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20995U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20995U
CN211020995U CN201921664921.2U CN201921664921U CN211020995U CN 211020995 U CN211020995 U CN 211020995U CN 201921664921 U CN201921664921 U CN 201921664921U CN 211020995 U CN211020995 U CN 211020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tomizer
air inlet
liqui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649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卫东
朱小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649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20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20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20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内形成有储液腔,所述雾化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发热组件上部的上座体,所述上座体包括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发热组件的第一进液孔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该第一进液孔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大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该第一进液口主要用于下液,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可辅助换气,缓解发热组件换气不足导致的干烧,避免储液腔内形成大量气泡。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组件构成。电源装置用于给雾化器供电,雾化器用于收容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并加热生成雾化气体,供用户吸食。
雾化器一般包括通电后加热雾化液态基质的发热组件。相关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在工作时,容易因为发热组件换气不足而导致干烧,产生焦味,影响用户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内形成有储液腔,所述雾化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发热组件上部的上座体,所述上座体包括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发热组件的第一进液孔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还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向下伸出的嵌套部,所述嵌套部套设于所述发热组件外,所述第一进液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均沿纵向贯穿于所述主体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的上端面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的上端面均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包括一个第一进液孔和一个第二进液孔,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分别沿纵向贯穿于所述主体部沿纵长方向的两相对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之间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形成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嵌套部的一侧,且所述中空结构分别与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相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中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中空结构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设置于所述嵌套部和所述发热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具有面向所述储液腔的吸液面以及与所述吸液面相对设置的雾化面;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下座体,所述发热组件收容于所述下座体与所述上座体形成的空间,且所述发热组件的吸液面、雾化面分别与所述上座体、下座体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座体包括基座、自所述基座延伸的第一支撑壁、以及自所述基座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壁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壁,所述发热组件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内形成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以及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的雾化通道,所述第一支撑壁、第二支撑壁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对应设置;
所述下座体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雾化通道隔离的挡壁,所述挡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雾化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进气微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的直径均为0.1-0.6mm;
所述挡壁上设有多个进气微孔,所述多个进气微孔的总截面积为1.2-2.0 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还设有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雾化器外的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孔中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伸入所述进气通道中并高于所述基座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不低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的最低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高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的最高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与所述雾化器电性连接的电源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雾化器,由于该第一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大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内孔的横截面积,该第一进液孔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大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该第一进液口主要用于下液,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可辅助换气,缓解发热组件换气不足导致的干烧,避免储液腔内形成大量气泡。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下座体、发热组件、上座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下座体、发热组件、上座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下座体、发热组件、上座体的分解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上座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1以及与该雾化器1电性连接的电源装置2。该雾化器1用于收容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并加热生成雾化气体,该电源装置2用于给雾化器1供电。如图所示,该雾化器1的下端插置于电源装置2的上端,且两者可通过可拆卸地方式相结合。
如图2所示,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外壳18、吸嘴19、以及发热组件13。外壳18内形成有储液腔11和气流通道15。储液腔11内存储有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发热组件13设置于外壳18中并与储液腔11流体连通,用于将储液腔11中存储的液态基质加热雾化。吸嘴19可设置在外壳18 的上端,在本实施例中,吸嘴19盖设在外壳18的上端,气流通道15与发热组件13、吸嘴19导气连接,在气体流通时,气流通道15将发热组件13加热雾化后产生的雾化气体带到吸嘴19供用户吸食。
气流通道15包括进气通道151、出气通道153、以及连通进气通道151 和出气通道153的雾化通道152,进气通道151与外部空气连通,出气通道153 与吸嘴19连通。在用户抽吸时,气体依次经过进气通道151、雾化通道152、以及出气通道153到吸嘴19,带动发热组件13雾化后的雾化气体供用户吸食。
外壳18上可开设有进气孔183,外部空气可经由该进气孔183进入进气通道151中。外壳18内还可形成有与进气孔183相连通的进气管184、以及与吸嘴19相连通的出气管185。进气通道151可包括由进气管184的内壁形成的第一进气通道1511、以及分别连通第一进气通道1511和雾化通道152的第二进气通道1512。出气通道153可包括由出气管185的内壁形成的第二出气通道1532、以及分别连通雾化通道152和第二出气通道1532的第一出气通道1531。
外壳18内设有第一隔离部181、第二隔离部182,第一隔离部181、第二隔离部182均可与外壳18一体注塑成型,其分别可由外壳18的内壁向下一体延伸形成。第一隔离部181、第二隔离部182分别与外壳18之间形成进气管 184、出气管185。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孔183可开设在进气管184的顶部,利用外壳18与第一隔离部181之间留出的空隙形成进气孔183,避免在外壳18上专门开孔,节省加工工艺,同时还可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性和完整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孔183也可开设在进气管184靠近顶部的侧面上。
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第一限流件161,第一限流件161可呈管状,第一限流件161沿第一进气通道1511的轴向塞设于进气管184内,以调节进气管184的进气横截面积。第一限流件161与进气管184的接触部位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连接,以有效的防止漏液。第一限流件161通常为柔性材质,优选为硅胶材质,其与进气管184接触部位的密封性更好。
由于第一限流件161的进气横截面积小于进气管184的进气横截面积,从而可缓解从进气管184漏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流件161的进气横截面积在一个设定范围内,在该设定范围内,第一限流件161的内表面能够形成表面张力膜,防止雾化器1底部的冷凝液或积液从进气管184流出雾化器1。第一限流件161的进气横截面积可根据第一限流件161的材质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流件161的进气横截面积为0.8-1.2mm2,如1.0mm2或1.1 mm2。在此范围内,既能保证良好的通气效果,又能有效的防止漏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流件161可设置在进气管184的下端部。由于进气管184的下端部通常设置有倒角,水平搁置或抽吸姿势变化时容易导致冷凝液顺着该下端部倒角进入进气管184形成漏液,因此第一限流件161的下端面可与进气管184的下端面平齐,如此还方便安装时定位,此外,还可解决运输过程中的晃动造成液态基质从进气管184中泄漏的问题。
继续参照图2,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第二限流件162,第二限流件162可呈管状,第二限流件162沿第二出气通道1532的轴向塞设于出气管185内,以减小出气管185的出气横截面积,缓解从出气管185漏液。此外,由于第二限流件162具有更小的出气横截面积,可使雾化气体在进入出气管185时更集中,吸食口感更绵密。
第二限流件162与出气管185的接触部位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连接,以有效的防止漏液。第二限流件162通常为柔性材质,优选为硅胶材质,其与出气管185接触部位密封性更好。
第二限流件162可设置在出气管185的下端部。由于出气管185的下端部通常设置有倒角,水平搁置或抽吸姿势变化时容易在该下端部倒角处形成漏液,因此第二限流件162的下端面可与出气管185的下端面平齐,如此还可方便安装时定位,此外,还可解决运输过程中的晃动造成液态基质从出气管185 中泄漏的问题。
第二限流件162的出气横截面积可根据第二限流件162的材质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流件162的出气横截面积在3.5-4.0mm2之间,如3.75 mm2
参照图2-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还可包括下座体14、密封套172、以及上座体12。发热组件13具有面向储液腔11的吸液面131以及与吸液面 131相对设置的雾化面132,发热组件13收容于下座体14和上座体12之间形成的空间,且发热组件13的吸液面131、雾化面132分别与上座体12、下座体14相对,上座体12、第一隔离部181、第二隔离部182一同界定出储液腔 11。
外壳18的底部开口,下座体14配合在该开口处,发热组件13设置于下座体14上,密封套172套设于发热组件13外,上座体12至少部分围绕发热组件13的上部并抵压在密封套172上。上座体12抵压在密封套172上后,将发热组件13紧密地夹持在下座体14和上座体12之间,结构稳定,组装便捷。密封套172的存在可以实现发热组件13与上座体12之间的密封,防止漏液;还可以使发热组件13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更加紧密。密封套172通常为柔性材质,优选为硅胶材质,密封性更好。
下座体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基座141、延伸自该基座141的第一支撑臂142、延伸自基座141且与第一支撑臂142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臂143,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可分别自基座141的顶部朝向发热组件13 一体延伸而成。发热组件13支撑于该第一支撑臂142和该第二支撑臂143之间,其雾化面132正对基座141,且与基座141具有一定的间隔,该间隔形成雾化通道152,用于实现发热组件13雾化后的雾化气体与外部空气的混合。
基座141在一些实施例可呈平板状,其上可开设有将进气通道151与雾化器1外连通的通气孔1413,通气孔1413内设置有向进气通道151内伸出的通气管163,通气管163的一端(进气端)伸入进气通道151内,另一端(出气端)与电源装置2中的气动开关连通,以使外部空气可从进气通道151沿通气管163进入电池装置2内,使电源装置2中的气动开关能感应到抽吸或气体流动,当用户进行抽吸时,该气动开关检测到有气流通过,发出信号至控制器,让电源装置2向雾化器1的发热组件13供电。
通气管163可沿通气孔1413的轴向插设在基座141与进气通道151相对的一侧,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伸入进气通道151内并高于其周围的基座141 的表面,因此雾化器1若出现漏液不容易进入通气管163,从而可以降低液体从通气管163进入电源装置2的风险。
通气管163为竖直的细长管,方便制造和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管 163也可以为弯折的细长管。由于通气管163较细且较长,少量的冷凝液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会附着在通气管163上,不容易进入电源装置2。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管163为金属材质,优选不锈钢,容易成型而且防锈。
通气管163和发热组件13错开设置,即通气管163不位于发热组件13 的正下方,避免发热组件13下方冷凝的液体直接落到通气管163里,降低液体由通气管163流到电源装置2一侧的风险。
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分别位于发热组件13的两相对侧,用于支撑安装发热组件13和上座体12。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的内侧面还设有分别凹陷形成有第一收容槽1422、第二收容槽1432,以供上座体 12的嵌套部122嵌置于其中。第一收容槽1422、第二收容槽1432分别形成于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的上半部,并分别在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上形成有第一台阶1421、第二台阶1431。发热组件1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一台阶1421、第二台阶1431上。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 上还分别设有用于与上座体12卡扣的卡槽146,卡槽146可分别形成于第一收容槽1422、第二收容槽1432的侧壁上。嵌套部122上设有与卡槽146相配合的卡钩1221,当嵌套部122嵌置于第一收容槽1422、第二收容槽1432中时,卡钩1221与卡槽146相互卡扣固定,以方便地将上座体12和下座体14卡扣在一起。
第一支撑臂142设置于基座141与进气通道151相对的一侧。第一支撑臂 142上还可设有将雾化通道152和进气通道151相隔离的挡壁144,挡壁144 上沿横向设有连通进气通道151和雾化通道152的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该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可方便气流通过。挡壁144可呈平板状,挡壁144 可阻止基座141上承接的积液流出到雾化器1外部,此外,挡壁144还可以挡住一部分经过发热组件13雾化后的雾化气体,避免雾化气体在此处分流至进气通道151,使雾化后的雾化气体顺着出气通道153流向吸嘴19,吸食口感更饱满。挡壁144、第一支撑臂142、第二支撑臂143均可与基座141一体注塑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挡壁144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微孔1441,该多个进气微孔 1441可呈蜂窝状分布或均匀阵列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进气微孔1441 的进气截面积均在一个设定范围内,在该设定范围内,进气微孔1441的内表面能够形成表面张力膜,可以进一步阻止积液流出到雾化器1外部,从而防止雾化器1漏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进气微孔1441的直径均为0.1-0.6mm,如0.5mm,以使孔表面能够形成表面张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进气微孔 1441的总截面积为1.2-2.0mm2,如1.5mm2。在此范围内,既能保证良好的通气效果,又能有效的防止漏液。
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与该多个进气微孔144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避免液体经进气微孔1441直接进入到通气管16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管 163的进气端不低于该多个进气微孔1441的最低位置,即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不低于最低的进气微孔1441所在的位置。优选地,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位置高于该多个进气微孔1441的最高位置,即通气管163的进气端置高于最高的进气微孔1441所在的位置。
第二支撑臂143设置于基座141与出气通道153相对的一侧,第二支撑臂 143可由基座141的一侧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二支撑臂143与基座141之间形成有可供雾化气体通过的缺口145。
由于第一支撑臂142、第二支撑臂143的结构不同,为避免下座体14在组装时装反,提高组装效率,下座体14和上座体12上还可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防呆结构,以确保下座体14和上座体12之间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装配,使第一支撑臂142、第二支撑臂143分别与进气通道151、出气通道153相对,保证下座体14和上座体12顺利组装配合。该防呆结构可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142和/或第二支撑臂143上的第一防呆部、以及设置于上座体12上与该第一防呆部相互凸凹配合的第二防呆部。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防呆部包括凸起设置在第二支撑臂143的顶部的防呆柱1433,该第二防呆部包括设置于上座体12上与防呆柱1433凸凹配合的防呆槽1241。
基座141的顶面(朝向发热组件13的一侧面)内凹形成有容置槽1411,容置槽1411可设置于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之间。容置槽1411内设置有吸液件147,用于吸附基座141上承接的积液。吸液件147通常可为吸液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41的顶面可包括一导液斜面1412,基座141上承接的积液可经由该导液斜面1412回流至吸液件147,被吸液件147吸收,避免液体堆积,缓解漏液;同时,还可以避免抽吸时响动,造成咕噜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斜面1412与缺口145对应设置,导液斜面1412 与第二支撑臂143一同界定出缺口145。导液斜面14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斜平面,其可具有由基座141的边缘向吸液件147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斜度,以利于基座141上的积液流向吸液件14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斜面1412还可具有由第二支撑臂143与基座141相接触的一侧向另一侧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斜度,以利于积液的回流和下座体14注塑成型时的出模。
基座141和外壳18之间密封连接,以防止漏液。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设置于基座141和外壳18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73,第一密封件 173呈环形且套设于基座141外。第一密封件173通常为柔性材质,优选为硅胶材质,密封性更好。
上座体12设置于储液腔11中并与储液腔11流体连通。上座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状的主体部121、由主体部121的底部向下伸出的嵌套部122、以及连通储液腔11和发热组件13的第一进液孔12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该嵌套部122呈环形,其容置于下座体141的第一支撑臂142和第二支撑臂143之间的第一收容槽1422、第二收容槽1432中,并套设在密封套172外。
该第一进液孔1211以及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均沿纵向贯穿于主体部121。每一第二进液孔1212内孔的横截面积均小于第一进液孔1211内孔的横截面积,以使第一进液孔1211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大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的下液速率/液体流量,该第一进液孔1211主要用于下液,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可用于下液和辅助换气,缓解发热组件13换气不足导致的干烧。此外,在注液(从雾化器1下座体向吸嘴端注液)完成之后并组装完雾化器1倒置时,由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可辅助换气,可避免储液腔11内形成大量气泡(若储液腔11内形成气泡会导致雾化器1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如运输过程中外部压强变化时,极易发生漏液)。
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内孔的横截面积可相同,或者也可不同。该第一进液孔1211、该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的上端面(朝向储液腔11的一端端面)均与主体部121的上端面齐平。
在本实施例中,上座体12包括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一个第二进液孔 1212,该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分别沿纵向贯穿于主体部121沿纵长方向的两相对侧。该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 之间还可形成有中空结构1213,该中空结构1213形成于主体部121朝向嵌套部122的一侧,且该中空结构1213分别与该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相隔离,该中空结构1213可避免因尺寸过厚导致上座体12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缩水而导致表面尺寸不平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座体12的结构强度,该中空结构1213中还可设有加强筋1214,该加强筋1214将该中空结构1213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一腔1215和第二腔1216。
上座体12的两侧还可分别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24,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24分别与第一支撑臂142、第二支撑臂143的上端面相抵靠。第二延伸部124上凹陷形成有防呆槽1241,该防呆槽1241与防呆柱1433相配合,起到防呆功能,避免下座体14在组装时装反,提高组装效率。
上座体12和外壳18之间密封连接,以防止漏液。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设置于上座体12和外壳18之间的第二密封件171,第二密封件 171呈环形且套设于上座体12外。第二密封件171通常为柔性材质,优选为硅胶材质,密封性更好。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雾化器(1),所述雾化器(1)内形成有储液腔(11),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组件(13)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发热组件(13)上部的上座体(12),所述上座体(12)包括连通所述储液腔(11)和所述发热组件(13)的第一进液孔(12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所述第一进液孔(1211)内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内孔的横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体(12)还包括主体部(121)以及由所述主体部(121)的底部向下伸出的嵌套部(122),所述嵌套部(122)套设于所述发热组件(13)外,所述第一进液孔(1211)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均沿纵向贯穿于所述主体部(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孔(1211)的上端面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的上端面均与所述主体部(121)的上端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体(12)包括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分别沿纵向贯穿于所述主体部(121)沿纵长方向的两相对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体(12)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之间的中空结构(1213),所述中空结构(1213)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21)朝向所述嵌套部(122)的一侧,且所述中空结构(1213)分别与所述一个第一进液孔(1211)和所述一个第二进液孔(1212)相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体(1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1213)中的加强筋(1214),所述加强筋(1214)将所述中空结构(1213)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一腔(1215)和第二腔(121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1)还包括密封套(172),所述密封套(172)设置于所述嵌套部(122)和所述发热组件(1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13)具有面向所述储液腔(11)的吸液面(131)以及与所述吸液面(131)相对设置的雾化面(132);
所述雾化器(1)还包括下座体(14),所述发热组件(13)收容于所述下座体(14)与所述上座体(12)形成的空间,且所述发热组件(13)的吸液面(131)、雾化面(132)分别与所述上座体(12)、下座体(14)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体(14)包括基座(141)、自所述基座(141)延伸的第一支撑壁(142)、以及自所述基座(141)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壁(142)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壁(143),所述发热组件(13)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壁(142)和所述第二支撑壁(14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1)内形成有进气通道(151)、出气通道(153)、以及连通所述进气通道(151)和所述出气通道(153)的雾化通道(152),所述第一支撑壁(142)、第二支撑壁(143)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151)、出气通道(153)对应设置;
所述下座体(14)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进气通道(151)和所述雾化通道(152)隔离的挡壁(144),所述挡壁(144)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进气通道(151)和所述雾化通道(152)连通的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的直径均为0.1-0.6mm;
所述挡壁(144)上设有多个进气微孔(1441),所述多个进气微孔(1441)的总截面积为1.2-2.0mm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41)上还设有连通所述进气通道(151)和所述雾化器(1)外的通气孔(141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孔(1413)中的通气管(163),所述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伸入所述进气通道(151)中并高于所述基座(141)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163)的进气端不低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的最低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163)的进气端高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微孔(1441)的最高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体(12)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壁(142)和所述第二支撑壁(143)卡扣连接。
17.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1)以及与所述雾化器(1)电性连接的电源装置(2)。
CN201921664921.2U 2019-09-29 2019-09-29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ctive CN211020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4921.2U CN211020995U (zh) 2019-09-29 2019-09-29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4921.2U CN211020995U (zh) 2019-09-29 2019-09-29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20995U true CN211020995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2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64921.2U Active CN211020995U (zh) 2019-09-29 2019-09-29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20995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1608A (zh) * 2020-11-03 2021-03-12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083485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EP4005412A1 (en) * 2020-11-26 2022-06-01 Shenzhen Eigate Technology Co., Ltd. Atomizer
WO2022151846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油气路分离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3040837A1 (zh) * 2021-09-14 2023-03-23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3213119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485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US20220125118A1 (en) * 2020-10-23 2022-04-28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imite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CN112471608A (zh) * 2020-11-03 2021-03-12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005412A1 (en) * 2020-11-26 2022-06-01 Shenzhen Eigate Technology Co., Ltd. Atomizer
WO2022151846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油气路分离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3040837A1 (zh) * 2021-09-14 2023-03-23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3213119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2099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062330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1109664B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4629861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75499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629864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594164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629863U (zh) 雾化芯支撑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0613170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075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281426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931972A (zh) 雾化芯的内底部设有雾化腔的雾化器
CN210988218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02099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02099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72188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065383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212029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853796U (zh) 雾化器和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241751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958314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47019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024229U (zh) 雾化筒、雾化壳体和雾化器
CN214713727U (zh) 雾化器和医疗雾化装置
CN21174697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