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79500U -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79500U
CN211079500U CN201920430678.1U CN201920430678U CN211079500U CN 211079500 U CN211079500 U CN 211079500U CN 201920430678 U CN201920430678 U CN 201920430678U CN 211079500 U CN211079500 U CN 211079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isture
polyester
yarn
knitted fabric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306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玉明
黄凯
潘豪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qiao Textile & Yarn Dye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qiao Textile & Yarn Dye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qiao Textile & Yarn Dye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qiao Textile & Yarn Dye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306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79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79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79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由疏水性纱线和亲水性纱线编织而成的双面纬编织物,通过将每一面的单一结构改为双重结构或多重结构,疏水的一面配置为纤维表面带沟槽的导湿涤纶线圈和拒水性好的粗旦涤纶长丝的较凸出的线圈的构成的双重结构,以较凸出的拒水性好的线圈点状均匀分布,来防止汗湿后粘身;在亲水的一面配置为导湿涤纶/棉混纺纱线圈和棉纱线圈的不同吸湿功效线圈构成的双重结构,在面料外层形成不同的吸湿湿润,与拒水性好的线圈相邻的外层亲水线圈湿润度较低有利于拒水性好的线圈较干而起好防止粘身作用,另外或者再增加一个表面刷绒成微绒的结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使亲水层吸湿的水分更易从表面挥发。

Description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服用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一般针织内衣面料吸湿性较好,但运动后湿透时不易干,且易粘身。为此,人们一直在开发专门的运动型针织内衣面料。现有技术在开发导湿快干的针织面料中,通过对疏水性纱线开发导湿功能,采用疏水性纱线和亲水性纱线分别编织在织物两面,使汗珠在疏水性纱线线圈的一面快速扩散,然后由另一面的亲水性纱线线圈吸附,在织物外层表面易于挥发,实现导湿快干。这种织物在一定的出汗程度条件下,效果良好,但当出汗量较多,面料湿透而一时尚不干时,还是湿而贴身感觉不舒服。因此,对于健身运动服类的迎合出汗较多场合的健身运动针织内衣,既需要汗水在面料上快速扩散,然后被吸附到面料外层而挥发,又要避免湿透面料粘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开发健身运动针织内衣面料,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导湿快干且避免湿透面料粘身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原理是:在现有技术的一面为疏水型结构一面为亲水型结构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基础上,通过将每一面的单一结构改为双重结构或多重结构,实现了在导湿快干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不粘身功能。即疏水的一面配置为纤维表面带沟槽的导湿涤纶线圈和拒水性好的粗旦涤纶长丝的较凸出的线圈的构成的双重结构,以较凸出的拒水性好的线圈均匀的点状分布,来防止汗湿后粘身;在亲水的一面配置为导湿涤纶/棉混纺纱线圈和棉纱线圈的不同吸湿功效线圈构成的双重结构,在面料外层形成不同的吸湿湿润,与拒水性好的线圈相邻的外层亲水线圈湿润度较低有利于拒水性好的线圈较干而起好防止粘身作用,另外或者再增加一个表面刷绒成微绒的结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使亲水层吸湿的水分更易从表面挥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由疏水性纱线和亲水性纱线编织而成的双面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性纱线为涤纶长丝和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两种纱线构成,所述涤纶长丝的单纤细度为3D以上,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的纤维表面具有沟槽;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和棉纱两种纱线构成,所述棉/涤混纺纱中的涤纶纤维的表面具有沟槽;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为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构成;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由所述棉/涤混纺纱线圈和棉纱线圈构成,内侧面的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横列的线圈间的浮线到外侧面的所述棉纱线圈上集圈且形成集圈网眼。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涤纶长丝线圈与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的数量之比为1:3。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以第一线圈横列均为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其第二线圈横列由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和所述涤纶长丝线圈一隔一交替配置,与第一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其第三线圈横列均为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与第二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其第四线圈横列由所述涤纶长丝线圈和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一隔一交替配置,但两种线圈的位置与第二线圈横列互换,并与第三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的线圈横列数和每个线圈横列的线圈数均与所述的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的相同,其奇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棉/ 涤混纺纱线圈,其偶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棉纱线圈;所述双面纬编织物两面的线圈横向错开半个线圈宽度,内侧面的所述偶数线圈横列上每两个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间的浮线到外侧面的对应线圈横列的所述棉纱线圈上集圈且形成集圈网眼。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表面具有微绒毛。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棉/涤混纺纱中的涤纶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棉/涤混纺纱和所述棉纱的纱线细度相同,均为36-42英制支数。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为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的DTY长丝,其细度为75-100D。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涤纶长丝为FDY长丝,细度和孔数为120D/36F或150D/48F。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涤纶长丝比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粗50-60%。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的涤纶纤维混纺比为20-35%。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采取了多重差别化的导湿结构包括:面料内侧面的涤纶长丝线圈,在面料中疏水性最好,对汗水具有拨水功效,让水珠流向周围线圈;面料内侧面的纤维表面带沟槽的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其疏水性次之,吸入汗水扩散开来,本身不吸收,但沟槽和缝隙有水分导向面料外侧面的亲水性线圈;面料外侧面的棉/涤混纺纱线圈,是亲水性线圈,由于与内侧面线圈存在疏水性和吸水性差异,吸收里面线圈上的水分,同时又有一定的导湿功效,使水分均匀分布,有利快干;面料外侧面的棉纱线圈,经筒子纱亲水处理,是面料中亲水最好,最湿润的部段,能比相邻的棉/涤混纺纱线圈吸收更多的水分;面料外侧面表层的微绒毛,为亲水性线圈上的微绒毛,与空气接触多,加快水分挥发促进面料快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内侧面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上外侧面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2-涤纶长丝线圈,3-棉纱线圈,4-棉/涤混纺纱线圈,5-集圈网眼,6-微绒毛。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由疏水性纱线和亲水性纱线编织而成,所述疏水性纱线为涤纶长丝和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两种纱线;所述的涤纶长丝的单纤细度为3D以上,单纤细度粗比细的疏水性好,长丝比导湿变形长丝的疏水性好;所述导湿涤变形长丝的纤维表面具有沟槽,能在织物中形成毛细管效应,形成导湿功效;所述涤纶长丝比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粗 50-60%,部分粗的涤纶长丝的线圈2易凸出在织物表面,有利于织物与肌肤形成点接触。所述针织面料纬编双面织物,两面由不同的纱线分别编织疏水线圈的内侧面和亲水线圈的外侧面;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和棉纱两种纱线,用于形成两种不同吸湿功效。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的涤纶纤维混纺比为20-35%,所述混纺的涤纶纤维的表面具有沟槽的导湿涤纶短纤维,这种混纺纱吸湿性不及棉纱,但兼具导湿性。
如图2-3所示,所述针织面料的织物结构为双面纬编织物,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为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的线圈1和涤纶长丝的线圈2构成,以两种不同疏水型纱线的线圈构成织物的一面,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导湿效果好,用于将汗水在其纱线中扩散开来,供织物外层的亲水型纱线吸附和挥发,而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更疏水。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与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 数量之比为1:3,使少量的、不连续的、凸出的涤纶长丝线圈2形成织物与肌肤的点接触。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由所述棉/涤混纺纱线圈4和棉纱的线圈3 构成,在织物外层的不同吸湿、导湿功效的不同湿润区域。所述的内侧面的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横列的线圈间的浮线到外侧面的棉纱线圈3上集圈,把织物两面连接起来,集圈还形成集圈网眼5,增加织物的透气性。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面料的织物编织结构如下: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以第一线圈横列由所述的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和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 一隔一交替配置,其第二线圈横列全部是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与第一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其第三线圈横列由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 和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一隔一交替配置,但两种线圈的位置与第一线圈横列的互换;其第四线圈横列全部是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与第三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的线圈横列数和每个线圈横列的线圈数都与所述的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的相同,其奇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的棉/涤混纺纱线圈4,其偶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棉纱线圈3,所述双面纬编织物两面的线圈横向错开半个线圈宽度。一面的偶数线圈横列上每两个涤纶变形长丝线圈2 间的浮线到另一面的对应线圈横列的棉纱线圈3上集圈,把织物两面连接起来。所述双面纬编织物以四个线圈横列一个循环。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的一面用作针织内衣面料的里面。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用作针织内衣面料的外面。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避免湿透面料粘身,增加均匀点状分布的拒水性好的涤纶长丝线圈与肌肤的接触程度,减少其它线圈与肌肤的接触程度,采取了涤纶长丝比相邻线圈的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粗50-60%,使涤纶长丝线圈凸出;采取织物两面的奇数线圈横列不连接,偶数线圈横列以集圈紧密连接,使涤纶长丝线圈所在的奇数线圈横列的线圈凸出;采取奇数线圈横列的所述的涤纶长丝线圈的线圈长度大于所述的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的,使涤纶长丝线圈凸出。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使所述的涤纶长丝线圈更干燥,采用涤纶长丝,采用单纤细度为3D以上的涤纶长丝,采用经筒子纱拒水处理的涤纶长丝,采用涤纶长丝线圈所在的奇数线圈横列的外侧面为有一定导湿作用的棉/涤混纺纱线圈4,无涤纶长丝线圈2的偶数线圈横列的外侧面为经筒子纱亲水处理的最湿润的棉纱线圈3,采用涤纶长丝线圈2所在的奇数线圈横列另一面没有连接。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表面具有微绒毛6,所述棉/涤混纺纱中的涤纶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所述棉/涤混纺纱和所述棉纱的纱线细度相同,均为36-42英制支数。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为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的DTY长丝,其细度为75-100D。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涤纶长丝为FDY长丝,细度和孔数为120D/36F或150D/48F。所述涤纶长丝比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粗50-60%。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的涤纶纤维混纺比为20-3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采用双面纬编织物构,内侧面是两种疏水性纱线线圈,外侧面是两种亲水性纱线线圈。
按照面料设计,以色织面料来选择纱线,经纱线处理,编织成织物和织物后整理,最终形成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选择纱线为:两种疏水性纱线分别是 75D/34F的COOLMAX的DTY长丝作为导湿涤纶变形长丝和120D/36F的FDY 长丝作为涤纶长丝,两种亲水性纱线分别是42英支的精梳棉纱和42英支的棉/ 涤混纺纱混纺比80:20,其中的涤纶短纤维截面为十字形。四种纱线分别经筒子纱染色染成浅灰色,然后对其中的120D/36F的FDY长丝的筒子纱进行拒水处理和对42英支的精梳棉纱的筒子纱进行亲水处理。
编织采用德乐UP472型双面纬编大圆机,针筒直径34英寸,机号28,实际使用编织系统80路。每10路为一个编织循环,第1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将 75D/34F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2路由针盘的高锺针将120D/36F的FD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3路由针筒针将42 英支的棉/涤混纺纱编织成圈;第4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和高锺针将75D/34F的 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由针筒针集圈;第5路由针筒针将42英支的棉纱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6路由针盘的高锺针将75D/34F的COOLMAX 的DT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7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将120D/36F的FDY 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8路由针筒针将42英支的棉/涤混纺纱编织成圈;第9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和高锺针将75D/34F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由针筒针集圈;第10路由针筒针将42英支的棉纱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
其中,第1、6路编织的120D/36F的FDY长丝的线圈长度要长于第2、7 路编织的75D/34F的COOLMAX的DTY长丝的线圈长度,120D/36F的FDY 长丝的线圈凸出于织物内侧面的一面。织物再经整理,包括织物外侧面表面刷绒整理形成外表面微绒以及热定型,最终形成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具有多重导湿功效,适应性广,特别是当面料完全汗湿时,防止面料粘身。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健身运动衫,设计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健身运动服,采用双面纬编织物构,内侧面是两种疏水性纱线线圈,外侧面是两种亲水性纱线线圈。
按照面料设计,以色织面料来选择纱线,经纱线处理,编织成织物和织物后整理,最终形成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选择纱线为:两种疏水性纱线分别是 100D/48F的COOLMAX的DTY长丝作为导湿涤纶变形长丝和150D/48F的 FDY长丝作为涤纶长丝,两种亲水性纱线分别是36英支的精梳棉纱和36英支的棉/涤混纺纱混纺比80:20,其中的涤纶短纤维截面为十字形。四种纱线分别经筒子纱染色,各取一半染成浅黄色,另一半染成浅蓝色,然后对其中的150D/48F 的FDY长丝的筒子纱进行拒水处理和对36英支的精梳棉纱的筒子纱进行亲水处理。
编织采用双面纬编大圆机,针筒直径30英寸,针筒和针盘各两针道,机号 24,针筒和针盘错开半个针距,实际使用编织系统80路。每10路为一个编织循环,第1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将100D/48F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2路由针盘的高锺针将150D/48F的FD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3路由针筒针将36英支的棉/涤混纺纱编织成圈;第4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和高锺针将100D/34F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由针筒针集圈;第5路由针筒针将36英支的棉纱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6路由针盘的高锺针将100D/48F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7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将150D/48F的FDY长丝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第8路由针筒针将36英支的棉/涤混纺纱编织成圈;第9路由针盘的低锺针和高锺针将100D/48F 的COOLMAX的DTY长丝编织成圈,由针筒针集圈;第10路由针筒针将36 英支的棉纱编织成圈,其它针不织。
其中,第1、6路编织的150D/48F的FDY长丝的线圈长度要长于第2、7 路编织的100D/48F的COOLMAX的DTY长丝的线圈长度,100D/48F的FDY 长丝的线圈凸出于织物内侧面的一面。编织中,第1-40路编织系统采用浅黄色纱,第41-80路编织系统采用浅蓝色纱,织物再经整理,包括织物外侧面表面刷绒整理形成外表面微绒以及热定型,最终形成一种黄、蓝横条相间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该面料再经裁剪、缝制成衣,整烫加工成一种导湿快干的健身运动衫。该具有多重导湿功效,适应性广,特别是当面料完全汗湿时,防止衣衫粘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深受用户欢迎,且已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线,市场前景良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由疏水性纱线和亲水性纱线编织而成的双面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疏水性纱线为涤纶长丝和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两种纱线构成,所述涤纶长丝的单纤细度为3D以上,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的纤维表面具有沟槽;所述亲水性纱线为棉/涤混纺纱和棉纱两种纱线构成,所述棉/涤混纺纱中的涤纶纤维的表面具有沟槽;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为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和涤纶长丝线圈(2)构成;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由所述棉/涤混纺纱线圈(4)和棉纱线圈(3)构成,内侧面的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横列的线圈间的浮线到外侧面的所述棉纱线圈(3)上集圈且形成集圈网眼(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与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的数量之比为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以第一线圈横列均为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其第二线圈横列由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和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一隔一交替配置,与第一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其第三线圈横列均为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与第二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其第四线圈横列由所述涤纶长丝线圈(2)和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一隔一交替配置,但两种线圈的位置与第二线圈横列互换,并与第三线圈横列线圈一一对应串套;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的线圈横列数和每个线圈横列的线圈数均与所述的双面纬编织物的内侧面的相同,其奇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棉/涤混纺纱线圈(4),其偶数线圈横列均为所述棉纱线圈(3);所述双面纬编织物两面的线圈横向错开半个线圈宽度,内侧面的所述偶数线圈横列上每两个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线圈(1)间的浮线到外侧面的对应线圈横列的所述棉纱线圈(3)上集圈且形成集圈网眼(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纬编织物的外侧面表面具有微绒毛(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涤混纺纱中的涤纶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涤混纺纱和所述棉纱的纱线细度相同,均为36-42英制支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为纤维横截面为W形、十字形或六角形的DTY长丝,其细度为75-100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长丝为FDY长丝,细度和孔数为120D/36F或150D/48F。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长丝比所述导湿涤纶变形长丝粗50-60%。
CN201920430678.1U 2019-04-01 2019-04-01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Active CN211079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30678.1U CN211079500U (zh) 2019-04-01 2019-04-01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30678.1U CN211079500U (zh) 2019-04-01 2019-04-01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79500U true CN211079500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8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30678.1U Active CN211079500U (zh) 2019-04-01 2019-04-01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79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0067U (zh) 一种具有保暖吸湿排汗和抗菌多重功能的针织面料
CN102162165B (zh) 具有保暖吸湿排汗和抗菌多重功能的针织面料及织造方法
CN103696110B (zh) 一种单向导湿吸湿速干的棉/锦复合针织面料
CN114086304B (zh) 一种吸湿排汗的聚乳酸多层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210115601A1 (en) Garment
CN217149494U (zh) 一种防粘身导湿针织物
CN111648020A (zh) 一种水分在织物厚度方向的传导可调节的运动蕾丝织物
WO2022193346A1 (zh) 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
CN211079500U (zh) 一种导湿快干针织面料
CN209816406U (zh) 一种弹性针织面料
CN114232189B (zh) 一种防黏身单向导湿织物及加工方法
CN211079501U (zh) 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
CN212335447U (zh) 一种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
CN211079499U (zh) 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
CN111876887A (zh) 一种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9010705U (zh) 一种吸湿排汗运动功能面料
CN219256661U (zh) 一种保暖针织面料
WO2024098468A1 (zh) 一种织物基础单元、织物花型单元及纬编针织物
CN219137080U (zh) 一种耐水洗快干面料
CN215628553U (zh) 一种舒适型弹力坯布
CN210368135U (zh) 一种秋冬休闲服装面料
CN216885662U (zh) 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
CN217324508U (zh) 一种吸湿排汗双面布
CN220057205U (zh) 一种多功能特殊丝透气舒适针织面料
CN217455209U (zh) 吸湿抑菌针织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