体,所述缝合线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本体,并且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所述本体穿出;
所述收缩变形部能够固定在所述插入器的所述齿状结构上并与所述杆体的所述第一段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贴合在所述第一段时,所述收缩变形部与所述第一段形成的叠加结构在所述第一段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基本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和所述收缩变形部的长度比为(0.4~0.6):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还包括飞边,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并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缝合线的两端从所述本体的同一表面穿出,使两个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缝合线的同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飞边的外侧端部具有硬边,所述硬边的硬度大于所述收缩变形部的其他部分的硬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的表面具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刺体,所述刺体至少设置在所述飞边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包括至少一段扁平结构,所述扁平结构的长度或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入组织后使至少部分所述扁平结构从固定孔中延伸至所述固定孔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线锚钉还包括垫片,从所述本体穿出的所述缝合线的所述至少一端从所述垫片中穿过,所述垫片的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固定入组织后使所述垫片覆盖在固定孔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的数量为多根,所述多根缝合线在所述本体中为平行设置或交叉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入器用于固定所述全线锚钉并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所述插入器的杆体的末端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的两个齿体用于夹持所述全线锚钉,所述全线锚钉穿过所述齿状结构的凹槽而固定在所述两个齿体之间。所述齿体的齿端的厚度逐渐减小,有利于所述杆体进入所述固定孔。所述杆体的第一段为扁平状,第二段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穿过所述凹槽后贴合在所述杆体的表面,从而有利于减小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到所述插入器上之后的所述杆体的外径,有利于减小打固定孔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杆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杆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杆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杆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收缩变形部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线锚钉在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包括杆体600,所述杆体6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620和第二段640,所述第一段620为扁平状结构,所述第二段640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段62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640的直径,所述第一段620的末端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段620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齿体622,所述齿体622之间形成凹槽624,所述齿体622包括齿端6222和齿身6224,所述齿端6222的厚度沿远离所述齿身6224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齿状结构用于固定全线锚钉并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插入器用于固定所述全线锚钉并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所述插入器的杆体600的末端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的两个齿体622用于夹持所述全线锚钉,所述全线锚钉穿过所述齿状结构的凹槽624而固定在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所述齿体622的齿端6222的厚度逐渐减小,有利于所述杆体600进入所述固定孔。所述杆体600的第一段620为扁平状,第二段640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段62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640的直径,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穿过所述凹槽624后贴合在所述杆体600的表面,从而有利于减小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到所述插入器上之后的所述杆体600的外径,有利于减小打固定孔的尺寸。
所述插入器还可以包括手柄(图未示),所述手柄与杆体600连接。所述手柄可包括绕线结构(图未示),用于将所述全线锚钉上的缝合线更集中的产羔在所述绕线结构上。
请参阅图6-7,所述全线锚钉可以包括:缝合线100以及收缩变形部200,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包括本体220,所述缝合线100沿所述本体220的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本体220并且所述缝合线100的至少一端从所述本体220穿出。
所述全线锚钉具有第一状态(伸展状态)和第二状态(收缩状态),在所述本体220伸展时为第一状态,在所述本体220沿所述长度方向收缩时为第二状态。
在使用所述全线锚钉进行缝合时,先在组织,例如骨骼,中打固定孔400,形成容纳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变形部200的通道,且固定孔400的尺寸使设置在插入器齿端6222的收缩变形部200能够刚好进入固定孔400。然后利用插入器将第一状态的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变形部200插入到固定孔400中,通过向外拉伸张紧所述缝合线100,使收缩变形部200连带向外移动,同时由于固定孔400的尺寸较小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受力而收缩团聚,形成第二状态,所述全线锚钉形成锚钉结(即收缩后的收缩变形部200)而锚定在组织的固定孔400中,由于收缩的收缩变形部200的尺寸大于固定孔400的尺寸,使得锚钉结卡在固定孔400中,从而将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在组织上,所述本体220中穿出的所述缝合线100从固定孔400中伸出,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组织缝合。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中穿过的部分为第一段102。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中穿过的部分为第二段(图未示)。所述第一段10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620的末端,即所述齿体622的末端,向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收拢,从而可以减小所述杆体600末端的宽度,增加所述杆体600进入所述固定孔的缓冲力,有利于所述杆体600进入所述固定孔。所述齿体622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两个齿体622的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外侧面可以为圆弧面,两个所述圆弧面的末端向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收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齿端6222的所述外侧面和所述齿身6224的所述外侧面可以一体式形成所述圆弧面。或者,所述齿端6222的所述外侧面为所述圆弧面,所述齿身6224的所述外侧面为平面。所述齿身6224的所述外侧面可以为平行设置的平面并且所述平面与所述杆体60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齿端6222为所述圆弧面,所述齿身6224为所述平面有利于增加所述齿状结构的缓冲性,有利于所述杆体600进入所述固定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角可以为30°~6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形成凹槽624,所述凹槽624由等宽区6242和倒三角区6244组成,所述等宽区6242设置于所述齿端6222侧,所述倒三角区6244设置于所述齿身6224侧,所述等宽区6242的宽度相等,所述倒三角区6244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倒三角区6244的宽度小于所述等宽区6242的宽度。即,所述倒三角区6244与所述等宽区6242形成连续的所述凹槽624。所述倒三角区6244的所述凹槽624的宽度自所述齿端6222向所述齿身6224的方向逐渐较小,使得所述凹槽624底端用于容纳全线锚钉的槽体积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全线锚钉嵌入所述凹槽624后形成锥形结构,有利于插入器将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中。
优选的,所述倒三角区6244对应的所述齿体622的内侧的厚度随所述倒三角区6244的宽度的减小而增大,使得所述倒三角区6244的所述凹槽624随深度的增加容纳全线锚钉的槽体积越小,有利于形成所述锥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等宽区6242的相邻所述齿体62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全线锚钉的宽度比可以为(0.5~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与所述凹槽624的深度比为(0.8~1.5):1。优选的,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与所述凹槽624的深度比为(1~1.5):1,从而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变形部200脱开所述凹槽624而收缩并且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与所述插入器的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齿体622的所述内侧面,即所述两个所述齿体622的相对的表面为平面。所述内侧面为平面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的嵌入和所述全线锚钉与所述插入器的脱离。所述两个齿体622的所述内侧面可以为平行设置的平面,所述内侧面可以与所述杆体600的长度方向平行,从而有利于所述杆体600沿所述固定孔的延伸方向顺利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所述固定孔中,并且有利于所述杆体600沿所述固定孔的延伸方向顺利从所述固定孔拔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齿体622的所述齿端6222和所述齿身6224的长度比可以为1:(0.5~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齿体622之间形成凹槽624,所述凹槽624的深度与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比可以为(0.8~2):1。可选的,所述凹槽624的深度与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比可以为(1~2):1,使得所述全线锚钉能够完全嵌入所述凹槽624中,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牢固的夹持在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620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640的直径,使得所述全线锚钉贴合在所述第一段620的杆体600上时所述第一段620的外径不会大于所述第二段640的外径,从而有利于所述杆体600插入所述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全线锚钉系统,包括:
所述的插入器;以及
全线锚钉,包括缝合线100以及收缩变形部200,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包括本体220,所述缝合线100沿所述本体220的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本体220,并且所述缝合线100的至少一端从所述本体220穿出;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能够固定在所述插入器的所述齿状结构上并与所述杆体600的所述第一段610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固定在齿状结构上时,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沿所述本体220的长度方向穿过所述凹槽624并贴合在所述杆体600的所述第一段610上。优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贴合在所述杆体600的所述第一段610上时,所述杆体600的所述末端的尺寸刚好使得所述杆体600能够进入所述固定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的距离,即所述凹槽624的宽度,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宽度比可以为(0.5~1):1,在该范围内,有利于所述全线锚钉被夹持在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使得所述杆体600携带所述全线锚钉进入所述固定孔时,全线锚钉不容易在所述两个齿体622之间滑动而造成与所述杆体600的脱离或位置偏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段640的外周长的比值为1:(1.8~2.2)。在该范围内,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在在所述插入器上时,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贴合在所述杆体600上时,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与所述第一段620形成的叠加结构在所述第一段62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二段640的直径基本相同,有利于所述杆体600在插入固定孔的深度范围上进行可选择的调整。优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段640的外周长的比值可以为1:2,所述全线锚钉刚好可以将所述第一段620围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620的长度和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比可以为(0.4~0.6):1,优选的,所述第一段620的长度和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比可以为0.5:1,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可以在所述凹槽624中,所述中部的两侧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可以分别贴合在所述第一段620的两侧,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段620和所述第二段640的衔接位置。
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中,所述本体220是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结合的基体,所述本体220包括所述缝合线100张紧时的滑行通道,通过所述缝合线100的张紧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沿所述缝合线100的延伸方向收紧,由条形转变为团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还包括飞边240,所述飞边240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并与所述本体220连接。优选的,所述飞边2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所述本体220端部设置飞边240有利于收缩变形部200受拉力后收缩成团。具体的,飞边240的延伸方向不受缝合线100约束,在向外拉缝合线100时飞边240可向两侧延伸,从而提供更多的支撑力,在拉伸所述缝合线100的过程中,所述飞边240支撑在固定孔400的内壁,从而在缝合线100张紧时有利于使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所述收缩变形部200通过收缩变形,在所述固定孔400的孔口所在平面内由第一尺寸变为第二尺寸,由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通过收缩使材料更紧凑,更加集中,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当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后的第二尺寸大于固定孔400的孔口时,使得所述全线锚钉无法从所述固定孔400中脱出,从而起到锚定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本体220与所述飞边240的长度比可以为(6~8):(0.05~2)。所述本体220和所述飞边240的长度相互配合,使得所述全线锚钉在所述第二状态能够达到更大的收缩尺寸。所述本体220和所述飞边240可以为一体结构。
请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刺体202。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变形部200的表面设置有刺体202,所述刺体202能够增加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表面的摩擦力,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在固定孔400中收缩过程中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摩擦力增加,使得所述全线锚钉在收缩过程中以及收缩形成锚钉结后抵抗所述全线锚钉脱出固定孔400的作用力增加,使得全线锚钉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全线锚钉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刺体202至少设置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外表面,即,所述刺体202至少设置在收缩状态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外表面,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成锚钉结后,所述外表面的刺体202与所述固定孔400内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增加抵抗所述全线锚钉从所述固定孔400的脱出的作用力。
优选的,所述刺体202至少设置在所述飞边240的表面。所述飞边240用于提供所述全线锚钉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支撑力,所述支撑力作为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的作用力。所述刺体202设置在所述飞边240从而能够增大所述飞边240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摩擦力,降低所述飞边240相对所述固定孔400内壁的滑动,有利于所述飞边240与所述固定孔400内壁的抵触,从而增大所述飞边240的支撑力,有利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收缩,并且能够避免飞边240相对所述固定孔400内壁的剧烈滑动而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过程中脱出。所述刺体202可以分布在所述飞边240的整个表面或者部分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为扁平状,所述飞边240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缝合线100的两端从所述本体220的同一表面穿出,使两个所述飞边240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的同一侧,从而使得所述缝合线100的两端张紧后所述两个飞边240分别位于所述两端的缝合线100的下侧,从而两个飞边240能够同时支撑在所述固定孔400的内壁上,在两端的支撑作用下,有利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两端向中部收拢形成锚钉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穿出的所述本体220的表面与所述刺体202设置的所述飞边240的表面为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同侧表面。在张紧所述缝合线100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时,所述飞边240外翻,与所述固定孔400内壁接触并支撑在所述固定孔400内壁上,借助所述飞边240的支撑力使所述本体220向内收缩,形成锚钉结,所述刺体202设置在所述飞边240外翻后的外侧表面,能够提高所述飞边240与固定孔400的内壁接触摩擦力,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在收缩过程中以及收缩形成锚钉结之后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飞边240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飞边240上的所述刺体202可以对称设置,使得所述两个飞边240与所述固定孔400内壁的摩擦力相同,从而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可以更集中地向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中部收缩,提高收缩结构紧凑型,提高手收缩后的锚钉结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20和所述飞边240均设置有所述刺体202。所述刺体202在所述飞边240的分布密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在所述本体220的分布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刺体202均匀分布在所述本体220和所述飞边240的整个表面,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各位置的摩擦力相同,从而增大整个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摩擦力。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状态,即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伸展状态,所述刺体202向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倾斜,所述倾斜方向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在收缩过程和收紧成团后,所述刺体202能够具有远离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表面的趋势,从而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并且,所述刺体202向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中部倾斜,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过程中,所述刺体202向背离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中部的方向旋转,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过程中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摩擦力增加,并且收缩完成后所述刺体202相对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表面的凸出长度增加,从而增大锚钉结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刺体202可以为倒刺、倒钩、锥体或齿状结构。所述刺体202通过编织方法编织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中。所述刺体202可以一体设置在至少部分编织线上,所述具有刺体202的编织线,即含刺编织线,通过编织方法使得所述刺体202设置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外表面。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可完全由含刺编织线编织形成,也可以包括含刺编织线和普通编织线混合编织。所述含刺编织线可包括线状本体和突出在所述线状本体表面且相互间隔的多个所述刺体20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刺体202可以为刚性结构。所述刺体202的硬度可以大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其他部分的硬度,硬度较大的所述刺体202不容易发生变形,有利于提高摩擦力和抗脱出固定孔400的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除所述刺体202外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其他部分为能够发生收缩变形的柔性结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所述其他部分可以为柔性线编织物,所述刺体202可以结合在柔性编织线上,在编织过程中所述刺体202伸出所述柔性线编织物的外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刺体202的材料可以选自但不限于金属和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只要能够结合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上并且不会与组织的不相容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刺体202凸出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表面的长度可以为0.1cm~2cm,所述长度可以根据刺体202材料的不同和缝合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飞边240的外侧端部具有硬边242,在将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变形部200放置入固定孔400后,通过向外拉紧所述缝合线100,使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发生收缩变形,所述硬边242能够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收紧过程中基本维持形状不变,从而支撑在固定孔400的内壁上。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紧过程中,所述硬度较大的硬边242与固定孔400内壁的作用力较大,使得飞边240能够保持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抵触,使得收缩变形部200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
在一实施例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边242的柔软度可以为50mN~200mN。除所述硬边242外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其余部分的柔软度可以为5mN~33mN。所述缝合线100的柔软度可以为5mN~33mN。所述柔软度数值越大,材料越硬。所述硬边242在该柔软度范围内,所述飞边240的支撑作用较大,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容易成团,并且能够保证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在收紧过程中不因硬边242硬度增大而阻碍成团。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飞边240的外侧端部具有厚边(图未示),所述厚边的厚度大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厚边的作用与所述硬边242相同,由于厚度增加能够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收紧过程中形状不易改变,从而支撑在固定孔400的内壁上。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紧过程中,所述厚边与固定孔400内壁的作用力较大,使得飞边240能够保持与固定孔400内壁的抵触,使得收缩变形部200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并且,虽然所述厚边的厚度较大,但在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在插入器上而引入固定孔400时,所述厚边设置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末端,通过末端的挤压能够使得所述厚边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进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为柔性线编织物,所述厚边可以通过编织工艺得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厚边的厚度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的比值可以为(1.5~3):1。在该厚度范围内,所述飞边240的支撑作用较大,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容易成团,并且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不因末端厚度增加而难以进入固定孔40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为平滑结构。平滑结构能够避免飞边240与组织发生勾连而形成抵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向中间收紧成团的作用力,从而有利于收缩变形部200的收缩成团。
优选的,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为直线形结构,避免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方向凸出而与周围组织形成勾连。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的长度可以占所述飞边240的长度的0.1%~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可以垂直于所述本体220的长度方向或与所述长度方向呈一定夹角,所述夹角可以为60°~120°。优选的,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垂直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方向,从而使得所述飞边240为矩形结构,能够增大所述飞边240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支撑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飞边240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所述飞边240的所述硬边242可以相互平行,从而可以保证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两端结构一致,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两端的所述飞边240与所述固定孔400内壁的支撑作用力相同,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尽可能向中部收缩,从而使得收缩后的结构更紧凑,收缩后的锚钉结的尺寸更大。所述两端的所述飞边240的所述硬边242可以分别垂直于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同理,两个所述飞边240可以具有厚边,两个厚边可以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两端的所述飞边240的所述厚边可以分别垂直于所述本体220的所述长度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边242和/或所述厚边的长度可以占所述飞边240的长度的0.1%~20%。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可以为扁平状或筒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具有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缝合线100可以至少部分或始终在所述本体220内部延伸以穿过所述本体220,或者所述缝合线100交替从所述本体22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外延伸的穿过所述本体2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20可以编织在所述缝合线100外围,使所述缝合线100始终在所述本体220内部延伸。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为扁平状,所述缝合线100可以至少部分或始终在所述本体220内部延伸以穿过所述本体220。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20可以包括进线孔222和出线孔224,所述进线孔222和出线孔224为仅开设在所述本体220的一个表面,不贯穿述所述本体22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开口,在所述进线孔222和出线孔224仅开设在所述本体220的一个表面时,所述缝合线100始终从所述本体220的内部穿过。所述缝合线100的端部从所述进线孔222穿入所述本体220,所述缝合线100穿过所述本体220,从所述出线孔224穿出所述本体220外,张紧所述缝合线100时,所述进线孔222和所述出线孔224之间的所述本体220发生折叠,结构更紧凑。请参阅图1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交替从所述本体22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外延伸的穿过所述本体220,所述本体220可以包括穿行孔226,所述穿行孔226为将所述本体220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连通的通孔,例如扁平状收缩变形部200的本体220的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穿行孔226的数量至少有两个。所述穿行孔226的数量越多,所述缝合线100从所述本体22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的交替穿过次数越多,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连接位点越多,收紧所述缝合线100时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折叠次数越多。反之,所述穿行孔226的数量越少,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连接位点越少,收紧所述缝合线100时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折叠次数越少。
请参阅图1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为筒状,所述筒状收缩变形部200包括管状外壁和中空通道,所述缝合线100可以在所述外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穿行或者设置在所述中空通道中。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外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穿行可以包括在所述外壁的一侧外壁进行单层穿行或者在所述外壁以及所述外壁的相对外壁进行双层穿行。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外壁的一侧外壁以及所述外壁的相对外壁进行双层穿行时类似于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扁平状的收缩变形部200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所述缝合线100进行单层穿行时,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本体220的与所述缝合线100结合的表面进行折叠,所述本体220的与所述缝合线100未结合的外壁将所述折叠部分包裹为团状结构。所述缝合线100设置在所述筒状收缩变形部200的所述中空通道时,所述缝合线100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中空通道中或者所述中空通道中设置有编织结构或者筒状结构的穿行通道,所述缝合线100设置在所述穿行通道,所述编织结构或所述桶状结构的穿行通道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内壁结合,所述本体220编织在所述缝合线100外围,使所述缝合线100始终在所述本体220内部延伸,通过张紧所述缝合线100使得与所述缝合线100结合的收缩变形部200进行收缩。所述编织结构可以为交错编织或者“之”字形编织。
所述缝合线100包括两个端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可以为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220上,另一端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穿出,通过张紧所述另一端将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紧,所述另一端的缝合线100用于进一步的缝合。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的两个端部分别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穿出,穿出的两端所述缝合线100可以合并为一股进行进一步的缝合,或者在孔口分为两侧分别进行进一步的缝合。
请参阅图11-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全线锚钉还包括垫片,从所述本体220穿出的所述缝合线100的所述至少一端从所述垫片中穿过。在所述全线锚钉中设置垫片300,所述缝合线100穿出所述本体220的部分穿过所述垫片300,所述垫片300覆盖在固定孔400周围的组织的外表面,通过所述垫片300增大与所述组织的接触面积,减小了缝合线100对单位面积的组织的作用压强,有利于减小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
所述垫片300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穿出所述本体220的部分,所述垫片300增加了所述缝合线100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减小了单位面积组织所受的压强,从而避免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所述垫片300可以为柔性材料,优选为柔性线编织材料,柔性线编织材料与缝合线100的材料相近,使得所述缝合线100能够更容易与所述垫片300结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的所述至少一端从所述垫片300中穿过可以为所述缝合线100至少部分或始终在所述垫片300内部延伸的穿过所述垫片300,或者所述缝合线100交替从所述垫片30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外延伸的穿过所述垫片300。所述缝合线100始终在所述垫片300内部延伸的穿过所述垫片300可以为所述垫片300套设在所述缝合线100外;或者所述垫片300为织物并编织在所述缝合线100外围。
所述垫片300的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固定入组织后使所述垫片300覆盖在固定孔400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00能够沿所述缝合线100滑动;或者所述垫片300与所述缝合线100可以固定连接,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垫片300的相对位置不变。优选的,所述垫片300能够沿所述缝合线100滑动有利于根据所述缝合线100的伸缩和张紧变化灵活调整所述垫片300和所述缝合线100的位置。所述固定连接为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垫片300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固定方式可以为通过编织的方式将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垫片300结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00可以为筒状或者扁平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00包括垫片外壁310和缝合线100通道320,所述缝合线100通道320设置在所述垫片300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所述缝合线100通道320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缝合线100的外径。所述垫片300套设在所述缝合线100外。所述套设为所述缝合线100穿过所述垫片300的部分始终在所述垫片300内部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外壁31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交替穿行或者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之间交替穿行。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外壁31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穿行为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的一个表面进行单层穿行。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之间穿行为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间进行双层穿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00可以设置有第一端口302和第二端口304,所述第一端口302为所述缝合线100自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进入所述垫片300的位置,所述第二端口304为所述缝合线100穿过所述垫片300后从所述垫片300穿出的位置。所述第一端口302和/或所述第二端口304为仅开设在所述垫片300的一个表面,不贯穿述垫片30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开口,在所述第一端口302和/或所述第二端口304仅开设在所述垫片300的一个表面时,所述缝合线100仅从所述垫片的内部穿过。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交替从所述垫片30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外延伸的穿过所述垫片300,所述垫片300可以包括沿所述垫片300长度方向的第三端口(图未示),所述第三端口为将所述垫片300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连通的通孔,例如扁平状垫片300的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第三端口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三端口的数量越多,所述缝合线100从所述垫片30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的交替穿过次数越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00的宽度与所述缝合线100的宽度之比可以为(1.5~3):1,所述缝合线100的宽度指的是单根所述缝合线100的宽度或者多根所述缝合线100的宽度之和。所述垫片300和所述缝合线100的宽度不宜相差过大,避免造成所述缝合线100使所述垫片300与组织贴合强度不够而影响所述垫片300分担压力的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可以为单根或多根。
请参阅图6-7和图9-10,所述缝合线100可以包括至少一段扁平结构120。所述扁平结构120的长度或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入组织后使至少部分所述扁平结构120从固定孔400中延伸至所述固定孔400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扁平结构120至少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的从所述本体220穿出的部分。在所述第二状态,也就是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状态,所述扁平结构120从所述本体220穿出,从而起到增大缝合线100和组织接触面积的作用。由于所述缝合线100设置有所述扁平结构120,所述扁平结构120穿过或嵌套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中,所述扁平结构120的宽度较大,单根所述缝合线100可减小占用的宽度空间,可以避免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上叠加或交叉,从而减小所述全线锚钉在所述第一状态时的厚度,从而避免增加在组织中打固定孔400时固定孔400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扁平结构120部分穿过所述垫片300,所述垫片300进一步增大了所述扁平结构120与组织接触的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所述缝合线100对组织的压强。优选的,所述扁平结构120的宽度和所述垫片300的宽度的比例可以为(0.5~0.8):1,在该比例范围内,所述扁平结构120和所述垫片300的宽度相近,使得所述垫片300能够借助所述缝合线100的压力更贴合在组织上,从而能够承担将所述缝合线100对组织的压力转化为垫片300对组织的压力,提高与组织的接触面积,降低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结构120的宽度与所述本体220的宽度的比例可以为(0.3~0.8):1。在该比例范围内,所述缝合线100中的扁平结构120在保证在所述本体220中顺畅滑行的同时能够对待缝合的组织形成最大程度的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也就是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状态,所述扁平结构120至少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的从所述本体220穿出的部分,从而起到增大缝合线100和组织接触面积的作用。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扁平结构120至少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的从所述本体220穿过的部分,也就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段102。优选的,所述扁平结构120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段102的端部,从而使得在所述缝合线100张紧后,所述第一段102端部的所述扁平结构120从所述本体220穿出成为自由的缝合线100,所述第一段102端部的所述扁平结构120与孔外的组织或者孔边缘的组织接触,能够降低缝合线100对单位面积组织的压强,降低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扁平结构的长度是所述本体220伸展状态的长度的50%至150%,从而保证将所述本体220收缩后能够使得所述扁平结构120从所述本体220中穿出并延伸至所述固定孔400周围的所述组织的表面。优选的,所述扁平结构的长度是所述本体220伸展状态的长度的100%至1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整体为所述扁平结构120。在相同厚度的所述缝合线100和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情况下,所述扁平结构120不会增加所述全线锚钉在所述第一状态时的厚度,从而不会增加固定孔400的尺寸,并且所述全线锚钉收缩为第二状态时,所述扁平结构120能够增加所述全线锚钉的尺寸,从而更容易在固定孔400中锚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也就是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收缩状态,所述扁平结构120仅设置在所述缝合线100的从所述本体220穿出的部分,一方面增大缝合线100和组织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减小在第一状态穿行在所述本体220的扁平结构120的长度。优选的,缝合线100包括两个扁平结构120和设置在两个扁平结构120之间的线状结构140,在第一状态时,仅线状结构140在所述本体220中穿过;在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入组织后的第二状态时,所述扁平结构120的位置正好能够从固定孔400内延伸至固定孔400外,并贴合在固定孔400周围的组织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的所述穿出位置为所述本体220的宽度的中点。优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200为轴对称形状,所述缝合线100设置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中轴线上,从而能够保证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过程中向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中间位置集中,更有利于形成结构更紧凑、所述第二尺寸更大的锚钉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的数量为多根,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同一端,至少两根所述缝合线100穿过同一个所述垫片。多根缝合线100单独设置时,每根缝合线100与组织的接触面积较小,将多根缝合线100集中设置在同一个所述垫片300中,垫片300增加了所述缝合线100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所述缝合线100对组织的压强,降低了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同一端,所述多根所述缝合线100全部穿过同一个所述垫片300。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的数量为多根,所述垫片300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同一端,每根所述缝合线100分别从不同的所述垫片300中穿过,从而进一步增大每根所述缝合线100与组织的接触面积。所述缝合线100的数量可以与所述垫片300的数量相等。
请参阅图11-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中可以为相互平行设置。平行设置能够使得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中的分布结构更分散,避免所述缝合线100之间的交叉或堆叠而影响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顺利收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中为均匀排列,从而有利于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各位置均能够实现有效折叠。
在一实施例中,所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靠近所述本体220中靠近所述本体220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分布从而使得最外侧的所述缝合线100能够将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几乎全部体积均包覆形成锚钉结,从而增大所述锚钉结的尺寸。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220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本体220边缘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本体220的宽度的10%至25%。
请参阅图1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本体220中可以为交叉设置。单根缝合线100或者多根缝合线100平行设置时收缩变形部200的收缩基本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长度方向,而本实施例的至少两根所述缝合线100交叉设置,能够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能够从四周向中间收缩,交叉设置的缝合线100相对于单根缝合线100或者多根平行设置的缝合线100能够提高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有效收缩面积,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缩后的结构更紧凑、收缩后的锚钉结的尺寸更大,使得所述锚钉结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从所述本体220中靠近所述本体220的边缘的位置穿出,在张紧所述缝合线100时,由于最外侧的缝合线100靠近所述本体220的边缘,从而可以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能够在所述本体220的宽度方向上将大部分面积的所述本体220包覆为锚钉结的一部分,从而得到更大尺寸的锚钉结。所述本体220可以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的第一边缘221和第二边缘223,所述第一边缘221和所述第二边缘223相对设置,所述缝合线100的两端分别从靠近第一边缘221和靠近所述第二边缘223的位置穿入和穿出所述本体220。优选的,在所述本体220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缝合线100的所述穿出位置和所述本体220的所述边缘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本体220的宽度的比值可以为(0~0.05):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沿所述本体220的对角线设置,也就是,所述缝合线100的所述穿出位置紧贴所述本体220的所述边缘,从而能够将所述本体220的全部面积兜紧形成锚钉结,提高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有效收缩面积,提高所述锚钉结的尺寸,使得所述锚钉结更不容易从固定孔400中脱出。所述缝合线100的数量可以为两根,所述两根缝合线100分别沿所述本体220的两个对角线穿过所述本体2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的所述交叉位置可以为所述本体220的中心点,所述交叉位置设置在所述本体220的中心点使得所述缝合线100更容易张紧,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更容易收缩成团,并且使得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更容易集中地向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中部收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缝合线100之间的交叉夹角可以为30°~120°,在该夹角范围内,所述交叉设置的所述缝合线100之间的作用力大,所述缝合线100更容易张紧而将所述收缩变形部200收紧成锚钉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中可以为平行设置。平行设置能够使得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中的分布结构更分散,避免所述缝合线100之间的交叉或堆叠而造成所述垫片300相应位置对组织的压力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中为均匀排列,均匀排布的所述缝合线100能够使得所述垫片300对组织的压力均匀,所述垫片300各位置对组织的压强更均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缝合线100在所述垫片300中靠近所述垫片300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分布,从而使得所述垫片300的几乎全部表面都压覆在组织上,增加垫片300与组织的有效接触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垫片300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所述缝合线100与所述垫片300边缘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垫片300的宽度的10%至25%。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同一端,沿所述缝合线100的长度方向,所述垫片可以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垫片可以连续设置或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垫片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垫片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垫片的长度比为1:(1.5~3),从而由于所述垫片300的高度,有可能使得在未设置所述垫片300的部位的所述缝合线100架在相邻的所述垫片300之间而使得未设置所述垫片300的部位的所述缝合线100不与组织接触,从而降低缝合线100与组织的接触位置,降低缝合线100对组织的损伤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变形部200和/或所述缝合线100可以附着有诱导骨生长剂。所述诱导骨生长剂例如可以为促进骨生长类药物或者营养成分,在骨组织缝合后促进骨的恢复。所述诱导骨生长剂可附着在所述收缩变形部200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缝合线100的外表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为扁平状结构,所述第二段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的末端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段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齿体,所述齿体包括齿端和齿身,所述齿端的厚度沿远离所述齿身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齿状结构用于固定所述全线锚钉并将所述全线锚钉导入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体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两个齿体的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齿端的所述外侧面为圆弧面,两个所述圆弧面的末端向所述两个齿体之间收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角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身的所述外侧面为平行设置的平面,并且所述平面与所述杆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端和所述齿身的长度比为1:(0.5~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齿体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由等宽区和倒三角区组成,所述等宽区设置于所述齿端侧,所述倒三角区设置于所述齿身侧,所述等宽区的宽度相等,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小于所述等宽区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三角区对应的所述齿体的内侧的厚度随所述倒三角区的宽度的减小而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齿体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全线锚钉的厚度比为(0.8~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手柄包括绕线结构。
11.一种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插入器;以及
全线锚钉,包括缝合线以及收缩变形部,所述收缩变形部包括本体,所述缝合线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本体,并且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所述本体穿出;
所述收缩变形部能够固定在所述插入器的所述齿状结构上并与所述杆体的所述第一段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变形部贴合在所述第一段时,所述收缩变形部与所述第一段形成的叠加结构在所述第一段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和所述收缩变形部的长度比为(0.4~0.6):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变形部还包括飞边,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并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缝合线的两端从所述本体的同一表面穿出,使两个所述飞边设置在所述缝合线的同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飞边的外侧端部具有硬边,所述硬边的硬度大于所述收缩变形部的其他部分的硬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变形部的表面具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刺体,所述刺体至少设置在所述飞边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包括至少一段扁平结构,所述扁平结构的长度或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固定入组织后使至少部分所述扁平结构从固定孔中延伸至所述固定孔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线锚钉还包括垫片,从所述本体穿出的所述缝合线的所述至少一端从所述垫片中穿过,所述垫片的位置能够在所述全线锚钉的所述收缩变形部固定入组织后使所述垫片覆盖在固定孔周围的所述组织的外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线锚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数量为多根,所述多根缝合线在所述本体中为平行设置或交叉设置。
CN201921138885.6U 2019-07-19 2019-07-19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Active CN211325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8885.6U CN211325279U (zh) 2019-07-19 2019-07-19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8885.6U CN211325279U (zh) 2019-07-19 2019-07-19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25279U true CN211325279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5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38885.6U Active CN211325279U (zh) 2019-07-19 2019-07-19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252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723A (zh) * 2020-12-01 2021-03-19 花沐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缝线锚钉固定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723A (zh) * 2020-12-01 2021-03-19 花沐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缝线锚钉固定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97337A1 (en) Soft anchor made from suture filament and suture tape
CN211583312U (zh) 缝合线及全线锚钉
US6283996B1 (en) Adjustable length strap and footing for ligament mounting and method for its use
EP1075843B1 (en) Surgical thread for plastic surgery operations
DE60034132T2 (de) Kordelzugverschluss mit elastischem zugband
US5383905A (en) Suture loop locking device
AU2017258858A1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issue using a suture having one or more protrusions
CN105163673A (zh) 柔性的可变形缝线锚
JP2018521777A (ja) 返しを有する可撓性ストランドを備えた軟質アンカー組立体及び使用のための技術
US20210361279A1 (en) Suture For Connecting A Human Or Animal Tissue, Soft Anchor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A Tissue To A Bone
JP2008531098A (ja) 固定エレメント
CA2960370A1 (en) Padded transosseous suture
KR20200027980A (ko) 자체-묶음 봉합 구조 장치
AU2021254557B2 (en) Suture anchor construct and deployment device
JP7449327B2 (ja) ノットレス縫合アンカー構築物
CN211325279U (zh) 全线锚钉用插入器及全线锚钉系统
US20170252030A1 (en) All-suture knotless repair system
CN211583316U (zh) 全线锚钉
KR20220146426A (ko) 조직 고정 및 조직 결함 접합에 적합한 의료 시스템, 장치 및 방법
JP2024519461A (ja) 組織開口部閉鎖デバイス
CN117942196A (zh) 一种可调节全柔性袢板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