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5188U -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5188U
CN211125188U CN202020140802.3U CN202020140802U CN211125188U CN 211125188 U CN211125188 U CN 211125188U CN 202020140802 U CN202020140802 U CN 202020140802U CN 211125188 U CN211125188 U CN 211125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ontact surface
cable conductor
ho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08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文川
何亚忠
刘培镇
刘晓东
张怡
刘明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08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5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5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5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包括上模及下模,上模的第一接触面位于其第一半模孔的外周,第一接触面设有第一卡接部,下模的第二接触面位于其第二半模孔的外周,第二接触面朝向第一接触面设置,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卡接时,第二接触面与第一接触面贴合,下模的第二半模孔与上模的第一半模孔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导体单丝以形成电缆导体的完整模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线模,能够使上模和下模相互约束,以防止上模下模发生相对移动而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能够解决因上下模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进而可确保电缆导体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导体绞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电缆的柔软度,以便于敷设安装,其导电线芯通常采取多根导体单丝绞合而成。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并线模具对导体单丝进行限位以保证绞合作用稳定,并促进导体单丝压紧和定型。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并线模通常是由两个半圆模具对接形成,其上模、下模的接触面通常为一平面,因此,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上模、下模容易发生错位,导致模孔变形,从而容易导致绞合后的导电线芯的圆整度偏差较大,影响导电线芯的质量,进而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能够解决因上下模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包括:
上模,其为长条柱状,所述上模设有第一半模孔,且所述上模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接触面设有第一卡接部;以及
下模,其为长条柱状,所述下模设有第二半模孔,且所述下模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外周,所述第二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贴合,所述第二半模孔与所述第一半模孔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导体单丝以形成电缆导体的完整模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及所述下模均包括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卡接部自所述上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卡接部自所述下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下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由所述第一接触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凸条;或者,第一卡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凸条,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由所述第二接触面向下凹陷形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并线模还包括两固定夹具,两所述固定夹具分别夹设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具包括上夹具部分和下夹具部分,所述上夹具部分设有上固定孔,且所述上夹具部分具有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位于所述上固定孔的外周,所述下夹具部分设有下固定孔,且所述下夹具部分具有第四接触面,所述第四接触面位于所述下固定孔的外周,所述第四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三接触面设置,所述第四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贴合时,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上固定孔内,所述下模位于所述下固定孔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夹具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下夹具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一侧位于所述上模的同一侧,所述第四侧与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上模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侧设有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三侧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
所述第二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四侧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具有向上的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隔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通槽的开口方向同向,且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垂直;
所述并线模还包括取卸结构,包括轴杆、轴套、连接杆及止挡部,所述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轴套可转动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自所述第一通槽内穿设至所述第二通槽内与所述轴套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外的一端上设有所述止挡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取卸结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和垫片,所述垫片穿设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垫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所述弹性复位件穿设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止挡部及所述垫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并线模的进线端包括所述上模的一端及所述下模的一端,所述上模的一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上固定孔的尺寸,所述下模的一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下固定孔的尺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及所述下模的长度为90cm~120cm,所述完整模孔为圆形模孔,所述第一半模孔和所述第二半模孔为弧形模孔,且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弧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并线模还包括上防护套及下防护套,所述上防护套贴设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内壁面,所述下防护套贴设于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内壁面,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对接时,所述上防护套与所述下防护套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所述导体单丝以形成所述电缆导体的所述完整模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通过在上模的第一接触面上设有第一卡接部,而在下模的第二接触面对应该第一卡接部的位置上设有第二卡接部,在上模和下模对接时,该第二卡接部可与第一卡接部卡合连接,从而能够使上模和下模相互约束,以防止上模下模发生相对移动而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能够解决因上下模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进而可确保电缆导体的质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并线模本体的长度为90cm~120cm,可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为导体单丝提供较长的定型区,从而使导体单丝不易发生刚性回弹,减小电缆导体内部的扭转应力,进而可提高电缆导体的稳定性,以使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有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线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及下模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及下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及下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及下模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能够使上模和下模相互约束,以防止上模下模发生相对移动而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能够解决因上下模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进而可确保电缆导体的质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1,该并线模1包括上模10以及下模11,该上模10设有第一半模孔101,且上模10具有第一接触面102,该第一接触面102位于第一半模孔101的外周,且第一接触面102设有第一卡接部103。该下模11设有第二半模孔111,且下模11具有第二接触面112,该第二接触面112位于第二半模孔111的外周,且第二接触面112朝向第一接触面102设置,第二接触面112上设有第二卡接部113,该第二卡接部113与第一卡接部103卡接时,第二接触面112与第一接触面102贴合,此时的第二半模孔111与第一半模孔101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导体单丝以形成电缆导体的完整模孔1a。
可以知道的是,该第一接触面102被第一半模孔101分隔成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优选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均设有第一卡接部103。同样地,该第二接触面112被第二半模孔111分隔成第三平面及第四平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优选第三平面及第四平面均设有第二卡接部113。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模10及下模11均包括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两个第一卡接部103自上模10的一端延伸至上模10的另一端,两个第二卡接部113自下模11的一端延伸至下模11的另一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卡接部103可为由第一接触面102向下凹陷形成,两个第二卡接部113可为凸设于第二接触面112上的凸条。此种方式下,该第一卡接部103的设置位置具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3中a图所示,该第一卡接部103靠近该第一半模孔101的位置,此时的第一卡接部103与该第一半模孔101连通,则第二卡接部113应靠近该第一半模孔101设置。
第二种情况,如图3中c图所示,该第一卡接部103远离该第一半模孔101的位置,此时的第一卡接部103与该上模10的外部连通,则第二卡接部113应远离该第二半模孔111设置。
第三种情况,如图3中b图所示,该第一卡接部103设置在该第一接触面102的中部位置,此时的第一卡接部103既不与该第一半模孔101连通也不与该上模10的外部连通,则第二卡接部113应设置在第二接触面112的中部设置。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卡接部103可为凸设于第一接触面102上的凸条,两个第二卡接部113为由第二接触面112向下凹陷形成。在此种方式下,该第二卡接部113的设置位置可参考第一卡接部103为由第一接触面102向下凹陷形成时的设置位置,故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卡接部103可为由第一接触面102向下凹陷形成,另一个第一卡接部103可为凸设于第一接触面102上的凸条;与之对应地,其中一个第二卡接部113可为凸设于第二接触面112上的凸条,另一个第二卡接部113可为由第二接触面112向下凹陷形成。
本实施例以该第一卡接部103由第一接触面102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卡接部113为凸设于第二接触面112上的凸条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在上模10的第一接触面102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而在下模11的第二接触面112对应该凹陷部的位置向上延伸有凸条的方式,在上模10和下模11对接时,该凸条可插设于凹陷部,从而能够使上模10和下模11相互约束,可有效避免上模10下模11发生相对移动而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能够解决因上模、下模11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进而可确保电缆导体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上模10及下模11的形状均可优选为长条柱状。
基于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绞合后的电缆导体通常为圆形导体,则上述的完整模孔1a可优选为圆形模孔。具体地,该第一半模孔101和第二半模孔111可为弧形模孔,且第二半模孔111的弧长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半模孔101的弧长。
可以知道的是,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并线模1的主要作用是使绞合的导体单丝定径成型。则可选地,该上模10及下模11的长度均可为90cm~120cm,例如:90cm、100cm、110cm或120cm等。这样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并线模1可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为导体单丝提供较长的定型区,从而使导体单丝不易发生刚性回弹,减小电缆导体内部的扭转应力,进而可提高电缆导体的稳定性,以使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有进一步提高,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该上模10及下模11的材质均可优选为钨钢,可利用钨钢材质硬度较大、不易发生弹性形变的特点,可解决因上下模11采用易发生弹性形变的材质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夹紧并固定上模10及下模11,以进一步防止该上模10与下模11发生错位,该并线模1还包括两个固定夹具2。该两固定夹具2分别夹设于上模10和下模11的两端。具体地,该固定夹具2包括上夹具部分20和下夹具部分21,该上夹具部分20设有上固定孔201,且上夹具部分20具有第三接触面202,该第三接触面202位于上固定孔201的外周。该下夹具部分21设有下固定孔211,且下夹具部分21具有第四接触面212,该第四接触面212位于下固定孔211的外周,且第四接触面212朝向第三接触面202设置。在第四接触面212与第三接触面202贴合时,下固定孔211与上固定孔201对接形成用于夹紧并固定上模10及下模11的完整固定孔2a。上模10位于上固定孔201内,下模11位于下固定孔211内。
优选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模10及下模11均优选为长条柱状模具,且两者对接形成的模具也是圆柱状模具,则上述的完整固定孔2a可优选为圆形固定孔。
进一步地,该上夹具部分2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下夹具部分21包括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其中,该第三侧与第一侧位于上模10的同一侧,第四侧与第二侧位于上模10的同一侧。具体地,该第一侧设有第一转动连接部203,第三侧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213,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连接部213,该第二侧设有第一连接部204,第四侧设有第二连接部214,该第一连接部204可拆卸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14。
如图6所示,位于纸面方向向左的为上述第一侧和第三侧,位于纸面方向向右的为上述的第二侧和第四侧。即,第一侧和第三侧是指该上模10的左侧,而第二侧和第四侧则是指上模10的右侧。
为了实现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连接部213,该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和第二转动连接部213均设有轴孔,通过转轴2b穿过第一转动连接部203的轴孔和第二转动连接部213的轴孔,以实现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连接部213。为了使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可以稳定地相对第二转动连接部213转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213可优选为两个,两个第二转动连接部213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连接部203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连接部213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连接部203可设有转轴或轴孔,第二转动连接部213可设有与之配合连接的轴孔或转轴,该转轴与轴孔转动连接。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该上模10、下模11的拆装,该并线模1还可包括取卸结构3。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04设有第一通槽204a,该第一通槽204a具有向上的开口,第二连接部214上设有第二通槽214c,该第二通槽214c将第二连接部214分隔成第一部分214a和第二部分214b,第二通槽214c的开口方向与第一通槽204a的开口方向同向,且第二通槽214c与第一通槽204a连通,第一部分214a上设有贯穿至第二部分214b的第一轴孔215,该第一轴孔的开口方向与第二通槽214c的开口方向垂直。该取卸结构3包括轴杆30、轴套31、连接杆32及止挡部33,该轴杆30穿设于第一轴孔215,轴套31可转动套设于轴杆30,并位于第二通槽214c内,连接杆32的一端自第一通槽204a内穿设至第二通槽214c内与轴套31连接,连接杆32的位于第一通槽204a外的一端上设有止挡部33。
进一步地,该取卸结构3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未图示)和垫片35。垫片35穿设于连接杆32,且垫片35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04的上表面,弹性复位件穿设于连接杆32,且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止挡部33及垫片35。
其中,该弹性复位件可为弹簧。
再次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模10和下模11均包括相对设置进线端和出线端,如图2中,位于纸面方向向左的一端为进线端,而位于纸面方向向右的为出线端,上模10的进线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一延伸板104,该第一延伸板104的尺寸大于上固定孔201的尺寸,下模11的进线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二延伸板114,该第二延伸板114的尺寸大于下固定孔211的尺寸。具体地,该第一延伸板104及第二延伸板114均可为半圆形延伸板,第一延伸板104的外径大于上固定孔201的直径,第二延伸板114的外径大于下固定孔211的直径,这样,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可以避免上模10及下模11沿着完整固定孔2a的轴线移动,从而可避免上模10及下模11脱离固定夹具2的束缚。
在本实施例中,该并线模1还包括上防护套(未图示)及下防护套(未图示)。具体地,该上防护套贴设于第一半模孔101的内壁面,下防护套贴设于第二半模孔111的内壁面,在上模10与下模11对接时,上防护套与下防护套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导体单丝以形成电缆导体的完整模孔1a。这样,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上防护套及下防护套可以保护导体单丝,以减缓上模10及下模11对导体单丝的磨损。
其中,上防护套及下防护套的材质可为尼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通过在上模第一接触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凹陷部,在下模的第二接触面对应该凹陷部的位置向上延伸有凸起部,在上模和下模对接时,该凸起部可插设于凹陷部,从而能够使上模和下模相互约束,以防止上模下模发生相对移动而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能够解决因上下模容易发生错位而导致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进而可确保电缆导体的质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并线模本体的长度为90cm~120cm,可在电缆导体绞制过程中为导体单丝提供较长的定型区,从而使导体单丝不易发生刚性回弹,减小电缆导体内部的扭转应力,进而可提高电缆导体的稳定性,以使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有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模及下模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夹具,以夹紧并固定上模及下模,从而可进一步防止该上模与下模发生错位,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电缆导体的稳定性,以使绞合后的电缆导体的圆整度有更进一步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电缆导体的加工合格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其为长条柱状,所述上模设有第一半模孔,且所述上模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接触面设有第一卡接部;以及
下模,其为长条柱状,所述下模设有第二半模孔,且所述下模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外周,所述第二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贴合,所述第二半模孔与所述第一半模孔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导体单丝以形成电缆导体的完整模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及所述下模均包括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卡接部自所述上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卡接部自所述下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下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由所述第一接触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凸条;或者,第一卡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凸条,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由所述第二接触面向下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线模还包括两固定夹具,两所述固定夹具分别夹设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具包括上夹具部分和下夹具部分,所述上夹具部分设有上固定孔,且所述上夹具部分具有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位于所述上固定孔的外周,所述下夹具部分设有下固定孔,且所述下夹具部分具有第四接触面,所述第四接触面位于所述下固定孔的外周,所述第四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三接触面设置,所述第四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贴合时,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上固定孔内,所述下模位于所述下固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具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下夹具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一侧位于所述上模的同一侧,所述第四侧与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上模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侧设有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三侧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
所述第二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四侧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具有向上的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隔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通槽的开口方向同向,且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垂直;
所述并线模还包括取卸结构,包括轴杆、轴套、连接杆及止挡部,所述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轴套可转动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自所述第一通槽内穿设至所述第二通槽内与所述轴套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外的一端上设有所述止挡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卸结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和垫片,所述垫片穿设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垫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所述弹性复位件穿设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止挡部及所述垫片。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线模的进线端包括所述上模的一端及所述下模的一端,所述上模的一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上固定孔的尺寸,所述下模的一端的外表面向外环绕延伸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下固定孔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及所述下模的长度为90cm~120cm,所述完整模孔为圆形模孔,所述第一半模孔和所述第二半模孔为弧形模孔,且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弧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线模还包括上防护套及下防护套,所述上防护套贴设于所述第一半模孔的内壁面,所述下防护套贴设于所述第二半模孔的内壁面,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对接时,所述上防护套与所述下防护套对接形成用于绞合多根所述导体单丝以形成所述电缆导体的所述完整模孔。
CN202020140802.3U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Active CN211125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0802.3U CN21112518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0802.3U CN21112518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5188U true CN211125188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1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0802.3U Active CN21112518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5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66753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1125188U (zh) 一种高圆整度的电缆导体并线模
CN216913550U (zh) 一种自适应柔性夹具
CN106374275A (zh) 一种汽车插件尾夹
CN112563773A (zh) 具有卡停结构的连接器
CN213053611U (zh) 一种全自动拧螺丝机的夹取机构
CN215546488U (zh) 卡环锥套压装装置
CN216374270U (zh) 吊弦弹簧压接组件及包含其的整体吊弦装置
CN201144136Y (zh) 一种导绳器
CN212494680U (zh) 折弯角度可调模
CN213636916U (zh) 一种线材弹力固定载具
CN210897684U (zh) 一种常用电线对接接线装置
CN108879161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结构
JP2023536124A (ja) バッテリープラグ端子
CN205488325U (zh) 一种改进型铅酸电池接线端
CN207588023U (zh) 一种冷压焊接接线端子
CN220774787U (zh) 一种冲压成型的圆形扭簧式结构打线式五金端子
CN210576952U (zh) 一种数据线生产用固定装置
CN211182682U (zh) 一种线材包塑用塑胶壳
CN216287971U (zh) 绕线治具
CN217691876U (zh) 一种免打线网络模块
CN214479195U (zh) 一种夹持装置
CN216850355U (zh) 一种绞线连接器
CN215579497U (zh) 一种汽车线束工装板治具
CN215070434U (zh) 一种带有圆孔的管型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9, Yongfeng Road, Yonghe Economic Zon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9, Yongfeng Road, Yonghe Economic Zon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NANYANG CABL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