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7611Y -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57611Y
CN201057611Y CNU2007201438023U CN200720143802U CN201057611Y CN 201057611 Y CN201057611 Y CN 201057611Y CN U2007201438023 U CNU2007201438023 U CN U2007201438023U CN 200720143802 U CN200720143802 U CN 200720143802U CN 201057611 Y CN201057611 Y CN 20105761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erminal group
power connector
male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438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裕奇
郑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438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5761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5761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5761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创作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于插头模块与插座模块的绝缘座体内分别穿设有公端子组及母端子组,插头模块电性对接于插座模块内,以供公端子组各端子于本体一侧分别延伸的两插接端子与母端子组各端子于本体一侧分别延伸的具相异角度的两对接端子相互插接,即各对接端子的接触面分别弹性抵持于插接端子相对内侧的抵持面上,并形成双向电性导通的状态,则可于分流、分压后结合整流、整压,以避免因高电压、高电流而影响其电性传输的效果,再者,若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之一受到不当外力而导致变形或扭曲,另一插接端子仍可继续与对接端子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藉以增加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进而达到电性连接良好。

Description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尤指公端子组各端子为于本体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系可与母端子组各端子于本体一侧分别延伸有具相异角度的两对接端子相互插接,并形成双向电性导通的状态,藉以增加其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
背景技术
按,电子电路的设计者通常会关注于两个基本电路部分,即逻辑(或信号)部分以及电源部分,且在设计逻辑电路时,因为在逻辑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较低,使得设计者通常不会考虑由于状态改变所造成(如:温度)在电气属性中的任何变化(如:电路组件的阻抗),然而,其于高电流的流动下,将使得电源电路在电气属性上会产生变化,因此针对使用于电源电路中而设计的电源连接器必须能够散热(系主要由焦耳效应所产生),使得因电流改变所造成的电气属性变化可有效减至最低,再者,一般习用电源连接器的插头接点通常为长方形(刃片状)或圆形(插脚状)截面形状,系所谓单块(Singular-mass)设计,而于习用的单块刃片及插脚组态中,其插槽接点包括一相对式且朝内侧延伸的悬臂,且相互对接的刃片或插脚则被定位于其相对式悬臂间,但此种设计难以在不对散热性能有影响的情况下而达到尺寸的缩减,再者,其仅可藉由调整接点几何形状来提供微小的弹性,以改变接触的正向力。
因此遂有业者进一步研发出此种能够达到有效散热的接点,并可简易地改变接触的正向力的电源连接器,请参阅图6所示,系为习用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习用的电源连接器系于插头接点A设有两相对设置的主侧壁A1,且于前凸部A2分别设有上方部分A21及下方部分A22,并于上、下方部分A21、A22各设有一相对式设计的悬臂,且每一悬臂皆设有朝内侧收缩的近端部分A211、拱形接触部分A212及远程部分A213,并使各远程部分A213可被略微分开定位,而当各悬臂随着前凸部A2插入于插槽接点(图中未示)而挠曲时,其远程部分A213可相互靠合定位,以供配合插接时的过应力保护,且插头接点A系采用双块原理设计,相较于单块接点其可提供较大对流散热的表面积,并当插头及插槽连接器于相互配接时,其可提供空气流动所需通过路径的隔开部分;惟前述的电源连接器,其插头接点A设有两相对设置的主侧壁A1,而前凸部A2于上、下方部分A21、A22的相对式悬臂,在长时间重复使用下,易因弹性疲乏而产生弹性应变及变位弯折的现象,然而,若其中单一悬臂受到不当外力变形或扭曲,则另一悬臂则无法继续插入于插槽接点(图中未示)并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进而造成插头接点A与插槽接点间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大幅降低,且导致电性连接的效果不良,亦会有电性中断或失效的情况发生。
综上可知,习用电源连接器的各项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而有待相关业者作进一步改良与重新设计的必要。
发明内容
故,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数据,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经由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的新型诞生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公端子组与母端子组间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良好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包括插头模块及插座模块,而插头模块系与插座模块相互对接并形成电性导通,且于插头模块的绝缘座体内穿设有公端子组,及于插座模块的绝缘座体内穿设有母端子组,其中:该公端子组的各端子为于本体的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该母端子组的各端子为于本体一侧以同方向延伸有可供弹性变形的弹性延伸部,并于弹性延伸部分别往外侧延伸有具相异角度及连续弯折状的两对接端子,且于两对接端子的活动侧相对外表面形成有弯弧状的接触面,而两对接端子为分别与相对位置的公端子组的两插接端子相互电性接触并形成双向导通。
其中,该公端子组与母端子组于各端子的本体为呈ㄇ字形设计。
该公端子组于本体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相异高低位差并形成错位的两插接端子,其一插接端子为呈平整状,而另一插接端子为呈连续弯折状,并于其相对内侧进一步分别设有抵持面。
其中,该插头模块的绝缘座体与插座模块的绝缘座体的对接面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凸块与凹槽。
其中,该插头模块的公端子组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分别设有第一母端子组。
其中,该插座模块的母端子组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公端子组。
本创作的主要效果乃在于该各插接端子与对接端子系以连续模冲压一体成型,而对接端子的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则可于分流、分压后可结合整流、整压,以避免公、母端子组于长时间通电时,因高电压、高电流所导致其内部产生的电子游离化与热应力现象,进而影响公、母端子组电性传输的效果,以及造成本身材质的损伤,再者,该插接端子于长时间重复使用下,容易因弹性疲乏而产生弹性应变及变位弯折的情况发生,而本创作的公端子组即使两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的插接端子,其中单一插接端子受到不当外力变形或扭曲,而另一插接端子仍可继续与对接端子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藉以增加公端子组与母端子组间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
本创作的次要效果乃在于该公端子组的各端子为于本体的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则可电性插接于母端子组各端子本体一侧以同方向分别往外侧两相异角度延设有的对接端子上,即使各对接端子会分别受到插接端子的压迫力,而向相对内侧弹性变形收缩,藉由彼此间作用力量的相互抵持,以将各对接端子的接触面分别弹性抵持于插接端子相对内侧的抵持面上,并形成双向电性导通的状态,进可达到电性接触效果良好的目的。
本创作的另一效果乃在于该公端子组与母端子组系于各本体的一侧分别延伸设有插接端子与对接端子,而相较于习用电源连接器系于插头接点两侧主侧壁分别延伸设有呈相对式的悬臂,则可有效减少使用的材料,进而可降低制造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创作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创作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创作端子组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创作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创作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习用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插头模块
11、绝缘座体      12、公端子组
111、插接槽       121、本体
112、定位孔       1211、插接端子
113、对接面       1212、抵持面
114、定位凸块     122、第一母端子组
2、插座模块
21、绝缘座体      221、本体
211、对接槽       222、弹性延伸部
212、限位孔       2221、对接端子
213、对接面       2222、接触面
214、凹槽         223、第一公端子组
22、母端子组
A、插头接点
A1、主侧壁        A212、拱形接触部分
A2、前凸部        A213、远程部分
A21、上方部分     A22、下方部分
A21、近端部分
1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构造,本创作所采用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步骤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系分别为本创作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端子组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创作系包括有插头模块1及插座模块2所组成,而插头模块1系与插座模块2相互对接并形成电性导通,且于插头模块1的绝缘座体11内穿设有公端子组12,及于插座模块2的绝缘座体21内穿设有母端子组22,故就本创作的主要结构特征详述如后;其中:
该插头模块1的绝缘座体11内贯穿设有多个可与公端子组12相对应的插接槽111,而使公端子组12为置入于各插接槽111内形成定位。
该公端子组12的各端子为于本体121的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1211。
该插座模块2的绝缘座体21内贯穿设有多个可与母端子组22相对应的对接槽211,而使母端子组22为置入于各对接槽211内形成定位。
该母端子组22的各端子为于本体221的一侧以同方向延伸有呈拱起状的弹性延伸部222,并于弹性延伸部222分别往外侧两相异角度延设有连续弯折状的对接端子2221,且于两对接端子2221的活动侧相对外表面形成有弯弧状的接触面2222,而两对接端子2221为可分别与相对位置的公端子组12的两插接端子1211相互电性接触并形成双向导通,而结合于上述的构件即完成本创作的主要态样。
上述公端子组12与母端子组22于各端子的本体121、221为可概呈ㄇ字形设计,且公端子组12于本体121一侧分别向外延伸有相异高低位差并形成错位的两插接端子1211,其一插接端子1211可为呈平整状,而另一插接端子1211可为呈连续弯折状,另于其相对内侧可进一步分别设有抵持面1212,系可供母端子组22一侧对接端子2221的接触面2222相互电性抵触。
上述插头模块1的公端子组12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可分别设有多个第一母端子组122,且使第一母端子组122为固设于绝缘座体11的多个定位孔112内,而母端子组22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可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公端子组223,并使第一公端子组223为固设于绝缘座体21的多个限位孔212内,进而可将第一母端子组122分别与第一公端子组223相互对接并形成电性导通。
上述插头模块1的绝缘座体11与插座模块2的绝缘座体21外侧的对接面113、213,系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凸块114与凹槽214,为仅供插头模块1与插座模块2相互对接时,该定位凸块114系以同轴向位移,而嵌入于凹槽214内,藉此进行辅助定位,即可将插头模块1的公端子组12插接于插座模块2的母端子组22上,以形成稳固、确实的定位,以使公、母端子组12、22于进行相互插接时,不致因偏移、错位所造成的对位不良,导致其受到不当外力而扭曲、变形,亦可有效避免公、母端子组12、22电性连接的失效或中断,进而可达到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形式皆应受本创作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创作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请参阅图3、图4、图5所示,系分别为本创作端子组的立体外观图、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及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藉由上述的构件于组装时,系先将公端子组12各端子于本体121一侧分别延伸有的两插接端子1211,系可与母端子组22各端子于本体221一侧分别延伸有具相异角度的两对接端子2221相互插接,并形成双向电性导通的状态,进而可达到稳固、确实定位及良好电性连接效果的目的,即完成本创作整体的组装。
上述的构件于使用时,系先将公端子组12、母端子组22各端子于本体121、221分别设有的插接端子1211与对接端子2221相互插接,并形成电性接触的状态,即使各对接端子2221会分别受到插接端子1211的压迫力,而向相对内侧弹性变形收缩,藉由彼此间作用力量的相互抵持,以将各对接端子2221的接触面2222分别弹性抵持于插接端子1211相对内侧的抵持面1212上,并形成良好的电性接触状态。
上述各插接端子1211与对接端子2221系以连续模冲压一体成型,而插接端子1211的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则可于分流分压后可结合整流、整压,以避免公、母端子组12、22于长时间通电时,因高电压、高电流所导致其内部产生的电子游离化与热应力现象,而影响公、母端子组12、22电性传输的稳定性及可靠度,以及造成本身材质的损伤,再者,该插接端子1211于长时间重复使用下,容易因弹性疲乏而产生弹性应变及变位弯折的情况发生,而本创作的公端子组12即使两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的插接端子1211,其中单一插接端子1211受到不当外力而导致变形或扭曲,而另一插接端子1211仍可继续与对接端子2221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藉以增加公端子组12与母端子组22间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进而可达到电性连接良好的功效者,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形式皆应受本创作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创作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是以,本创作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可改善习用技术的关键在于:
(一)其各插接端子1211与对接端子2221系以连续模冲压一体成型,而插接端子1211的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则可于分流分压后可结合整流、整压,以避免公、母端子组12、22于长时间通电时,因高电压、高电流所导致其内部产生的电子游离与热应力现象,而影响公、母端子组12、22电性传输的稳定性及可靠度,以及造成本身材质的损伤。
(二)其插接端子1211于长时间重复使用下,容易因弹性疲乏而产生弹性应变及变位弯折的情况发生,而本创作的公端子组12即使两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的插接端子1211,其中单一插接端子1211受到不当外力而导致变形或扭曲,而另一插接端子1211仍可继续与对接端子2221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藉以增加公端子组12与母端子组22间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
(三)其各对接端子2221会分别受到插接端子1211的压迫力,而向相对内侧弹性变形收缩,藉由彼此间作用力量的相互抵持,以将各对接端子2221的接触面2222分别弹性抵持于插接端子1211相对内侧的抵持面1212上,并形成良好的电性接触状态。
(四)其公端子组12与母端子组22系于各本体121、221的一侧分别延伸设有插接端子1211与对接端子2221,而相较于习用电源连接器系于插头接点两侧主侧壁分别延伸设有呈相对式的悬臂,则可有效减少使用的材料,进而可降低制造的成本。
(五)其定位凸块114系以同轴向位移,而嵌入于凹槽214内,藉此进行辅助定位,即可将插头模块1的公端子组12稳固插接于插座模块2的母端子组22上,以形成确实的定位,以使公、母端子组12、22于进行相互插接时,不致因偏移、错位所造成的对位不良,进而导致其受到不当外力而扭曲、变形。
故,本创作为主要针对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系包括有插头模块1及插座模块2所组成,而插头模块1与插座模块2的绝缘座体11、21内分别穿设有公端子组12及母端子组22,且使插头模块1为电性对接于插座模块2内,以供公端子组12各端子于本体121一侧分别延伸有的两插接端子1211,系可与母端子组22各端子于本体221一侧分别延伸有具相异角度的两对接端子2221相互插接,即使各对接端子2221的接触面2222分别弹性抵持于插接端子1211相对内侧的抵持面1212上,并形成双向电性导通的状态,则可于分流、分压后结合整流、整压,以避免因高电压、高电流而影响其电性传输的效果,再者,该两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设计的插接端子1211,若其中单一插接端子1211受到不当外力变形或扭曲,而另一插接端子1211仍可继续与对接端子2221进行相互电性接触使用,藉以增加其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度,进而可达到稳固定位、电性连接良好的功效者,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而已,自不能以此而局限本创作的专利范围,因此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式内容的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仍应同理包含于本创作所涵盖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综上所述,本创作上述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创作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实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案,以保障创作人的辛苦创作,倘若钧局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创作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德便。

Claims (6)

1.一种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模块及插座模块,而插头模块系与插座模块相互对接并形成电性导通,且于插头模块的绝缘座体内穿设有公端子组,及于插座模块的绝缘座体内穿设有母端子组,其中:
该公端子组的各端子为于本体的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上、下排列及左、右错位的两插接端子;
该母端子组的各端子为于本体一侧以同方向延伸有可供弹性变形的弹性延伸部,并于弹性延伸部分别往外侧延伸有具相异角度及连续弯折状的两对接端子,且于两对接端子的活动侧相对外表面形成有弯弧状的接触面,而两对接端子为分别与相对位置的公端子组的两插接端子相互电性接触并形成双向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公端子组与母端子组于各端子的本体为呈ㄇ字形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公端子组于本体一侧分别向外延伸设有相异高低位差并形成错位的两插接端子,其一插接端子为呈平整状,而另一插接端子为呈连续弯折状,并于其相对内侧进一步分别设有抵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模块的绝缘座体与插座模块的绝缘座体的对接面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凸块与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模块的公端子组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分别设有第一母端子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插座模块的母端子组内部间隔位置或其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公端子组。
CNU2007201438023U 2007-04-12 2007-04-12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761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38023U CN201057611Y (zh) 2007-04-12 2007-04-12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38023U CN201057611Y (zh) 2007-04-12 2007-04-12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7611Y true CN201057611Y (zh) 2008-05-07

Family

ID=39426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380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7611Y (zh) 2007-04-12 2007-04-12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57611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6572A (zh) * 2011-01-20 2011-09-07 河北北大青鸟环宇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双面接触弹片
CN102301537A (zh) * 2009-01-30 2011-12-28 Fci公司 具有电源触头的电连接器
CN102299449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6785580A (zh) * 2016-12-20 2017-05-31 江西江特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用大电流电气连接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1537A (zh) * 2009-01-30 2011-12-28 Fci公司 具有电源触头的电连接器
CN102301537B (zh) * 2009-01-30 2014-08-20 Fci公司 具有电源触头的电连接器
CN102299449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2299449B (zh) * 2010-06-22 2013-09-25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2176572A (zh) * 2011-01-20 2011-09-07 河北北大青鸟环宇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双面接触弹片
CN106785580A (zh) * 2016-12-20 2017-05-31 江西江特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用大电流电气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13013Y (zh) 电连接器
CN206364218U (zh) 电连接器
CN101589516B (zh) 互连的印刷电路板
CN102456990B (zh) 卡缘连接器
CN204333399U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TWM541663U (zh) 雙向電連接器
CN201038406Y (zh)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CN10219522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2629711B (zh) 用于产生电插塞连接的插座
CN201057611Y (zh)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CN106972301A (zh) 用于电力连接器的具有顺应销的电力端子
CN106716727A (zh) 电能触头
CN202444090U (zh) 连接器
US8568176B2 (en) Terminal module for electric connector
CN204858026U (zh) 具有金属外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US94503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ating with two kinds of connector interfaces
CN202474318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9561657U (zh) 连接稳固的插板式电源连接器母座
CN203553418U (zh) 一种耳机插座
CN101154772A (zh) 高密度电子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4538773A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109742570A (zh) 电连接器
CN201498808U (zh) 电连接器
CN205882234U (zh) 导电端子
CN211126174U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