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3448U -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73448U CN210973448U CN201922107231.3U CN201922107231U CN210973448U CN 210973448 U CN210973448 U CN 210973448U CN 201922107231 U CN201922107231 U CN 201922107231U CN 210973448 U CN210973448 U CN 2109734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car
- door
- jacking mechanism
-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阻挡装置和开门检测系统,轿厢阻挡装置包括基座、支撑顶臂、阻挡顶板和顶升机构,基座上侧和所述支撑顶臂转动连接,支撑顶臂的一端和阻挡顶板转动连接;通过顶升机构的伸长能够推动支撑顶臂进行以基座为支点的转动运动,进而使阻挡顶板转动至水平状态以实现对轿厢底部的阻挡;开门检测系统在检测到轿门关闭、电梯层门打开且电梯层门滑动接触感应压条时,传动板受到感应压条的动力驱使,进而使撞针撞向阻挡装置开关,使阻挡顶板实现对轿厢底部的支撑。本实用新型当维修人员检修电梯时,给予维修人员足够大的空间进行维修,保障维修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悬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老旧大楼加装电梯工程,因为老旧小区的局限性,为满足消防、拆光、结构安全等原因,电梯选择的位置下方有可能存在立体车库、水电气官网、化粪池等情况而导致电梯胡底坑必须要做成浅底坑。而这种电梯底坑较浅的情况,导致了电梯底坑的检修高度空间不能满足安全检修要求,使维修人员无法正常进入底坑。为了能确保进入电梯底坑的维修人员的安全,需要阻挡电梯的下行,使电梯不会威胁维修人员的安全。
CN208327012U公开了一种浅底坑电梯维修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和活动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底端通过螺栓与地面连接,固定底座顶部设有缓冲器;所述活动底座顶部设有缓冲器,活动底座下部通过销轴与固定底座铰接,活动底座顶部到销轴的距离大于固定底座顶部到销轴的距离,活动底座上铰接有锁钩,固定底座上设有与所述锁钩相适配的锁柱,所述锁钩设有复位弹簧。
上述的浅底坑电梯维修装置虽然能够保证电梯轿厢在运行时不与地面发生碰撞且能够保证电梯轿厢在维修时具有足够的离地间隙,但是其需要人为控制该电梯维修装置,耗费了人力,在实际应用时仍然不够方便。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智能驱动来阻挡电梯下行,保证进入底坑的维修人员安全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智能驱动来阻挡电梯下行,保证进入底坑的维修人员安全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包括电梯井道和轿厢,该轿厢具有轿门,所述电梯井道对应各楼层分别设有门洞,其底部形成底坑,在门洞内侧设有电梯层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开门检测装置,所述开门检测装置设于底层门洞的一侧,其包括固定杆、两根感应压条、压条复位弹簧、感应控制结构;所述固定杆水平设置在电梯井道内,其长度方向与电梯层门的开关方向一致,该固定杆一端与电梯井道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电梯层门和轿门之间的间隙内,且固定杆位于电梯层门和轿门间的间隙的中部;所述两根感应压条位于固定杆的上侧或下侧,并分别位于固定杆与电梯层门和轿门之间,其中,所述两根感应压条靠近电梯层门的一端与固定杆相连,另一端向电梯井道的侧壁方向延伸并向相背离的方向倾斜,形成自由端,在两感应压条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一滚轮,当电梯层门和轿门同时开启时,电梯层门和轿门能同时与对应的滚轮接触;所述压条复位弹簧位于两感应压条之间,且所述压条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和两根感应压条相连;所述感应控制结构设置在固定杆上,其包括接触开关、传动板和复位扭簧,所述接触开关具有开关触片,该开关触片竖直设置;所述传动板水平设置于两感应压条之间,并通过套环与固定杆转动连接,且该传动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固定杆的长度方向,其两端与感应压条正对;所述传动板与开关触片位于接触开关的同一侧,其靠近接触开关的一侧设有一撞针,所述撞针向接触开关方向延伸并与开关触片形成错位,且撞针位于开关触片靠近电梯层门的一侧,并与开关触片之间具有间隙,当电梯层门挤压感应压条时,感应压条能够挤压传动板,使传动板绕固定杆转动,并带动撞针与开关触片接触,使接触开关产生动作;所述复位扭簧套设在固定杆上,并位于传动板背离接触开关的一侧,其一支臂与传动板固定连接,另一支臂通过一固定板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轿厢阻挡装置,所述轿厢阻挡装置包括基座、支撑顶臂、阻挡顶板和顶升机构,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井坑底部,所述支撑顶臂的一端和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阻挡顶板相连;所述顶升机构的下端通过支架与底坑底板转动连接,上端与支撑顶臂的中部转动连接;在轿厢底部设有一轿厢撞块,通过顶升机构的伸长能够推动支撑顶臂绕基座转动,进而使阻挡顶板转动至水平状态并与所述轿厢撞块正对;
控制器,所述接触开关和顶升机构均与该控制器相连,当接触开关动作后,控制器能够控制顶升机构伸长以对支撑顶臂进行顶升。
这样,当维修人员进入电梯底坑检修电梯时,电梯轿厢停靠在非底层位置,此时单独开启电梯层门,电梯层门沿地坎水平运动碰触靠近电梯层门一侧的感应压条,此时压条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感应压条将压力传达给传动板上,进而使撞针碰触到阻挡装置开关,使轿厢阻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并对轿厢的底部进行阻挡,给予维修人员足够大的空间进行维修,并阻止轿厢下行,保障维修人员的安全;
当维修人员维修完成后,关闭电梯层门,靠近电梯层门一侧的感应压条在压条复位弹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远离固定杆,撞针随着传动板回到初始位置,阻挡装置开关断开,处于不工作状态,此时,电梯能够恢复运行并正常的在井坑内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顶升机构采用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伸缩机构;
更进一步地,该电动伸缩机构采用电动缸或电动推杆实现伸缩。
这样,阻挡顶板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轿厢底部的阻挡。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顶臂中部的下侧具有一凹槽,其中,所述顶升机构的上端还设有一滑轮,所述顶升机构的上端伸入所述凹槽内以使滑轮置于凹槽内。
这样,顶升机构能够更好地推动支撑顶臂。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为转换型继电器,所述顶升机构采用电动推杆,继电器的静触点与接触开关串联,继电器的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分别与顶升机构并联,其中,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的供电方向相反,且初始状态,所述顶升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当接触开关闭合后,继电器即可控制顶升机构反向通电,从而使顶升机构伸出;当接触开关重新断开后,继电器恢复顶升机构的通电方向,从而使顶升机构缩回。
这样,整个控制回路结构更加简单,并且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门检测系统之间还电性连接设有信号接收器,接触开关先发送电信号至信号接收器,该信号接收器再通过控制器实现对轿厢阻挡装置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轿厢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轿门和电梯层门都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C-C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只有电梯层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中的D-D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轿厢阻挡装置在不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轿厢阻挡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轿厢1;轿门2;电梯层门3;基座4;支撑顶臂5;阻挡顶板6;顶升机构7;固定杆8;感应压条9;压条复位弹簧10;传动板11;撞针12;接触开关13;轿厢撞块14;凹槽15;滚轮16;复位扭簧17;固定板18;开关触片20;滑轮21;电梯井道22;信号接收器23;控制器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9,一种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包括电梯井道22和轿厢1,该轿厢1具有轿门2,所述电梯井道22对应各楼层分别设有门洞,其底部形成底坑,在门洞内侧设有电梯层门3,还包括开门检测装置、轿厢阻挡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开门检测装置设于底层门洞的一侧,其包括固定杆8、两根感应压条9、压条复位弹簧10、感应控制结构;所述固定杆8水平设置在电梯井道22内,其长度方向与电梯层门3的开关方向一致,该固定杆8一端与电梯井道22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电梯层门3和轿门2之间的间隙内,且固定杆8位于电梯层门3和轿门2间的间隙的水平方向的中部。所述两根感应压条9位于固定杆8的上侧或下侧,并分别位于固定杆8与电梯层门3和轿门2之间,其中,所述两根感应压条9靠近电梯层门3的一端与固定杆8相连,另一端向电梯井道22的侧壁方向延伸并向相背离的方向倾斜,形成自由端,在两感应压条9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一滚轮16,当电梯层门3和轿门2同时开启时,电梯层门3和轿门2能同时与对应的滚轮16接触。所述压条复位弹簧10位于两感应压条9之间,且所述压条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和两根感应压条9相连;所述感应控制结构设置在固定杆8上,其包括接触开关13、传动板11和复位扭簧17,所述接触开关13具有开关触片20,该开关触片20竖直设置,所述传动板11水平设置于两感应压条9之间,并通过套环(未图示)与固定杆8转动连接,且该传动板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固定杆8的长度方向,其两端与感应压条9正对;所述传动板11与开关触片20位于接触开关13的同一侧,其靠近接触开关13的一侧设有一撞针12,所述撞针12向接触开关13方向延伸并与开关触片20形成错位,且撞针12位于开关触片20靠近电梯层门3的一侧,并与开关触片20之间具有间隙,当电梯层门3挤压感应压条9时,感应压条9能够挤压传动板11,使传动板11绕固定杆8转动,并带动撞针12与开关触片20接触,使接触开关13产生动作;所述复位扭簧17套设在固定杆8上,并位于传动板11背离接触开关13的一侧,其一支臂与传动板11固定连接,另一支臂通过一固定板18与固定杆8固定连接。所述轿厢阻挡装置包括基座4、支撑顶臂5、阻挡顶板6和顶升机构7,所述基座4固定安装在电梯井道22的井坑底部,所述支撑顶臂5的一端和基座4转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阻挡顶板6相连,阻挡顶板6随支撑顶臂5转动后,能位于水平状态;所述顶升机构7的下端通过支架与底坑底板转动连接,上端与支撑顶臂5的中部转动连接,其中,支撑顶臂5和顶升机构7的旋转轴心线水平设置且相互平行,使支撑顶臂5和顶升机构7均能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在轿厢1底部设有一轿厢撞块14,通过顶升机构7的伸长能够推动支撑顶臂5绕基座4转动,进而使阻挡顶板6转动至水平状态并与所述轿厢撞块14正对。所述接触开关13和顶升机构7均与该控制器24相连,当接触开关13动作后,控制器24能够控制顶升机构7伸长以对支撑顶臂5进行顶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阻挡顶板6与支撑顶臂5转动连接,且阻挡顶板6的支耳与支撑顶臂5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使支撑顶臂5在向上转动之后,阻挡顶板6能随之转动至水平状态,以实现和轿厢撞块14的正对。
这样,当维修人员进入电梯底坑检修电梯时,电梯轿厢停靠在非底层位置,此时单独开启电梯层门,电梯层门沿地坎水平运动碰触靠近电梯层门一侧的感应压条,此时压条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感应压条将压力传达给传动板上,进而使撞针碰触到阻挡装置开关,使轿厢阻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并对轿厢的底部进行阻挡,给予维修人员足够大的空间进行维修,并阻止轿厢下行,保障维修人员的安全;
当维修人员维修完成后,关闭电梯层门,靠近电梯层门一侧的感应压条在压条复位弹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远离固定杆,撞针随着传动板回到初始位置,阻挡装置开关断开,处于不工作状态,此时,电梯能够恢复运行并正常的在井坑内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顶升机构7采用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伸缩机构,该电动伸缩机构采用电动缸或电动推杆实现伸缩。
这样,阻挡顶板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轿厢底部的阻挡。
其中,所述支撑顶臂6中部的下侧具有一凹槽15,其中,所述顶升机构7的上端还设有一滑轮21,所述顶升机构7的上端伸入所述凹槽15内以使滑轮21置于凹槽15内。
这样,顶升机构能够更好地推动支撑顶臂。
其中,所述控制器24为转换型继电器,所述顶升机构7采用电动推杆,继电器的静触点与接触开关串联,继电器的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分别与顶升机构并联,其中,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的供电方向相反,且初始状态,所述顶升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当接触开关闭合后,继电器即可控制顶升机构反向通电,从而使顶升机构伸出;当接触开关重新断开后,继电器恢复顶升机构的通电方向,从而使顶升机构缩回。
这样,整个控制回路结构更加简单,并且稳定性更好。
其中,所述控制器24和所述开门检测系统之间还电性连接设有信号接收器23,接触开关13先发送电信号至信号接收器23,该信号接收器23再通过控制器24实现对轿厢阻挡装置的控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包括电梯井道和轿厢,该轿厢具有轿门,所述电梯井道对应各楼层分别设有门洞,其底部形成底坑,在门洞内侧设有电梯层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开门检测装置,所述开门检测装置设于底层门洞的一侧,其包括固定杆、两根感应压条、压条复位弹簧、感应控制结构;所述固定杆水平设置在电梯井道内,其长度方向与电梯层门的开关方向一致,该固定杆一端与电梯井道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电梯层门和轿门之间的间隙内,且固定杆位于电梯层门和轿门间的间隙的中部;所述两根感应压条位于固定杆的上侧或下侧,并分别位于固定杆与电梯层门和轿门之间,其中,所述两根感应压条靠近电梯层门的一端与固定杆相连,另一端向电梯井道的侧壁方向延伸并向相背离的方向倾斜,形成自由端,在两感应压条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一滚轮,当电梯层门和轿门同时开启时,电梯层门和轿门能同时与对应的滚轮接触;所述压条复位弹簧位于两感应压条之间,且所述压条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和两根感应压条相连;所述感应控制结构设置在固定杆上,其包括接触开关、传动板和复位扭簧,所述接触开关具有开关触片,该开关触片竖直设置;所述传动板水平设置于两感应压条之间,并通过套环与固定杆转动连接,且该传动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固定杆的长度方向,其两端与感应压条正对;所述传动板与开关触片位于接触开关的同一侧,其靠近接触开关的一侧设有一撞针,所述撞针向接触开关方向延伸并与开关触片形成错位,且撞针位于开关触片靠近电梯层门的一侧,并与开关触片之间具有间隙,当电梯层门挤压感应压条时,感应压条能够挤压传动板,使传动板绕固定杆转动,并带动撞针与开关触片接触,使接触开关产生动作;所述复位扭簧套设在固定杆上,并位于传动板背离接触开关的一侧,其一支臂与传动板固定连接,另一支臂通过一固定板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轿厢阻挡装置,所述轿厢阻挡装置包括基座、支撑顶臂、阻挡顶板和顶升机构,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井坑底部,所述支撑顶臂的一端和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阻挡顶板相连;所述顶升机构的下端通过支架与底坑底板转动连接,上端与支撑顶臂的中部转动连接;在轿厢底部设有一轿厢撞块,通过顶升机构的伸长能够推动支撑顶臂绕基座转动,进而使阻挡顶板转动至水平状态并与所述轿厢撞块正对;
控制器,所述接触开关和顶升机构均与该控制器相连,当接触开关动作后,控制器能够控制顶升机构伸长以对支撑顶臂进行顶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采用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伸缩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动伸缩机构采用电动缸或电动推杆实现伸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顶臂中部的下侧具有一凹槽,其中,所述顶升机构的上端还设有一滑轮,所述顶升机构的上端伸入所述凹槽内以使滑轮置于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转换型继电器,所述顶升机构采用电动推杆,继电器的静触点与接触开关串联,继电器的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分别与顶升机构并联,其中,常开动触点组与常闭动触点组的供电方向相反,且初始状态,所述顶升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当接触开关闭合后,继电器即可控制顶升机构反向通电,从而使顶升机构伸出;当接触开关重新断开后,继电器恢复顶升机构的通电方向,从而使顶升机构缩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门检测系统之间还电性连接设有信号接收器,接触开关先发送电信号至信号接收器,该信号接收器再通过控制器实现对轿厢阻挡装置的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07231.3U CN210973448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07231.3U CN210973448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73448U true CN210973448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5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07231.3U Active CN210973448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7344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5663A (zh) * | 2019-11-29 | 2020-02-04 |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 对浅底坑电梯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系统 |
CN112258969A (zh) * | 2020-11-06 | 2021-01-22 | 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带支撑机构的教学用电梯实训系统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22107231.3U patent/CN2109734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5663A (zh) * | 2019-11-29 | 2020-02-04 |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 对浅底坑电梯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系统 |
CN110745663B (zh) * | 2019-11-29 | 2024-05-28 |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 对浅底坑电梯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系统 |
CN112258969A (zh) * | 2020-11-06 | 2021-01-22 | 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带支撑机构的教学用电梯实训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5663A (zh) | 对浅底坑电梯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系统 | |
CN210973448U (zh) | 应用于浅底坑电梯检修的安全保护系统 | |
CN100445192C (zh) | 在电梯竖井内建立临时安全空间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081677B (zh) |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 |
CN102120542B (zh) | 伸缩护脚板 | |
CN203624749U (zh) | 一种家用电梯机械阻止装置 | |
CN201512341U (zh) | 可折叠式轿厢护脚板 | |
CN201233703Y (zh) | 一种升降式广告牌 | |
CN202296678U (zh) | 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及一种电梯底坑或轿顶安全检修装置 | |
CN209601869U (zh) | 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 | |
CN211225962U (zh) | 浅底坑电梯底坑检修用安全保护装置 | |
CN201390579Y (zh) | 电梯限位装置 | |
CN201961930U (zh) | 伸缩护脚板 | |
CN214359660U (zh) | 自动折叠式浅底坑电梯轿厢护脚板 | |
CN110745674B (zh) | 一种浅底坑电梯底坑检修用安全保护装置 | |
CN212151241U (zh) | 一种电梯折翻缓冲器装置 | |
CN113955604A (zh) | 一种施工升降机停层防移动装置 | |
CN209009915U (zh) | 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 | |
CN209817768U (zh) | 一种厂房自动升降大门 | |
CN109650203B (zh) | 一种浅底坑加装电梯及其电气系统 | |
CN210393306U (zh) | 电梯可移动停止装置 | |
CN209337931U (zh) | 一种电梯轿厢可伸缩护脚板 | |
CN202272609U (zh) |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 |
CN201390988Y (zh) | 挖掘机先导阀操纵机构 | |
CN216971663U (zh) | 一种垂直升降货梯保护装置及垂直升降货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