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6174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6174U
CN211126174U CN201921408424.6U CN201921408424U CN211126174U CN 211126174 U CN211126174 U CN 211126174U CN 201921408424 U CN201921408424 U CN 201921408424U CN 211126174 U CN211126174 U CN 211126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sitioning
connector assembly
electrical connector
elastic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084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084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6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6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6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一基体,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下方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分体设置,所述基体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设有多个定位孔;多个所述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向上伸出所述收容孔,所述基部另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连料部设于所述收容孔内,一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成型,且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相连接,所述定位部向下延伸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如此,减少了所述端子的制造工序,节约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从而节省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生产及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可以节约制造成本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孔上下贯通所述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一基板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下方,所述端子一般通过焊接于所述基板上,从而使得所述端子能稳定的固定在基板上。
但是,所述端子与所述基板在焊接之前,由于所述端子与所述基板之间无相关的定位结构,因此每一所述端子不能很准确的定位在所述基体的相对应位置,这样会影响所述端子与所述基板之间的定位。如果在所述端子上额外增设定位结构,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基板在焊接之前能稳定的定位。如此,额外增加定位结构会使得所述端子的体积增大,使得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不利于端子的密集化发展。而且由于所述定位结构是额外设置的,这样会增加所述端子加工的难度和精度,使得所述端子的制造更为复杂,从而增加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端子的基部上撕裂一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固定于基体的定位孔内,使得所述端子能够稳定固定在基板上,而且简化了所述端子的制造流程,从而节约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一基体,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下方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分体设置,所述基体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设有多个定位孔;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向上伸出所述收容孔,所述基部另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连料部,所述连料部设于所述收容孔内,一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成型,且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相连接,所述定位部向下延伸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进一步,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料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连料部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定位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所述定位部相对所述连接部为活动设置。
进一步,所述定位部具有一凹槽及两个干涉部设于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当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孔时,所述凹槽用于供两个所述干涉部朝所述凹槽方向变形提供让位。
进一步,所述基部具有一通槽,所述通槽是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当所述弹性臂受压时,所述基部朝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变形。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让位槽,每一所述让位槽设置于每一所述连料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当所述弹性臂受力过压时,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越过所述连料部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定位孔为锥形设置,且沿所述定位部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定位部的横截面积渐缩。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一基体,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下方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分体设置,所述基体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基体设有多个导体,所述导体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或者所述导体设于所述定位孔内;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向下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且所述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基部与所述导体电性导接,或者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导体电性导接。
进一步,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且延伸具有一连料部,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料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连料部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定位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所述定位部相对所述连接部为活动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向上弯折且延伸具有一弹性臂,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让位槽,每一所述让位槽设置于每一所述连料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当所述弹性臂受力过压时,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越过所述连料部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基部具有一通槽,所述通槽是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当所述弹性臂受压时,所述基部朝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成型,且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相连接,所述定位部向下延伸插入所述定位孔内。由于所述端子具有所述定位部,且所述定位固定于所述定位孔内,如此,使得所述端子能够精准的定位在所述基体的对应位置上,避免由于所述端子与所述基体的位置偏差而影响到所述端子的定位。而且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成型,不需要额外在所述端子上设置定位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端子的提体积增加。如此,不仅减小了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端子密集化趋势;而且减少了所述端子的制造工序,节约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从而节省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生产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电连接器组件在A-A上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与芯片模块对接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电连接器组件在B-B上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与芯片模块对接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181298200000041
Figure BDA000218129820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A,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用以与一芯片模块B对接使用。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收容孔11。一基体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方,所述基体2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1还设有多个定位孔21。多个端子3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1内,每一所述端子3均设有一弹性臂33,所述弹性臂33向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用于与所述芯片模块B进行对接使用。每一所述端子3还设有一连料部35,所述连料部35的一端用于与一料带37相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一定位部36,所述定位部36固定于所述定位孔21内,使得所述端子3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所述基体2上。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为纵长设置,多个所述收容孔11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面在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处还设有多个导引面111,所述导引面111用于导引所述端子3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1内。每一所述收容孔11的内侧壁上还凹设有一让位槽12,所述让位槽12设于所述连料部35远离所述弹性臂33的一侧。当所述芯片模块B与所述端子3对接的时候,所述芯片模块B向下挤压所述弹性臂33。所述弹性臂33由于受力过压,使得所述弹性臂33的至少一部分越过所述连料部35进入到所述让位槽12内。如此,避免所述弹性臂33受力向下移动时与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碰撞从而损坏所述弹性臂33的情况发生。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还向下凸设有三个固定柱13,所述固定柱13与所述基体2相配合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基体2上。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基体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方,且所述基体2与所述绝缘本体1为分体设置。所述基体2设有多个所述定位孔21上下贯穿所述基体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多个所述定位孔21对应设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1的下方,且所述定位孔21与所述收容孔11相互连通。所述定位孔21为锥形设置,且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孔21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所述定位孔21用于供所述定位部36向下插入,且所述定位部36与所述定位孔21为干涉配合,使得所述端子3稳定的固定在所述基体2上。所述基体2对应于所述固定柱13还设有大小相同的三个固定孔22,所述固定孔22用于供所述固定柱13插入固定,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基体2上。
如图1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端子3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1内。每一所述端子3均具有一基部31,所述基部31为平板状,且所述基部31的板面平贴于所述基体2的上表面。所述弹性臂33与所述连料部35分别位于所述基部31的相对两端,且所述基部31在靠近所述弹性臂33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基部31在靠近所述连料部35的一端的宽度。所述基部31还设有一通槽311,所述通槽311为纵长设置,且所述通槽311是由所述定位部36自所述基部31朝远离所述弹性臂33的一端撕裂形成。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基部31的一端向上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部32,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一端与所述基部3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臂33相连接。所述弹性臂33从下到上依次设有一第一延伸部331、一第二弯折部332、一第二延伸部333和一接触部334,且所述弹性臂33的板面的面积沿从下往上的方向上逐渐缩小。所述第一延伸部33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3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332相连接,且沿竖直向上所述第二弯折部33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高度。所述第二弯折部332用于延长所述弹性臂33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所述弹性臂33受压变形的疲乏量。所述第二弯折部332向上倾斜延伸还具有所述第二延伸部333,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33的部分向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沿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延伸部333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331的倾斜角度。所述接触部334自所述第二延伸部333弯折延伸形成,且所述接触部334位于所述弹性臂33的顶端用以与所述芯片模块B相对接。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所述基部31的另一端自所述基部31向上弯折形成两个第三弯折部34,两个所述第三弯折部34分别位于所述通槽311的相对两侧。所述连料部35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弯折部34的上方,且与两个所述第三弯折部34相连接。所述连料部35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351,两个所述连接部351的宽度与两个所述第三弯折部34的宽度相同,且两个所述连接部351与两个所述第三弯折部34分别对应连接。所述连料部35的上方用以与所述料带37相连接,所述连料部35的下方用于与所述定位部36相连接。所述定位部36在靠近所述连料部35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351之间,且所述定位部36相对于两个所述连接部351可以朝远离所述弹性臂33的一侧移动,或者是朝靠近所述弹性臂33的一侧移动。换句话说,所述定位部36相对于所述两个连接部351是相对活动的。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所述定位部36是由所述基部31朝远离所述弹性臂33的一端撕裂形成的。所述定位部36上方与所述连料部35相连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定位部36与所述连料部35位于同一平面上。部分所述定位部36向下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用以插入固定于所述定位孔21内,使得所述端子3固定于所述基体2上。每一所述定位部36还具有纵长的一凹槽361以及位于所述凹槽361的相对两侧的两个干涉部362,当所述定位部36向下插入所述定位孔21时,两个所述干涉部362受力朝所述凹槽361的方向变形,使得所述定位部36能够顺利插入所述定位孔21内。当所述定位部36向下插入所述定位孔21至最终位置时,两个所述干涉部362朝远离所述凹槽361的方向移动,使得两个所述干涉部362分别与所述定位孔21的内壁面干涉配合,使得所述端子3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所述基部31上。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芯片模块B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对接时,所述芯片模块B会对所述弹性臂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所述弹性臂33向下移动。由于所述基部31相对于所述基体2的上表面可以移动。因此,当所述弹性臂33受压时,所述基部31会朝远离所述基体2的方向变形,而且由于所述基部31上设有所述通槽311使所述基部31与所述基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33受压后所述基部31更容易朝远离所述基体2的方向变形。如此,使得所述基部31与所述基体2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间隙312。所述间隙312用以增加所述弹性臂33的弹性,使得所述弹性臂33与所述芯片模块B的对接更加稳定。
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与所述芯片模块B对接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与所述芯片模块B对接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余结构和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所述基体2的上表面对应于所述基部31设有多个所述导体23,所述导体23用于与所述基部31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端子3与所述基部31电性导通。
如下(未图示),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与所述芯片模块B对接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与所述芯片模块B对接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余结构和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所述基体2的所述定位孔21内设有多个导体23,当所述定位脚向下插入所述定位孔21时,所述导体23与所述定位脚相互导接,从而实现所述基体2与所述端子3之间的电性导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A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定位部36自所述基部31撕裂成型,且所述定位部36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35相连接,所述定位部36向下延伸插入所述定位孔21内。由于所述端子3具有所述定位部36,且所述定位部36固定于所述定位孔21内,如此,使得所述端子3能够精准的定位在所述基体2的对应位置上,避免由于所述端子3与所述基体2的位置偏差而影响到所述端子3的定位。而且所述定位部36自所述基部31撕裂成型,不需要额外在所述端子3上设置定位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端子3的体积增加。如此,不仅减小了相邻两个所述端子3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端子3密集化趋势;而且减少了所述端子3的制造工序,节约所述端子3的制造成本,从而节省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A的生产及制造成本。
(2)所述定位部36在靠近所述连料部35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351之间,且所述定位部36相对于两个所述连接部351均为活动设置。如此,避免了由于所述料带37在反复折料的过程,所述定位部36由于反复摇动使得所述定位部36被折断的情况发生。
(3)当所述定位部36插入所述定位孔21时,所述凹槽361用于供两个所述干涉部362朝所述凹槽361方向变形提供让位。如此,使得所述定位部36能更加容易的插入到所述定位孔21内;而且在所述定位部36插入所述定位孔21至最终位置时,由于所述干涉部362发生变形产生的内应力使得所述干涉部362朝远离所述凹槽361的方向发生回弹,从而使得定位部36稳定的固定在所述定位孔21内。
(4)当所述弹性臂33受压时,所述基部31朝远离所述基体2的方向变形。如此,所述基部31可以为所述弹性臂33提供部分的弹性,从而增加了所述弹性臂33的变形量,增加了所述弹性臂33抗疲乏的性能。
(5)所述定位孔21为锥形设置,且沿所述定位部36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定位部36的横截面积渐缩。如此,使得所述定位部36插入所述定位孔21时更加方便。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一基体,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下方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分体设置,所述基体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设有多个定位孔;
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向上伸出所述收容孔,所述基部另一端向上弯折具有一连料部,所述连料部设于所述收容孔内,一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成型,且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料部相连接,所述定位部向下延伸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料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连料部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定位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所述定位部相对所述连接部为活动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定位部具有一凹槽及两个干涉部设于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当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孔时,所述凹槽用于供两个所述干涉部朝所述凹槽方向变形提供让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基部具有一通槽,所述通槽是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当所述弹性臂受压时,所述基部朝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让位槽,每一所述让位槽设置于每一所述连料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当所述弹性臂受力过压时,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越过所述连料部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定位孔为锥形设置,且沿所述定位部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定位部的横截面积渐缩。
7.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一基体,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下方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分体设置,所述基体对应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基体设有多个导体,所述导体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或者所述导体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向下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且所述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基部与所述导体电性导接,或者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导体电性导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且延伸具有一连料部,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料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连料部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定位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所述定位部相对所述连接部为活动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每一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向上弯折且延伸具有一弹性臂,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让位槽,每一所述让位槽设置于每一所述连料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当所述弹性臂受力过压时,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越过所述连料部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基部具有一通槽,所述通槽是所述定位部自所述基部撕裂形成,当所述弹性臂受压时,所述基部朝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变形。
CN201921408424.6U 2019-08-27 2019-08-27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1126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08424.6U CN211126174U (zh) 2019-08-27 2019-08-27 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08424.6U CN211126174U (zh) 2019-08-27 2019-08-27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6174U true CN211126174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08424.6U Active CN211126174U (zh) 2019-08-27 2019-08-27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6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7184B (zh) 电连接器
US7651381B2 (en) Contact terminal and electric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81725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nd processor with cone pins
US781970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gured by wafer having coupling lead-fr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97354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including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50233606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shorting member with reduced self-inductance
CN101394032B (zh) 具有双压聚合物和可弯曲接触阵列的连接器
US20200343660A1 (en) Connector
US86084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tructure to pre-set solder balls
CN108987967A (zh) 电连接器
US20180019530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12011334U (zh) 电连接器
CN211126174U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8052445B2 (en)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and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the contact
CN111555058A (zh) 电连接器
CN201057611Y (zh)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US8574009B2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262079B (zh) 电连接器
US79509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CN206194999U (zh) 电连接器
CN212209795U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07732192U (zh) 线对板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US2008031846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11756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8677627U (zh) 卡缘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