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12642U - 冲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冲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12642U
CN211212642U CN201921599540.0U CN201921599540U CN211212642U CN 211212642 U CN211212642 U CN 211212642U CN 201921599540 U CN201921599540 U CN 201921599540U CN 211212642 U CN211212642 U CN 2112126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wing
flow guide
cavity
splitt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995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富海
罗盛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Hengqin Xinru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Dehao Rund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Dehao Rund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Dehao Rund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995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126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126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126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调设备,包括外壳、导流组件、冲调组件及泵送装置,泵送装置包括驱动件、提升件及分流件。通过设置上述的冲调设备,液体介质通过转动的提升件提供提升力,螺旋状叶片从下往上向外扩张,同时螺旋状叶片设置于导流通道内,液体由叶轮带动沿着导流通道提升,因此也就使得叶轮转动时将液体的离心力也可以转换成液体的提升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提升效果,并提高了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形成的饮品的口感。

Description

冲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冲调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喝咖啡或者茶等饮品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带来的是冲泡饮品机的快速发展。目前,冲泡饮品机对饮品的冲泡加工通常是以滴漏式的为主,即在以容器中设置一放有待冲泡物质的冲泡篮,然后直接将液体倒入冲泡篮中冲泡待冲泡物质。这种冲泡饮品机的冲泡方式过于简单,冲泡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冲泡饮品及的冲泡方式简单,冲泡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冲泡效果的冲调设备。
一种冲调设备,包括:
外壳,具有一容置腔;
冲调组件,相对所述外壳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冲调组件具有一用于放置待冲调物质的混合腔;
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导流组件设置有连通所述容置腔及所述混合腔的导流通道;
泵送装置,包括配接于外壳的驱动件及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内,所述叶轮包括螺旋状叶片;
所述螺旋状叶片从下往上向外扩张,且所述螺旋状叶片与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之间存在一预设间隙。
通过设置上述的冲调设备,液体介质通过转动的提升件提供提升力,螺旋状叶片从下往上向外扩张,同时螺旋状叶片设置于导流通道内,液体由叶轮带动沿着导流通道提升,因此也就使得叶轮转动时将液体的离心力也可以转换成液体的提升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提升效果,并提高了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形成的饮品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冲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冲调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述的冲调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爆炸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提升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提升件的剖视图;
图8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支撑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传动件、提升件、分流件及导流组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13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第一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第一导流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第二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第二导流件的剖视图;
图17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分流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2所示的冲调设备的冲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冲调设备100,包括外壳10、导流组件30、冲调组件40、泵送装置及盖体60。
外壳10具有一开口端及与开口端开口连通的容置腔142,该容置腔142用于承载液体介质。导流组件30固定设置于容置腔142内,且导流组件30具有一沿其纵长方向延伸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与容置腔142连通。冲调组件40相对外壳10可转动地收容于容置腔142内,且冲调组件40具有一用于放置待冲调物质的混合腔421。泵送装置配接于外壳10上,用于提供将容置腔142内流入导流通道的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混合的混合力。盖体60可分离地盖合于外壳10的开口,以封闭容置腔1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底座12及壳体14,底座12具有用于将底座12整体承载于支撑面上的支撑侧127及与支撑侧127相反的安装侧128,壳体14大体呈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其底端罩设于底座12的安装侧128,且上述的开口端为壳体14的顶端,即壳体14的顶端开设有一开口。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支撑面是指用于放置冲调设备的表面,例如桌面、厨房台面等。同时,上述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放置的结构是该冲调设备在使用时是沿竖直方向放置的,也就是说,壳体14也是沿竖直方向的,壳体14的底端和顶端则分别是壳体14沿竖直方向的两端。当然,实际应用中,冲调设备即使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通常也是需要竖直放置。
进一步地,底座12大致呈圆柱状,且底座12包括可拆分的下底座122和上底座124,上底座124与下底座122相盖合,形成具有一安装腔126的底座12,而壳体14类似于一两个圆台组合而成,且该壳体14的两端径向尺寸大于中间的径向尺寸,即中间内凹,同时壳体14底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壳体14顶端的径向尺寸。
由于底座12的径向尺寸较大,为了与之匹配,故壳体14底端径向尺寸大于顶端的进行尺寸,当然,这样的设计也确保了整个冲调设备的下部的尺寸大于上部的尺寸,从而提高了稳定性。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设备还包括支撑件20,支撑件20设置于外壳10的内腔中,且支撑件20与外壳10内壁密封且固定地连接,以与外壳10围设形成上述的容置腔142。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20也可以跟外壳10一体设置,即支撑件20为外壳10的一部分,也能实现支撑件20的作用。
进一步地,支撑件20设置于壳体14内,且与壳体14的内壁密封且固定地连接,以在支撑件20远离底座12的一侧与壳体14围设形成一容置腔142,且该容置腔142与外壳10的开口端连通。其中,支撑件20与壳体14内壁密封连接可以是通过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圈81。
容置腔142实际上就是对待冲调物质进行冲调的空间,为了确保冲调时容置腔142内的液体不会飞溅出来,因此需要设置一盖体60将开口进行遮蔽处理,但是,盖体60连接于壳体14后并非将开口密封,盖体60与壳体14的内壁之间仍可以存在一定的间隙,以方便在不拆离盖体60的情况下将容置腔142内冲调好的饮品倒出。
同时,为了进一步的方便将容置腔142内冲调好的饮品倒出,壳体14的顶端处也设有其导流作用的尖嘴,当然,该尖嘴与常用的水壶等设备为了方便设置的尖嘴是相同,故不做赘述。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4的顶端设有第一卡接部144,而盖体60设有第二卡接部62,第一卡接部144与第二卡接部62可相互配合卡接,以使盖体60可可分离的盖合于壳体14的开口端。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144和第二卡接部62的数量相同,且均至少为两个,以保证卡接稳定,从而使盖体60能稳定的连接于壳体14。实际应用中,第一卡接部144和第二卡接部62的数量均为三个,且分别沿壳体14及盖体60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
具体地,第一卡接部144为一水平延伸的板状结构,第二卡接部62包括相互连接的斜板622、竖直限位板624及水平限位板626,斜板622相对水平方向倾斜,竖直限位板624沿水平方向延伸,而水平限位板则沿竖直方向延伸。
其中,斜板622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与竖直限位板624连接,水平限位板626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竖直限位板624远离斜板622的一端,而且盖体60盖合于壳体14的开口端时,竖直限位板624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卡接部144的水平高度,而水平限位板626顶端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卡接部144底端的高度。
如此,盖体60盖在开口端时,斜板622和竖直限位板624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卡接部144,可通过旋转盖体60,以使第一限位部144通过斜板622位于竖直限位板624的上方,以限制盖体60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水平限位板626位于竖直限位板624的一端,且其顶端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卡接部144底端的高度,也就使得盖体60转动,让第一卡接部144相对转动到竖直限位板624的一端时会与水平限位板626相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卡接部144继续相对转动,也就限制了盖体60的转动。此时,盖体60处于盖合状态。
其中,混合腔421内用于放置待冲调物质,上述的泵送装置提供将导流通道内的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混合的混合力,实际上就是将导流通道内的液体介质沿导流通道提升并输送到混合腔421内与待冲调物质混合的提升力,因为液体介质输送到混合腔421之后会与待冲调物质混合,故上述实施例中称为混合力。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泵送装置包括均配接于外壳10上的驱动件51、传动组件及配接于传动组件的提升件53,传动组件连接于驱动件51的输出轴,用于将驱动件51的输出轴的旋转输出传递至提升件53,而提升件53设置于导流通道内,提升件53随驱动件51的输出轴沿预设方向转动时可提供将导流通道内的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混合的混合力。
进一步地,冲调组件40也配接于传动组件,以随传动组件沿预设方向可转动。将待冲调物质放置于冲调组件40的混合腔421内,同时在容置腔142内注入液体介质,且液体介质液面高度至少要将导流通道的部分浸入,冲调设备运行时,提升件53将浸入导流通道内的液体介质提升至混合腔421内,冲调组件40转动时会使得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混合,而容置腔142与导流通道是连通,混合后的液态溶液也会由导流通道内的提升件53提升至冲调组件40内。如此,不停的循环,使得待冲调物质与液体介质混合的更加充分,有效地提高了冲泡效果,从而提高了形成的饮品的口感,容易被用户接受,利于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传动件522,驱动件51设置于底座12,传动件522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可移动,传动件522的第一端传动连接于驱动件51的输出轴,以随驱动件51的输出轴沿预设方向转动,而传动件522的第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容置腔142内。
进一步地,传动件522伸入到导流通道内,以与提升件53相配接。需要进行解释的是,传动件522伸入到导流通道内,并非限定传动件522伸入容置腔142内的第二端仅仅是位于导流通道内,而是指传动件522进入到了导流通道内。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配合件524及第二配合件525,第一配合件524固定连接于驱动件51的输出轴,第二配合件525设置于传动件522的第一端,且第二配合件525沿传动件522的移动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配合件524,并在周向上与第一配合件524相啮合。
实际应用中,驱动件51的输出轴穿出安装腔126,并从安装侧128伸出,以固定连接于第一配合件524,而第一配合件524和第二配合件525之间为花键配合,以保证第二配合件525能随第一配合件524转动的同时还能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配合件524。具体地,第一配合件524和第二配合件525均为离合器。
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件53包括提升主体532及多个提升叶片534,传动件522穿设于提升主体532,用于带动提升主体532转动,而多个提升叶片534装设于提升主体532的周侧,以在随提升主体532转动时提供使液体介质上升的提升力。
进一步地,提升主体532为中空的圆台状结构,且与传动件522相配合的孔开设于该圆台状结构面积较小的底面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主体532的径向尺寸从下往上逐渐增大,也就使得提升叶片534从下往上向外扩张。提升件53转动时,液体介质是由提升叶片534带动旋转及提升的,也可以理解为液体介质从下往上沿着提升叶片534旋转上升的,而提升叶片534随着高度的提升其水平方向展开的尺寸越大,而液体介质始终充斥着整个提升件53所在的空间,结合慢慢变大的尺寸,也就是说从下往上提升的液体介质会存在一往外的离心力,但是导流通道内限制液体介质继续扩张,因此液体介质只能向上移动。
如此,提升件53对液体介质形成一定的离心力,而且这些离心力也会有部分转变为液体介质上升的提升力,从而提高了液体介质的提升速度,也就提高了循环速度以及混合速度,进而提高冲调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件53为叶轮,上述的提升叶片534是叶轮的叶片,叶轮上的叶片为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的螺旋转叶片,螺旋转叶片由于提升主体532从下往上逐渐增大也是从下往上向外扩张,而且多个螺旋状叶片沿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导流通道的形状与螺旋状叶片的外轮廓相对应,如图所示,当导流通道的形状不是圆柱状时,叶轮的整体形状也不是圆柱状。如此,能够保证叶轮沿预设方向转动时提供足够的提升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叶片应尽可能的靠近导流通道的内壁。进一步地,螺旋状叶片与导流通道的内壁之间存在一预设间隙,也就如上所述,导流通道中设置叶轮位置的内壁的形状螺旋状叶片外轮廓的形状相同,且螺旋转叶片外轮廓的每一位于与导流通道对应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具体结合附图可以得知的是,不同螺旋状叶片转动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转动半径是相同的,即如果每一螺旋状叶片转动一周可以形成一回转体,多个螺旋状叶片转动一周形成的回转体均相同,该回转体的形状与导流通道对应位置的内壁形状相同,且该回转体与导流通道的内壁之间的每一对应位置的间距均为上述的预设间隙。
实际应用中,该预设间隙为0.1毫米至0.4毫米,以在保证足够的提升力的同时,避免螺旋状叶片外侧表面与内壁之间产生摩擦。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状叶片外轮廓的最高点与该螺旋状叶片外轮廓的最低点之间的连线与竖直方向呈角度。实际应用中,该连线与叶轮中心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具体地,该夹角的角度取值范围为5度到6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设备还包括控制开关56,控制开关56配接于外壳10,用于控制外部电源与驱动件51的通断。其中,在盖体60盖合于外壳10的开口端时,传动组件受控相对外壳10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触发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
如此,只有在盖体60盖合于壳体14的开口时,控制开关56才可以与驱动件51电连接,从而控制开关56才可以控制外部电源与驱动件51的通断,进而实现对驱动件51运行的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在没有盖上盖子时启动设备的情况,不易发生使用事故,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提高了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触发端和受控端,触发端具有触发控制开关56的连通位置及与控制开关56分离的断开位置,受控端受控驱动触发端于连通位置及断开位置之间切换。即受控端位于连通位置时,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而当受控端位于断开位置时,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断开连接。
具体地,传动组件的受控端伸入容置腔142内,盖体60盖合于开口时下压受控端,并驱动触发端由断开位置切换至连通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联动件526,联动件526配接于传动件522,传动件522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14的顶端开口处,盖体60盖合于开口时沿竖直方向抵压传动件522的第二端,以使传动件522相对外壳10沿竖直方向移动,而联动件526则可跟随传动件522同步移动,并触发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
结合上述实施例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传动组件通过触发端在移动过程中触发控制开关56和驱动件51之间的电连接,而传动件522的第二端受盖体60抵压,联动件526随传动件522同步移动以触发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因此传动件522的第二端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受控端,而上述实施例中的触发端则是位于联动件526上。
因此,对应联动件526存在上述的连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也就是说当联动件526位于连通位置时,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当联动件526位于断开位置时,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断开连接,而且当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时,控制开关56可控制驱动件51的运行。如此,通过传动件522的上下移动,而带动联动件526在连通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相互转换。
同时,移动件522沿竖直方向可移动是由于第一配合件524和第二配合件525相配合实现的,而联动件526在连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一配合件524和第二配合件525之间存在以下情况:
第一,第一配合件524和第二配合件525始终在周向相啮合;第二,当联动件526处于断开位置,第一配合件524与第二配合件525在竖直方向存在一定距离,而传动件522下移,分别带动联动件526及第二配合件下移,在联动件526下移到连通位置之前,第二配合件525开始与第一配合件524周向啮合;第三,同第二种情况类似,但是第二配合件525开始与第一配合件524周向啮合是在联动件526下移到连通位置之后。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件526包括联动部5242及触发部5244,联动部5242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传动件522,触发部5244设置于底座12,且连接于联动部5242,以随联动部5242沿竖直方向移动,用于触发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电连接,也就是说触发端位于触发部5244。
当联动件526位于连通位置,触发部5244连接于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之间,当联动件526位于断开位置,触发部5244断开与控制开关56的连接。
请参阅图8及图9,进一步地,支撑件20包括第一支撑部22及导向部24,第一支撑部22周向密封且固定地连接于壳体14的内壁,导向部24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2朝向底座12的一侧,且沿竖直方向延伸,联动件526设有与导向部24相匹配的导向孔,导向孔沿联动件移动方向可滑动地套设于导向部24的外周,以使联动件526沿竖直方向可移动。
具体地,导向部24为多个导向柱,对应联动件526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以提高联动件526竖直方向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2的周向外侧设有外螺纹,对应壳体14的底端设有与之相匹配的内螺纹,以使第一支撑部22螺纹连接于壳体14。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部5242位于支撑件20靠近底座12的一侧,也就是说支撑件20与底座12的安装侧128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且联动部5242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设置于该空间内的。
进一步地,触发部5244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腔126内,联动部5242设置于安装侧128,且联动部5242的一端伸入安装腔126内,并连接于触发部5244。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部5242包括第一联动结构5241及第二联动结构5243,第一联动结构5241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传动件522,第二联动结构5243固定连接于第一联动结构5241,且第二联动结构5243远离第一联动结构5241的一端伸入安装腔126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联动结构5241为一中间凸起的圆盘状结构,中间的凸起是为了可移动地连接于传动件522,而第二联动结构5243是固定连接于第一联动结构5241的边缘,而且第二联动结构5243伸入安装腔126并非说是所有的第二联动结构5243均伸入到安装腔126内,可以是第二联动结构5243的部分。
同时,第二联动结构5243伸入到安装腔126内,可以是如图2所示,底座12的安装侧128有一凸起,凸起处的空腔也是安装腔126的一部分,第二联动结构5243伸入到该凸起的空腔内,也可以看作是伸入了安装腔126内。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触发部5244的部分伸出安装腔126以与联动部5242连接,从而实现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之间的连接与传动件522的上下移动相联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件526还包括限位部5246,限位部5246固定连接于支撑件20,且位于支撑件20和底座12之间,用于将联动部5242限位于限位部5246与支撑件2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部5242设有与导向部24相匹配的导向孔,导向部24穿设于导向孔,以使联动部5242稳定地沿竖直方向移动。
实际应用中,限位部5246固定连接于导向部24,以将联动部5242限位于第一支撑部22与限位部5246之间,且限位部5246是通过螺钉99固定连接于导向部24远离第一支撑部22的一端。
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设备还包括弹性件70,弹性件70连接于底座12和联动件526之间,用于提供使联动件526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的预紧力,以保证盖体60拆离之后弹性件70会顶起联动件526和传动件522,从而使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之间断开连接,确保安全性。
进一步地,弹性件70设置于安装腔126内,且弹性件70连接于底座12与触发部5244之间。当然,弹性件70也可以是设置于安装侧128,并连接于底座12和联动部5242之间。具体地,弹性件70为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部5244包括相对固定地连接的第三联动结构5247、复位结构5248及触发结构5249,第二联动结构5243远离第一联动结构5241的一端连接于第三联动结构5247,复位结构5248连接于弹性件70,触发结构5249可用于连接控制开关56和驱动件51。
可以理解的是,触发端就是触发结构5249的一端,而且弹性件70与复位结构5248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只要能保证弹性件70与复位结构5248连接之后,能直接和间接的提供给触发结构5249和传动件522向上的预紧力,以使盖体60拆离后,触发结构5249和传动部均能向上移动,既能使控制开关56与驱动件51之间断开连接,同时也能保证在下次装上盖体60时能继续实现传动件522及联动件526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液体介质影响控制开关56,触发部5244伸入到上述凸起的空腔内的一端处设置有密封环82和密封垫83,同时,为了安装密封环82及密封垫83,安装腔126内壁与上述底座12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密封环82及密封垫83的圈筋,密封垫83直接抵接于触发部5244,而密封环82外侧与圈筋固定,内侧固定连接于触发部5244,可随触发部5244上下移动。
具体地,上述的密封环82及密封垫83均是连接与第三联动结构5247。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送装置还包括供电器,控制开关56与供电器电连接,可用于控制供电器向驱动件51输送电力,以使驱动件51运行。进一步地,控制开关56为控制主体562及开关按键564(请参阅图5),控制主体562与开关按键564电连接,且控制主体562用于与驱动件51电连接,控制主体562设置于安装腔126内,开关按键564装设于底座12的侧面,以方便用户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开关按键564也可以与联动件526联动,即当联动件526位于断开位置,开关按键564无法保持在开启键上,以避免用户在盖体60拆离时误将开关打开,盖上盖后直接运行。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该冲调设备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控制开关56、供电器及驱动件51均固定连接于底座12。具体地,供电器是用于与外界电源连接的装置,包括接线及电压适配器等结构,而驱动件51则是驱动电机。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控制开关56、供电器及驱动件51三者之间的连接及控制方式为常规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署,而触发部5244只是用于使三者保持或者断开连接,而非进行控制。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522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部5221、中间部5222、第二传动部5223、第三传动部5224及第四传动部5225,第一传动部5221与第二配合件525固定连接,联动部5242套设于中间部5222,且第二传动部5223远离第三传动部5224的一端抵接于联动部5242,以使联动部5242随传动件522向下移动,当盖体60连接于壳体14时,盖体60抵接于第四传动部5225远离第三传动部5224的一端,以下压传动件522。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部5223远离第三传动部5224的一端与联动部5242之间设有密封垫84,以避免液体介质沿传动件522流向驱动件51。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保稳定性,中间部5222的径向尺寸应不小于第一传动部5221的径向尺寸,而联动部5242套设于中间部5222,第二传动部5223抵接于联动部5242,也就是说第二传动部5223的径向尺寸大于中间部5222的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5221远离中间部5222的一端设有螺纹,以使第一传动部5221螺纹连接于第二配合件525。当然,第一传动部5221与第二配合件525螺纹连接的拧紧方向为预设方向,以避免转动时第一传动部5221与第一配合件524之间脱离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部5224是用于带动提升件53及冲调组件40转动,也就是说上述的提升件53及冲调组件40是配接于第三传动部5224的,因此第三传动部5224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而提升件53与冲调组件40上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通孔即可,第一传动部5221、中间部5222、第二传动部5223及第四传动部5225不用带动其他结构转动,因此其截面形状可为圆形,而且第二传动部5223和第四传动部5225的截面圆可以是第三传动部5224截面多边形的内切圆。
当然,需要解释的是,第一传动部5221、第二传动部5223及第四传动部5225之所以命名为传动部,是因为这三个传动部是用于传递竖直方向的运动,且分别与第二配合件525、联动部5242及盖体60进行传递,而第三传动部5224则是用于与提升件53及冲调组件40相配合并带动提升件53与冲调组件40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20设有轴承孔,第二传动部5223穿设于该轴承孔。进一步地,泵送装置还包括轴承57,轴承57设置于轴承孔处,第二传动部5223支撑于盖轴承57,以进一步地提高传动件522的稳定性。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传动部5225远离第三传动部5224的一端呈半球状,对应盖体60上设有一匹配槽64,当盖体60盖合于壳体14时,第四传动部5225远离第三传动部5224的一端伸入匹配槽64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组件40相对固定地连接于传动件522穿出导流组件30的一端,以随传动件522沿预设方向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端并非限定为端面,而是靠近该端的一段长度范围内。具体地,冲调组件40是相对固定地连接于第三传动部5224穿出导流组件30的一端。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30包括第一导流件32,第一导流件32相对外壳10固定设置,且两端贯穿形成中空。进一步地,第一导流件32固定连接于支撑件20一侧,第一导流件32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一导流件32相对两端的贯穿通道,且贯穿通道与容置腔14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件32是固定连接于支撑件20远离底座12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30还包括同样相对外壳10固定设置的第二导流件34,第二导流件34两端贯穿形成中空,且可拆卸地套设于第一导流件32外,且第二导流件34的内腔与第一导流件32的内腔连通,以形成上述的导流通道。
进一步地,第二导流件34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容置腔142内,且第二导流件34具有一导流腔342及与导流腔342连通的出液孔344,出液孔344与混合腔421连通,第二导流件34套设于第一导流件32远离支撑件20的一端,且贯穿通道与导流腔342连通,以形成用于连通容置腔142及混合腔421的导流通道。
其中,提升件53是设置于导流通道内的,且提升件53为叶轮,实际上叶轮的大部分是位于贯穿通道内的,叶轮的顶部则伸出贯穿通道,进入到导流腔34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20包括第二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6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2远离底座12的一侧,第一导流件32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部26远离第一支撑部22的一侧,且第二支撑部26伸入所述导流通道内,导流通道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支撑部26的径向尺寸,且第一导流件32靠近第一支撑部22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一支撑部22存在一预设间隙,以使导流通道与容置腔142连通。
请参阅图13及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32包括进液部322及配合部326,进液部322相对固定地连接于第二支撑部26,而配合部326固定连接于进液部322远离支撑件20的一侧,且贯穿通道贯穿进液部322及配合部326,第二导流件34套设于配合部326。
上述的贯穿通道贯穿进液部322及配合部326,而贯穿通道是第一导流件32内的通道,也就是说进液部322和配合部326均开设有贯穿自身相对两侧且相互连通的通道,以形成贯穿通道,也可以是第一导流件32整个一体成型,然后分别加工形成导流通道、进液部322及配合部326。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件还包括连接部324,连接部324位于贯穿通道内,且固定连接于进液部322,连接部324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部26,以使第二支撑部26远离第一支撑部22的一端伸入贯穿通道。
实际应用中,贯穿通道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支撑部26的径向尺寸,也就是进液部322的径向尺寸肯定大于第二支撑部26的径向尺寸,且进液部322与第一支撑部22存在一预设间隙,以使贯穿通道与容置腔142连通。具体地,连接部324与第二支撑部26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进液部322与第一支撑部22之间存在预设间隙可以是第一支撑部22远离底座12的一侧为平面,当连接部324连接于凸起于第一支撑部22的第二支撑部26时,进液部322与第一支撑部22远离底座12一侧的平面之间存在预设间隙;也可以是第一支撑部22远离底座12的一侧具有一凹陷结构,进液部322对应该凹陷结构,且进液部322与凹陷结构的底面之间存在一预设间隙。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24与第二支撑部26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卡接,在第二支撑部26上设有卡接口,连接部324上设有卡接凸起,卡接凸起卡入卡接口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24与支撑件20之间形成有一密封空间,该密封空间内还设有密封圈85,以避免容置腔142内的液体进入到支撑件20以下的空间,从而避免液体进入到底座12内影响泵送装置的运行。进一步地,泵送装置还包括轴承盖58,轴承盖58设置于轴承57孔处,且位于密封圈85与轴承57之间。
请参阅图15及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34包括导流部341及出液部343,导流部341套设于第一导流件32远离支撑件20的一端,出液部343固定连接于导流部341远离第一导流件32的一端,且导流部341与出液部343均中空设置,以形成与贯穿通道连通的导流腔342。
进一步地,导流部341的内腔呈阶梯状,且导流部341远离出液部343的一端的内腔的径向尺寸大于导流部341靠近出液部343一端的径向尺寸,径向尺寸较大的一端套设于配合部326,而配合部326远离进液部322的一端的端面抵接于阶梯处。
具体地,导流部341与出液部343均大致呈圆柱状,且导流部341的径向尺寸大于出液部343的径向尺寸,导流部341与出液部343的连接处呈弧线设置。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30内的导流通道具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提升段、分流段及出液段,提升段与容置腔142连通,出液段与混合腔421连通,而分流段作为导流通道的一部分,且分流段位于提升段和出液段之间,说明分流段是连通提升段和出液段的。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顾名思义,提升段是主动提升液体介质的通道段,也就是说提升件53设置于导流通道内的提升段,而出液段则是液体介质排出的通道段,则出液孔344是与出液段连通的,也就是说出液孔344用于连通混合腔421与出液段。
同时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提升段、分流段及出液段是将导流通道整体分成三个通道段,导流通道是由第一导流件32和第二导流件34组合形成,但是三个通道段并非根据实体构件进行区分,而是根据作用进行分段,例如上述的提升件53实际上是部分伸出第一导流件32的贯穿通道的,所以说提升段并非全部位于第一导流件3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送装置还包括分流件59,分流件59设置于导流通道的分流段内,且分流件59相对导流组件30固定,分流件59将分流段分隔形成多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分流通道,驱动件51受控驱动提升件53沿预设方向转动,将提升段内的液体介质提升,依次流经多条分流通道以及出液段后,流出至混合腔421内,多条分流通道既使得原本转动的液体介质停止转动,同时也可以减小分流段的空间,从而提高液体介质的提升速度,提高提升效果。
进一步地,分流件59位于提升件53的上方,也就是说上述的提升主体532从下至上也可以理解为朝向分流件59的方向,分流件59具有多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分流槽,分流槽与导流通道内壁配合形成多条分流通道,以使液体介质沿多条分流通道提升。
实际应用中,分流件59设置于导流腔342内,且分流件59相对固定地连接于第二导流件34。具体地,分流件59相对固定地连接于导流部341。分流件59的作用之一就是使转动的液体介质停止转动,因此分流件59肯定是不会和提升件53一样转动,而是相对导流部341固定的。
请参阅图17及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件59包括分流主体592及多个分流叶片594,分流主体592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大致呈圆柱状,传动件522穿设于分流主体592,分流叶片594沿竖直方向纵长延伸的,多个分流叶片594沿分流主体592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且卡接于导流通道内壁,以使分流件59相对导流组件30固定,同时分流叶片的设置形式相同,以形成多条相同的分流通道。
进一步地,每一分流叶片594靠近提升件53的末端均为朝同一方向弯曲的弧形,且每个分流叶片594末端的弯曲方向与提升件53的转动方向相反,即与预设方向相反。如此,还处于沿预设方向转动的液体介质会顺着弧线形的末端进入到分流通道内,进一步的提高了提升速度。
结合上述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提升件53转动提升液体介质,液体介质在提升件53的作用下会不停的转动,但是不停转动的液体介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液体提升的速度降低,因此设置分流件59,分流件59中多个分流叶片594形成的分流通道,使得处于转动中的液体介质进入后会停止转动,而停止转动后的液体介质只剩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进一步地提高了液体介质的提升速度。
具体地,分流叶片594的数量与提升叶片534的数量相同,以进一步确保液体介质的提升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分流叶片594的外表面与导流部341的内壁形状相匹配,即每一分流叶片594的外侧表面均是与导流部341的内壁相抵接,既可以确保分流件59相对导流部341固定,也可以确保液体介质的提升效果。
需要解释的是,导流部341的径向尺寸是大于出液部343的径向尺寸的,在没有设置分流件59并开始进行液体介质的提升时,提升件53沿预设方向转动,先将液体介质提升到导流部341的上部空间,然后在进入出液部343中,但是导流部341的径向尺寸较大,提升速度较慢,因此设置于分流件59,一定程度上减小液体介质需要填充的空间,从而加快液体介质的提升速度,提高液体介质的提升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件53的顶端的端面与分流主体592底端的端面均环状面,且为两个大小相同的环状面,且当冲调设备没有启动时,两个环状面可以相抵接,在启动冲调设备后,提升件53由于对液体介质起提升作用,故自身会受到一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下移一段距离,此时提升件53底端的端面与第一导流件32的连接部324相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孔3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液孔344开设于出液部343,冲调组件40套设于出液部343,以使多个出液孔344与混合腔421连通。进一步地,出液部343呈圆柱状,而多个出液孔344分为多组,每组的多个出液孔344沿竖直方向均匀间隔布设,而多组出液孔344沿出液部343周向均匀间隔布设。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34外周设有支撑凸起345,且该支撑凸起345具有一支撑表面,冲调设备还包括金属圈91及金属环92,金属圈91至少覆盖支撑凸起345的支撑表面,而金属环92嵌设于冲调组件40的底端,金属环92支撑于金属圈91,以使冲调组件40可转动地支撑于第二导流件34。
进一步地,支撑凸起345设置于出液部343靠近导流部341的一端,而支撑表面就是支撑凸起345的上表面,冲调组件40套设于出液部343,且支撑于该支撑凸起345。实际应用中,冲调组件40套设于出液部343时,金属环92抵接于金属圈91。
需要解释的是,工作时冲调组件40是沿预设方向转动的,而第二导流件34是固定的,为了防止冲调组件40与第二导流件34之间相对转动从而导致磨损,因此设置金属环92与金属圈91,并在两者表面均进行光滑处理,而且金属之间相贴合,也一定程度上密封了连接腔。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组件40包括冲调件42,冲调件42设置于导流组件30具有出液段的一端,且上述的混合腔421及与混合腔421连通的出液口均设置于冲调件42,同时,上述的金属环92也是嵌设于冲调件42的底端的。进一步地,冲调件42远离支承座20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组件40还包括冲调盖43,冲调件42具有一开口端,冲调盖43可拆卸地连接于冲调件42的开口端,以封闭冲调件42的混合腔421。
也就是说,在需要加料时,打开冲调盖43,往混合腔421内倒入待冲调物质,进行冲调时则是需要保证冲调盖43是连接于冲调件42上的。同时,冲调盖43与冲调件42是相互卡接固定的,如果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冲调件42冲调时是需要转动的,可能会导致螺纹连接松动,容易发生事故。
实际应用中,冲调盖43的形状可以是大致与盖体60相同,当然,冲调盖43与盖体60均是用于封闭开口的,其大致形式是与常规的盖子相同的,其他功能结构对应设置即可,例如盖体60的匹配槽64等,其他不做过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件42还具有一连接腔及用于连通连接腔和混合腔421的进液口,导流组件30远离支撑件20的一端伸入连接腔内,且出液孔344与连接腔连通,以使出液孔344与混合腔421连通。
请参阅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件42包括杯状部422及柱状部424,柱状部424中空设置,而杯状部422堡位于柱状部424外周,柱状部424围合形成上述连接腔,而杯状部422则与柱状部424围合形成上述的混合腔421。
进一步地,混合腔421即杯状部422的内腔,而与混合腔421连通的开口设于杯状部422的顶端,柱状部424与杯状部422同轴设置,且位于混合腔421内,柱状部424固定连接于杯状部422的底部。
实际应用中,柱状部424的底端也设有一开口,以使导流组件30远离支撑件20的一端伸入连接腔内。此处需要解释的是,柱状部424的底部与杯状部422的底部可以看作是由同一板状结构构成的,换而言之,就是柱状部424的底部可以看作杯状部422的底部的一部分,因此柱状部424底部设有开口也就是杯状部422的底部设有开口,以使连接腔通过该开口与外部连通。
如此,杯状部422与柱状部424组合的形状可以看作是两个中空的圆管状结构同轴设置,而且这两个圆管状结构至少有一端齐平,齐平的一端设有一环状板,以封闭该端两根圆管状结构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522从柱状部424及冲调盖43的顶端穿出。进一步地,柱状部424的顶端设有与第三传动部5224的界面多边形相匹配的多边形孔,第三传动部5224从该多边形孔伸出并与该多边形孔相配合,以带动冲调件42和冲调盖43转动。
其中,冲调盖43上开设有径向尺寸大于第三传动部5224的通孔,也就是说冲调盖43是随冲调件42转动的。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冲调盖43上同时设置与第三传动部5224形状相匹配的通孔。
具体地,呈圆柱状的出液部343位于连接腔内,且传动件522、出液部343及柱状部424均是同轴设置,传动件522的第三传动部5224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依次穿过出液部343及柱状部424,并从柱状部424顶端穿出,而且出液部343上端的开设的供第三传动部5224穿设的孔为圆孔,该圆孔的直径大于第三传动部5224的径向尺寸,以避免旋转的第三传动部5224与其接触产生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柱状部424上开设有上述的进液口,且具体开设于柱状部424的周向侧壁,出液口则是开设于杯状部422,进液口与柱状部424的连接腔连通,如此,由出液孔排出的液体介质进入连接腔内,然后从与连接腔连通的进液口进入到混合腔421内。
可以确定的是,提升件53提升至出液部343的液体介质具有一定的流速,因此可以认为液体介质是从出液孔344喷出的,部分液体介质直接喷射至进液口并进入到混合腔421内,剩余还有一部分则是堆积在连接腔内,堆积的液体介质也可以在旋转的冲调件42带动下转动,转动到一定高度也会从进液口流入到混合腔421内。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组件40还包括第一过滤件44,第一过滤件44设置于出液口处,用于过滤待冲调物质。
其中,第一过滤件44过滤待冲调物质是指待冲调物质不可以通过第一过滤件44,可防止待冲调物质直接进入到容置腔142内,而当待冲调物质溶解于液体介质中后,即混合成液态溶液,液态溶液可以从通过第一过滤件44。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冲调组件40还包括第二过滤件46,第二过滤件46设置于柱状部424的进液口处,用于过滤待冲调物质。其中,第二过滤件46与第一过滤件44的作用是相同的,均是可以防止待冲调物质通过,而待冲调物质与液体介质混合成液态溶液后,该液态溶液可以通过第二过滤件46,也防止了待冲调物质从进液口进入到连接腔内。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腔和容置腔142均与混合腔421不同,混合腔421是相对转动的,以充分的使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混合,如果未进行混合的待冲调物质如果进入到容置腔142或者连接腔内,待冲调物质可能没发完全与液体介质混合,影响饮品的口感。
同时,待冲调物质通常是粉末状或者颗粒状的物质,进入到容置腔142或者连接腔内,以进入到连接腔内为例,待冲调物质可能会堆积在金属圈91上,导致金属圈91与金属环92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久而久之,会对两者产生较大的磨损。
具体地,第一过滤件44与第二过滤件46均为滤网,且该滤网的网孔能防止待冲调物质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口开设于冲调件42远离传动件522的一侧。进一步地,出液口是开设于杯状部422的周向侧壁。出液口能开设的位置只能是杯状部422的侧壁或底部,如果开设于底部,液体介质进入后可直接流出,导致液体介质与待冲调物质无法充分混合,因此将出液口设置于杯状部422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与出液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对应第一过滤件44和第二过滤件46的数量也是多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进液口和出液口数量为多个,而第一过滤件44与第二过滤件46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过滤件44将杯状部422的侧壁包裹住,第二过滤件46则是将柱状部424的侧壁包裹住,如此也能实现过滤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冲调设备的运行进行说明:
初始时,将盖体60与冲调盖43取下,先往容置腔142内加入适量的水,水的高度要没过提升件53,而且不能没入混合腔421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然后往混合腔421内加入对应量的待冲调物质,接下来依次盖合好冲调盖43及盖体60。此时控制开关56、供电器与驱动件51之间处于连通状态。
工作状态,按下开关按键564,驱动件51的输出轴沿预设方向转动,并带动提升件53和冲调组件40转动,提升件53转动将容置腔142内的水输送至出液部343,并通过出液部343的出液孔344喷出,喷出的水从进液口进入到混合腔421内,并与混合腔421内的待冲调物质混合,转动的冲调组件40既保证其混合效果,也将混合后的溶液从出液口甩出,混合后的溶液又回到容置腔142内,回到容置腔142的溶液又会由提升件53提升。如此,进入一循环状态,可以使得水与待冲调物质充分的混合,确保饮品的口感。
需要整体结合附图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有些结构之间是通过螺钉99固定的,因固定方式相同,而且均是采用螺钉99,区别可以仅在于螺钉99的型号不同,故使用相同的标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调涉设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提升件将浸入导流通道内的液体介质输送至混合腔内与待冲调物质混合,混合后的液态溶液通过出液口进入到容置腔内,而容置腔与导流通道是连通,混合后的液态溶液也会由提升件回到冲调件内,不停的循环,使得待冲调物质与液体介质混合的更加充分,有效地提高了冲泡效果,从而提高了形成的饮品的口感,容易被用户接受,利于推广;
2)盖体盖合后会下压传动件与联动件,使得联动件位于连通位置,也就是使得控制开关与驱动件之间保持连接,此时用户可通过操作开关可以对驱动件控制,有效地避免了因未盖上盖子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提高了冲调设备的安全性能;
3)待冲调物质放置在混合腔内,且通过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防止待冲调物质进入连接腔和容置腔内,避免了待冲调物质对其他构件的影响,而且也只需要将冲调设备拆下即可进行清洗,更加方便,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4)提升件和分流件配合,有效地提高了提升效果,从而提高了待冲调物质与液体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了形成饮品的口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一容置腔;
冲调组件,相对所述外壳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冲调组件具有一用于放置待冲调物质的混合腔;
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导流组件设置有连通所述容置腔及所述混合腔的导流通道;
泵送装置,包括配接于外壳的驱动件及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内,所述叶轮包括螺旋状叶片;
所述螺旋状叶片从下往上向外扩张,且所述螺旋状叶片与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之间存在一预设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装置还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设置于所述叶轮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分流主体及多个分流叶片,所述分流主体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所述分流叶片沿所述分流主体周侧间隔布设,且所述分流叶片卡接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所述分流叶片沿所述竖直方向纵长延伸,以形成多条分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流叶片靠近所述叶轮的末端为朝同一方向弯曲的弧形,且每个所述分流叶片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叶片的数量与所述分流叶片的数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件及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及所述第二导流件均相对所述外壳固定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件的两端及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两端均贯穿形呈中空;所述第二导流件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流件外,且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内腔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隙为0.1毫米至0.4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叶片外轮廓的最低点和所述螺旋状叶片外轮廓最高点的连线跟所述叶轮的中心轴线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5度到65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冲调件包括中空的柱状部及包围于所述柱状部外周的杯状部,所述柱状部围合形成一连接腔,所述杯状部与所述柱状部围合形成所述混合腔;所述杯状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所述柱状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连接腔和所述混合腔的进液口;
所述冲调组件还包括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处,所述第二过滤件设置于所述进液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冲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冲调设备还包括盖体、控制开关以及传动组件,所述外壳具有一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端,所述盖体可分离地盖合于所述开口端,所述控制开关配接于所述外壳,用于控制外部电源与所述驱动件的通断;
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叶轮及所述冲调组件均配接于所述传动组件上;
其中,在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开口端时,所述传动组件受控相对所述外壳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触发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
CN201921599540.0U 2019-09-24 2019-09-24 冲调设备 Active CN2112126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9540.0U CN211212642U (zh) 2019-09-24 2019-09-24 冲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9540.0U CN211212642U (zh) 2019-09-24 2019-09-24 冲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12642U true CN211212642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99540.0U Active CN211212642U (zh) 2019-09-24 2019-09-24 冲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126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7189A (zh) * 2019-09-24 2019-11-29 珠海德豪润达电气有限公司 冲调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7189A (zh) * 2019-09-24 2019-11-29 珠海德豪润达电气有限公司 冲调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98998C2 (ru) Центрифужная варочная машина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напитков с блоком коллектора потока
EP1836905B1 (en) Easily-washing and multifunctional soya-bean milk maker
CN211212642U (zh) 冲调设备
CN209733778U (zh) 下料装置和配料机
CN211066284U (zh) 电动设备
KR20050004772A (ko) 냉동 음료 조합 장치
JP2014524821A (ja) 遠心力が加えられた液体を収集するための飲料収集器および該収集器を使用する遠心式飲料マシン
CN113951724A (zh) 饮品机
CN110507189A (zh) 冲调设备
KR20190002091U (ko) 즙 배출 캡, 즙 배출 어셈블리 및 착즙기
CN210276946U (zh) 搅拌器
CN209951110U (zh) 烹饪制备家电设备
CN110151016B (zh) 一种胶囊料理机
CN210354429U (zh) 一种胶囊料理机
CN210541068U (zh) 一种胶囊料理机
US4773765A (en) Blender pump adaptor
CN211066109U (zh) 多功能榨汁机
CN211155399U (zh) 杯盖组件和料理机
CN211432521U (zh) 杯盖组件和食物处理器
CN215272140U (zh) 料理机
CN110115477B (zh) 食物处理杯及食物处理机
CN113440030B (zh) 一种循环研磨结构及食物加工器具
CN210697373U (zh) 刀具组件、用于料理杯的杯座及料理杯
CN217185813U (zh) 洗料组件、锅盖和烹饪器具
CN217185709U (zh) 烹饪器具的洗料仓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27

Address after: 519031 2001 Office, No. 9, Xing'ao Road, Hengqin New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hai Hengqin Xinru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Phase I Workshop of Jinfeng Road, Tangjiawan Town,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ELEC-TECH ZHUHA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