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6856U - 液体加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86856U
CN211186856U CN201922085722.2U CN201922085722U CN211186856U CN 211186856 U CN211186856 U CN 211186856U CN 201922085722 U CN201922085722 U CN 201922085722U CN 211186856 U CN211186856 U CN 211186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ing
water
steam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8572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金柳生
李宝刚
马向阳
南春来
曹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8572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86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86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86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内形成有加热腔和沸腾室,加热装置具有加热件,加热件对加热腔供热,加热腔与沸腾室连通并向沸腾室排气;出水部件,具有出水口;出水通道,导通加热腔与出水口。本方案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通过沸腾室实现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收集,可以理解的,沸腾室与出水通道通过加热腔连通,在加热停止后,沸腾室逐渐降温降压,使得沸腾室与加热腔和出水通道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内的存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内,避免出水通道内留有滞留水,提升产品的卫生性,保证下一次加热时,出水口出的出水水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即热水瓶(壶)是通过加热装置实现快速加热部分水,以满足用户快速得到热水的一种加热工具。现有的即热水瓶(壶)等液体加热器具,在停止加热后,出水管路内常常存有滞留水,在下一次加热时,这一部分滞留水会与新的热水混合流出,影响出水的卫生性及水温,使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内形成有加热腔和沸腾室,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对所述加热腔供热,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沸腾室连通并向所述沸腾室排气;出水部件,具有出水口;出水通道,导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加热装置内形成有加热腔和沸腾室,加热腔与沸腾室连通并向沸腾室排气,出水通道导通加热腔与出水口,这样,经加热件加热处理后的液体经出水通道排入出水口,以供用户使用,通过沸腾室实现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收集,可以理解的,沸腾室与出水通道通过加热腔连通,在加热停止后,沸腾室逐渐降温降压,使得沸腾室与加热腔和出水通道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内的存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内,避免出水通道内留有滞留水,提升产品的卫生性,保证下一次加热时,出水口出的出水水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更具体而言,在本产品的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对加热腔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使得加热腔内的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内,一部分蒸汽排入出水通道,利用蒸汽驱动出水通道内的存水经出水口排出,在加热件停止对加热腔加热后,加热腔及沸腾室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与加热腔和出水通道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内,进一步促进出水通道的排空。
在本产品的另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停止对加热腔加热,利用加热腔内的余热对加热腔内的水加热,使得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内,一部分蒸汽排入出水通道,利用蒸汽驱动出水通道内的存水经出水口排出,在加热件停止对加热腔加热后,加热腔及沸腾室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与加热腔和出水通道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内,进一步促进出水通道的排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沸腾室位于所述加热腔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沸腾室位于加热腔的上侧,这样,利用蒸汽上升的运动趋势实现沸腾室对蒸汽进行收集,且有效避免液体流入沸腾室,有利于提升蒸汽和液体分离的效果,同时在沸腾室内的蒸汽降温液化后可利用其自身的重力回流至加热腔内,以备下一次加热时有足够的空间收集蒸汽,无需用户手动倾倒,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及产品的卫生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间形成所述加热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空间至少部分形成为所述沸腾室。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密封连接,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的优点,且避免加热装置的漏水、漏气,保证沸腾室对水蒸汽的收集效果,防止高温的水蒸汽散布在产品内部,对产品的电子元器件造成损伤,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腔体设有接口,所述第一腔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接口内,并与所述接口密封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经由密封件密封连接。
在本方案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嵌插连接,这样,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连接牢靠,且第一腔体与接口密封连接,有利于提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降低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设置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经由密封件密封连接,这样,有利于提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降低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口包括台阶槽,所述第一腔体构造有插管部,所述插管部与所述台阶槽之间设有密封件,其中,所述密封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台阶槽的台阶及所述插管部的端部抵靠,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台阶槽的侧壁面及所述插管部的侧壁面抵靠。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密封部与台阶槽的台阶及插管部的端部抵靠,第二密封部与台阶槽的侧壁面及所述插管部的侧壁面抵靠,这样,在插管部的端部和周侧形成密封,提升产品的密封可靠性,且第一密封部与台阶槽的台阶及插管部的端部抵靠,这样,插管部伸入于台阶槽内的装配过程中,随着插管部向台阶槽内的伸入量增加,使得密封件的压紧量相应增加,不仅装配方便,且可以通过装配对部件之间的公差量进行补偿,这样,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密封件之间的适应性更好,产品的密封性也更有保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密封部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密封部围成插槽,所述第二密封部嵌套在所述插管部的外侧,所述限位部嵌套在所述插管部内,且所述插管部插接于所述插槽内;和/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压环,所述压环嵌套在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所述压环遮挡所述台阶槽的部分开口并与所述密封件抵靠,将所述密封件限位于所述台阶槽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密封部、限位部及第二密封部围成插槽,插管部插接于插槽内,这样,利用密封件实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密封的同时,第一密封部和限位部对插接部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有利于防止第一腔体松脱,保证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密封件之间的密封配合精确性,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
设置压环将密封件限位于台阶槽内,这样,可以限制密封件的移动,避免密封件错位引起密封失效问题,并提升了密封件的位置精度,从而提升密封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密封配合精确性,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排水接口,所述排水接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和/或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加热件接口,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加热件接口连接,并自所述加热件接口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内;和/或所述加热装置还具有密封盖,所述第一腔体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密封盖密封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密封盖设有进水接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水接口与出水通道连通,这样,在加热过程中,第二腔体内的部分水蒸汽可以经排水接口排出,减小第二腔体内压力,从而降低对第二腔体的强度及刚度的要求,使得第二腔体可以采用成本相对低廉的材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停止加热后,沸腾室内的蒸汽降温液化成液体,并经排水接口排出,以备下一次加热时有足够的空间收集蒸汽,无需用户手动倾倒,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及产品的卫生性。
设置加热件自加热件接口伸入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内,这样,一方面,加热件的连接可靠性高,另一方面,加热件可以对加热腔和沸腾室供热,利用加热件进一步对沸腾室内的蒸汽加热,有利于增加沸腾室的压力,这样,有利于增大沸腾室与加热腔和出水通道之间的压力差,在停止加热后,促进出水通道内的滞留水更充分的回流,出水通道的排空效果更好。
设置密封盖密封第二开口,且密封盖设有进水接口,在实现利用密封盖封盖第二开口的同时,利用密封盖实现第一腔体进水,这样,无需在另设密封部件对进水接口进行密封,实现一物多用,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包括:供水系统,与所述加热腔连通,并向所述加热腔供水;控制装置,与所述供水系统及所述加热件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供水系统向所述加热腔的供水流量,并控制所述加热件对所述加热腔的加热功率。
在本方案中,设有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可以控制供水系统向加热腔的排水量,以及控制加热件对加热腔的加热功率,使得加热腔的水量和加热件的加热功率相适应,更好地保证加热件对液体的杀菌效果,例如,更好地保证加热腔内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提升食用安全性,同时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还包括:散热部件,对至少部分所述出水通道散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热部件,一方面,散热部件对流经出水通道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以满足用户对不同水温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散热部件可以对进入出水通道的蒸汽以及热水在出水通道中产生的蒸汽降温,使得蒸汽液化并随液体排至出水口,这样出水口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具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之间换热,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散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出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的第二介质通道形成为出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换热装置的第一介质通道形成为散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利用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换热可以高效地对流经第二介质通道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且换热能力调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具有结构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此外,出水通道和散热部件集成与换热装置上,产品结构更简化,也使得第一排水结构与第二排水结构的通道之间互不干扰,且通道之间的水体不会相互污染,产品的高食用安全系数出水性能更可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加热装置的进水接口导通。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第一介质通道内的流体通过换热对第二介质通道内的流体降温的过程中,第一介质通道内的流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通过设置第一介质通道与加热装置的进水接口导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换热后排出的水可以输送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用,这样实现了产品的热能回收,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包括:配水盒,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及所述进水接口相连,且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进水接口之间经由所述配水盒导通;水箱,与所述配水盒相连,并向所述配水盒供水;第一泵,所述第一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流动,并使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排出的液体向所述配水盒流动;第二泵,所述第二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进水接口流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配水盒,配水盒与水箱连接,并且导通第一介质通道与进水接口,这样,利用配水盒进行中转和调度,可以形成水箱对第一介质通道供水、水箱向加热装置供水、第一介质通道向加热装置供水的供水形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可更进一步丰富化,也更利于产品的节能设计。
设置第一泵提供驱动力以驱动液体在第一介质通道与配水盒之间流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之间形成强制换热,换热效率更高,且换热量的可控性更好,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的水温,并提升出水口的温度稳定性。
设置第二泵驱动液体自配水盒向进水接口流动,可使得加热装置的进水流量、进水流速可更好地适配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使得杀菌效果更有保障。且利用液压驱动作用,可进一步实现调控第二介质通道内的流量和流速,从而更好地保证出水口处的出水效率需求,且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的水温和温度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部件还具有进口、出汽口和水汽分离结构,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水口,且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汽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出水部件具有进口、出汽口和水汽分离结构,利用水汽分离结构将进口进入的水进行水汽分离,使得分离出的蒸汽可沿出汽口排放,水从出水口排放,这样可以使得出水口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包括:腔体,所述进口、所述出汽口及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体连通,且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水口的导通位置。
在本方案中,使腔体内的空间与出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腔体内的空间与出水口的导通位置,这样,利用蒸汽上升、水流重力下降的流动趋势,使得蒸汽向位置较高处排放形成顺流,且水流向位置较低处排放形成顺流,可以促进蒸汽和水流进一步分离,并且通过顺流排放使得腔体内外压平衡性更好,进一步提升排水和排汽的顺畅性,避免水汽飞溅灼伤用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腔体内设有出汽管,所述出汽管自所述腔体的内底面凸起,所述出汽管为贯穿的结构且形成为所述出汽口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出汽管远离所述腔体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所述出汽管经由所述开口与所述腔体导通。
在本方案中,腔体内设置向内凸伸的出汽管,出汽管围成排汽口,其中,使出汽管自腔体内底面凸起,并使凸起顶端形成开口,以开口作为与腔体内部空间导通的位置,这样不仅有效保证了排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的导通位置,以实现较好的顺流减压效果,且可利于排水部件的外侧开口部位朝下分布,使得出水部件顶面和/或侧面保持良好的外观连续性,更利于产品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液体加热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液体加热器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液体加热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水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液体加热器具部分结构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加热装置,110加热腔,120沸腾室,130加热件,140第一腔体,141 第一开口,142插管部,143第二开口,150第二腔体,151接口,1511台阶槽,15111台阶,15112侧壁面,153排水接口,154加热件接口,156压环, 157盖体,160密封件,161第一密封部,162第二密封部,163限位部,170 密封盖,180进水接口,200出水部件,210出水口,220进口,230出汽管, 231出汽口,232开口,241腔体,300出水通道,410配水盒,420水箱,430 第一泵,440第二泵,500散热部件,600换热装置,610第一介质通道,620 第二介质通道,710电源板,720控制板,810外壳组件,811出水头,820底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液体加热器具。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液体加热器具例如为热水瓶(壶)、饮水机、净水器等,可具体例如为即热水瓶(壶)。液体加热器具包括:加热装置100、出水部件200及出水通道300。
具体地,加热装置100内形成有加热腔110和沸腾室120,加热装置 100具有加热件130,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供热,加热腔110与沸腾室 120连通并向沸腾室120排气,其中,加热腔110用于盛装液体,以供加热件130对液体进行加热,沸腾室120用于收集加热过程中,部分液体汽化产生的水蒸汽,出水部件200具有出水口210,出水通道300导通加热腔110与出水口210。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加热装置100内形成有加热腔110和沸腾室120,加热腔110与沸腾室120连通并向沸腾室120排气,出水通道300导通加热腔110与出水口210,这样,经加热件130加热处理后的液体经出水通道300排入出水口210,以供用户使用,通过沸腾室120实现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收集,可以理解的,沸腾室120与出水通道300通过加热腔110连通,在加热停止后,沸腾室120逐渐降温降压,使得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出水通道300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300内的存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110内,避免出水通道 300内留有滞留水,提升产品的卫生性,保证下一次加热时,出水口210 出的出水水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而言,在本产品的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使得加热腔110内的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120内,一部分蒸汽排入出水通道300,利用蒸汽驱动出水通道300内的存水经出水口210排出,在加热件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后,加热腔110及沸腾室120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出水通道300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300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110内,进一步促进出水通道300 的排空。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继续加热时间T,其中,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0≤T≤10S,这样,在实现利用蒸汽对出水通道300内的存水排空的同时,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能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进一步地,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0≤T≤5S。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130以功率 P对加热腔110继续加热时间T,其中,功率P的取值范围为0W≤P≤2100W,这样,在实现利用蒸汽对出水通道300内的存水排空的同时,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能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进一步地,功率P的取值范围为0W≤P≤1000W。
在本产品的另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 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利用加热腔110内的余热对加热腔110内的水加热,使得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120内,一部分蒸汽排入出水通道300,利用蒸汽驱动出水通道300内的存水经出水口210排出,在加热件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后,加热腔110及沸腾室120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出水通道300之间形成负压,出水通道300 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110内,进一步促进出水通道300的排空。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设计在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根据加热腔110内的余热大小判断是否需要在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 130继续对加热腔110供热。
进一步地,沸腾室120位于加热腔110的上侧。这样,利用蒸汽上升的运动趋势实现沸腾室120对蒸汽进行收集,且有效避免液体流入沸腾室 120,有利于提升蒸汽和液体分离的效果,同时在沸腾室120内的蒸汽降温液化后可利用其自身的重力回流至加热腔110内,以备下一次加热时有足够的空间收集蒸汽,无需用户手动倾倒,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及产品的卫生性。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加热装置100具有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第一腔体140具有第一开口 141,第一腔体140与第二腔体150密封连接,且第一开口141与第二腔体 150连通,其中,第一腔体140内的空间形成加热腔11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腔体150内的空间至少部分形成为沸腾室120。这样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的优点,且避免加热装置100的漏水、漏气,保证沸腾室120对水蒸汽的收集效果,防止高温的水蒸汽散布在产品内部,对产品的电子元器件造成损伤,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50设有接口151,第一腔体140至少部分嵌入接口151内,并与接口151密封连接,这样,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之间连接牢靠,且第一腔体140与接口151 密封连接,有利于提升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降低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40与第二腔体150之间经由密封件160 密封连接。这样,有利于提升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降低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接口151包括台阶槽1511,第一腔体140构造有插管部142,插管部142与台阶槽1511之间设有密封件160,其中,密封件160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密封部161和第二密封部162,第一密封部 161与台阶槽1511的台阶15111及插管部142的端部抵靠,第二密封部162 与台阶槽1511的侧壁面15112及插管部142的侧壁面15112抵靠。
举例地,第二腔体150的端部形成有台阶槽1511,台阶槽1511具有底壁和衔接底壁的围壁,底壁和围壁台阶过渡形成台阶槽1511,底壁上设有与沸腾室120连通的通孔,第一腔体140为呈筒状的管体,管体插入台阶槽1511内,且至少部分通孔与管体的口部相对,使得加热腔110和沸腾室120连通,其中,管体伸入至台阶槽1511的部分形成为插管部142。
设置第一密封部161与台阶槽1511的台阶15111及插管部142的端部抵靠,第二密封部162与台阶槽1511的侧壁面15112及所述插管部142的侧壁面15112抵靠,这样,在插管部142的端部和周侧形成密封,提升产品的密封可靠性,且第一密封部161与台阶槽1511的台阶15111及插管部 142的端部抵靠,这样,插管部142伸入于台阶槽1511内的装配过程中,随着插管部142向台阶槽1511内的伸入量增加,使得密封件160的压紧量相应增加,不仅装配方便,且可以通过装配对部件之间的公差量进行补偿,这样,第一腔体140、第二腔体150和密封件160之间的适应性更好,产品的密封性也更有保障。
更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部161上设有限位部163,第一密封部161、限位部163及第二密封部162围成插槽,第二密封部162嵌套在插管部142 的外侧,限位部163嵌套在插管部142内,且插管部142插接于插槽内。这样,利用密封件160实现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密封的同时,第一密封部161和限位部163对插接部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有利于防止第一腔体140松脱,保证第一腔体140、第二腔体150和密封件160之间的密封配合精确性,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50上设有压环156,压环156嵌套在第一腔体140的外侧,压环156遮挡台阶槽1511的部分开口232并与密封件 160抵靠,将密封件160限位于台阶槽1511内。这样,可以限制密封件160 的移动,避免密封件160错位引起密封失效问题,并提升了密封件160的位置精度,从而提升密封件160与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的密封配合精确性,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
实施例3:
如图2和图5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腔体150上设有排水接口153,排水接口153与出水通道300连通。这样,在沸腾室120内的蒸汽降温液化成液体,并经排水接口153排出,以备下一次加热时有足够的空间收集蒸汽,无需用户手动倾倒,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及产品的卫生性。
如图5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50上设有加热件接口154,加热件130与加热件接口154连接,并自加热件接口154伸入第一腔体140 及第二腔体150内。一方面,加热件130的连接可靠性高,另一方面,加热件130可以对加热腔110和沸腾室120供热,利用加热件130进一步对沸腾室120内的蒸汽加热,有利于增加沸腾室120的压强,这样,有利于增大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出水通道300之间的压力差,在停止加热后,促进出水通道300内的滞留水更充分的回流,出水通道300的排空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腔体150具有腔本体及与腔本体相适配的盖体157,腔本体和盖体157之间嵌插配合,举例地,腔本体上设有插口,盖体157具有插接部,插接部插入插口内以实现腔本体和盖体 157的连接,当然,腔本体和盖体157之间还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实现连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其中,盖体上设有加热件接口154。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具有密封盖170,第一腔体140设有第二开口143,密封盖170密封第二开口143,且密封盖170 设有进水接口180。在实现利用密封盖170封盖第二开口143的同时,利用密封盖170实现第一腔体140进水,这样,无需在另设密封部件对进水接口180进行密封,实现一物多用,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
实施例4: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液体加热器具包括:供水系统和控制装置,供水系统与加热腔110连通,并向加热腔110 供水,可为芯片、电路板等,控制装置可具体为微处理器,控制装置与供水系统及加热件130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供水系统向加热腔110的供水流量,并控制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的加热功率。这样,利用控制装置可以控制供水系统向加热腔110的排水量,以及控制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的加热功率,使得加热腔110的水量和加热件130的加热功率相适应,更好地保证加热件 130对液体的杀菌效果,例如,更好地保证加热腔110内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提升食用安全性,同时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实施例5:
如图3和图6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液体加热器具还包括:散热部件500,对至少部分出水通道300散热。散热部件500对流经出水通道300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以满足用户的对不同水温使用需求。一方面,散热部件500对流经出水通道300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散热部件500可以对进入出水通道300的蒸汽以及热水在出水通道300中产生的蒸汽降温,使得蒸汽液化并随液体排至出水口 210,这样出水口210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210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液体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600,换热装置60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6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第一介质通道610 与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换热,其中,第一介质通道610形成为散热部件 5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介质通道620形成为出水通道300的至少一部分。这样,利用第一介质通道610与第二介质通道620换热可以高效地对流经第二介质通道620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且换热能力调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具有结构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此外,出水通道300 和散热部件500集成与换热装置600上,产品结构更简化,也使得第一排水结构与第二排水结构的通道之间互不干扰,且通道之间的水体不会相互污染,产品的高食用安全系数出水性能更可靠。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换热装置600为类似板式换热器。换热装置60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6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第一介质通道610 与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经由导热板隔开,可以实现第一介质通道610与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高效地换热。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中,也可设置换热装置600为管式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加热装置100具有进水口,第一介质通道610与进水口导通。可以理解,第一介质通道610内的流体通过换热对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流体降温的过程中,第一介质通道610 内的流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通过设置第一介质通道610与加热装置100 的进水接口180导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610换热后排出的水可以输送到加热装置100进行加热使用,这样实现了产品的热能回收,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介质通道610的排水端回到水源(如水箱420)而无需供至加热装置100 进行热量回收。
当然,本方案实现热量回收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一介质通道610换热后排出的水作为温水水源进行储备,例如,产品设有保温箱,第一介质通道610换热后排出的水排至保温箱内保温储存,用户需要取用温度时,可从保温箱内将水抽出以供用户取用,既实现了温水功能,也实现了产品对热能利用率,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当然,本方案并不据此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部件500也可采用风扇、半导体制冷片、蓄冷材料等。
实施例6: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如图2、图3、图6所示,液体加热器具包括:配水盒410、水箱420、第一泵430和第二泵440。
具体地,配水盒410与第一介质通道610及进水接口180相连,且第一介质通道610与进水接口180之间经由配水盒410导通,水箱420与配水盒410相连,并向配水盒410供水;这样,利用配水盒410进行中转和调度,可以形成水箱420对第一介质通道610供水、水箱420向加热腔110 供水、第一介质通道610向加热腔110供水的供水形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可更进一步丰富化,也更利于产品的节能设计。
第一泵430适于驱动液体自配水盒410向第一介质通道610流动,并使第一介质通道610排出的液体向配水盒410流动。这样,第一介质通道 610与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形成强制换热,换热效率更高,且换热量的可控性更好,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210的水温,并提升出水口210 的温度稳定性。
第二泵440适于驱动液体自配水盒410向进水接口180流动。这样,可使得加热腔110的进水流量、进水流速可更好地适配加热件130的加热效率,使得杀菌效果更有保障。且利用液压驱动作用,可进一步实现调控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流量和流速,从而更好地保证出水口210处的出水效率需求,且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210的水温和温度稳定性。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更详细地,如图8所示,液体加热器具具有配水盒410和水箱420。配水盒410起到连接端之间导通和水流分配的作用。例如,配水盒410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泵430连通,第二连接端与第二泵440连通,第三连接端与水箱420连通,第四连接端与第一介质通道610连通。其中,在配水盒4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导通第一泵430 与水箱420,第二腔室导通第二泵440与第一介质通道610。其中,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自第一腔室向第二腔室可形成导通,例如,通过单向阀或具有一定位置高度的通孔/通道实现。这不仅实现了水箱420可向加热装置100供水,且实现了第一介质通道610与加热装置100之间相连(也即第一介质通道610与加热装置100之间经由配水盒410实现的居中连接),使得第一介质通道610排出的水可进入加热装置100被加热,从而实现热量回收,提升产品的节能性;另外,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自第二腔室向第一腔室截止,这样,第二腔室内的热水不会回到第一腔室中,减少了产品的热量损失,提升产品的节能性。
在产品的一种工况下,水箱420提供的水进入第一腔室,第一泵430 工作驱动第一腔室内的水进入第一介质通道610,并自第一介质通道610 排出后回到配水盒410的第二腔室。第二泵440工作驱动第二腔室内的水进入加热装置100。其中,由于自第一腔室向第二腔室可形成导通,这样,自第二腔室输入加热装置100的水可能为水箱420提供的水,也可能为第一介质通道610排出的水,也可能为水箱420提供的水与第一介质通道610 排出的水的集合。
实施例7: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出水部件200 还具有进口220、出汽口231和水汽分离结构,水汽分离结构导通进口220 与出水口210,且导通进口220与出汽口231。利用水汽分离结构将进口 220进入的水进行水汽分离,使得分离出的蒸汽可沿出汽口231排放,水从出水口210排放,这样可以使得出水口210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210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水汽分离结构包括:腔体241,进口220、出汽口231及出水口210分别与腔体241连通,且腔体241内的空间与出汽口231的导通位置高于腔体241内的空间与出水口210的导通位置。这样,利用蒸汽上升、水流重力下降的流动趋势,使得蒸汽向位置较高处排放形成顺流,且水流向位置较低处排放形成顺流,可以促进蒸汽和水流进一步分离,并且通过顺流排放使得腔体241内外压平衡性更好,进一步提升排水和排汽的顺畅性,避免水汽飞溅灼伤用户。
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腔体241内的空间与出汽口231的导通位置比腔体241内的空间与出汽口231的导通位置高H,该H的数值大于0mm。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腔体241内设有出汽管230,出汽管230自腔体 241的内底面凸起,出汽管230为贯穿的结构且形成为出汽口231的至少一部分,出汽管230远离腔体241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232,出汽管230经由开口232与腔体241导通。这样不仅有效保证了排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210的导通位置,以实现较好的顺流减压效果,且可利于排水部件的外侧开口232部位朝下分布,使得出水部件200顶面和/或侧面保持良好的外观连续性,更利于产品的美观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腔体241的底壁上设有出水口210,在腔体241的侧壁或顶壁上设有出汽口231,同样可以实现出汽口231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210。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例如即热水壶(瓶)。即热水壶(瓶)具有加热装置100、换热装置600和出水部件 200。
加热装置100内形成有加热腔110和沸腾室120,加热装置100具有加热件130,加热件130对加热腔110供热,加热腔110与沸腾室120连通并向所述沸腾室120排气,
如图4和图5所示,加热装置100具有加热腔110、沸腾室120和加热件 130(例如发热管等),加热件130至少部分容置于加热腔110内,并对加热腔110内的水加热。其中,沸腾室120设置于加热腔110的上部,加热腔110 内加热产生的蒸汽分布于沸腾室120内,并沿沸腾室120上的气孔外排。出水部件200具有出水口210,换热装置60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6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第二介质通道620导通加热腔110与出水口210。第一介质通道 6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对流换热,本实施例通过先将水加热至沸腾,以使得水经高温杀菌,在经过第一介质通道6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对流换热,使得高温的水降温,以满足用户的不同水温使用需求,且部分流入第二介质通道620的水蒸汽在第二介质通道620与第一介质通道610换热降温液化,这样出水口210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210 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更详细地,即热水壶(瓶)更具体为沸腾室120的即热水瓶。即热水壶 (瓶)还具有水泵(如第一泵430和、或第二泵440)、适于存水的水箱420、电路板组件(如包括电源板710与控制板720)、输水管路及出水管路,输水管路设置在加热装置100的上游侧,出水管路设置在加热装置100的下游侧。在出水管路上串接有一个冷却模块(即换热装置600)。
在本产品的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130 对加热腔110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使得加热腔110内的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120内,一部分蒸汽排入第二介质通道620,利用蒸汽驱动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存水经出水口210排出,在加热件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后,加热腔110及沸腾室120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形成负压,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110内,进一步促进第二介质通道620的排空。
在本产品的另一种工况下,产品接收到停止加热的指示后,控制加热件 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利用加热腔110内的余热对加热腔110内的水加热,使得水沸腾蒸发形成蒸气,一部分蒸汽排入沸腾室120内,一部分蒸汽排入第二介质通道620,利用蒸汽驱动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存水经出水口210 排出,在加热件130停止对加热腔110加热后,加热腔110及沸腾室120逐渐降温,使得沸腾室120与加热腔110和第二介质通道620之间形成负压,第二介质通道620内的未被蒸汽驱动排出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回至加热腔110内,进一步促进第二介质通道620的排空。
如图1至图8下面结合产品结构对产品特征做进一步细化描述。液体加热器具具有加热组件、换热装置600、水箱420、配水盒410、控制板720、电源板710、外壳组件810、底盖组件820等。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外壳组件810设有出水头811,液体加热器具具有出水部件200,出水部件200至少部分容置于出水头811内,出水口210 设置在出水部件200上,方便用户经由出水头811位置接水。
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出水部件200包括出水口210、出汽管230、进口220及腔体241等。腔体241连通出水口210、出汽管230及进口220。其中,腔体241自进口220进入水和水蒸气,出水口210形成在腔体241的底部,以利于腔体241内的水尽数排出。出汽管230自腔体241的内底面凸起设置,且出汽管230远离腔体241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232以供进汽口从腔体 241内进气,进汽口从腔体241内进气的位置比出水口210及进口220的位置高,实现水汽分离的同时,防止出汽管230漏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内形成有加热腔和沸腾室,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对所述加热腔供热,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沸腾室连通并向所述沸腾室排气;
出水部件,具有出水口;
出水通道,导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沸腾室位于所述加热腔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间形成所述加热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空间至少部分形成为所述沸腾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体设有接口,所述第一腔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接口内,并与所述接口密封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经由密封件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包括台阶槽,所述第一腔体构造有插管部,所述插管部与所述台阶槽之间设有密封件,其中,所述密封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台阶槽的台阶及所述插管部的端部抵靠,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台阶槽的侧壁面及所述插管部的侧壁面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密封部围成插槽,所述第二密封部嵌套在所述插管部的外侧,所述限位部嵌套在所述插管部内,且所述插管部插接于所述插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压环,所述压环嵌套在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所述压环遮挡所述台阶槽的部分开口并与所述密封件抵靠,将所述密封件限位于所述台阶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排水接口,所述排水接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加热件接口,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加热件接口连接,并自所述加热件接口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内;和/或
所述加热装置还具有密封盖,所述第一腔体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密封盖密封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密封盖设有进水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包括:
供水系统,与所述加热腔连通,并向所述加热腔供水;
控制装置,与所述供水系统及所述加热件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供水系统向所述加热腔的供水流量,并控制所述加热件对所述加热腔的加热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部件,对至少部分所述出水通道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具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之间换热,其中,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散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出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加热装置的进水接口导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具包括:
配水盒,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及所述进水接口相连,且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进水接口之间经由所述配水盒导通;
水箱,与所述配水盒相连,并向所述配水盒供水;
第一泵,所述第一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流动,并使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排出的液体向所述配水盒流动;
第二泵,所述第二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进水接口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部件还具有进口、出汽口和水汽分离结构,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水口,且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汽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包括:
腔体,所述进口、所述出汽口及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体连通,且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水口的导通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内设有出汽管,所述出汽管自所述腔体的内底面凸起,所述出汽管为贯穿的结构且形成为所述出汽口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出汽管远离所述腔体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所述出汽管经由所述开口与所述腔体导通。
CN201922085722.2U 2019-11-28 2019-11-28 液体加热器具 Active CN211186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85722.2U CN211186856U (zh) 2019-11-28 2019-11-28 液体加热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85722.2U CN211186856U (zh) 2019-11-28 2019-11-28 液体加热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86856U true CN211186856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82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85722.2U Active CN211186856U (zh) 2019-11-28 2019-11-28 液体加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868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27509A (zh) * 2023-03-22 2023-07-14 龙游喜尔康智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坐便器及节能加热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27509A (zh) * 2023-03-22 2023-07-14 龙游喜尔康智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坐便器及节能加热方法
CN116427509B (zh) * 2023-03-22 2024-04-26 龙游喜尔康智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坐便器及节能加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85851Y (zh) 饮水机
CN208582205U (zh) 一种电蒸箱
CN211186856U (zh) 液体加热器具
CN108158391A (zh) 一种电蒸箱
CN111481051A (zh) 一种分体式模块化蒸炖锅
CN206303778U (zh) 一种微量加水装置及具有加湿功能的电烤箱
CN211933679U (zh) 带消毒柜的饮水机
CN211155203U (zh) 加热器具
CN206239206U (zh) 多功能电加热盘及采用该多功能电加热盘的烤箱
CN210871023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CN210170491U (zh) 一种蒸汽消毒柜
CN210408109U (zh) 上盖、水壶及饮水机
CN208582206U (zh) 一种电蒸箱用水结构及电蒸箱
CN209846889U (zh) 烹饪器具的蒸盒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2056921A (zh) 一种自带蒸汽冷凝系统的蒸汽烤箱
CN212996076U (zh) 烹饪装置的排汽冷凝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CN214432977U (zh) 一种厨具放置柜
CN215533715U (zh) 一种空气炸锅及加热设备
CN218474484U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蒸汽炸锅
CN218044822U (zh) 一种蒸汽空气炸烤箱
CN206621193U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水槽
CN220832016U (zh) 一种具备加热功能的空调马夹
CN212489613U (zh) 一种带加湿功能的电烤箱
CN21496471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932728U (zh) 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