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3776U -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73776U CN206073776U CN201621071138.1U CN201621071138U CN206073776U CN 206073776 U CN206073776 U CN 206073776U CN 201621071138 U CN201621071138 U CN 201621071138U CN 206073776 U CN206073776 U CN 2060737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tube
- header
- pipe
- heat exchange
- integrated therm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由至少一根一体导通的扁管组成的扁管单元;设置于所述扁管一端部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设置于所述扁管另一端部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外部隔板,所述扁管穿过所述外部隔板,所述外部隔板将所述扁管分为冷凝段和蒸发段;与所述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本实用新型将冷凝器和蒸发器设计成一体式结构,去掉了连接铜管,减少了零件、缩小了体积,模块化设计更便于安装、更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成式的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充电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充电设备的功率模块越来越多,导致机柜内热流密度增大,机柜面临的散热问题愈发严重。尤其在要求充电设备体积小型化的情况下,机柜内散热空间需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保证散热效果。机柜内常用的热管换热器通常采用冷凝器和蒸发器分体连管焊接的形式,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通过铜管相连,空间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狭小空间内的散热需求。而且多节铜管需要现场焊接连通,管路复杂,效率低,出现故障时很难快速维护或更换。同时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各自都有两个集液管,有效散热面积小,换热能力难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的热管换热器,空间利用率高,可快速装配及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由至少一根一体导通的扁管组成的扁管单元;设置于所述扁管一端部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设置于所述扁管另一端部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外部隔板,所述扁管穿过所述外部隔板,所述外部隔板将所述扁管分为冷凝段和蒸发段;与所述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
进一步的,所述扁管外壁上设置有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为方形管或圆形管。
进一步的,相邻扁管间具有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扁管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扁管单元由竖直或倾斜放置的扁管组成,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扁管的顶部,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扁管的底部,扁管位于外部隔板以上的部分为冷凝段,扁管位于外部隔板以下的部分为蒸发段。
进一步的,所述扁管单元两侧设置有侧板,所述制冷剂充注管设置于一侧板旁。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将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设计为一个部件,去掉了连接的铜管,降低了故障率,使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增加,而且在装配过程中无需焊接,简化了生产工序;在维护时可以整体拆卸进行检修及更换,解决了热管系统不能快速装配和维护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模块化设计,在减小设备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增加了换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换热能力增强,节省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扁管单元、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外部隔板4、制冷剂充注管5及侧板6。扁管单元由至少一根扁管1组成,相邻扁管之间具有间隔,且各扁管相互平行。本实施例的扁管单元由一排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列的扁管1组成,扁管1竖直放置,扁管1也可以倾斜放置。第一集流管2设置于扁管1的顶部,第二集流管3设置于扁管1的底部,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分别与扁管1连通。外部隔板4设置于扁管1上,扁管1穿过外部隔板4,本实施例的外部隔板4位于扁管1的中下部,外部隔板的位置可根据需求调节。外部隔板4将扁管1划分为冷凝段Ⅰ和蒸发段Ⅱ,扁管1位于外部隔板4以上的部分为冷凝段,扁管1位于外部隔板以下的部分为蒸发段,第一集流管2为冷凝段集流管,第二集流管3为蒸发段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可为方形管或圆形管或其它任意形状的管道。本实施例的热管换热器使用时为竖直放置,但是也可以水平放置使用。
侧板6设置于扁管单元的两外侧,制冷剂充注管5设置于其中一侧板6旁,制冷剂充注管5与扁管1连通,可通过制冷剂充注管5上的注入嘴5a向扁管1内充入制冷剂。将制冷剂充注管设置于侧板的旁侧,可以使整个换热器外形规则,没有突出的部位,方便放置及运输。制冷剂充注管的左右位置可换。进一步的,在扁管外壁上可以设置翅片,加强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冷凝段和蒸发段设计在同一个整体换热器上,利用隔板将扁管外围空间分隔为蒸发段和冷凝段,扁管单元中至少有一根或多根扁管一体导通,实现蒸发段和冷凝段不用外部管路也可连通,可以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同时第一集流管作为冷凝段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作为蒸发段集流管,减少了连接管和集流管对空间的占用,达到减小设备体积、使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广的目的。
换热系统中脏堵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对脏堵的换热器进行快速清洗更换非常必要,本实用新型的热管换热器采用集成模块化的结构,在维护时可快速拆卸更换进行清洗,不会影响到其他部件的防水性;同样的,如果散热器在失去修复的价值以后,可灵活的更换,无论在拆卸还是安装的过程中都非常方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中。
Claims (7)
1.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至少一根一体导通的扁管组成的扁管单元;
设置于所述扁管一端部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
设置于所述扁管另一端部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扁管连通;
外部隔板,所述扁管穿过所述外部隔板,所述外部隔板将所述扁管分为冷凝段和蒸发段;
与所述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外壁上设置有翅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为方形管或圆形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扁管间具有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相互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单元由竖直或倾斜放置的扁管组成,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扁管的顶部,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扁管的底部,扁管位于外部隔板以上的部分为冷凝段,扁管位于外部隔板以下的部分为蒸发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单元两侧设置有侧板,所述制冷剂充注管设置于一侧板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71138.1U CN206073776U (zh) | 2016-09-21 | 2016-09-21 |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71138.1U CN206073776U (zh) | 2016-09-21 | 2016-09-21 |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73776U true CN206073776U (zh) | 2017-04-05 |
Family
ID=58438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71138.1U Active CN206073776U (zh) | 2016-09-21 | 2016-09-21 |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737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59917B2 (en) | 2021-03-31 | 2024-01-02 |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 Heat exchanger,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s base station |
-
2016
- 2016-09-21 CN CN201621071138.1U patent/CN2060737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59917B2 (en) | 2021-03-31 | 2024-01-02 |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 Heat exchanger,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s base station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26971B2 (en) |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 |
US20110139420A1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microchannel, parallel flow, all-aluminium flat tube welding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 |
US9146045B2 (en) | Modular chiller system comprising interconnected flooded heat exchangers | |
CN103267390B (zh) |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4296425A (zh) | 热交换器 | |
CN205209304U (zh) | 换热器系统 | |
CN104457034A (zh) |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02329317U (zh) | 分体式热管热交换器 | |
CN201621986U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CN206073776U (zh) | 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
CN207763549U (zh) | 一种重力式热交换器 | |
CN206073775U (zh) | 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 |
CN102519094B (zh) | 室外机用冷凝器、室外机及空调 | |
CN215216776U (zh) | 蒸发器 | |
CN105020942A (zh) | 一种多壳管满液式换热器 | |
CN104406332A (zh) |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1551843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624738U (zh) | 换热器、空调器、空调系统 | |
CN209820204U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JP2021076363A (ja) | 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CN207763548U (zh) | 一种重力式热交换器 | |
CN111829075A (zh) | 一种薄型空调室内换热系统 | |
CN204634257U (zh) | 模块化数据中心用模块箱体 | |
CN204880888U (zh) | 冷凝器及空调器 | |
CN221549422U (zh) | 一种高效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