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266U - 加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5266U
CN211155266U CN201921922685.XU CN201921922685U CN211155266U CN 211155266 U CN211155266 U CN 211155266U CN 201921922685 U CN201921922685 U CN 201921922685U CN 211155266 U CN211155266 U CN 211155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ece
sensitive
temperature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26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瑜杰
曹达华
李兴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226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5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5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5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供热件;受热件,供热件和受热件这两者中的一者为可活动部件并且适配为相对于另一者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可活动部件在加热位置使得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传热配合,可活动部件在非加热位置使得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解除传热配合;受热件和供热件中的一者上设有热敏动作件,热敏动作件检测受热件的温度,并当受热件的温度到达预设值联动可活动部件运动。本方案提供的加热器具,可实现精准温控,且适用广泛性好。

Description

加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热器具,供热件将热量供往受热件,经由受热件将热量供往食材进行烹饪。存在的问题是:烹饪过程中无法准确控温,受火力影响,容易出现烧糊、粘锅等不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供热件;受热件,所述供热件和所述受热件这两者中的一者为可活动部件并且适配为相对于另一者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加热位置使得所述受热件与所述供热件之间传热配合,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非加热位置使得所述受热件与所述供热件之间解除传热配合;所述受热件和所述供热件中的一者上设有热敏动作件,所述热敏动作件检测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并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到达预设值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热敏动作件检测到受热件温度在预设值以上时,会联动受热件和供热件中作为可活动部件的一者运动,使可活动部件切换到非加热位置,使得供热件与受热件之间解除传热配合,这样可以防止受热件温度过高引起烧糊、粘锅等问题;热敏动作件检测到受热件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动作件不联动可活动部件,使得可活动部件可以维持在加热位置实现供热件对受热件供热进行烹饪。从而实现产品的温控功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求,本结构也可适用于自动加热的场景中,例如,热敏动作件检测到受热件温度在预设值以下时,会联动受热件和供热件中作为可活动部件的一者运动,使可活动部件切换到加热位置,使得供热件与受热件之间建立传热配合;热敏动作件检测到受热件温度高于预设值时,热敏动作件不联动可活动部件,使得可活动部件可以维持在加热位置实现供热件对受热件供热进行烹饪。从而实现产品的自动加热功能。
且本结构通过热敏动作件对受热件温度检测,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检测供热件温度以推算受热件温度的测温形式而言,可实现对受热件直接测温,测温精度更高,对受热件的温度检测更加真实可靠,相应地,依据该更真实可靠的受热件温度,可以提供更精确地温控,从而更好地解决烧糊、粘锅等问题。
此外,本结构通过供热件与受热件之间相对运动进行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的位置切换控制,从而实现形成传热配合和解除传热配合的状态切换,实现物理调控,这样,产品在明火烹饪和电加热烹饪领域皆可适用,应用广泛性好,更利用产品推广。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器具还包括驱动装置;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到达所述预设值,所述热敏动作件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使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至所述加热位置与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至所述加热位置与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使驱动装置对可活动部件驱动的目标位置与热敏动作件对可活动部件联动的目标位置相反,形成一组对应的温控联动和复位驱动,这样,实现了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自动化,无需用户操控,满足温控目的的同时,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省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可活动部件抵靠或者与所述可活动部件相连,且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加热位置和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使得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所述弹性件弹性回复使得所述可活动部件到达所述加热位置和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
在本方案中,利用弹性件进行储能和放能实现对可活动部件自动复位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响应快速准确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热件/所述受热件包括本体部和设在所述本体部上的磁性部,或所述供热件/所述受热件上至少与所述热敏动作件配合的部位为磁性材质构造出的磁性部;所述热敏动作件包括热敏磁性件,且所述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所述磁性部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供热件利用磁性部与热敏磁性件配合,这样,随着受热件的温度变化,热敏磁性件的磁力大小会相应变化,从而引起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或磁斥力相应变化,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之间产生磁性相吸驱动力、磁性相斥驱动力或因磁性减退或消失形成原有作用力撤除的情形等。这样,通过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之间的力的变化,可以使得可活动部件由于驱动力变化发生运动进行位置调整。
例如,当受热件的温度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的磁吸力或磁斥力的大小满足驱动要求时,磁力驱动可活动部件运动实现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吸引靠近或排斥远离,从而相应调整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的加热状态,反之,当受热件的温度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的磁吸力或磁斥力的大小不满足驱动要求时,例如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磁性消失时,驱动装置反过来驱动可活动部件实现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远离或靠近,从而实现随受热件温度调节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加热或隔热,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的优点,且热敏磁性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精度高,反应迅速,且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磁性相斥或相吸以联动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远离或靠近,不仅实现了物理检测和物理触发,从而使得产品的适用领域更宽泛,且相比于电子式测温方式而言,抗干扰能力更强,更利于提高温控精度和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敏动作件包括热敏膨胀件或记忆合金部件,且所述热敏膨胀件/所述记忆合金部件配置为以变形方式进行动作并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热敏膨胀件/记忆合金部件,这样,随着受热件的温度变化,热敏膨胀件/记忆合金部件的体积或形状会相应变化,这样,利用热敏膨胀件的热胀冷缩或记忆合金部件的形状记忆功能,使得热敏膨胀件/记忆合金部件可通过膨胀或变形产生触发、联动或驱动的动作,通过收缩或变形回复解除触发、联动或驱动,以独立地或结合驱动装置来相应调节受热件和供热件之间远离或靠近,从而相应调整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的加热状态,实现随受热件温度调节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加热或隔热,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的优点,且热敏膨胀件/记忆合金部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精度高,反应迅速,且热敏膨胀件物理膨胀或收缩以触发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远离或靠近,或记忆合金部件变形或形状回复以触发受热件与供热件之间远离或靠近,不仅实现了物理检测和物理触发,从而使得产品的适用领域更宽泛,且相比于电子式测温方式而言,抗干扰能力更强,更利于提高温控精度和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在所述受热件上且与所述受热件接触。
在本方案中,将热敏动作件设置受热件上,并使之与受热件接触,这样,热敏动作件与受热件之间可建立热传导,热敏动作件与受热件之间的温差更小,且热敏动作件受到的来自于供热件等部件的热影响也降低,热敏动作件可以更高精度地根据受热件的温度进行响应,更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敏动作件位于所述受热件的与所述供热件位置相对的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将热敏动作件设置在受热件对应于供热件的表面上,这样可以使得热敏动作件的测温先于受热件内部的热传导过程,这样,对受热件测温及时性更好,温控精度也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受热件或所述供热件包括烹饪器皿。
在本方案中,设置受热件包括烹饪器皿,也即受热件为用于盛装食材的部件,这样,对烹饪温度的反映更真实、精准,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设置供热件包括烹饪器皿,例如受热件与供热件形成为配套的双层锅具组合,更具体如隔水炖的炖锅等,热敏动作件通过对内层的受热件测温以控制内层的受热件与外层的供热件之间加热配合或解除加热配合,温控精度更高,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控内层的受热件内的炖煮情况,实现精密地调配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提升烹饪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皿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其中,所述锅身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和/或所述锅底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和/或所述锅身与所述锅底的过渡部位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
在本方案中,锅身设有热敏动作件,这样,不仅实现了对锅身精准测温,且基于锅身温度控制供热件与受热件之间加热配合或解除加热配合,这样,锅具测温受锅底温度或加热件温度的干扰性更低,从而可以形成更加精密地温控控制。
锅底设有热敏动作件,这样,可以对锅底形成直接测温并基于锅底温度进行温控,由于锅底温度较高,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地避免烹饪过程中的烧糊、粘锅等问题。
锅身与锅底的衔接过渡部位设有热敏动作件,通过设置热敏动作件对该衔接过渡部位直接测温以作为温控依据,可以更精确地限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锅身与锅底的衔接过渡部位在锅具加工制作过程中受力较多,容易发生腐蚀,本结构通过精确地限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温度,减少了该衔接过渡部位的过热风险性,从而可以更好地抑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腐蚀现象,解决锅具腐蚀老化问题,延长锅具的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皿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其中,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分布在所述锅底的中心位置;或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呈环形,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呈环形;或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或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中心对称地设置,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中心对称地设置;或所述锅底的内底面、外底面和所述锅底的内底面与外底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或所述锅身的外侧面、内侧面和所述锅身的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上的热敏动作件分布在锅底的中心位置,可以形成锅底中心测温,该结构与电磁线圈盘等部件的结构包容性更好,且使得热敏动作件进行联动触发时,锅具上的受力均衡性更好,锅具不容易发生倾翻问题。且锅具在放置时,中心位置的热敏动作件可以更好地自动定位找正,这样无需反复防止锅具对热敏动作件定位,使用更方便。
锅底和锅身二者中至少一者上的热敏动作件呈环形。该结构与电磁线圈盘等部件的结构包容性更好。环形的热敏动作件的热敏磁性性能更好,可以提升测温精度和响应精度。且锅具在放置时,环形的热敏动作件可以更好地自动定位找正,这样无需反复防止锅具对热敏动作件定位,使用更方便。
锅底和锅身二者中至少一者上的热敏动作件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锅具的多点测温设计,可以实现对锅具更均匀的测温。
锅底和锅身二者中至少一者上的热敏动作件中心对称地设置,这样,锅具在放置时,可以通过旋转锅具的方式实现中心对称设置的热敏动作件进行对位找正,使用更方便。
将热敏动作件设置在锅底的内底面上,热敏动作件对锅具内食物的测温更精准和真实,以锅底的内底面上的热敏动作件所检测的温度作为温控依据,可以满足对食材温度的精密把控需求,可适于精细化食材、精细化烹饪的精确火力需求。
将热敏动作件设置在锅底的外底面上,这样,对火力的判断不会存在滞后性,可以更好地避免烧糊或粘锅问题。
将热敏动作件设置在锅底的内底面与外底面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好对热敏动作件防护,防止脱离、离层等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热件包括传热元件和热源部件中一种或多种。
在本方案中,设置供热件包括传热元件和热源部件,例如,传热元件可为热盘的导热盘等,热源部件例如电磁线圈盘、红外盘、加热管等,控制导热盘、电磁线圈盘、红外盘、加热管等与受热件(如锅具)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受热件(如锅具)的受热状态进行切换和调整,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敏动作件具有响应温度,且当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温度达到所述响应温度,所述热敏动作件进行运动或磁性大小改变进行响应,其中,所述响应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
在本方案中,设置响应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在保证日常烹饪温度需求的同时,良好地避免糊底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受热件和所述供热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分散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热敏动作件且多个热敏动作件分散布置,可以形成多点测温,对受热件的测温更加精准可靠,提升产品的温控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热敏动作件配套有所述预设温度,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的所述预设温度不同。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热敏动作件的预设温度不同,具体地,可以根据热敏动作件的位置设计适配的预设温度,这样,温控过程不会因锅具上不同位置之间存在温度差异性而导致误判的问题,防止短板效应,测温更具精准性,对锅具测温也更均匀,防止了锅具局部高温引起的烧糊或粘锅等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受热件或所述供热件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且所述锅身和所述锅底分别设置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其中,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所述预设温度高于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所述预设温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上的热敏动作件所配套的预设温度高于锅身上的热敏动作件所配套的预设温度,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锅底温度高于锅身的加热情况,使得锅底和锅身温度得到准确有效地测量,且温控过程不会因锅底和锅身正常温差导致误判的问题,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避免锅底和锅身位置糊锅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热件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其中,所述供热件与其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相互分开,且经由居中连接部件相连;或所述供热件与其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分布有隔热材料。
在本方案中,使热敏动作件经由居中连接部件实现装配在供热件上,满足热敏动作件与供热件之间的装配目的的同时,热敏动作件与供热件之间可维持相互分开,这样,供热件向热敏动作件的传热量极大地减少,从而使得热敏动作件受供热件的热干扰极大地降低,提升对受热件的测温精准度,从而提升温控精度。
设置供热件与其上的热敏动作件之间具有隔热材料,这样,利用隔热材料的隔热作用极大地减少供热件向热敏动作件的传热量,从而使得热敏动作件受供热件的热干扰极大地降低,提升对受热件的测温精准度,从而提升温控精度。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具为电磁炉、红外炉、热盘加热炉、灶具、电热水壶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加热器具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加热器具第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第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加热器具第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加热器具;11供热件;121磁性部;121A磁性部;121B磁性部;122本体部;123传动件;13受热件;132锅具;1321锅身;1322锅底;1323锅沿;14热敏动作件;14A热敏动作件;14B热敏动作件;15驱动装置;151弹性件;152导向柱;160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1,包括:供热件11和受热件13。
具体地,供热件11和受热件13这两者中的一者为可活动部件(顾名思义,可活动部件可以理解为活动设置使之可以相对于供热件11和受热件13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活动的部件,也即,供热件11和受热件13这两者中的一者为可以活动的部件),其中,可活动部件适配为能相对于供热件11和受热件13这两者中的另一者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可活动部件在加热位置使得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传热配合,可活动部件在非加热位置使得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解除传热配合。
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中的一者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热敏动作件14检测受热件13的温度,并当受热件13的温度到达预设值联动可活动部件运动。
例如,当热敏动作件14检测到受热件13温度在预设值以上时,会联动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中作为可活动部件的一者运动,使可活动部件切换到非加热位置,使得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解除传热配合,这样可以防止受热件13温度过高引起烧糊、粘锅等问题;当热敏动作件14检测到受热件13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动作件14不联动可活动部件,使得可活动部件可以维持在加热位置实现供热件11对受热件13供热进行烹饪。从而实现产品的温控功能。
再如,当热敏动作件14检测到受热件13温度在预设值以下时,会联动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中作为可活动部件的一者运动,使可活动部件切换到加热位置,使得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建立传热配合;热敏动作件14检测到受热件13温度高于预设值时,热敏动作件14不联动可活动部件,使得可活动部件可以维持在加热位置实现供热件11对受热件13供热进行烹饪。从而实现产品的自动加热功能。
本结构通过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相对运动进行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的位置切换控制,从而实现形成传热配合和解除传热配合的状态切换,实现物理调控,这样,产品在明火烹饪和电加热烹饪领域皆可适用,应用广泛性好,更利用产品推广。
值得说明的是,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传热配合,并非特指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须形成物理配合,而应该宏观地理解为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建立传热关系,因此,对于本方案的理解,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传热配合可以包含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接触传热,例如,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形成接触导热的传热形式,也可以包含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非接触传热,例如,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形成辐射传热或对流传热的形式。
另外,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解除传热配合,并不特指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必须绝对隔热,而应当理解为受热件13不会被明显地加热,或者说受热件13的升温速率较之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传热配合状态有所降低。
值得说明的是,联动,语意表示为若干个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例如,本方案中,受热件13的温度与可活动部件的运动关联,当受热件13的温度达到预设值,热敏动作件14响应并联动可活动部件的运动,当受热件13的温度未达到预设值,热敏动作件14不响应,可活动部件不受热敏动作件14触发运动。其中,热敏动作件14与可活动部件也相应关联,热敏动作件14响应时,引起力、磁力等因素发生变化,具体例如,热敏动作件14响应时产生磁吸力或产生磁斥力或原本具有的磁性消失/减弱,或者,热敏动作件14响应时变形或运动以提供动力对可活动部件进行驱动等。对此,通过上述,经由可活动部件运动实现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进行形成传热配合与解除传热配合的状态切换。可以理解的是,实现该过程并不要求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必须形成直接的物理连接,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可通过居中连接实现关联,也可以利用非接触驱动形式(例如磁力驱动形式)实现非接触作用关联。
可以理解的是,供热件11可以理解为输出热量的部件,受热件13可以理解为接收热量的部件,值得说明的是,该热量的输出与接收关系是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的相对传热关系,并非特指供热件11为绝对输出热量的部件,也并非特指受热件13为绝对接收热量的部件。相反地,在其他传热关系中,例如,供热件11为锅具132等用于传递热量的部件时,加热件作为热源向供热件11供热的过程中,在供热件11与加热件之间,供热件11实际上作为受热对象。另外,如受热件13为锅具132等用于传递热量的部件时,受热件13将热量传递给内部的食材的过程中,在受热件13与食材之间,受热件13实际上作为热源对象。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器具1还包括驱动装置15;当受热件13的温度到达预设值,热敏动作件14联动可活动部件使可活动部件运动至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当受热件13的温度未达到预设值,驱动装置15驱动可活动部件至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通过利用驱动装置15对可活动部件驱动的目标位置与热敏动作件14对可活动部件联动的目标位置相反,形成一组对应的温控联动和复位驱动,这样,实现了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自动化,无需用户操控,满足温控目的的同时,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省力。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驱动装置15包括弹性件151,弹性件151与可活动部件抵靠或者与可活动部件相连,且可活动部件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使得弹性件151被压缩,弹性件151弹性回复使得可活动部件到达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利用弹性件151进行储能和放能实现对可活动部件自动复位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响应快速准确的优点。
举例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受热件13可以为锅具132,弹性件151与锅具132的锅沿1323位置抵靠,这样,弹性件151对锅具132的弹性支撑作用更加稳定,锅具132不容易歪斜和倾倒。
举例地,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件151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受热件13周圈地间隔设置,对锅具132的支撑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利用一对永磁体,通过永磁体之间的磁吸力或排斥力进行蓄能和放能实现对可活动部件的复位驱动。例如,一对永磁体中的一者设于供热件11上,另一者设于受热件13上,可活动部件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使得永磁体之间克服磁斥力相互靠近,两个永磁体之间利用磁斥力相互远离进行复位时,使得磁斥力对可活动部件做功将可活动部件驱动至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
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驱动装置15,而是可活动部件经由重力等因素实现自动复位也是可以的。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供热件11包括本体部122和设在本体部122上的磁性部121,热敏动作件14包括热敏磁性件,且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磁性部121进行响应。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供热件11上至少与热敏动作件14配合的部位为磁性材质构造出的磁性部121。热敏动作件14包括热敏磁性件,且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磁性部121进行响应。该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磁性部121形成为供热件11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理解为磁性部121与供热件11的本体部122形成一体。例如,供热件11整体经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供热件11整体形成为适配热敏磁性件的磁性部121;或者,供热件11适于与热敏动作件14配合的部位经由磁性材料制成,供热件11的其他部位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为除磁性材料之外的其他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受热件13上。供热件11上设有磁性部121。热敏磁性件设置在受热件13上,热敏磁性件可以对受热件13更准确地测温。进一步地,受热件13上的热敏动作件14与受热件13接触。可以进一步提升热敏动作件14与受热件13之间的导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测温精准性。可以以受热件13为锅具132,供热件11为加热件或面板部件(如电磁炉面板)的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更直观地理解。本方案通过利用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具132上对锅具132接触测温,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检测电磁炉面板或加热件的温度并根据电磁炉面板或加热件的温度检测结果来反映锅具132温度的结构而言,形成对受热件13直接测温,这样,对受热件13的温度反映更加真实可靠,温控精度也更高。
下面对供热件11上设有磁性部121,受热件13上设有热敏磁性件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具体示例一:以受热件13作为可活动部件做进一步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受热件13可相对于供热件11在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进一步地,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设有弹性件151,弹性件151可具体为弹簧,并对受热件13弹性支撑使得受热件13随弹簧伸缩而相对于供热件11上下浮动。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热敏动作件14位于受热件13的与供热件11位置相对的表面上。这样可以使得热敏动作件14的测温先于受热件13内部的热传导过程,对受热件13测温及时性更好,温控精度也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本结构中,可以理解的是,热敏磁性件为随着温度变化磁性相应改变的部件。例如,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的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这时,受热件13在重力及磁力的牵引作用下靠近供热件11,并与供热件11传热配合,且受热件13压缩弹性件151使弹性件151蓄能。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减弱到一定程度,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小于弹性件151的弹力,这时,弹性件151弹性回复驱动受热件13向上运动进行复位,使得受热件13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供热件11以解除与供热件11之间的传热配合。降低受热件13过热风险。
具体示例二:以供热件11作为可活动部件做进一步举例说明,如图7和图8所示,供热件11与弹性件151连接,且供热件11在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以拉伸或释放弹性件151。具体例如,供热件11横向在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的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这时,如图8所示,磁吸力驱动供热件11向热敏磁性件靠近,并使得供热件11至加热位置,例如驱动供热件11至锅具132底部位置,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形成传热配合,且使得供热件11拉绳弹性件151进行蓄能。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降低至一定程度,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小于弹性件151的弹力,这时,弹性件151弹性回复驱动供热件11运动进行复位,例如图7所示,弹性件151驱动供热件11至与锅具132底部有一定上下错位的位置处,以解除与受热件13之间的传热配合。降低受热件13过热风险。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均设置在供热件11上。具体例如,供热件11上设有磁性部121、弹性件151和热敏动作件14,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中的一者与供热件11连接,另一者用于与受热件13抵靠配合。弹性件151与热敏动作件14及磁性部121相连或抵靠,且随着弹性件151的压缩,热敏动作件14与磁性部121靠近,随着弹性件151的舒张,热敏动作件14与磁性部121远离。其中,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的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磁吸力驱动作用下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靠近并压缩弹性件151,这时,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靠近形成加热配合。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减弱到一定程度,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小于弹性件151的弹力,弹性件151弹性回复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分开,并且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中用于与受热件13抵靠配合的一者将受热件13顶开,使得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解除传热配合。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受热件13包括本体部122和设在本体部122上的磁性部121,热敏动作件14包括热敏磁性件,且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磁性部121进行响应。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受热件13上至少与热敏动作件14配合的部位为磁性材质构造出的磁性部121。热敏动作件14包括热敏磁性件,且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磁性部121进行响应。该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磁性部121形成为受热件13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理解为磁性部121与受热件13的本体部122形成一体。例如,受热件13整体经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受热件13整体形成为适配热敏磁性件的磁性部121;或者,受热件13适于与热敏动作件14配合的部位经由磁性材料制成,受热件13的其他部位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为除磁性材料之外的其他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供热件11上。受热件13上设有磁性部121。下面对受热件13上设有磁性部121,供热件11上设有热敏磁性件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以受热件13作为可活动部件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受热件13可相对于供热件11在加热位置与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进一步地,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设有弹性件151,弹性件151可具体为弹簧,并对受热件13弹性支撑使得受热件13随弹簧伸缩而相对于供热件11上下浮动。
本结构中,可以理解的是,热敏磁性件为随着温度变化磁性相应改变的部件。例如,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受热件13位于加热位置,这时,可利用使热敏磁性件距离受热件13较近或与受热件13接触实现对受热件13测温,由于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的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这时,受热件13在磁力的牵引作用下靠近供热件11,并与供热件11传热配合,且受热件13压缩弹性件151使弹性件151蓄能。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减弱到一定程度,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小于弹性件151的弹力,这时,弹性件151弹性回复驱动受热件13运动进行复位,使得受热件13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供热件11以解除与供热件11之间的传热配合。降低受热件13过热风险。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均设置在供热件11上。具体例如图3和图4所示,受热件13上设有磁性部121、弹性件151和热敏动作件14,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中的一者与受热件13连接,另一者用于与供热件11抵靠配合。如图3和图4所示,附图中以磁性部121与受热件13连接,以热敏动作件14用于与供热件11抵靠配合进行示意。弹性件151与热敏动作件14及磁性部121相连或抵靠,且随着弹性件151的压缩,热敏动作件14与磁性部121靠近,随着弹性件151的舒张,热敏动作件14与磁性部121远离。其中,当供热件11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的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磁吸力驱动作用下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靠近并压缩弹性件151(可具体参照附图4中的结构进行理解),这时,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靠近形成加热配合。当供热件11上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减弱到一定程度,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小于弹性件151的弹力,弹性件151弹性回复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分开,并且热敏动作件14和磁性部121中用于与供热件11抵靠配合的一者将供热件11顶开(可具体参照附图3中的结构进行理解),使得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解除传热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具体示意出的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性相吸或磁性消失的适配形式以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以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形式适配。具体举例而言,以供热件11为可活动部件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和图10所示,供热件11具体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磁性部121与本体部122之间经由传动件123连接,具体例如,传动件123为杠杆,本体部122用于对受热件13供热,受热件13上设有热敏磁性件,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磁性且与磁性部121之间产生斥力,该斥力驱动供热件11的本体部122至加热位置以对受热部加热,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磁性消失或降低至一定程度,这时,供热件11的本体部122经由重力复位或利用弹性件151驱动实现复位以接触传热配合。
当然,本设计中热敏动作件14的实施例形式并不局限于以上举例的热敏磁性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热敏动作件14包括热敏膨胀件或记忆合金部件,且热敏膨胀件/记忆合金部件配置为以变形方式进行动作并联动可活动部件运动。
可以理解,随着受热件13的温度发生变化,热敏膨胀件或记忆合金部件的体积或形状会相应变化,这样,利用热敏膨胀件的热胀冷缩或记忆合金部件的变形量,可以实现对可活动部件驱动或触发驱动装置15驱动可活动部件运动,以独立地或结合驱动装置15来相应调节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之间远离或靠近,从而相应调整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的加热状态,从而实现随受热件13温度调节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加热或隔热,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的优点,且热敏膨胀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精度高,反应迅速,且热敏膨胀件物理膨胀或收缩以触发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远离或靠近,不仅实现了物理检测和物理触发,从而使得产品的适用领域更宽泛,且相比于电子式测温方式而言,抗干扰能力更强,更利于提高温控精度和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进一步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设有记忆合金部件。记忆合金部件具体例如记忆弹簧,当然,也可为记忆弹片等。
记忆合金部件与受热件13之间抵靠或连接,且与供热件11之间抵靠或连接,其中,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低于预设值,记忆合金部件不发生形变或形变较小,这时,受热件13位于加热位置。当受热件13上的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记忆合金部件产生预设变形量,以受热件13为可活动部件为例进行说明,记忆合金部件变形过程中推动受热件13运动,使得受热件13至非加热位置从而解除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的传热配合,防止受热件13温度过高。
在某些实施例中,受热件13或供热件11包括烹饪器皿。
具体示例一:受热件13为锅具132。当然,也可为电热水壶的杯胆等。供热件11可以为热盘、红外盘、电磁线圈盘等的用于工作以产生加热能的部件,也可理解为传热元件的导热部位,例如铝板部位等,或者,也可以为烹饪器具的加热工作区,如为电磁炉面板、红外炉面板等。设置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等烹饪器皿,也即受热件13为用于盛装食材的部件,这样,对烹饪温度的反映更真实、精准,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具体示例二:供热件11包括烹饪器皿。如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为双层锅具132组合,更具体如供热件11为隔水炖锅具132(为双层锅)的外胆,受热件13为隔水炖锅具132(为双层锅)的内胆。外胆盛水,内胆置于外胆内进行烹饪实现隔水炖煮。
在某些实施例中,烹饪器皿包括锅具132,锅具132具有锅身1321和锅底1322;其中,锅身1321设有热敏动作件14。这样,不仅实现了对锅身1321精准测温,且基于锅身1321温度控制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加热配合或解除加热配合,这样,锅具132测温受锅底1322温度或加热件温度的干扰性更低,从而可以形成更加精密地温控控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烹饪器皿包括锅具132,锅具132具有锅身1321和锅底1322;其中,锅底1322设有热敏动作件14。这样,可以对锅底1322形成直接测温并基于锅底1322温度进行温控,由于锅底1322温度较高,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地避免烹饪过程中的烧糊、粘锅等问题。
在某些实施例中,烹饪器皿包括锅具132,锅具132具有锅身1321和锅底1322;其中,锅身1321与锅底1322的过渡部位设有热敏动作件14。通过设置热敏动作件14对该衔接过渡部位直接测温以作为温控依据,可以更精确地限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锅身1321与锅底1322的衔接过渡部位在锅具132加工制作过程中受力较多,容易发生腐蚀,本结构通过精确地限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温度,减少了该衔接过渡部位的过热风险性,从而可以更好地抑制该衔接过渡部位的腐蚀现象,解决锅具132腐蚀老化问题,延长锅具132的寿命。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包括传热元件和热源部件中一种或多种。例如,传热元件可为热盘的导热盘等,热源部件例如电磁线圈盘、红外盘、加热管等,控制导热盘、电磁线圈盘、红外盘、加热管等与受热件13(如锅具132)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受热件13(如锅具132)的受热状态进行切换和调整,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解决糊底问题。
进一步地,对于供热件11包括传热元件的情况,传热元件可包括铝板或铝-铁复合板。铝板或铝-铁复合板的导热效率高,有利于提升对受热件1313的传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中,热敏动作件14具有响应温度,且当热敏动作件14的温度达到响应温度,热敏动作件14进行运动或磁性大小改变进行响应,其中,响应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较佳地,所述响应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250℃。
举例地,热敏动作件14为记忆合金部件,记忆合金部件进行变形动作的预设温度为其响应温度,该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
举例地,热敏动作件14为热膨胀件,热膨胀件进行膨胀动作的预设温度为其响应温度,该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
举例地,热敏动作件14为热敏磁性件,热敏磁性件的材料的居里温度作为前述的响应温度,该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预设值并不绝对等于响应温度,换而言之,预设值并不绝对等于热敏磁性件的居里温度点,实际上,考虑到受热件13与热敏磁性件之间的传热效率、供热件11对热敏磁性件的热影响等因素,预设值可以在居里温度点周围有些许浮动,也即,预设值略高于居里温度点或略低于居里温度点是可以被允许的,至于预设值与居里温度点之间的具体偏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具体温控精度选择及受热件13、供热件11、热敏磁性件的具体选择时可以综合考虑进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热敏磁性件为4j36制件或4j29制件。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底1322上的热敏动作件14分布在锅底1322的中心位置。可以形成锅底1322中心测温,该结构与电磁线圈盘等部件的结构包容性更好,且使得热敏动作件14进行联动触发时,锅具132上的受力均衡性更好,锅具132不容易发生倾翻问题。且锅具132在放置时,中心位置的热敏动作件14可以更好地自动定位找正,这样无需反复防止锅具132对热敏动作件14定位,使用更方便。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底1322上的热敏动作件14设置呈环形。该结构与电磁线圈盘等部件的结构包容性更好。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的热敏磁性性能更好,可以提升测温精度和响应精度。且锅具132在放置时,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可以更好地自动定位找正,这样无需反复防止锅具132对热敏动作件14定位,使用更方便。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身132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B且锅身1321上的热敏动作件14B设置呈环形。该结构与电磁线圈盘等部件的结构包容性更好。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的热敏磁性性能更好,可以提升测温精度和响应精度。且锅具132在放置时,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可以更好地自动定位找正,这样无需反复防止锅具132对热敏动作件14定位,使用更方便。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供热件11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身1321上的热敏动作件14设置呈环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底1322上的热敏动作件14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锅具132的多点测温设计,可以实现对锅具132更均匀的测温。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身132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身1321上的热敏动作件14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锅具132的多点测温设计,可以实现对锅具132更均匀的测温。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底1322上的热敏动作件14中心对称地设置。这样,锅具132在放置时,可以通过旋转锅具132的方式实现中心对称设置的热敏动作件14进行对位找正,使用更方便。
例如,受热件13的锅底1322上设置多个热敏动作件14,多个热敏动作件14之间关于受热件13的锅底1322的中心形成中心对称分布。或如,受热件13的锅底1322上设置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与受热件13的锅底1322的中心同心分布。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身132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且锅身1321上的热敏动作件14中心对称地设置。这样,锅具132在放置时,可以通过旋转锅具132的方式实现中心对称设置的热敏动作件14进行对位找正,使用更方便。
例如,受热件13的锅身1321上设置多个热敏动作件14,多个热敏动作件14之间关于受热件13的中心线形成中心对称分布。或如,受热件13的锅身1321上设置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环形的热敏动作件14与受热件13的中心线同心设置。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底1322的内底面、外底面和锅底1322的内底面与外底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热敏动作件14。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底1322的内底面上,热敏动作件14对锅具132内食物的测温更精准和真实,以锅底1322的内底面上的热敏动作件14所检测的温度作为温控依据,可以满足对食材温度的精密把控需求,可适于精细化食材、精细化烹饪的精确火力需求。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底1322的外底面上,这样,对火力的判断不会存在滞后性,可以更好地避免烧糊或粘锅问题。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底1322的内底面与外底面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好对热敏动作件14防护,防止脱离、离层等问题。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的锅身1321的外侧面、内侧面和锅身1321的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热敏动作件14。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身1321的内侧面上,热敏动作件14对锅具132内食物的测温更精准和真实,以锅身1321的内侧面上的热敏动作件14所检测的温度作为温控依据,可以满足对食材温度的精密把控需求,可适于精细化食材、精细化烹饪的精确火力需求。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身1321的外侧面上,这样,对火力的判断不会存在滞后性,可以更好地避免烧糊或粘锅问题。
例如,将热敏动作件14设置在锅身1321的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好对热敏动作件14防护,防止脱离、离层等问题。
在某些实施例中,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中的一者上设有多个热敏动作件14,多个热敏动作件14之间分散布置。可以形成多点测温,对受热件13的测温更加精准可靠,提升产品的温控精度。
其中,每个热敏动作件14配套有预设温度,多个热敏动作件14之间的预设温度不同。具体地,可以根据热敏动作件14的位置设计适配的预设温度,这样,温控过程不会因锅具132上不同位置之间存在温度差异性而导致误判的问题,防止短板效应,测温更具精准性,对锅具132测温也更均匀,防止了锅具132局部高温引起的烧糊或粘锅等问题。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供热件11和/或受热件13为烹饪器皿,且烹饪器皿包括锅具132,锅具132具有锅身1321和锅底1322;其中,锅身1321和锅底1322分别设有热敏动作件14。可以对锅身1321和锅底1322分别测温,形成锅具132的多点测温,测温更精准,对锅具132的温度反映也更真实可靠。
更详细地,锅具132的锅底1322设有热敏动作件14A,锅具132的锅身1321设有热敏动作件14B,相应地,供热件11上设有磁性部121A和磁性部121B,热敏动作件14A配套磁性部121A,热敏动作件14B配套磁性部121B,以对锅底1322的加热状态和锅身1321的加热状态分别控制和切换。
具体例如,设置供热件11具有多个加热部,其中一个或多个加热部与磁性部121A连接并受磁性部121A驱动,且该一个或多个加热部用于对锅底1322加热;另一个或多个加热部与磁性部121B连接并受磁性部121B驱动,且该一个或多个加热部用于对锅身1321加热。当锅底1322温度达到热敏动作件14A配套的预设值时,磁性部121A驱动对锅底1322加热的加热部至非加热位置,减少锅底1322受热以防止锅底1322过热。这时,若锅身1321温度未到达热敏动作件14B配套的预设值时,磁性部121B不会驱动对锅身1321加热的加热部,因此,锅底1322暂停加热后,锅身1321可以维持加热,从而避免糊锅问题的同时,持续加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锅底1322上的热敏动作件14A的预设温度高于锅身1321上的热敏动作件14B的预设温度。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锅底1322温度高于锅身1321的加热情况,使得锅底1322和锅身1321温度得到准确有效地测量,且温控过程不会因锅底1322和锅身1321正常温差导致误判的问题,温控精度更高,更好地避免锅底1322和锅身1321位置糊锅问题。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其中,供热件11与其上的热敏动作件14之间相互分开,且经由居中连接部件相连。满足热敏动作件14与供热件11之间的装配目的的同时,实现热敏动作件14与供热件11之间可维持相互分开,这样,供热件11向热敏动作件14的传热量极大地减少,从而使得热敏动作件14受供热件11的热干扰极大地降低,提升对受热件13的测温精准度,从而提升温控精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供热件1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其中,供热件11与其上的热敏动作件14之间分布有隔热材料,如保温棉等。这样,利用隔热材料的隔热作用极大地减少供热件11向热敏动作件14的传热量,从而使得热敏动作件14受供热件11的热干扰极大地降低,提升对受热件13的测温精准度,从而提升温控精度。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加热器具1为电磁炉、红外炉、热盘加热炉、灶具、电热水壶等。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
加热器具1包括受热件13、供热件11和驱动装置15。
受热件13包括金属板材部分与磁性板材部分,磁性板材部分形成为热敏磁性件。
供热件11为用于传热的传热元件或为自身能产生加热能的热源部件。
对于采用传热元件的情况,传热元件具有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传热元件的本体部122可例如为导热元件,具体例如,导热元件的材质为铝板、铁铝复合板等,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导热元件的材质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铝板、铁铝复合板。
对于采用热源部件的情况,传热元件具有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热源部件的本体部122可例如为热盘、加热管、红外盘、电磁线圈盘等。
驱动装置15包括弹性件151,弹性件151受压则压缩,不受压(释放)则弹性回复,弹性件151可具体例如为弹簧,当然,也可采用弹片、弹性橡胶等替换。较佳地,驱动装置15还包括导向柱152,弹簧套装于导向柱152的外侧并沿导向柱152伸缩,导向柱152起到对弹簧导向、定型、过压保护等作用。
受热件13位于供热件11的一侧,弹性件151一端抵靠于受热件13,另一端抵靠于供热件11。弹性件151能压缩储能、并能弹性回复释能,其中,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靠近使得弹性件151被压缩,弹性件151弹性回复使得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相互远离。
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中的一个为能够相对于另一个活动的可活动部件,可活动部件活动至加热位置时,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相对距离较小或至少部分地接触,供热件11可对受热件13高效地加热,且这时,弹性件151被压缩。
可活动部件活动至非加热位置时,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相对距离较大,供热件11对受热件13的加热效率较之在加热位置的情况有所降低,且这时,弹性件151被释放。
供热件11的磁性部121与热敏磁性件位置相对。磁性部121例如为磁铁,磁铁提供磁吸力。
热敏磁性件适配为在温度上升时磁性减弱,在温度下降时磁性增大。具体反馈调节过程为:
在受热件13的温度低于预设值(如小于或等于预设值,举例而言,对于电热水壶,预设值可以选择为100℃±20℃,对于用于炒菜的加热器具1,预设值可以在200℃~800℃的区间内选择,例如为500℃)时,热敏磁性件的磁性达到一定程度进行响应,这时,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适配可产生一定的磁吸力,以受热件13为可活动部件为例,利用该磁吸力(也可进一步结合受热件13的重力),可以驱动受热件13运动至加热位置,这时,受热件13和供热件11之间靠近形成传热配合并压缩弹性件151,这样,供热件11对受热件13高效加热,满足烹饪需求。
继续加热过程中,在受热件13的温度上升到预设值(如大于预设值)时,热敏磁性件的磁性随温度减弱到一定程度或消失进行响应,这时,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的磁吸力减小或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无磁吸力,这样,弹性件151弹性回复可以驱动受热件13运动至非加热位置(例如弹性件151克服受热件13的重力驱动受热件13上升至非加热位置),这时,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的距离增大,二者之间的热量的传递会变的非常小,使得供热件11暂缓对受热件13加热,此时,受热件13的温度不会进一步升高,避免受热件13持续升温引起糊底等问题。
当受热件13的温度重新降低到预设值以下时,热敏磁性件的磁性重新达到一定程度进行响应,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之间重新形成该一定的磁吸力以驱动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靠近恢复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反馈过程既可以作为高温反馈调节,以避免糊锅问题,也可以作为低温反馈调节,以到达保温加热的效果。
优选地,预设值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热敏磁性件的响应温度,或者说,热敏磁性件具有居里温度点,预设值进一步理解为热敏磁性件的居里温度。较佳地,热敏磁性件的居里温度范围为100℃~800℃,进一步控制器取值范围为100℃~250℃。
其中,热敏磁性件为4j36制件或4j29制件。
更进一步地,受热件13包括锅具132,锅具132具有锅身1321、锅底1322和锅沿1323,弹性件151抵靠于锅沿1323以驱动锅具132浮动,锅底1322或锅身1321上设有热敏磁性件。优选地,热敏磁性件与锅具132接触形成导热配合,以提升热敏磁性件对锅具132的测温精准性。
在本结构中,通过利用热敏磁性件在不同温度点下磁性大小的不同,达到精确控制发热件与受热件13分离与接触的目的,从而达到对受热件13限温的目的。不仅温控精准、迅速,且通过控制受热件13上的热敏磁性件所对应的预设值,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受热件13的温度,精准控温,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实施,利于产品的推广。
且相比于现有电磁、红外炉等烹饪器具的测温方式而言,具体如,相比于现有的面板底部测温方式,由于本结构中热敏动作件14在受热件13上,可以实现对受热件13更精确地测温,甚至根据需求可以实现对受热件13直接测温,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温控精度;相比于现有的锅身1321测温方式,一方面,利用热敏动作件14进行检测和触发对可活动部件位置调节,这相比于现有的非接触式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结构而言成本更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热敏动作件14设于受热件13上形成物理检测和触发,这相比于现有的接触式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结构而言,无需考虑绝缘、防水、可靠和方便等问题,产品的设计和实施更灵活、方便、可靠。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1,实现精准温控的基础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成本低,设计和实施更灵活、方便、可靠的优点。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受热件13具有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本体部122与磁性部121之间可以为一体的,也可以为分体部件。
供热件11上设有热敏动作件14。其中,热敏动作件14与磁性部121位置相对地设置,当受热件13的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动作件14会磁性相吸靠近或接触,这时,受热件13在磁吸力的驱动下至加热位置,此时,热敏动作件14离受热件13也较近,热敏动作件14通过热传导、热对应和/或热辐射方式检测受热件13的温度。当检测到受热件13的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时,热敏动作件14磁性消失或减弱,这时,弹性件151会抵靠锅沿1323将受热件13推起,使得受热件13离开加热位置至非加热位置。
除上述内容不同之外,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特征可以参照具体实施例一的表述做相应理解,在此不在重复。
具体实施例三(如图3和图4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受热件13为锅具132,锅具132具有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磁性部121上通过弹性件151连接有热敏磁性件。
如图4所示,当受热件13的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具有一定磁性且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配合,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接触,并经由磁性部121导热从而检测锅具132温度。其中,由于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使得弹性件151被压缩。
如图3所示,当受热件13的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磁性减退,弹性件151弹性回复使得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分开,且弹性件151的弹力经由热敏磁性件反作用于供热件11,从而将受热件13从供热件11上推起实现分离,这样,受热件13到达非加热位置实现解除加热状态。
具体实施例四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热敏磁性件设置在锅具132上,热敏磁性件上通过弹性件151连接有磁性部121。
具体实施例五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受热件13为锅具132,且锅底1322设有热敏磁性件A,锅身1321设有热敏磁性件B。供热件11为导热盘或加热件,供热件11具有本体部122和设在本体部122上的磁性部121A和磁性部121B。热敏磁性件A配套的预设值较热敏磁性件B配套的预设值而言高,从而使锅底1322温度达到热敏磁性件A配套的预设值后,侧壁处可以继续加热,从而保证锅具132的温度均匀性。
其中,热敏磁性件A为自锅底1322的外底面凸设的结构,供热件11上设有适配热敏磁性件A的导向槽160,这样,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之间相对运动时可以获得良好的导向效果,运动更精确。
具体实施例六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记忆合金部件作为热敏动作件14,具体采用记忆合金弹簧。
更详细地,记忆合金弹簧设置在供热件11上,并与受热件13抵靠。受热件13与记忆合金弹簧之间可分离以方便受热件13的取用,如受热件13为锅具132,取用锅具132时无需将记忆合金弹簧带起,使用更方便。
当受热件13温度低于预设值,记忆合金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受热件13位置较低,可以与供热件11距离较小或接触,从而形成高效加热。
当受热件13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记忆合金弹簧伸长并将受热件13顶起,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距离增大,从而减少受热件13受热,防止糊锅。
具体实施例七(如图7和图8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包括:不采用受热件13作为可活动部件的形式,而采用设置供热件11为可活动部件的形式,使供热件11在磁吸力或弹性件151的弹力的驱动作用下相对于受热件13活动,以靠近或远离受热件13。这样设计可以保障磁吸力或弹性件151的弹力的驱动载荷基本恒定,而不会受到锅具132内的食材的重力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干扰影响,使得供热件11与受热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随受热件13的温度变化更准确,提升温控精度。
更具体如图7所示,受热件13为锅具132且其上设有热敏磁性件,供热件11为发热盘或其他导热部件且其上设有磁性部121。供热件11位于受热件13的下侧且可相对于供热件11横向移动,以在锅底1322下方的位置(也即加热位置,可具体参照图8中所示的供热件11位置进行理解)和至少部分避开锅底1322下方的位置(也即非加热位置,可具体参照图7中所示的供热件11位置进行理解)。弹性件151可为拉簧。
如图8所示,当受热件13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磁性相吸,并驱动磁性部121使得供热件11至锅具132的锅底1322下方,此时,拉簧受拉变形;如图7所示,当受热件13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磁性减弱或消失,拉簧弹性回复驱动供热件11至至少部分避开锅具132的锅底1322下方的位置。
具体实施例八(如图9和图10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包括:本实施例中,热敏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不采用磁性相吸的适配形式,而采用磁性相斥的适配形式。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不同之处还包括:本实施例中,不采用受热件13作为可活动部件的形式,而采用设置供热件11为可活动部件的形式。
如图9和图10所示,受热件13上设有热敏磁性件。供热件11具有本体部122和磁性部121,本体部122与磁性部121之间通过杠杆(具体参照附图9和图10中的传动件123进行理解)衔接。本体部122位于受热件13的下方。本体部122可以活动且配置为对受热件13加热。磁性部121用于与热敏磁性件配合。
其中,如图9所示,当受热件13温度低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与磁性部121磁性相斥,这时,磁性部121下压杠杆,使得本体部122受杠杆驱动向上靠近受热件13,从而对受热件13高效加热。如图10所示,当受热件13温度高于等于预设值,热敏磁性件磁性减弱或消失,本体部122重力落下远离受热件13,从而解除受热件13与供热件11的本体部122之间的传热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热件;
受热件,所述供热件和所述受热件这两者中的一者为可活动部件并且适配为相对于另一者在加热位置和非加热位置之间活动,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加热位置使得所述受热件与所述供热件之间传热配合,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非加热位置使得所述受热件与所述供热件之间解除传热配合;
所述受热件和所述供热件中的一者上设有热敏动作件,所述热敏动作件检测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并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到达预设值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
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到达所述预设值,所述热敏动作件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使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至所述加热位置与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当所述受热件的温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至所述加热位置与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可活动部件抵靠或者与所述可活动部件相连,且所述可活动部件在所述加热位置和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一者处使得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所述弹性件弹性回复使得所述可活动部件到达所述加热位置和所述非加热位置中的另一者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热件/所述受热件包括本体部和设在所述本体部上的磁性部,或所述供热件/所述受热件上至少与所述热敏动作件配合的部位为磁性材质构造出的磁性部;
所述热敏动作件包括热敏磁性件,且所述热敏磁性件配置为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或磁性消失的方式适配所述磁性部进行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动作件包括热敏膨胀件或记忆合金部件,且所述热敏膨胀件/所述记忆合金部件配置为以变形方式进行动作并联动所述可活动部件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在所述受热件上且与所述受热件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动作件位于所述受热件的与所述供热件位置相对的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件或所述供热件包括烹饪器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皿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其中,
所述锅身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和/或
所述锅底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和/或
所述锅身与所述锅底的过渡部位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皿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其中,
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分布在所述锅底的中心位置;或
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呈环形,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设置呈环形;或
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呈带状或呈点状地分布;或
所述锅底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中心对称地设置,和/或所述锅身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且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中心对称地设置;或
所述锅底的内底面、外底面和所述锅底的内底面与外底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或
所述锅身的外侧面、内侧面和所述锅身的外侧面与内侧面之间的位置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热件包括传热元件和热源部件中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动作件具有响应温度,且当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温度达到所述响应温度,所述热敏动作件进行运动或磁性大小改变进行响应,其中,所述响应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0℃~800℃。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件和所述供热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分散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热敏动作件配套有所述预设值,多个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的所述预设值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件或所述供热件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具有锅身和锅底,且所述锅身和所述锅底分别设置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其中,所述锅底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所述预设值高于所述锅身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的所述预设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热件上设有所述热敏动作件,其中,
所述供热件与其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相互分开,且经由居中连接部件相连;或
所述供热件与其上的所述热敏动作件之间分布有隔热材料。
CN201921922685.XU 2019-11-08 2019-11-08 加热器具 Active CN211155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2685.XU CN211155266U (zh) 2019-11-08 2019-11-08 加热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2685.XU CN211155266U (zh) 2019-11-08 2019-11-08 加热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5266U true CN211155266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88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2685.XU Active CN211155266U (zh) 2019-11-08 2019-11-08 加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52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1401A (zh) * 2020-09-23 2021-01-01 张志程 一种带有自加热功能的生活供水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1401A (zh) * 2020-09-23 2021-01-01 张志程 一种带有自加热功能的生活供水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55086A (en) Thermal timer
CN103430416B (zh) 可放入洗碗机中的加热或冷却的餐具和饮具
EP2374381B1 (en) Liquid heating vessels
WO2010091557A1 (zh) 电磁式烧烤炉
CA2504353A1 (en) Radiant heater in a cooking hob with a thermal switch
CN105662112A (zh) 一种新型电饭锅控温总成及应用该控温总成的电饭锅
CN211155266U (zh) 加热器具
CN2862902Y (zh) 一种电压力锅的安全控制装置
CN202312844U (zh) 保温型磁性控温电热水壶
CN201602602U (zh) 高能效智能电热壶/锅
CA2284930A1 (en) Universal electric chafer heater
CN110388661B (zh)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6416860U (zh) 一种内部灌胶的温度探头结构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2307686U (zh) 手动复位磁性限温器
CN202041859U (zh) 一种温控器
CN108926236A (zh) 温控器、烹饪器具、以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2480740Y (zh) 智能电磁灶
JP2014216246A (ja) 電磁調理器
EP3528595B1 (en) A cooker
CN108013772B (zh) 线圈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1510106U (zh) 一种电饭煲
CN109238482A (zh) 一种大电流空锅检测及防干烧传感器
CN216416885U (zh) 一种温度探头与面板的连接结构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9285023U (zh) 一种插入式可调温控器及电热水壶
CN215305106U (zh) 一种精确控温电热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