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9625U -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9625U
CN211139625U CN201922005186.0U CN201922005186U CN211139625U CN 211139625 U CN211139625 U CN 211139625U CN 201922005186 U CN201922005186 U CN 201922005186U CN 211139625 U CN211139625 U CN 211139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air compressor
control valve
branc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051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0051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9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9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9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包括储气式充气浮体、伸缩软管、进气管、密封壳体、出气管、空气压缩机、电池、第一电控阀、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密封壳体装于储气式充气浮体,储气式充气浮体的第一外接头装于第一电控阀上;出气管的第一端装于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二端分支出第一出气支管和第二出气支管;第一出气支管与伸缩软管的第一端连接,伸缩软管的第二端设有呼吸头,第二出气支管装于第一电控阀上;进气管的第一端装于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上,第二端伸出密封壳体的顶部;压力传感器装于空气压缩机上,控制模块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去控制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以实现低成本和便携式的水下快速潜泳的目的。

Description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潜泳相关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水下呼吸装置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目前,现有的水下呼吸装置为背气瓶下潜的装备,该装备重,整套装备50 斤以上,水下阻力大,故使得使用者游动慢。同时,装备贵,整套装备约在1 万元,充气麻烦,要去潜水店用专用空压机充气,故使用成本高。
因此,急需要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具有低成本、便携、水下快速潜泳及安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包括储气式充气浮体、伸缩软管、进气管、密封壳体及密封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出气管、空气压缩机、电池、第一电控阀、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所述密封壳体装配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上,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具有第一外接头,所述第一外接头呈密封地穿入所述密封壳体并装配于所述第一电控阀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分支出第一出气支管和第二出气支管,所述第一出气支管与所述伸缩软管的第一端装配连接,所述伸缩软管的第二端设有呼吸头,所述第二出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一电控阀上,由所述第一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一外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气支管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呈密封地伸出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空气压缩机上并用于检测所述空气压缩机在工作时的内部压力,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模块、空气压缩机及第一电控阀提供电能。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及外排管,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还分支出第三出气支管,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还具有第二外接头,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分支出第一进气支管和第二进气支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安装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外接头装配于所述第二电控阀,由所述第二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外接头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出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三电控阀,所述外排管装配于所述第三电控阀上,由所述第三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三出气支管与所述外排管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电池还为所述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提供电能。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还包括电源启动键、抽气键及充气键,所述电源启动键、抽气键及充气键各安装于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处,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充气键的操作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协调工作,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抽气键的操作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协调工作。
较佳地,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具有外接管,所述外接管分支出所述第一外接头和第二外接头。
较佳地,所述进气管为折叠管,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收折凹槽,所述进气管在折叠后嵌设于所述收折凹槽内。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电流电压的电流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流电压检测电路将检测信号反馈给所述控制模块。
较佳地,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为环形,所述密封壳体套装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内。
较佳地,所述密封壳体为圆形。
较佳地,所述伸缩软管可缠绕所述密封壳体上。
较佳地,所述密封壳体的顶端还安装有照明灯具,所述电池为所述照明灯具提供电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储气式充气浮体、伸缩软管、进气管、出气管、空气压缩机、电池、第一电控阀、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故在潜水前,控制模块先通过控制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的协调工作,由第一电控阀连通第一外接头和第二出气支管,此时的空气压缩机则可使经过空气压缩机的气体依次沿着第二出气支管和第一外接头充入储气式充气浮体内,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借助储气式充气浮体而浮于水面上;潜水时,控制模块使第一电控阀断开第一外接头与第二出气支管之间的连通的同时,控制模块还控制空气压缩机工作,由工作的空气压缩机使经过其的气体依次沿着第一出气支管流入伸缩软管,供水下潜水的人使用,且水下潜水的人在伸缩软管的伸缩作用下可以自由地在水下潜水,避免现有的需要背氧气瓶下潜的方式,故水下的潜泳快速轻松;当伸缩软管内的气压不足时,伸缩软管会产生一定的拉力,把水下的人往水面上拉,上浮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收缩,使得伸缩软管内的空气可以提供呼吸使用,安全性好。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能现场充气,不存在充气麻烦的缺陷;再者,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的成本低及质量轻,且通过将储气式充气浮体内的气体排出后便缩小了体积,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小型化,从而便于收藏和携带。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是浮于水面上,故提供水上休息和救生的功能;另,借助压力传感器,来确保空气压缩机输出气体的压力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中的进气管、空气压缩机、出气管、外接管、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及储气式充气浮体八者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中的控制模块、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压力传感器及空气压缩机六者信号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处于充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处于抽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包括储气式充气浮体10、伸缩软管20、进气管30、密封壳体40及密封于密封壳体40内的出气管50、空气压缩机60、电池70、第一电控阀81、压力传感器82和控制模块83。密封壳体40装配于储气式充气浮体10上,使密封壳体40与储气式充气浮体10 固定在一起;较优的是,储气式充气浮体10为环形,以使得密封壳体40更可靠地套装于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但不限于此。储气式充气浮体10具有第一外接头11,第一外接头11呈密封地穿入(即第一外接头11与密封壳体40的穿入配合处被密封)密封壳体40并装配于第一电控阀81上。出气管50的第一端装配于空气压缩机60的出气口61上,出气管50的第二端分支出第一出气支管 51和第二出气支管52,第一出气支管51与伸缩软管20的第一端装配连接,伸缩软管20的第二端设有呼吸头;第二出气支管52装配于第一电控阀81上,由第一电控阀81控制第一外接头11与第二出气支管52之间的连通或断开。进气管30的第一端装配于空气压缩机60的进气口62上,进气管30的第二端呈密封地(即进气管30与密封壳体40的伸出配合处被密封)伸出密封壳体40的顶部,较优的是,进气管30为折叠管,密封壳体40的顶部开设有收折凹槽41,使得进气管30在折叠后嵌设于收折凹槽41内,当进气管30展开时,外界的空气能沿着进气管30抽入空气压缩机60内,当进气管30被折叠后,便能阻挡外界的空气被抽入空气压缩机60内;当进气管30被折叠后,所占空间更小,从而更便于携带且外观上更简洁,但不限于此。压力传感器82安装于空气压缩机60上并用于检测空气压缩机60在工作时的内部压力,控制模块83根据压力传感器82的反馈信号去控制空气压缩机60和第一电控阀81;当控制模块83根据压力传感器82所反馈的信号与预设值对比得到空气压缩机60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此时控制模块83便控制空气压缩机60停止工作,减少水下供气量;同时,还能防止因第一电控阀81连通第一外接头11和第二出气支管52而使储气式充气浮体10被充暴;当控制模块83根据压力传感器81所反馈的信号与预设值对比得到空气压缩机60内部压力小于预设值时,此时控制模块83控制空气压缩机60工作,确保水下供气的稳定性。而电池70为控制模块83、空气压缩机60及第一电控阀81提供电能(即供电)。更具体地,如下:
如2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电控阀84、第三电控阀85及外排管86。出气管50的第二端还分支出第三出气支管 53。储气式充气浮体10还具有第二外接头12,较优的是,储气式充气浮体10 具有外接管10a,外接管10a分支出第一外接头11和第二外接头12,这样使得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的气体沿着外接管10a流动后再往第一外接头11和第二外接头12分流,或者,第一外接头11和第二外接头12内的气体往外接管10a处汇聚,但不限于此。进气管30的第一端分支出第一进气支管31和第二进气支管32,第一进气支管31安装于空气压缩机60的进气口62上,第二进气支管 32装配于第二电控阀84,第二外接头12装配于第二电控阀84,由第二电控阀 84控制第二进气支管32与第二外接头12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第三出气支管53 装配于第三电控阀85,外排管86装配于第三电控阀85上,由第三电控阀85控制第三出气支管53与外排管86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电池70还为第二电控阀84 和第三电控阀85提供电能。这样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100能自动将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的气体向外界迅速排空,以缩小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的体积,因而更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装入收纳包内而提高携带便利性。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还包括电源启动键87、抽气键88及充气键89,电源启动键87、抽气键88及充气键89各安装于密封壳体40的顶部处;控制模块83根据充气键89的操作信号去控制空气压缩机60和第一电控阀81协调工作,具体是,如图6所示,控制模块83使第一电控阀81连通第二出气支管52和第一外接头11,此时工作的空气压缩机60便使外界沿着进气管30被抽入空气压缩机60的气体依次沿着出气管50的第二出气支管52、第一电控阀81、第一外接头11及外接管10a进入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气体的流向见图6中的小箭头所指;同时,控制模块83根据抽气键88的操作信号去控制空气压缩机60、第二电控阀84和第三电控阀85协调工作,具体是,如图7所示,控制模块83使第二电控阀84 连通第二外接头12和第二进气支管52的同时,控制模块83还使第三电控阀85 连通第三出气支管53与外排管86,此时工作的空气压缩机60使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的气体依次沿着外接管10a、第二外接头12、第三电控阀85、第二进气支管32及第一进气支管31被抽入空气压缩机60内,然后经空气压缩机60再依次沿着第二出气支管52、第三出气支管53、第三电控阀85及外排管86后向外排出,气体的流向见图7中的小箭头所指。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在储气式充气浮体10的充气或抽气过程中,经过空气压缩机60的气体会有部分流向第一出气支管51内;同时,在储气式充气浮体10充气时,此时的控制模块83还控制第二电控阀84及第三电控阀85,使第二电控阀84断开第二外接头12与第二进气支管32之间的连通,以及使第三电控阀85断开第三出气支管53与外排管86之间的连通;在储气式充气浮体10抽气时,此时的控制模块83还控制第一电控阀81,使第一电控阀81断开第二出气支管52与第一外接头11之间的连通。因此,借助充气键89及抽气键88的布置,以实现一键充气或抽气的目的,简化操作过程。
如图1及图2所示,密封壳体40为圆形,伸缩软管20可缠绕密封壳体40 上,以便于收藏及携带,但不限于此。为提高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检测电池70电流电压的电流电压检测电路,电流电压检测电路将检测信号反馈给控制模块83。当控制模块83根据电流电压检测电路反馈的信号与设定值对比得到电池70的电压低于设定值时,会通过空气压缩机60去调节空气压力,让水下的人在较深水域呼吸不顺畅,只能往浅水上浮,整个调节过程缓慢,让人有足够的时间上长升到水面,避免深水时电池70没电突然停止供气而造成水下潜水的人出现意外,提高安全性;当电池70没电及压力低于设定的最低值时,控制模块83控制第一电控阀81、第二电控阀84及第三电控阀85,由第一电控阀81断开第二出气支管52与第一外接头11之间的连通,由第二电控阀84断开第二外接头12与第二进气支管32之间的连通,以及由第三电控阀85断开第三出气支管53与外排管86之间的连通,使储气式充气浮体10形成救生平台,但不以上述为限。
如图1及图2所示,密封壳体40的顶端还安装有照明灯具91,电池70为照明灯具91提供电能,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具有照明功能;另,密封壳体40的顶端还安装有显示屏92,用于显示工作状态,但不限于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储气式充气浮体10、伸缩软管20、进气管30、出气管50、空气压缩机60、电池70、第一电控阀81、压力传感器82和控制模块83,故在潜水前,控制模块83先通过控制空气压缩60机和第一电控阀81的协调工作,由第一电控阀81连通第一外接头11和第二出气支管52,此时的空气压缩机60则可使经过空气压缩机60的气体依次沿着第二出气支管52和第一外接头 11充入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借助储气式充气浮体10而浮于水面上;潜水时,控制模块83使第一电控阀81断开第一外接头11与第二出气支管52之间的连通的同时,控制模块83还控制空气压缩机60工作,由工作的空气压缩机60使经过其的气体依次沿着第一出气支管51流入伸缩软管20,供水下潜水的人使用,且水下潜水的人在伸缩软管20的伸缩作用下可以自由地在水下潜水,避免现有的需要背氧气瓶下潜的方式,故水下的潜泳快速轻松;当伸缩软管20内的气压不足时,伸缩软管20会产生一定的拉力,把水下的人往水面上拉,上浮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收缩,使得伸缩软管20内的空气可以提供呼吸使用,安全性好。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能现场充气,不存在充气麻烦的缺陷;再者,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的成本低及质量轻,且通过将储气式充气浮体10内的气体排出后便缩小了体积,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小型化,从而便于收藏和携带。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是浮于水面上,故提供水上休息和救生的功能;另,借助压力传感器,来确保空气压缩机输出气体的压力可靠性。
可理解的是,当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的储气式充气浮体 10不需要一键自动抽气功能时,此时可以将第二电控阀84、第三电控阀85、第二外接头12、第三出气支管53及第二进气支管32删除。当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具有一键自动抽气功能时,此时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100的水下供气原理是:如图5所示,控制模块83控制第一电控阀81、第二电控阀84、第三电控阀85及空气压缩机60,由第一电控阀81断开第二出气支管52与第一外接头11之间的连通,由第二电控阀84断开第二外接头12与第二进气支管32之间的连通,以及由第三电控阀85断开第三出气支管53与外排管86之间的连通,此时工作的空气压缩机60即可将外界的气体抽入空气压缩机60内,再由第一出气支管51流向伸缩软管20内。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气式充气浮体、伸缩软管、进气管、密封壳体及密封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出气管、空气压缩机、电池、第一电控阀、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所述密封壳体装配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上,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具有第一外接头,所述第一外接头呈密封地穿入所述密封壳体并装配于所述第一电控阀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分支出第一出气支管和第二出气支管,所述第一出气支管与所述伸缩软管的第一端装配连接,所述伸缩软管的第二端设有呼吸头,所述第二出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一电控阀上,由所述第一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一外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气支管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呈密封地伸出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空气压缩机上并用于检测所述空气压缩机在工作时的内部压力,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模块、空气压缩机及第一电控阀提供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及外排管,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还分支出第三出气支管,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还具有第二外接头,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分支出第一进气支管和第二进气支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安装于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外接头装配于所述第二电控阀,由所述第二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外接头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出气支管装配于所述第三电控阀,所述外排管装配于所述第三电控阀上,由所述第三电控阀控制所述第三出气支管与所述外排管之间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电池还为所述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提供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启动键、抽气键及充气键,所述电源启动键、抽气键及充气键各安装于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处,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充气键的操作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和第一电控阀协调工作,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抽气键的操作信号去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协调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具有外接管,所述外接管分支出所述第一外接头和第二外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为折叠管,所述密封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收折凹槽,所述进气管在折叠后嵌设于所述收折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电流电压的电流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流电压检测电路将检测信号反馈给所述控制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为环形,所述密封壳体套装于所述储气式充气浮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体为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软管可缠绕所述密封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体的顶端还安装有照明灯具,所述电池为所述照明灯具提供电能。
CN201922005186.0U 2019-11-18 2019-11-18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Active CN211139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5186.0U CN211139625U (zh) 2019-11-18 2019-11-18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5186.0U CN211139625U (zh) 2019-11-18 2019-11-18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9625U true CN211139625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6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05186.0U Active CN211139625U (zh) 2019-11-18 2019-11-18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96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67916U (zh) 充气膨胀式水上急救器
CN211139625U (zh) 便携式水下呼吸装置
CN203663262U (zh) 自吸气式消防救生气垫
CN218719711U (zh) 一种管道检测设备
CN205076012U (zh) 一种水难逃生潜囊
CN205418032U (zh) 一种溺水救援装置
CN208360460U (zh) 带卫星定位及语音对话功能的充气救生衣
CN101857079B (zh) 自携式电动潜水呼吸器
CN212047833U (zh) 一种潜水装置
CN209321198U (zh) 一种防溺救生装置
CN218641048U (zh) 一种双缸气泵潜水呼吸机
CN111616091B (zh) 一种与养殖网箱结合的休闲钓鱼平台
CN216102715U (zh) 增压式潜水器
CN209833964U (zh) 一种漂浮式潜水器
KR200471085Y1 (ko) 수중호흡장치가 설치된 보드
CN105083496B (zh) 一种水难逃生潜囊
CN2628416Y (zh) 自动充气式便携救生圈
CN211711036U (zh) 水下呼吸机
CN210228933U (zh) 一种气囊式深井救生器
CN216823435U (zh) 一种旅居养老车载便捷式血压测量装置
CN217945440U (zh) 舟艇智能控制匣子
CN104843160A (zh) 一种便携式长管潜水系统
CN219077448U (zh) 一种可持续工作的潜水呼吸机
CN220185418U (zh) 一种潜水泵机座
CN217981385U (zh) 一种小型气体监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