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6379U - 接线盒 - Google Patents
接线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26379U CN211126379U CN201921273580.6U CN201921273580U CN211126379U CN 211126379 U CN211126379 U CN 211126379U CN 201921273580 U CN201921273580 U CN 201921273580U CN 211126379 U CN211126379 U CN 2111263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put
- binding post
- output
- signal
- male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盒,包括壳体,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由于输入接线柱的第二端以及输出接线柱的第二端的外壁均设有螺纹,那么可以将相应线束分别接入输入接线柱以及输出接线柱的第二端,并用螺母锁紧,从而杜绝了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并且输入公端口和输出公端口均外部凸出,该外部凸出处可以用于与相应母端口对插,并可以用螺栓锁紧,从而也可以杜绝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接线盒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接线盒。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进行测试需要台架为控制器以及各个执行机构供电,并且需要台架向控制器发送模拟量信号以及开关量信号,其中模拟量信号包括油门相关信号以及制动相关信号,开关量信号包括唤醒信号以及起动信号。同时,动力总成的控制器和台架支架需要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总线进行通讯。
目前,动力总成与台架通过裸线直接连接,接线处易发生脱落、虚接等情况,导致测试不能顺利进行,例如接线脱落导致测试中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盒,以杜绝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线盒,包括:
壳体;
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旋入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旋入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且设置在与所述输入接线柱相对的位置处;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所述输入公端口外部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所述输出公端口外部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且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相对的位置处;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连接;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连接。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以及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以及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唤醒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唤醒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起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
其中,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包括第一输入公端口、第二输入公端口、第三输入公端口以及第四输入公端口,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包括第一输出公端口、第二输出公端口、第三输出公端口以及第四输出公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四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四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表面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及第四层,其中,所述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所述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所述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所述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以及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三层;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以及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四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线束为屏蔽双绞线。
可选的,所述输入接线柱为所述输出接线柱,所述输出接线柱为所述输入接线柱,所述输入公端口为所述输出公端口,所述输出公端口为所述输入公端口。
可选的,所述输入公端口为DB9公头,所述输出公端口为DB9公头;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二针脚,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七针脚,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二针脚,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七针脚。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盒,包括壳体,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由于输入接线柱的第二端以及输出接线柱的第二端的外壁均设有螺纹,那么可以将相应线束分别接入输入接线柱以及输出接线柱的第二端,并用螺母锁紧,从而杜绝了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并且输入公端口和输出公端口均外部凸出,该外部凸出处可以用于与相应母端口对插,并可以用螺栓锁紧,从而也可以杜绝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例了壳体的第一表面各输入接线柱以及输入公端口的设置位置;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第一俯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第二俯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第三俯视图;
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第四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该接线盒包括:壳体1,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2,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3,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4以及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5。
其中,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都设有螺纹,并且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都设有螺纹,以使得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可以旋入壳体1的第一表面,并且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可以旋入壳体2的第二表面,这里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不同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接线柱2在第一表面的位置与输出接线柱3在第二表面的位置相对,即输出接线柱3设置在第二表面与输入接线柱2相对的位置处,这里“相对”是指: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旋入第一表面的位置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旋入第二表面的位置相同。
输入公端口4外部凸出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表面;输出公端口外部凸出设置在壳体1的第二表面;本实用新型中,输入公端口4设置在第一表面的位置与输出公端口5设置在第二表面的位置相对,即输出公端口5设置在第二表面与输入公端口4相对的位置处,这里“相对”的含义与前述“相对”相同,详细可参照前述介绍。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输入接线柱2的个数与输出接线柱3的个数相同,并且上述输入公端口4的个数与输出公端口5的个数相同。
为使得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进行通讯,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部;并且,还可以将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将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即第二线束包括至少两个线束,其中一个线束用于连接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另一个线束用于连接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测试设备用于连接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入公端口4,待测设备用于连接输出接线柱3以及输出公端口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测试设备可以是台架,待测设备可以是动力总成;当然,上述测试设备以及待测设备也可以是其他,例如待测设备可以是CAN呼吸机,即只要测试设备可以与输入接线柱2、输入公端口4中至少一个连接,待测设备可以与输出接线柱3、输出公端口5中至少一个连接,那么该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测试设备与输入接线柱2连接,那么待测设备也必须与相应输出接线柱3连接,才可实现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的通讯;同理,若测试设备与输入公端口4连接,那么待测设备也必须与相应输出公端口5连接,才可实现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的通讯;若测试设备同时与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入公端口4连接,那么待测设备也必须与相应输出接线柱3以及输出公端口5连接,才可实现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的通讯。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相应”是指测试设备与哪个输入接线柱2连接,那么待测设备与该输入接线柱2处于相对位置的输出接线柱3连接;测试设备与哪个输入公端口4连接,那么待测设备与该输入公端口4处于相对位置的输出公端口5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盒,包括壳体,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2,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3,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4,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5。其中,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旋入壳体的第一表面并与旋入第二表面相对位置的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输入公端口4外部凸出设置在第一表面,输出公端口5外部凸出设置在第二表面且与输入公端口4相对的位置处,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也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由于可以将相应线束分别接入输入接线柱2和输出接线柱3,并用螺母锁紧,将相应母端口分别与输入公端口4和输出公端口5对插,并用螺栓锁紧,从而杜绝了接线脱落、虚接的问题。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平行相对,例如第一表面为壳体1的前表面,第二表面为壳体1的后表面;第一表面为壳体1的左表面,第二表面为壳体1的右表面。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输入接线柱2可以为螺柱,输出接线柱3也可以为螺柱。本实用新型之所以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出接线柱3可以为螺柱,是因为螺柱的第二端可以与至少一端带有通孔零件的线束连接,并将连接处用螺母锁紧,从而该带有通孔零件的线束与螺柱可以紧固连接成一个整体,即不会出现接线脱落、虚接等问题。并且相比于用裸线连接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由于用带有通孔零件的线束与螺柱连接更加方便可靠,也节省了测试准备时间,保证了测试顺利进行。
上述通孔零件可以是OT端子,也可以是U型端子等;当然,通孔零件还可以是其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输入公端口4可以为DB9公头,输出公端口5也可以为DB9公头。本实用新型之所以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可以为DB9公头,是因为DB9端口的适用性更好,并且可以用DB9母头与该DB9公头对插,并用螺栓锁紧,从而DB9母头与DB9公头可以紧固连接成一个整体,即不会出现接线脱落、虚接等问题。并且相比于用裸线连接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由于用DB9母头与DB9公头对插更加方便快捷,也节省了测试准备时间,保证了测试顺利进行。
当然,上述输入接线柱2和输出接线柱3为螺柱,以及,输入公端口4和输出公端口5为DB9公头仅为示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对输入接线柱2、输出接线柱3输入公端口4和输出公端口5进行限定,例如输入公端口4也可以是DB25。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连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至少可以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开关量信号和模拟量信号。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连接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的第二线束可以用于传输低电平信号,连接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的第二线束可以用于传输高电平信号。
以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为DB9公头为例,那么上述第一引脚为DB9公头的第二针脚,即接收数据针脚,该DB9公头的第二针脚为低电平信号;上述第二引脚为DB9公头的第七针脚,即请求发送针脚,该DB9公头的第七针脚为高电平信号。那么分别将DB9公头的第二针脚与第七针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该第二线束可以作为CAN网络的总线,以传输CAN网络的信息、CAN信号的报文等。
上述CAN总线的数据传输线,即第二线束是双向对数据进行传输的。为了防止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和向外辐射,第二线束可以是屏蔽双绞线。该屏蔽双绞线是由两条互相缠绕并包装在带有金属屏蔽层绝缘管套中的铜线所组成的,其具有减少衰减和干扰的功能,从而可以提供了更加洁净的电子信号。
由上述介绍可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完全一致,并且输入公端口4与输出公端口5完全一致,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为对称设计,那么可以接线盒第一表面的输入端与第二表面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一个输入接线柱2或一个输入公端口4作为一个输入端,将一个输出接线柱3或一个输出公端口5作为一个输出端)互换,即输入接线柱2也可以是输出接线柱3,那么输出接线柱3为输入接线柱2;输入公端口4也可以为输出公端口5,那么输出公端口5为输入公端口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体将哪个表面作为输入端可以由接线盒使用者根据接入的设备确定的。例如,若接线盒使用者将待测设备与第一表面的接线柱或公端口连接,将测试设备与第二表面的接线柱或公端口连接,那么第二表面的接线柱为输入接线柱2,公端口为输入公端口4,而第一表面的接线柱为输出接线柱3,公端口为输出公端口5。
前述已经说明了,连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至少可以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开关量信号以及模拟量信号。这里,电源信号至少可以包括电源正极信号以及电源负极信号;开关量信号至少可以包括唤醒信号以及起动信号;模拟量信号至少可以包括制动开关信号、制动开关地信号、油门信号、油门信号地信号、制动信号、制动信号地信号。上述制动开关地信号是指制动开关接地信号,上述油门信号地信号是指油门信号接地信号,上述制动信号地信号是指制动信号接地信号。
下面对上述各信号的功能进行说明。
其中,电源正极信号以及电源负极信号用于提供电源信号。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电源正极信号可以是24V+信号,那么相应的,电源负极信号可以是24V-信号。
唤醒信号用于唤醒控制器,例如MCU(Motor Control Unit,电机控制器),例如在有电源为MCU供电的情况下,可能MCU不会发送报文,而是需要通过唤醒信号将其唤醒,从而MCU可以通过CAN总线发送当前温度、电压等信息。
起动信号用于通过VCU(Vehicle Control Unit,整车控制器)控制待测设备,例如动力总成,进入可驱动状态。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若为纯电动车,那么起动信号可以用于通过VCU控制MCU使能进入可以驱动的状态,此时当VCU接收到油门信号时,可将该油门信号对应的电机扭矩需求值发送至MCU,由MCU控制电机输出该需求扭矩。
为便于描述,下述本实用新型用ON信号表示该唤醒信号,用Start信号表示该起动信号。
制动开关信号以及制动开关地信号用于告知控制器有无制动信号,而无法告知制动信号具体是多少。
制动信号以及制动信号地信号用于告知控制器制动信号具体是多少,例如若制动信号的制动电压为0-5V对应制动踏板深度为0-100%,那么若检测到制动踏板深度为50%,则制动信号以及制动信号地信号给控制器发送制动电压为2.5V的信号,从而控制器可以获知当前制动踏板深度为50%。
油门信号以及油门信号地信号与上述制动信号以及制动信号地信号的功能大体相同,详细可参照上述介绍,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控制器,例如柴油机控制器需要至少两路油门信号以及油门信号地信号,其中第一路油门信号的油门电压为0-5V对应油门踏板深度为0-100%,第二路油门信号的油门电压为0-2.5V对应油门踏板深度为0-100%,其中第二路油门信号为校验信号,以防止用户误操作导致发生危险事故。
与上述各信号对应,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2、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中至少一个;相应的,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3、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中至少一个。其中,若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2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3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3,并且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个数与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个数相同;若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2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3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并且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个数与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个数相同;若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2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3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并且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个数与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个数相同。
其中,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以及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3以及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3,并且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若连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用于传输电源信号,那么由于电源信号的功率较大,那么上述第一线束可以选用较粗线束规格,例如4平方毫米(mm2)。
上述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ON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中至少一个,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ON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Start信号输出接线柱3中至少一个。其中,若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包括ON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包括ON信号输出接线柱3,并且ON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ON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若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包括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包括Start信号输出接线柱3,并且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Start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若连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用于传输开关量信号,那么由于ON信号的功率较大,那么上述第一线束可以选用较粗线束规格,例如4平方毫米(mm2);由于Start信号的功率较小,那么上述第一线束可以选用较细线束规格,例如2.5mm2。
上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或,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或,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中至少一对,那么相应的,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或,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或,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中至少一对。
其中,若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包括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包括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并且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若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包括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包括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并且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若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2包括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3包括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并且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若连接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用于传输模拟量信号,那么由于模拟量信号的功率很小,那么上述第一线束可以选用很细线束规格,例如1mm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不同模拟量信号对应的第一线束的线束规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都采用1mm2规格的线束;再例如,也可以油门信号相关的第一线束采用1mm2规格的线束,制动信号相关的第一线束采用2.5mm2规格的线束。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不同模拟量信号对应的第一线束的线束规格相同,那么该不同模拟量信号对应的接线柱之间可以通用,例如若连接油门信号相关的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与,连接制动信号相关的输入接线柱2与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都采用1mm2规格的线束,那么可能连接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线束可以传输制动信号,即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可以作为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使用,同时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可以作为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若各模拟量信号对应的接线柱之间可以通用,那么若输入接线柱2接入测试设备中某信号,那么相应输出接线柱3也必须接入待测设备中对应的信号。例如,若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接入测试设备中制动信号(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作为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也必须接入待测设备中制动信号(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可以作为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
参见前述介绍,油门信号至少可以包括两路,那么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并且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的第一端与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当然,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出接线柱3除可以是上述各接线柱外,还可以是其他,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由于上述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以及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可以传输低电平信号,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以及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可以传输高电平信号,那么可以将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和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之间的第二线束,以及,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和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之间的第二线束,作为CAN网络的两根总线(该两根总线组成一路CAN总线),以传输CAN网络中的信号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目前CAN通讯中通常需要至少两路CAN总线,其中第一路CAN总线的波特率为250Kbps(bits per second,比特率),第二路CAN总线的波特率为500Kbps。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三路CAN总线,以用于对控制器进行刷写标定。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中,输入公端口4至少可以包括第一输入公端口4、第二输入公端口4以及第三输入公端口4;那么相应的,输出公端口5至少包括第一输出公端口5、第二输出公端口5以及第三输出公端口5。其中,第一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一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第一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第二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二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第二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三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三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三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第三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输入公端口4与第一输出公端口5的波特率为250Kbps,即作为上述第一路CAN总线;上述第二输入公端口4与第二输出公端口5的波特率为500Kbps,即作为上述第二路CAN总线;上述第三输入公端口4与第三输出公端口5用于刷写标定,即作为上述第三路CAN总线。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可以设置至少一路备用CAN总线,以使得在上述三路CAN总线出现异常或有接入至少第四路CAN总线需要时,可以使用上述备用的CAN总线。那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的输入公端口4至少还可以包括第四输入公端口4,相应的输出公端口5至少还可以包括第四输出公端口5;其中,第四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四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第四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与第四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壳体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线束可以是屏蔽双绞线。关于屏蔽双绞线的功能详细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控制器与台架支架进行通讯的过程中,CAN总线必须在网络的两端安装合适的终端电阻,以消除在通信电缆中的信号反射。其中,在通信过程中,导致信号反射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阻抗不连续导致信号反射;第二种,阻抗不匹配导致信号反射。
由于各控制器内部CAN总线的通讯针脚是否内置终端电阻不一,若直接接入图1所示接线盒的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那么可能导致信号反射。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接线盒的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之间接入最多两个终端电阻,以消除信号反射。具体而言,若控制器内部CAN总线的通讯针脚无内置终端电阻,那么在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一个终端电阻,并且在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一个终端电阻;若控制器内部CAN总线的通讯针脚内置一个终端电阻,那么在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一个终端电阻,或者,在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一个终端电阻;若控制器内部CAN总线的通讯针脚内置两个终端电阻,那么无需在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终端电阻。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多个分别并联有不同个数的终端电阻的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以满足不同控制器的接入需求,例如图2所示另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在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的终端电阻的阻值可以是120Ω。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为了使接线柱更加简单便捷,可以通过分别在输入接线柱4以及输出接线柱5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接入开关,以控制接入CAN总线的终端电阻的个数,从而可以无需设置多个分别并联有不同个数的终端电阻的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
基于此,请参阅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与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与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与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输入公端口4可以为DB9公头,输出公端口5也可以是DB9公头,那么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可以与DB9公头4的第七针脚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与输DB9公头4的第二针脚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DB9公头5的第七针脚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与DB9公头5的第二针脚连接。
图3所示接线盒中,可以通过第一开关7的开合来控制第一电阻6是否接入CAN总线,并可以通过第二开关9的开合来控制第二电阻8是否接入CAN总线,从而相比于图2所示接线盒,更加简便,且一对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控制器,也节省了成本。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入接线柱2可以包括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ON信号输入接线柱2、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那么相应的,输出接线柱3可以包括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3、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3、ON信号输出接线柱3、Start信号输出接线柱3、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入公端口4可以包括第一输入公端口4、第二输入公端口4、第三输入公端口4以及第四输入公端口4,那么相应的,输出公端口5可以包括第一输出公端口5、第二输出公端口5、第三输出公端口5以及第四输出公端口5。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可以传输几乎全部常用信号,因此该接线盒可以适用于更多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入公端口4较多,若全部平行并排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表面,相应的各输出接线柱3以及输出公端口5平行并排设置在壳体1的第二表面,那么占地面积较大,那么不能集中控制各常用信号。
基于此,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各常用信号分别对应的接线柱以及公端口层叠设置,以减小占地面积。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信号种类的不同,将上述各常用信号分别对应的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入公端口4设置为4层,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的第一表面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及第四层,其中第一层为电源信号以及开关量信号对应的输入接线柱2,第二层和第三层为模拟量信号对应的输入接线柱2,第四层为CAN总线对应的输入公端口4,具体可以参见图4所示第一表面各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入公端口4的设置位置。
其中,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ON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一表面的第一层11。图4中,用24V+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用24V-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用ON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ON信号输入接线柱2,用Start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
那么相应的,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3、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3、ON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Start信号输出接线柱3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二表面的第一层。该第二表面的第一层与上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层位置相对。
那么可以参见图5a所示接线盒的第一俯视图,该第一俯视图为接线盒的第一层的接线原理示意图。其中,24V+对应的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2与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层11;24V-对应的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2与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层11;ON对应的ON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ON信号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层11;Start对应的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Start信号输入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层11。
上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一表面的第二层12。图4中,用油门信号1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用油门信号1地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用油门信号2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用油门信号2地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
那么相应的,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二表面的第二层。该第二表面的第二层与上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层位置相对。
那么可以参见图5b所示接线盒的第二俯视图,该第二俯视图为接线盒的第二层的接线原理示意图。其中,油门信号1对应的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层12;油门信号1地对应的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与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层12;油门信号2对应的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层12;油门信号2地对应的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与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层12。
上述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一表面的第三层13。图4中,用制动信号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用制动信号地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用制动开关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用制动开关地对应的输入接线柱表示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
那么相应的,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二表面的第三层。该第二表面的第三层与上述第一表面的第三层位置相对。
那么可以参见图5c所示接线盒的第三俯视图,该第三俯视图为接线盒的第三层的接线原理示意图。其中,制动信号对应的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2与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三层13;制动信号地对应的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2与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三层13;制动开关对应的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2与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三层13;制动开关地对应的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2与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3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壳体1内且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三层13。
上述第一输入公端口4、第二输入公端口4、第三输入公端口4以及第四输入公端口4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一表面的第四层14。图4中,用CAN1对应的输入公端口表示第一输入公端口4,用CAN2对应的输入公端口表示第二输入公端口4,用CAN3对应的输入公端口表示第三输入公端口4,用CAN4对应的输入公端口表示第四输入公端口4。
那么相应的,第一输出公端口5、第二输出公端口5、第三输出公端口5以及第四输出公端口5平行并排设置在第二表面的第四层。该第二表面的第四层与上述第一表面的第四层位置相对。
那么可以参见图5d所示接线盒的第四俯视图,该第四俯视图为接线盒的第四层的接线原理示意图。其中,CAN1对应的第一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与CAN1对应的第一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连接;CAN1对应的第一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CAN1对应的第一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连接;CAN2对应的第二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与CAN2对应的第二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连接;CAN2对应的第二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CAN2对应的第二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连接;CAN3对应的第三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与CAN3对应的第三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连接;CAN3对应的第三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CAN3对应的第三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连接;CAN4对应的第四输入公端口4的第一引脚与第一开关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7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6的第二端与CAN4对应的第四输入公端口4的第二引脚连接;CAN4对应的第四输出公端口5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开关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9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8的第二端与CAN4对应的第四输出公端口5的第二引脚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为使得接线盒的使用者可以获知哪个接线柱用于传输哪个信号,并且获知哪个公端口为哪个CAN总线,可以在壳体1的第一表面设置如图4所示标识,例如在壳体1的第一表面各输入接线柱2以及各输入公端口4的下方粘贴对应标识。
当然,也可以在壳体1的其他表面设置如图4所示标识,例如在壳体1的第二表面设置如图4所示标识。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将各常用信号分别对应的接线柱以及公端口层叠设置,减小了占地面积,并且可以对各常用新号进行集中控制。
前述已经说明了,可以用带有通孔的零件分别连接到输入接线柱2以及输出接线柱3上,并用螺母锁紧;还可以将母端口分别与输入公端口4以及输出公端口5对插,并用螺栓锁紧。从而杜绝接线不规范引起的接线虚接、脱落等问题,使得测试过程中不会出现电源或信号中断等现象,保证了测试可以顺利进行。那么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将测试设备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接线完成后,不再拆卸测试设备与接线盒之间的线束,从而极大缩短了测试准备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旋入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旋入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且设置在与所述输入接线柱相对的位置处;所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所述输入公端口外部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所述输出公端口外部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且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相对的位置处;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连接;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输出接线柱包括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的个数与所述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的个数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以及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电源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以及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唤醒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唤醒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起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所述至少一个模拟量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以及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其中,所述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开关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包括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以及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
其中,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出接线柱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输入公端口包括第一输入公端口、第二输入公端口、第三输入公端口以及第四输入公端口,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公端口包括第一输出公端口、第二输出公端口、第三输出公端口以及第四输出公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四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四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线束连接于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面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及第四层,其中,所述电源正极输入接线柱、所述电源负极输入接线柱、所述唤醒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起动信号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一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第一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第二油门信号输入接线柱以及所述第二油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所述制动信号输入接线柱、所述制动信号地输入接线柱、所述制动开关输入接线柱以及所述制动开关地输入接线柱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三层;所述第一输入公端口、所述第二输入公端口、所述第三输入公端口以及所述第四输入公端口平行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四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束为屏蔽双绞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接线柱为所述输出接线柱,所述输出接线柱为所述输入接线柱,所述输入公端口为所述输出公端口,所述输出公端口为所述输入公端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公端口为DB9公头,所述输出公端口为DB9公头;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二针脚,所述输入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七针脚,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一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二针脚,所述输出公端口的第二引脚为所述DB9公头的第七针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3580.6U CN211126379U (zh) | 2019-08-06 | 2019-08-06 | 接线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3580.6U CN211126379U (zh) | 2019-08-06 | 2019-08-06 | 接线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26379U true CN211126379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701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73580.6U Active CN211126379U (zh) | 2019-08-06 | 2019-08-06 | 接线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2637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95436A (zh) * | 2021-06-24 | 2021-08-24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台架线束总成系统和台架线束总成的连接方法 |
-
2019
- 2019-08-06 CN CN201921273580.6U patent/CN2111263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95436A (zh) * | 2021-06-24 | 2021-08-24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台架线束总成系统和台架线束总成的连接方法 |
CN113295436B (zh) * | 2021-06-24 | 2022-09-06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台架线束总成系统和台架线束总成的连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72740B (zh) | 电源供应器 | |
US12040907B2 (en) | Ethernet over basic interface between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and electric vehicles | |
DE112012004539T5 (de) | Fahrzeug mit einem eletrischen Speicherabschnitt und ein Lade-Entladesystem mit dem Fahrzeug und einer Energieverwaltungsausrüstung | |
CN106585421A (zh) |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装置 | |
KR20200045282A (ko) | 차량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211126379U (zh) | 接线盒 | |
CN107005499A (zh) | 通信系统及通信装置 | |
CN106299929A (zh) | 一种物联网连接线、线缆及插座 | |
JP2013165610A (ja) | 蓄電部を備えた車両に適用される車両外部制御装置、及び、前記車両外部制御装置と前記車両と電力ケーブルとを含む充放電システム | |
CN215621433U (zh) | 智能车载充电接口和电动汽车 | |
EP3388277A1 (en) | Charging cable and charging method for electrical vehicles | |
CN113939426B (zh) | 用于给电动车辆充电的电动车辆供电设备 | |
CN20998787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分线盒及电动汽车 | |
CN107634583A (zh) | 一种储能控制模块 | |
CN109144032B (zh) | 客车网络控制部件通信试验装置 | |
CN219106706U (zh) | 枪线转接装置及充放电测试系统 | |
CN111211453A (zh) | 一种转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6516849U (zh) | 双层高速传输精密连接器新型结构 | |
CN218805247U (zh) | 高压互锁系统和车辆 | |
CN114211979B (zh) | 一种可外置的车载充电系统和方法 | |
CN209764427U (zh) | 一种发动机测试线束 | |
CN221961609U (zh) | 高压控制盒 | |
CN213149525U (zh) |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信号调理系统 | |
CN209764428U (zh) | 一种发动机测试线束 | |
CN220947598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充电装置和充电接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