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89949U -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89949U
CN211089949U CN201922458156.5U CN201922458156U CN211089949U CN 211089949 U CN211089949 U CN 211089949U CN 201922458156 U CN201922458156 U CN 201922458156U CN 211089949 U CN211089949 U CN 211089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sound generating
reinforcing
reinforcement portion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581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祥
王冬
董志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581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89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89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89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音圈本体和补强部,所述音圈本体包括音圈骨架和音圈线,所述补强部包括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内侧,所述第二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外侧;所述补强部被配置为增强所述音圈骨架的高频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音圈骨架的内侧和外侧同时设置补强部,防止了所述音圈骨架由于一侧强度较低而发生朝向所述强度较弱一侧的变形;达到了对所述音圈高频强度的提升,抑制高频时所述音圈产生的分割振动。通过内外补强部补强后的所述音圈可以减少所述发声装置的声音失真,提高所述发声装置的高频声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声电转换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吧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换能器件,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锥盆或膜片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扬声器是音响设备中最薄弱的器件,而对于音响效果而言,它又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件。
而音圈可以说是扬声器的心脏,音圈的性能会影响扬声器的声压频率特性,声压级,阻抗曲线、失真、瞬态特性、扬声器参数、音质等,特别是关系扬声器的承受功率和寿命。
现有技术中的音圈骨架通常采用单层铝镁合金或聚酰亚胺薄膜制成,并在音圈外部增加一层补强纸等结构来提高音圈的强度,但该结构的音圈骨架强度较差,进而影响扬声器的高频声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包括:
音圈本体,所述音圈本体包括音圈骨架和缠绕在所述音圈骨架外侧的音圈线;
补强部,所述补强部包括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内侧,所述第二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外侧;
所述补强部被配置为增强所述音圈的高频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沿所述音圈骨架轴向的宽度为h1,所述h1为所述音圈骨架轴向宽度的5%-30%。
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强部沿所述音圈骨架轴向的宽度为h2,所述h1与所述h2相等或者不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骨架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沿所述音圈骨架轴向的高度差为h3,所述h3为所述h1的5%-80%。
可选地,所述补强部的材料为铝镁合金、聚酰亚胺薄膜、玻璃纤维和胶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的材料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呈环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音圈骨架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音圈骨架的周侧均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
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组件;
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及与所述振膜连接的所述音圈。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包括音圈本体和补强部,所述音圈本体包括音圈骨架和缠绕在所述音圈骨架外侧的音圈线,所述补强部包括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内侧,所述第二补强部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的外侧;所述补强部被配置为增强所述音圈骨架的高频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音圈骨架的内侧和外侧同时设置补强部,达到了对所述音圈高频强度的提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沿A-A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的音圈骨架与补强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的音圈骨架与补强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的音圈骨架与补强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音圈骨架;2-第一补强部;3-第二补强部;4-通孔;5-音圈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包括:
音圈本体和补强部,所述音圈本体包括音圈骨架1和缠绕在所述音圈骨架1外侧的音圈线5,所述补强部包括第一补强部2和第二补强部3,所述第一补强部2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内侧,所述第二补强部3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外侧;
所述补强部被配置为增强所述音圈的高频强度。
现有技术中的音圈骨架通常采用单层铝镁合金或聚酰亚胺薄膜制成,并在音圈外部增加一层补强纸等结构来提高音圈的强度,但该结构的音圈骨架强度较差,进而影响扬声器的高频声学性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内侧和外侧同时设置补强部,防止了所述音圈骨架1由于一侧强度较低而发生朝向所述强度较弱一侧的变形;而且可以通过对补强部的材料、厚度尺寸和设置位置的进一步限定,达到对所述音圈高频强度的提升,抑制高频时所述音圈产生的分割振动,最终应用到发声装置中,所述发声装置可以是扬声器,通过内外补强部补强后的所述音圈可以减少所述发声装置的声音失真,提高所述发声装置的高频声学性能。
传统的发声装置的高频工作范围一般不会超过20KHz,而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音圈的发声装置高频工作范围可以达到40KHz,大大增加了所述发声装置的高频延展性。
可选地,参见图6,所述第一补强部2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为h2,所述h1为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宽度的5%-30%。
所述音圈骨架1为环形设置,所以在其轴向方向有较长的延伸,所述音圈骨架1在高强度和高频率的振动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振动冲击。但由于所述音圈骨架1与所述发声装置的连接部位一般位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部,所以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部受到的振动冲击最大,集中在所述音圈骨架1上部的应力也就越多,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部成为了主要的受损区域,所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部内侧设置宽度h1为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宽度的5%-30%的所述第一补强部2,便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所述音圈骨架1上部易损区域的强度,达到对所述音圈骨架1上部内侧的保护。
同样的,所述h2可以为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宽度的5%-30%。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外侧,同样是上部的连接区域最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部外侧设置宽度h2为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宽度的5%-30%的所述第二补强部3,便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所述音圈骨架1上部易损区域的强度,达到对所述音圈骨架1上部外侧的保护。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中的至少一个的上端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平齐。
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强部2的上端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平齐,这样就可以保证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内侧从最上端的结构强度就得到增强,而且一直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一补强部2设置的整个范围内,这样就更加增强了所述音圈骨架1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部位的牢固性和可靠性;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上端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平齐,这样就可以保证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外侧从最上端的结构强度就得到增强,而且一直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二补强部3设置的整个范围内,这样就同样增强了所述音圈骨架1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部位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在又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述第一补强部2的上端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上端均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平齐,这样就进一步保证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两侧从最上端的结构强度就得到增强,而且一直向下延伸到所述补强部设置的整个范围内,而且两侧补强不会造成所述音圈骨架1朝向强度较弱一侧的弯曲变形,这样就更加增强了所述音圈骨架1上段的强度,保证了所述音圈骨架1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部位的强度和连接寿命。
可选地,参见图5,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上端均低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
由于所述音圈为所述发声装置的重要组件,所述音圈骨架1可能需要与其他部件进行粘接,而粘接其他部件本身就起到了增强所述音圈骨架1结构强度的作用,所以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需要留出粘接空间,这就需要将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上端均设置为低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上端。
可选地,参见图6,所述h1与所述h2相等,也就是所述第一补强部2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相等,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平衡所述音圈骨架1内外侧的补强作用,防止所述音圈骨架1向补强较弱的一侧发生弯曲变形。
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两侧。
在所述第一补强部2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相等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两侧就进一步平衡了所述音圈骨架1内外侧的强度,给所述音圈骨架1补强阶段的强度提供了保证,提高了所述音圈的高频强度。
可选地,参见图6,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高度差为h3,所述h3为所述h1的5%-80%。
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设置高度差可以提高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补强宽度,例如所述h3为所述h1的50%时,也就是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重叠补强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补强部2的一半,也就是说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整体补强宽度为所述第一补强部2的一半和全部的所述第二补强部3,这样就结合了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补强宽度,最终达到增加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补强宽度的目的。
但是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设置高度差不宜太小,当所述h3小于所述h1的5%时,就达不到增加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补强宽度的目的,而当所述h3大于所述h1的80%时,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补强效果就相当于独立设置,起不到相互补充补强效果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补强部的材料为铝镁合金、聚酰亚胺薄膜、玻璃纤维和胶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具体地,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材料可以相同。
不同补强材料的密度、力学强度和连接强度均不同,所以为了保证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两侧达到相同的补强效果,并使两者的补强作用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起到增强所述音圈强度的作用,需要将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材料设置为同一种材料,可以都是铝镁合金材料,或者都选择聚酰亚胺薄膜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当然,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的材料也可以不同,可以通过对所述补强材料的密度、尺寸的选择,使得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两侧达到相同的补强效果。
可选地,参见图2,所述第一补强部2呈环形设置。
由于所述音圈骨架1为环形设置,为了达到对所述音圈骨架1内侧的全面补强作用,可以将所述第一补强部2设置为环形,将所述第一补强部2全面贴合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内侧。
当然,所述第二补强部3也可以设置成环形,将所述第二补强部3全面贴合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外侧,达到对所述音圈骨架1外侧的全面补强作用。
可选地,所述音圈骨架1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4,多个所述通孔4沿所述音圈骨架1的周侧均匀设置。
具体地,多个所述通孔4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1上,所述通孔4的设置可以便于所述音圈与其他组件之间连接,比如定心支片可以通过所述通孔4连接至所述音圈,保证所述音圈的稳定连接和有效振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组件;
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及与所述振膜连接的所述音圈。
所述发声装置可以为扬声器,包括但不限于低音、中音、高音和全频扬声器。特别是在中高音扬声器和全频扬声器的设置中,设置有两侧补强的所述音圈可以显著提高所述扬声器的高频声学性能,增强所述扬声器的高频延展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音圈本体,所述音圈本体包括音圈骨架(1)和缠绕在所述音圈骨架(1)外侧的音圈线(5);
补强部,所述补强部包括第一补强部(2)和第二补强部(3),所述第一补强部(2)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内侧,所述第二补强部(3)设置于所述音圈骨架(1)的外侧;
所述补强部被配置为增强所述音圈的高频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为h1,所述h1为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宽度的5%-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宽度为h2,所述h1与所述h2相等或者不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骨架(1)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沿所述音圈骨架(1)轴向的高度差为h3,所述h3为所述h1的5%-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部的材料为铝镁合金、聚酰亚胺薄膜、玻璃纤维和胶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和所述第二补强部(3)的材料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呈环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骨架(1)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4),多个所述通孔(4)沿所述音圈骨架(1)的周侧均匀设置。
10.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组件;
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及与所述振膜连接的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音圈。
CN201922458156.5U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Active CN211089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8156.5U CN211089949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8156.5U CN211089949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89949U true CN211089949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2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58156.5U Active CN211089949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899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5640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5640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65336B2 (en) Voice coil and speaker
JP2011524710A (ja) 改善された音響デバイス
WO2022000914A1 (zh) 音圈和发声装置
US20090060253A1 (en) Voice coil and speaker
CN211089949U (zh)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US8059857B2 (en) Voice coil bobbin and speaker system
CN109561368B (zh) 硬球顶高音扬声器
US7024014B1 (en) Multiple voice-coil cone-driver
US6578661B2 (en) Speaker apparatus
WO2021135640A1 (zh) 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音圈及发声装置
US20190364366A1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CN106255013B (zh) 一种音圈结构
US6735323B1 (en) Speaker
CN109362008B (zh) 一种扬声器
WO2019148426A1 (zh) 一种金属弹波喇叭
CN213186546U (zh) 一种高强度扬声器音圈
CN207399504U (zh) 一种喇叭及其音盆
US10932026B2 (en) Broadband electrodynamic transducer for headphones, and associated headphones
CN211792021U (zh) 振动系统和设有该振动系统的微型发声器
JP3985526B2 (ja) 磁気回路およびこの磁気回路を用いたスピーカ
JP2005026920A (ja) スピーカ振動板およびスピーカ装置
CN112533111A (zh) 电子管的阻尼短路环
JP3687235B2 (ja) スピーカ
CN110650415A (zh)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210103A1 (ja) スピーカ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