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51815U -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1815U
CN210951815U CN201921209414.XU CN201921209414U CN210951815U CN 210951815 U CN210951815 U CN 210951815U CN 201921209414 U CN201921209414 U CN 201921209414U CN 210951815 U CN210951815 U CN 210951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late
heat exchanger
pipe
collec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094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通
葛方根
陈占西
赵建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0941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1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1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1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包括换热器和通流板,所述换热器与通流板相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液管,所述集液管与所述通流板呈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组件,通过集液管与所述通流板呈间隔设置,进而保证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流出,防止冷凝水积累至集液管与通流板之间,进一步避免冷凝水漫出,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同时有利于背板组件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所述背板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背板组件能够防止发生安全隐患,保证制冷系统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热管背板空调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换热系统,主要应用于机房中。背板组件是热管背板空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部分现有背板组件中,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积累至集液管与通流板形成的夹角中。当积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冷凝水会漫出夹角并流出接水盘外,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旨在将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顺利排出,避免冷凝水漫出至机房,防止发生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包括换热器和通流板,所述换热器与通流板相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液管,所述集液管与所述通流板呈间隔设置。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液管与所述通流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m。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通流板之间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通流板相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集液管的孔径。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组件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沿所述通流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集液管的下方并相对于所述集液管,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通流板相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集气管和换热管,所述集气管沿所述通流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集液管的上方,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集气管相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连接于所述换热管。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液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液管及外部管路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气管及外部管路相连通。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流板上开设有通流口,所述通流口相对于所述扁管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组件,通过集液管与所述通流板呈间隔设置,进而保证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流出,防止冷凝水积累至集液管与通流板之间,进一步避免冷凝水漫出,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同时有利于背板组件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所述背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背板组件能够防止发生安全隐患,保证制冷系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背板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背板组件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背板组件其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背板组件沿Ⅱ-Ⅱ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板组件;10、换热器;11、集液管;111、集液管侧壁;112、进液管;12、集气管;121、集气管侧壁;122、出气管;13、换热管;14、翅片;20、壳体;21、通流板;211、通流口;22、第一边板;23、第二边板;24、第三边板;25、第四边板;26、内腔;27、连接板;271、第一连接部;272、第二连接部;30、接水盘;31、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背板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组件100,背板组件100设置在外部机柜上,用于对机房进行冷却换热,从而使得机房能够达到预期温度,进而保证机房中的服务器正常工作。
背板组件100包括换热器10和壳体20,换热器10与壳体20相连接,壳体20连接于外部机柜,换热器10用于对机房进行换热,壳体20用于安置换热器10。
换热器10包括集液管11、集气管12、换热管13和翅片14,集液管11、集气管12和翅片14均与换热管13相连接,集液管11用于汇集流动于换热器10中的液态制冷剂,集气管12用于汇集流动于换热器10中的气态制冷剂,换热管13用于制冷剂流通并进行换热,翅片14用于加强换热管13的换热效率。
集液管11的形状大致呈圆柱状,集液管11具有集液管侧壁111,集液管侧壁1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图未示),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换热管13,进而实现集液管11与换热管13的连通,进一步实现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流通,使得换热器10能够进行换热。
集液管侧壁111上还设置有进液管112。进液管112固定至集液管侧壁111并与集液管11相连通,液态制冷剂可通过进液管112流通至集液管11内,进而实现液态制冷剂的持续流入,保证换热器10正常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液管112通过焊接转接座(未标注)固定至集液管侧壁111,即进液管112焊接至焊接转接座,焊接转接座焊接至集液管侧壁111,焊接转接座的使用便于进液管112安装至集液管侧壁111,有利于进液管112与集液管11之间的快速安装,便于生产。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在集液管侧壁111上开设开口,进液管112与开口相适配,进液管112通过焊接固定至集液管侧壁111,只要实现进液管112安装至集液管侧壁111即可。
集气管12的形状大致为圆柱状,集气管12具有集气管侧壁121,集气管侧壁12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图未示)。安装换热器10时,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相对设置,第二安装孔同样用于安装换热管13,进而实现集液管11、换热管13及集气管12的连通,保证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能够顺利流通,有利于换热器10正常工作。
集气管侧壁121上还设置有出气管122。出气管122固定至集气管侧壁121并与集气管12相连通,流动至换热管13中的液态制冷剂在换热过程中会转变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沿换热管13流动并汇集至集气管12中,处于集气管12中的气态制冷剂再通过出气管122流出,进而实现气态制冷剂的持续流出,保证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动态循环,有利于换热器10正常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气管122同样通过焊接转接座固定至集气管侧壁121,即出气管122焊接至焊接转接座,焊接转接座焊接至集气管侧壁121,通过焊接转接座的转接,同样便于出气管122安装至集气管侧壁121,有利于出气管122与集气管12之间的快速安装,便于生产。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在集气管侧壁121上开设开口,出气管122与开口相适配,出气管122通过焊接固定至集气管侧壁121,只要实现出气管122安装至集气管侧壁121即可。
值得说明的是,进液管112的一端与集液管11相连接,出气管122的一端与集气管12相连接,进液管112的另一端及出气管122的另一端均与不同的外部管路相连通。液态制冷剂通过外部管路流入集液管11中,液态制冷剂经换热器10转变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汇集至集气管12中并通过出气管122流至另一外部管路,进而实现制冷剂完整的动态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换热管13为扁管,使用扁管能够使得换热器10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减轻换热器10的整体重量,适用于背板组件100的应用场景,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换热管13也可为列管等其他换热管13,只要能够满足相应换热需求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14为平片,平片通用性强,取用方便;翅片14通过焊接固定至换热管13上,翅片14能够加强换热管13的换热效率,使得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翅片14也可为开窗翅片等其他翅片,翅片14也可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至换热管13上,只要翅片14能够助于换热器10换热即可。
壳体20包括通流板21、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通流板21与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相连接并形成壳体20的内腔26;通流板21允许气流流通,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用于壳体20与外部机柜的安装,内腔26用于安置换热器1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流板21与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为一体成型结构,通流板21翻边形成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采用翻边方便壳体20加工成型,有利于壳体20量产化;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及第四边板25也可与通流板21为分体结构,第一边板22、第二边板23、第三边板24、第四边板25与通流板21之间均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换热器10置于壳体20的内腔26中并与壳体20相连接,换热器10安装至壳体20时,集气管12沿通流板21长度方向设置于集液管11的上方,保证流入换热器10中的液态制冷剂沿通流板21长度方向处于换热器10的底部,使得液态制冷剂沿换热管13上升并换热转变为气态制冷剂,进一步气态制冷剂由换热器10的上方排出,保证制冷剂正常循环,有利于换热器10正常换热。
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背板组件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换热器10与通流板2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27,连接板27用于连接换热器10及通流板21。连接板27为折弯板,连接板27包括第一连接部271和第二连接部272,第一连接部271与第二连接部272相连接,第一连接部271与第二连接部272大致呈垂直状,第一连接部271与换热器10相连接,第二连接部272与通流板21相连接。
第一连接部271通过翅片14与换热器10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71与翅片14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部272与通流板2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71与翅片14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同样,第二连接部272与通流板21之间也可采用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通流板21上开设有通流口211,通流口211用于气流流通。当换热器10置于壳体20的内腔26中并与通流板21相连接时,通流口211与换热管13相对,即通流口211的位置与换热管13的位置相对,如此设置便于气流流经换热管13并流过通流口211,有利于换热器10正常工作。
背板组件100还包括接水盘30,接水盘30用于接收换热器10换热过程中产生于换热管13上的冷凝水。接水盘30沿通流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集气管12的下方并相对于集气管12,接水盘30连接于通流板21。
值得说明的是,“接水盘30相对于集气管12”指的是,接水盘30的位置与集气管12的位置相对,即在换热器10正产工作状态下,接水盘30能够接收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水盘30与通流板2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水盘30与通流板21之间也可通过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只要接水盘30与通流板21之间实现固定即可。
沿通流板21的长度方向,接水盘30的底部还设置有连通管31。连通管31与外部管路相连接,连通管31用于将流入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顺利导出,保证接水盘30正常工作,防止冷凝水外流发生安全隐患。
部分现有背板组件100,由于集气管12与通流板21之间的密封设置,进而导致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积累至集气管12与通流板21形成的夹角中。当积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冷凝水会漫出夹角并流出接水盘30外,存在安全隐患。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1所示背板组件其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背板组件沿Ⅱ-Ⅱ线的剖视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背板组件100的集液管1与通流板21呈间隔设置,进而使得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可直接流入接水盘30中,防止冷凝水积累至集液管11与通流板21形成的夹角中,进一步避免冷凝水漫出至机房,防止事故发生,同时有利于背板组件100正常使用。
换热器10通过连接板27与通流板21相连接,第一连接部271固定连接于翅片14。第一连接部271的宽度大于集液管11的孔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大第一连接部271的宽度进而使得集液管11与通流板21之间具有一定间隔,保证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顺利流至接水盘30。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同样可通过减小集液管11的管径实现集液管11与通流板21之间间隔设置,只要能够满足冷凝水顺利留至接水盘30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气管12与通流板21之间的间隔不大于60mm,设置在此范围既可以保证冷凝水顺利流至接水盘30,同时防止因集气管12与通流板21间隔过大导致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下降,保证换热器10正常进行换热。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因工况需求,集气管12与通流板21之间的间隔也可大于60mm,进而防止冷凝水漫出并满足相应工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背板组件100。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背板组件100能够防止发生安全隐患,保证制冷系统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板组件(100),所述背板组件(100)包括换热器(10)和通流板(21),所述换热器(10)与通流板(21)相连接,所述换热器(10)包括集液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管(11)与所述通流板(21)呈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管(11)与所述通流板(2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与所述通流板(21)之间还设有连接板(27),所述连接板(27)包括第一连接部(271)和第二连接部(272),所述第一连接部(27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72)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71)与所述换热器(10)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72)与所述通流板(21)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71)的宽度大于所述集液管(11)的孔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组件(100)还包括接水盘(30),所述接水盘(30)沿所述通流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集液管(11)的下方并相对于所述集液管(11),所述接水盘(30)与所述通流板(21)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还包括集气管(12)和换热管(13),所述集气管(12)沿所述通流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集液管(11)的上方,所述换热管(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液管(11)及所述集气管(12)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还包括翅片(14),所述翅片(14)连接于所述换热管(13)。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还包括进液管(112)和出气管(122),所述进液管(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液管(11)及外部管路相连通;所述出气管(1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气管(12)及外部管路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板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流板(21)上开设有通流口(211),所述通流口(211)相对于所述换热管(13)设置。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的所述背板组件(100)。
CN201921209414.XU 2019-07-29 2019-07-29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210951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9414.XU CN210951815U (zh) 2019-07-29 2019-07-29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9414.XU CN210951815U (zh) 2019-07-29 2019-07-29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1815U true CN210951815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9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09414.XU Active CN210951815U (zh) 2019-07-29 2019-07-29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1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1469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0951815U (zh)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CN214148162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2299372U (zh) 背板组件及其制冷系统
CN215872438U (zh) 一种基于通讯基站的换热装置
CN106907779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276005U (zh) 一种防冻车间空调智能冷却水循环系统
CN201819374U (zh) 具有安装部件的换热器
CN212005962U (zh) 风管机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545581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この室内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06073776U (zh)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CN110940116A (zh) 一种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的冷凝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8955231U (zh) 无泵满液式空气冷却器
CN212205029U (zh) 冷凝器组件和空调器
CN215638263U (zh) 接水装置和换热设备
CN21692455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4634257U (zh) 模块化数据中心用模块箱体
CN220274130U (zh) 一种换热结构、装置及机柜
CN220326117U (zh) 斜置式空调表冷器
CN215188009U (zh) 一种带空调末端的机柜及机房复合热管空调
CN221213383U (zh) 汽车及其热泵系统
CN215571122U (zh) 一种风机组件及一体式空调
CN217383304U (zh) 冷媒散热器、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CN212870315U (zh) 一种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的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