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84177U -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 Google Patents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84177U
CN211084177U CN201921909030.9U CN201921909030U CN211084177U CN 211084177 U CN211084177 U CN 211084177U CN 201921909030 U CN201921909030 U CN 201921909030U CN 211084177 U CN211084177 U CN 211084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disc
shell
suction nozzle
tornad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090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富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9090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84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84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84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外壳(4)进气口(8)与叶轮下盘(10)同圆心连接;叶轮上盘(12)与叶轮盖舌板(16)同圆心固定;所述外壳(4)的接口(5)接排油烟管(3)或风机(2);所述叶轮上盘(12)比叶轮下盘(10)大,单向叶片(11)两端分别均匀固定于叶轮上盘(12)和叶轮下盘(10)上;叶轮上盘(12)设有锥形壳体舌(18);壳体舌(18)与单向叶片(11)的间隙(20)断面至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叶轮(9)为不旋转的旋风导向轮,由于风机(2)抽吸,在龙卷风式吸嘴(1)下方,形成内敛式漏斗状垂直于水平面的负压区龙卷风(23),伸展到锅(24)内底,吸走油烟。该吸油烟机吸距远,吸力大,负压集中,结构简单,噪音低。

Description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调吸油烟机部件及其吸油烟机领域,尤其涉及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为增大吸油烟机的吸油烟距离,提高吸力,人们研发出龙卷风式吸油烟机,如:
中国专利号ZL201610586966.7,发明名称为《一种可形成人造龙卷风的风机结构及吸油烟机》,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外侧同轴驱动连接有第二风叶,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风叶容置在第一套筒内,或者所述第一风叶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的端口上;所述第一套筒外套设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风叶容置在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风道内,或者所述第二风叶设置在所述风道的端口上。且第一套筒为喇叭状,上端口为小口,下端口为大口。工作时,第二风叶旋转所产生的气流一部分从第一出风口送出,在下方形成旋转的气流罩,对下方向烟雾产生正压,另一部分从第二出风口送出,将烟雾向中心位置微微收拢,防止烟雾在正压气流的作用下散开;第一风叶产生的气流从第一套筒的空腔内向上抽吸,在中部产生负压;两者配合作用,形成由外而内向上快速流动的涡旋,生产龙卷风效果。
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首先,由于采用的第一套筒为喇叭状,上端口小,下端口大,为由内向外逐渐开口式张开的吸嘴,使该吸油烟机对锅和燃气灶产生油烟机的吸力范围,由小直径范围的圆逐渐向下变动为大直径范围的圆,也就使其油烟柱由上而下变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的,上部的负压大,而越往下油烟的断面越大,负压损失越大,负压值越小,因而很难将距离吸嘴口较远的下方油烟吸上去,也就是吸距短,到达锅内底的吸力也很小。这种开放式的龙卷风吸嘴,吸口面对空间大,负压区向四周扩大,发散、不集中,形成上小下大的圆台形油烟柱,因此存在负压损失快,吸距短的缺点;其次,还因风机与连接套筒设在一起,风机与吸嘴设置在一起,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厨房内风机噪音大的缺点;第三,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两套反向风叶、六个套筒等结构组成,使吸油烟机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实现上大下小断面直径的漏斗状吸油烟柱,吸距远,负压损失小,负压集中的龙卷风式吸嘴。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厨房内风机噪声大的缺点,提供一种厨房内噪音低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结构复杂,提供一种安装结构简单,带有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龙卷风式吸嘴,包括外壳,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进气口与所述叶轮的叶轮下盘同圆心密封固定连接,或两者同为一体;所述叶轮上盘与叶轮盖舌板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或两者同为一体。
所述外壳,上端接口与排油烟管或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接口为圆筒或圆锥筒上口,其中圆锥筒上端的接口比下端的进气口的直径大,所述圆筒下口与唇圈的外圆边固定连接,或外壳圆锥筒下口为进气口,所述唇圈为一大圆板中心割去一小同心圆板所得的圆圈板,所述唇圈的内圆为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外壳的进气口;
所述叶轮,包括叶轮下盘、单向叶片和叶轮上盘,叶轮上至少固定一个单向叶片;所述单向叶片为相对于外壳固定不旋转的叶片,或为前向弯曲片,或后向直片,或后向弯曲片;单向叶片或上宽下窄,或上下一样宽,以利于吸的风向流动;单向叶片与叶轮该点的圆周切线有一倾斜夹角β,0°<β<180°,利于吸风的单向螺旋导流。单向叶片的上下两端分别均匀地分布,并固定在叶轮下盘与叶轮上盘上,且单向叶片排列方向沿叶轮下盘和叶轮上盘为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圆周排列,排列的单向叶片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锥台筒形状的;所述叶轮下盘直径比叶轮上盘直径小,且同轴由单向叶片固定为叶轮的整体。
所述叶轮上盘上还设有同轴的叶轮盖舌板,所述叶轮盖舌板包括叶轮盖和壳体舌。
所述叶轮盖为盖在叶轮上盘上的圆板,或与叶轮上盘同为一个圆板;所述壳体舌为锥形或锥台形空壳体;所述叶轮盖舌板为叶轮盖与壳体舌的大圆顶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或两者同为一体;所述壳体舌的大圆顶的直径比叶轮上盘上安装的单向叶片形成的整体圆内圈直径小,也就是壳体舌与单向叶片之间留有间隙,且此间隙的断面至上而下越来越小,以满足此间隙断面中至上而下的负压值逐渐加大。
所述外壳进气口的作用是:使所述间隙由上而下逐渐断面变小,起闭合、收敛吸嘴口腔断面的作用,使吸嘴口腔对外的负压值增大。
所述单向叶片的作用是:使单向进风的叶片两侧产生负压差,使所述壳体舌与单向叶片之间的油烟产生负压,而使吸嘴口腔中的油烟螺旋吸进油烟腔;同时,由于单向叶片的偏角度单向进风,而使进入壳体舌与单向叶片的间隙中的油烟产生螺涡旋转上升。
所述壳体舌的作用是:充填吸嘴口腔的空间,使吸嘴口腔间隙断面由上而下逐渐减小,至上而下的负压值也就逐渐加大,在进气口处负压值达到最大,使吸及唇圈的风速加快,从而能吸更远的油烟。
所述叶轮盖的作用是:隔开油烟腔与吸嘴口腔,使吸嘴口腔内的负压值远比油烟腔内的负压值大。
所述叶轮的作用是:使单向叶片两侧,产生负压差,使风机吸进的油烟在静止不旋转的叶轮处产生螺涡旋转,即起到旋风导向轮的作用。
风机的作用是:通电后的电动机带动风机叶片高速旋转,输送油烟气体。
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由外壳、叶轮、叶轮盖舌板组合起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是:由于直径上大下小的叶轮单向旋转导风,在吸嘴的下方产生内敛式的,在锅以上的锅轴周围,形成上大下小的龙卷核心呈现漏斗形状、垂直于水平面的负压区,使龙卷负压区一直伸展到锅内底部,当旋涡到达锅内底高度时,锅内底气压急剧下降,锅内底风速急剧上升,产生巨大的气流在锅的上方高速螺旋旋转,从而使带正压的锅内油雾、蒸汽及燃气灶污气的油烟吸入所述漏斗负压区补充,而形成龙卷风。
本实用新型龙卷风式吸嘴在安装使用时,使锅在叶轮的正下方,负压最强,面积最小的龙卷风断面落在锅内,在锅底以上的锅轴周围,形成漏斗状负压柱,锅及燃气灶散出的蒸汽、油雾、烟雾、热空气等污气油烟自动向上向漏斗状负压柱拉吸,靠拢,填充负压区,而自动向负压中心轴,向龙卷风式吸嘴的进气口螺旋卷入流动,在吸嘴口腔中螺旋加速,由叶轮的单向叶片导向,螺旋卷入到油烟腔,经集油过滤网过滤油滴,在油烟腔中流过单向止回阀,排油烟管,或风机,排油烟口,排入室外空气中,集油过滤器过滤的油滴,流入积聚在圆筒下口与唇圈的外圆边固定连接处,或圆锥筒的进气口处,通过小疏油孔流入集油杯B中。在壳体舌外侧集下的油滴沿壳体舌的外锥面向下流,流入用螺丝扣固定连接的壳体舌底尖部下面的集油杯A中。
所述集油过滤网设在圆筒或圆锥筒与叶轮、唇圈之间,为至少设有一层金属网卷集油过滤网,或为圆筒形网卷,或为倒圆锥筒形网卷,并固定在外壳上,用于滤去油烟中的油滴,该油滴沿所述网卷靠重力下滴到唇圈内侧上时,由于唇圈为稍倾斜设置,集下的油滴流向唇圈与圆筒或圆锥筒连接的最低点处,在所述最低点处开有一小疏油孔,油滴从小疏油孔中流出,滴入外壳,下面的集油杯B中。
优选地,在所述外壳圆筒下口与唇圈的外圆边连接处,或外壳圆锥筒下口直接为进气口处,设置为可拆卸的用密封圈密封,用螺丝固定连接,以方便将唇圈与叶轮一起拆下清洗。
优选地,在所述叶轮盖舌板与叶轮上盘之间用密封圈密封,用可拆卸的螺丝固定连接,以方便将叶轮盖舌板从叶轮上盘上分开,便于两者的清洗。
优选地,在叶轮下盘与唇圈之间,用密封圈密封,用可拆卸的螺丝固定连接,以方便将集油过滤网取出,便于集油过滤网的清洗。
优选地,所述集油杯A为中间带丝扣伸出的锥筒杯,可从壳体舌的尖部旋下,倾倒集油。
优选地,所述集油杯B为挂在外壳上的挂环上的集油杯B,可拆下倾倒集油。
上述龙卷风式吸嘴可以根据需要配套任意的风机使用,尤其适合配套在吸油烟机上使用。
使用上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接口与排油烟管接通,将油烟引到室外,再串接风机抽出油烟。
或使用上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接口直接接风机的进风口,再由风机的出风口接排油烟管,将油烟引出厨房,室外排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本实用新型由于处于龙卷风中轴周围的负压释放,受到周围外层龙卷风负压先释放的负压能量保护,处于龙卷风中轴周围的负压能延伸很远;而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保护龙卷风中轴负压柱的周围外层,都是用风叶轮形成的正压气流卷裹缠绕的,而该卷裹在负压气流的负压值,很容易因卷裹的正压气流中和、抵消、变弱,所以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传送负压的距离更远,负压值也很高。
其次,由于现有技术采用的吸油烟口都是开放式的上小下大断面直径的口,负压能量发散性递减,而本实用新型龙卷风式吸嘴是采用内收敛式的,上大下小断面直径的口,漏斗形负压区断面上的负压值至上而下逐渐聚焦变强,负压损失小,传送负压的距离也更远,负压值也很高,油烟不逸散。
再次,使用上述龙卷风式吸嘴结构的吸油烟机,风机设置在厨房以外的户外,将风机的噪音源移至户外,使厨房更安静,同时也可使厨房空间更大,更简洁,安装结构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以上三个优点代表了现代吸油烟机吸距远,不逸散,静音的发展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结构仰剖视图及工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所述单向叶片的前向弯曲片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所述单向叶片的后向直片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所述单向叶片的后向弯曲片的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
1、龙卷风式吸嘴; 2、风机;
3、排油烟管; 4、外壳;
5、接口; 6、圆锥筒;
7、唇圈; 8、进气口;
9、叶轮; 10、叶轮下盘;
11、单向叶片; 12、叶轮上盘;
13、前向弯曲片; 14、后向直片;
15、后向弯曲片 16、叶轮盖舌板;
17、叶轮盖; 18、壳体舌;
19、圆板; 20、间隙;
21、吸嘴口腔; 22、油烟腔;
23、龙卷风; 24、锅;
25、燃气灶; 26、油烟;
27、吸油烟机; 28、厨房墙体;
29、止回阀; 30、集油杯A;
31、集油杯B; 32、集油过滤网;
33、小疏油孔; 34、止回阀限位挡;
35、止回阀轴; 36、止回阀半圆板;
37、火焰; 38、变径管;
39、固定支架; 40、固定螺丝;
41、电源接线盒; 42、排油烟口;
43、圆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6中,外壳4的进气口8与叶轮9的叶轮下盘10同圆心密封固定连接,可用密封圈和螺丝连接,或两者同为一体;叶轮上盘12与叶轮盖舌板16 的叶轮盖17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可用密封圈和螺丝连接,或两者同为一体。外壳4上端的接口5,与变径管38串接,再与排油烟管3或风机2接通,在排油烟通道中设有止回阀29,防止油烟的倒流,接口5为圆筒43或圆锥筒6上口,其中圆锥筒6上端的接口5比下端的进气口8的直径大,圆筒43或圆锥筒6的下口与唇圈7的外圆边固定连接,最好采用密封圈与螺丝密封固定;唇圈7为一大圆板中心割去一小同心圆板所得的圆圈板;所述唇圈7的内圆为龙圈风式吸嘴1外壳4的进气口8。
叶轮9包括叶轮下盘10、单向叶片11、叶轮上盘12,叶轮9至少固定有一个单向叶片11,其中单向叶片11为相对于外壳4固定不旋转的叶片,或为前向弯曲片、或后向直片,或后向弯曲片几种;单向叶片11或上宽下窄,以利于吸的风向向上流动;单向叶片11与叶轮9该点的圆周切线有一倾斜夹角β,该倾斜角满足0°<β<180°条件,与叶轮9的旋转方向一起利于吸风的单向螺旋导流;单向叶片11的上下两端分别均匀地分布,并固定在叶轮下盘10和叶轮上盘12上,且单向叶片11排列方向沿叶轮下盘10和叶轮上盘12为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圆排列,排列的单向叶片11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锥台筒形状的;叶轮下盘10直径比叶轮上盘12直径小,且同轴由单向叶片固定为叶轮9的整体。
叶轮上盘12上设有同轴的叶轮盖舌板16。
叶轮盖舌板16,包括叶轮盖17和壳体舌18,叶轮盖17为盖在叶轮上盘12 上的圆板19,或与叶轮上盘12同为一个圆板19;壳体舌18为锥形或锥台形空壳体;叶轮盖舌板16为叶轮盖17与壳体舌18的大圆顶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或两者同为一体;壳体舌18的大圆顶的直径比叶轮上盘12上安装的单向叶片 11形成的整体圆内圈直径小,也就是壳体舌18与单向叶片11之间留有间隙20;且此间隙20的断面至上而下越来越小,以满足此间隙20断面中至上而下的负压值逐渐加大。
外壳4进气口8的作用是:使间隙20由上而下断面逐渐变小,起闭合、收敛吸嘴口腔21断面的作用,使吸嘴口腔21对外的负压值增大。
单向叶片11的作用是:使单向进风的叶片两侧产生负压差,使壳体舌18 与单向叶片11之间的油烟26产生负压,而使吸嘴口腔21中的油烟26螺旋吸进油烟腔22;同时,由于单向叶片11的偏角度β单向进风,而使进入壳体舌 18与单向叶片11的间隙20中的油烟26产生旋转上升。
壳体舌18的作用是:充填吸嘴口腔21的空间,使吸嘴口腔21间隙20断面由上而下逐渐减小,至上而下的负压值也就逐渐加大,在进气口8处负压值达到最大,使吸入唇圈7的风速加快,从而能吸更远的油烟。
叶轮盖17的作用是:隔开油烟腔22与吸嘴口腔21,使吸嘴口腔21内的负压值远比油烟腔22内的负压值大。
叶轮9的作用是:使单向叶片11两侧,产生负压差,使风机吸进的油烟26 在静止不旋转的叶轮9处产生螺涡旋转。
风机2的作用是:通电后的风机2的电动机高速旋转,带动风机2的叶片高速旋转,对油烟26气体旋加压力,从而达到输送油烟26气体的作用。
龙卷风式吸嘴1由外壳4、叶轮9、叶轮盖舌板16组合起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是:由于直径上大下小的叶轮9单向旋转导风,在龙卷风式吸嘴1的下方产生内敛式的、在锅24以上的锅轴周围,形成上大下小的核心呈现漏斗形状,垂直于水平面负压区的龙卷风23,使龙卷风23负压区一直伸展到锅24内底部,当旋涡到达锅24内底高度时,锅24内底气压急剧下降,锅24内底风速急剧上升,产生巨大的气流在锅24的上方高速螺旋旋转,从而使带正压的锅24内及燃气灶25四周的油雾、蒸汽、烟雾、热空气、污气等油烟26吸入所述漏斗形状的负压区内补充,而形成龙卷风23。
龙卷风式吸嘴1在安装使用时,要使锅24在叶轮9的正下方,负压最强,面积最小的龙卷风23断面落在锅内,在锅24内底以上的锅24轴周围,形成漏斗状负压柱,锅24及燃气灶25散出的油烟26自动向上向漏斗状负压柱拉吸、靠拢,填充负压区,而自动向负压区中心轴,向龙卷风式吸嘴1的进气口8螺旋卷入流动,在吸嘴口腔21中螺旋加速,由叶轮9的单向叶片11导向,螺旋卷入到油烟腔22,经集油过滤网32过滤油滴,在油烟腔22中流过自动打开的单向止回阀29,排油烟管3,或风机2,排入室外空中。
集油过滤网32设在圆筒43或圆锥筒6与叶轮9,唇圈7之间,至少设有一层金属网卷,或为圆柱形网卷,或为倒圆锥形网卷,并固定在外壳上,用于滤去油烟26中的油滴,该油滴沿所述集油过滤网32的网卷靠重力下滴到唇圈7 内侧上时,由于唇圈7为稍倾斜设置,集下的油滴流向唇圈7与圆筒43连接的最低点处,或圆锥筒6的进气口8处,在所述最低点处开有一个小疏油孔33,油滴从小疏油孔33中流出,滴入外壳4外面,下方的集油杯B31中。
止回阀29,分为两个止回阀半圆板36,为防止回阀轴35旋转,2个止回阀限位挡34两分别固定在圆筒43的内壁上,限制两个止回阀半圆板36的位置,防止下垂,止回阀29起单向导通的作用,防止排油烟管3内的油烟到灌。
优选地,在外壳4下端的圆筒43的下口与唇圈7的外圆边连接处,或外壳圆锥筒6下口直接为进气口处,设置为可拆卸的,用密封圈密封,用螺丝固定连接的结构,以方便将唇圈7与叶轮9一起拆下清洗。
优选地,在叶轮盖舌板16与叶轮上盘12之间,用密封圈密封,用可拆卸的螺丝固定连接,以方便将叶轮盖舌板16从叶轮上盘12上分开,便于两者的清洗。
优选地,在叶轮下盘10与唇圈7之间,用密封圈密封,用可拆卸的螺丝固定连接,以方便将集油过滤网32取出,便于集油过滤网32的清洗。
优选地,集油杯A30为中间带丝扣向上伸出的锥筒杯,可从壳体舌18的尖部旋下固定连接螺丝,倾倒集油。
优选地,集油杯B31为通过设置的挂勾,挂在外壳4上的挂环上,集油杯 B31,可拆下倾倒集油。
图5中,风机2设在厨房的室外,用排油烟管3接通风机2和固定在厨房内的龙卷风式吸嘴1,使厨房室内的噪音大大降低。
图6中,风机2与龙卷风式吸嘴1直接对接的吸油烟机27,风机2出口处通过排油烟管3将油烟引到厨房墙体28外面排放。
图5、图6采用固定支架39固定风机2和龙卷风式吸嘴1,固定支架39一端固定住风机2或龙卷风式吸嘴1,另一端固定在相对应的厨房墙体28上。
在风机2与龙卷风式吸嘴1之间,或在排油烟管3与龙卷风式吸嘴1之间设有变径管38,以对接不同直径的接口。
图5~6中的风机,最好使用管道增压风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作时,由于采用了内敛式叶轮9 及壳体舌18,使产生的漏斗状龙卷风23负压区,越往下,负压值越大,负压区延伸距离加长;吸力大大提高;将风机设置于室外,可充分降低厨房内风机2 的噪音;图1~6中,不采用双风机,或多个套筒结构,简化了龙卷风式吸嘴1 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龙卷风式吸嘴,包括外壳,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4)的进气口(8)与所述叶轮(9)的叶轮下盘(10)同圆心密封固定连接,或两者同为一体;叶轮上盘(12)与叶轮盖舌板(16)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或两者同为一体;
所述外壳(4),上端的接口(5)与排油烟管(3),或风机(2)的进风口连接,所述接口(5)为圆筒(43)或圆锥筒(6)上口,其中圆锥筒(6)上端的接口(5)比下端的进气口(8)的直径大,所述圆筒(43)的下口与唇圈(7)的外圆边固定连接,或圆锥筒(6)下口直接为所述进气口(8),所述唇圈(7)为一大圆板中心割去一小同心圆板所得的圆圈板,所述唇圈(7)的内圆为所述龙卷风式吸嘴(1)外壳(4)的进气口(8);
所述叶轮(9),包括叶轮下盘(10)、单向叶片(11)和叶轮上盘(12),所述单向叶片(11)为相对于外壳(4)不旋转的叶片,至少设有一个前向弯曲片,或后向直片,或后向弯曲片;所述单向叶片(11)上宽下窄,所述单向叶片(11)与叶轮(9)该点的圆周切线成β夹角,所述β夹角为0°~180°;所述单向叶片的上下两端分别均匀地分布,并固定在叶轮下盘(10)与叶轮上盘(12)上,且单向叶片排列方向沿叶轮下盘(10)和叶轮上盘(12)为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圆周排列,排列的单向叶片(11)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锥台筒形状的;所述叶轮下盘(10)直径比叶轮上盘(12)直径小,且同轴由单向叶片(11)固定为叶轮(9)的整体;
所述叶轮上盘(12)上还设有同轴的叶轮盖舌板(16);所述叶轮盖舌板(16)包括叶轮盖(17)和壳体舌(18),所述叶轮盖(17)为盖在叶轮上盘(12)上的圆板,或与叶轮上盘(12)同为一个圆板;所述壳体舌(18)为锥形或锥台形空壳体;所述叶轮盖舌板(16)为叶轮盖(17)与壳体舌(18)的大圆顶同圆心密封固定在一体,或两者同为一体;所述壳体舌(18)的大圆顶的直径比叶轮上盘(12)上安装的单向叶片(11)形成的整体圆内圈直径小,也就是壳体舌(18)与单向叶片(11)之间留有间隙(20),且此间隙(20)的断面至上而下越来越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43)或圆锥筒(6)与叶轮(9)、唇圈(7)之间至少设有一层金属网卷集油过滤网(32),所述集油过滤网(32)或为圆筒形网卷,或为倒圆锥筒形网卷,并固定在外壳(4)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的唇圈(7)与圆筒(43)连接的最低点处,或圆锥筒(6)的进气口(8)处设有一小疏油孔(33),在此小疏油孔(33)下方设有一个挂在外壳(4)挂环上的集油杯B(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上盘(12)上固定的壳体舌(18)的底尖部设有一个用螺丝扣连接固定的集油杯A(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圆筒(43)的下口与所述唇圈(7)的外圆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和固定螺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盖舌板(16)与所述叶轮上盘(1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和固定螺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龙卷风式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下盘(10)与唇圈(7)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和固定螺丝。
8.使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卷风式吸嘴(1)的接口(5)与排油烟管(3)接通,将油烟(26)引到室外,再在室外串接风机(2)抽出油烟(26)。
9.使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龙卷风式吸嘴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卷风式吸嘴(1)的接口(5)直接接风机(2)的进风口,由风机(2)的出风口接通排油烟管(3)向室外排出油烟(26)。
CN201921909030.9U 2019-10-31 2019-10-31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Active CN211084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9030.9U CN211084177U (zh) 2019-10-31 2019-10-31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9030.9U CN211084177U (zh) 2019-10-31 2019-10-31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84177U true CN211084177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45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09030.9U Active CN211084177U (zh) 2019-10-31 2019-10-31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84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1741A (zh) 吸尘器的高效旋风分离装置
CN111306595A (zh) 一种旋转射流吹吸式涡旋吸油烟机
CN203657030U (zh) 一种带油烟机分离网的新型油烟机
CN108592131A (zh) 吸油烟机
CN106524263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03506614U (zh) 一种旋风吸尘器
CN207520098U (zh) 集尘装置及吸尘器
CN207162681U (zh) 集成灶
CN211084177U (zh)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CN212204658U (zh) 一种旋转射流吹吸式涡旋吸油烟机
CN201944910U (zh) 拥有双负压核心可自适应安装的油烟高效净化器
CN207935150U (zh) 一种叶轮、风机及吸油烟机
CN202647944U (zh) 新型圆筒形油烟机
CN206609016U (zh) 一种超负压抽油烟机
CN206338839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0793081A (zh) 龙卷风式吸嘴及其吸油烟机
CN205825168U (zh) 旋转导流装置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
CN207865489U (zh) 具有涡轮增压功能的集成灶
CN107062330A (zh) 吸油烟机
CN209704924U (zh) 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集流器
CN208237935U (zh) 一种带可视集油装置的油烟机
CN206222429U (zh) 一种旋吸式吸油烟机
CN2262671Y (zh) 无吸烟罩管式吸油烟机
CN212408771U (zh) 一种旋吸式吸油烟机结构
CN205316425U (zh) 一种带二次进风功能的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