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43089U -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43089U
CN211043089U CN201921509895.6U CN201921509895U CN211043089U CN 211043089 U CN211043089 U CN 211043089U CN 201921509895 U CN201921509895 U CN 201921509895U CN 211043089 U CN211043089 U CN 211043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radiator
contact
s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098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国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ybi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ybi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ybi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ybi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098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430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43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43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及试剂仓包括:制冷模块、与制冷模块相应设置并接触的散热器、罩设在散热器上的罩壳、送风装置与抽风装置,多个散热器依次设置形成开口收紧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或形成内腔为封口或未封口的三角形结构,罩壳沿散热器连续设置或依次拼接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送风装置设置在风道的一端并于端口形成进风口,抽风装置设置在风道的另一端并于端口形成抽风口;上述散热装置及试剂仓,通过多个依次设置的散热器对待散热件进行散热,罩壳沿散热器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送风装置从风道的一端送风,抽风装置从另一端抽风,形成有序气流,迅速带走散热器热量,提高制冷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对医学化学发光设备中的试剂仓进行散热的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试剂仓。
背景技术
化学发光设备在进行取样分析时需要从试剂仓的试剂瓶中吸取一定量的试剂。试剂仓需要在开机30min内达到并维持在2~8℃以维持试剂温度。并且要求制冷散热时整机噪音水平低于79dB。现有的一般采用在试剂仓底部固定制冷模块方式进行制冷,热量通过轴流风扇排出。但是,由于轴流风扇一般噪声较大,且散热的气流方向紊乱,造成散热效率偏低,整个制冷模块的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装置。
同时,提供一种可提高散热效率的试剂仓。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圆形截面或底面上的制冷模块、与所述制冷模块相应设置并接触的散热器、罩设在所述散热器上并形成风道的罩壳、与风道口相应设置的送风装置与抽风装置,多个散热器依次设置形成开口收紧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或形成内腔为封口或未封口的三角形结构,所述罩壳沿依次设置的散热器连续设置或依次拼接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一端并于端口形成进风口,所述抽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另一端并于端口形成抽风口。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散热器首尾连接或首尾部分连接或首尾依次紧邻设置;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或抽风装置的抽风方向平行或近平行于散热器的散热鳍片。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罩壳内壁间距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鳍片4-6mm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罩壳内壁间距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鳍片5mm设置,所述送风装置或抽风装置为鼓风机结构或鼓风机工作方式工作的蜗牛风扇。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模块包括: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热端与所述散热器贴合。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散热器表面设置有容纳并接触所述制冷片的冷片凹槽,所述冷片凹槽与制冷片相应设置且深度不高于制冷片厚度或高度。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制冷片相应设置并隔离制冷片热端或热端热量的隔热组件、及与所述隔热组件接触并穿过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制冷片冷端接触传导的传导压块,所述隔热组件上设置有供所述传导压块穿过以与所述制冷片接触的中空腔。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散热器相应设置并连接的隔热安装部、及相对所述隔热安装部设置在中部的隔热主体,所述中空腔设置在隔热主体中,所述隔热主体的周边于与所述传导压块接触的一面凸出设置,所述隔热主体与所述制冷片接触的一面的周边设置有与制冷片边缘接触的台阶面或内凹面。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传导压块包括:传导主体、及凸设在所述传导主体上与所述中空腔相应设置并穿过中空腔与制冷片冷端接触的凸出接触部。
一种试剂仓,包括:试剂仓本体及设置在所述试剂仓本体底部的散热装置,所述试剂仓本体侧面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散热装置为上述散热装置。
上述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试剂仓,通过多个依次设置的散热器对试剂仓本体或待散热件进行散热,散热器依次拼接或连接设置以尽量设置最大散热面积对试剂仓本体或待散热件进行散热,多个散热器依次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或形成内腔为封口或未封口的三角形结构,适用于圆形或近圆形结构的试剂仓本体或待散热件,以尽量最大的散热面积对试剂仓本体或待散热件进行散热,罩壳沿依次设置的散热器连续设置或依次拼接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送风装置从风道的一端进行送风,抽风装置从风道的另一端进行抽风,通过风道形成有序的气流,通过风道一端送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后带走的热量从另一端通过抽风机抽出,可以迅速带走散热器、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提高制冷效率,同时通过风道形成有序有效的散热气流,进行有效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试剂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试剂仓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去掉罩壳的试剂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器与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包括:制冷模块20、与制冷模块20相应设置的散热器40、罩设在散热器40上并形成风道的罩壳60、与风道口相应设置的送风装置80与抽风装置90。
多个散热器40依次设置形成开口收紧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或形成内腔为封口或未封口的三角形结构。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主要适用于安装在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的需要散热的装置或散热面上。优选的,主要适用于安装在圆形截面或底面,或近圆形截面或底面上。本实施例的近圆形为圆跳动或圆度偏差不超过0.1mm。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罩壳60沿依次设置的散热器40连续设置或依次拼接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
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80设置在风道的一端并于端口形成进风口。抽风装置90设置在风道的另一端并于端口形成抽风口。
本实施例的散热器40包括:散热接触部42、及设置在散热接触部42上的散热鳍片44。
本实施例的多个散热器40首尾连接或首尾部分连接或首尾依次紧邻设置,通过罩壳60形成的风道串联。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80的送风方向、或抽风装置90的抽风方向平行或近平行于散热器40的散热鳍片44。
为了方便安装布置,便于拼接组装,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设置有三个散热器40、分别与三个散热器40相应设置的三个制冷模块20,拼接拐角处通过罩壳60连通形成连续风道。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80、抽风装置90采用蜗牛状的蜗牛风扇,通过风扇的不同转向实现送风或抽风。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罩壳60内壁间距散热器40的散热鳍片4-6mm设置。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罩壳60内壁间距散热器40的散热鳍片5mm设置。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制冷模块20包括:制冷片22。本实施例的制冷片22的热端与散热器40贴合。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制冷片22的热端与散热器40的散热接触部42贴合。为了限位、定位制冷片22,本实施例的散热器40表面设置有容纳并接触制冷片22的冷片凹槽422。本实施例的冷片凹槽422大小、深度与制冷片22相应设置,且不高于制冷片22厚度或高度。
以工作状态或正常使用状态作为参考,本实施例的凹槽422设置在散热器40的散热接触部42的上表面或靠近待散热件的一面。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制冷模块20还包括:与制冷片22相应设置并隔离制冷片22热端或热端热量的隔热组件24、及与隔热组件24接触并穿过隔热组件24与制冷片22冷端接触传导的传导压块26。隔热组件24上设置有供传导压块26穿过以与制冷片22接触的中空腔246。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隔热组件24包括:与散热器40相应设置并连接的隔热安装部242、及相对隔热安装部242设置在中部的隔热主体244。本实施例的中空腔246设置在隔热主体244中。
为了方便加工,同时为使传导压块26更好地与隔热主体244接触定位,本实施例的隔热主体244的周边边缘部位、于与传导压块26接触的一面凸出设置。
本实施例的隔热主体244与制冷片22接触的一面的周边边缘位置设置有与制冷片22边缘接触的台阶面或内凹面。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传导压块26包括:传导主体262、及凸设在传导主体262上与中空腔246相应设置并穿过中空腔246与制冷片22冷端接触传导的凸出接触部264。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试剂仓102,包括:试剂仓本体70、及设置在试剂仓本体70底部的散热装置100。
本实施例的试剂仓本体70侧面设置有保温层。本实施例的试剂仓本体70的保温层为保温棉包裹形成。优选的,试剂仓本体70侧部的保温层通过两层保温棉缠绕形成。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为上述散热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试剂仓本体70底部设置散热装置100,散热装置100的三个散热器40首尾通过风道串联。在第一个散热器40的端部布置蜗牛风扇作为送风装置80对着散热器40的散热鳍片44吹风,吹风方向与散热鳍片44平行。在第三个散热器40的尾部布置另一个蜗牛风扇作为抽风装置90进行抽风,抽风方向平行或近平行于散热鳍片44,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气流快速将散热鳍片44表面的热量带走。本实施例的近平行状态指平行设置,偏差不超过30°。优选的,平行偏差不超过15°。
本实施例中形成风道的串联拼接罩壳60与散热器鳍片44间距4-6mm,优选的间距约5mm,提高气流的层流水平,进而提高散热鳍片44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试剂仓本体70侧面通过两层保温棉缠绕包裹形成保温层进行保温。整机制冷工作时,先开启蜗牛风扇,再打开制冷片,使得制冷片22开始工作时热端的热量可以第一时间被导走,提高试剂仓制冷速度。制冷片22热端与散热器40上表面即散热接触部42贴合,在散热器40上表面即散热接触部42开设冷片凹槽422,冷片凹槽422深度不高于制冷片22的厚度或高度如0.5mm左右的深凹槽,将制冷片22嵌入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试剂仓102的试剂仓本体70外圈通过两层10mm的保温棉包裹,用以对仓体的保温。在试剂仓本体70底部布置三个制冷模块20,制冷模块20的制冷片22的热端与鳍片式散热器40直接贴合,三个散热器40通过罩壳依次连接形成依次首尾相连的风道,在第一个散热器40端部布置作为送风装置80的蜗牛风扇对着散热器40吹风,吹风方向与散热鳍片44方向平行。
第三个散热器40尾部布置有作为抽风装置90的蜗牛风扇进行抽风。形成风道的罩壳60与散热鳍片44保持约5mm间隙,气流方向与散热鳍片方向平行,可以迅速带走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提高制冷效率。同时,该实用新型仅使用两个蜗牛风扇,在相同负压的情况下,蜗牛风扇的噪音要比轴流风扇低5dB以上,可以实现更低的整体噪音水平,在提高试剂仓的散热器40的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噪声。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将风扇直接固定在散热器散热片上,通过抽风的方式将热量导走的方式,导致对风扇的负压要求比较高,而负压高的风扇噪音相对也比较高,最终造成整机噪声太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将散热装置100的三个散热器首尾通过罩壳连通形成连续风道,在第一个散热器40的端部布置作为送风装置80的蜗牛风扇对着散热鳍片44吹风,吹风方向与散热鳍片44平行。在第三个散热器40的尾部布置另一个作为抽风装置90的蜗牛风扇,抽风方向平行与散热鳍片,从而使得气流快速将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相同负压的蜗牛风扇噪音要比正常的轴流风扇低5dB以上。实用新型在保证散热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整体散热模块更低的噪音水平。
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地适用于应用于化学发光试剂仓制冷单元。将试剂仓底部的三个散热器首尾相连或邻接设置,通过罩壳沿散热器连接设置或拼接成连续风道,避免气流紊乱造成散热效率降低情况。在第一个散热器端部布置作为送风装置的低噪音涡流风扇进行吹风,在第三个散热器尾部布置作为抽风装置的低噪音涡流风扇进行抽风,气流方向与散热鳍片方向平行,可以大大提高强制对流的散热效率。在保证散热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降低了风扇使用数量和风扇本身噪音,进而降低整个制冷模块的噪音水平。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圆形截面或底面上的制冷模块、与所述制冷模块相应设置并接触的散热器、罩设在所述散热器上并形成风道的罩壳、与风道口相应设置的送风装置与抽风装置,多个散热器依次设置形成开口收紧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或形成内腔为封口或未封口的三角形结构,所述罩壳沿依次设置的散热器连续设置或依次拼接设置形成开口收紧型的U型或马蹄形结构的连续风道,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一端并于端口形成进风口,所述抽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另一端并于端口形成抽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散热器首尾连接或首尾部分连接或首尾依次紧邻设置;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或抽风装置的抽风方向平行或近平行于散热器的散热鳍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内壁间距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鳍片4-6mm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内壁间距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鳍片5mm设置,所述送风装置或抽风装置为鼓风机结构或鼓风机工作方式工作的蜗牛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包括: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热端与所述散热器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散热器表面设置有容纳并接触所述制冷片的冷片凹槽,所述冷片凹槽与制冷片相适应设置且深度不高于制冷片厚度或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制冷片相应设置并隔离制冷片热端或热端热量的隔热组件、及与所述隔热组件接触并穿过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制冷片冷端接触传导的传导压块,所述隔热组件上设置有供所述传导压块穿过以与所述制冷片接触的中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散热器相应设置并连接的隔热安装部、及相对所述隔热安装部设置在中部的隔热主体,所述中空腔设置在隔热主体中,所述隔热主体的周边于与所述传导压块接触的一面凸出设置,所述隔热主体与所述制冷片接触的一面的周边设置有与制冷片边缘接触的台阶面或内凹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压块包括:传导主体、及凸设在所述传导主体上与所述中空腔相应设置并穿过中空腔与制冷片冷端接触的凸出接触部。
10.一种试剂仓,其特征在于,包括:试剂仓本体及设置在所述试剂仓本体底部的散热装置,所述试剂仓本体侧面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散热装置为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散热装置。
CN201921509895.6U 2019-09-11 2019-09-11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Active CN2110430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9895.6U CN211043089U (zh) 2019-09-11 2019-09-11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9895.6U CN211043089U (zh) 2019-09-11 2019-09-11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43089U true CN211043089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6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09895.6U Active CN211043089U (zh) 2019-09-11 2019-09-11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430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68572A1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防水壳体及具有其的防水舞台灯
TWI437951B (zh) 散熱裝置
CN104812222B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电子装置
CN215379663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CN211043089U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CN110595131B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试剂仓
WO2023051463A1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
CN207010011U (zh) 一种散热型配电柜
CN217064366U (zh) 一种风扇多风道结构
CN210889481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元件的涵道式冷风扇
CN213399493U (zh) 计算机主机机箱内散热模块
CN210928413U (zh) 节能高效的空气对流组合式散热器
CN209857420U (zh) 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7540506U (zh) 一种具有双重散热器的舞台灯
CN220754163U (zh) 一种隔热性好降温效率高的配电箱
CN106793680B (zh) 一种用于机柜的tec换热装置
CN215453746U (zh)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217114368U (zh) 一种芯片散热组件
CN213069714U (zh) 一种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羊只多维数据测量装置
CN215719799U (zh) 一种风机散热机构
CN212841463U (zh) 一种导风式循环散热结构
CN217082968U (zh) 一种螺杆式冷水机
CN219496864U (zh) 发光设备
CN217060736U (zh) 一种相机模块散热结构
CN21621833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