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2306U -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52306U
CN211252306U CN201922171637.8U CN201922171637U CN211252306U CN 211252306 U CN211252306 U CN 211252306U CN 201922171637 U CN201922171637 U CN 201922171637U CN 211252306 U CN211252306 U CN 211252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or
main body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716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涛
刘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w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716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52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52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52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包括主体壳体、上壳体、下壳体、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制热器固定在主体壳体的下部,热电制冷器固定在主体壳体的上部并通过上壳体固定;热电制冷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与热电制冷器第一侧的温控状态相反,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冷热分风结构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上壳体上设置有分风结构,分风结构一侧设置有排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由主体壳体或下壳体构成。实现了热电致冷器与制热器安装一体,提高了制冷制热效果,设置两个出气口,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制热制冷速度。

Description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汽车座椅舒适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电子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本领域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功能的不断提高。座椅通风加热作为座椅舒适的基本功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实现座椅通风加热的方式是通过安装加热垫体和风扇通风两套系统或者安装传统制冷制热设备实现的,其中前一种需要安装两套系统,操作安装繁琐,但是制冷制热速率以及饱和温度要求满足大众的心理预期;后一种结构简化,一种系统可以实现制热制冷两种功能,但是市场普遍反馈其制热效果低于普通加热垫体。鉴于以上原因,设计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实现了热电致冷器与制热器安装一体,操作安装简便,提高了制冷制热效果,同时设置两个出气口,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制热制冷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包括主体壳体、上壳体、下壳体、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所述制热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并通过所述下壳体固定,所述热电制冷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并通过所述上壳体固定;
所述热电制冷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且所述热电制冷器分为两侧,分别为热电制冷器第一侧和热电制冷器第二侧,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一侧的温控状态相反;
所述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所述冷热分风结构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
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分风结构,所述分风结构一侧设置有排气口;
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由所述主体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构成。
优选的,所述制热器的顶端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顶部内壁上,所述制热器的底端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的底端内壁上,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主体壳体之间、所述主体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均通过至少两个卡接结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风结构与所述制热器的末端相邻,将流动的空气间隔分开并引导至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所述分风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纵向中间位置或者偏离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主体壳体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凸起,所述上壳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起。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均设置为至少一个,且所述上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均设置有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冷热分风结构上靠近所述上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通过所述上壳体卡接在所述主体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的边缘靠近所述冷热分风结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热电制冷器出线孔。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边缘靠近所述热电制冷器的一侧设置有制热器出线孔。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椅面发泡中的通气孔连接或与汽车座椅上的风袋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管路与座椅的靠背中的通气孔连接。
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包括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包括主体壳体、上壳体、下壳体、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所述制热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并通过所述下壳体固定,所述热电制冷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并通过所述上壳体固定;
所述热电制冷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且所述热电制冷器分为两侧,分别为热电制冷器第一侧和热电制冷器第二侧,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一侧的温控状态相反;
所述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所述冷热分风结构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
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分风结构,所述分风结构一侧设置有排气口;
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由所述主体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构成。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现了热电致冷器与制热器安装一体,操作安装简便,提高了制冷制热效果,同时设置两个出气口,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制热制冷速度。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装配在汽车座椅上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后视轴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装配在汽车座椅上的装配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后视轴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主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包括主体壳体1、上壳体2、下壳体3、热电制冷器4和制热器5,制热器5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下部并通过下壳体3固定,并将制热器的外部取电部分固定并裸露在下壳体及主体壳体以外,用于制热器与其他电气装置的连接;热电制冷器4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上部并通过上壳体2固定,并将热电制冷器的外部取电部分固定并裸露在上壳体及主体壳体以外,用于热电制冷器与其他电气装置的连接。
热电制冷器4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6,且热电制冷器4分为两侧,分别为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和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与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的温控状态相反,主体壳体1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7,冷热分风结构7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 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形成两个风路,其中一个风路为风经由为热电致冷器第二侧42从排气口8排放到空气中(此路风的温度状态与乘用者期望的相反),另一路风路为风经由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经由制热模块5再经由第一出气口9或第二出气口10进入座椅中(此路风的温度状态是乘用者期望的温度状态);主体壳体1和上壳体2上设置有分风结构71,分风结构71一侧设置有排气口8,排气口8设置在热电制冷器4 之后,同时排气口8的一侧与热电制冷器4的上端面相联通;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第一出气口9 和第二出气口10由主体壳体1或下壳体3构成,分风结构7与制热器5的末端相邻(如图7中所示,此末端指制热器远离热电制冷器靠近第二出气口10 的端面),将流动的空气间隔分开,并引导至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风经由热电制冷器4、制热器5直接分配与第一出风口9和第二出风口10时,部分风会因撞击在主体壳体1和下壳体3侧壁上回流或者损失,很难控制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的风量分配,同时风量传递还会受到削减,当在制热器的末端设置有分风结构71时,分风结构71顺应风的流向直接将风分为两部分引导至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有效的进行了风量分配,减少了风损;分风结构71设置在主壳体1或下壳体3的纵向(如图7中所示,纵向指制热器5长度较长的方向中间位置或者偏离中间位置,相应的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的出风口面积相等或不等,当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连接座椅的两个区域风阻不相同时,可以将分风结构71的位置偏离中间位置进行调整,调整两个区域的风量、温度趋近于一致;第一出气口9 连通座椅的座垫23,第二出气口10连通座椅的靠背24,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也可以连通座垫23或者靠背24的两个区域。第一出气口9与椅面发泡中的通气孔11连接或与汽车座椅上的风袋连接,第二出气口10通过管路22与座椅的靠背24中的通气孔连接,两个出气口连通的两个区域可以同时在座垫上或者靠背上,不局限与图中所示的第一出气口9连通座垫,第二出气口10连通靠背。本实用新型将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均固定在主体壳体内,安装为一体式结构,便于操作。制热器或者热电制冷器含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用于将制热器或者热电制冷器的温度传输给控制器。热电制冷器通电工作时,一面可以加热,另一面可以制冷,其核心功能件通常是半导体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此功能的材料;制热器通电时只可以实现制热功能,其核心功能件通常是PTC,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此功能的材料。
热电制冷器通电时,一侧吸热制冷,另外一侧散热制热,主体壳体上的冷热分风结构将两个温度相反的风分开,与期望温度一致的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吹出,分别流向椅面和靠背,与期望温度相反的风从排气口吹出,排放在座椅之外。当座椅加热时,热电制冷器第一侧为散热状态,制热器为加热状态,图3中的空心箭头为热风吹向座椅内部最终使椅面升温,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为制冷状态,冷风沿实心箭头排放到座椅之外,制热模式时,可以是热电制冷器和PTC任一工作,也可以是同时工作。当座椅制冷时,热电制冷器第一侧为制冷状态,空心箭头为冷空气的流向,经第一出气口吹至座椅内部,经第二出气口吹至靠背内部,使得椅面和靠背温度降温,此时制热器不工作;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为制热状态,热风沿实心箭头排出到座椅以外,同时制热模块不工作时,风为车内温度,也可以实现降温。
制热器5的顶端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制热器5的底端固定在下壳体3的底端内壁上,下壳体3与主体壳体1之间、主体壳体1之间与上壳体2之间均通过至少两个卡接结构固定连接,另外主体壳体与上壳体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螺栓螺、卡扣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下壳体3的前后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扣12,第一卡接扣12的顶端卡住主体壳体1,下壳体3 的外侧端部设置有第二卡接扣13,第二卡接扣13的顶端卡住主体壳体1的侧边,能够牢固的将上壳体与主体壳体、主体壳体与下壳体固定为一体结构,保证了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能够稳定的安装在主体壳体内,避免了晃动。
下壳体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14,主体壳体1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4相适应的第一凸起15,提高了两者连接的密封性。
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的顶端固定在上壳体2的顶端内壁上,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的底端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底端内壁上。上壳体2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第三卡接扣16,第三卡接扣16的底端卡住主体壳体1,设置为至少两个。上壳体2、主体壳体1和下壳体3均设置为至少一个,且每一个上壳体2、主体壳体1和下壳体3上均设置有散热孔17。
上壳体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凹槽,主体壳体1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起18。
冷热分风结构7上靠近上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层19,隔热层19通过上壳体2卡接在主体壳体1上来固定隔热层19的位置。
上壳体2的边缘靠近冷热分风结构7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热电制冷器出线孔 20。
下壳体3的边缘靠近热电制冷器4的一侧设置有制热器出线孔21。
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包括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包括主体壳体、上壳体、下壳体、热电制冷器和制热器,所述制热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并通过所述下壳体固定,所述热电制冷器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并通过所述上壳体固定;所述热电制冷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且所述热电制冷器分为两侧,分别为热电制冷器第一侧和热电制冷器第二侧,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一侧的温控状态相反;所述主体壳体1 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7,所述冷热分风结构7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 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分风结构,所述分风结构一侧设置有排气口;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所述第一出气口9和所述第二出气口10由所述主体壳体1或所述下壳体3构成。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实现了热电致冷器与制热器安装一体,操作安装简便,提高了制冷制热效果,同时设置两个出气口,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制热制冷速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体壳体(1)、上壳体(2)、下壳体(3)、热电制冷器(4)和制热器(5),所述制热器(5)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1)的下部并通过所述下壳体(3)固定,所述热电制冷器(4)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1)的上部并通过所述上壳体(2)固定;
所述热电制冷器(4)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6),且所述热电制冷器(4)分为两侧,分别为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和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的温控状态相反;
所述主体壳体(1)上设置有冷热分风结构(7),所述冷热分风结构(7)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的下端面配合将热电制冷器第一侧(41)中流动的空气与热电制冷器第二侧(42)中流动的空气间隔开;
所述上壳体(2)上设置有分风结构(71),所述分风结构(71)一侧设置有排气口(8);
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9)和第二出气口(10),所述第一出气口(9)和所述第二出气口(10)由所述主体壳体(1)或所述下壳体(3)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器(5)的顶端固定在所述主体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所述制热器(5)的底端固定在所述下壳体(3)的底端内壁上,所述下壳体(3)与所述主体壳体(1)之间、所述主体壳体(1)与所述上壳体(2)之间均通过至少两个卡接结构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风结构(71)与所述制热器(5)的末端相邻,将流动的空气间隔分开并引导至所述第一出气口(9)和所述第二出气口(10),所述分风结构(71)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1)或所述下壳体(3)的纵向中间位置或者偏离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14),所述主体壳体(1)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4)相适应的第一凸起(15),所述上壳体(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主体壳体(1)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的第二凸起(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所述主体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3)均设置为至少一个,且所述上壳体(2)、所述主体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3)上均设置有散热孔(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分风结构(7)上靠近所述上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层(19),所述隔热层(19)通过所述上壳体(2)卡接在所述主体壳体(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的边缘靠近所述冷热分风结构(7)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热电制冷器出线孔(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的边缘靠近所述热电制冷器(4)的一侧设置有制热器出线孔(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9)与椅面发泡中的通气孔(11)连接或与汽车座椅上的风袋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10)通过管路(22)与座椅的靠背(24)中的通气孔连接。
10.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
CN201922171637.8U 2019-12-06 2019-12-06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Active CN211252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1637.8U CN211252306U (zh) 2019-12-06 2019-12-06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1637.8U CN211252306U (zh) 2019-12-06 2019-12-06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52306U true CN211252306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5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71637.8U Active CN211252306U (zh) 2019-12-06 2019-12-06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52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9683B (zh) 座椅气候控制系统
JP370539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構造
JP3863371B2 (ja) 熱電式熱交換器
US8944145B2 (en) Vehicle seat air-conditioner and vehicle temperature controller
KR101319434B1 (ko) 열전소자 모듈을 이용한 자동차 후석측 냉온장장치
KR101592708B1 (ko) 냉온장 컵홀더
US10773617B2 (en) Automobile seat and working principle thereof and automobile
US10427567B2 (en) Air channel foam pad with thermally conductive tape
JP2013180690A (ja) 熱媒体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232451B1 (ko) 자동차 시트 냉난방 장치
CN111306838A (zh) 一种温度可调的坐具
CN112389163A (zh) 带有热电空调的车辆内面板
CN108202574B (zh) 车用取暖系统及汽车
CN211252306U (zh)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11335675U (zh) 汽车座椅用空气制冷制热装置
CN206606089U (zh) 一种汽车座椅
CN206606088U (zh) 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系统及汽车座椅
CN107599913A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半导体控温模组
CN211926191U (zh) 一种温度可调的坐具
CN211390892U (zh) 一种汽车自动降温装置
WO2016074569A1 (zh) 乘客支撑装置及其调温系统
CN206606090U (zh) 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及系统
CN207311208U (zh) 一种汽车座椅主动式半导体调温模组
CN212921232U (zh) 一种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座椅
CN214223281U (zh) 一种近体微环境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