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9655U - 养生壶 - Google Patents
养生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89655U CN210989655U CN201922011339.2U CN201922011339U CN210989655U CN 210989655 U CN210989655 U CN 210989655U CN 201922011339 U CN201922011339 U CN 201922011339U CN 210989655 U CN210989655 U CN 2109896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inner cavity
- kettle
- valve switch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5000013547 stew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388 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269722 Thea sin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53615 Thermal bur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616 t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1992 Angelica archangelic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061264 Astraga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224 Camellia sinensis var Qingma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287 Guettarda specios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784 Mespilus germanic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2645 Mimusops eleng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0560 Mimusops elengi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468 Thea sinens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837 Vangueria infaus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33 astragal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279 black t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225 fermented t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9 green t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95 porrid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339 pu-erh t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56 talus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生壶。所述养生壶包括包括炖盅支架、壶盖、炖盅和壶体,且其内部形成有第一内腔,炖盅通过炖盅支架设置于第一内腔,炖盅支架、壶盖和炖盅之间形成有第二内腔;炖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设置于壶体上,支架本体设置有多个第一蒸汽孔,第一蒸汽孔与第二内腔连通;蒸汽切换机构,与支架本体连接,通过控制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进入到第二内腔或由第一内腔排出壶体。本申请提供的养生壶通过控制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进入到第二内腔或由第一内腔排出壶体,如此解决了炖盅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利于用户向炖盅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内取出食材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生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于此,养生壶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蒸炖食材、泡茶的主要器具。
养生壶为了炖煮方便都配置有炖盅,现有炖盅能够被全方位的加热(即炖盅的顶部也能够被加热)。但是当用户想在加热的过程中,向炖盅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内取出食材,当开启壶盖时,位于炖盅顶部的高温蒸汽存在烫伤手的风险,从而影响用户的体验。
因此,目前亟待需要一种养生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养生壶,以解决现有炖盅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利于用户向炖盅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内取出食材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养生壶,包括炖盅支架、壶盖、炖盅和壶体,且其内部形成有第一内腔,所述壶盖盖设于所述炖盅支架上,所述炖盅通过所述炖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所述炖盅支架、所述壶盖和所述炖盅之间形成有第二内腔;
所述炖盅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壶体上,所述支架本体设置有多个第一蒸汽孔,所述第一蒸汽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
蒸汽切换机构,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通过控制所述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或由所述第一内腔排出所述壶体。
可选地,所述蒸汽切换机构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
阀门开关,与所述阀体配合,通过控制所述阀门开关,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或由所述第一内腔经过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后排出所述壶体。
可选地,所述阀门开关可相对所述阀体转动,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以使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或所述第一内腔通过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与外界连通。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设置有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具有开口,所述第三内腔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
所述阀门开关收容于所述第三内腔中,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以使所述第三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或所述第三内腔和所述第一蒸汽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阀门开关设置有挡板和第二蒸汽孔,所述挡板可抵接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上,所述第二蒸汽孔可与所述第一蒸汽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三内腔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挡板抵接,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蒸汽孔,所述第二蒸汽孔贴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蒸汽切换机构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和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与外界连通;
阀门开关,与所述阀体配合,通过控制所述阀门开关,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后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或由所述第一内腔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后排出。
可选地,所述阀门开关可相对所述阀体转动,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以使所述第一内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或所述第一内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与外界连通。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设置有第三内腔,所述阀门开关收容于所述第三内腔中;
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所述第三内腔后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设置有滑槽,所述阀门开关设置有与所述壶盖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通过转动所述壶盖带动所述阀门开关转动。
可选地,所述蒸汽切换机构与所述壶体之间形成第二蒸汽通道,通过所述蒸汽切换机构控制蒸汽由所述第一内腔通过所述第二蒸汽通道排出所述壶体和/或控制蒸汽由所述第一内腔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
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养生壶通过控制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进入到第二内腔或由第一内腔排出壶体,如此解决了炖盅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利于用户向炖盅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内取出食材的问题,以避免开启壶盖时,高温蒸汽烫伤用户。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炖盅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炖盅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养生壶在A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养生壶在A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养生壶在A处的再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炖盅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养生壶在A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养生壶在A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炖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B处在一种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B处在另一种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炖盅支架;
10-阀体;
101-第一蒸汽通道;
101a-第二通孔;
101b-第三通孔;
102-第一通孔;
103-密封垫;
11-支架本体;
111-第一蒸汽孔;
112-滑槽;
113-第三内腔;
113a-第一侧壁;
113b-第二侧壁;
114-开口;
115-扣孔;
116-支撑台;
117-挂台;
118-凸缘;
119-凸耳;
12-阀门开关;
120-挡板;
121-第二蒸汽孔;
122-挡筋;
123-缺口;
124-凸台;
124a-第四蒸汽孔;
13-固定圈;
131-第三蒸汽孔;
132-扣位;
2-壶盖;
21-卡扣;
3-炖盅;
30-第二内腔;
31-盅体;
32-盅罩;
4-壶体;
40-第一内腔;
41-手柄;
42-加热组件;
43-壶嘴。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剖面示意图。养生壶可以用于烹煮各种食材,例如煲汤、煲粥以及烹煮药膳等。该养生壶至少包括炖盅支架1、壶盖2、炖盅3和壶体4,其中:
壶体4的材质可以为高硼硅玻璃。一方面,高硼硅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硼和硅,无任何重金属添加剂,具有耐高温、耐急冷急热、耐酸耐碱、质量稳定的特性,在加热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化学变化及有害物质;另一方面,高硼硅玻璃透光性较好,方便用户随时观察壶体4内的状态。当然,壶体4的材质也可以为陶瓷或其他,这里不作限制。
壶体4的顶部设有壶体开口,炖盅支架1设置于壶体开口,具体是,炖盅支架1具有凸缘118(可参见图3),凸缘118悬挂于壶体4的顶壁上。壶体4的外壁上设置有手柄41,以方便用户拿放养生壶。壶体4的底部设置有加热组件42,以对壶体4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组件42包括发热盘、温控器和电连接器,发热盘用于对壶体1内部的液体加热,温控器用于检测壶体1内部的液体温度,电连接器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供给发热盘电能。
炖盅支架1为中空结构,炖盅3能悬挂于炖盅支架1的内部,炖盅3通过炖盅支架1设置于壶体4内,即设置于壶体4的第一内腔40。具体是,炖盅支架1具有挂台117(可参见图3),以通过取放炖盅支架1实现对炖盅3的取放。炖盅3包括盅体31和盅罩32,盅罩32盖设于盅体31上。
炖盅3的材质可以为高硼硅玻璃。一方面,高硼硅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硼和硅,无任何重金属添加剂,具有耐高温、耐急冷急热、耐酸耐碱、质量稳定的特性,在加热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化学变化及有害物质;另一方面,高硼硅玻璃透光性较好,方便用户观察盅体31内食材的颜色和状态。当然,炖盅3的材质也可以为陶瓷或其他,这里不作限制。放置于炖盅3内的食材可以是红茶、绿茶、黑茶、普洱等茶叶,也可以是枸杞、黄芪和当归等药材。
壶盖2盖设于炖盅支架1上,具体是,炖盅支架1还具有支撑台116,壶盖2能盖设于支撑台116上。将炖盅支架1、壶盖2、炖盅3和壶体4安装后,炖盅支架1、壶盖2和炖盅3形成炖盅3的第二内腔30。为使炖盅3的顶部能够被高温蒸汽加热,第二内腔30与壶体1的内部腔体连通,即可以通过蒸汽孔进行连通,以使高温蒸汽进入到第二内腔30中。
下面对炖盅支架1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其为本申请提供的炖盅支架1的分解示意图。炖盅支架1至少包括支架本体11和蒸汽切换机构,支架本体11设置于壶体4上,支架本体11设置有多个第一蒸汽孔111,第一蒸汽孔111与第二内腔30连通;蒸汽切换机构与支架本体11连接,通过控制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或由第一内腔40排出壶体4,如此解决了炖盅3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利于用户向炖盅3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3内取出食材的问题,以避免开启壶盖2时,高温蒸汽烫伤用户。
可以理解的是,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或由第一内腔40排出壶体4包括如下三种情况:(1)蒸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且蒸汽由第一内腔40排出壶体4;(2)蒸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但蒸汽不能由第一内腔40排出壶体4;(3)蒸汽不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但蒸汽能由第一内腔40排出壶体4。其中,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养生壶具备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实施例三提供的养生壶具备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养生壶在没有打开壶盖2时,可使得第一内腔40处于封闭的状态,如此可避免壶体4内部的蒸汽过多流失。在实施例三中,养生壶在没有打开壶盖2时,可使得第一内腔40处于与外界连通的状态,如此可避免第一内腔40的气压过大。
支架本体11还具有凸耳119,凸耳119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凸耳119关于壶体4呈轴对称,如此利于用户取放炖盅支架1。凸耳119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以防止烫伤手部。当炖盅支架1设置在壶体1上时,凸耳119位于壶体1外,以避免由塑料材质制成的凸耳119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影响食材的健康。凸耳119的形状可以为圆弧状,凸耳119的中间区域可以是空心或者实心的。
请参阅图3、图5和图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蒸汽切换机构包括阀体10和阀门开关12,阀体10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101,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阀门开关12与阀体10配合,通过控制阀门开关12,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或由第一内腔40经过第一蒸汽通道101后排出壶体4,如此可实现对蒸汽的切换,即能够控制蒸汽按照上述内容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进行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体10可设置于壶体4的壶嘴43上,以形成对阀体10更好的收容目的,而且阀体10也可将通过壶嘴43排出蒸汽的通道进行封堵,以实现对蒸汽的切换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阀体10和壶嘴43之间的密封性能,二者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0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阀门开关12可相对阀体10转动,通过转动阀门开关12,以使第一内腔40与第二内腔30连通,或第一内腔40与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例如可以是阀门开关12设置有把手(图中未示出),用户可通过按住把手,带动阀门开关12转动;例如还可以是将阀门开关12与壶盖2进行连接,用户可通过转动壶盖2来带动阀门开关12转动;只要能实现阀门开关12的转动,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阀门开关12不仅仅局限于转动,例如还可以是平动,如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或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只要能实现阀门开关12动作,且使得第一内腔40与第二内腔30连通,或第一内腔40与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即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支架本体11设置有第三内腔113,第三内腔113具有开口114,第三内腔113通过开口114与第一内腔40连通;阀门开关12收容于第三内腔113中,通过转动阀门开关12,以使第三内腔113和第二内腔30连通,或第三内腔113和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此时,蒸汽可以由第一内腔40依次沿开口114、第三内腔113进入到第二内腔30中,或可以由第一内腔40依次沿开口114、第三内腔113、第一蒸汽通道101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阀门开关12不仅可以设置于支架本体11的内部(即第三内腔113),还可以设置于支架本体11的内壁或外壁,只要保证阀门开关12能够相对支架本体11转动即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阀门开关12设置有挡板120和第二蒸汽孔121,挡板120可抵接于第一蒸汽通道101上,第二蒸汽孔121可与第一蒸汽孔111连通。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挡板120和第二蒸汽孔121的相对位置,当阀门开关12转动时,可利用二者的相对位置实现对蒸汽的切换。
挡板120用于控制第一内腔40与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或隔断,如此可避免第一内腔40的蒸汽过多流失。例如炖盅3在加热的过程中,用户想要向炖盅3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3内取出食材,需要将第一内腔40和第二内腔30隔断,而为避免第一内腔40的蒸汽的压力过大,此时可以通过转动挡板120将第一蒸汽通道101打开以进行排气;相反的,炖盅3需要持续加热时,需要将第一内腔40和第二内腔30连通,为避免第一内腔40的蒸汽过多流失,此时可以将第一内腔40与第一蒸汽通道101隔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分别环绕地设置于炖盅3的顶部,如此利于壶体4内部产生的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的配合实现对炖盅3顶部的加热。当然,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只要能使得蒸汽能够进入到第二内腔30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连通时,二者能够形成蒸汽流通的通道;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隔断时,该通道关闭。可选地,隔断的方式可以是由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错位形成,例如可以是通过旋转、上下移动的方式形成的错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6,为使高温蒸汽通过开口114进入到第三内腔113内,进而进入第一蒸汽孔111或第一蒸汽通道101内,阀门开关12可以包括凸台124,凸台124开设有第四蒸汽孔124a,开口114通过第四蒸汽孔124a与第三内腔113连通。同时,挡板120也可以设置在阀门开关12的侧壁和凸台124之间,即可以呈“L”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阀门开关12还可以不包括凸台124,即只包括阀门开关12的侧壁和设置于侧壁上的挡板120,通过设置挡板120和第二蒸汽孔121的相对位置,可以实现在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连通时,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一蒸汽通道101隔断;或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隔断时,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内腔113具有第一侧壁113a和第二侧壁113b,第一侧壁113a与挡板120抵接,第二侧壁113b设置有第一蒸汽孔111,第二蒸汽孔121贴设于第二侧壁113b上。如此,通过设置挡板120一方面可以实现阀门开关12在第三内腔113内的牢靠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得第一蒸汽孔121和第二侧壁113b相贴合,以防止高温蒸汽不能顺利由第二蒸汽孔121进入到第一蒸汽孔111内。
如图11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炖盅支架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其为图11中B处在一种状态(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隔断的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3所示,其为图11中B处在另一种状态(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连通的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支架本体11设置有滑槽112,阀门开关12设置有与壶盖2连接的固定部,固定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112内。可以理解的是,该固定部可以是能够实现阀门开关12与壶盖2任何相对固定(或相对不动)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卡扣结构、磁吸结构、插接结构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阀门开关12是通过壶盖2进行的转动,当然阀门开关12还可以是自身转动,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包括两个挡筋122,壶盖2设置有卡扣21(可参加图1),卡扣21收容于两个挡筋122之间。当壶盖2盖设到炖盅支架1上后,卡扣21能落入到如图12所示状态下的两个挡筋122之间,即壶盖2未转动时,可设定为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隔断的状态,此时不会有高温蒸汽进入到炖盅3的顶部;转动壶盖2,卡扣21会带动挡筋122,使得阀门开关12相对支架本体11转动,到达如图13所示状态时,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连通,此时高温蒸汽能够进入到炖盅3的顶部。如此通过上述结构,来实现高温蒸汽是否能进入到第二内腔30的效果,从而可以实现炖盅在加热的过程中,用户能够随时向炖盅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内取出食材,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门开关12还设置有缺口123,缺口123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挡筋122,卡扣21收容于缺口123内。如图12所示,当卡扣21位于缺口123内时,卡扣21不仅与形成缺口123的壁面相抵接,还能与两个挡筋122相抵接,从而可以增大卡扣21与阀门开关12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阀门开关12更加容易被驱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炖盅支架1还包括固定圈13,固定圈13设置于开口114,固定圈13设置有与第三内腔113连通的第三蒸汽孔131,如此可利用固定圈13将阀门开关12隐藏在支架本体11(或第三内腔113)中,同时也能进一步防止阀门开关12会从开口114落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圈13还设置有扣位132,第一侧壁113a设置有扣孔115,固定圈13通过扣位132与扣孔115的卡接固定于第一侧壁113a上。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圈13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固定,例如螺纹连接、焊接、胶粘等方式。采用扣位132与扣孔115的卡接方式,可以使得固定圈13固定的更为牢靠,且更加节省成本和提高组装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炖盅支架1的分解示意图。实施例二提供的炖盅支架1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支架本体11与阀体10为分体组装成型。例如,支架本体11上设置有固定位,阀体10固定于该固定位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体10可以采用卡接、螺纹连接、胶粘等方式进行固定,在此本申请对其不进行具体限定。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炖盅支架1的分解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养生壶在A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养生壶在A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切换机构包括阀体10和阀门开关12,阀体10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101和与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的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阀门开关12与阀体10配合,通过控制阀门开关12,使得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40依次经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后进入到第二内腔30或由第一内腔40依次经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后排出,如此可实现对蒸汽的切换,即能够控制蒸汽按照上述内容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进行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体10可设置于壶体4的壶嘴43上,以形成对阀体10更好的收容目的,而且阀体10也可将通过壶嘴43排出蒸汽的通道进行封堵,以实现对蒸汽的切换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阀体10和壶嘴43之间的密封性能,二者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门开关12可相对阀体10转动,通过转动阀门开关12,以使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与第二内腔30连通,或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正如上文所说,本实施例提供的壶盖在没有打开壶盖2时,可使得第一内腔40处于与外界连通的状态,即通过第一通孔102实现第一内腔40与外界连通,如此可避免第一内腔40的气压过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门开关12可相对阀体10转动,例如可以是阀门开关12设置有把手(图中未示出),用户可通过按住把手,带动阀门开关12转动;例如还可以是将阀门开关12与壶盖2进行连接,用户可通过转动壶盖2来带动阀门开关12转动;只要能实现阀门开关12的转动,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阀门开关12不仅仅局限于转动,例如还可以是平动,如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或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只要能实现阀门开关12动作,且使得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与第二内腔30连通,或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本体11设置有第三内腔113,阀门开关12收容于第三内腔113中;通过转动阀门开关12,蒸汽能够由第一内腔40依次经第一通孔102、第一蒸汽通道101、第三内腔113后进入到第二内腔30,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内腔113的开口114被固定圈13封闭,使得蒸汽不能通过开口114进入。
可以理解的是,阀门开关12不仅可以设置于支架本体11的内部(即第三内腔113),还可以设置于支架本体11的内壁或外壁,只要保证阀门开关12能够相对支架本体11转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10包括第二通孔101a、第三通孔101b和第一通孔102,第二通孔101a与外界连通,第三通孔101b与第二通孔101a之间形成第一蒸汽通道101,第一通孔102分别与壶体4内部和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通过转动阀门开关12,使得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参见图9)或隔断(参见图10);当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时,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二蒸汽孔121连通,从而可以对炖盅3的顶部加热。而且,当第一蒸汽孔111和第一蒸汽通道101隔断时,可以解决炖盅3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利于用户向炖盅3内添加食材或从炖盅3内取出食材的问题。
实施例四
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实施例四中的蒸汽切换机构与壶体4之间形成第二蒸汽通道。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蒸汽切换机构并未给出图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下文描述可以知晓该实施方式中的蒸汽切换机构的具体组成结构。例如蒸汽切换机构可以包括挡片、与挡片连接的可伸缩结构和与可伸缩结构连接的阀门;挡片用于阻挡蒸汽流经第二蒸汽通道,例如可以完全阻挡或不完全阻挡;可伸缩结构用于使挡片伸出和收回,同时也能使阀门打开或关闭第一蒸汽孔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可伸缩结构控制蒸汽由第一内腔40通过第二蒸汽通道排出壶体4和/或控制蒸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例如,当挡片可以完全阻挡第二蒸汽通道时,且阀门打开第一蒸汽孔111时,蒸汽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当挡片可以不完全阻挡第二蒸汽通道时,且阀门打开第一蒸汽孔111时,蒸汽能由第一内腔40通过第二蒸汽通道排出壶体4且同时控制蒸汽能由第一内腔40进入到第二内腔30;当挡片未阻挡第二蒸汽通道时,且阀门关闭第一蒸汽孔111时,蒸汽能由第一内腔40通过第二蒸汽通道排出壶体4。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炖盅支架1不仅可以有效地对炖盅3进行全方位加热,还可以依靠壶盖2的转动实现第一蒸汽通道的开合,甚至还可以当对炖盅3进行全方位加热时可以避免壶体4内部的蒸汽通过壶嘴43流失。用户操作方便,可以根据需求,实现中途关闭炖盅3顶部的蒸汽,从而可以安全地实现开盖加料或取料,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养生壶,其特征在于,包括炖盅支架(1)、壶盖(2)、炖盅(3)和壶体(4),所述壶体(4)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内腔(40),所述壶盖(2)盖设于所述炖盅支架(1)上,所述炖盅(3)通过所述炖盅支架(1)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40),所述炖盅支架(1)、所述壶盖(2)和所述炖盅(3)之间形成有第二内腔(30);
所述炖盅支架(1)包括:
支架本体(11),设置于所述壶体(4)上,所述支架本体(11)设置有多个第一蒸汽孔(111),所述第一蒸汽孔(111)与所述第二内腔(30)连通;
蒸汽切换机构,与所述支架本体(11)连接,通过控制所述蒸汽切换机构,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30)或由所述第一内腔(40)排出所述壶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切换机构包括:
阀体(10),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101),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
阀门开关(12),与所述阀体(10)配合,通过控制所述阀门开关(12),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30)或由所述第一内腔(40)经过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后排出所述壶体(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开关(12)可相对所述阀体(10)转动,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12),以使所述第一内腔(40)与所述第二内腔(30)连通,或所述第一内腔(40)通过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11)设置有第三内腔(113),所述第三内腔(113)具有开口(114),所述第三内腔(113)通过所述开口(114)与所述第一内腔(40)连通;
所述阀门开关(12)收容于所述第三内腔(113)中,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12),以使所述第三内腔(113)和所述第二内腔(30)连通,或所述第三内腔(113)和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开关(12)设置有挡板(120)和第二蒸汽孔(121),所述挡板(120)可抵接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上,所述第二蒸汽孔(121)可与所述第一蒸汽孔(11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113)具有第一侧壁(113a)和第二侧壁(113b);
所述第一侧壁(113a)与所述挡板(120)抵接,所述第二侧壁(113b)设置有所述第一蒸汽孔(111),所述第二蒸汽孔(121)贴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13b)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切换机构包括:
阀体(10),所述阀体(10)内设置有用于使蒸汽通过的第一蒸汽通道(101)和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连通的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
阀门开关(12),与所述阀体(10)配合,通过控制所述阀门开关(12),使得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40)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后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30)或由所述第一内腔(40)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后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开关(12)可相对所述阀体(10)转动,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12),以使所述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与所述第二内腔(30)连通,或所述第一内腔(40)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与外界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11)设置有第三内腔(113),所述阀门开关(12)收容于所述第三内腔(113)中;
通过转动所述阀门开关(12),蒸汽能够由所述第一内腔(40)依次经所述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蒸汽通道(101)、所述第三内腔(113)后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30)。
10.根据权利要求3-6或8-9中任一项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11)设置有滑槽(112),所述阀门开关(12)设置有与所述壶盖(2)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112)内;
通过转动所述壶盖(2)带动所述阀门开关(12)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切换机构与所述壶体(4)之间形成第二蒸汽通道,通过所述蒸汽切换机构控制蒸汽由所述第一内腔(40)通过所述第二蒸汽通道排出所述壶体(4)和/或控制蒸汽由所述第一内腔(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11339.2U CN210989655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养生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11339.2U CN210989655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养生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89655U true CN210989655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496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11339.2U Active CN210989655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养生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89655U (zh) |
-
2019
- 2019-11-20 CN CN201922011339.2U patent/CN2109896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95028B2 (en) | Household food preparation appliance comprising a working container with a device to heat the contents of the working container | |
US8826805B2 (en) | Cooking appliance | |
CN104605755B (zh) | 一种能排气的烤炉 | |
CN109788870A (zh) | 用于烹调食物的自主装置及相应方法 | |
EP1613898B1 (en) | Microwave oven having coffee maker | |
CN2160601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06017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989655U (zh) | 养生壶 | |
CN210989805U (zh) | 空气炸锅 | |
CN210989669U (zh) | 养生壶 | |
CN213464719U (zh) | 烹饪装置 | |
CN210989668U (zh) | 养生壶 | |
CN210989642U (zh) | 养生壶 | |
CN211985069U (zh) | 便于投料的钢化玻璃锅盖 | |
WO2023279822A1 (zh) |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993696U (zh) |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114246451B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906054U (zh) | 一种压力空气炸锅 | |
CN213551371U (zh) | 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 |
KR20170106092A (ko) | 손잡이가 뜨겁게 가열되는 것이 방지되는 조리용기 어셈블리 | |
CN214128234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4964693U (zh) | 一种压力空气炸锅 | |
CN21835577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964694U (zh) | 一种压力空气炸锅 | |
CN209186367U (zh) | 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