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6438U -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96438U
CN211196438U CN201922006799.6U CN201922006799U CN211196438U CN 211196438 U CN211196438 U CN 211196438U CN 201922006799 U CN201922006799 U CN 201922006799U CN 211196438 U CN211196438 U CN 211196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inear motion
trailing arm
slider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067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怿
肖方
李庆喜
张卫国
袁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067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96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96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964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包括第一直线运动机构、第二直线运动机构、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二直线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连接驱动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反向运动。无需人力进行对纵臂外扩,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工作,且能够很好地对纵臂表面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背景技术
多连杆后悬总成在总装车间底盘合车线合装车身前,需要将已经分装好的后悬总成从后悬分装线转移至底盘合车滑橇台板上方,然后再缓缓下落至台板工装上。由于多连杆后悬总成的纵臂在分装状态下微微内收,而在合车时需要保持张开至某一位置,从而合车滑橇上有一套后悬总成纵臂支撑外扩机构以保持纵臂姿态。因此,在后悬总成缓缓落件至台板工装上的过程中,后纵臂将不可避免的与台板支撑外扩发生剐蹭,导致后纵臂外伤,且影响落件效率。
现有技术方案是通过一种非常简易的固定式的U型卡槽,卡槽内嵌带导向的尼龙片,尼龙通过螺栓紧固在U型卡槽上,起到适当的保护作用。现有的U型卡槽是固定设置的,在进行下纵臂外扩的时候,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在纵臂的两端通过人手拉动纵臂外扩后再卡入至U型卡槽内以维持纵臂的外扩状态。现有方案的纵臂支撑外扩机构为固定式的,纵臂依靠后悬总成自重及落件时的惯性力将纵臂卡入纵臂支撑外扩机构,因此在卡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剐蹭;纵臂在分装完成后将自然微微内收,将纵臂张开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因此在纵臂卡入固定式纵臂支撑外扩机构时,经常需要人工施加外力下压,操作员疲劳强度较高;后悬总成本身宽度大约为1800mm,加之合车滑橇横亘在总成中间,操作员仅能站立在单侧落件,后悬总成落件时发生卡阻时,必须要两侧各配备一名操作员调整后悬总成姿态并施加压力,一共需配置两名员工;每一次后悬总成落件,都不可避免的与固定式纵臂支撑外扩机构剐蹭,不仅零件易损,而且工装本身也容易破坏失效,导致维保频繁。
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需要使用人手将将纵臂外扩固定,导致上件困难,极其耗费人力,操作困难,往往需要两人才能够完成工作。其次在于通过现有的U型卡槽在固定纵臂的时候容易对纵臂表面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无需人力进行对纵臂外扩,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工作,且能够很好地对纵臂表面进行保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包括第一直线运动机构、第二直线运动机构、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二直线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连接驱动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反向运动。
通过使用本装置,在纵臂未外扩之前,通过驱动机构控制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处位置适应于纵臂的放置位置,将纵臂放置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上,并通过驱动机构控制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和第二直线运动作反向运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相互远离,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对纵臂施加朝外的作用力,实现外扩,以达到纵臂保持张开姿态的效果,当完成扩臂工作后,只需重复上述,使用驱动机构控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作靠近运动即可卸件。通过本装置无需使用人力对纵臂进行外扩后再固定,只需将纵臂放置固定好之后控制驱动机构即可完成纵臂外扩工作,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所需工作,省时省力,降低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人为的操作不足导致纵臂损坏等问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直线运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滑块,所述的第一滑块滑动设置在第一直线导轨上,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一滑块连接,所述的第二直线运动机构包括第二直线导轨和第二滑块,所述的第二滑块滑动设置在第二直线导轨上,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二滑块连接。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通过驱动机构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进行驱动控制,从而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作反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中心杆连杆、第一侧拉杆、第二侧杆杆和控制机构,所述的中心杆连杆中心铰接固定,所述的第一侧拉杆和第二侧拉杆分别与中心杆连杆两端铰接,所述的第一侧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铰接,所述的第二侧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铰接,所述的控制机构与中心杆连杆连接控制中心杆连杆转动。在进行控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运动的时候,通过使用控制机构对中心杆连杆的运动进行控制,使中心杆连杆绕其转动中心转动,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侧拉杆和第二侧拉杆运动,第一侧拉杆拉动第一滑块滑动,第二侧拉杆拉动第二滑块滑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作方向运动。中心杆连杆运动同时牵连着第一侧拉杆和第二侧拉杆的运动,通过该机构能够很好地同时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实现同步控制,从而可以使在纵臂外扩工作的时候同步进行外扩,操作也更加方便,一人即可完成两边纵臂的外扩工作。另外,中心杆连杆、第一侧拉杆和第二侧杆杆形形成连杆运动机构,可以通过杠杆原理,实现操作省力,降低操作员的疲劳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机构为手动操作机构,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包括操作臂,所述的操作臂与中心杆连杆连接。通过人手对拉动操作臂,使操作臂带动中心杆连杆转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还包括固定臂和弹簧销,所述的固定臂包括连接臂和弯臂,所述的连接臂与第一侧拉杆或第二侧拉杆连接,所述的弯臂与连接臂连接,所述的弯臂上设有若干卡孔,所述的弹簧销与操作臂的端部连接,所述的弹簧销可卡接于卡孔内。在进行外扩的时候,操作臂绕中心杆连杆的转动中心转动,且操作臂的端部沿弯臂方向移动,当控制操作臂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运动至合适的位置的时候,通过弹簧销插入至卡孔内,从而固定操作臂的位置,从而保持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位置,实现纵臂保持外扩姿态,无需人力进行保持。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机构为电动操作机构,所述的电动操作机构为伺服电机,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中心杆连杆连接驱动中心杆连杆转动。伺服电机可以实现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控制中心杆连杆的正向和反向的转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和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的第一直线电机与第一滑块连接,所述的第二直线电机与第二滑块连接。第一直线电机控制第一滑块运动,第二直线电机控制第二滑块运动,从而驱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块,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块,所述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结构相同,均为L形块,所述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开口朝向相反。L形块的设置可以使纵臂直接放置在L型块上,在落件的时候纵臂落到L型块上,无需完全对准位置进行卡接,放置完成后通过控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反向运动即可通过L形块将两边的纵臂外扩,通过L型块的设计即可减少在落件的时候对纵臂的剐蹭,不仅能够避免了纵臂的损伤损坏,也能够减少对外扩装置的损耗,减少对外扩装置的维护,可以减少工件的不良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机座、第一缓冲活塞、第三直线导轨和第三滑块,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与第一机座连接,所述的第三滑块与第三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块与第三滑块连接,所述的第一缓冲活塞一端与第三滑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机座连接;
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机座、第二缓冲活塞、第四直线导轨和第四滑块,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与第二机座连接,所述的第四滑块与第四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块与第四滑块连接,所述的第二缓冲活塞二端与第四滑块连接,另二端与第二机座连接。
纵臂落件至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上的时候,可以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运动,且为了缓冲纵臂落件时候的冲击力,因此通过第一缓冲活塞和第二缓冲活塞,能够很好地度落件冲击力进行缓冲,衰弱冲击力,保护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表面倒圆角,以防止零件外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本装置无需人力对纵臂进行外扩以及维持外扩姿态,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对纵臂外扩的工作,省时省力,降低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且能够很好地提高作业效率;
2、本装置可以很好地对纵臂进行保护,在进行外扩工作的时候不会对纵臂以及本装置造成损伤,可以很好地减少工件的不良率,以及很好地对本装置进行保护,无需频繁进行维修保养;
3、本装置中手动操作机构采用杠杆原理可以实现操作省力,降低操作员疲劳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包括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第一支撑机构10、第二支撑机构20和驱动机构,第一支撑机构10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连接,第二支撑机构20与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连接,驱动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连接驱动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反向运动。
具体地,第一直线机构包括有第一直线导轨301和第一滑块302,第一滑块302滑动设置在第一直线导轨301上,第一支撑机构10与第一滑块302连接,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包括第二直线导轨401和第二滑块402,第二滑块402滑动设置在第二直线导轨401上,第二支撑机构20与第二滑块402连接。第一直线导轨301和第二直线导轨401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通过驱动机构对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进行驱动控制,从而使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作反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的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驱动机构为手动驱动机构,包括有中心杆连杆501、第一侧拉杆502、第二侧拉杆503以及手动控制机构,其中,中心杆连杆501为中心对称结构,其中心通过一轴承转轴固定,中心杆连杆501能够绕转轴转动。第一侧拉杆502的一端与中心杆连杆501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滑块302铰接,第二侧拉杆503的一端与中心杆连杆50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滑块402铰接,具体地,在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侧面延伸设置有铰接座,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分别与第一滑块302上设置的铰接座以及与第二滑块402上设置的铰接座铰接。特别地,为了避免造成运动干涉,因此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的底面均高于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的上表面设置,在运动的时候,可以避免第一侧拉杆502、第二侧拉杆503与第一滑块302、第二滑块402碰撞造成运动干涉,影响运动动作。中心杆连杆501绕其转动中心转动,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运动,第一侧拉杆502拉动第一滑块302滑动,第二侧拉杆503拉动第二滑块402滑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作方向运动。中心杆连杆501运动同时牵连着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的运动,通过该机构能够很好地同时对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实现同步控制,从而可以使在纵臂外扩工作的时候同步进行外扩,操作也更加方便,一人即可完成两边纵臂的外扩工作。另外,中心杆连杆501、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杆杆形形成连杆运动机构,可以通过杠杆原理,实现操作省力,降低操作员的疲劳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手动驱动机构与中心杆连杆501连接,用于驱动中心杆连杆501做转动运动,具体地,手动驱动机构包括操作臂601、固定臂和弹簧销604,操作臂601一端与中心杆连杆50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弹簧销604。固定臂包括有连接臂602和弯臂603,连接臂602与第一侧拉杆502或第二侧拉杆503连接,所述的弯臂603与连接臂602连接,所述的弯臂603上设有若干卡孔605,所述的弹簧销604与操作臂601的端部连接,所述的弹簧销604可卡接于卡孔605内。其中弯臂603的弯曲弧度与弹簧销604的运动轨迹相同,在进行外扩的时候,操作臂601绕中心杆连杆501的转动中心转动,且操作臂601的端部沿弯臂603方向移动,当控制操作臂601使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运动至合适的位置的时候,通过弹簧销604插入至卡孔605内,从而固定操作臂601的位置,从而保持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的位置,实现纵臂保持外扩姿态,无需人力进行保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0包括第一支撑块105,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20包括第二支撑块205,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结构相同,均为L形块,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的开口朝向相反。L形块的设置可以使纵臂直接放置在L型块上,在落件的时候纵臂落到L型块上,无需完全对准位置进行卡接,放置完成后通过控制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反向运动即可通过L形块将两边的纵臂外扩,通过L型块的设计即可减少在落件的时候对纵臂的剐蹭,不仅能够避免了纵臂的损伤损坏,也能够减少对外扩装置的损耗,减少对外扩装置的维护,可以减少工件的不良率。
在本装置中,如图7所示,在纵臂未扩之前,通过拉动操作臂601,使中心杆连杆50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运动,拉动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402,使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靠近运动,从而使其位置适应于纵臂两边位置,纵臂落件至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上,从而使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将纵臂支撑起来,落件完成之后,推动操作臂601控制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做相互远离的运动,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对纵臂施加朝外的作用力,实现外扩,以达到纵臂保持张开姿态的效果,当完成扩臂工作后,只需重复上述,使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靠近,即可卸件。通过本装置无需使用人力对纵臂进行外扩后再固定,只需将纵臂放置固定好之后控制驱动机构即可完成纵臂外扩工作,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所需工作,省时省力,降低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人为的操作不足导致纵臂损坏等问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本装置可以减少在落件的时候对纵臂的剐蹭,不仅能够避免了纵臂的损伤损坏,也能够减少对外扩装置的损耗,减少对外扩装置的维护,可以减少工件的不良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0还包括第一机座101、第一缓冲活塞102、第三直线导轨103和第三滑块104,第三直线导轨103与第一机座101连接,第三滑块104与第三直线导轨103滑动连接,第一支撑块105与第三滑块104连接,第一缓冲活塞102一端与第三滑块10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机座101连接;
如图5、6所示,第二支撑机构20还包括第二机座201、第二缓冲活塞202、第四直线导轨203和第四滑块204,第四直线导轨203与第二机座201连接,第四滑块204与第四直线导轨203滑动连接,第二支撑块205与第四滑块204连接,第二缓冲活塞202二端与第四滑块204连接,另二端与第二机座201连接。
纵臂落件至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上的时候,可以第三滑块104和第四滑块204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运动,且为了缓冲纵臂落件时候的冲击力,因此通过第一缓冲活塞102和第二缓冲活塞202,能够很好地度落件冲击力进行缓冲,衰弱冲击力,保护工件。
另外,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表面倒圆角,以防止零件外伤。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为电动操作机构,所述的电动操作机构为伺服电机,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中心杆连杆501连接驱动中心杆连杆501转动。伺服电机可以实现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控制中心杆连杆501的正向和反向的转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3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和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的第一直线电机与第一滑块302连接,所述的第二直线电机与第二滑块402连接。第一直线电机控制第一滑块302运动,第二直线电机控制第二滑块402运动,从而驱动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的运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第一支撑机构(10)、第二支撑机构(20)和驱动机构,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10)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20)与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与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连接驱动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反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线运动机构(30)包括第一直线导轨(301)和第一滑块(302),所述的第一滑块(302)滑动设置在第一直线导轨(301)上,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10)与第一滑块(302)连接,所述的第二直线运动机构(40)包括第二直线导轨(401)和第二滑块(402),所述的第二滑块(402)滑动设置在第二直线导轨(401)上,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20)与第二滑块(40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中心杆连杆(501)、第一侧拉杆(502)、第二侧拉杆和控制机构,所述的中心杆连杆(501)中心铰接固定,所述的第一侧拉杆(502)和第二侧拉杆(503)分别与中心杆连杆(501)两端铰接,所述的第一侧拉杆(502)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302)铰接,所述的第二侧拉杆(503)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402)铰接,所述的控制机构与中心杆连杆(501)连接控制中心杆连杆(501)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机构为手动操作机构,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包括操作臂(601),所述的操作臂(601)与中心杆连杆(50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还包括固定臂和弹簧销(604),所述的固定臂包括连接臂(602)和弯臂(603),所述的连接臂(602)与第一侧拉杆(502)或第二侧拉杆(503)连接,所述的弯臂(603)与连接臂(602)连接,所述的弯臂(603)上设有若干卡孔(605),所述的弹簧销(604)与操作臂(601)的端部连接,所述的弹簧销(604)可卡接于卡孔(605)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机构为电动操作机构,所述的电动操作机构为伺服电机,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中心杆连杆(501)连接驱动中心杆连杆(50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和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的第一直线电机与第一滑块(302)连接,所述的第二直线电机与第二滑块(40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10)包括第一支撑块(105),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20)包括第二支撑块(205),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结构相同,均为L形块,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的开口朝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机构(10)还包括第一机座(101)、第一缓冲活塞(102)、第三直线导轨(103)和第三滑块(104),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103)与第一机座(101)连接,所述的第三滑块(104)与第三直线导轨(103)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与第三滑块(104)连接,所述的第一缓冲活塞(102)一端与第三滑块(10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机座(101)连接;
所述的第二支撑机构(20)还包括第二机座(201)、第二缓冲活塞(202)、第四直线导轨(203)和第四滑块(204),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203)与第二机座(201)连接,所述的第四滑块(204)与第四直线导轨(203)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块(205)与第四滑块(204)连接,所述的第二缓冲活塞(202)二端与第四滑块(204)连接,另二端与第二机座(20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块(105)和第二支撑块(205)表面倒圆角。
CN201922006799.6U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Active CN211196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6799.6U CN211196438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6799.6U CN211196438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96438U true CN211196438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85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06799.6U Active CN211196438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964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100822B1 (en) Turnover multi-finger asynchronous gripper for casting robot
CN107471234B (zh) 铸造机器人用全向多指异步抓手
CN110919629B (zh) 一种用于特种设备液压油缸的安装机械手及安装方法
CN113021388B (zh) 一种气磁切换的多功能柔性卡爪机械臂
CN111283710A (zh) 一种多功能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爪
CN111331588A (zh) 一种多自由工业机械臂
CN114211474A (zh) 一种带伸缩结构可自动抓取的机械手臂
CN112276979A (zh) 一种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抓取装置
CN108274462A (zh) 机器人抓手
CN211196438U (zh)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CN214643762U (zh) 一种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夹料机构
CN110723238A (zh) 一种后悬下纵臂外扩机构
CN212150735U (zh) 对中式矩形工件夹具
CN217596551U (zh) 一种机床换刀装置和机床
CN207841336U (zh) 机器人抓手
CN110878448A (zh) 用于缝制设备的抓取装置
CN110549268A (zh) 一种气动夹紧装置
JPH0422641B2 (zh)
CN215515717U (zh) 一种单位沙发下线机械手
CN201268548Y (zh) 轧钢机支承辊吊具
CN109465624A (zh) 一种转向拆解用机具及转向架拆解方法
CN110919630B (zh) 一种液压油缸安装机械手及安装方法
CN114871818A (zh) 一种机床换刀装置、机床以及机床换刀方法
CN212355541U (zh) 一种用于物料翻转的翻转机
CN209407858U (zh) 一种转向架拆解用机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