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049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0497U
CN211290497U CN201921511282.6U CN201921511282U CN211290497U CN 211290497 U CN211290497 U CN 211290497U CN 201921511282 U CN201921511282 U CN 201921511282U CN 211290497 U CN211290497 U CN 211290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collecting tray
air conditioner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128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亮
大森宏
刘和成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128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0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0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0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排气管,与排气口连通;集水盘,排气管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集水盘内。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对集水盘内的水加热,以促进集水盘内的水蒸发,实现集水盘内冷凝水的自动处理,无需用户频繁倒水的操作,产品使用更加方便,且相对地,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吸热作用可以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这样可以提升空调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升空调器的能效。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设有集水盘用于收集空调器运行所产生的凝水,以解决凝水外漏引起空调器周围环境卫生不佳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结构需要用户定期将集水盘内的水倒出,以避免集水盘水满溢出,从而带来了产品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集水盘,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集水盘内;所述空调器具有风机,所述风机适配为驱动空气流动,其中,所述集水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风机驱动气流吹向所述集水盘。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使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管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集水盘内,这样,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对集水盘内的水加热,以促进集水盘内的水蒸发,实现集水盘内冷凝水的自动处理,无需用户频繁倒水的操作,产品使用更加方便,且相对地,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吸热作用可以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这样可以提升空调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升空调器的能效。
设计风机所驱动的气流吹向集水盘,可以使得流经集水盘的气流与集水盘形成强制对流换热,进一步提升集水盘内水的蒸发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管的局部盘绕设置且位于所述集水盘内。
在本方案中,将排气管的局部盘绕设置并使该盘绕设置的部位置于集水盘内,也即,使排气管的一部分在集水盘内盘绕成一定的形状,这样可使得排气管置于集水盘内的面积更大,排气管在集水盘内的设置更加契合,从而在不影响集水盘体积形状的前提下,使得排气管对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减小对集水盘的倒水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管段盘绕设置且位于所述集水盘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二管段盘绕设置且位于集水盘内,使流经第二管段的介质吸收集水盘内水的热量以促进集水盘内的水蒸发,且通过将第二管段盘绕设置,可以增大蒸发面积,提升蒸发效率,其中,在排气口与第二管段之间设置有第一管段进行衔接,可在排气口与第一管段之间起到过渡缓冲的作用,对于盘绕设置的第二管段而言,可以降低第二管段内的压力波动,减小介质的阻力损失,并减小第二管段的振动以及第二管段内的介质对管体的冲击作用,提升产品的静音性和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下方或侧方,并且与所述压缩机邻近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集水盘其部分或全部位于压缩机的侧方或下方并与压缩机邻近设置,这样可以使得排气口位置更加靠近集水盘,这样,介质从排气口到达集水盘内的排气管内的路径可以缩短,使得排气管内的介质对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利于减小排气管内介质的阻力损失。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盘内形成有安装位,所述压缩机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其中,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盘内并位于所述安装位的侧方;和/或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盘内并围绕所述安装位分布。
在本方案中,在集水盘内设置安装位用于安装压缩机,这样,压缩机与集水盘更加邻近,可以使得排气口位置更加靠近集水盘,从而使得介质从排气口到达集水盘内的排气管内的路径进一步缩短,使得排气管内的介质对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其中,设置排气管的一部分位于集水盘内并位于安装位的侧方和/或围绕安装位分布,这样,排气管可更充分地利用集水盘内的多余空间,这样,无需额外增加集水盘的体积也可实现排气管在集水盘内拥有较大的蒸发面积,且也可较好地避免压缩机与集水盘内的排气管之间相互干扰,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管与所述集水盘的内底面邻近或接触。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气管与集水盘的内底面邻近或接触,这样,可以使得排气管尽可能地浸入于集水盘内的水中与水接触,提升对水的蒸发促进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空气流上,使得所述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经过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表面。
在本方案中,使排气管的至少部分位于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风机驱动气流与排气管换热,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介质的冷凝效果,提升空调的运行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空气流上,且位于所述集水盘沿所述空气流的上游侧,使得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吹向所述集水盘。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换热器位于风机的空气流上,使风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换热,这样,风机即作为冷凝风机或蒸发风机,同时又驱动气流促进集水盘内的水蒸发,实现一物多用,实现产品结构简约化,降低产品制造和使用成本,其中,设置第一换热器位于集水盘沿空气流的上游侧,这样,气流与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吹向集水盘,第一换热器上的蒸发或冷凝效果不会受到干扰,解决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问题的同时,可有效保证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集水盘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滴到其下方的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压缩机或所述集水盘上;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并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将冷凝水排放至所述集水盘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一换热器和/或压缩机的上方,这样,供冷工况下,空气在第二换热器表面遇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滴到第一换热器上以促进第一换热器内的冷媒冷凝,从而提升空调器的供冷能效,或者直接滴到压缩机上,促进压缩机表面蒸发吸热降温,降低压缩机表面温度,防止压缩机长期高温运行导致运行混乱或寿命缩短的问题,同时,通过使第二换热器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在第一换热器的表面和/或压缩机的表面蒸发,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冷凝水外排需求,产品使用更舒适。
设置第二换热器向集水盘内滴水,这样,第二换热器的冷凝水被集水盘收集并通过集水盘蒸发,可以避免用户频繁倒水的繁琐性,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设置接水盘对第二换热器接水,并使接水盘的水排入集水盘内进行蒸发,这样,更易于控制滴水距离,使得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滴答声,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管为导热材质的导热管。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气管为导热材质的导热管,具体例如,排气管为金属管(具体例如铜管、铝管等),金属管具有热导率高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提升排气管内的介质向集水盘内的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提升集水盘内的水的蒸发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调器,100压缩机,110排气管,111第一管段,112第二管段,200 第一换热器,300风机,400集水盘,411安装位,500第二换热器,510接水盘,511排水孔,600导管,710节流元件,720蓄能装置,721第一流路,722 第二流路,730取冷取热风机,740泵,750四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1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包括:压缩机100、排气管110和集水盘400。
具体地,压缩机100具有排气口,该排气口用于排出经由压缩机100 压缩处理后的介质(如冷媒、制冷剂等),排气管110与排气口连通,且排气管110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集水盘400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使与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管110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集水盘400内,这样,利用排气管110 的热量可以对集水盘400内的水加热,以促进集水盘400内的水蒸发,实现集水盘400内冷凝水的自动处理,无需用户频繁倒水的操作,产品使用更加方便,且相对地,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吸热作用可以促进排气管110内的介质降温,这样可以提升空调器10的冷凝效果,从而提升空调器10的能效。
实施例1
除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排气管110的局部盘绕设置且位于集水盘400内,也即排气管110的一部分盘绕设置且该盘绕设置的部分位于集水盘400内。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排气管110的一部分大致盘绕成U形(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将排气管110的形状设计成如S形、C形等),以提升排气管110在集水盘400内的蒸发面积。
或如图2所示,排气管110的一部分大致盘绕成框形,以提升排气管 110在集水盘400内的蒸发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集水盘400的至少部分位于压缩机100 的下方(当然,也可设置集水盘400的至少部分位于压缩机100的侧方),并且与压缩机100邻近设置。这样,排气口的位置更加靠近集水盘400,使得压缩机100压缩处理后的介质从排气口到达集水盘400内的排气管110 内的路径可以缩短,使得排气管110内的介质对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利于减小排气管110内介质的阻力损失。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集水盘400内形成有安装位411,压缩机 100安装于安装位411上,这样,压缩机100与集水盘400更加邻近,可以使得排气口位置更加靠近集水盘400,从而使得介质从排气口到达集水盘400内的排气管110内的路径进一步缩短,使得排气管110内的介质对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排气管110的一部分位于集水盘400内并位于安装位411的侧方,和/或排气管110的一部分位于集水盘400内并围绕安装位411分布。这样,排气管110可更充分地利用集水盘400内的多余空间,这样,无需额外增加集水盘400的体积也可实现排气管110在集水盘400内拥有较大的蒸发面积,且也可较好地避免压缩机100与集水盘400内的排气管110之间相互干扰,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举例地,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位411可包括形成在集水盘400内用于支撑和固定压缩机100的一个或多个凸台,其中,排气管110的一部分位于集水盘400内并盘绕成U形,排气管110的该盘绕成U形的部位位于凸台的侧方,充分利用了集水盘400内位于凸台侧方的空间,实现集水盘400内结构的紧凑设置,同时保证集水盘400内的蒸发面积。
另外,如图2所示,排气管110的另一部分位于集水盘400内并盘绕成框形,该一个或多个凸台位于该框形所合围出的区域内,实现排气管110 围绕安装位411分布,这样充分利用了集水盘400内位于凸台周围的狭窄区域对排气管110进行容纳,实现集水盘400内结构的紧凑设置,同时保证集水盘400内的蒸发面积。
总体来讲,通过在集水盘400内以该种形式对排气管110布置,排气管110在集水盘400内的设置更加契合,从而在不影响集水盘400体积形状的前提下,使得排气管110对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效率更高,减小对集水盘400的倒水需求。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1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排气管110包括第一管段111和第二管段1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段 111与第二管段112之间可以为分体部件通过组装连接,或者两者一体成型。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管段111连通第二管段112与排气口,第二管段112盘绕设置且位于集水盘400内。通过将第二管段112盘绕设置且位于集水盘400内,使流经第二管段112的介质吸收集水盘400内水的热量以促进集水盘400内的水蒸发,且通过将第二管段112盘绕设置,可以增大蒸发面积,提升蒸发效率,此外,在排气口与第二管段112之间设置有第一管段111进行衔接,第一管段111可在排气口与第一管段111之间起到过渡缓冲的作用,对于盘绕设置的第二管段112而言,可以降低第二管段112内的压力波动,减小介质的阻力损失,并减小第二管段112的振动以及第二管段112内的介质对管体的冲击作用,提升产品的静音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排气管110与集水盘400的内底面(也即集水盘400的底壁的内表面)邻近或接触。这样,可以使得排气管110尽可能地浸入于集水盘 400内的水中与水接触,提升对水的蒸发促进效果。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10具有风机300,风机300适配为驱动空气流动,其中,集水盘400的至少部分位于风机300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风机300 驱动气流吹向集水盘400。利用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吹向集水盘400,可以使得流经集水盘400的气流与集水盘400形成强制对流换热,进一步提升集水盘400内水的蒸发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排气管1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空气流上,使得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经过排气管110的至少部分表面。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介质的冷凝效果,提升空调的运行能效。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具有第一换热器200,第一换热器200位于空气流上,使风机300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00换热,这样,风机300即作为冷凝风机或蒸发风机,同时又驱动气流促进集水盘 400内的水蒸发,实现一物多用,实现产品结构简约化,降低产品制造和使用成本。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设置第一换热器200位于集水盘400 沿空气流的上游侧,使得与第一换热器200换热后的气流吹向集水盘400。这样,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00换热后吹向集水盘400,第一换热器200上的蒸发或冷凝效果不会受到干扰,解决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问题的同时,可有效保证产品的能效。
实施例5: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 10还具有第二换热器500,其中,第一换热器200位于第二换热器500的下方,第二换热器500产生的冷凝水滴到其下方的第一换热器200上。这样,供冷工况下,空气在第二换热器500表面遇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滴到第一换热器200上以促进第一换热器200内的冷媒冷凝,从而提升空调器10的供冷能效,同时,通过使第二换热器500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在第一换热器200的表面蒸发,可进一步提升蒸发效率,可以进一步降低空调器10的冷凝水外排需求,产品使用更舒适。
实施例6: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 10还具有第二换热器500,其中,压缩机100位于第二换热器500的下方,第二换热器500产生的冷凝水滴到其下方的压缩机100上。这样,供冷工况下,空气在第二换热器500表面遇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滴到压缩机 100上,促进压缩机100表面蒸发吸热降温,降低压缩机100表面温度,防止压缩机100长期高温运行导致运行混乱或寿命缩短的问题,同时,通过使第二换热器500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在压缩机100的表面蒸发,可进一步提升蒸发效率,可以进一步降低空调器10的冷凝水外排需求,产品使用更舒适。
实施例7: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 10还具有第二换热器500,其中,集水盘400位于第二换热器500的下方,第二换热器500产生的冷凝水滴到其下方的集水盘400上。这样,第二换热器500的冷凝水被集水盘400收集并通过集水盘400蒸发,可以避免用户频繁倒水的繁琐性,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5、6、7所示例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可以将上述实施例5、6、7的方案以不冲突的方式进行结合从而获得新的实施例。
例如,设计第二换热器500位于第一换热器200及压缩机100的上方,且第二换热器500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器200对应,另一部分与压缩机100 对应,使得第二换热器500的冷凝水可滴到第一换热器200及压缩机100 上。进一步地,压缩机100和第二换热器500位于集水盘400的上方,压缩机100和第二换热器500上未蒸发完全的冷凝水滴到集水盘400上。
或如,第二换热器500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00、压缩机100、集水盘 400对应,并使冷凝水滴到三者上,或者第二换热器500分别与第一换热器200及集水盘400对应,并使冷凝水滴到第一换热器200及集水盘400 上等。
再如,如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500位于第一换热器200的上侧,第一换热器200位于压缩机100的上侧,压缩机100位于集水盘400的上侧,形成叠摞布置形式,更节省产品的空间,利于产品小型化。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500与第一换热器200在上下方向上至少有部分区域对应,使得第二换热器500的冷凝水滴到第一换热器200上;更进一步地,压缩机100与第一换热器200在上下方向上至少有部分区域对应,使得第一换热器200上未蒸发完全的冷凝水滴到压缩机100上;更进一步地,压缩机100与集水盘400在上下方向上至少有部分区域对应,使得压缩机100上未蒸发完全的冷凝水滴到集水盘400内。
实施例8:
如图2所示,空调器10还具有第二换热器500,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换热器500的下方设有接水盘510,接水盘510与第二换热器500对应并收集第二换热器500产生的冷凝水,接水盘510与集水盘400连通,且接水盘510将冷凝水排放至集水盘400 内。这样,更易于控制滴水距离,使得空调器10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滴答声,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
更详细地,如图2所示,接水盘510位于集水盘400的上侧,换而言之,接水盘510的位置高于集水盘400,这样,接水盘510内的水可依靠重力排入集水盘400,无需额外的驱动力,产品更节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接水盘510上设有排水孔511,且排水孔511 上连接有导管600,且导管600延伸至集水盘400处并与集水盘400连通。这样,集水盘400与接水盘510之间不会产生滴水声,且这样设计更利于空调器10内部水电分离,避免水滴到电器元件上,产品更安全。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排气管110为导热材质的导热管。具体例如,排气管110为金属管(具体例如铜管、铝管等),金属管具有热导率高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提升排气管110内的介质向集水盘400内的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提升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效率。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根据空调器10的运行模式不同,第一换热器200既可近似作为蒸发器,也可近似作为冷凝器,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无论第一换热器200近似作为蒸发器,还是近似作为冷凝器,与第一换热器200换热后的气流吹向压缩机100,均可对压缩机100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且与第一换热器 200换热后的气流吹向集水盘400,均可对集水盘400内的水起到促进蒸发的作用。
进一步地,对于上述实施例5~8,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器500和第一换热器200中的一者可近似作为蒸发器,另一者可近似作为冷凝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效果可具体参照第一换热器200近似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 500近似作为冷凝器的情况进行理解,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200近似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500近似作为蒸发器的情况并不影响本方案的实施。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空调器10为移动空调。
举例而言,移动空调包括机壳,将压缩机100、风机300、换热器(如第一换热器200、第二换热器500等)等集成于机壳内实现一体化布局。其中,机壳设有上形成有适于供空气流通的流入口和流出口;风机300设置在机壳内,且风机300配置为驱动空气流动,使得在机壳内形成从流入口流向流出口的空气流;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机壳内,并设置在空气流上该风机 300的上游侧;集水盘400和压缩机100设置在机壳内,压缩机100设置在空气流上风机300的下游侧,压缩机100上连接有排气管110,排气管 110的一部分或全部伸入于集水盘400内,集水盘400设置在空气流上风机300的下游侧。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空调由于一体化集成设置,从而具有产品搬运更方便、使用更灵活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外排水不方便等局限性的问题,本设计中,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200及风机300等集成于机壳内,同样实现了一体化设计,且通过设置压缩机100的排气口所连接的排气管110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集水盘400内,使得排气管110的热量促进集水盘400内的水蒸发,且利用风机300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200换热后使气流吹向集水盘400,进一步促进集水盘400内的水蒸发,可以实现集水盘400内的水自动处理,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产品使用更加便利,且本结构在实现提升集水盘400内的水的蒸发效率的同时,无需增设额外的蒸发部件,也无需额外增加产品的体积空间,兼顾了集水盘400水处理与一体化设计的内容,更利于产品的实施和推广。
具体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包括: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 200、风机300、集水盘400、第二换热器500、导管600等。
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空调器10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其中,空调器10设有蓄能装置720,蓄能装置720 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换热器,例如蓄能装置720内设有一个换热器,该一个换热器包括第一流路721和第二流路722,或者,例如图3所示,蓄能装置720内设有多个换热器,具体如蓄能装置720内设有两个换热器,两个换热器其中之一具有第一流路721,另一个具有第二流路722。蓄能装置720内设有蓄能介质,蓄能介质用于与蓄能装置720内的换热器换热,并对换热器释放的热(冷) 量进行储存。
第一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200、节流元件710及第一流路721,且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200、节流元件710及第一流路721经由管路串联形成回路;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500及第二流路722,第二换热器500及第二流路722经由管路串联形成回路。
第一循环回路中流通有第一介质,第二循环回路中流通有第二介质,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可为同种介质,也可为不同种类的介质。
进一步地,第二循环回路中设有泵740用于驱动第二介质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200设有风机300用于驱动气流与之换热。第二换热器500设有取冷取热风机730用于驱动气流与之换热。
可选地,第二介质为水或其他载冷剂。
可选地,第一介质为制冷剂。
可选地,蓄能介质包括固态和/或液态的水。
运行蓄冷模式时,在第一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进入压缩机100,压缩机 100压缩第一介质后,将第一介质送入第一换热器200,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器200内经由第一换热器200与环境换热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元件710进行节流处理,然后,节流处理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蓄能装置720 内的第一流路721进行蒸发,其中,蒸发所释放的冷量储存到蓄能介质中,最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回到压缩机100实现循环。
运行供冷模式时,在第二循环回路中,第二介质在蓄能装置720内的第二流路722中向蓄能介质放热,完成放热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器500,并在第二换热器500中经由第二换热器500吸收环境的热量,实现对环境供冷,完成吸热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蓄能装置720内的第二流路722完成循环。
反之,运行蓄热模式时,在第一循环回路中,压缩机100排出的第一介质进入蓄能装置720内的第一流路721,使得第一介质经由第一流路721向蓄能介质放热,使得蓄能介质吸热热量进行储存,相应地,第一介质通过放热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元件710进行节流处理,然后,节流处理后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换热器200进行蒸发,其中,蒸发所释放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最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回到压缩机100实现循环。
运行供热模式时,在第二循环回路中,第二介质在蓄能装置720内的第二流路722中从蓄能介质吸热,完成吸热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器500,并在第二换热器500中经由第二换热器500向环境的放热,实现对环境供热,完成放热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路722完成循环。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循环回路中设有四通阀750,蓄冷模式和蓄热模式可经由四通阀750进行切换。当然,根据具体需求情况,空调系统也可为不设置四通阀750的结构。
进一步地,本具体实施例中,集水盘400位于所有零部件的最下方,集水盘400的上方为压缩机100,压缩机100位于集水盘400内,或者理解为压缩机100的水平投影位于集水盘400内,压缩机100的上方为风机300和第一换热器200,第二换热器500位于最上部。
其中,在供冷模式中,蓄能装置720将冷量提供给第二换热器500,并通过第二换热器500散发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此时,第二换热器500近似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500会产生冷凝水,在第二换热器500的底部或用于对第二换热器500接水的接水盘的底部开有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和导管600 将供第二换热器500的冷凝水导入集水盘400中存储。
在蓄冷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00从环境中获取冷量,并将冷量提供给蓄能装置720内的蓄能介质进行储存,蓄能介质可为冰,此时,第一换热器200 近似作为冷凝器。
其中,沿图1和图2中箭头指示的风向,风机300驱动气流第一换热器 200换热并使换热后的气流进一步吹向压缩机100,可以理解的是,风机300 运行时吹出的热风温度低于压缩机100表面温度,风机300为离心冷凝风机 300,其从空调器10的背部吸风,排风口正对下方的压缩机100,可以通过强制对流加强压缩机100表面散热,风机300吹出的热风经过压缩机100后,进一步吹向集水盘400表面,加强冷凝水的蒸发效果,此外,集水盘400中排布有压缩机100的排气管110,在蓄冰模式中,压缩机100的排气管110内为高温气体,通过排气管110散发的热量加速集水盘400内的冷凝水的蒸发,这样,在无需用户干预的情况下可实现冷凝水的自动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具有排气口;
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集水盘,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集水盘内;
所述空调器具有风机,所述风机适配为驱动空气流动,其中,所述集水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风机驱动气流吹向所述集水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局部盘绕设置且位于所述集水盘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管段盘绕设置且位于所述集水盘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下方或侧方,并且与所述压缩机邻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盘内形成有安装位,所述压缩机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其中,
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盘内并位于所述安装位的侧方;和/或
所述排气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盘内并围绕所述安装位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与所述集水盘的内底面邻近或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空气流上,使得所述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经过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空气流上,且位于所述集水盘沿所述空气流的上游侧,使得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吹向所述集水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第二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集水盘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滴到其下方的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压缩机或所述集水盘上;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并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将冷凝水排放至所述集水盘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为导热材质的导热管。
CN201921511282.6U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Active CN211290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282.6U CN21129049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282.6U CN21129049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0497U true CN211290497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20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1282.6U Active CN21129049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0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44169A1 (en) Cooling system and device hou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791963B1 (ko) 실외기일체형에어컨
JP366933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空調ユニット
CN10861328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JP4634530B1 (ja) 蓄熱装置及び該蓄熱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11290497U (zh) 空调器
KR101727914B1 (ko) 열교환기
JP2007271212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05332411U (zh) 空调器
CN112484177B (zh) 空调器
CN210014485U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503942A (zh) 压缩机驱动板冷却装置及空调器
CN207922396U (zh) 空调器
KR100750969B1 (ko) 실외기일체형에어컨
CN217657186U (zh) 一种提高传热效率的粮仓空调装置
CN220065844U (zh) 空调
CN220065786U (zh) 空调
CN21302002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222656U (zh) 室内机及空调
CN220209067U (zh) 空调
CN219350380U (zh) 空调
CN21993413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457760U (zh) 空调
CN220707515U (zh)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CN212157730U (zh) 压缩机驱动板冷却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